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战略营销范文

时间:2022-03-23 13:29:35

序论:在您撰写战略营销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战略营销

第1篇

营销的觉醒

任何科学都是复杂中认识简单,营销的形态无论如何演变,其中所体现的基本原则都是价值交换。按照基本道理,营销要实现价值交换首先要为对方(从根本上讲要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可在现实的营销活动中,仅从短期效果来看,没有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商家也能获得收益,由于所付出的成本低,收益还相当大,甚至是惊人的,于是交换的基本原则受到了怀疑,以至于背离基本原则产生的成果,所谓“不按规则出牌”,被作为成功的经验在商界传播。

人做任何事都会出自某种动机。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与忽悠消费者、利用消费者的感情弱点促销是两种相反的动机。立足于理性和商业道德基点上,没有人肯定后一种动机,可是回到现实中,后一种动机产生的即时效果却有很大的诱惑力,成功者很容易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

比如,用一个陌生的名词表达一个莫名其妙的概念,宣传产品内含有对人身体极为有益的成分。某企业推出一种高价牛奶,在市场获得了令人羡慕的销售业绩,可后来经有关权威部门鉴定,与一般牛奶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与其说是营销的成果不如说是忽悠的成果。

市场是否能无限度地容忍名不副实的虚假传播?消费者是否面对情感被利用而总是麻木不仁?事实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有限的。当市场与消费者由于醒悟而作出激烈反应的时候,那企业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当那家生产牛奶的厂家因为三聚氰胺问题还在苦苦挣扎的时候,高价牛奶的虚假宣传又被揭发出来,对于这家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如不洗心革面恐怕再也难有往日的辉煌了。

与动机相联系的是假设。理念上的差别会作出性质完全不同的假设。假设不在于怎么说而在行动上表明你在怎么做。有一家百货公司到北京办分店,开张的头一天在门口就贴出了醒目的告示,货架上到处也提示“偷一罚十”。这就说明这家分店假设北京的消费者全是贼,看见这样的告示贼并没有被吓跑,可有些自尊心的消费者绝不会再光顾这家商店。这家商店很快倒闭是必然的结果。还有一家当时在北京很有名的商场,总经理在电视上信誓旦旦要拿出100万元打假,可是没过多久他的商场就故意做假。为什么敢这么干?就因他们假设消费者都是傻瓜。这家商场被曝光后,一蹶不振。

消费者不是贼,也不是傻瓜。消费者掌握的商品知识是有限的,可消费者是会学习的。欺骗消费者可以成功,但消费者接受被骗的教训后能够觉醒。消费者的觉醒和走向成熟,靠忽悠起家再想按原路走下去,那便是死路一条。

事实能给人以深刻的教育。三聚氰胺事件使曾经显赫一时的企业倒了一片,可却给北京三元公司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论营销策划和促销高招,三元完全处于下风,甚至显得有些木讷,可在维护消费者利益这一基本点上没有误入歧途,水落石出显出了高洁的一面。从这里获得的竞争优势是营销战略上的成功。

营销战略上的成功并不排斥巧妙的策划,王老吉拿出上亿资金支援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在网上进行有效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销路,也为企业长久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这说明企业对消费者和社会有价值,企业也才具备存在价值。懂得从这一基本点思考营销,营销的战略意义才能体现出来,在营销活动中时刻意识到其中存在着战略问题。这是营销的觉醒。

营销的深思

有些人就主张只要一心一意搞好产品质量,把管理的细节都按高标准抓起来,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产品升级和技术创新,企业就能稳步发展并最终取得竞争优势。他们将这些内容归为企业战略,而将营销说成是策略的集合,将重视营销归为“过度营销”。这实际是否定了营销作为企业的基本职能的论断。

这里存在着误区,首先在于对营销内涵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只是从另一面肯定了对营销的错误见解:营销等于促销;另外,这里还把现实中的战略和策略对立起来,认为战略可以摆脱策略而“高雅”地存在,“高雅”的战略只是企业虚妄的雄心壮志。这实际上是企业运营过程中对营销的倦怠情绪在理论上的反映,用这种理论指导实践企业将误入歧途。

上面所提到的产品质量、管理标准、技术创新等,作为管理常识层面的问题哪个企业都无法回避,许多企业还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但是,这一切只有纳入到营销体系思考才有价值,也就是必须围绕着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主题展开。否则,产品的高质量很可能是工程师理解的质量,对消费者而言,并无实际的价值。管理标准的细化很可能走向繁琐化,使企业无法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技术创新也可能为创新而创新,加大成本而不能激发市场需求,从而不能为企业创造效益。正因为如此,海尔的新项目的开发将技术人员与销售人员组合在一起,以市场需求为根据展开,规定技术开发部门的领导由营销人员担任。

当20年前,“营销”作为新概念在中国企业传播的时候,由于新奇而得到人们重视,可营销概念普遍为人所熟知的时候却反而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由于缺乏对营销的深入思考,很可能片面地集中在“销”字上下工夫,把营销理解成将东西想法卖出去的招数,这种认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背离了营销的战略含义。

对营销的理解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同一事物只在同一层面思考,不可能产生突破性见解,只会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营销不在于化解眼前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而在于如何把握住企业的市场发展机遇。营销的中心工作不是以卖产品为中心,而应是以塑造品牌为中心。营销要敢于坚持一贯的原则,绝不做任何有损品牌形象的事,要善于抓住某一社会关注的事件传播,在传播中表达企业对消费者的态度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品牌的社会和市场影响力。

对营销的理解应更新理解的视角。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看相同的事物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更新视角就会有新的发现,这是实现营销突破的前提条件。从消费视角看问题也不能简单地理解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求,大家都去追逐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引起价格战的重要原因之一。营销面对消费者的需求并不是被动地去满足,而是主动地去沟通和理解。努力发现消费者珍惜、期待、向往以及梦想是什么,从中概括出消费者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以此作为企业深化营销的根据。这里所涉及的就是现代营销的一个新课题,是开发消费者“心智资源的问题。”

对营销的理解还应从更广的范围去思考。企业必须意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消费者需求越来越综合化,甚

至要求企业为其提供的不再是某种特点的产品,而是某种生活方式。而企业的生产却越来越专业化,传统营销很难承担这样的任务。消费者的需求还存在着日趋个性化的特征,而且在不断地演变,演变的速度还越来越快。企业面临着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与降低成本的矛盾。任何营销都是资源的运筹,更广泛地开发资源会发现资源呈碎片化状况,要想利用需要整合。营销面临这种新的形势,竞争的核心问题不再是质量、价格、品种,甚至不是非常重要的服务,而是商业模式。

对营销还要在广泛联系中去理解。什么是规律?规律是指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住联系就是掌握了规律。营销的联系是在市场上实现的,而市场具有开放性的社会性。现代营销要求企业必须放开眼界,突破原有的企业界限实现社会化协作。将企业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营销要完成的课题不再是通过消耗资源获得企业效益,而是用有限的企业资源去支配无限的社会资源;不再是固化竞争,竞争可以演化竞合;而竞争也不再仅是企业间的竞争,而是演变为产业链的竞争。企业首先要考虑怎样进入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产业链,进而要以自己的差异策略确立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最后还要通过处理好与上游和下游的关系维护产业链中的生态关系。这自然就提高了对营销的战略要求。

对营销的理解最后要归结到对未来竞争趋势的思考。营销总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竞争中是追求眼前的显赫成果还是培育自己长久的竞争优势,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营销思路。如果仅看眼前,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就形成无序化状况;另一种是自我膨胀式扩张,甚至不惜血本打价格战。这种企业一时看起来也红红火火,可实质上却十分虚弱,当遇到外部环境冲击的时候,企业马上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如果目的在于培育长久的竞争优势,那么就必然聚集于某一领域提高竞争力,营造独特的营销风格,总是能针对特殊消费者充分满足其需要,培养出大量忠诚客户,形成他人不可替代的市场,这就是定位。一切战略都必须从定位开始,甚至可以说战略就是定位。正是在这一点上,营销与战略重合起来。

战略基本含义是指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决定现在做些什么,或者是让现在所做的事情将来有价值。制定战略依据不是预测,而是对市场趋势的解读。解读市场竞争趋势实现定位,这应是营销遵循的基本原则。背离这一原则,必然导致赌博式经营,也许有时风光地赢上一把,最后很可能输得精光。

营销的升华

意识到营销存在着战略问题是营销的觉醒,而自觉地从战略高度理解营销是营销的升华。所谓战略营销,其最基本的内容就是要回归到最本质的内容,也就是为消费者(也包括合作者如产业链上下游)创造价值。但不是简单地回复到原始状况,而是在复杂的条件下实现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它是通过独特的方式体现营销的根本原则,是选择特殊道路经过一定过程的努力实现未来的目标。

只有用特殊方式去满足特定消费者群的需求,企业才能由此获得高价值的回报。总想用一种产品或服务去满足所有人的需要,这是企业在竞争中衰落的根本原因,它可能是潜在需求、软性需求和无形需求,这种需求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精神的,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模糊的,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未来的。发现某种需求的存在和满足这种需求都具有相应的难度,都是对营销的挑战。

战略营销还必须相对于竞争者确定需要采取的策略,只有显示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性才具有相应的价值。那种力图模仿竞争对手的成功策略使自己也获得同样的成功,完全是一相情愿的想法。王老吉在“火”字上做文章确实火了起来,你也跟着做火的文章,其中一半的广告是为王老吉做的。只有针对竞争者成功留下的缺陷,创造一种新的品类并宣称自己是新品类的领先者,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战略营销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营销,它不是思辨的产物,不是通过推理而设计出来的,而是实践的产物,是不断地大胆尝试,持续地反思和试错总结出来的。一旦形成之后就会成为行动的信念,其根本的指导思想就会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但这并不等于它的内容被固化,正相反,战略营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只是万变不离其宗,越变越能体现基本原则。

未来的市场竞争会集中体现在战略营销上,战略营销决定着企业的持久竞争力。实现战略营销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进而还决定于企业所具备的勇气、谋略和智慧。战略就是选择未来,选择未来就意味着对现在有所放弃;战略是要在竞争中取胜,就需要出奇制胜;战略总是面临着相互矛盾的事物,就必须有巧妙摆脱矛盾的办法。战略营销是企业参与更高层面市场竞争的产物。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征,或者说共同的主题内容,就是回归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这一根本的商业原则。这一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在处理了各种极其复杂关系之后智慧的回归。回归的结果不但使营销的内容更为深刻,同时也使营销在运作上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企业受益方面分析,不仅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能使企业健康地走向基业长青的道路。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消费者反过来为企业提供更大的价值。

战略营销在于从根本上把握营销规律,把握规律的过程是在竞争中实现的。规律是大家共同遵循的,可遵循规律所采用的模式却各有不同,只有共同的规律没有共同的模式。正是模式上的差别体现了营销的差异性,差异性决定了竞争力。如果离开了根本规律去寻求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会将企业营销导入歧途,最后必然遭到根本规律的惩罚。

根据企业所掌握的资源及面临的环境条件去把握根本规律,这里形成的指导思想就是理念。仅靠发号施令,由于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执行就会出现偏差,设计出可操作性的模式,进而演变成流程,才能确保理念的实现。这就告诉我们,实现战略营销是一种创造性的成果。

战略营销在于坚定不移地实现根本目标,可实现战略目标需要经历较长的过程。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是预先要知的,因而需要有应变的准备,李嘉诚先生甚至认为战略的核心就是“变”。这里并不是说可以随意变,前提是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战略目标最初确定的时候必然是原则的,它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才逐渐地清晰起来,变得更加明确也更加坚定。从这一意义上讲,战略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探索的过程、调整的过程、演变的过程,由此也才能更好地实现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是一种实践的成果。

战略营销是要确定企业营销的发展方向,而且会受到种种挑战。这就要求企业要有一定的营销谋略,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虽然不可避免要经历迂回曲折的过程,但始终不可背离战略方向。如果背离了方向,谋略就成了阴谋诡计,策略则变成了歪门邪道。

第2篇

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个营销案例:

1992年,正当肯德基在中国快速发展的时候,北京肯德基中国公司的一帮年轻人却毅然辞职,建起了自己的快餐店——小木偶快餐店。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北京的老百姓了解、接受小木偶,他们推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营销点子:“多少钱?您看着给!”,即在开业的头两天,所有到餐厅用餐的人可以根据自己对饭菜的满意程度自己决定付多少钱。经过一番宣传之后,小木偶开业了。开业头两天,小木偶门庭若市,两天的营业额达1万元,虽然比餐厅的指导价低5%,但却由此引发了一场新闻大讨论,各种新闻媒体纷纷报导,参加讨论。

小木偶声名远播。不过,两年之后,小木偶还是败给了实力强大的洋快餐。

此营销点子,不可谓不好,不可谓不绝,但再好的营销点子如果没有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运作为依托,其营销效果也只能是暂时的,无法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好的营销点子尚且如此,不好的营销点子就不用说了。如杭州等城市近两年曾经风行一时的厂家和店家“大赠送”,结果大多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很多许诺企业根本无法兑现。这样的营销点子,与其说是帮助企业促销,不如说是帮助企业“自杀”。

我国的企业要长期稳定的发展,在市场营销方面,必须完成一个重要的转变,即由“点子”营销转向战略营销。所谓“点子”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过分地依赖一些短期见效的营销点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长远规划,更没有把企业的营销战略融入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中。所谓战略营销,则是指将企业的营销活动融入企业的竞争战略之中,使企业的营销活动以获取竞争优势为导向,通过获取竞争优势保证企业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的竞争战略学家波特(porter),把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活动,描述为一个链的形式,并称之为企业的“价值链(valuechain)”。在企业价值链中,主要活动和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技术开发、采购、后勤、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其中的每一项活动或内容都可能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竞争优势。不过,所处行业不同,企业价值链中的每一项活动或内容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不同的。比如,高技术行业中的企业,技术开发活动在获取竞争优势中起着最关键的作用;IBM、英特尔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它们所拥有的独一无二的技术开发能力。再比如,很多日常用品的生产者,其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高超的营销艺术和强大的营销能力;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麦当劳、肯德基、宝洁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当然,一个企业最终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整个价值链的配合状况,价值链中的任何一个薄弱环节都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潜力所在。新晨

第3篇

当前,许多企业战略失误的例子很多,造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下滑,严重影响了产品营销,使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比如,顺丰速递就犯了一个战略错误。它为了“一公里的覆盖”,公司过早延伸扩张,它以社区便利店形式和嘿客OTO模式,进行线上线下布局,高调跨界进入商业领域,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商业领域成为了顺丰的累赘,造成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下降,目前面临着经营压力的困境,曾经大声宣称不上市的顺丰速递,这段时间,自食其言,又将要上市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顺丰的主营是速递业务,“准时、快达”成就了顺丰品牌,虽然顺丰具有明显的“快”的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在“智能化、网络化”时代,它仍然面临竞争优势消失的危险,它的战略决策,应该围绕在行业内取得强势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而不是整合所谓的产业链,做规模化效益,最起码时机不成熟。事实上,顺丰走了弯路,为了追求效益最大化,跨界整合不熟悉的行业,教训深刻。

2010年,顺丰战略决策做商业之前,我曾经同他们高层交谈过,他们最先本想做终端社区电子柜,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本来是很好的战略实施。我们知道,运用“智能化“手段,不但可以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减低价格成本,带动营销。但很可惜,顺丰没有这样做,反而提价,由于企业战略错误,给圆通、申通等竞争对手赶上和超越,现在,各个社区到处是“速递易”、“E柜”等,圆通、申通等快递员忙的不亦乐乎,作为消费者,谁不喜欢“价低、便利、服务好”的供应链呢?

可见,战略的重要性,正如说“战略错、全盘错”。顺丰小小的战略失误,造成竞争力下降,营销力下滑,严重影响顺丰的长远发展。

那么,战略营销如何决策呢?大家知道,21世纪是整合的时代,整合营销也成为家常便饭,为了提高营销力,必须进行战略营销决策。许多企业家战略决策的时候,由于每个人智慧不同,掌握的时机,以及企业实际情况不同,将会造成不同的结果,甚至,对企业营销和发展,将会产生深刻影响。

比如,小米手机,就是跨界整合的典型代表。当小米迅速成长之后,雷军占在产业链的高度,他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站在“风口”上飞起来的小米,如果风停了,小米如何办?于是,他提出了“打通智能生态链”战略,以原有小米的消费者生态为基础,“跨界”新的业态。

正如说“隔行如隔山”,小米“跨界”众多行业,比如,机顶盒、云电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行业,如果没有消费者的支持,小米将会是空中楼阁。显然,这种多元化单一品牌战略模式,看似思路清晰的战略举措,其实,使小米品牌更加混沌,小米的粉丝会认同吗?我看未必,因为粉丝认同的是手机,不是其它与粉丝无关的产品,我认为,这种“改变消费者心智”的转型战略,注定举步维艰,有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事实上,2015年数据表明:小米手机销量己经处在顶峰,营销力逐步衰减的迹象,而华为成为了销量冠军。很明显,小米战略营销决策存在一定错误,造成了营销力下降,对小米品牌发展十分不利。

因此,我认为,战略营销决策应该考虑企业或品牌的长远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同时,十分清晰自己的定位,精准把握发展趋势,然后,更好地通过竞争优势转化为营销力,实现企业和品牌健康持续性发展,才是我们战略决策目的。

第4篇

论文摘要:战略营销是现代营销管理的主流范式,它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营销的战略意义来自营销对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营销观念为战略管理提供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营销通过市场分析,为业务竞争战略提供重要的情报。与此同时,营销还是业务战略的主要内容,它从企业整体的目标出发,依据环境的要求和条件,力图在权衡竞争者与消费者趋向中,发现既要满足消费者,又要免受竞争者的伤害或能战胜竞争对手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现代营销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从战略的角度对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战略营销管理(StrategicMarketingManagement,缩写为SMM)范式,即以营销战略为轴心,以营销战略的形成与实施为基本的营销管理职能。

本文通过对营销战略的含义分析、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的探讨和SMM的特点探索,多角度地认识战略营销的性质。

营销战略的定义

营销战略有两种状态:普遍的和特殊的。听起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战略”一词被广泛用来描述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如战略性定价,战略性市场进入,战略性广告。竞争的加剧导致了以战略的方式对待传统的营销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具有普遍性。但是,营销战略又是特殊的。因为,人们对营销战略没有一致的定义。恰恰相反,有多少人用营销战略这一术语,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研究指出,营销战略适应于三种不同类型或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第一层次是宏观层的营销战略,它以对营销组合变量(价格、产品、广告等)的综合运用为核心。根据这一定义,为某个产品制定一个战略涉及为该产品进行定价、设计广告,然后决定分销的方案。中观层次的营销战略指的是营销要素战略,它指用于营销组合中某个要素方式的抉择。处于微观层次的是产品-市场进入战略,它指的是某个具体的营销决定的策略,如厂商力图建立市场份额的战略,收获利润(和份额)的战略等。

有的从管理学中的战略观为营销战略所下的定义而被广为使用。这种观点把营销战略视为一个四步骤过程:(1)界定经营的业务范围,(2)确定经营宗旨,(3)制定营销、生产及其它职能计划,(4)为这些计划制定预算。从这种意义上讲,营销战略更接近企业战略。

作者认为,要澄清营销战略的性质,还得先回答“什么是营销?”以及“什么是战略?”

按照营销学泰斗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意指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就是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迁为现实交换的活动。由此可见,与市场直接有关、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以及促进交换是市场营销的三个基本特征。而其中促进交换,使得交换有效地发生更是市场营销的本质特征。

那么,战略是什么呢?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其含义是将军。当时,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指的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今天,在经营中运用这个词,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和纲领性四大特征。

把以上两个方面进行合并,就不难得出营销战略的定义。营销战略是业务单位期望达到它的各种营销目标的营销逻辑。营销目标指的是关于销售量、市场份额和利润等领域的目标。营销战略描述为实现上述目标而采用的主要营销方法,这包括在搞清楚企业营销的环境和竞争条件之后,对企业营销支出、营销组合和营销分配等决策所构成。

营销战略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地位

对于企业战略管理包括哪些内容,从战略的层次提出的观点被人普遍接受。D?福克纳与C?鲍蔓提出企业战略包括三个层次:公司战略、竞争战略和职能战略。公司战略研究的对象是一个组织,该组织是一些相对独立的业务的集合体,这些相对独立的业务有时被称作战略业务单位(StrategicBusinessUnits,简称SBU)。公司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存在的基本逻辑关系或者基本原因。竞争战略是第二层次,又称为业务层次战略或者SBU战略,主要研究的是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企业战略管理的第三层次是职能战略。职能战略所要阐述的,是在实施竞争战略过程中,公司各个部门或各种职能应该发挥什么作用。

著名战略理论家阿瑟?汤普逊则认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有四个层次:公司战略、业务战略、职能战略和操作战略。公司战略——指的是多元化公司的整体行动计划。业务战略指的是单个业务的行动计划。职能战略是关于业务单位内各个职能部门的行动计划。如人事战略、生产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等。操作战略是关于管理业务单位内的主要组织单位(工厂、销售地区、分销中心)的行动计划,或实施具有战略意义的操作任务(原材料采购、库存控制、维修、运输、广告运动)的行动计划。

阿瑟?汤普逊的四层次中的前三个层次,与D?福克纳&C?鲍蔓的三层次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他多了一个层次,即认为在企业活动中的操作层也存在着战略行为。就市场营销战略来看,无论是三层次论,还是四层次说,它都属于第三层次——职能战略的范围。营销战略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以企业的经营战略为前提,根据企业经营目标而制定营销目标,根据竞争战略而确定营销的行动方案。

战略营销的基本特点

传统营销的展开围绕营销的各个组成要素——产品、分销、价格、推广,此四者也就是名闻遐迩的营销组合要素——4P’s。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出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遵循市场导向的战略发展过程,考虑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和不断传送顾客满意的要求。

战略是管理层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订的经营管理行动计划;它反映在由管理层为获得预期结果而设计的行动与行动模式(Pattern),关心组织如何完成使命和实现预期目标。战略的经营管理观念包括五个方面:战略是一个计划(plan),它为一个组织指明从现在走向未来的方向,指引行动的路线;战略是一个行动模式(pattern),它强调行动不因时间而改变的相对稳定性。例如有的企业采取名牌战略,选择高档市场,有的企业倾向高风险战略;战略是一种态势(position),占住战场上的某个有利位置以赢得顾客。例如企业开发一种强势产品以攻占某个市场;战略是一种视野(perspective),它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之间找出可行的途径;战略是一种策略或手法(ploy),旨在打击竞争对手。

上述战略观的每个方面的英文都以P开头,所以称之为5P‘s战略观。战略营销是一种关于营销的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的特征。具体来说,战略营销具有如下特征:

1、以市场为动力。战略营销认为竞争优势源于顾客,基于厂商所取得的顾客满意的程度;厂商超越竞争对手的顾客满意水平的程度。营销战略将受顾客影响的经营战略与综合的市场为核心的各类活动结合起来,以此建立竞争优势。战略营销包括旨在提供顾客满意的各种经营行动。在经营职能中,要协调选择顾客和合理安排受市场影响的各经营变量。战略营销强调组织与环境的联系,视营销为经营的整体职责,而不只是一个专门职能。取得竞争优势需要集体行动和职能的整合。

2、注重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变化多端导致具有监视市场和竞争对手的战略营销的兴盛。外部因素改变了市场和竞争结构的组成方式和吸引力。由于营销处于组织与其顾客、渠道成员、以及竞争的边缘,因此它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核心。新晨

3、以顾客满意作为战略使命。战略营销思想认为取得顾客满意的关键在于将顾客的需要与组织的服务计划过程联系起来,顾客对某些产品属性的偏好一定要转化为产品设计和生产指南。

4、围绕竞争优势的建立与发挥而进行营销活动。

5、面向未来,注重长期目标,如市场份额、顾客满意或顾客忠诚。

战略营销是营销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以前的营销逻辑过于线性化,认为经营成功是单行线,过于简单,不切实际。战略营销则融合思维与行动,平衡控制与学习,管理稳定与变化,认为战略既可以依据一定的程序加以制定,也可以在行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战略思维观认为在市场条件下,战略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加以灵活地调整,快速反应代替了以前的长期预测。在今天追求变化、不断求新的年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具有战略思维的文化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立公等著,《企业经营战略与策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

2.勒著,俞利军译:《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3.汤姆森、斯迪克兰德著,段盛华、王智慧译,《战略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第5篇

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思想在传播宣传领域的具体体现。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一经产生就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整合营销战略目前在我国的应用主要局限于大企业,且主要应用于企业形象塑造、品牌传播、市场营销要素的组合等领域,重点是被作为一种营销手段。随着整合营销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创始人——以美国的舒尔茨等为代表将其内涵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认为整合营销应该走出营销而进入企业战略管理的层面,并用其对企业组织和管理模式进行再造。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我们发现,整合营销不仅对于大企业,而且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资源有限、竞争力弱,而又处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中小企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并且整合营销理论在这类企业中既可作为一种营销理念和营销手段,更可以用做一种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从而使发展了的整合营销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实施。因此,整合营销应该成为中小企业整合各类资源,实现有效传播和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

1.整合营销传播的含义及其演变

对于整合营销传播,美国广告公司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AdvertisingAgencies,4As)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这一定义着重于从促销组合的角度,强调综合性使用各种促销工具使传播的影响力最大化的过程。

整合营销理论创始人之

一、美国学者舒尔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业务战略过程,它是指制定、优化、执行并评价协调的、可测度的、有说服力的品牌传播计划,这些活动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强调整合营销是“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建立产品品牌与消费者长期密切的关系,更有效地达到广告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这一定义与其他定义的不同在于,它将重点放在企业的商业运做过程上,强调整合营销对品牌传播与塑造的作用,认为应该深入分析消费者的感知状态及品牌传播情况,通过各种手段的整合达到最好地在消费者心中树立品牌形象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它隐含地提供了一种可以评价所有广告投资活动的机制,因为它强调消费者及顾客对组织的当前及潜在的价值。

在早期对整合营销传播界定的基础上,近年来舒尔茨又对整合营销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提出“整合营销就是一种适合于所有企业中信息传播及内部沟通的管理体制,而这种传播与沟通就是尽可能与其潜在的客户和其他一些公共群体(如雇员、立法者、媒体和金融团体)保持一种良好的、积极的关系。”即整合营销既是一种营销手段、理念和营销模式,更是一种沟通手段和管理体制。对外具有整合各种信息综合传播企业信息和品牌的功能,对内则有通过各种沟通渠道和方式实现有效管理的作用。因此,在整合营销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营销的基础上,舒尔茨又重点强调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整合和对外传播信息及渠道的整合,并认为这才是整合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的发展方向。

以此为基础可以发现,整合营销战略应该是以由外而内的战略为基础,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以消费者为核心而重组企业的管理行为和市场行为。它不仅要求企业要变单一分散传播手段为多种综合式的传播手段;坚持“一个观点,一种声音”的原则,要求与消费者及客户建立持久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建立顾客品牌关系;同时要求企业每一位员工都参与到营销传播中来,并致力于价值链的建设,要求提高传播的效率,必须将传播信息转化为具体概念、影响和声音。只有以整合营销为基础重整企业的营销和整体管理战略,才能使企业每个部门的每个成员和每个职能都负起沟通的责任,使企业发出的所有信息都起到加强企业形象的作用,并最终实现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创造最大的品牌价值这一整合营销的终级目标。

2.整合营销战略的内涵

从整合营销含义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其创始者已经赋予了整合营销以新的内涵,结合整合营销理论的最新进展,可以将整合营销在企业中的实施与应用分为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整合营销既是一种新的营销思想和理念,更是一种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是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战略的重要部分。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实现企业真正从生产为核心向以营销为核心的方向转变。

其次,整合营销又是一种管理体制和管理手段。作为一种管理体制,就是将整合从市场营销部门的行为提高到整个公司的行为,使其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确定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机制,统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使企业的对内、对外的沟通与传播机制完全建立在整合营销的思想之上,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的整合和企业对外传播信息渠道的整合。它要求企业的信息传递要具有一致性,即纵向一致和横向一致。纵向一致是要求企业的经营战略、策略、企业的价值观及大众传媒所传递的信息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协调一致;横向是指企业在同一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所传递的信息要一致。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就是要通过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渠道,从而使企业与所有利害关系者都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即与消费者、员工、投资者、竞争对手等直接利害关系者和社区、大众媒体、政府及各种社会团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进行密切有机的传播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并通过合理的渠道和恰当的方式,将之快速反映到企业的经营战略中,持续一贯地提出对策。

最后,整合营销还是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是在产品同质化和市场营销手段相互模仿,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难以分辨优劣的背景下,企业实现差异化和赢得更多顾客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模式。作为营销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企业通过与消费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同时协调使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形成强大的宣传攻势和促销。

3.整合营销战略的实施

要使以上内容都得到贯彻,其在实施整合营销运做的过程中也有四个关键层次需要把握:

第一层次,就是首先协调营销传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直销、销售促进等,将之调整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重点是放在提高及加强运做效力和外向型传播的传送上。因此,对所有产品、所有市场的对外传播的各种手段和渠道的整合是整合营销的核心。

第二层次,企业内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是营销传播一致性的保证。因此需要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整合。使企业从以公司、以运作为导向转向以客户、消费者和终端用户为导向。为此,企业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整合营销的实施。同时,应确立使客户结识品牌的“关键点”之所在。这些“关键点”应作为客户或者潜在客户了解这个品牌、产品类别以及商品或服务提供商的基本信息。除品牌的传播效力外,产品、价格、渠道、销售促进的主要措施以及雇员制服、方便实用的用户手册、产品包装、投诉解决程序、询问回应时

间、忠诚认可度、信誉调整、清楚明白的接触通道等等,都会影响企业的增长机会。特别是以员工作为营销传播目标是第二层次的一个关键方面。如果内部营销传播计划不支持或与外部营销传播计划不相一致,可能会使最多达40%的营销传播花费被浪费掉。

第三层次是企业应利用已确立的组织机构和技术能力,建立合理的内部信息传递通道和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企业内部信息以最优方式被传递给客户、潜在客户和其他目标人群;第二种形式是通过数据库的使用,将有关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通过数据库而实现有效管理。数据库的应用包括(1)经验式客户信息。公司所拥有的数据库不只包括客户和消费者的姓名、地址、电话和一些简单的统计信息,关键要素是掌握过去购买行为的能力,如过去的交易历史。数据库中包含的信息越多,分析购买和再购买类型的能力就越强。(2)通过客户的行为数据与个人态度数据使企业从总体产出转移到实际的经济效益上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偏好、需要和期望,交易数据的使用可以使企业更好地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帮助一线工人预先知道客户需求,从而跟随市场,不断满足市场需求。(3)应有一套分析工具,使企业能够使用广泛的统计方法和工具来评价客户和潜在客户。(4)企业要提高传播的有效性还要依据经济标准对之进行区分,并对不同人群传递特定的信息,特别要将企业营销资源和优先权转移到对企业最有价值的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个性化营销上来。第四层次:推动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财务整合。主要解决企业的资源分配和企业合作问题。

4.整合营销战略的应用案例

地处西北的西部啤酒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西部中小型企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就必须首先使内外部一切可能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的调配,同时必须解决品牌的传播效应问题,而这正是整合营销传播的独特功能。

西部啤酒公司实施整合营销战略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设立整合营销中心,协调营销传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分管其下属的企划公关、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三大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市场营销工作,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直销、销售促进等,将之调整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同时,以营销为中心,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为营销服务。发挥各类资源优势,推动全员营销局面的形成。

第二,规划企业的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整合营销的实施。通过部门整合将原先分离于数个部门中相互有关联的岗位和部门整合为一个职能部门,避免部门和岗位的重复设置及水平沟通障碍。消除政出多门的现象,减少沟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品牌价值扩展到内部供应链每一环节的管理上,如果内部营销传播计划不与外部营销传播计划相一致,可能会使大量的营销传播花费被浪费掉。

第6篇

销售下滑、现金枯竭、裁员、降薪、倒闭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显示“冬天”真的来了。经过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正经历着经济周期的考验和折磨。中国经济一直都是超常规发展,每年超过10%甚至更高的增速,使每一个营销人都飘飘然。“市场蛋糕一直有,主要看我怎么拥有”,这是营销人考虑的首要问题。然而,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使国人尝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厉害。“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在漫长的经济周期下,中国企业该如何运作市场?

认识周期

大家知道,但凡周期论,都有低谷期、上升期、高峰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经过30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经济的许多缺课已经补上,我们不可能永远一枝独秀、一直走上坡路,一定会经历经济周期四个阶段,这是规律。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不同的周期下,如何保证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我们具体的策略又是什么?

在下降期乃至低谷期面前,绝大多数企业的本能反应是:削减成本、收缩阵线,过冬。于是,营销系统成为企业的“重灾区”,广告费、推广费、培训费等自不必说,营销差旅费用、市场建设费用、新品研发费用等也不能逃避被大幅缩减的命运。更有甚者,企业开始放弃已经进入的市场、抛弃刚开发的渠道,开始了大规模的市场收缩然而,对营销来说挑战远远不止这些。企业面临的是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的现实,投机、粗放增长的空间大大减少,销量下滑、竞争更加残酷。

消费者也会更为谨慎、理性,甚至发生了消费心态的逆转,从积极消费到“看好自己的钱袋”,消费者的需求很难再用常规的广告、促销、打折等手段来刺激。而中国企业的营销组织与队伍已经习惯了高速增长下的营销策略与营销手段,面对这一市场形势的改变与消费需求的逆转无能为力,甚至惊慌失措。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营销策略必须要调整,否则只能是黯然谢幕。中国企业在长期、高速的经济增长环境中形成的传统营销模式,已经到了必须要根本变革与创新的时期。传统的营销模式过于关注竞争,不关注消费需求的升级,也无法形成动态的策略组合,缺乏系统营销能力与组织营销能力,最终就会导致同质化竞争。要摆脱同质化竞争,企业就要充分考虑到营销策略的动态组合,同时兼顾竞争与消费者需求,双管齐下,依靠灵活的营销策略应对市场的竞争与需求的变化。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必须要形成一套适应经济衰退周期的营销模式,从而以主动的营销创新与营销变革应对新形势、新格局。

过冬期营销的战略职能

维持企业正常的现金流,保障企业运营体系尤其生产的正常运作是过冬期营销的一项基础职能。但营销的作用远不止于此,还有两项关键的战略作用:

首先,营销职能的发挥将让企业占据市场竞争的主动权,甚至颠覆行业竞争格局。

对任何行业来说,衰退—低谷期都是一个市场重新洗牌、行业资源重新优化配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大量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收缩阵线,因此将会出现市场空白。对企业来说,率先一步抢占对手退出来的市场,显然成本要低廉得多。因此,在这个阶段,绝对的销售额并不重要,市场占有率才是最重要的指标。密切关注、留意竞争对手的情况,并以市场占有率为核心重新确定营销计划与目标,这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旦成功获得了市场份额,就相当于缩小了竞争对手的市场空间,竞争对手再想卷土重来就不容易了。在大家都不好过的时候抢占市场占有率,在春天来临时就能获得市场增长的最大收益。

其次,营销职能的发挥将对抢夺稀缺营销资源发挥关键作用,获得发展的战略资源。

在过冬期,伴随着一些企业的破产、倒闭以及阵线收缩,一批优秀的营销人才、经销商、终端、客户资源等会被释放出来。这些稀缺营销资源在平时很难获取。在过冬的时候抢夺稀缺的营销资源,这不仅能够直接打击竞争对手,壮大自身实力,实现实力此消彼长的竞争目标,而且能够凭借获取的这些战略营销资源实现超常规发展、颠覆行业格局的战略目标。

低迷时抢什么

为实现上述的营销战略,企业的反周期运作中营销工作的重点就变成市场核心资源的抢占与争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抢占与争夺合理合法,是强者的典型标签。哪些资源值得企业去抢占?又该如何争夺呢?

首先是人

做市场首先要有人,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但是在经济周期下,企业连生存都很困难,投入又有限,如何做到扩编呢?即使能够吸收接纳合适的营销人才,市场上突然多出来那么多营销人员,该如何辨别呢?

在经济周期下,企业的营销指导思想必须是:“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市场营销人员在思想观念层面必须领先其他职能部门,也只有建立这种观念的企业,才能在市场弱势环境下走出来。因此,在人才选拔和任用时,首先应考虑其对目前市场的基本理解能力,再考虑是否接纳。同时,企业需要制订严格的经营目标和预算体系,特别是目标的分解需要细分再细分,要做到按照月度、各个区域(细化到县级市场)、产品线三个纬度进行销售目标分解。

企业通过费用预算和目标的分解就会发现,营销端还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将上述营销计划细化到节点的人。能够将上述计划和预算做到细化、合理,而不是简单拍脑袋的人,他们在市场运作和总体策略方面早就了然于胸。

接下来就是人员的调整和优化,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内部的人员调整。市场调整来临,首先要做的就是人员的淘汰,对销售队伍中那些思想落后、整天抱怨的人员必须淘汰,淘汰后销售费用空间就会增加,因此建立一套淘汰机制是企业的当务之急。第二层面是吸收优秀人才。经济周期来临,很多企业盲目收缩战线,导致一些优秀的营销人员离开,这些人员的优势就是对行业的市场运作能力和熟悉程度,企业应将自己需要的人员及时吸纳到营销队伍中。

切记,凡是优秀的企业都要,最终会导致企业的消化不良。因此,企业需要有一套营销人员的需求和选拔制度。

其次是渠道

当经济周期来临,企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时,真正困难的是经销商队伍。目前,大多数经销商都是个体运作,缺乏组织的有效保障,同时饱受人才和资金的困扰。在市场低迷时,厂家的支持降低,导致许多经销商难以为继,甚至出现转行现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去获取优质的经销商资源呢?简单来讲,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

一是要稳固自己的优势经销商。对于优质的经销商,在市场低迷时要充分考虑他们的难处,与之共渡难关:在产品研发与投放、市场巩固与开拓、人员奖励与惩处、市场范围增加、渠道种类细化等方面进行多维度的支持,保证他们在市场低迷时能够顺利过关。

二是针对自己的薄弱区域或者渠道进行经销商的调整或者优化。对于那些有着优质客户和终端的经销商进行全面接触,按照自己的市场规划与之对接,充分考虑其市场运作能力对其进行考量,确定他们的市场投入和收益,最终达到双赢的局面。这其中的重点一是理念二是规划。

理念就是我长期倡导的“厂商价值一体化”理念,简单解读就是专业分工,渠道协同,共同争夺市场。国内的厂商关系大部分处于双方博弈状态,总是处于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中,这种状态会对厂商双方造成严重的伤害。厂商双方应建立合作共赢、合作大于竞争的竞合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建立厂家—经销商—终端三者间的价值链体系,三方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应对市场竞争,获得市场优势。

规划就是明确企业自身的市场规划,做好市场预测,明确市场目标,进行合理的中长期投入,利用经销商的核心资源,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这里的市场占有率是针对竞争对手的,而不是单纯的销量目标,只要获得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当经济周期反转后就能够获得较好的回报。“淡季建渠道,旺季赢销量”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消费者心智

营销资源中大家比较重视的往往是营销人员、经销商、终端、广告等资源,经常忽略一个最重要的营销资源——消费者心智。回归本原,营销就是要为客户提供价值,而这种价值要通过产品的销售来完成(把产品卖出去)。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消费者往往会变得更加理智和谨慎,企业恰恰需要全力抢占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们先介绍一个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模型(见上页图1)。在不同的消费阶段,企业要紧紧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利用各种市场宣传和推广手段,进行市场氛围的营造、产品卖点的宣传和产品价值的传递,让消费者认知产品。因此,在销售淡季销量要求不高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将不同阶段的产品认知状况通过各种手段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牢牢占据消费者心智空间。这不但能在下行的经济周期当中获得一定销量,更会在旺季来临之际得到更好的市场回报。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市场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要避免大规模的空中宣传,减少电视和平面广告投入,注意控制费用。在手段运用层面,做到精准出击,对消费者进行细分,根据细分后的消费者模块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推广。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推广和宣传是要特别提倡的,现在网络方面的推广手段层出不穷,而且费用非常低,只要企业善加利用,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另外,深入社区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不但能提高知名度,而且能够提升销量,扩大与消费者的接触和交流,最终达到占领消费者心智的目的。

第7篇

1、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银行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且呈现出由大中城市向中小城市甚至是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例,虽然在大多数中小城市没有机构网点,但由于其辐射范围广、营销力度大,市场份额正在逐步上升。调查显示,截止2002年6月末,外地金融机构在浙某市的贷款余额超过18亿元,占到该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左右,超过当地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而集资金、网点、人才优势于一身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信贷市场沉寂几年之后,开始苏醒过来,营销力度丝毫不亚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前不久,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公路建设项目注入贷款2.46亿元,导致所在地信用联社的7000万元贷款被提前归还。这些新的情况的出现,要求农村信用社紧跟形势,积极应对,作出回答。

2、适应信贷市场转变的需要。近年来,信贷市场经历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转变,客户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为降低成本、赢得时间、促进发展,客户往往愿意选择那些服务周到、手续简便、产品多样的金融机构。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必须承认自己是企业,是一类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必须认识到发放贷款既是对借款人的帮助,也是借款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目前,一些地区出现的资金相对富裕,存贷比不断下降,经营效益滑坡的情况,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要远远高于商业存款、内部往来和国债利率,如何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水平不言而喻。因此,农村信用社只有通过树立信贷营销的全新理念,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信贷营销战略,变“等贷上门”为“送贷上门”,才能在支持客户发展的同时,实现其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3、加快自身改革和发展需要。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监管指导下,农村信用社风险化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仍存在不良贷款绝对额大、占比高,高风险社数量多、化解难,资本充足率低、抵抗风险能力弱等突出问题。而要从根本上防化风险,其前提必须是加快改革、加快发展。因此,趁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没有完全渗透到农村地区,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还没完全清醒过来之机,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血缘的乡土优势,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农村地区优质客户市场,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下一步的改革和发展作好准备。

二、农村信用社实施信贷营销面临的主要困难

1、思想观念转变慢。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社沿袭的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信贷观念,认为客户要贷款,必然会上门找农村信用社帮助解决,较多地存在“等客上门”思想。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态导致其经营核算意识不强,工作开拓性差,调查研究不够,没有树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的经营理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的考核,对导入信贷营销做法积极性不高。

2、信贷营销人才缺。由于农村信用社地处广阔的农村,加上分配机制尚未有效激活,对计算机、国际金融、企业管理、投资、保险等人才缺乏吸引力,而现有的综合型人才又逐渐向大中城市集中,综合型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营销战略的实施。据调查,某市本级副主任以上(一般兼任所在社信贷员)高级管理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14人,占26.4%,远远低于其他金融机构的占比,而专职信贷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更差。因此,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讲,当前最大的危机是人才危机。随着农村地区新一轮金融竞争的加剧,这一“瓶颈”将会制约农村信用社的进一步发展。

3、配套服务难跟上。由于管理体制的不稳定性、科技人才的缺乏,加上农村信用社观念上的差异,不舍得在电子化建设上投入,导致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金融机构。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有的县、区刚刚开通通存通兑,地、市一级通存通兑尚未开通,而一些商业银行早就开通了全国通存通兑。这样一种结算手段,再加上远远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价格、不规范的金融服务,客户即使已经与信用社建立信贷关系,也容易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强有力的营销攻势面前“改换门庭”,更不用说去争夺其他优质客户了。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信贷营销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存、贷总量之所以能够快速增长,实力雄居各金融机构前茅,其主要得益于市场定位于“农业、农村、农民”,信贷定位于“小额、流动、分散”。因此,在信贷营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咬定“两个定位”不放松,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大力满足“三农”的资金需求,不断巩固和拓展信贷服务领域。只有在此前提下,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营销才不会迷失方向,加快发展才会有坚实的基石,市场竞争实力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1、更新理念,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目前,制约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最大“拦路虎”便是沿袭多年的传统的经营观念,农村信用社普遍缺乏的是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此,必须彻底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抓紧导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市场营销的先进理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严密的营销战略,加强宣传,主动营销,进村入户,深入市场,深入企业,努力发现、培育和选择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和贷款项目,彻底改变以往等客上门、坐堂放贷的做法,树立全新的市场形象。

2、以人为本,培养造就高素质营销队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以人为本”,在落实信贷责任、完善信贷考核的基础上,要更多地考虑建立信贷激励机制,尝试实行信贷客户经理制度,把一些思想作风好、责任心强、肯吃苦的优秀员工充实到客户经理队伍中去,培养、造就一支过硬的信贷营销队伍。通过打破信贷员与其他员工相同的考核计酬标准,建立完全与业绩挂钩的分段累进计酬体系,建立信贷人员风险基金制度等措施,消除信贷员“怕贷、惜贷”思想,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信贷营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营销队伍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