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1-16 11:19:56

序论:在您撰写体育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体育文化论文

第1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高校的体育课、体育活动的开展等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没有优质的体育课、丰富的体育活动等作为载体,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将成为无本之源,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要立足校本,打造校园体育品牌,形成校本特色体育文化。

(一)利用特色体育课,传播特色体育文化

体育课是体育文化建设的最直接载体,学校开展什么样的体育课往往决定了体育文化建设的高度。而当前,很多高校体育课都是“一母同胞”。除了组织形式上的不同,在课程开设上,课堂内容选择上几乎都大同小异。这种过分同化的体育课使得高校很难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也使得高校的体育品牌建设沦为空谈。因此,高校必须要开设特色体育课,要深入做好几大研究,即本校体育课和本区域其他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其他区域学校体育课的异同、本校体育课和国外大学体育课的异同,要在研究之后做到“”开设体育课,要借鉴其他特色体育课形式,并结合学校特点对特色体育课的课程开设、组织形式等进行进一步完善。例如,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特色体育课,南方地区的学校可以开设水上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高尔夫、网球、冰球等特色体育项目,可以开设户外运动项目。通过特色化的体育课的开设,来丰富学校的体育类别,从而构建出多层次的体育文化,在这些特色化的体育课程中传承特色体育文化,达到体育文化传播目的,培养学生特色体育文化意识。

(二)利用特色运动会,孕育特色体育文化

每年的四月份,各大高校都会开设运动会,作为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运动会对体育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高校要构建特色化的体育文化,必须要重视运动会,要开展特色运动会,让运动会成为学校体育的一个亮点,成为孕育特色体育文化的摇篮。例如,在运动会前推出运动会标语、运动会口号征集活动,每一届运动会都要进行此类活动,更新学校体育运动会的标语和口号;增加特色运动会项目,改变过去田径主导运动会的局面,增加一些新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单打、双打、混双项目、花式篮球项目、街舞项目、五人制足球项目等,给运动会注入新元素。通过特色化的运动会,积淀高校的体育文化底蕴,让运动会成为高校体育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每届新生开学时,给新生展示学校的运动会风采,渗透特色体育文化理念,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利用特色体育文化节,渗透特色化体育文化

文化活动是进行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高校可以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活动,围绕体育这个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节活动。可以组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如师生挑战赛、各系足球对抗赛,鼓励师生共同参赛;可以组织体育摄影大赛活动,让学生将自己拍到的运动主题相关的作品呈交给摄影大赛评定小组,通过评定选出最佳体育摄影奖、最具创意体育摄影奖等;可以组织开展体育知识竞赛活动,通过收集和汇集各种体育知识,将其变成题库,在学校开展知识问答竞赛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竞赛活动中;可以围绕体育育人、体育文化建设等组织开展体育演讲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体育文化活动,让体育文化和体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并于无形中渗透到广大师生的脑海里,完成特色体育文化的渗透。

二、放眼地方,实现地方和校园特色体育文化的联动

每个高校所处的地理区域不同,每个地方也都有具有传统特色的体育项目。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这种区域资源包括区域特色项目和地方传承项目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要注意凸显地方特色,这样才能让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区域体育事业的发展结合,才能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和区域体育文建设有机结合。如东北地区高校在构建特色化体育文化时,要认识到冰雪项目在该地区的活跃性,要将冰雪项目孕育的体育文化引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之中,向学生传递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加深他们对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理解,促进区域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让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成为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载体,传播高校体育文化,提高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此外,可以在高校体育项目开设中增加这些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完成文化渗透,形成高校体育特色。

三、注重传承,将民族特色融入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

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是我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高校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中,如果能够融入民族特色,必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而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融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也有很多种途径,最直接的就是在高校体育项目中增设民族体育项目。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增加维吾尔族舞蹈,丰富当前体育舞蹈中健美操、交谊舞等单一的体育舞蹈内容,如可以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增加土家族的高脚马比赛项目,增加侗族和苗族等的手毽项目、增加壮族的抢花炮项目。在增设这些项目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文化渗透,构建具有民族气息的特色化体育文化。

四、结语

第2篇

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身体活动,它是学习者身体的竞争和完善。体育文化是文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基本构成,它是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体育文化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一道,共同构成了人体活动文化。同时,体育文化涵盖了人类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文化教育的方式

1.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和目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安排和规划教学内容,逐渐摒弃和改进竞技文化和传统文化中不和谐因素,实现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甄别,不断以现展观武装自己,丰富现代体育教育内涵,实现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教师要以学生特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保持体育教学结构的多变性和稳定性,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不断丰富体育教学模式和形式。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保证教学结构的完整、教学层次的分明和重点的突出,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结构美,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和内容的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个性发展的平台,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将文化教育放在突出位置,确保体育教育中渗透进文化内涵。体育教育工作者要科学设置体育文化教育内容和时间,定期开展室外教育和室内教育,实现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内涵,关注学生,实现学生身体状况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同时,在开展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将调节、休闲、创造和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在交流和影片欣赏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协调好体育教学和文化教育的关系,注重文化和体育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体育文化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因此,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要将文化教育更好地渗透进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在实现文化水平的提升以后,才能更好地以身作则,在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给学生积极的人文教育。

三、结论

第3篇

就当前本地农村中学的实际而言,校园媒体主要包括校园墙报、班级板报、校报、校园广播站、学校网站等。校园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有着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但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其作用又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体育教师应着力将自身融入到学校管理体系中,与德育处、团委、年段长等部门沟通,提出可行性方案,将体育文化列入学校相关部门工作的范畴。例如,在校园墙报和班级板报中出一期“体育与健康”专刊或“校运会”专题;在校园广播栏目中设置“校园体育”栏目;在校报中开辟“校园赛事我点评”栏目。在校运会期间,我校体育组指导学生收集“奥运感人故事”,并在校园广播站滚动播出,营造了浓郁的赛会氛围。校运会过程中,每日张贴的校运会龙虎榜和校运会志愿者风采等宣传墙报,极大地吸引了师生的眼球,促进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的形成。总之,要充分关注校园媒体在育人过程中的作用,发挥校园媒体在涵养体育文化中的独特功能,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媒体关注的内容之一,真正让体育文化通过校园媒体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开展系列活动,丰富体育文化

各种校园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载体,《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注重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要组织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农村初中体育教师应结合校情和学生对体育活动项目的兴趣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活动,拓展体育课教学内容,丰富校园体育生活,发展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充分结合校情和生情。体育教师应结合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本校运动场所和器材实际情况,开展适合的体育活动。例如,永安二中地处农村,大多数学生周末及节假日都有帮助父母做农活的习惯,我依据这种校情和生情开发了“模拟劳动”的体育活动,即模拟农村搬运、抢收等农活情境,开展负重障碍跑、定时搬物等体育游戏活动,很受学生欢迎,营造了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其次,体育活动的开展应强调程序感和仪式感。校园体育文化是以激发学生体育热情,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水平,培养学生体育道德为目的的活动。校园体育活动不是一项纯体力的负担,而是一种融入教育元素和审美概念的活动,它应富有程序感和仪式感,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并深刻的认识其蕴含的价值。例如,我在编排组织校运会、学生篮球赛等活动过程中,注重开幕式和闭幕式的设计,开幕式上的“班级风采展示”巡游、闭幕式上的“体育道德颁奖”及“获奖感言宣读”,都令学生向往并激动。活动过程中校园广播的“活动快讯”栏目滚动播放的校园体育明星风采更是让学生有了价值满足感。总之,注重程序感和仪式感的校园体育活动更能发挥其教育功能,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的过程之美,收获成长和向上的力量,也让活动本身更具美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三、创新课堂教学,涵养体育文化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计划、达成教学目标的主渠道,体育教师应着力创新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及素养,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涵养校园体育文化。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设计学生喜欢的课堂结构形式。信息时代,学生的知识面大为拓宽,体育教师应与时俱进,汲取时代精华,注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形式。例如,可以引入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尚元素,运用“活动闯关”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竞争意识,增强教学实效。其次,教师应广泛涉猎,不断拓展体育课教学。体育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体育技能的指导者,还应是体育知识的传播者、体育道德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相关体育项目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教师应以身作则,引导学生形成平等、公正等体育道德意识,培养果断、刚毅、互助等体育精神,当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四、结语

第4篇

1.促进区域文化发展模式创新

文化产品和服务既要有标志性的经典项目,又要贴近群众,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满足居民文化需求,不断开拓新的文化消费领域,促进消费结构的换代升级。[1]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体育文化产业优势是当下中原经济区建设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遗产作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同时也是具有文化特色的市场消费项目。目前,中原地区传统体育项目在以非遗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传统武术演艺品牌“武林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以及节庆旅游品牌世界传统武术节、中国国际武术杂技艺术节、河南国际少林武术节、国际太极流大会、中国侠文化节等。这些项目的商业开发和利用既是市场优势转化,也是文化发展的创新,不仅影响了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影响着体育消费心态和趋势。同时,通过产业化的带动辐射,也使不少地方成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产业区域,比如登封、焦作陈家沟等,使文化优势转化为区域产业优势,甚至成为当地支柱产业。由此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创新发展是通过市场渠道转化为健康优质的文化产品,将产业资源与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加快其产业化步伐来实现的。

2.促进传统文化传播和推广

体育价值观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的意义和价值的认知与判断,它控制着体育的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在生活方式上,人们开始追求身心的双重享受,从以往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一生物学模式转变为身心双重享受的模式。群众对体育的认知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对传统体育的兴趣和关注,对传统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河南特色文化遗产项目,传统体育的传承推广是河南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例如河南省文化厅和文物局主办的“文化遗产日”河南省主题活动启动仪式(非遗专场)中开封石锁、二鬼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由文化部主办的“文化遗产日”主题活动“薪火相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活动”陈式太极拳代表性传人陈正雷大师携弟子进行展示。这些活动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因而逐渐被大多数人了解和熟知。然而,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传统体育文化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对项目本身所蕴含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推广,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将健身的理念不断宣传,使人们真正意识到传统体育的价值核心,才能使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作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

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方位的生态化构建。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核心的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一直以来,民间是传统体育项目产生、传播的土壤。它们散落在民间成为传统文化的缩影,为普通农民或城市一般居民掌握,形成民间自发性的传播,大多项目既可以在农村发展也适合在城市推广。现阶段,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和务农采摘旅游等已成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一种形式。通过大力发展古镇古城民俗活动、地方传统技艺和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传统体育旅游活动,丰富了生态文明发展形式,进一步推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二、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困境

1.群众认识不够,缺乏动力

虽然现代社会居民富裕程度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但人们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了一些健身活动上,并没有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会关注其内涵。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人们对于传统体育的了解还不够,还有不少人认为体育运动就是体育的全部,而传统文化中不存在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持续性开发的文化符号有待于更多人理解认识。不仅仅是普通居民对传统体育认识不够,甚至一些基层部门在管理当中也认为体育仅是体育部门或教育部门的事,文化遗产是文化部门的事,两者关系不大,割裂开来看问题、处理问题;各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了条条框框的对口管理,在没有明确的归属情况下,对体育文化遗产置之不理,尤其是在基层宣传推广中主动性较差,政府部门介入较少,造成群众对传统体育项目认识较少,不能充分认识到推广普及的重要性,阻碍其健康发展。

2.资源条件匮乏

“空间、设施、形式、组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保护的重要因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平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包括软硬件资源:硬件包括了场所、资金、活动形式、市场宣传开发等;软件包括了文化理念、大众需求、市场消费心理等。中原传统体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充足的软硬件资源条件作保证。尽管近些年来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保护的投入资金每年都在增加,并且在地方政府和基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在各地铺开,但是与河南省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经费的人均占有量还是相当低,与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反差较大。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是大部分地区缺乏充足而固定的经费渠道,对政府依赖性还是很强,设施、场所不固定,套用名目、非法获利的不规范开发现象经常可见。同时,组织者、指导者、传播者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如何落实规划,如何发挥好队伍的作用等关键问题都未经深入思考,而这些问题不是仅靠政府补贴经费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宽松环境,及时出台扶持政策和管理法规。在这种松散放任的状况下,居民们很容易失去对传统体育的正确认识,资源储备和居民文化需求严重失衡,加剧了文化环境的恶化,使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得不到满足,阻碍了文化传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3.保护传播机制尚待完善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设立了保护机构,但是基层保护机构仍然很不健全。一些保护的法律法规尚未正式出台或还未规范完善,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纠纷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一些措施和规定过于空泛,对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针对性差,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保护人员不能在工作过程中很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力。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计划、发展措施仍未能纳入中原经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体规划中,非遗保护机构大多是现行的主管文化的相关单位,或者是在政府引导下依托社会力量成立的相关协会,与各地方体育、教育专门机构并没有太多的交集,责权并不明晰,因此,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中效率低下,执行力度差,专项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待落实。收集、调研、记录、存档、运行、人才培训等工作都还不规范,保护措施与技术相对单一,没有形成相对系统规范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机制。保护机制中的教育环节发展尤其滞后。首先,掌握着传统技能的传承人找不到可以依靠的稳固的传授群体,迫于生活、经济等方面压力他们会将主要精力放在谋生上,许多独特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其次,社会教育和宣传跟不上,受众范围较小、气势不盛、影响力有限。学校教育普及程度跟不上,学生们在学校往往接受现代体育项目的较多,传统体育接触少甚至没有,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大学教育中没有专门的学科支撑,传统体育与文化遗产相交叉的课程缺乏,不能培养文化遗产传承所需社会人才。

三、中原体育文化遗产发展的路径探析

1.以社区体育为本位,提高社会认知度

要通过有效手段让政府和社会各层次人群自觉了解传统体育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高社会认知度。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加以促进和约束。比如降低非遗项目结社结会的门槛,降低组织基金会的门槛,减免、降低税收以及提供融资、土地使用等优惠政策,以前传统体育有各式各样的协会,也有组织行业组织的,都是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依靠社会资助生存,有些维持了一百多年。[4]目前,河南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管理由单位制向社区制回归,社区将成为现代城市居民生活和休闲的基本单位,以地缘为基础的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对社区体育的价值定位,也应该由社会目标向个人的自我满足与个人的身心发展方向转移。现代体育已成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部分,在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时,已习惯运用体育符号来诠释一些社会价值特征。因此将传统体育带进城市社区、新农村社区,对促进体育和文化和谐发展,促使居民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尤为重要。要想让体育文化遗产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必须在认识上引起足够的重视,文化主体要全力灌输传播意识和传承思维,以不改变传统文化特色为原则底线,在群众思想中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观。群众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提高了,自然就有了培育发展的土壤。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增强居民体育意识,扩大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是开掘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一要改变小农意识文化观念。小农意识文化观念的特点是目光短浅,小富即安,保守吝啬,惧怕变革。二要更新计划经济文化观念。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的政治性因素被无限放大,文化单位没有竞争观念,没有经营意识,没有成本分析,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价值不能有效开掘,所以文化资源闲置与浪费严重,守着文化富矿过穷日子。

2.以非遗开发为契机,构建体育产业开发体系

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推进和一些地方扶持文化产业的政策出台,为了避免体育文化遗产开发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必须建立科学可靠的体育产业开发体系。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河南省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河南省的传统体育产业应围绕“以推广普及为基础,以传承开发为核心,以休闲健康为重点,以人文体验型生态旅游等为特色”的产业体系来构建。一是以观光型生态旅游与地方传统体育特色相结合。这种发展方式是以“观”为核心,观光型生态体育是现阶段中原经济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确保地方自然环境、传统建筑、遗址、农耕风光不遭受破坏的基础上,以旅游观光为契机,使观众广泛接触传统体育文化遗产,通过了解自觉接受传统体育项目,自发学习和推广传统体育项目。这种模式在丰富了旅游开发模式的同时也可以优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景观结构,使体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是现代化的生态体育开发模式。二是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传播推广,重点是提高人们的休闲健身意识,使之成为一种有别于城市喧嚣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方式。依托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自然历史价值,使其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相结合更能迎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三是加快建设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专属发展路线,形成河南省传统体育文化的生态核心区域。同时,要大力发展俱乐部、健康养生群众团体、表演团、生态旅游度假村等各种形式的文化项目(团体),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河南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传播推广体系,完善休闲服务功能,丰富全民健身途径,培育和扩大市场。

3.规范传统特色文化市场建设

第5篇

1.1 啦啦操的起源

啦啦操的英文名为Cheerleading。Cheer翻译成汉语就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意思。早期的啦啦操是一种为激励外出打猎或打仗的战士们而举行的社会仪式,部落的族人围在一起点篝火、唱歌、跳舞、欢呼来鼓励战士,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凯旋而归。啦啦操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最早是在古希腊的一次奥运会上,在那时并没有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只是观众为参加赛跑的运动员进行呐喊助威,有组织的啦啦操的出现则是在189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自此之后啦啦操便迅速地得到了世界性认可,并在亚欧等很多国家流行起来。传入我国之后短时间之内就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并且随着各种球类竞技的不断发展,啦啦操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2 啦啦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高中与大学就已经开始进行啦啦操比赛了。到了80年代,啦啦操的发展突破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这个大舞台,它一出现就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迅速的风靡全球。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啦啦操,啦啦操的发展迅速,为了使啦啦操更加地规范,1998年成立了国际啦啦操联盟。该组织的成立很好地规范了啦啦操,使啦啦操更加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体育运动。啦啦操成为一项独立的、世界性的竞技项目是从200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开始的,自此之后,各国都开始培养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中国的啦啦操事业也是从此开始了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从实际意义上讲,啦啦操的发展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从事啦啦操运动的人员要富有激情与活力,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这些要求与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高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条件为啦啦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中国高校啦啦操体育文化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并且2008年奥运会当中的啦啦操表演也促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近年来各种大型的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盛典上都有着啦啦操的身影。中国啦啦操事业的正规化发展促使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其中2009年的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在中国的举行标志着我国的啦啦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且为我国高校的啦啦操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啦啦操的分类

啦啦操的分类按照动作内容和形式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与健美操有点相似,主要适用于健身美体、陶冶情操、调节赛场气氛的大众健身方式,它融合了爵士舞、健美操等等一些舞蹈元素,主要是运用手臂的一些动作来表现的,主要展示出了舞蹈技巧和团队精神,舞蹈啦啦操的难度分为三类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而技巧啦啦操的难度分四类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而技巧啦啦操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它既结合了动作技术,还有音乐、服饰、队形以及标示物等众多元素。按照表演目的分为竞技啦啦操和大众啦啦操。竞技啦啦操是大众啦啦操的提升,两者的主要区别则是竞技啦啦操以获取比赛的冠军为根本目的,而大众啦啦操则是以表演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大众啦啦操比较随性,竞技啦啦操则不同,对动作的准确性和舞蹈的身姿有着更多的要求。按照比赛的类别分为大奖赛、冠军赛、明星赛、挑战赛、总决赛等等。

3 啦啦操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全面、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啦啦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但是它已经被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健身、教育、竞技、审美以及休闲娱乐等等,而啦啦操的出现则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高校啦啦操运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啦啦操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近年来由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发展,啦啦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对于啦啦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啦啦操的存在充分的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价值

4.1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完成,往往啦啦操运动当中的舞蹈、体操、跳跃等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需要3到5分钟,一些技巧性和难度性极高的动作的完成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一般都需要极强的训练强度,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游泳、跑步训练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跑步、游泳等基础训练都不易承受,更何况是啦啦操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要求,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能够帮女学生塑造出完美的身形,另外就是啦啦操运动中的技巧性动作的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韧性。总之大学啦啦操体育对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啦啦操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业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从事啦啦操表演的人员在进行专业的表演时总是面带笑容的,因此在国际上啦啦操又被称为“欢笑运动”。啦啦操表演者的微笑深深的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带动观众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始终处于一个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啦啦操运动一般都是伴随着活跃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能够很好地调节演奏者的情绪。事实证明,忧伤的音乐往往使大家情绪低落,而欢快的音乐则带给大家则是欢乐。因此啦啦操欢快的音乐节奏会使表演者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还能够提高自信心,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压力,形成积极地、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啦啦操是一项团体运动,仅仅依靠某个人的表演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团体运动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一般的啦啦操成员都在6人以上,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通过队形的不断变化来展现啦啦操的优美性和艺术性,队形的变化则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的配合才能实现,从而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技巧啦啦操表演中的很多动作例如托举、翻腾等等需要两到三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是合作精神,对于托举、翻腾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表演者之间要有足够的信任力和默契度。另外就是在表演者出场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整齐划一的口号,口号要讲求节奏的一致,只有整齐的节奏才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之间的信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啦啦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丰富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啦啦操运动对动作优美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运动项目,更多的是结合了艺术气息,舞台的表演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应和总体效应。对表演者的舞步、服饰、形体以及道具等等都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要求,这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能够从这些优美的身姿当中净化心灵,不仅如此,啦啦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啦啦操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侧重竞争,而啦啦操大多数带有娱乐性质。啦啦操的主要意义就是鼓舞人心,增加大家的激情和活力,使人们感到欢乐,从而传递出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啦啦操的存在丰富了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并且还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欢快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第6篇

1.1传统体育文化的时空结构

时间与空间作为我们认识传统体育文化所必需的基本尺度之一,毕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传统体育文化就会呈现不同状态。因而,时空特性必然会渗透到传统体育文化中,共同形成文化的时空结构。首先,时间结构决定着传统体育文化的盛衰更替,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以及走向衰落的时间节点。例如,产生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运动曾在北宋时期盛行一时,但宋以后蹴鞠的发展逐步走向衰落。此外,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文化业都有其表演或完成的时间规定或需求,例如我国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大都是以习俗节日作为载体的,而不同的传统体育项目也都有其开始、以及结束部分的时间需求。作为“国内惟一的、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原生态特质的溱潼会船,始终固守着“选船”、“试水”、“铺船”、“赴会”、“赛船”5个特定的程序,数百年来基本不变,其中“赴会”是溱潼会船的主体活动,经人们精心装扮的各类会船云集湖面,等待赛船口令的开始。“赛船”则是溱潼会船的部分,参赛的篙船每两船结对比赛,两船对齐后,开始扬锣,随着竞赛号令发出,参赛船只如离弦之箭发出,蔚为壮观。其次,空间结构是承载传统体育文化开展场景的物理场所,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不同的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具有相对约定俗成的表演或完成空间。有些传统体育项目是在陆地上,有些是在水中;有些是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些是在城市的舞台广场;有的需要的表演空间很开阔,有的则只需要狭小的空间。例如,作为中华武术的组成部分,“江南船拳”就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武术拳种,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打的拳术,广泛分布于江、浙、沪地区。船拳的起源与古时太湖流域渔民保卫家园不被侵犯相关,是内陆地区的武术与江南渔民文化交融的产物。由于船头面积仅为一张八仙桌大小,决定了船拳的招式不能像其他武术套路那样大面积地蹿、跳、蹦、纵、闪、展、腾、挪。小小的船头、潺潺的河流等共同组成了船拳的表演空间,极具江南水乡特色。当然,时间与空间结构实际上是紧密联系的,共同构成了传统体育文化开展的时空结构,赋予了传统体育文化存在的自然属性。

1.2传统体育文化的符号结构

在哲学家卡西尔看来,文化哲学或人类学哲学最要紧的问题是:“我们寻求的不是结果的统一性而是活动的统一性;不是产品的统一性而是创造过程的统一性”。卡西尔强调,哲学所要研究的既不是抽象的文化,也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要研究具体的、能动的创造活动本身。那么这种创造性的活动现象卡西尔认为是“符号现象”,这种活动也就是“符号活动”,并且“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尽管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带有强烈的唯心主义色彩,但符号作为人的外化、对象化的哲学观点确实开拓了人们的理论视野。此后,关于符号的研究逐步深入,并形成了一门学科。从现代研究的语境来看,符号是指代表任何实体、事物及语言元素等的记号,任何社会的文化体系都是由社会的象征性符号来表现的,并成为连接人们内心文化观念的纽带。在索绪尔的术语系统中,符号是指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相连结所产生的整体,能指即符号的表达面,而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面。能指与所指是符号的一体两面,它们之间不可分割,但是它们的关系又具有随意性,并不存在本质必然的联系。从符号学的角度讲,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是由一系列仪式程序、表演动作、语言文字、衣着装扮等符号组成的系统,各种符号相互联系,有序排列,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抒发着内心的复杂情感。在这其中,能指则是指各种传统体育项目的可见、可听、可感的形式存在,如龙舟竞渡的船、鼓、旗子等等;所指则是传统体育项目存在的概念、意义等等,如龙舟竞渡项目的开展是祭祀屈原仪式的重要内容,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一种怀念之情。当然,符号系统的能指与所指是随着环境的变换不断变异的,在不同的时代或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或意识形态下,同样的能指符号可能具有不同所指意义。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许多传统体育项目的所指发生了变异,除了具有传统的符号所指,更多地演变成为人们追求愉悦身心、健康快乐的重要方式。

1.3传统体育文化的心理结构

我们通常所讲的心理是指人的大脑机能,从社会学角度来讲,心理则是指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是人的思想与感情的表现。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调动心理作用,并通过它固有的各种表现形式与创造对象发生关系,特别会把思想、意识、情感和精神赋予对象之中,这样便有了文化的心灵范式。而这种范式正是人特有的心理结构在文化中的反映和复制,称之为文化的心理机构。传统体育的文化心理结构既包括表层的心理结构,还包括深层的心理结构。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浅度反映,同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是有所不同的。以龙舟竞渡为例,龙舟竞渡经中国的龙舟竞渡在以往是零落松散的仪式活动,寄托着人们对屈原的思念之情,如今龙舟竞渡经过现代体育赛制的包装,融合了人类现性的元素,反映了人们社会心理的转变。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是社会意识的深度反映,也是人类表层心理的升华与沉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往往对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广泛存在于我国东部民间的大刀舞,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大刀舞的整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传说典故、忠义廉耻、礼仪规范以及纲常伦理等,是一个体系相对完整的文化系统。

2传统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多重文化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在多个层面都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既包括直接地作用于人们的身体心理,起到健身愉悦的强身健体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又包括间接地作用于人类身心,寄托人类信念诉求的信仰寄托功能,还包括作用于人类社会,并被合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地方社会秩序的功能。

2.1健身御敌的功能

人们在习练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肌肉与骨骼周而复始的重复这些规定动作,逐渐变得发达与结实,因而身体也日渐变得强壮。事实上,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项目本身的存在价值,也成为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传承至今的关键因素。而一些传统体育项目,比如说各类拳术、技击套路就是人们对战斗搏杀中的成功经验和实效动作的总结,成为一种服务军事实战的技艺!无锡一种民间传统舞蹈风格比较迥异,称为“渔舟剑桨”,剑桨外形看似渔民们行船的划桨,但不同的是桨柄中暗藏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平时渔民们用剑桨练功习武,强身健体,危机时期就成为抗击散兵流寇、湖匪恶棍侵害的工具。此外,摔跤、石锁、飞钹以及大刀舞、盾牌舞等等,也逐渐被引入到军事训练与战争中,成为抵御外敌、保卫家园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2休闲娱乐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来源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反映。古时的人们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在劳动的过程中,人们巧妙对各种生产技术、技能进行提炼与升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项目,在使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也改变了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如江南水乡的“摇大橹”,表演时各个角色之间互相逗趣,配合默契,表情丰富,在行进中逢店必唱,唱词随着店铺行业随机应变,即兴发挥,幽默诙谐,体现了水乡人们的生活情趣。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们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多,传统体育文化的休闲娱乐功能更加凸显。特别是对于历史上比较注重祭祀、信仰功能的民间舞蹈、仪式等等,人们也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娱乐元素,逐渐由娱神、敬神转向娱人、娱乐的群众活动,成为集祭祀、娱乐、旅游、消费等于一体的理性文化形态,例如各地出现的传统体育文化节等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载体与平台。

2.3寄托信仰的功能

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符号结构以及心理结构决定了传统体育项目必然与人类的价值观念产生关系。事实上,信仰的行为调节和意义寄托,赋予人们生活的秩序和价值取向,通过庆典中信仰行为的尽情投入,人们在这非常时间里,以仪式的庄严和节日的欢腾见证和感受,生活因此变得有念想、有追求、有敬畏、有荣光。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就产生于古人的庆典仪式,如各种民间舞蹈、各类龙舟竞渡等等,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讲,传统体育文化从本质来看就是社会群体的文化行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约定俗成的因素,寄托着人们驱避灾疫、祈求降福的信仰与追求,并经过代代相传,最终形成现在的各类传统体育项目。所以,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存在是人们寄托信仰的重要手段,如我国各地都有的民间傩舞,如常州的“跳五猖”,该项目始于西周,是在祭祀神灵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五“猖”是指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神灵,也称五方帝君,一般在春节期间表演,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虽然目前我国受现代体育文化的浸,但一些传统体育文化仍然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追求与信仰寄托,成为传统体育文化能够在现代文化立足的内在动力。

2.4维持秩序的功能

民俗具有社会调节与控制的功能,它通过自身所具有的不成文程式化规矩属性,对其流行范围内的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识有约束作用,通过对社会各种关系和行为及意识进行规范,来维护这种民俗所流行区域内的民众群体利益。社会人类学认为:“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都通过外在强制和内心觉悟两个途径达成”。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都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在封建统治阶级无力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的时期,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心理结构,是社会精神与意识的体现,代表着人们对这些行为的认同。这种情景下,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价值信仰体系、符号象征体系,都能形成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机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社会成员的自我觉悟,从而弥补统治阶级管理的不足,有效维持地方的社会秩序。例如礼、德一直是传统武术传承方式的法定规则,“未曾习武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这种礼仪也成为封建社会调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天地关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调节生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结构与功能范式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路径

3.1营造文化生态环境,保障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空机会

由于传统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特征,因此赋予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时令空间”,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是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我国的节假日制度开始在春节放假的基础上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等法定假期,由于我国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等是以节日为载体存在的,法定节假日制度的制定为传统体育文化提供了发展的时间保障。地方政府可以立足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为这些项目专门设立时间、节令,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走向周而复始的连续循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较为集中的区域,实施整体性保护。对于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所需要的空间环境,可以根据分布情况建立传统体育项目的“生态文化保护村”、“生态文化保护园”等等,为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这样既可以为传统体育文化设立最安全的保障,又能将传统体育文化的本真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3.2建立活态传承机制,促进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保护

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不仅仅是简单的肢体动作,往往还凝聚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因此,只有通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表演,才能保护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生态性、整体性。正如吴文科委员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活态性’,必须进行活态的保护而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构建活态传承机制首先需要寻找及培养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只有拥有自成体系的传承人队伍,才能使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持‘活态传承’状态。”一方面,针对已具有传统体育项目表演技巧的传承人,政府应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与精神奖励,减少他们的成本开支,提升他们的传承工作的意识与热情;另一方面,针对传承人缺失的传统体育项目,政府应积极遴选适合传承工作的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传统体育文化项目的表演技巧,主动参与到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其次,政府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包括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与保护的政策文件,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资金配套以及监督、评估机制等,只有构建不断完善的活态传承机制,才能使传承体育文化具有的“能指”与“所指”符号被世人所了解,利于其传承与发展。

3.3重视精神内核建设,积极提升传统体育文化的社会认同度

第7篇

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

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价值观、意识到行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其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强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规范,使社会的习俗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会制约文化的开放程度,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文化在现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为本,也只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认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条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核心内容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封闭式成长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备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成熟中才能逐渐蓄积“文化反弹”所需的足够能量。中国现代武术推广工作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是封闭内养时间不足,民族文化特质的锤炼还不到火候。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每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使世人认同的意向。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本身考虑,推广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通过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造福人类。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欲走出国门之时,更多的是吸纳、引进了西方体育,西方体育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层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深受其他民族的认可,同样丰富了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