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3 02:12:25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教学策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教学;策略;实验
教学, 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知识的学生。他(她)们有思考、有灵感、有兴趣、有潜能。他(她)们进入"学堂",期待着、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开发、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要讲策略,古人云:"供人一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就九年级化学教学,略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策略。
走进实验,师生边实验边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在"做中"进入化学世界,探索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中的一种方式,又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走进实验,在"做实验"中学习化学知识是我历年来最常用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学好化学,关键是课堂几十分钟,学生只要专心认真,已经取得了十分之一的成功。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有效性,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相应的地方"标、增、注"。"标":用各种自己常用的符号表示知识掌握的程度。把重要内容,比较重要内容,关键词、字,重要段落,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如催化剂概念中"质量""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中的"化学"两字。"增":对书中难以理解的字词给予简要的文字说明,如原子相对质中的"标准",课本中没有,需补在教材上的一定要补上,"注":在课本对应位置注明哪部分是重点、难点,要求层次,便于复习时按目标进行。
众所周知,要想学会游泳,即使你有最好的教练,教练教你最好的方法,而且你很用心、很专一,把教练教的全都铭记于心而且能重述。假若你不下水去体验、去感悟,你也不会游泳。有句谚语说得好:"亲身下河之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我们学生学习也一样。
走进实验,做化学实验,在"做中学"。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说:"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做好化学实验,首先请学生认真阅读实验室规则、管理规定,实验细则,常用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时注意事项,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实验仪器和药品储存地点,在哪儿进行学生实验;明白实验为什么必须遵守规范操作?如何设计、观察、记录、分析、交流、讨论、反思、报告实验。其次,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同学对化学基本操作实验熟练。
进入课题教学,积极准备、认真组织、精心设计、科学指导,师生互动,教师作为"首席"在讲桌上演示实验,同时带着学生,让学生在自己实验桌上跟着、效仿着做实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富有个性地探究学习。将课本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究对象,就会使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的发展这些九年级化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自己找到了学习化学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方法,从中体会到化学的神奇,领略到化学的魅力,感悟到化学的真谛!
课后,学生告诉我:"老师,我们非常喜欢上您的课,非常喜欢您设计的这样的'学堂'。在这样的生动有趣的学堂中,我们非常兴奋、激动、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尝到了'实践出真知'的甜头,彻彻底底的弄懂了化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但是学会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学习知识了。老师,我们真的很感谢您!"
的确,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把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经历融为一体,表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
这难道不就是教学从"学会"到"会学",从"传承"到"创新"吗?适者生存,因为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没有掌握一定知识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关键字】优化 化学教学策略 评价
化学教学策略是指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而有意识地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与灵活处理教学问题的过程。其明显的特征是:①对教学目标具有清晰的意识和方向感;②具有对有效作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设想;③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具体教学方法进行灵活选择和创造。化学教师根据从各个方面以各种方式得到的评价信息可以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侧重从反馈教学信息,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策略的建构。
一、反馈教学信息
化学课程评价主要的功能是为化学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教学决策过程是化学教师依据化学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资源和社会需求等信息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通俗的说,教学决策是化学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教授多长时间以及效果如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判断:
1.化学教学计划是否适合学生?化学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利用安置性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安置性评价,也叫摸底测验,即在教学开始之前检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利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确定学生的初始学习能力,也可以知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习惯。这不但为教师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打下基础,而且为因材施教提供了前提;同时该信息可以作为教师决定有效教学的起点。
2.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促进更有效的学习?(教师自编的测验以及以往成绩的记录)
3.学生是否作好了下一阶段学习化学的准备?(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预测,以往成绩的记录)
4.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教学目标?(教师自编的测验、课堂作业、提问、观察等)
5.学生有哪类学习困难?(诊断测验、提问、观察、学生成长档案袋、学生咨询等)
6.什么时候复习最为有效?(阶段考试、提问、观察等)
7.怎样给学生评定分数?(综合所有的评价信息)
8.哪些学生缺乏自我了解?(自我评定)
9.我的教学效果如何?(成就测验、上级的评定,自我评定等)
对以上的问题及信息,教师必须作出合理的、更准确的分析,你才会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的最终结果应该是怎样的,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认识情况,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对于学生的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各个方面的因素。不但考虑学生的测验分数,而且要考虑学生平时努力的程度及“化学档案袋”评价;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考虑周围同学的建议,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二、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化学教师可以从经过精心编制的测验中得到教学信息,也可以从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内容及自我评价和同伴的评价中得到学生变化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教师知道:①教学方案的可行性;②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③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化学教师总是借助于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经过分析、综合,同时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得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信息,从而进一步调整和改进教学策略。
1.根据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整教学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检测教师教学和学生进步情况的评价。教师可以以此了解自己的教学进展情况,也可以知道学生学会与否的实际情况。由此可以调整教学,更好地指导的学习。这种评价是重在发展的评价,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中,才能及时发现和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才能了解学生付出的努力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教师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才能进行有效的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精神,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2.利用诊断性评价改进教学
诊断性评价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揭示学生学习困难及其原因的评价。教师借助诊断测验的结果,分析学生化学学习的障碍,制定矫正计划。因为诊断性测验经过特殊设计,诊断的内容和水平有差异,在分析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确定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缺陷,可以作为教师实施补救教学的参考。测量后的习题分析,还可以提供编制试题的统计特征(难度、区分度),从而找出不良试题所在,以确保教师所编试题属于优良的试题,并保留在题库内供日后使用。这些信息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个别教学,也有利于补救教学的策略。
3.通过总结性评价寻找努力方向
总结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结束时的评价成绩。根据这种评价成绩,教师一方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得知自己的教学情况。尽管这个评价是以分数表示的,但是为评价教学提供了具体信息。化学教师根据总结性评价结果,对照课程标准进行分析,哪些达到了要求,存在哪些缺陷,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既可以和自己的以前作纵向比较,检查自己的进步程度,也可以和同行作横向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应该强化成绩,吸取经验,调整自己的目标,修正出现的错误,引发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 中职教育 情境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2-01
引言
中职化学教师不仅仅是完成中职化学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还必须是中职化学教学活动的决策者。为实施有效性的中职化学教学,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构思中职化学教学方案时,必须进行整体性的谋划中职化学教学活动、思考中职化学教学方法、选择教学媒体等项活动,即智慧性的设计中职化学教学。这就必然的涉及中职化学教学策略的制订和实施的问题。
1.教学策略涵义
教学策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性的界定,但许多研究者对它已有以下三点共识:(1)教学策略具有明显的目标针对性;(2)教学策略具有设计有效教学的智谋性;(3)教学策略具有选择教学方法和技能的灵活性。根据策略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智慧性的教学方略或教学行为。
教学策略不是教学理论但以教学理论为基础对解决问题的教学行为进行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方法,而是有着明显图谋意识的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或创新。
2.形成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形成一个认识上、态度上、动机上和能力上有意义的相互关联的趋于完善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认知者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对于个体而言,外在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内部的认知结构,但是知识结构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转化为认知结构,并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的吻合度越高,合理性就大。只是这种转化不是机械性的而是以个体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下生成的。形成认知结构就是让知识在头脑中依据内在关系形成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
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的教学策略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和安排:
一、尽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组织教学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组织教学,容易使新知识在原有的观念中找到固着点而与其发生同化或顺应的联系,使学习变得容易和有意义。
例如,讲氯离子的检验时,可以先从复习电离方程式开始: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微型潜水员潜入NaCl2溶液、盐酸中,“看到”了氯离子,又在硝酸银溶液中“看到”了Ag+,这些离子是怎么产生的?再通过实验看到氯化银沉淀的生成,来理解氯离子的检验原理和步骤,之后再进一步的引入离子反应的概念。
二、注意知识内在联系的梳理和提炼
一般说来,教师对学科的知识结构会烂熟于心中,头脑中有着较高水平的认知结构,但这些都不能代替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依靠他自己来建构,教师只能起个帮助的作用,但这种帮助的方式是很值得研究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并加以提炼即整理知识。常用的整理知识的方法一种是做课后小结(节小结、章小结),一种是做概念关系图(单概念图、多概念图、节概念图、章概念图),还可以是别的方式。
例如,学习完溶液这一章后,可依据本单元小结和学生共同回忆、讨论相关概念及其间的关系,而不是把它束之高阁,就会真正收到巩固知识、理清思路、把握关系的功效,为后边的酸、碱、盐及电解质溶液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视本单元小结之类的章小结的处理可帮助学生形成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3.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研究
合理呈现信息的教学策略就是从利于学生信息接受的角度安排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以促进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高效表征的教学策略。从教学的角度,为便于学生的信息加工,还有一个怎样将信息合理的呈现出来的问题。研究告诉我们,根据内容的需要和条件的许可,要尽可能地使用多种媒体来传播教学信息,以增强信息的可接受性。同时还要注意,不管使用什么样的媒体,教学内容都需解决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合理性问题。即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表征,教学内容不能以彼此孤立的、散装态的面目呈现。学生头脑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一方面来自学习之后的整理,另一方面也来自源头上的信息输入。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能够将知识作以系统的结构化的处理,而且把一个一个的概念、一个一个的结论散乱的摆在学生面前,学生不知道该想些什么、怎样去想,茫然地跟着教师听,这种学习是被动和低效的。因为等教师讲授了知识,学生才恍然大悟远不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沿着知识的脉络去思考和探索。克服学生茫然现象的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向学生交底,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交给学生章或节的学习路向图,就是要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能明白学习的思路或者是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利于他全局在胸,处处主动的去思考。
如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先一些预备知识: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所指、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间的关联性;要求学生认真理解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这一重点内容。经过这样不费时也不费事的铺垫,再去学习元素周期律,学生的思路清晰,理解和归纳课本知识都较轻松和容易,有效的消除了因学生思路混乱造成知识对接性差的困难状态。还有,给纲要信号式的板书留有一席之地。随着计算机辅教手段的广泛使用,板书似乎被挤出了课堂,其实板书有板书的优点,特别是那种既点清知识内在关系又能灵活多变的纲要式板述在教学中还应有一席之地。
4.结束语
对中职化学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其目的是为了给中职化学教师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借鉴,帮助同行们更高效的进行教学,培养出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陶春华.中等职业学校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2]胡苗霞.中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0,(23):24-25,28.
一、根据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目标,通常指与学生智力发展有关的认知目标,与学生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情感目标以及与学生实验技能发展有关的技能目标。教师在制定教学策略时首先必须明确:通过教学,学生在本单元、本课时中必须达成什么目标;怎样去努力达成这些目标?其次必须考虑对目标教学效率的评测和调控等等。
1.就认知目标而言,在教学时必须注重以下策略:(1)因教学时间和知识体系所限,期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所有内容上达到较高的认知水平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选出那些对促进学生形成教育水平的思维能力有价值的知识点(也称重点),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对那些只求“常识性了解”的知识点到即可。(2)从理论上讲,学生要达到较高水平的认知,必须从较低水平开始。但所有重点知识的较高认知水平(如综合水平)无一例外地由低到高逐级推进,机械而费时,并不是最优的教学路线。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作系统设计,除纵向深入外(如从“摩尔”概念到有关摩尔的综合计算),必须注意横向迁移(如从化学平衡计算到电离平衡计算),简缩学生的思维历程,力求提高教学效益。(3)因学生接受能力所限,有时同一知识点往往分阶段重复出现(如“氧化-还原反应”等),其难度、深度和复杂性也相应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区分同一知识点的单元目标和最终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把握分寸,适度地加深和提高。(4)认知目标是否达到,必须配以针对性的测验。测验的编制应以目标为依据,教什么,考什么。
2.就情感目标而言,涉及到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情感态度、动机兴趣、意志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需通过多方面的作用方可“潜移默化”。因此,情感教学必须重视以下策略:(1)充分挖掘化学教材本身蕴藏的大量情感因素,恰到好处地插入一些激发学生情感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使他们逐渐从被动地接受、作出反应到主动追求,形成价值观念,直至“内化”成品质。(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言传身教,使学生感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积极情感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促发他们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个性品德。
3.就技能目标而言,化学教学中侧重表现为实验操作技能和相应的心智技能。在技能教学中必须考虑以下策略:(1)教师要在“怎样做”的指导上下功夫,以规范动作引导学生模仿,掌握操作要领,并不断强化,使之趋于熟练。(2)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注意协调身体的肌肉活动和大脑的思维活动,学会边动手、边观察、边分析,启迪学生结合实验现象积极进行科学思维。(3)设计实验习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他们提供必要的练习机会。
二、根据教学原则构思教学策略
化学教学原则是化学教学规律的反映,也是设计教学策略的重要依据。教学原则包含的内容很广,层次也不同。常见的教学原则对任何学科的教学均有指导意义,如目的性和方向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原则、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相结合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结合原则、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同发展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化学教学设计时都应考虑到。将一般原则与化学学科特征、化学教学经验融合后提炼而成的教学原则,则是具有明显学科性和教学指向性的指导性策略,如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等等。
1.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组织、运用好各种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中的独特作用。这里讲的“实验引导”,指的是在学生做实验、观察演示实验和实验挂图以及听教师讲述实验史料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事实,活跃学生的思维。“启迪思维”往往与“实验引导”同步进行,教师必须及时提醒学生重点观察什么,怎样观察等等,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深入。同时,抓住实验中出现的典型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当少量金属钠投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为什么不下沉,反而浮在水面上激烈反应并熔成小球?”“硝酸铅固体加热分解得到的混合气体中氧气仅占20%,但为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即可立即复燃?”等等。引导学生从观察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进行科学思维,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
2.归纳共性与分析特性相结合,要求教师在归纳共性的同时,注意揭示特性和反例,使学生掌握系统、完备的知识、面对繁杂的化学事实,归纳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元素周期律正是在归纳氢、氧、碳、氯、硫、钠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基础上形成的。通过研究典型、归纳共性,可以使许多复杂、离散的化学知识变得简单、有序。但是,隐藏在共性背后的特性既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常见的知识障碍,因而切不可忽视。例如,硫酸除酸的通性外,必须研究浓硫酸的氧化性、脱水性和吸水性三大特性;卤素的一些通性不能兼顾氟,必须强调氟单质及化合物的特性;讲解羧酸的共性时,不能忽略甲酸具有醛基的特性;元素的氧化性一般随化合价的升高而增强,但氯的含氧酸却反之。处理好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3.形式训练与情境思维相结合,要求教师重视解题模式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在基础阶段,“定套路、讲例题、做习题”的形式化训练必不可少,有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解题基本功。例如,化学计算种类繁多,但“列已知、设未知、找关系、解方程”这一基本格式有广泛的适用性,经常性的规范化训练,能完整而清晰地反映学生解题的操作程序。又如,对一些复杂的化学问题,借助“差量法”,“守恒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技巧予以简化,能提高解题的速度。但是,平时教学如一味追求“技巧”或某些“万能公式”,不免使学生的思维因定势而“钝化”。偏重形式训练,会使学生的思维发展难以适应变化中的化学问题。“情境思维”是针对形式训练的不足而提出来的,所谓“情境”实质上是问题的背景信息。当问题情境涉及的知识或方法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没有明确的“落点”,有的甚至是最新的化学发现或实验现象的原始记载,隐含的化学规律往往需要学生通过“现场自学”的方式去提炼,无法从平时的形式化训练所积累的经验中找到解题的“支撑点”。因此,教师必须创设灵活、开放的化学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学会情境思维,即较少地依赖熟悉的解题模式而通过阅读、组合、类比、联想等方式加工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
4.年龄特征与化学语言相适应,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运用化学语言体现化学思想。化学语言系统的形成,是化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又一特征,它既是交流化学信息的载体,又是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的方式逐步引入化学语言以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多用生动、具体、浅显的自然语言和比喻、列举等形式说明化学概念;先学会用文字表述化学反应,再逐渐过渡到符号组合。到高年级,化学概念、原理和反应的叙述趋于简约、概括,教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采用化学语言概括化学过程,描述物质结构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三、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构思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也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克服和达到的潜在能力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在具体操作上要各有侧重:
1.对优等生居多、整体学习水平较高的班级而言,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考虑采用明(直接了当引出课题)、快(教学节奏强)、多(问题呈系列)、变(习题变式丰富)等方式进行教学,立足基础,重在引伸,启迪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测评的重点放在思维的敏捷性、独创性和解决问题的质量上。
2.对学习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教师必须重视课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力求通过多种方式理清知识线索,挖掘知识内涵,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学习水平较低的班级,重在三方面考虑教学策略:一是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方法启迪学生思维;二是对教学内容作精加工,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程度以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三是发现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教师应即时制定针对性的复习对策,如讲解“中介性”知识帮助学生“过渡”,要求学生自学指定材料,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和补充实验等,以弥补不足。对降低要求情况下仍然困难较大的学生,教师应予个别辅导。力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的交替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此外,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因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制定教学策略时也应分别对待: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仍以经验型抽象思维占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图表、实物、模型、参观等直观手段的作用,尽量做到从实验现象和实物展示中揭示化学概念,解释化学反应导出化学原理,也可结合化学游戏、自编卡片、口头竞赛等形式将相对集中、抽象和枯燥的化学用语变得分散、具体和充满乐趣。对高中学生而言,理论型抽象思维逐渐占优势,思维的独立性、学习的自觉性和自我评价能力有所加强,因而教学设计可考虑增加理论分析和专题讨论的比重。到高中阶段后期,学生的思维水平已接近成年人,教师要多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他们独立进取、积极创新。
转贴于 四、根据知识内容构思教学策略
不同类型化学知识各有特点,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应予考虑。
1.对化学基本概念而言,力求讲解通俗又不失科学性,重点放在分析定义的关键字词,揭示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列举概念的外延,从而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有关物质性质、变化、实验等方面的概念,宜突出直观,注重实验引导;有关物质微观结构方面的概念,宜采用形象比喻、模型展示、挂图分析等方式讲解;有关化学量、化学用语和化学计算方面的概念,可通过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等途径,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2.对化学基本原理而言,因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时必须分两步走:一是讲清原理,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具体实例进行归纳,或通过演绎的方式进行联系,以引出新的化学原理,讲解时力求突出形象性和论证性,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原理,严格的推导帮助学生掌握原理。二是应用原理,在讲清原理内容的基础上,要求教师结合各种化学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运用化学原理去分析并作出合理的阐释。值得指出的是,在应用原理之前必须使学生明确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对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言,根据其比重大、分布广、内容杂等特点,可采用多种策略进行教学:对能通过实验验证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对难以用实验证明或理论解释的反应,教师必须用肯定的语言介绍;可以通过同族典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进行相似类推的知识,在讲清共性的同时必须指出差异;对可以通过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去解释的反应,要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对相互联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尽可能按章或单元作及时的小结,串成“系列”或连成“网络”;对那些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教师应充分挖掘利用,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对有机化学知识而言,根据其按官能团编排的特点,教师首先必须将重点放在官能团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上,运用实验或模型引导学生认识典型物的化学性质,并由此引伸出同类官能团构成的有机物的共性;其次,同中求异,解析某些有机物的特性;再次,了解同类有机物的通式、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通式进行计算和推理,写出规定条件下某分子式所代表的各种可能的同分异构体。
5.对化学实验而言,总的要求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心理品质。实验类型不同,教学策略也有差异:课堂演示实验要求教师结合实验现象设置一系列问题,启迪学生思维;边讲边实验,要求教师配合教学适时下达实验指令、巡视学生实验、控制教学进度;学生分组实验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课前检查提问,课中巡回指导,课后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记录写出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现象,揭示实验本质。
6.对化学计算而言,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如下策略:一是引导学生明确化学计算的化学依据,如化学反应、化学定律和化学公式等,以此获得化学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合理推断的前提条件,以区别于单纯的数学计算;二是训练学生运用教学工具的能力,包括建立等量关系、方程变换、数字运算、估计简化、过程表达、答案检验等,使学生熟练化学计算的规范格式;三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和思维策略,使学生通过计算了解更多的化学思想;四是改变化学计算相对分块集中的编排,分散难度,逐步提高,在定性为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逐课落实计算,以计算带知识,以知识促技能。
五、根据学习反馈信息构思教学策略
来自课堂提问、书面作业及各类测验中有关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和形成能力水平的信息,对教学策略的制定至关重要。
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表情、踊跃程度和抽查结果,可粗略地估计出全班同学对问题的理解。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一筹莫展时,必须考虑到问题的要求是否超越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此时可作适当提示以缩小范围,或设计系列问题逐级推进,消除学生的知识和思维障碍。当大多数学生对问题充满信心并能轻易作出正确解答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问题进行转换或进一步延伸,将学生的思路继续引向深入。例如,对问题“在碳阳板和铁阴板构成的电解池中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什么产物?”而言,因教材中有详细叙述,学生容易把握,如教师继而再问“当将电源接反继续电解较长时间,可得什么产物?”,则转换成难度较大的一个新的问题情境。值得指出的是,课堂提问容易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变化,尤其是伴随焦虑、紧张引起的思维与语言障碍,因而要对反馈所得信息的可信度作出正确的估价后再决定采用何种策略进行教学。
2.书面作业,是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也是教师教学调控的重要依据。当批改中发现多数学生存在共同的错误时,应及时制定整体补救措施,如新课之前先作针对性的复习、作业讲评并作举一反三的练习等。对个别成绩突出和学习困难较大的两类学生,集体辅导难以得到理想的结果,此时在作业评语上对优等生应提出更高的要求,补充一些能力型题,对差生则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因人而异进行个别化教学,将收到更好的效果。
3.教学测验,当学生在某些试题上普遍得分较低时,意味着这些试题所对应的目标并未达到,因而教师必须及时分析原因,是有关的知识本身难度较高,还是自己在教学中没有讲清关键,再以此确定是降低目标要求使之符合学生的实际,还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予以“补偿”。当测验告知多数学生确实存在学习“症结”时,可根据测验提供的问题序列进行“定位”并查找原因,继而有指向性地实施矫正训练策略。当测验所反映的是思路或方法方面的不足时,教师必须结合问题,引导学生从几种可供选择的解题方案中找出最优的思维路径,在求异、求简、求新和思维变通性上下功夫,使他们形成明确的观念:许多比学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不是唯一的,粗读题目即将思路“固化”在文字表述上,往往“欲速则不达”,只有仔细审辨、上下连贯,灵活运用化学原理,方可找到最优思路。
六、根据教师的优势能力构思教学策略
巴班斯基曾指出:“教学的方法和形式具有一定的补偿可能性,因而同一种任务可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来解决。这往往要靠教师发挥其长处”(巴班斯基著,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 15页)。这里所指的“长处”,就是教师的“优势能力”。任何教学策略最终要靠教师去实施,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因而在充分考虑诸多因素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仍应“扬长”发挥。例如,善于表达的教师,可通过生动起伏的讲解,扣人心弦,设疑解疑,突破教学难点;善于动手实验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困惑时推出一些新奇的小实验,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从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中导出教学的重点;善于绘画的教师,则可利用鲜明、形象逼真的板画,勾画出所要认识的化学现象的外在形态和微观特征;善于分析的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维坡度较大的化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复杂的数据和现象中逐步理清头绪,激起探索的欲望,将思维推向。
以上六方面探讨了如何构思化学教学策略,从中概括几点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1)化学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既要考虑教学的基本模式,又要根据教学实际中诸多的动态因素去不断地调整模式,将已有经验、理论预测、教学风格和教学机智融于其中,从而形成更具操作性、指导性的教学策略,同时也为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
(2)化学教学策略的构思是基于“如何教好”这样一个前提展开的,往往由教师本人根据对各种教学因素的综合认识和本人所长而设计,“教无定法”在这里同样适用:不同教师对同一课题和相近水平的学生可能形成明显不同的教学策略,有时同一教师选用不同策略去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也能获得相同的效果,这就是教学策略的灵活性。
关键词:形成过程;学习策略;认知矛盾;类比同化;变式训练;螺旋上升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5-000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5.003
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化学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研究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对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具有现实的意义。下面根据化学概念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概念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和对学习内容的概括。对学习内容的直观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感性知识的活动,它主要是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形象化的理解和表征,是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作感性加工的阶段。对学习内容的概括是指将对学习内容的直观获得感性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加工,最后获得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获得理性知识的活动。所以概念的形成一般也要经过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两个过程,对概念的感性认识是对概念真正理解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对概念的感性认识主要是在直观中完成,直观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所以在学生初始学习概念时,要根据学生先前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呈现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性概念知识,让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去伪存真,构建对新概念理解。如“化学键”是个摸不着、看不见的抽象概念,在学生初始学习时,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先给学生一个具体的认识:水在常温下都可以变成水蒸气,在0℃以下可结成冰,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水分子不变,水在电解或2000℃以上可变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但金刚石很坚硬,而石墨较软;然后播放氯化钠受热熔化的录象、用Flash播放原子间的吸引和排斥等直观的动画,让学生初步认识化学键;最后让学生分析化学键的特征信息,将有关的知识抽象化后形成化学键的概念。
二、引导学生注意概念学习的策略
1.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指概念的本质属性,而概念的外延则是指概念的适用对象、范围等。如在习题中经常出现的“四同”(同位素、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构体)问题,是学生易混淆的几个概念,如果我们能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来给予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从外延来分析,“同位素”讨论对象是原子,“同素异构体”讨论的是单质,“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讨论都是化合物(中学一般指有机化合物)。如O2与O3是单质,而“同分异构体”与“同系物”讨论对象是化合物,所以两者不可能互为同分异构体或同系物,“同位素”讨论对象是核素,也不属于这一范畴。如果给出的讨论对象属于我们讨论范畴,我们再从内涵来分析,“同位素”要求质子数相同,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同素异构体”要求同种元素组成,结构不同,“同分异构体”要求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同系物”要求结构相似(一般含有官能团的种类、个数及连接位置都必须相同)。
2.引导学生注意概念所描述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有些概念的描述与其所包含的本质有很大的区别,有的学生只抓现象不看本质,就容易被搞糊涂。如“电解质”的概念:“在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学生对SO2溶于水中能导电,错误认为SO2是电解质。其实,SO2溶于水能导电的本质原因是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电离出一些离子导电,SO2本身不能电离出离子,所以不是电解质。电解质本质上要求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自身能电离出离子才可以的。
3.引导学生从类属加以比较
在概念习题的教学中,精选概念习题,通过不同概念的对比,让学生搞清楚相近概念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即类属关系。如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学生对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苯的同系物、烃等几个概念有些模糊,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概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要求学生从包含与被包含的角度来分析,画出直观图表(如下图)来显示类属关系,学生就会一目了然,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制造认知矛盾,“”学生认知不足
从心理角度看,凡经过否定质疑的知识,在学生中才有较高的确信度,才有深刻的印象。教师在概念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识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其作蚕自缚,不能“突围”,在自困中反省,从而达到正确顺应新概念的目的。如定义电池负极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活泼金属一定做原电池的负极,对于这一问题,教师也不要急于解释,可用铝及镁做电极,分别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做电解质做原电池的对比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流方向,直面实验事实,通过分析、对比、综合,从本质上认识电极,构建自己的科学概念。
四、多角度变式训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与深化理论研究表明,学生在课堂习得的知识,可以有许多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对于概念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解释水平是不够的,只有真正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迁移和运用。教师应帮助学生从众多的比较中来理解、掌握相关的概念。有些概念的描述与其本质有些区别,导致有些学生只抓现象,不见本质。如有些学生认为,CaO的水溶液能导电,CaO是电解质,SO2的水溶液也能导电,SO2也是电解质。所以,为了加强学生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真正理解,我们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多角度变式训练,让学生构建对概念深刻理解。
问题:
1.Cu能导电,铜是电解质吗?氯化钠水溶液能导电,氯化钠水溶液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2.SO2的水溶液能导电,SO2是不是电解质?
3.CaO的水溶液能导电,CaO是电解质吗?为什么?
4.什么是电解质,什么是非电解质?
5.Cu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吗?SO2不是电解质,是非电解质吗?
6.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相同点在哪里,不同点在哪里?
7.该物质不是电解质必定是非电解质吗?
8.该化合物不是电解质一定是非电解质吗?
9.电解质有哪些分类方法?强电解质一般有哪几类物质?
10.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强电解质的导电能力一定强吗?
五、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同化新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把学习者的旧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关注学生的心理结构和信念基础。在抽象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可将学生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储备知识转移到短期记忆,缩短学生已有储备知识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撮合学生将已学概念与新概念进行类比,把旧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来构建新知识。如“物质的量”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思维障碍,我们可做如下的引导:
【快乐回忆】1.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1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10-23克,试计算12克碳有多少个碳原子?一桶水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2.用“个”为单位来表示宏观物质中含有微观粒子的个数,方便吗?
3.如果我们用“毫克”为单位来表示水泥厂的年产量,方便吗?如何表示更方便?从中我们得到什么启发,如何表示宏观物质中的微观粒子数更方便?
4.物质的量与常见物理量的类比。
【阅读思考】
阅读课本,谈一谈你对物质的量与摩尔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Chemical Teaching Strategy
Zhang Su Xuan
【Abstract】In this era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is not only about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future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teachers are constantly learning, trying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spirit and philosophy of the new curriculum, expectations can be better used in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thor talked about for the basic education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Some Experience.
【Key words】Quality of education; Chemical; Teaching strategies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国民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关键阶段,因而中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学手段着力寻求实施素质教育下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变以应试考试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打基础,从而为国家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的培养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树立批判精神,能权衡地对接触的知识进行判别,明确学习方向、目的,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形成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
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学习化学知识不是简单地做练习题,也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初高考。化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学好化学知识,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体现。例如,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对周边环境的认识,可以意识到随着区域的不断开发,各种各样的污染不断加剧,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不断恶化,促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其次,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应该成为一种满足自我的需求,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饭后桌子上的油渍用酒去抹掉比用水管用许多,这就是化学反应在我们身边的体现。有了这种需求意识,学生便不会再硬着头皮为了考试而学,而是把学习化学知识当成一种乐趣,对学习化学保持一种好奇、渴望的态度。
最后,要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知识应该掌握正确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化学老师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少而精的作业往往比多而杂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更能提高学习效率。作业太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题海战术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适得其反。作业虽少,但只要精炼,恰到好处,便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效果。学生利用多余的时间可以自由地思考、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相关知识,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学生。
2. 掌握化学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1)绕道迂回,调节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当原来设计的问题失去对学生思维的锻炼效能时,应及时调节难度。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难度过大,要适当变换角度或适当补充铺垫绕道迂回,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如果原来设计的问题过于浅易,要追加问题,以调节难度,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因势利导,变被动为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突发事件的发生,使课堂陷入被动,这时可想办法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势利导,把出现的事情与教学联系起来,扭转被动局面,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沉闷的课堂气氛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过于喧哗的课堂又难以使学生冷静思考。教师应及时把握教学中学生的情绪,及时调控课堂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兴奋活泼状态。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实验设计得更具有突发性,仪器安装更具有审美性,操作演示更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将思考题设计得具有连续性、阶梯性、跳跃性;教学语言的选择注重情意性、幽默感,以及悬念的巧设和思维路径的变异等都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有效途径;当机立断,对症下药。当学生的发问或回答出乎意料,而根据要求必须做出明确回答时,应当机立断,给予果断的肯定或否定的答复,以避免因犹豫不决而带来的课堂混乱和学生思想上的彷徨。
(4)善于反诘和回避。 当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要澄清,或者问题的依据不明确时,要善于反诘,让学生在新的条件下思考。如当有学生问:碳酸钠溶液遇无色酚酞试液变为红色,碳酸钠属于碱吗?反诘的问题是:碳酸钠中含有氢氧根离子吗?如果学生所提问题不属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后学习中还要研究)或重点时,应予以回避,可以婉转加以说明,适可而止,避免节外生枝,纠缠不清,小题大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总之不能让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的主动权应始终控制在教师手中。
3. 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教育 把环境保护教育与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以适应学生的求知欲望强烈和兴趣爱好广泛的特点,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动性,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指导工业生产,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环境,美化地球。
为了使环保教育更结合生产实际,我利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组织学生到一些工厂去参观。如参观制药厂,首先让学生知道制药废水已成为重要的污染源,其次向学生介绍制药废水的处理方法,通过现场对比,让学生了解各种处理方法的优劣,写出有关环保方面的调查报告,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工艺优化方案;组织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对空气及附近工厂的废水进行采样分析化验,当学生观察到排放出来的废水使周围的水变色,使池塘中和小河中的鱼虾死亡时,不仅会感到污染就在自己身边,而且认识到污染危害的严重性。同时引导学生寻找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污染,找出污染引起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污染的危害性。我指导学生开展环保科技活动;利用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宣传和展览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节约能源,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使用环保购物袋代替塑料袋,不使用毒性大的杀虫剂,劝告父母少开车,使用无氟冰箱,拒食野生动物,少用罐装食品及饮料,使用无磷洗衣粉,多植树造林,等等;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结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宣传加深学生对环保意义的认识,利用3月12日植树节、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提高学生对环境管理和环境文化方面的认识。
总之,新课程改革既是一次挑战,又是一次机遇,教师只有适应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体验、认知结构,科学地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刘运华.中学化学中的素质教育途径探析.科技信息,2010.24.
关键词:基础化学;非化学专业;专业特色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渐从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向现在的全方面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使得化学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1]。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基础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河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渤海校区在食品类、海洋科学类和水产养殖类专业中开设了基础化学课。目前,基础化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较多,而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再如,面对不同的开课专业,该类课程的教材、课程大纲、考核标准均相同,这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忽略了不同专业对化学基础知识的不同需求,无法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完成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2]。
二、非化学专业基础化学的教学策略
(一)针对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
从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来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及应用存在明显差异。食品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课程包含仪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与胶体化学,而基础化学课程中所涉及到的化学知识是食品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课程的基础。海洋类专业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包括化工原理、仪器分析、化工热力学以及海洋化工技术,而基础化学课程中分析化学是仪器分析化学的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中化学热力学部分、化学动力学部分以及四大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学习化工原理以及化工热力学的先行知识。相对来说,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较少。养殖类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侧重于化学物质的分析及生化分析,其培养方案中涉及到的后续化学课程主要包含动物生物化学、水产动物药学与药理,该类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以部分有机化学的内容为基础知识。根据不同专业对知识的需求及使用情况,可以将授课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全书详细讲解层次,其适用对象主要是食品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化学知识在后续课程的应用面积较广。因此,可对基础化学三门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全书讲解;第二层次为部分讲解和部分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海洋科学类专业的学生,该类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需求,但其联系又不是十分紧密,对知识的把握重在理解,而非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第三层次为侧重讲解和广泛性自学层次,该层次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水产养殖类专业的学生,该类专业的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内容需求较大,而其他化学内容则仅限于简单的了解。因此,该层次的授课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的讲解与学习。
(二)授课模式的改革
教师应根据各类别学生的专业特色及实际情况,逐渐转变传统课堂讲授模式,将理论知识和专业需求及实践情况相结合。此外,该类教学活动的授课对象均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这类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十分薄弱,所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也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知识理论联系生活实际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势必要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内容要求等合理设置考试方式,可以采取课堂作业、实践情况及试卷考试按一定比重结合的方式给出学生的最终成绩[3]。由于学生的教学层次不同,各类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不同,如对于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求较多的专业,应增大试卷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而对于侧重知识理解的专业,则应增加实践及课堂作业在总成绩中的比重。
三、结语
采取分类针对性教学,能够结合我校的现状实际考虑不同专业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需求,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因专业而教,与学生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何娉婷.浅谈非化学类大学化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09(2):122-123.
[2]陆时洪.大类招生下非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分类教学模式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37(3):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