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5 02:03:40
序论:在您撰写数学教育类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育类学术期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1-0284-02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如今的学术载体、学术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国际上对于学术期刊的开放存取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在中国,承担学术交流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纸质期刊。因此,本文所指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即纸质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并结合数字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思考其如何提升自身的优势和竞争力。
一、教育类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1.品位参差,定位模糊
目前,中国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二是由高校主办的期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的期刊。通过对这些教育期刊进行观察研究,不难发现,这其中鱼龙混杂,当然有一些高端的期刊,但也有不少期刊品位低下,有些几乎就是靠高额的版面费来维持经营。
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涉及的领域广泛,学科门类庞杂,如从学段上就有学前、小学、中学、高等、成人等,从学科上则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心理、技术等。这样导致了不少教育期刊存在名称相似、风格雷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即使是一些核心期刊,也存在栏目学科优势不明显、学科读者定位不准的现象。仅以中学历史学科为例,就有《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等期刊,从名称上看,这些期刊极其相似,栏目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2.影响力低,好稿匮乏
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功能本应在于传播最新的教育信息动态和成功的教育经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专业支持。但是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蔓延教育界和学术界,不少教育期刊的功能只剩下发表评职称论文了。即使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也存在着选题炒冷饭、内容不知所云的状况。有人这么打趣,“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只有两个人会看,一个人是编辑,一个是作者。”虽然这样的话有点言过其实,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偏低。
目前,有不少期刊设立了理事单位。应该说,理事单位对于支持期刊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期刊被理事单位“绑架”的状况。比如,理事单位往往要求期刊为其发表一定数目的论文,这些“关系稿”良莠不齐(以差稿居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期刊的品质。
3.发行量少,渠道单一
教育类学术期刊由于受众的特殊性,不像教辅期刊那样市场需求大,因此发行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发行量少,往往一本期刊的期均发行量达到2万就相当可观了(因此,一号多刊的现象目前也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许多期刊频频推出新品种,以此增加总发行量);二是渠道单一,以邮局发行和自办发行为主。为何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首先由于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受众群体较小,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下属的教研室研究人员、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教育学院学者、研究生等构成,与教辅期刊面向广大的学生群体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其次,由于数字化出版的潮流,广大教师进行科研创作时习惯于利用知网、维普等网络文献数据库检索文献,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期刊发行量的萎缩。再次,期刊本身对于市场开发的重视不够,在发行上习惯于依赖于上级主管部门以及旧有的渠道,很少主动去开发新渠道。最后,编辑的营销意识不够,学术期刊的编辑一般文化程度较高,性格也比较清高,往往不太愿意主动地“走”出去和市场进行直接接触。
二、教育类学术期刊发展的对策
既然存在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许多教育类学术期刊为什么依然能够生存,而且似乎还生存得不错?笔者认为,由于教育行业的从业人员众多,且在评定职称、晋升等方面都需要有论文作为支撑,因此,业内人士亟需大量的教育期刊来满足其成果发表和出版需求,而现实中学术期刊数量并不是很多,因此造成了资源的稀缺,不少教师愿意(虽然也许并不情愿)缴纳版面费来达到的需求。一些期刊正是钻了这个空子,懒于开拓进取,在选题和发行上不愿意动脑筋,仅仅满足于收取版面费来维持生存。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教育类学术期刊的发展也是如此。目前,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际上对于学术论文开放存取的呼声越来越高,虽然现在看来,对中国纸质类的学术期刊的冲击还不够明显,但是正如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大势所趋,开放存取也将是学术出版的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植根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运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在改变传统的学术出版格局,甚至打破了行业限制。因此,不管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来看,都必须加强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竞争力。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1.以内容占据高地
目前的教育类学术期刊市场正处于群雄纷争的时代,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内容是前提。众所周知,“内容为王”,但目前走下坡路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无一不是内容出了问题。教育类学术期刊与经济类、科技类等学术期刊的一个不同点是,时效性相对较弱。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教育类学术期刊不讲究时效性。要想抓住受众的眼球,内容必须做深做透,做到期期有亮点。具体做法有:抓住教育界当下的热点,策划专题稿件;针对有争议的学术观点,组织发起学术讨论;介绍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问题,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等等。以笔者所在的《教育研究与评论》期刊为例,其开辟了“热点透视”栏目,对教育界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比如小学语文界曾有一位特级教师提出了“高文低教”的教学理念,认为对于一些课文的主旨不该拔到特定的高度,而是要“接地气”,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该刊的主编敏感地意识到这个话题值得进行讨论,于是分别约请中学、小学的一线教师围绕“高文低教”的主题,从“到底该不该高文低教”、“高文如何低教”等多个角度展开了讨论,在业内反响较为热烈。
2.以活动拉升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版流程中的发行、反馈环节将越来越得到关注。教育类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不仅要出版教育学专业的杂志,还要把杂志的品牌优势和良好声誉渗透到各个相关领域,并从中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比如,通过不定期的主办出版与学术讲座、编辑出版与学术会议有关的专题刊物、召开作者和读者等受众群体的专题座谈会等等。
仍以《教育研究与评论》为例,该刊成立于2009年,短短的五年内,积聚了大量的人气,目前在江苏省内的影响力颇高。除了坚持内容为王、保持品质外,举办活动也是该刊吸引人气的一个重要法宝。比如,该杂志曾主办了两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围绕苏派语文的特点,请名师开示范课,请名家做专题报告;论坛结束后,杂志特辟“本刊特稿”栏目,约请开示范课的教师撰文谈谈他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同时也邀请听课教师对于示范课进行解读、点评。主办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该编辑部获得了社会效益,而且也赢得了经济效益――每届论坛都吸引了1 000多名的与会者,人员涵盖了江苏地区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每次论坛举办过后,期刊的发行量和自由来稿量都有了一个明显的上升。
除了举办论坛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来增加人气,提高经济效益。前文已经阐述过,目前有很多教师有的需求,但是不少人对于怎么撰写论文并不了解,往往在没有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闭门造车,东拼西凑,这样的文章经不起推敲,对他们的教学也毫无帮助和启发。编辑部可以通过开展论文写作培训课程,将学术规范、论文的写作方式告知他们,以帮助其提高学术水平。
3.以新媒体推动发行
随着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不断丰富,借助新媒体平台的营销开始崭露头角,不少期刊,特别是财经类和娱乐休闲类的期刊走在了前列,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比如,《三联生活周刊》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1月22日,了一条关于年货特刊的信息:“年货真就是慢慢、细细地注入的一份心情。它是记忆的载体,故乡的召唤,是各家各户‘外婆的味道’、‘妈妈的味道’、‘故乡的味道’,记忆中的味蕾总是情感的闸门,时时牵动着我们最敏感的那根心弦。”该条微博被转发了1 599次,被评论332次(截至2014年2月1日)。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少学术期刊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账号,其实教育类学术期刊也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发行营销。在这过程中,编辑由于拥有作者资源(即微博“粉丝”)和熟悉刊物内容(即微博信息来源)的优势,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在一本新刊即将推出之前,编辑可以在官方微博上发表新刊推荐、活动预告等信息,感兴趣的“粉丝”看到后,就会做出转发、回复、评论等各种反馈。由于微博的信息传播是呈爆炸式的几何级传播,这样就能够以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了较好的发行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类学术期刊只要勇于迎接竞争,内容上求“新”求“深”,发行上搞“活”办“广”,就能办出特色,创出品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善恒.论教育期刊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J].编辑之友,2006,(4).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由于艺术类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培养目标的不同,课时的安排也不同。以我们学院为例,专业课程占大多数,文化课时间相对比较少。每周的语文课只有三到四个课时。在这么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我们艺术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就不能像中学一样细致,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只能给每一课“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所教文章内容的特点,教授每篇课文中最精要和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学有所得。例如,在学习梁实秋先生《雅舍》这篇散文时,我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目标,先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雅,再引导学生认识“雅舍”不俗,然后,比较“不雅”与“不俗”,最后说明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战乱之际,只能住陋室,但他偏偏称之为“雅舍”,体会梁先生通过以清贫为乐,以简朴为美,对自己生活环境幽默诙谐的调侃,表现了开朗乐观的心态和旷达超脱的情趣以及处变不惊、温文尔雅的名士风度,引导学生用美的心灵去审视世界,培养学生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关于这一课的其他目标,如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及一些经典的语句,则略讲,或引导学生课外去品味。本人以为,这样抓住重点,一课只讲透彻一个知识点,重点培养学生一方面的能力,比眉毛胡子一把抓,字、词、句、篇“一个也不放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谈戏剧创作时,主张“立主脑”“减头绪”,抓住“一人一事”,突出主要矛盾,从而表现剧作者“立言之本意”。本人以为这一理论可以借鉴到我们艺术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来“,立主脑”即抓重点“,一人一事”即一课一事。这一理论,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也曾提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一事之始终为一课”。“每课有学理,有实习,二者联络无间,然后完一课即成一事。成一事再学一事,是谓升课。”通过课堂实际,本人深刻认识到“立主脑”,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的教学理念,能让学生每篇课文都有所获,并对所学知识有很深印象,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投其所好”,联系专业
根据在艺术职业学校3年的教学经验,我认识到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别人认同他们所学的专业,如果我们在上语文课时,提到他们的专业,并表现自己对他们专业的认同、欣赏,会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因此,我在课文导入,或中间举例时,尽可能联系学生专业,如此,能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到课堂上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例如,我在给黄梅戏表演班学生上《雅舍》一文时,是如此导入的:“大家看过黄梅戏《家》吗?对剧中的大少爷高觉新有印象吧?”很多同学回答“:知道,侯长荣演的。”“同学们一定看过传统剧目《天仙配》,高觉新的家是成都高公馆,可谓高门大户,董永的家在哪呢?”我接着说。“寒窑!”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董永自己的话说‘:上无片瓦遮身体,下无寸土立足基’,同学们认为高家大少爷幸福,还是董永幸福呢?”(我故意说出《天仙配》中那两句唱词,表明自己对他们专业的兴趣和认同)。有说高觉新幸福的,有说董永幸福的。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了。“大多数同学说董永幸福,可见家不在房子之大、之豪华,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同学们,今天,我们去看看梁实秋先生的家,看看梁先生的《雅舍》。”我收了话题,回到课文上来。从学生的反应看出,这一堂课的导入是很成功的。因此,我在平时上课时尽量联系学生的专业,如讲苏轼的词《赤壁怀古》,我会与学生聊到黄梅戏《小乔初嫁》;学习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会联想到徽文化,提到韩再芬的《徽州往事》;学习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会让学生联想越剧《祝福》中的阿庆嫂等等。
三、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强项,使学生获得自重感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艺术类大学是以艺术知识传播和创新为主的院校,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决定了英语教学在艺术类大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以英语语言知识和应用技能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使学生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就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的学生并不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英语四级考试,他们只需参加高职高专的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即可。《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就目前来说,艺术类大学常用英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有交际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
二、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学生基础薄弱,英语水平参次不齐。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英语水平整体较低,如每年九月份新生入学时,许多艺术院校和高等院校都会对学生进行英语、数学等基础课测试,所有学生使用的试卷相通,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分数通常会比其他院校学生低很多,只有极少数学生能达到80分,许多学生的英语分数大都在50分左右,有的学生甚至更低,部分学生甚至是英语零基础,连基本的音标都不会读。这就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出了一道难题,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有大学老师的英语水平,又要有小学英语教师的耐心和经验,更要知道怎样给学生补充初高中英语知识。
2.学生英语学习不足,英语学习投入低。艺术专业的学生普遍对专业知识感情浓厚,许多人在专业技能上起步较早,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因此,许多艺术类学生都非常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热衷于围绕专业技能锻炼进行“自我发展设计”,许多人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写生、参加各类画展、歌唱、舞蹈比赛,积极进行社会艺术实践。加上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缺乏艺术专业特色,导致许多人在英语学习中普遍抱有“不挂科就成”的幻想,对英语学习缺乏积极性。与那些缺乏英语学习热情的学生相比,还有一些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热情,但是由于英语基础较差,他们既想学好英语,又恐惧英语,因此英语学习信心不足,往往在坚持一段时间后放弃,进而变成厌恶英语,更不愿在英语学习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差。
3.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短缺是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困境的又一主要原因。尽管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但是这些教材大部分是面向普通高校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来编写的。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英语教材有《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和《21世纪大学英语》系列,尽管艺术类大学使用的这两套教材都有基础类教程做支撑,但是,其教材本质与普通高校并无明显区别。这两套教材在内容、选材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这两套教材明显是难度较高。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设计还是从教学任务安排来讲,都难以利用教材开展教学。
4.教师队伍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专业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是,与学生增长速度相比,教师队伍建设显然是相对滞后。受教学目标影响,许多艺术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艺术专业教学上,并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英语教学,导致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师数量短缺,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许多艺术院校的英语教学工作都由年轻教师担任,教师教学经验和自身素质都存在一定缺陷。许多学校因为英语教学师资力量不足,只好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这给教师教学方法和科研能力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此相反的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完善面临的首要问题。
三、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语言是交际的手段和工具,也是社会信息传播媒介和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语言和艺术有着相通之处。在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语言观,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什么时候,艺术的交流和发展最终无法脱离语言而存在,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具备英语知识储备的意识和信心。具体来说,在英语已经成为时代重要信息载体的大背景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育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将英语学习与自身价值提升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英语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激励方法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提高学生英语技能。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和承担着,学生语言观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辛勤教育。这就要求艺术来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坚持“以为人本”的教育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同实,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建立英语语感,切实使学生成为具备主动学习意识、学习方法正确有效、能用英语进行交流的人。此外,教师还要树立全新的英语人才观,在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讲解与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世纪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强调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合作、参与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使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成为学生情感养成、思维培养的过程,促进学生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共同发展。
2.在艺术专业教学中渗透英语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专业教学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艺术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立足于英语教材、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研究,分析各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特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和特长,加强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联系,通过英语语言应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学习兴趣。如在大学英语“BewareofAds”一章教学中,英语教师可结合广告心理学、广告设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背景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此外,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正确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进行精讲,引导学生多练、多思,使学在新知识学习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其次,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英语基础和英语学习能力,按照英语教学原则,尽量使用英语教学,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其学习的语言环境,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使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最后,要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种评价体系,唤醒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评价是教学的有益补充,形成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促进学生人格发展。因此,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和教师要重视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都纳入教学评价中去,以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3.优化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知识的载体。要想解决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建设滞后、教材与教学不符等问题,艺术类大学要立足于英语教材改革,编写适合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教材中适当增加艺术文化背景知识,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教学的角度来讲,合格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谓教材的针对性,即教材要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既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有效参考,也能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其次,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艺术类大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类大学英语教材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实用性,即教材内容无论是课文、练习和课外活动,都要围绕体、音、美等艺术专业知识来设置,增强教材的艺术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不会再有陌生感和距离感。再次,英语教材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即教材在内容编写、习题体例、知识练习等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教材编写的局限性,结合艺术类学生思维和个性特点来设置,确保英语教材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确保学生能通过其喜闻乐见的形式轻松学习、快乐学习。
4.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稳定的教师队伍,是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顺利实施的基础保障。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与教师教学能力是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可以说,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校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管理阶层要发挥组织建设和思想工作优势,努力打造一个团结、和谐、竞争、合作的教师队伍,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内部环境,做好教师引进、培养和管理工作。具体来说,高校要加强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引进机制、培训机制、管理与评价机制,就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责任、专业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使教师管理有章可循。其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大师资引进力度,解决师资力量短缺这一发展难题,这就要求艺术类大学主动出击,用优厚的薪酬、福利、培训和发展机会吸引人才、挽留人才,并在职称评聘、校内津贴、专项经费、住房分配等方面,适当向一线英语教师倾斜。当然,艺术类大学还可以去重点大学聘请优秀教师来校执教,以缓解师资短缺等问题。再次,艺术类大学要加强教师管理,重视教师管理、培训、监督工作,确保教师在教学、自学和组织培训中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瓶颈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是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造成了艺术类学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尤其英语课的现象。从高中开始多数艺术类学生就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课的学习。进入大学阶段,由于艺术类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课程安排主要以专业为主,而且占极大比例,课后作业负担重,更是无暇顾及英语课。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在逐渐淡化,甚至对英语课产生了消极情绪。其次,大多数英语教师未能针对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区别性特征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而习惯采用传统单一的以“课本+粉笔+黑板”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往往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晕头转向。整个课堂缺乏师生的互动与交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英语学习现状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简单地、长时间地使用PPT演示,造成学生视觉、听觉疲劳,课堂上昏昏欲睡,灌输式的教学实质并没有改变。最后,在艺术类英语课堂上各班学生总人数常常高达五六十人,从而造成师生互动时间缩短,学生的语言操练机会减少。英语基础相对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的学生会为自己争取机会,锻炼自己,他们能够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而英语基础较差、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则不肯主动发言,更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如何提高其积极性和课堂参与性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2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越性
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孕育动力的源头,是引发学习动机的最好老师。多模态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方便快捷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更有效地提高可理解性的信息知识输入。Krashen认为充分的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前提。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美丽的图片、幽默的简笔画、秀丽的环境介绍,同时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自觉、自主地学习,从而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2.2创设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外语教学重在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即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交际能力。由于技术和条件的限制,传统教学虽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模拟交际语境,但缺乏环境的支持,实际语境只能停留在想象层面,学生依然体验不到真情实景。在多模态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手段创设真实的语境,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亲身感受真实的目标语交际环境,既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又有利于克服“文化休克”现象。
2.3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传统的识读能力是以语言文字为中心的识读认知能力,学生仅能学会从文字这种单一符号里获取知识,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摄入的需要。而多元识读能力不仅包含有传统意义上的读写识读能力,还包含有对文字、图像、声音、绘画等多模态符号系统的分析、吸收、批判的能力。(胡雯,2011)多模态教学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体验多模态交际模式,更有效、更广泛地获取各类信息,迎接经济全球化、语言文化多元化和交际技术多样化的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3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
多模态教学模式是一种多元素、多角度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师的多模态教学和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3.1教师的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某些教学环节中充分调用多模态获取、传递和接收信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包括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PPT、网络等工具整合而成的多模态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多模态认知和感知手段。(张莉,2012)以英语精读课的教学为例,课前导入是成功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在课前导入部分,教师可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课文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篇章讲解部分,教师可有效利用手势、动作、面部表情、语速语调的适当改变、空间移动、黑板书面语、PPT书面语等,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在课堂讨论部分,教师可通过师生问答、模拟演讲、辩论赛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所学知识。此外,由于艺术类学生表现欲强,活波好动,比较感性,善于形象思维,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创设真实语境,开展诸如角色互换、情景表演、电影配音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模态信息表达,锻炼学生接收和处理多模态话语信息的能力。
3.2学生的多模态学习
多模态学习指的是学生运用多模态观察、分析、表述各类信息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多模态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课堂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两种方式进行。(章玮,2013)英语精读课的学习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前,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知语篇信息,通过视觉模态进行教材文字识读,找出疑点、难点。在课堂上,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多模态教学以获取语篇信息和非语篇信息,听教师讲解,回答教师问题,主动提问,观看视频片段,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勇于交流和主动展现自己,达到课堂的高度互动。在课后,学生应依据教学要求,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方法,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来自主学习以加强巩固当前所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感恩意识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感戴”这一个体心理加工过程,即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跨情境的特质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许多人的努力”,更能够领悟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会有更多的感戴情绪,对社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认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体认与感戴情绪就会较少。国内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以综合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方向多从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载体等理论角度出发,对于感恩教育实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以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影响的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具备感恩品质,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传递。目前,大学感恩教育尚未课程化,因此班级就成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班级因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也有着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班级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于大学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补充。本研究选用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感戴问卷,选择性别、生源、民族、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多个背景变量,以浙江某艺术高校学生为样本,考察大学生在各个背景变量上呈现的感戴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感戴心理加工过程的特点,从提升个体感戴水平的角度来探索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四)开好“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