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技能训练范文

时间:2022-07-12 07:58:17

序论:在您撰写技能训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技能训练

第1篇

关键词: 《刺法灸法学》课 教学体会 临床实践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以各种针灸技术的操作方法、临床应用及作用原理为主要内容。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针灸技术和操作技能,熟悉和了解古今各种针灸技术方法的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情况。《刺法灸法学》是针灸理论和针灸临床之间的桥梁,下面我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体会,表述如下,以与同道共勉。

1.建立坚实的基础,熟悉并掌握《经络腧穴学》和《解剖学》基本知识

腧穴是临床针刺取得疗效的关键。针灸临床是以不同刺法灸法刺激经络腧穴,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针刺感应,即得气,是针刺操作的基本要求,是取得临床疗效的前提;若想获得针灸感应,就必须取穴准确,故正确取定腧穴是针灸施术的基础。不同的针灸方法可影响腧穴的主治功用,针灸处方也以穴法和刺灸法为主要内容。而且,教材中专门从头面颈项、胸腹、背腰骶和上肢、下肢各个部位腧穴解剖出发,说明其针刺操作的基本临床规律。另外,腧穴针刺的准确与否,与体表解剖标志、局部肌肉骨骼等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必须熟悉体表解剖标志及穴位局部肌肉骨骼血管神经等的解剖。腧穴部位虽然有固定的部位,但是因人的高矮胖瘦、的变化而变化。在临床实践中要不断复习并加强《经络腧穴学》和《解剖学》知识的学习,仔细体会并积累经验,方可做到腧穴定位准确,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准确,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避免针刺意外的发生。在针刺技能训练和实践中,要验证并进一步深刻理解基础理论,促进临床技能和疗效的提高。

2.熟练基本技法,教师现场演示结合多媒体教学动态演示

毫针的基本操作是针灸医生最基本的要求,且是一个长期练习不断提高的过程。在针灸教学中,初学者重在练习。《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要求操作者意至指竖,腕臂弛紧有度自如,意聚指端,针下气至,以达到治疗有效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现场在模特身上于不同部位操作,并配合多媒体反复演示,使学生掌握针刺所在腧穴的位置、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针刺的手法及操作技巧、规程,并在实验课中相互操作,仔细体会,及时点评指正。针刺操作技能的熟练,单单依靠实验课上的学习练习是不够的,技能的熟练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故督促学生在课下于纸板、纸垫等不同的模板上操作练习,并于同学相互在身体上操作以体会提高。临床见习中,观察常见疾病,如各类痛证的针刺选穴处方及针刺方法等,使其认识针刺方法操作的重要性,提高兴趣。

3.得气与守神,重在亲身体验

刺法灸法的操作强调得气与守神。中医学认为,神是精、气、血所生成的人的精神活动和正气盛衰的总体表现。《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金针梅花诗钞》说:“用针者人也。医者之精神治,则造化通,料事明,决断果,使之临危则不乱,卒遇大恐而不能惊。病者之精神治,则思虑蠲,气血充,使之信针不移,信医不惑,则取效必宏,事半而功倍也。”故针刺治神,不仅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而且要求医生与患者的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效果。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气至是决定针刺效果的关键。气至,即针刺感应,求针刺之后患者腧穴部位之酸麻胀重痒、冷热感、吹风感等感觉,医生手下之重浊黏滞,如鱼吞饵。临床针刺腧穴之得气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若要深刻理解就必须亲身体会针刺与被针刺。得气与否,得气感的强弱,除与取穴准确与否、被刺者自身状况有关外,与操作者的操作技术高低也密切相关,若求良好得气,就必须技术操作熟练。在《刺法灸法》教学中,学生必须实践操作,勤加练习,才能体会所谓循经感传,通经过关,直达病所。

4.特殊针法,认真观察,勇于尝试

针灸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针灸工具在不断改进和发展创新,涌现出多种针刺方法和工具,如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针、火针、芒针、电针、激光针、腹针、浮针等。对于临床应用较广的方法,需要重点阐明,如电针的操作及应用。对于复杂和操作要求比较高的方法,不便在学生身上演示,比如芒针、火针等的操作,以多媒体教学演示,以让学生有正确深刻的认识。另外,对于不断涌现的新的仪器和方法及临床应用,让学生自习并查阅资料,写文献综述和报告,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查询文献资料,学生对现代刺法灸法有更加翔实的认识。

第2篇

关键词: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

基于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分析成为了系统可维护性设计的重要方面,这也是能够使系统可靠性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成熟的PLC控制系统来说,它的大部分程序都应该是为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的。PLC控制系统的技能训练分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利用PLC软件资源设计多种技能训练程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维修人员面对技能训练分析时的压力,能够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大大提升。本文就针对PLC控制系统维护及技能训练问题进行探究。

一、PLC的技能训练维护

新设计的PLC控制系统,通常情况下在使用之前,应该进行仔细的检查、调试后再进行运行,应该注意采取预防性维护的方法,进行定期的检查工作。

(1)首先环境对PLC控制系统的技能训练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系统技能训练用时,注意将温度控制在0—55℃,在进行储存时,温度也要控制在-20—70℃,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PLC在进行安装时要对红外线进行防护,不能够受到红外线的直接照射,与此同时,要注意做好通风工作,及时散热,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将窗帘挂好或是用木板进行遮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安装程空空调。

(2)想要达到抗振、抗冲击的目的,PLC控制系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外壳保护工作,最好是将PLC 至于有保护外壳的控制柜中,一定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和牢固,系统要远离高压电源线或是高压设备,目的是防止电磁波的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3)保持系统使用环境的洁净,避免有腐蚀性气体和尘埃的存在。切记不要让灰尘和污垢物落到PLC的元件上。在一定的环境中,粉尘对系统的正常运作会产生很严重的影响,也会影响绝缘能力,严重还会导致工作检修时切断下的短导线出现短路现象。所以,一定要保持系统周边环境的清洁。想要保持环境清洁,可以采用吸尘器打扫的方式。对于一些积尘的插卡,要根据产品说明规定要求开展相应的清理工作。对插卡进行清洁。先用酒精擦拭,注意不要损坏元件。

(4)在日常的系统技能训练的维护工作中,要对连接线的松动情况进行检查,要检查焊接点是否出现松动或是脱落现象。也要检查连接电缆是否因为外力的原因而受到破损,或是出现老化现象,检查接管缆是否泄漏,气源或液压源的压力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期间还要特别注意安装有震动或是易被氧化的场所。

(5)当想要对一个模块进行替换时,应该检查所需安装的模块是否是相同类型。对于不同的系统所需更换的模块是不同的,对于输入输出系统应该允许带点更换模块,不过有些是需要将电源切断的。如果保险丝在进行更换后被烧断,那么原因可能是电流过大,或者可能是设备短路。

二、PLC控制系统技能训练

(1)电源技能训练

当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发现电源熄灭的情况,那么就要对供电系统进行诊断,如果电源灯不亮,就要检查此时的供电状态是否正常,如果有电,那么就要对电源的电压进行检查,不合适就要进行适当调整,如果电压合适的情况下,下一步就要检查熔丝是否损坏,如果熔丝损坏,就要对熔丝进行更换。

(2)输入输出技能训练

无论是输入输出单元,还是进行连接配线还是元件状态都是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元素。PLC与外部进行信息交流的通道就是输入输出,它的正常运行对整个系统的工作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对输入输出进行技能训练时,首先要检查LED电源指示器是否响应现场元件,如果现场元件没有问题,指示灯还是不亮,那么下一步就要检查电压值是否合乎标准。如果电压值正确,那么就可以考虑用其他的模块来进行替换。若一个LED逻辑指示器熄灭,根据远程编辑器的监视情况可以看出,是输入模块出现的故障。在进行模块替换时如果没有将问题及时的解决,那么机架或是通信电缆出现了问题。

(3)指示技能训练

LED状态指示器能够提供很多现场设备,大部分的输入输出模块至少拥有一个指示器。输入模块常设电源指示器,输出模块也有常设的指示器。

输入模块,状态会通过LED显示出来,模块中有一种信号存在。但是这种指示器不能将模块的故障表现出来,表现出电力的保护性和保险丝的状态,当电源指示器和逻辑指示器状态相同时,那么就是表示输出模块出现了障碍。

结语:想要使PLC控制系统能够正常运行,使PLC控制系统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就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做好PLC的技能训练分析,要对有可能影响PLC系统工作的各种不利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做好维护和检修工作,使PLC控制系统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英杰.电动机常见故障的诊断和排除[J].科技致富向导,2011(24)

[2]高庆水.刘石.冯永新.300MW汽轮发电机组轴瓦异常振动诊断分析及处理[J].广东电力,2011(5)

第3篇

关键词: 口译 口译技能 训练模式

口译是经过语言信息的接受、解码、编码和再表达等一系列认知处理环节,准确、流畅、得体地为听众揭示和说明讲话人的意思,它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它要求译员不仅具有听、说、读、写、译,以及语言表达等基本的语言技能,而且要求译员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超强的记忆能力和对具体语境的准确判断能力。因而,口译教学是一项技能教学,口译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口译基本技能。鉴此,我通过对口译技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口译技能训练的几点对策。

一、口译的技能分析

口译的技能大致可分为四种能力。第一是“听辨”能力。口译一般通过“听”来感知语音信息,并把它转化成语言的深层含义。“听辨”过程中伴有很大程度的预测和判断,常常需要调动非语言因素对所听内容进行分析、整理、补充和联想。第二是就“记忆”能力。口译的“记忆”有两种形式,“脑记”和“笔记”。无论是哪一种记忆,所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信息的概念和命题,而不是信息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口译记忆不是对大脑所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而是对输入信息进行分析、筛析、加工和编码处理后的储存和提取。第三是语言的“转换”能力。它是指信息的解码和编码处理能力,即对来源语信息的识别、解析和重构。译员必须通过“语义检索”手段,形成语义初迹,然后充分提取大脑存储的相关背景知识,对言语链进行“转换”。第四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它是指将目的语编码之后的信息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再现出来的能力。口译要求译员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在表达上做到口齿清楚、吐字干脆、音调准确、措辞恰当、语句通顺及表达流畅。

二、口译技能训练的对策

基于以上对口译技能的分析,我在此将提出几点口译技能训练的对策。

1.加强口译听力训练

听力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英语的能力和技巧。对口译学习者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英语听力不过关,而听力不过关往往是口译的障碍。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做完相应的英文口译材料练习后(比如记忆复述、笔记等),抽出时间与原文对照,划出自己误听、漏听的地方,并与周围同学讨论原因所在。另外,也可以借用同传技巧中的shadowing(影子跟读法)。做完口译练习后,教师可以使用同样的材料让学生再做跟读训练,找出影响理解的部分,同时还可以强化对原文的记忆。

2.加强记忆的“扩容”训练

人的记忆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在口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短时记忆”储存时间短,记忆容量非常有限。口译记忆的“扩容”训练就是指采取方式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一般来说口译记忆的“扩容”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训练方式来进行。

(1)长时记忆辅助法:是指通过源于内容激活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知识图示,通过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互动达到理解记忆。在训练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语言外知识对源语进行理解,使用新信息激活已有知识,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使其参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加工以减轻记忆负荷。

(2)信息形象化记忆法:指译员在头脑中把讲话人所讲内容形象化,通过大脑思维来增强记忆效果。具体的做法是对语篇所描述的事物建立起一个情景模型,把记忆内容变成自己所感受的东西,而不是孤立地记住其词语,这样更有利于记忆。

(3)信息组块法:口语信息一般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和松散性,为了提高口译记忆效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记忆的信息内容进行“条块化”(chunking)处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概括、归纳、综合、调整等各种手段将意义单位按照逻辑关系整合成更大的语篇信息单位。这样可以减轻记忆负荷,增大记忆容量。

3.增强中英文转换能力的训练

口译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译员必须能很快地在双语之间进行转换,这就涉及积累和速度的问题。这里又要借用同声传译里的sight interpreting(视译)。我让学生看着中文材料迅速用英文读出来,或是看着英文材料迅速用中文读出来,加快反应速度。一开始,学生会觉得很难,因为中英文句式差异,很多时候无法快速反应出正确的译法。但时间稍微长一点学生就能适应。此训练可以让学生课后单独完成,完成后再对照参考答案,非常节省人力物力。

4.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的训练

我们可以在口译训练的各个阶段来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在记忆阶段,强调复述原文一些句型和表达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尽量使用自己不熟悉,不常用的原文词汇、短语和句型。演说阶段,重视模仿环节,教师应多让学生根据笔记进行对原文的最大程度的模仿,从遣词造句到说话口吻,以模仿为起点,熟悉并尽量能运用正确的表达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做一些背诵练习,尤其重要的是背诵和熟记典型的句型,如欢迎辞、感谢辞、开幕辞等,对一些套话的译法要烂熟于心、举一反三。

从上文对口译技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口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信息接受、解码、编码和再表达的过程,口译课也应该重视学生口译技能的训练。以上是我在从事口译教学一段时间以来总结出来的一些加强口译技能训练的方法和体会,在此与各位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第4篇

回顾世赛:“第三天”现象出现 团队合作不良成最大风险

《职业》:在备战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过程中,您曾对参赛选手进行了心理培训,这个培训主要从哪些方面来提升选手的心理素质?

徐大真:通过对第42届世赛选手的心理问卷调查和部分专家教练的座谈会调查,我们发现,我国选手在备赛时主要有以下几项心理困扰。一是因参加大赛经验较少,对对手缺乏了解,导致心理准备不足,动机与自信心不高;二是因对自我情绪与压力管理不当,导致赛前焦虑症;三是长期单调训练导致赛前倦怠综合征;四是因消极思维习惯,导致失败自证预言假设。

基于此,我们世赛中国研究中心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关键点是多级目标训练、增大价值训练、积极暗示与自我对话技术、放松训练技术。我们认为,心理训练应长期化、专业化,才能让选手形成相应的心理技能,以应对赛场上复杂多变的应激刺激。

《职业》:通过对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观察,您在选手心理方面有哪些新的发现?

徐大真:我们发现,我国选手的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竞赛经验不足、压力过大、心理资源消耗过度,频频出现“第三天现象”。所谓第三天现象是指选手在竞赛的前两天(前期)进展很顺利,而第三天(后期)出现竞赛失利的现象,其表象原因为:或因操作意外失误所致,或因出现身体不适所致,或因裁判不公、赛场气氛不良所致,但其深层原因可能是心理资源消耗过度。

我们的心理资源和身体资源一样是有限的,世界技能大赛具有赛程长、选手智力活动参与度高、赛场情况复杂的特点。在赛场上,世赛选手比其他任何竞技比赛的选手所消耗的身心资源都更多,因此,根据赛事进程合理分配心理资源尤为重要。本届大赛中,我国选手出现“第三天现象”,说明我国选手对心理技能的训练不足、竞赛时心理资源分配不当,组织层面缺乏临场心理保障,选手出现心理问题后只能听之任之。

《职业》:从这届世界技能大赛看,您觉得我国选手在心理素质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

徐大真:我国选手还普遍欠缺的是团队合作能力,我们在赛前的心理测试时就发现了这一问题,结合世赛总结大会上专家和教练一致反映“选手在最后阶段谁的话都不听了”的现象,我们认为这是我国选手最大的心理风险因素。

任何竞技比赛都是团队合作活动,只有良好的团队才有获胜的可能。不良的团队表现为信任度低,依赖度高,甚至会导致选手因过度自信而操作不当的结果。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我国参加大赛的经验不足,对一些世赛规则和竞争对手缺乏了解,专家或教练在给选手做指导时出现不一致或拿不准现象,导致选手迷茫、怀疑,选手与教练、专家之间进而出现低信任感和高依赖感的矛盾心理。二是专家、教练与选手之间的合作心理技能训练不足。解决之道也有两个,一是开展赛前团队合作心理训练,以竞赛项目组为训练单位,培养竞赛项目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二是积累大赛经验,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集训基地的竞赛培训水平。

技能竞赛新趋势: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二八原则

《职业》:您怎么看待心理因素在技能竞赛中的作用?

徐大真:在高水平比赛中,竞技者之间的较量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心理技能的较量。美国心理学家格鲁波(1984)的研究表明,低、中水平竞技选手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占20%,生物力学因素占80%;而高水平竞技选手心理因素对技能的影响占80%,生物力学因素占20%。心理技能训练是现代技能训练发展的必然

趋势。

《职业》:要在技能竞赛中有良好表现,技能选手应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又该如何培养和练就?

徐大真:赛前,选手的最佳心理状态应该是镇静的、有战斗性的、有信心的,相信自己的技术和能力,情绪状态应表现为神经过程兴奋性水平适中,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取胜志向、良好的抗干扰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以及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任何竞技选手的成功(或失败)都是身体与心智能力的综合表现,对参赛选手的心理训练应常规化与个性化结合。如,一般心理技能训练必须要长期化、专门化和科学化,才能形成选手稳固的良好心理素质;冲刺阶段的心理技能训练必须具有因应性和强化性,才能使选手在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如此,高水平心理技能还可以扩展到选手生活的其他方面,成为其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选手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职业》:在日常的技能学习与提升的过程中,心理因素会起到什么

作用?

徐大真:在技能提升的过程中,心理辅导有利于提高学习者技能的学习速度和操作的准确性。心理训练可以使技能学习者具备精确的肌肉运动感觉和各种专门化的知觉,提高其控制各种动作和空间定向的能力,还使得其头脑中的技能表象清晰、完善,能快速、准确地记忆动作,并能根据临场情况的变化随机应变地改变活动方式,提升其技能动作的精确度和熟练度。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技艺的过程,我曾经做过动作记忆的研究,动作学习与记忆的特点与其学习内容的性质有关,也就是说,技艺学习是程序性知识,单靠语言传递十分困难,必须在实操中学习,而且其学习过程易出现“高原现象”,学习者应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职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于技术工人的成长,您有什么建议?

徐大真: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于技术工人的成长,我想提的建议是,取得职业生涯成功关键有四步。

第一步,自我认识。通过心理测验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性格、职业价值观等,将胜任力优势与职业活动进行最优化匹配。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与特长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单位和岗位上工作,其能力、潜力就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努力最容易得到回报,成功、成才的可能性也就最大。

第二步,自我规划。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规划。目标要分层级,如,1年的近期目标,这类目标是可以看到的;10年的长期目标,这类目标是你努力向往的。

第三步,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目标的实施过程,自我学习、提升技能,不断完善目标。

第四步,自我实现,获得职业生涯成功。

第5篇

关键词: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

近年来,全国警务技能训练在创新训练理念、转变训练机制、探索训练新模式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当我们用理性的眼光再度对其进行审视时,不难发现,现行的警务技能训练运行机制在新时期公安工作运行机制面前,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之处:总是不自觉地用生物学和竞技体育的观点去理解训练的目的和任务,训练思维感性而。

简单;技能训练多于技巧训练,静态训练多于动态训练;过多强调技能化而忽视战术化,二者不渗透、不制约,不促进,各自分离、互不关联,其必然、有机的内在联系未能得以体现;训练效果的追求多停留在技能的低层面上而未能全面提升到战术的高层面上,弱化了相关战术化的系列思考、意识的养成和技、战术的合成演练,临战处置陷于公式化、程序化、模式化,从而造成了技能训练战术化的思维盲点、视野盲区和低层次循环“泡沫化”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警察战斗力的生成和提高。

所谓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即在警务技能训练中,同步强化对警察战术行为的培养和塑造,使其能够在思想上对战术活动有所认识,在意识上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战术活动,在知识上能够涵盖战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行动上能够掌握和运用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我们要立足于“实用”这个根本,着眼于实战需要,以贴近实战、突出实战、讲究实用、讲求实效为基本准则,始终贯彻“训为用、练为战、战能胜”的实战指导思想,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需要与可行的关系;强化目标观念,处理好根本目标与元化目标、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定性目标与量化目标的关系,对传统和现行的技能训练内和形式进行理性的选择、取舍和及时必要的整合、创新,萃取精华,突出“技能训练战术化”的实用特色,形成极具实用性和实战性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功能的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之体系;在注重技能传授的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遵循训练规律,强化其战术性,丰富其战术化内容,使其内容更加符合实战的需要,标准更加满足实战的要求,效果更加经得起实战的检验,最大限度地缩小技能与战术、学与用、练与战、战与胜的差距,推动其向纵深发展,促成技能与战术训练互动的良性循环,达成方法与效果、行为与结果的统一,使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真正成为实现警务技能向公安实际战斗力转化的实践环节,使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趋于优化,提升警察的战斗力。

一、根植理念。培养意识

所谓训练理念,其核心是为何训练、怎样训练等观念问题。先进的训练理念是搞好警务技能训练的前提。我们要认识到,纯粹的技能训练只是技术的重叠和堆积,是“量”的积累,只能提高个体完成动作的能力;而将其战术化,则是对技能训练的提炼、升华,是“质”的提升,是提高警察战术意识、运用能力及应变能力、强化安全规范、行为习惯的有效载体。要树立技能是基础,战术是灵魂,技能训练必须服务和服从战术需要,战术对技能起着规范、引领和导向作用,二者互为统一,缺一不可,战术化必须贯穿于技能训练始终的训练理念。要把技能训练战术化看作是充分挖掘和优化训练资源、提高训练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高警察训练主动性和训练工作主导性的重要举措,是深化警务技能训练改革、强化质量意识、推动和检验训练工作的“杠杆”和“试金石”,是训练与实战、技能与战术的结合点、交汇。

二、夯实基础,强化训练

对警务技能的融会贯通、全面掌握,是其训练战术化的基础和前提。基础不牢,势必影响其质量和进程。我们必须夯实警务技能的基础训练,拓宽训练视野,拓展训练思路,挖掘训练潜能,由浅入,循序渐进,逐层深入,覆盖全面。要通盘考虑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所涉及的各种因素,整体推进,纵向深化和横向扩展并重。坚持想定复杂化,带着情况训,提出问题练,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

三、贴近实战.合成演练

警务技能的合成演练,即以警务技能为基础,以警务实战行动为背景,以警务战术为主线和纽带,让警察组成指挥班子和充当实兵,按基本想定、编制,携带武器、装备和器材,通过情况诱导、假设“敌情”显示、指挥班子研究处置、指挥实兵实地作业,从而将警务技能融于一体的战术化训练。它涵盖了警务技能的基本内容和综合运用,是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的验正性演练和高级形式,是训练与实战、技术与战术的结合点,是警察学习警务技能中进行的最全面、最系统的战斗实践活动,是全方位、全过程衡量警察掌握和运用警务技能水平高低优劣的平台,是警务技能训练由学习型向运用型转化、实现由掌握技能为主到战术运用为主转变、发展的重要途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四、结束语

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化训练系统。我们要遵循警务技能训练的固有规律,针对警务实战行动的特点,根据需要和可能,构建有利于提高训练质量、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多方向、多模式、多层次、极具可行性的警务技能训练战术化整体框架,对其进行科学定性、定位,使其理论脉络清晰,基本框架优化,体现出操作层面的具体要求,不断探索、构建和完善长效的训练质量认定、保障、监控和综合评价体系和约束机制,反过来为警务技能训练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思考空间和研究视野,提高公安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石子坚.公安部政治部誊务实战基础训练教程,群众出版社 2012.

第6篇

1.树立专业意识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对学习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专业意识是学生建立专业兴趣的基础,是学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基本动力,培养好学生的专业意识对于促进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利用课堂、讲座等多种形式跟学生介绍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专业发展前景,使学生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及其在未来岗位和社会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让他们热爱自己所学专业。通过邀请机械行业专家作报告和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增加学生的专业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的人才需求及专业前景,了解机械行业“车工”、“钳工”、“焊工”、“机器维修”等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上急需的,让学生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在学生的专业实习中,对每个学生加工的合格产品引导学生特别是其本人进行赏析,获取成功的喜悦,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品尝成功的喜悦,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们对专业技能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专业技能学习兴趣和热情。

2.保证专业课和实习课教学时间,突出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加强实习教学,使理论教学与实习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我校学生每隔两周在实训车间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两周一循环,交替进行。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两周理论与两周实践能够紧密结合。在实训车间的模块教学中,以实训为主,但也结合应知进行现场教学,使应知与应会、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良好循环。我校实习教学分三步进行:

2.1 基本训练为主的消耗性实习阶段,该阶段安排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属于打基础的阶段。主要以生产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组织课题,引导学生进行入门的知识教育和基本功训练。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实习工场、工作位置、设备和产品,对学生进行实习工场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的教育,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始终坚持实训之前规范与安全的教育。在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按教材课题的要求,本着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严格的单项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对于课题的关键内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反复地练习,正确地掌握动作要领、操作姿势和合理的操作方法,使每个动作逐步连贯起来。考试、考核由学校考核鉴定小组负责,实行技能考核领导小组对学生单项技能过关考核制。实习指导教师在这个阶段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基本功,同时通过过关考核制把好质量关。

2.2 以技能提高、操作训练为主要目标的阶段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在这个阶段,以提高操作技能为目标,专门开发了适合本阶段实习教学的产品,对学生进行强化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工件综合加工的全面训练,巩固与运用基本技能,逐步提高操作技能和工艺分析能力。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技能的差异,使学生的实习工件内容逐步多样化、复杂化。实行对工件的轮作,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综合操作课所规定的内容。建立适合实习教学的生产定型产品,既能有效地贯彻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并形成一种自觉性,也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完成产品工时的效益观念,树立质量观念、劳动观念,体验成就感与企业文化,实现从纯消耗性实习向赢利性实习方向的转变,节约了经费,增加了实习教学的收入。在这一阶段,我校还大力开展“以赛促学”活动,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技能比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 以独立操作综合技能训练为主的阶段安排在第五、第六学期进行,这一阶段实习以中级技术水平工件为主要内容,贴近企业的生产实习活动。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高,进而掌握比较复杂的操作技能,达到中级技术工人的熟练程度,独立地完成生产任务。在这一阶段,实习指导教师采用启发性教学法,引导学生编写工艺和操作加工规程,鼓励学生创新,使教学内容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样,实习与理论教学穿行、从时间和课程结构上突出了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一年级的实习,强化了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和实际感知,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兴趣,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使他们能够安心本专业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专业课,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这时候的实习,使他们体会到了所学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并反过来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三年级学生即将毕业,已经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独立地完成包含本专业主要知识点的生产产品,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3.保证足够的实习场所和设备,实行校企结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又使学校的办学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学生到车间实习,实现了车间即课堂,课堂亦车间的教学模式。学校的专业实习和企业的生产实际也得到一定联系,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很好的结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中得到企业的肯定,许多学生毕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用工合同。

第7篇

 

多数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的教师,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须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从事教学工作的各种技能,知识和技能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知识的需要程度,不在本文论述之列,此不赘述。关于教师应具备的技能,不同国家有不同概括。但其中的表达能力、知识传授能力、组织能力、评价能力等是共同的,也是基本的。澳大利亚学者的技巧分类和我国教育专家的技能分类能充分说明问题。

 

澳大利亚学者把教师应具备的技巧分为七大类:“(1)动力技巧;(2)讲授及交流技巧;(3)提问技巧;(4)小组个人辅导技巧;(5)培养学生思考技巧;(6)评估技巧;(7)课堂管理与纪律”。

 

我国专家则将教学技能分为五个方面:“(1)教学设计技能;(2)应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指导学科课外活动的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虽然中外专家的分类条目和名称有一定的出入,但表达、设计、组织、评价等技能均涵盖其中,这说明这些技能为基本技能,各国对教师的要求是一致的。我们从国内教师专业特点角度看,这些技能可以具体表现为:(1)普通话;(2)书写(写字和写文章);(3)教学设计;(4)班主任工作;(5)说课评价等。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也随之增高。毕业生单靠知识学问而立足于基础教育已经不太可能,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学校对师范生的基本技能培训要不断加强,否则就不能适应国家现阶段的基础教育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有明确的规定“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

 

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齐音乐、体育、美术等薄弱学科教师,开足规定课程。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提高教师培养质量。”这里,国家教育政策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资格、教师能力、教师业务素质给予了强化似的规定,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要有能力、有水平地完成教育任务,而要想完成好这个任务,教师本身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技能。

 

教师的任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能力,使他们成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学生担负起整个社会文化教育传承的重任。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需要从基础教育开始,而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能力水平,教师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认识,是该项任务完成的关键。

 

师范生是未来的基础教育教师的主体来源,在学生阶段就应该加强其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师范生的基本技能,是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教师的基础,也是完成传承历史文化任务的关键,在基础教育的教师还是学生时期(师范教育阶段),就力争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这是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否则,传承传统文化就是一句空话。

 

目前,在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教师基本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考核观测点。2013年出台的沈阳市“和平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中,有一条评价标准“专业基本功扎实,教学语言生动,教态亲切自然,板书工整、美观,说普通话。”这里,把教师的技能作为一项考核内容来评价,不是偶然,而是大势所趋。该标准虽然只是“和平”一个行政区的,但足可以代表整个沈阳市。

 

现阶段,全国范围内的师范专业,依然存在传统基本技能训练缺失的现象。拥有小学教育专业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校,在这两个专业中,传统的技能教育、训练搞的还比较好,如南京晓庄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等;这些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是由三级师范而晋升为一级师范的,要更好一些,而其他专业的师范生,和由师专升为本科的小学教育专业,传统的技能教育就差很多,他们更注重理论,培养目标是教育教学管理人才,考研究生和进行理论研究无疑是高水平的,但作为一线的小学教师,可能就差一些。甚至个别的学校只有条文,只有制度,而缺少施行。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小学教师教育委员会本科组每年都要召开两次以上的年会,讨论和制定小学教育本科层次的发展策略,同时展示各校的技能水平,进行评比。但其他的专业,很难见到全国性的发展策略会议,讨论技能训练方面更是凤毛麟角。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师范教育阶段,培训师范生的技能至关重要。而用什么模式来加强师范生的技能培训,怎样更好地实现“提高师范生技能水平”的目标,则是各个高校自己的特色,需要总结,以便推广。

 

2 模式的构建

 

什么是模式?字典中的解释“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一个设计较好的模式是这个领域某一事项完善成熟的标志,意味着可以推广使用。本文是教育定性建模的一种,是通过实施形成了自己的训练模式,再总结归纳,形成一个可借鉴的材料,供大家参考使用。本文“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模式构建”,来源于辽宁省教改项目,该项目立足于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本学院现有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六个师范类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一个非师范专业。师范生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指六个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在这六个师范类专业中,也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历史传承,构建不同的训练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施行。其中0.5是指每天早晨半小时的技能训练,从早晨7:30至8:00,我们称之为早检。早捡内容包括普通话、写字(钢笔字、粉笔字)、简笔画、国学、儿童歌曲五个方面,每天进行一项。而6指的是教学计划中开设的6门技能课程,包括口语、写字(毛笔字)、音乐、钢琴、简笔画、教法。这种模式是全体学生技能训练的计划,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技能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些训练不能满足其要求,他们需要更多的训练机会和展现自己特长的平台,因此,我们成立了各种特长活动小组如儿童文学创作、书法、故事城堡等,目的就是要给这些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尽情表现,发挥特长,从而带动一般。但这是一个非常态的内容,只是针对有兴趣、有需求的部分学生,所以并未归结到训练的模式当中。

 

2.2 模式二:0.5+6+X

 

该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施行。其中0.5+6部分与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内容完全相同。小学教育专业在0.5+6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实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验师范生基本技能的缺失,然后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强化。小学教育专业2015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在第七学期,让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会教师技能的重要性。“X”的内容是第八学期开设“书法、美术、舞蹈、声乐、英语、科学实验、科技辅导、儿童文学与创作、儿童心理研究与咨询、课件的开发与应用”10门技能训练选修课程,每名学生在10门课程中必须任选1-3门自己感兴趣、有基础或感觉需要加强的能力课程,加以强化训练,借此增强基本技能。此项内容不占学分,相当于课外特长活动小组,是学生需求的补充。

 

2.3 模式三:0.5+3

 

该模式主要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科学四个专业施行。这四个专业从2015级学生开始,实行早捡制度,完成0.5+3中的0.5内容,即每天7:30-8:00技能训练,时间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同步,但他们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训练的内容与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四个专业在2015级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把早捡列入到课程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中。与计划中开设的3门师范生基本技能课程——口语、写字和教法构成0.5+3的模式。目前,这六个专业,三个模式正在实践中运行,互相借鉴,互相促动,使师范学院的学生技能训练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体系。探索新的、适合师范类学生特色的技能训练模式并加以实施一直是学院的工作重点之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2005年以来,我们在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坚持实行学生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工作,为此先后出台了《沈阳大学师范学院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实施方案》《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课前5分钟安排规定》等多个方案与实施计划,并坚持实践,经过了多年的打造,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已基本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