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22:13:01
序论:在您撰写碳会计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碳会计的会计环境基本成熟
随着碳会计理论研究的相对成熟,要想将其有效地运用到企业中,首先就要建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法律监督机制;其次要制定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规范标准;最后要取得政府的支持。而我国在20世纪末期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相继推行了若干法律,比如《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起到了积极的效果。与此同时,我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已积极投身于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去,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并且我国政府不断的推出节能减排的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为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创造出来良好的外部环境,碳会计的会计环境也已基本成熟。
1.2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碳会计的发展
我国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自然资源的使用状况进行有效调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保障企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在全球化趋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已经逐步增强了相关意识,意识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认真履行这种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站稳脚跟。这些无疑都促进了碳会计的发展。
1.3国外的优秀经验
在西方发达国家,碳会计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早,研究体系也相对成熟。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的理论体系,实际的操作也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既有促进碳会计发展的法律体系,也有精准的碳排放量计算以及相关标准。我国碳会计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有效促进我国低碳经济以及碳会计的良好发展。
2碳会计处理方法的分析
纵观国内外的碳会计研究,主要发生了三个变化:第一是从计算碳排放量向计算碳排放价值转变;第二,分析探讨的角度由环境保护转向低碳经济理念;第三,从宏观研究向具体的活动研究转变。
2.1事项法
会计的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价值法研究和事项法研究,价值法研究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出来。因此,美国学者就提出了事项法会计,有效弥补了价值法的弊端。事项会计法由于计量属性的引入,极大地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这种方法中,会计人员只需要输入相关的信息,信息的使用者根据相关的计量属性来对相关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事项报告。
2.2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确认
全球经济因低碳经济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的日常运营也有了很多的变化,这对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的冲击。在低碳经济的理念下,企业不仅要变更生产方式,还要大力进行节能减排技术研究,发展绿色产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会计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要适应这种变化,对碳排放的相关经济状况进行核算。会计要给低碳投资项目提供有益的信息。
2.3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
在碳会计模式下的会计计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国外在会计规范的制定上选择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单位,碳会计的会计计量属性与交易市场的成熟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在交易市场活跃程度的划分上,财务会计的界定值得我们借鉴使用:第一层级,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第二,存在与该产品类似的产品活跃交易市场;第三,没有活跃市场。具体的计量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市场法,是指企业在运营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对环境的影响与标准之间的差异进行的计算,这是一种较为客观的计量方法,但是却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发展。第二,替代市场法,在市场运行的过程中,以环境质量与相关标准之间的差别为依据,来对环境价值价值进行评估。这种计量方法相对于第一种来说,其客观性稍低,但是在我国当前的发展中,是较为适合的。
3结语
绿色会计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又称为环境会计,是以货币为最主要的计量单位,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污染、开发、防治等支出成本进行计量和记录,同时对维护环境和进行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化、合理化地计量和评估,进而实现对环境绩效以及相关活动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的新兴学科和方法。绿色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综合运用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相关知识,以科学有效的价值管理为手段,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的最终目的。作为会计学的延伸与发展,绿色会计是会计理论与环保问题相结合而催生出的,其与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学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问题,致使绿色会计具有差异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绿色会计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会计的发展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绿色会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其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其不同于传统的企业会计,这对我国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绿色会计因其实施的效果需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才能显现,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追逐利润为主要目的,其不惜以资源耗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实施绿色会计的计量与评估,这给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带来了困难;最后,低碳经济下的经济总量仍然是目前衡量我国各级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地方政府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往往忽视低碳经济绿色会计的作用,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动力很小。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我国绿色会计在发展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二)绿色会计重视程度不够。
绿色会计以宏观经济作为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其本质是以环境保护为视角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主要计量企业的经营绩效。其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目前对绿色会计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我国经济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的同时是以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长期以来,政府和企业并没有真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味追求经济的高效增长而忽视环境保护,绿色会计更加注重环境效益,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必须要使得政府和企业支出额外的资金,这是企业和政府不愿看到的,两者并没有真正地将绿色会计运用到经济发展上,对其没有真正的重视。
(三)绿色会计的实施缺乏规范与完善。
我国目前对绿色会计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在相关制度设计与实施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这使得在日常的会计实务中没有完全对绿色会计的要素进行规范,相关的制度与准则很不到位,其实施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企业的会计行为具有信息不完全性,没有对外披露所有的会计实务,这就很难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其次,目前相关性的法律法规还处在酝酿期,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绿色会计的实施,保障力度不够也是其难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最后,在现有的法律基础上,很多企业往往忽视环境效益而只追求经济利润,其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与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给绿色会计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四)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缺乏监督。
对绿色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严格的监督是保证其顺利实施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相关的监督机制很不健全,企业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在进行会计信息的披露时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真实性与公允性。由于信息不完全性,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很难对其披露的信息进行深入地有效监督,使得很多企业能够隐瞒会计信息,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操作空间,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监管的失效,导致绿色会计的发展受阻。
三、推行绿色会计的措施
(一)完善绿色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保证绿色会计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全面推行绿色会计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政府部门要通力合作,将绿色会计的核算与监督机制纳入《会计法》当中,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和巩固绿色会计的作用和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制定和实施绿色会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制度,将经济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相关的因素全部列入会计要素中。设立专门的相关性的绿色会计制度,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一定的拓展,确保绿色会计在实施过程中有强有力地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二)加大绿色会计的宣传、执法力度。
绿色会计作为新兴科学,还没有在社会中被广泛地运用,人们对其的认识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执行力度较一般的企业会计较小。在推行绿色会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与执法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大众进行绿色会计知识的普及,使其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绿色会计实施之后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效益,使得全社会增强对绿色会计的认可度;另一方面,在既有的相关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大绿色会计实施的执法力度,要以严格的法律保障其顺利实施,对于没有实施绿色会计核算的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进行严格的处罚,使其充分认识到实施绿色会计的重要性。只有从宣传和执法两个角度共同出发,才能使绿色会计得以快速的推行。
(三)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指数也具有很大的不同性,这使得我国在实施绿色会计核算时的难度进一步增加,其实施规范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必须要在综合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基础上逐渐统一绿色会计的实施规范,在全国各地区各企业实行统一的绿色会计实施规范,比如在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时要参考统一的标准,依据统一的原则,在相关的政策法规的指引与保障下逐步全面开展绿色会计,以保证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加强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两个主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地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可靠的会计信息应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相关性是指能够通过帮助信息使用者预测过去、现在和未来事件的结果,坚持或更正先前的预测并在决策中起作用。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特征,即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可靠性和相关性共同服务于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理想的状态下,可靠性和相关性并行不悖,但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两者之间却常常出现矛盾,很难达到统一。人们在对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追求上面临着两难选择,例如,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而有预测价值的会计信息可能由于缺乏验证,从而使可靠性受到损害;相反,如果一直坚持如实反映,那么等到条件具备时会计信息可能已经失去了预测价值。由于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人们只能根据不同的重视程度在两者之中选择其一,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对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二、历史成本及其面临的挑战
现行计量模式——历史成本会计就是可靠性与相关性相权衡的结果。在此模式下,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都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市场变化的影响。历史成本是所有会计计量属性中最具有可靠性的。其依据的是实际发生时的数据,较少需要会计人员的估计与判断,比较客观,容易确定;加之其有各种原始凭证作为依据,可随时验证,能够减少任意操纵与歪曲事实的行为。而且,历史成本具有中立性,有利于协调不同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容易得到各方的认可,做到不偏不倚。然而遗憾的是,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即使在资产的取得日,历史成本、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相等的,但市场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会随着时间以及市场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过,虽然历史成本并不直接报告企业未来投资回报,但是由于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人们可以通过一些模型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从而预测企业未来收益,所以历史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与决策是相关的。传统会计在权衡可靠性与相关性时,偏重于前者,而且认为使用历史成本导致相关性的减少所带来的损失没有超过增加可靠性所得到的利益。于是历史成本会计作为主要的计量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欧美国家得到高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这使其所处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市场风险的增大和企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的转变,历史成本在某些方面显得无能为力,其原因是:
1.企业产品周期的缩短,市场风险增大,造成资产的市价与历史成本的差距扩大,必然会加大历史成本与会计目标决策的不相关程度。同时,信息时代的企业产品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迫切要求会计能对产品的更新率及相应的成本流转率进行计量,而历史成本面向过去,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2.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为会计计量提出了新的问题。英国的老牌银行——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一系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巨额亏损的发生,人们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后潜在的巨大风险进行预防和披露。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力求准确和客观地反映过去的交易事项,对于衍生金融工具这一类合约无法在会计上进行确认和计量。
3.对于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现行计量模式并不对它们加以计量,但是这些资产对经营产生重大影响,不予确认显然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若予以确认,应如何计量?这并非历史成本会计所能够解决的。
三、公允价值能否完全取代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是指理智的双方在一个开放的、不受干扰的市场中,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的情况下,自愿进行交换的金额。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代表”。与历史成本相反,公允价值是一种动态反映,体现资产和负债在某一时点上的实际价值。它能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评估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具有预测性价值的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更为相关。然而,公允价值存在着缺乏可靠性的致命弱点,在操作上很大程度地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和分析能力,利用估价技术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例如,采用储备会计对石油和天然气储备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估计时,首先要估计折现率和未来事件的发生概率。现实经济环境中的折现率并不是固定的,未来事件发生的概率也非常复杂,这些都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结果,一方面,估计数可能偏离实际数,造成计量不准确;另一方面,这种人为的估计为会计信息操纵预留了空间。因此,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在相关性提高的同时,却丧失了可靠性。
历史成本较公允价值可靠,公允价值较历史成本相关。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采用何种计量模式更能提供对使用者有用的会计信息?在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已经先后制定了许多与公允价值计量有关的会计准则。“FASB内部的辩论不是要不要公允价值,而是什么时候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吗?不少会计学家,包括佩顿和利特乐顿、井尻雄士、莫茨等为历史成本进行了辩护。双方分歧的实质在于会计信息质量的两个主要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谁更重要。当前,美国会计界倾向于考虑相关性。Wallman将相关性等同于有用性,他提出的彩色模式中把相关性看作至高无上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其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很难说它有什么决策有用性。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因此,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允价值将被广泛地应用,特别是在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和避险活动等方面,但是历史成本仍然是基础,绝不可能被完全取代。超级秘书网
四、对历史成本会计的修订
1.任何一种会计计量属性都不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优势,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未来的计量模式应该是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模式。因此,信息提供者必须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使会计信息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我国《会计法》第四章中条文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煤炭企业在生产和销售阶段,企业的会计人员应该严格的按照规定来处理会计工作中的每一项业务,对于不同岗位的会计应采取相互制约的方式进行职权控制,对每月统计的会计资料进行核查、整理、分类、归档,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同时加强煤炭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督力度,积极的完成内部会计监督工作和内审工作,确保帐目报表的合法性和准确性。
2煤炭企业的预算管理和预算控制
近年来,煤炭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趋于多源化多产业发展,这无形中增大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难度,抓好预算管理和预算编制是煤炭企业新时期发展的重要任务。管理过程中应由煤炭企业财务对预算报表进行指导和确认,上报管理中应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核并批准,增加月考核和实绩报靠预算的监督与控制。
2.1组织控制煤炭企业应成立相应的预算管理机构,并由主管领导担任机构负责人,有效的组织机构内部人员完成财务、营销、生产等资金支出任务。
2.2预算管理目标煤炭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应从利润和资金支出管理出发,企业利润应以月预算目标值为参考目标,如果预算完成率没有达到标准,则应找出达标的具体因素,并进行整改或调整,对完成预算目标任务则应进行奖励。
2.3预算指标的分解与考核煤炭企业是以生产和销售为基础的企业,预算指标应该以销售为前提,在销售价格的制定上除了市场因素外,应由营销部门负责,预测成本则由财务部门负责,并结合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制定出相应的预算指标,如:季度总利润大于预算目标则进行考核,反之不予考核。
2.4预算模式煤炭企业的预算模式应以全单位共同预算为基础,在实行月预算分析会计办法时,应把全单位的支出费用、消耗费用、管理费用扣出,这不仅可以发挥各职能部门预算管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控制企业的成本支出,为企业增加利润的同时突出了共同预算指标的责任性和经济性。
3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3.1成本管理策略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策略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完善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月度成本、支出、收入、利润的管理,以预算为核心通过分析和控制来实现成本管理;其次,以成本市场理念为指导把握市场动态,尤其是煤炭品种、市场价格、利润、生产成本等,为管理者在价格、产量、品种上提供决策依据;再次,通过成本管理来核查企业生产中引发的问题,并从降低成本的角度出发进行管理,减少企业生产中的成本浪费;
3.2成本管理特点煤炭企业的成本管理特点与其他企业不同,因其以生产和销售为主体,其特点也是以实际成本的降低为出发点,通过做好生产标准企业生产成本核算相应提高,对于成本管理措施要突出“新”特点,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来提高企业效益,同时从“严”上抓生产量和绩效。
3.3成本管理责任制煤炭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网络化和流程化的特点,建立成本管理网络有利于发挥生产成本的控制作用。企业生产中可以确定生产责任制,以负责人为现场降成本的主要责任人,改变单一由财务人员和核算人员进行管理的模式,促进成本的现实性管理。成本预算、分析、降低的具体措施也由责任人具体负责,实践证明生产责任人管理能够做到各项消耗数据准确、降本措施贯彻得力。
(一)传统的会计计量模式就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用名义货币来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这种计量模式认为只有交换的商品,其价值才能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交换中投入价值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增值,而只有在对投入价值补偿保全的基础上,才算得上增值。针对不同的会计对象,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就可以形成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计量模式,例如:历史成本/名义货币,现行成本/名义货币,现行市价/名义货币,可变现净值/名义货币,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名义货币,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现行市价/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可变现净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
(二)介绍几种常见或可能运用的会计计量模式的特点
1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依据了货币计量假设,配比原则和稳健性原则,它的优点在于它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验证性,有利于资产保管责任的履行。缺点在于不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动,不能较好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不适于制定经营与投资的决策。
2历史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与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相比,所不同的是它考虑了一般物价变动水平,但没有考虑个别物价的变动,而且一般物价指数的选择也比较困难。
3现行成本/名义货币计量模式。这种会计计量模式否定了传统的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所依据的货币计量假设,计量的收益中包括了资产置存的收益,属于按投入价值计价。它的优点在于能够正确计量企业的收益,并做到计价在时间上和方法上的一致性,它的缺点在于现实成本很难予以确定,而且报表项目之间也缺乏纵向的可比性。
4现行成本/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这种会计计量模式试图通过现行成本计量属性来消除个别物价变动的影响,通过不变购买力货币单位的调整来消除一般物价变动的影响,从而全面的解决物价变动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不足之处在于取得会计信息的成本较大,缺乏客观性与可行性。
二、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所谓理论依据是指在不考虑会计信息本身所代表的经济利益及其可能的经济功效与影响,纯粹从理论角度来推定应选用的会计信息加工、生成操作手段的主要内容———计量模式。
会计计量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结构的逻辑起点。会计目标对会计计量具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会计目标是会计计量的理论基石,不同的会计目标理论会产生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另一方面,会计计量是实现会计目标的重要环节,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提供的会计信息的侧重点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系统运行的终极目标不同。目前,有关会计目标理论存在两种最基本的学派:受托责任学派和决策有用学派。
1受托责任学派。它是在公司制盛行的时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种思想流派,是以资源的“委托———受托”的形成为经济前提的,而资源的“委托———受托”关系的建立又是以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为基础的。只有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发生以后,作为经营者主体的受托者才有义务对所有者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而作为所有者主体的委托者才有必要对受托者受托经营责任的过程进行监督,对受托责任的结果进行评价,受托经营责任主要包括对委托者财产的保管责任,以及有效使用委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受托责任学派主要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因此,认为历史成本是以资产取得时的交易价格并经交易双方认可为基础,能够正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主张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2决策有用学派。它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历史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的一种思想流派。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发达的资本市场已经开始建立,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需要大量而且相关的会计信息,而会计信息的供给又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因此,会计系统必须以提供会计信息,服务于投资者决策为目标取向。由于会计持续经营假设的存在,经济决策所需要的会计信息依照时间序列表现为: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历史成本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历史状况,现行成本和现行市价用来衡量经济活动的现实状况,因此,决策有用学派在会计计量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以便为现在的和潜在的投资者提供相关的且有用的会计信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受托责任学派是倾向于事实性基础的,是从信息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出发的,而决策有用学派则是更倾向于目的性基础,是考虑从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出发的。
(二)现实依据
所谓现实依据是指计量模式的确定并不是纯粹理论的推理与演绎所能完成的,在计量模式的选择,确定过程中,各种非理性因素往往会影响以至决定这一选择过程。
总起来看,影响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来自经济的、政治的、技术的、环境的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其中,又以经济利益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
1经济因素。由于会计信息代表的是一定的经济利益关系,并且会计信息因公开披露,还会直接或间接的造成一些具有经济后果的影响,因而,各种利益集团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例如,在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通过的标准会计惯例公告第十六号《现行成本会计》要求用现行成本代替历史成本,但后来因遭到公司经理阶层的普遍反对,最后不得不予以放弃。
2政治因素。政治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但相形之下,它对会计的影响不是很直接的。例如,20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对会计准则委员会只允许采用“递延法”处理投资贷款项目进行了干预,使得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可以并用。
3技术因素。这里的技术因素是指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现实中会计人员素质低下,则影响复杂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的选用。
4环境因素。会计计量模式的选用一般应以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规定性为其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十分恰当的体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科技和知识起主导作用的新经济时代,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不足也显现出来,采用新的计量属性如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也就成为可能。
三、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
会计计量包括资产计价与收益决定两个部分,这儿我们集中讨论资产计价的模式选择问题。就目前来看,世界各国的资产计量模式的主流是历史成本/名义货币。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计量的对象和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货币币值的波动、资产价格的升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新经济事项的出现使历史成本的计量不再适用,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的计量使会计计量对象扩展,这些都冲击了传统的会计计量观念。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应选择以历史成本/名义货币计量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计量模式,其理由如下:
(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委托与受托关系广泛存在,所以,受托责任学派的观点普遍适用,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讨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时,概括出两个基本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其中可靠性就是施加在会计计量上的现实限制,可靠性一般由客观性、中立性和可验证性三个要素组成。尤其在我国国有企业占主体的经济体制中,会计信息更是关乎社会的稳定的重要因素,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倍受关注,而在五种会计计量模式中,历史成本又是最客观的信息,最容易取得。
(三)除上述因素外,计量模式在付之于实施时,还必须要满足可操作性的要求,目前,我国会计职业的发展水平和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不高,会计操作手段也不十分完善,使得采用一种全新的计量模式会遇到各种困难,并增加了工作量,显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四)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采用其他的计量属性作为一种补充和完善:例如,对于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计量属性,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对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用现行成本来计量。
参考文献:
〔1〕陈今池。会计理论与方法〔M〕
〔2〕财会月刊〔J〕。2001,(8)。
〔3〕上海会计〔J〕。2000,(11)。
〔4〕经济论坛〔J〕。2000,(10)。
(一)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
在我国学术界,尚没有关于环境会计的权威定义。各专家学者所探讨的环境会计,多是针对国外的情况进行介绍和评论。但是,国外对环境会计的看法也不够统一,从笔者掌握的外文资料来看,国外将利用货币工具对环境问题进行管理的范畴都统称为环境会计,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环境会计主要着眼于国民经济中与自然资源和环境有关的内容,是运用物理和货币单位对国家自然资源(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的消耗进行的计量;因此,也常被称为“自然资源会计”。微观的环境会计主要反映环境问题对组织财务业绩的影响以及组织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一般分为环境差别会计和生态会计两大类。其中,环境差别会计事实上是传统会计中处理环境问题的部分,它以货币为单位计量环境问题对公司带来的财务影响;生态会计则是环境会计在传统会计领域之外的新发展,它以物理单位(例如千克、焦耳等)计量公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影响,并进一步划分为内部生态会计、外部生态会计和其他生态会计三个分支。就此而论,国外的环境会计实际上是一种把生态效应、资源资产、企业环境补偿及其相关财务处理等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综合体系,与我们一般称谓的财务会计大相径庭。
环境信息披露应当是环境会计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来说,我国现阶段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在于各企业的范围内,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环境状况而披露的治理环境的费用、由于环境因素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以及“绿色产品”和“绿色经营”带来的收益等。由于这样的信息一般是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表示的,所以也常被称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二)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
应当说,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有很多属于宏观性的,比如,国家对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有了很大的投入,这些投资带来的效果怎样呢?就我国现阶段的管理水平,还很难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可是,在企业范围就不一样了,企业对自身因治理环境的耗费和收益各是多少?对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怎样?与国家的环境保护法规又有多大的差距?应当是了如指掌的。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对外披露与环境有关的财务信息。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披露还只限于企业范围内,而且主要是上市公司。比如,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其1999年的年度报告中就这样进行了披露:
环保因素的限制:磷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存在对“三废”进行处理的问题,1996年、1997年和1998年公司已陆续投资了199万元、24万元和31万元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渣进行了一系列的治理、预计1999年环保投入将达到35万元。目前,公司各项环保指标均已达到了国家标准,并在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合格化工清洁文明工厂。另外,近年国内某些地区禁止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将对公司产品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针对环保因素的限制:公司将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国际标准。对后续拟投资的项目,坚决贯彻“三废”治理与生产装置建设“三同时”的原则,即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把“三废”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使环保指标一次性达到国家环保标准。
当然,这样的披露带有用财务数据对环保状况进行总结的因素,与一些西方国家企业披露的信息相比确实“粗”了一些,但是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一般是这样的。
(三)搞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将与环境有关的业务事项专门收集、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并对外披露,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是极有意义的。即,虽然这样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可以就此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会对自然环境形成污染,它是否重视了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属于对社会环境有强污染的企业,它们在怎样防止污染环境?作为这样的上市公司,若不举出与环境有关的财务数据,怎样让社会公众放心?怎样让股民对它投资?作为国家对企业环境的管理,以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此等等。
通过这样的分析还可以看出:社会管理机构、投资者(含银行、股民等)等需要企业,特别是处于强污染状况的企业及时提供有效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带有综合性的财务信息,从各方面加强对企业环境污染的约束。这是非常重要、切实可行的。对我国现阶段的情况而言,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
二、环境审计及其必要性分析
(一)环境审计及其特征
按照笔者的理解,环境审计应该是由独立的审计人员,按照国家的环保法规与相关规范,对各级政府、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鉴证、评价,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
进一步,笔者认为,应当将环境审计的对象分为企业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和各级政府能够用会计信息反映的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首先因为,企业能够用会计数据的方式解释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以这样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能够实现对企业环保状况的有效监督。但是,环境审计与环境会计在工作内容方面并不见得就是等同的。具体来说,我国虽然还没有关于环境方面的宏观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但不见得就没有对宏观环境事项进行审计的业务。比如,我国的生态治理工程都是通过财政资金的投入而实施的,对环境资金投入及其使用效果的审计,应当属于宏观环境审计的内容。但我们必须承认,与企业的状况相比,进行对政府部门的环境保护监督,难度要大得多。一是由于一些环保事项刚刚开展(如集中供热、使用无铅汽油、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城区绿化等),尚没有进行这样监督的实践经验;二是由于各管理机构的工作纵横交错、彼此之间协调配合不够;三是由于这方面的相关法规未见健全。但笔者要说明的是:既然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审计有此功能,我们就应当开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并努力促使这方面工作的圆满实现。
就当前来说,我国的众多企业还是根据以往的生产经验、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方式对资源进行大量的开发和使用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因此,企业要想发展低碳式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改变自身原有的旧设备和旧生产方式,使用高效能、高环保、高清洁的机械设备来开发资源,做到高产出,高回报。这种生产模式的改变对企业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抉择,因为企业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将需要企业事先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管理,如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对企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损失,这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而对于不打算使用新设备和新的生产方式,还继续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的企业来说,在以后的发展中会有更大的隐患和问题,在传统的生产模式中,企业必会消耗更多的资源和产生更严重污染,虽然不需要花费资金去购买新设备,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放弃了更大的利润,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
2.发展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所面临的困难
2.1没有健全的法律体系在我国目前的法律里,对低碳经济体系的构建方面还没有与之相应的法律条文相匹配,这就导致了低碳经济下企业会计的核算和计量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则和规定,使得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降低了有效性,不能对相关的信息和质量有绝对的保证。
2.2专业人员过少在当前低碳经济中企业会计发展的初期阶段中,一方面,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对人才的高要求使得企业很难聘请到专业的人才去为企业所服务。
2.3理论基础少我国低碳经济处于发展初期,会计体系缺少理论作为基础,这种不全面的认知,使得企业对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很难理解和应用,同时也没有相关的具有权威性的文件和论述去支持体系,这会导致在实际的运作中不具有说服性。
3.企业会计在低碳经济大环境下的发展策略
3.1完备法律政策,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企业会计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机制和法律,树立企业和个人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政府还应该与有关鉴定机构相协调,建立起标准、公正、正确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规范体系,严格控制和规划各企业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做好会计记录和对会计信息披露,从而实现企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实现。
3.2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会计核算的水平企业、会计事务所及各个培养专业会计人才的地方要积极培养低碳经济下的会计专业人才,在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学习,培养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好地指导企业对于低碳经济下的会计工作的发展。
3.3增强环保意识,倡导低碳活动在生活中,我们要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增强每个公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增加公众对低碳会计信息的了解和需求,让他们了解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会计体系的支持,并且要求相关企业披露会计信息和会计核算,提高企业的社会舆论压力。在政府给予补助的同时增加企业自身的低碳会计信息的披露,促使企业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的发展。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