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村医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04 14:18:31

序论:在您撰写农村医生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村医生论文

第1篇

1.1农村医疗设备非常落后

大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设备全部是20世纪70、80年代的淘汰医疗设施,根本不能满足临床要求,致使病患外流严重。而且卫生医院自身和社会力量均无投资基础建设积极性,任其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从而在群众心中也失去了地位和信任。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专业人员,定要把眼光放在学科的发展高端,要敢于为人之先、勇于打破旧传统观念和习惯束缚,要大胆设想、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要依照当前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解决问题,通过创新求发展、求进步、求提升。只有具备开拓创新思想,才能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

第2篇

1.1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概况

河北省目前有乡镇卫生院1960个,乡镇卫生院床位数58777张,平均每千农业人口1.18张(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16张),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数为155.4万人,病床使用率为5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8.1%)。河北省目前有村委会48969个,村卫生室65375个,设卫生室的村占总村数100%。河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年诊疗人次为24484.6万人次,其中乡镇卫生院为3756.2万人次,占15.34%,村卫生室16494.3万人次,占67.37%。在农村基层就诊患者中,高脂血症、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感冒、胃肠炎的患病率较高。

1.2农村基层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医疗技术人员概况

河北省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总数为85639人(其中乡村医生82527人,卫生员3112人),平均每村村卫生室人员为2.13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9人),平均每千农业人口村卫生室人员为2.09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3人)。河北省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占25.2%(每院平均5.2人),执业助理医师占24.1%(每院平均5.0人),注册护士占10.6%(每院平均2.2人),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占5.1%(每院平均1.1人),见习医师占4.6%(每院平均1.0人);具有本科学历人员占4.4%(每院平均不足1人),大专占27.8%(每院平均5.8人),中专占50.2%(每院平均10.5人),无学历人员分占5.2%(每院平均1.1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不足1%(每院平均不足1人),中级职称占8.5%(每院平均1.8人),初级职称占59.5%(每院平均12.4人);25岁以下人员占7.0%(每院平均1.5人)、26~45岁占67.6%(每院平均14.1人),46~55岁占13.2%(每院平均2.8人),56~60岁占4.0%(每院平均不足1人),60岁以上的人员占1.0%(每院平均不足1人)[1]。从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现状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偏低,卫生技术人员机构不合理,缺乏实用和高层次人才。

2河北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对策

2.1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训

调整医疗、护理、预防保健、管理人员结构,满足服务职能;加强农村卫生人员知识培训,普及基本专业技术,建立卫生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巩固和更新医疗卫生知识,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逐级进修学习制度,乡镇卫生院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临床进修和短期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中心卫生院业务骨干到市级培训基地进修学习;乡村医生每年接受乡镇卫生院的免费培训和业务指导;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鼓励在职人员通过自学考试和职业教育,提高专业学历水平,改善农村卫生人才结构,满足农民群众健康需求。

2.2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技术人员待遇

由于待遇低、基础设施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基层卫生院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的特点,影响了乡镇卫生院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发展。因此,一方面应加快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为卫生技术人才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及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医疗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强卫生管理人才培养

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招聘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有工作热情、具有中级及以上卫生专业技术资格的优秀人才担任卫生院长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干部;建立基层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制度,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依法行政、科学决策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计划地选拨、选派有管理才能的后备干部,到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管理能力;逐步建立卫生管理干部持证上岗制度。

2.4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市直、县区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强培训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地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能力,形成以市直、县区带乡镇、乡镇带村所的逐级培训网络,加大对农村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5加强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

第3篇

农业精细化、精细化水平滞后,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有效转变,特别是以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为主的我国广大农村,农业生产机械化资源投入不够,再加上了我国土地的多样化,丘陵化,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业精细化作用的难度,制约了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半机械化、半手工劳动的生产还在我国的很多地方存在,据对我国农业机械的投入进行统计分析,我国的耕地拥有农机动力仅有30多kW,农村劳动力拥有的农机动力还不足2kW;3在农业科技投入及生产支撑上,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还不足40%,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和使用率严重低于其他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推广的严重不足的基础上,对农业相关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更是少之又少,为我国农业的科学、高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重,据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的使用水平,对农业土壤污染增加了土壤的流失,对水体的污染也严重影响到了地下水资源和大气,对人和畜禽的健康都造成了直接的威胁,同时,生活垃圾、秸秆处理等对农业生态平衡造了严重的影响。

开展农村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产条件的限制,循环农业经济意识的薄弱,对农业的可持续生产模式的认识不够,在农业生产上重数量而轻质量,对资源的利用过分强调单次利用,而忽视了循环经济的合理应用和有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而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上,对水资源的利用却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浇灌上,无法实现对水资源的循环复用和有效利用,再加上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地区缺水问题严重,造成了粮食产量的下滑和人蓄饮水困难;二是由于耕地资源与人口增长比例悬殊,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再加上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程度逐年增加,更加加剧了我国人均土地拥有量,在土地的耕种上,重用轻养,对农作物秸秆通常采用焚烧,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同时也对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土地资源的流失以及土壤肥力的降低,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建设和生产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阻碍,更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村资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农村能源在利用上仍以煤炭和薪材为主,从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方式来讲,对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了直接影响,现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比如太阳能技术、风力资源的利用、秸秆气化技术等,由于技术工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在生产规模上因成本相对较高而难以实现普遍推广,进一步增加了资源结构的不合理,以致出现地区性的资源短缺、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

推动农村清洁生产的思路和原则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结合农村的生产实际,探索一条从循环经济中来实现农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环境和资源要做到和谐发展,现代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资源的消耗和利用无形中将压力转移给了广大的农村,一方面给加大了对农村所提供的物资流、能源流的需求量,致使农村可利用的资源出现锐减,另一方面,工业污染又加剧了对环境的破坏,而生态环境的转变又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致使农民的农业成本的增加,农民增收空间的缩小,严重抑制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改善农村环境与资源的矛盾,必须解决农村经济中现存的问题;2注重农村资源和环境的统筹兼顾,在农村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维护上,既要注重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也要兼顾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相处,既要将文明和物质进行协调,也要将物质和能量进行统筹协调,也就是要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人类和生态的和谐发展,切忌将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牺牲上;3注重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提高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资源的过度浪费,环境的不断破坏,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不合理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此,加快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由对资源的依赖性转向资源的科技型,实现对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转变单一的农村经营服务方式为统一的一体化的综合服务型,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文明和提高;4推动农村公共管理服务,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政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倡导者和引导者,要加大对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职能的转变,多渠道、多方面、多元化的促进政府服务型工作力度的落实,将农村清洁生产、农业循环经济进行有机结合,适应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4篇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和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量约为1.47~1.61亿之间。一方面,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要素投入增加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渐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所排斥出的劳动力也将会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从劳动力的需求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物质要素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加,从而造成了对传统劳动力资源需求的降低。安徽省作为一个农业劳动力输出大省,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也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切实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转移规模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剩余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也不断地增加,促使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规模大幅度提高。安徽省统计年鉴显示,2008年安徽省跨省超过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数为954万,占户籍人口达到14.1%。从表一可以看出:向省外流动人口数的规模总体呈现递增趋势,2008年跨省流动人口数比2000年(433万)多出521万人,其中最高年份为1005万人。

(二)转移劳动力年轻化,知识化水平较低

从年龄构成看,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337.5万人,所占比例13.8%;21~30岁357.4万人,比例为14.6 %;31~40岁600.0万人,占24.5%;41~50岁452.9万人,比例为18.5%;51岁以上700.7万人,占28.6%。农村劳动力资源人口主要集中在31岁以上,比重达到71.6%。如下图一所示:

从文化程度构成看,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22.0万人,所占比例为13.1%;小学文化程度799.7万人,占32.7%;初中文化程度1098.9万人,比例为44.9%;高中文化程度200.7万人,占8.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27.3万人,比例1.1%。劳动力资源人口文化程度主要以小学和初中为主。

三、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范围狭小,本地转移不足

2008年,在省内转移劳动力占28%,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户均为0.23人,比上年减少0.04人。其中,省内转移劳动力中除转移在省内各市辖区的比重有所上升外,在县内转移的却出现大幅度下降。2008年,在县内转移的户均约为0.13人,比上年减少0.05人,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5%下降为55.9%,下降9.4个百分点。安徽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地转移规模在降低,外省转移趋势在上升,而且转移出去的大都为青壮年劳动力,省内整体经济的发展业离不开农村经济,从这个角度讲,这将不利于我省农村经济和整个省区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移组织化程度低,转移难度加大

我省农民外出务工,基本上是依靠亲戚朋友的介绍或指引,大多是一种自发、无序、零散的状态,政府引导少,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劳动力有序转移状态。

农村劳动力由于其自身条件的不足,是一种弱势群体,在转移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转移难度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成本制约。农村劳动力从一个部门向另一个部门转移通常伴随着各种成本的发生。②制度成本。主要包括现行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土地制度,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业劳动力转移。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我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对于我省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综合把握。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促进区内转移力度

新形势下,金融危机冲击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对于传统产业的冲击力度尤为明显,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基础业,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以期拓展本地和农村承载就业的领域和空间,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路。

(二)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劳动力转移环境

首先,要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的作用,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网络信息化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的完善,让农民及时了解、掌握就业信息,引导劳动力有序转移。其次要在各主要劳动力输入地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需求库,健全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传播、监控系统,使农民及时掌握就业信息;再次在各主要劳动力输出地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完善有关的收集、传递手段,使需求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劳动力,从而做好输入地与输出地的供需对接。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第5篇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农村医生 医学人类学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成为全球性医学体系,并使其源起的西方医学具备了全球性意义。相比之下,传统中国医学面临了近百年的挺废之争,说明医学体系不仅仅以生物医学的普适性规律作为其核心,更以其人文性而有了实实在在的灵性与价值和根植的生命力。故而医学需要在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定义中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医学的地方文化性视角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地方性意义。因此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即要面临此种新视角下的文化挑战而成为医学教育个新的内容之一。

一、医学文化与医学服务

医学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不同地方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某个社会的成员们共享的思考,判断和行为模式,因为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病菌,病人的生理状况或他人恶意加害的行为,然而,起界定作用的却不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有害的环境突发事件―这种种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而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价值。因此克莱曼认为:如果要使人们得到恰当的医学治疗,理解病人对疾病与治疗所持的观念就十分必要。而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地方性疾病解释,需要把病患的主观感受做为医生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来对待,而这就是医学的人文性,即医学以文化的方式对人给予尊重对人身体,精神,心理给予尊重和关照,因此西方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上的”,而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强调“大医精诚”。由于病患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世纪的医学实践和效果,而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主观意识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医学实践将决定不同文化中医学体系将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既体现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服务因医学的文化性而必须要在地方性语境中体现价值,即通过医学服务的地方性而达人文化的医学服务。

二、农村全科医生培养与医学人文

农村是固定居住区成员形成的社会网络,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农村微环境,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文化系统,其成员对疾病的解释和观念,防治的经验和技术等所形成的系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社区服务需要以人文的视角展开,着手于不同的文化团体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引发医患冲突。农村全科医生即为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医务人员,农村全科医生需要掌握跨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极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应对不同的身心问题的求助,将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医学文化融入社区,即自身需要濡化在社区的文化中,并促进社区对现代医学文化与传统观念或社区文化的融合,及促进现代医学观念和文化在社区的涵化,即所谓的将现代医学文化的全球性意义,发展根植为地方性意义,如此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社区,是农村全科医生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进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农村全科医生的医疗活动将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同时社区成员也会对农村全科医生所持有的医学技术和观念产生不适应和抵触,及产生文化冲突,导致医疗活动失败或者医疗活动减效,进而可能增加纠纷和不信任。农村全科医生在文化和观念上将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进而在冲突中成为弱势,使其医疗活动的管理和运转变得极其不稳定。所以医患双方在社区的交互,需要农村全科医生在医学人文领域有较强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利于工作开展。

三、如何开展农村全科医生的人文教育

针对农村社区机构面临的困境和农村全科医生工作开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能通过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提升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即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必须注重医学人文教育。而这种人文教育并不是现成的教条和规范的灌输,也不是在教师课堂或者实习医院病房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社会现实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体验式把握,将人文医学教育的场景和文化背景作为农村全科医生除医学技能和理论学习之外的重要部分进行设置并付诸实践。笔者认为课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去除医学唯技术主义的偏执,以医学的技术性和文化性双重定义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二,在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中将人文沭阳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规格的顶层设计上确立其地位和重要性。三,将社区文化的融入能力,现场观察能力,现场处置等能力的规训作为农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实践内容之一,开设医学社会学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社会学研究和洞察能力,促进农村全科医生医学活动和医学文化传播的技巧和能力。四,将传统文化习俗,传统医学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作为选修课开设,增加其文化适应和能力和融入能力。五,制定教育规训方案和模式,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过程为主要方式,展开医学人文教育,增加社区见习和社区文化相关的学习环节。六,制定相关的非笔试性考核方式,以强化和引导人才培养机制的走向和深度。总之需要在以现场为主的教育环境中,完成对农村全科医生医学人才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全科医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扎根社区,解决社区医疗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医疗服务难以发展的窘境。

总之,众多教育理论和医学实践活动研究中,医学人类学在基层医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当前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当下,需要增强人文医学素养以便深入社区,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居民,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希望此论证对基层医生的培养有些许启发。

参考文献:

[1]张亚斌,石凯,黄义玲,谢莎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第6篇

1开展牲畜交易市场动物检疫工作的法律

依据《动物防疫法》第42条;农业部《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第13条。

2相关违法行为和处罚

依据《动物防疫法》第25条,第43条,第44条,第73条,第76条,第78条。

3人员保障

明确牲畜交易市场开展检疫监管工作的当地官方兽医和协检员。

4技术保障

4.1负责交易市场监管的官方

兽医和协检员要认真学习各种动物产地检疫规程和检疫对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4.2熟练掌握各种动物产地检疫对象

(相关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层次的专业技术鉴别能力对进入牲畜交易市场的牲畜健康与否进行临床判断。

5入场检疫

5.1查证验物

动物入场时,官方兽医和协检员要入场的动物进行查证验物,畜主应向官方兽医或协检员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入场的猪、牛、羊要佩戴有免疫耳标,经查验无误后方可入场交易,证物不符或无免疫耳标的牲畜按无证或未经检疫处理。

5.2临床检查

对证物不符或无免疫耳标的牲畜进行个体临床检查,经临床检查健康的,结合动物产地的免疫密度,佩戴免疫耳标,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可入场交易;对经临床检查不健康的患病动物,属于普通病的,由畜主离场进行治疗,疑似检疫对象所列病例的,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

5.3实验室检查

由于目前条件所限,还不能开展,因此要重点进行查证验物和临床健康检查。

5.4出入场消毒

除进场前和散场后的场地消毒外,凡进出市场的运载车辆,都要进行消毒,运载的动物患病、疑似染疫或有死亡的,其车内垫料、粪便或死亡的动物尸体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将疫病传播风险降到最低,在保证交易市场正常运转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5.5对入场牲畜的查证验物和处理办法

5.5.1畜主无《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牲畜无免疫标识,但经临床检查牲畜确实是健康的,可以入场交易,成交外运或屠宰的,必须佩戴标识,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如是农户购作饲养耕地用的,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佩戴耳标。在农村,多数畜主只接受防疫注射,拒绝佩戴免疫标识,原因是农村山区散养牛羊以放牧为主,牛羊放牧到山坡上的灌木丛中容易造成耳标被灌木支条挂落,部分猪佩戴耳标后在圈舍内互相嘴咬,造成耳朵流血;基层防疫员待遇低,防疫注射后又要加挂耳标,费时费力,也不愿意,为了应付检查,有的防疫员在做防疫工作时,只挂耳标不注射或只注射不挂耳标;在牲畜交易贩运过程中,有的牲畜屠宰场有无耳标都可以进场交易。如果官方兽医和协检员硬要强行佩戴耳标,势必造成双方矛盾激化,不利于检疫工作的开展。

5.5.2有的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对上市的未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无免疫标识的健康牲畜一律进行口蹄疫疫苗或其它疫苗注射,然后出具检疫证明或佩戴耳标,当遇到疫苗注射反应甚至死亡时,治疗费用或死亡损失(一头牛有的价值一万多元),畜主肯定不会放过,矛盾进一步激化,官方兽医和协检员非常被动。防疫注射和佩戴免疫标识是动物疫控部门的防疫工作,发生反应治疗或死亡后由政府出钱补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实施的是动物检疫而不是防疫,主要目的是杜绝不健康的染疫动物进入市场造成疫病传播。如果在检疫时注射疫苗是在防疫而不是检疫,引起反应或死亡,怎样补偿畜主的损失的资金从何处解决?

5.5.3根据牲畜产地区别对待。根据畜主的身份确定是本地(县内)的牲畜,要求畜主向官方兽医或协检员提交由所在村动物防疫员签字并经所在村委会盖章认可的动物防疫(免疫)证明,牲畜经临床检查健康的可以入场进行交易,成交外运或屠宰的,必须佩戴标识,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启运;如是农户购作自己饲养耕地的,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是否佩戴耳标。因为官方兽医对本地(县内)的动物防疫(免疫)情况比较掌握;如是外县的牲畜进入市场,必须持有畜源地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的有效《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经临床检查健康,否则依法进行补检或坚决遣返原产地,绝不允许未附《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牲畜入场交易。这样,达到“以检促防”的目的。

6建议

6.1有牲畜交易市场的乡级人民政府应会同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与各牲畜交易市场的“场头”协商,必要时可商请公安、工商等部门支持,将进入交易市场的牲畜是否经附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是否经临床健康检查纳入“场头”的管理范围,凡是入场的牲畜必须是经官方兽医或协检员检疫并持有《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健康牲畜。官方兽医和协检员要积极主动地与牲畜交易市场的“场头”配合,互相支持,顺利开展检疫工作。

6.2加大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动物检疫相关技术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入场牲畜是否健康的临床判断能力。

6.3有牲畜交易市场的乡级人民政府应把牲畜交易市场的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合理安排一定的场地建设比较规范的牲畜交易市场并指定管理业主,明确业主的职责,畜牧部门派驻官方兽医和协检员,并配置必需的检疫设施,依法进行检疫并按规定做好相关记录。

第7篇

(一)教师任意拔高写作要求,给学生习作设置人为障碍

学生不是生来就会写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际关系,非要学生按一定的格式、一定的技巧去写人和事,这岂不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了吗?这样的教学和柳宗元的《种树传》一文颇有相通之处。《种树传》一文道出:不会种树者,表面上看起来关心和爱护树,实际上是害了树,有甚者毁了树。若把树喻学生,种树人喻教师,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毁灭学生呢?

(二)作文评分标准太机械化

把作文分割成几大块来评分,材料、语言、思想、写作技巧等,一一对应进行评分,结果为了成绩高,许多教师投机取巧,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套用;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写作文,以中考作文模式来苦心训练自己,甚至弄虚作假,张冠李戴,以粉饰太平,博得高分,昙花一现,真才泯灭矣!

(三)教师本身素质不高,下水作文难成

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自我解嘲:“我自己也不会写,至于考试作文,选定几篇范文,让学生按要求模仿,即使拿不到高分,但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考试还是可以应付的。”试想一个不会写文章的教师,又怎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

二、解决对策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认为若真要农村学生写好作文,首先,教师要有爱心、耐心。其次,教师要敢于写下水作文,而后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实际年龄情况及学识,有针对性地布置作文。此次,我们刚好参与了“以农村生活为对象的素材积累方法”的初中乡土作文教学的课题研究,在试验班,我们的教师就遇到了上述情况,课题组教师在实验班上了一堂《我的校园》作文指导课,布置《我的校园》作文题,结果有十多个学生不知从何处入手来写。甚至有一位学生,只写了一句话:“我走进校园看到许多同学。”就这一句话,没有下文了。于是指导教师带着学生共同去校园中观察体会,教师带他们到小树林走走,边观察边问:“小树林有什么,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对此,你们有什么心情,想起了什么?”由于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提升了自己的认识,所以这篇《我的校园》都写出了自己独特的风采。那个只写了一句话的学生回去后,认真地写了一个片断:“我坐在教室里,向窗外望去,就能看到可爱的小树林。小树林里有高大的梧桐树、害羞的四季桂,皮肤粗糙的扁柏……这些树大小不同、高低错落、形态各异,还有那枝头上,细小的麻雀,叽喳叽喳叫个不停,这片小树林的确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一)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耐心、爱心也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爱是作文教学的剂。只要把爱融化在个体事件中,融化在人心中,还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么?爱这种情感体验不需要高深的知识,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细微表情,就能传递出无穷的爱心来。对农村学生进行作文教学要学习孔子的教育方式,师生关系融洽,讨论问题随和,教师在教学中能处处从细微处体现真情,从平凡处表现关爱,这样我们的学生又怎么不会爱上写文章呢?其实,我们不必对学生要求太高,重要的是在“爱”的前提下,耐心地培养学生敢说、敢练、敢写的能力,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爱上写作。

(二)作为写作指导教师,在平时还要敢于写下水作文,在写作方面给学生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