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30 13:25:49
序论:在您撰写重修学习计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 重修 重修质量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2-03
我校自2006年实行学年学分制,对考试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给与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仍不及格的课程须通过重修方能获得该课程学分。除了课程不及格的学生申请重修外,也有部分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对于已及格的课程申请提分重修。由于学校的学位授予对学分绩点有一定的要求,这部分重修的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使得每个学期均有一定数量的学生申请重修。重修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重修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受到它所具有的分散性、零散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又导致重修管理往往成为教学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加强对重修的针对性管理,保障重修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已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和关注。
1 重修现状
1.1 重修总体情况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校重修学生总比例比较高(占学生总数5%左右),每学年重修学生的绝对数量近千人,学生来源涉及到全校所有专业,重修课程涉及到全校70%以上的课程,因而重修教学管理涉及到教务处及全校所有的二级学院,重修管理已成为常规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 重修年级分布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年级分布进行统计的数据显示如下特点:(1)二、三年级的重修比例远远高于一、四年级;(2)二年级的重修比例高于三年级;(3)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相应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
1.3 重修课程类型
在对2010、2011、2012三学年申请重修学生的文理科分布以及申请重修的重修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统计数据显示:理工科学生重修比例是文科学生2倍以上;重修课程主要集中在考试课程(占83%以上),而且从2010学年到2012学年考查课程的重修比例在明显下降。
2 重修原因分析
2.1 学生对大学学习目标性不强
由1.2可见,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大部分学生对学习较为重视,态度认真,对自己成绩满意度较高,重修比例低;二年级第一学期很可能是学生学习态度的转折点,开始慢慢自我放松,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下降,另一方面,课程难度加大,若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导致重修比例大幅上升。
由于高中教育更多强调的是考大学这个目标,至于考上大学后该如何发展高中教育无暇顾及,很多学生升入大学后认为已实现了人生重要目标,如果再缺乏及时的指导和引导,学习目的性普遍不强,再加上大学管理的特殊性,学生自加大,空余时间增多而约束监控减少,更容易自我放松与懈怠,这是造成重修的重要原因之一。
2.2 大学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
随着高等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研究或采用某种课程体系时,必须从建立本校的特色出发。然而时隔50多年,前苏联大学的课程体系一直在包括地方本科院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沿袭到现在,它是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而构成的课程体系[1],相应的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多的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强调“学科性”,而忽视了生源结构的变化及地方本科院校的学校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很多课程是“为知识而传授”,而非面向应用所设,难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应用取向”,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所设课程的显性作用很难体现,给学生造成一种“学了没用”的错觉,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教师参与教改的热情不高,课堂教学仍沿袭多年的“传授―接受”的传统模式。教师单项灌输多,照本宣科多,学生互动少,查阅参考书少。教学中如果教师对他施教对象缺乏了解和研究,缺乏学生的互动和响应,只凭一厢情愿的传授,必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3 教学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对于2012级之前的学生,重修管理可以用“三无”来概括:一无次数限制,在培养方案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可以无限次申请重修,也可以说是“重修机会无限”,学生不会珍惜;二无收费要求,学生重修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产生的所有教学、管理工作量由学校全额承担,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三无纪律约束,学生申请重修主动性普遍不高,重修变成了“请客吃饭”,有的即使申请了,旷课的、甚至旷考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学管理制度中对重修缺乏有效的惩戒性措施,学生不予重视。目前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分制实施办法对重修亦没有任何约束,重修课程的成绩和绩点据实记载,甚至可以不反映重修的痕迹,也造成了学生对重修的不在乎心里。
3 重修管理现状
3.1 目前重修形式
目前重修方式有三种:跟班重修、自学重修和编班重修。
跟班重修:按规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后,跟班听课,并参加期末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可于下学期初参加补考。自学重修:因课表时间冲突等客观原因不能跟班重修的学生,可申请自学重修,经学院审核通过后,办理有关手续,不跟班听课,只随班参加课程考试。编班重修:同一门课程申请重修人数达到20人以上,单独开设重修班。
3.2 目前重修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3.2.1 选课难度大
由于目前尚未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用于自主选课的时间段很少,要想达到教师、课程、时间三者完全不冲突很难,所以很难实现真正跟班重修,一部分无法跟班的学生只有选择自学重修,而对于大部分重修学生的自学能力欠佳,自学重修过关率很低,导致有一部分学生有的课程甚至从大一重修到大四,学习负担加重。从有利于管理来说,编班重修目前是最理想方式,但仍存在如下困难:一是,教师资源有限,编班重修必然带来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加大;二是,很大一部分重修课程学生数只有几个,编班成本太高;三是,从以往编班重修来看,教师往往会从心理上对这部分学生降低要求,有失考核成绩的公平公正,同时滋长重修学生的惰性和侥幸心理,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养成。目前我校的重修方式是三者并存,而三者均存在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2 管理复杂化
一个学生的重修包括了教务员老师查询、统计、通知、学生申请、网上选课指导、汇总、考试组织、成绩录入与管理等若干环节,哪一环节疏忽了都有可能影响到重修甚至正常毕业。这其中较为复杂的环节要数通知报名、网上选课与考试组织了,重修课程大多是学生陈年老账,这部分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强,而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又缺乏对重修的提醒功能,所以学生重修的办理绝大部分依赖教务员老师的提醒和组织,平增了教务员许多工作量,另外,在每学期末的考试安排时,有的课程甚至会涉及到大一到大四年级学生,涉及两个年级以上学生的考试课程亦较为普遍,在时间安排上很容易造成冲突,重修带来的新问题、新情况给常规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3.2.3 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控
从学生层面,自身不重视,有一大部分尤其是低年级重修生抱着碰碰运气思想,能过则过,不能过还有下次机会;从教师层面,一部分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往往会把重修学生视为“编外人员”而疏于管理,学生更觉得有机可趁;从学校层面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重修管理的重要性,缺乏对承担重修教学任务的教师的激励机制,和对重修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机制,重修教学常常游离于常规教学监控之外。
4 加强重修管理的思考
4.1 加强思想教育,注重专业引导,增强大学学习的目的性
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抓住入学教育等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让学生刚进校就能明确四年每一年要做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做,四年后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确定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制定详细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和学习目的性。
4.2 更新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为主线而构成,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兼顾“学科化、体系化”;迫切需要转型教学模式,变知识灌输为教学科研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变灌输知识的讲授为培养学生能力的讲授[2],只有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4.3 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约束机制,引导学生慎重对待重修
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对学生重修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经省物价局、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从2012级开始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意味着重修由原先的免费变成为收费重修,使得2012学年一年级学生的重修比例远远低于其他两学年一年级学生(见1.2)。另外,对重修尝试着实行分类管理,对于课程不及格重修的,及时给与学业警告,加强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督促,并在学生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与一定限制;对于申请提分重修的应有一定的次数限制;同时加强对重修的管理力度,旷课、旷考的及时给与相应纪律处分直至取消重修资格。进一步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和学位授予细则,在学位授予审核时,不仅要看最终学分绩点,也要能够与学习过程相关联,比如,不及格课程重修的门次规定最高限等,制度上加以约束,促使学生慎重对待课程的初次考试与重修。
4.4 改革管理模式,突出以人为本,提高重修效果
4.4.1 不断完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现有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已做到了能查成绩、也能查课、选课,但这些功能都是相对独立,功能之间相互关联不够。例如,学生补考后,自己查成绩,发现不及格后,要自己想到应该重修才会去申请,报名重修时,要重新查看重修课上课安排,稍有疏忽,很容易就错过了报名时间。如果把这种原先对学生思维上主动联想的要求,转化为系统的功能,也就是要求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学生查看成绩与重修提醒相关联,重修提醒与修课安排相关联,重修课安排与报名相关联,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教务员老师工作量,还能大幅降低学生漏选、漏报,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管理自动化,通过流程再造向管理要效益[3]。
4.4.2 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
学生重修课程考试需跟班进行,带来的困难是考试时间很容易与本年级正常考试安排相冲突。以往处理办法大多是让这部分重修学生跟着下学期开学初的补考安排,可是这样无形中使重修学生失去了一次补考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试的组织形式,采用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允许提前结束的课程提前安排结业考试;变各年级集中考试为分年级、分时间段安排考试;设立独立的公共课程考试周等。
4.4.3 丰富重修方式
开辟网络教学平台,推进网络化教学建设,为学生重修提供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网络教学不受时间、地点和开课学期的限制,灵活性强,而且可实现与教师、与学生的同步与异步交流,学生可得到个性化学习指导和帮助,非常适合重修这个群体需求,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重修质量。
4.4.5 加强重修的监控与管理
随着学分制的推进,重修教学已成为正常教学的延伸与补充,重修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风与学风建设,因而重修教学的监控应作为常规教学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忽略,反而应给予特别的、富有针对性地关注。学校要制定相应的重修管理和监控条例,使之在教师选任、教师工作量认定、教学过程管理、课程考核、教务管理等方面有章可循,确保重修质量不低于正常修读的质量。
5 结语
随着高校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重修制度作为其衍生的教育形式逐步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重视[4]。高校要从研究重修群体出发,客观分析重修存在的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和指导,尽可能减少课程不及格重修比例,鼓励学有余力学生提分重修和超修,让重修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高校要转变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重修管理模式,不断完善重修制度,真正体现管理的“人本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道玉.论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J].高教探索,2009(1):5-9.
[2] 袁祖望.论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和教学模式转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5(2):79-83.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学分制 重修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and Thought on Retaken Teaching
under College Credit System
ZHU Haixia[1], CUI Yanjie[2], YIN Xudong[1]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2]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Changshu, Jiangsu 215500)
Abstract On credit system mode,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constantly can not be normally implemented or the quality of retaken course teaching can not be assurances. The number of disqualified students and the retaken data of recent three semesters in a certain institute are inspected. After analysis on courses semester distribution, courses coding, and courses changing, the reason of the problems resul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taken manner is pointed. Finally, some ideas are proposed on retaken system, teaching plan and courses library.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credit system; retaken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随着学分制教学模式的逐步实施,重修教学方式也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学分制中的重修可大致定义为:当课程考核不通过,无法取得相应的学分时,重新修读课程。①相比学年制模式而言,学分制的重修模式增加了每学期的教学任务和教务管理的工作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也增加了时间、地点、人员等资源冲突的概率。②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重修教学模式,不仅仅影响学生的毕业率,也无法保障重修教学质量。
1 数据分析
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多了许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学生不再有学院和专业的限制,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自行规划自己的学习过程。③没有了学年制教学计划的束缚,可以跨专业选课,最终修满毕业需要的学分即可。但是,很多学生自主规划的能力欠缺,对课程没有做到先行了解,导致盲目选课。课程开出后就会出现兴趣不大、课程太难、先修课程知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直接导致课程重修人数的增加。
表1 某学院近三学期不及格人数
通过统计某学院近三学期的不及格数据看,每学期的不及格率都保持在20%左右。具体数据见表1。
每学期20%左右的学生不及格,这些课程即使参加下学期初的补考,通过率也是很低的。因为补考不计算平时成绩,只计算卷面成绩。参加补考的学生在期末计算平时成绩的情况下总分不及格,即使这些学生利用假期自学了,仅靠卷面分也很难达到及格。另一方面,即使补考及格了,按照《学生手册》规定,补考通过的成绩一律按60分记入成绩单。对于学位课程来说,60分无法满足学位条件,这些课程还是要参加重修。所以,每学期的重修教学任务很重,涉及到的学生面很广,重修在整个学分制教学模式中是一个重要环节。
2 现有重修方式
根据《重修管理办法》规定,当学期开出的课程,学生都可以申请重修。目前的重修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2.1 跟班重修
跟班重修,是指学生在课程不冲突的情况下,选择重修课程。④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即参加重修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完全当作全新的课程来处理,跟正常课程一样记录成绩。
2.2 组班重修
组班重修,是指学生需要申请的课程跟自己本学期的课程上课冲突,则可以申请组班重修,申请组班重修的人数到达20人,则单独组成重修班。组班重修,要求课程的课时数要尽可能地接近原课时数,对课程的要求等同正常课程。组班重修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或者周末,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课程冲突。
2.3 插班重修
插班重修,是指无法达到组班重修要求20人的课程,将学生插入到某一教学班里面,该课程跟其他课程冲突无法参加重修课程,以自学为主,最后跟该教学班一起参加期末考核,成绩以卷面成绩记录。
2.4 自学重修
自学重修,是指部分课程因培养计划变更或者专业开设变更导致该课程将不再开设,同时也无法用其他课程替换,由学生提出申请,自行学习,最终单独出卷安排考核。以上四种重修方式以互补的形式基本覆盖了全部的重修学生。
3 原因分析
虽然,在重修方式的设置上,校方已经充分考虑了各类情况,并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可以参加重修,从而保证了基本的毕业率。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真正参加课程全过程学习的学生很少。图1中给出了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的人数分布。
图1 2013-2014秋季学期某学院各重修方式人数分布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47%的学生可以参加课程全过程重修,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还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重修,也就是学年制的重修方式,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重修。对于这一现象的存在,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3.1 各学期课程分布不合理
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大部分的必修课程分布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年需要完成的必修课程学分在40分左右,课务量繁重,再加上必修课的要求严格,课程通过率相对较低。从图2的分布情况来看,各专业的前两年的任务比后两年要重很多。即使后两年还会加入选修课的学分,但是选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18%左右,而必修课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率在76%左右。所以,教学计划在学分分布上存在不合理性,⑤会导致重修无法正常实施。
图2 某学院四年必修学分分布情况
3.2 课程编码不规范
课程编码作为教务系统中区分课程的唯一编码,其规范性非常重要。因存在不同的编码规范和体系,导致系统中的同名课程存在不同的编号。⑥在教务系统中申请重修时,系统自动根据课程编码匹配可以申请的重修课程,学生会因为课程编码不一导致无法选择重修。
3.3 课程变动问题
不同年级的教学计划不同,导致部分课程在低年级不再开设,如果有学生需要重修,就无法跟班。专业必修课程因为一般都是学位课程,或者是专业基础课程,变动较少。专业选修课程会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每年做出一定的调整,被淘汰的课程就无法重修。
因课程编码不规范和课程变动问题导致的无法重修的课程占了每学期重修课程的很大比例,以2013-2014春季学期某学院的重修数据为例,可以正常报名的为154人,无法正常报名需要手工辨别的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3%。因此,这两个原因便成了重修无法正常进行的主要原因。
4 几点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重修制度
4.1.1 不及格的必修课程直接参加下一年级的班级学习(跟班学习)
从现有的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出,必修课主要由通识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通识教育类课程一般没有专业性,大多是英语、数学以及两课类的课程,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学科基础课程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更改的可能性也很小;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技术的基础课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类课程会有小部分变动。从上面的分析来看,必修课的总体课程变动很少,很少出现不及格后课程不再开出的问题。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必修课程不及格,需在课程再次开出的时候参加选课,全程参加学习。如果当学期正常的课程比较多,像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可以指导优先修读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适当少量选择。
4.1.2 不及格的选修课程不要求重修
选修课程本身就是学生选读的课程,只要满足毕业要求的学分即可。这部分课程一般是技术性的课程,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这部分课程的变化很大。大多数情况会造成需要重修,但是课程不再开设,导致无法参加重修。对于选修课程,学生可以再次选读同门课程,前提是该课程再次开出了,或者选读其他的课程,这些都应该由学生自行规划,或者学业导师指导下选择,不应该形成对学生的硬性规定。
4.2 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既然实施了学分制的教学模式,那么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应该符合学分制的要求。学分制的主导思想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主规划学习计划。学分制教学计划应该减少对学生选课的约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提高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增加课程库中选修课的课程数量。同时减少各学期所修学分的限制,让学生可以自行规划自己每学期需要完成的学分,甚至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完所要求的毕业学分后,提前申请毕业。选修课比例的提高,就意味着必修课的比例降低,参照上面的重修制度,就会大大降低重修的总数。
4.3 建立合理的课程库
现有的课程库中存在课程名称和课程编码一对多或者多对一的情况,对学生的重修选课造成了很大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合理的、编码方式统一的课程库。制定统一的课程编码和课程名称命名的规则,并严格按照该规则来实施,逐步优化课程库中的数据。
5 结语
无论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学分制与学年制的教学模式都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学分制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制定相对应的重修方式,充分体现学分制思想,并让重修教学能够常态化地实施。高校推行了学分制,就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改变原来学年制教育思想。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并寻求最适合高校自身的,最有利于学生的学分制教学模式。
注释
①②鞠宏军,王长利.大学生重修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9).
③ 吴春胤,孙凌洁,刘继红.浅谈高校完全学分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
④ 王金兰,刘培生,李宇辉.高校重修制度初探[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
摘 要:本文通过对学院近三年护生的学习适应性的调查,分析了学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提出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等措施,使新的教育方式在新常态下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 :护理新生 适应性教育 重修制度
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护生的学习适应性却在下降,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反映出护生对新环境的不适应。笔者从目前护生学习成绩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在新常态下的护理教育中,如何提高护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并改进重修制度。
一、研究基础
笔者对学院2012、2013、2014级护理新生第一学年的成绩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如下。
新生入学后,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在成绩上表现尤为明显,期中、期末考试不及格率有所上升;近三年,护生补考通过率有所下降;布置作业完成质量不高。课后练习操作时间少,操作熟练度下降且主观能动性不强。
二、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
1.新环境对学习习惯的冲击
几乎所有护生都有智能手机,甚至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这对护生的诱惑力很大。越来越多的护生在上课时看手机、发微信,分散了注意力,影响学习。
2.不适应新的学习理念
高职院校提倡引导型教育,重在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护生自主学习能力、压力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大学学习具有专业性,需要护生自立和自觉。大学教学节奏快,学习环境相对宽松,新生脱离了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其原有的学习适应性问题,例如,学习自主性差、依赖性强等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行为, 就会给学习带来更多的问题,进而影响身心健康。一些护生学习纪律比较松散,容易脱离学习环境,导致护生对专业知识接受较慢。
3.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模式
现代教育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学习更具有探索性、自主性,而护生对这方面的不适应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护理内容大部分需要背诵与熟记,护理操作更需要强化训练,这与学生之前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4.专业适应性不够
大部分护生入学前并不了解护理专业,报考护理专业主要是为了毕业后容易找到工作,护生对护理专业认识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社会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学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护理职业稳定,就业机会多、前景较好,但学生缺乏要求进步的主动性和决心,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5.学院重修制度的影响
学院重修制度建设进展缓慢,面对不及格率的上升,学院希望降低考试难度,以提高合格率,以免再次重修人数过多,影响教学秩序和就业率,并将重修成绩满额计入成绩单,这导致了一些护生对重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另外,重修学费低,且重修往往比原课程更容易通过,导致有的护生不努力学习而主动重修。
三、学习适应性教育与重修制度改革
1.“重实践,轻测验”教育模式是大势所趋
以兴趣为主导,以实践为抓手,提高护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分析、护生讲堂等方式,让护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与引导者。从早期实践来看,案例分析形式的课堂明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院积极开展护理技能比赛,增加护生技能训练的机会,选拔优秀护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护理技能大赛,全面培养护生的综合素质。
2.跟上互联网发展趋势,建设新媒体课堂
(1)以网络为平台搭建学习小组,让护生有交流的途径。每组配备指导老师,负责解答学生在网络上提交的问题。
(2)充分利用网络化教学,上传教学课件与课后作业,帮助学生预习、复习。
(3)使用手机软件发送行业信息、就业指导以及学习要求与作业,提升学习效率。
3.介绍专业特性,使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
帮助学生了解学习计划,了解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请优秀护理毕业生、护理专家来学院讲学;召开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积极联络家长,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适应新生活。
4.重修制度建设迫在眉睫
在制度上让学生感受到较高的重修成本,以恒定的学习要求考核学习质量;加强重修的严肃性;适当提高重修费用,并将部分费用纳入奖学金,激励护生主动学习。
总之,应分析护生学习适应性下降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房超,方晓义,李辉等.大学生应对类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
[2]孙玉梅,江华,冯志纯等.高中生对护理专业的报考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0(7).
关键词:学分制;成人高等教育;构想
收稿日期:2006―04―26
作者简介:应永红(1966-),男,汉族,浙江省富阳人,浙江林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多年。
一、学分制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
所谓学分制是指以学生选课为基础,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的是弹性学制。它真正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于19世纪末首先在欧美一些国家得以实施,它所依据的思想基础,是一种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它与学年制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灵活性。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除必修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课程安排。 二是实行弹性学制。它只强调学生毕业所需的最低学分,不规定严格的修学年限,学生可以自己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确定修学进程。就如“零存整取”的“学分银行”,当学生修得的学分达到规定的最低要求时即可毕业。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可以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三是管理的开放性。学分制淡化了学年制以固定的行政班级为单位的概念,不再有年级、班级之分,代替以组合的教学班甚至是学生个体。学生可以跨年级、专业听课,只要在同一学期选择相同的课程的条件下,学生才可能在同一教室上课。
由此可见,学分制其运行的方式完全符合教育规律及人全面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众所周知,成人高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和部分社会青年。学员之间首先在年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年龄小的不足二十岁,大的可到五、六十岁。因而,体现在知识素养、学习能力上存在着差异性。其次,成人学员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还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往往是带着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来参加学习。由于各人所处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不同,所以每个人学习的目的性、对知识的需求也不同。再次,成人学员由于还要担负起工作、家庭的责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障,工、学矛盾突出。部分学员由于受学习能力的限制、工学矛盾的影响,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废,放弃学业,这是成人高等教育尤其是函授教育学生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正因为成人高等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必然具有开放性,业余性、个别性、自主性等特点。
二、学分制更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
学年制是成人教育传统的管理模式,它便于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便于对教学环节的贯彻与落实,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但其步调一致、整齐划一的特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强调个性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的共同趋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指出:应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学分制顺应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视了培养对象之间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表现了相应的灵活性。
成人高等教育推行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更符合成人教育的实际。首先学分制是建立在广泛的选课制基础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需求和特长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进度。成人学员职业、年龄的差异性,反映在智力、需求、兴趣爱好上有较大的差异,大家在学习上一起“同步走”,只会使一些人吃不饱,而使另一些人吃不了。学分制条件下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多选修一些课程,对基础欠佳的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发展方向。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充实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状况与选课结合起来。弹性的学分制完全摒弃了学年制固定学习年限的特性,允许学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大大缓解了工学矛盾。
学分制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成人教育的招生数存在着不可预见性,大的专业班级可达上百人,小的可能只有十几人,生源分布十分不平衡。按专业、按班上课,结果导致不合理的重复开课,浪费教学资源,并且出现大班教学效果差,小班课堂氛围不好的尴尬情况。学分制打破了专业、年级的界限,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教室上课,教学班人数在预定的基础上通过选课自由组合而成。
三、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构想
普通高校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学分制管理在各高校中已取得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并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处在高校这个大背景下,它依托普通高校这个母体的教学条件来办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的培养、教学条件建设上都具备实行学分制管理所必需的基础,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但在管理方式上不能完全照搬照套。因为成人教育毕竟具有自己的特性,在制定学分制管理方案及实行学分制的有关配套制度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特点。
制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应是既要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和专业方向,又能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同一科类专业实行按类培养的方式,构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三大课程平台,每一个课程平台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各课程平台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优化组合,开出一定数量的选修课。三大课程平台学分可按40%、25%、35%的比例分配。必修课是各专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所必须修读的课程和环节。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70%,以保证学生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要求。选修课是各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及专业方向、知识结构需要为扩大学生知识面而开设的课程。根据选修课的内容性质可分为普及型、专业延伸型、边缘交叉学科型三种类型,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30%。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拓宽视野、提高适应能力的需要。
课程学分根据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授课时数和安排课外自习时间的多少来确定。以函授教育的专科为例,总的学时数在1600―1800之间,可考虑6个授课时数加10个自习时数共16个时数计1学分,实践教学与毕业环节以32学时计1学分,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大约100学分。在“拓宽专业口径,实行大类培养”的方针下,经过1.5年的大类培养后实施专业分流。在修完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以基本学制为基础,实行2―6年的弹性学制。
在选课安排上要科学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保证必修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选修课,每一学期都要开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对有严格先后修读关系的课程,应先修完先修课程,才能选修后续课程。要充分考虑相同课程、同专业课程在上课时间上的交叉安排,以保证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性。使学生不仅可以选修读的课程,还可以选上课时间、任课老师,以满足成人学员个体性的需要。
为了与学分制相适应,建立新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收费制度。取消补考、留级、退学制度,实行重修制,重修不分次数,学生自主选择重修时间,保证学籍管理简化易行。对学费的收缴上,最终实行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四、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尚需解决的问题
实行学分制后,给学生增加了选课的自主性,同时也容易受个人兴趣爱好和对专业知识了解局限性的影响,产生
盲目选课的现象,结果导致知识的断层,破坏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知识面广、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全面推行学分制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应加以解决。首先,成人高等教育实行学分制必须得到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在招生、毕业等环节上改变目前学年制的做法,给学校以更多的自,为成人高校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其次,现行的师资队伍人员结构、课程体系都是在学年制条件下形成的,尚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要求。一些学校难以开出足够数量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学生选课余地不大,缺乏学分制的选课基础。为此,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进修提高、引进高素质高水平教师等途径,组建一支符合学分制要求的教师队伍。同样,实行学分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支既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又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建立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为主的新的教学管理方法,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总之,不同学校的成人教育在办学条件上存在着差异,在学分制改革这个问题上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制订出适合本身特点的学分制实施方案。毋用置疑,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是,我们不能心存疑虑,更不能退缩不前,因为学分制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业预警 学习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扩大招生,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下滑,出现部分大学生学业困难,无法正常完成学业,结业学生数量增加,每年因无法完成学业而被高校劝退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数量减少、生源性质多样化,生源素质之间差异大,导致这一问题尤为严重。强化高等教育过程管理及学业预警机制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也是高校学业管理的迫切需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多元化价值理念导致大学生学习心态出现异化。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期间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社交技巧和实践能力锻炼,从而轻视专业知识学习,认为学习是混文凭,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
(二)环境原因。
从严格管理的中学进入自主学习为主的高校,部分学生无法适应高校学习和管理方式,缺少自我管理能力,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就会自我放松,甚至沉迷于电脑、手机、游戏。
(三)家庭原因。
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调研,发现这部分学生家长缺少对学校相关政策规定的了解,对孩子在校情况不甚了解,与班主任、辅导员缺乏沟通,对孩子大学期间的学习状况不关心,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要求,缺少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指导。
(四)自身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学习,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长远规划,没有系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加上自我管理能力差,出现学习困难,课程学习跟不上,使学生自信心受挫,久而久之,造成课程无法通过。
二、高职院校学业预警的必要性
学业预警机制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可能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学生预先发出通报警示,并助其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制订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调整学习方法,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的制度。
(一)学业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为学习过程管理提供有效载体,是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
(二)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课程不及格率、重修率不断上升,每年毕业生中不能按时毕业的人数和比例不断上升。对那些不及格课程较多的学生,有必要及时给予警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让他们及时调整心态,纠正学习方法、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三、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对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及时预警,使其顺利完成学业,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立以下几方面学业预警机制:
(一)进行入学预防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对其进行学业预警方面的学习教育,并利用反面典型案例告诫学生,促进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明辨是非,进行职业人生规划,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自我反思与检测。
(二)建立责权分清的学业预警机制,齐抓共管,全方位进行预警。
1.考勤预警
这些学业困难学生存在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沉迷网络、心理问题等,首先表现为上课缺勤严重。为此,我院由教务员定时统计任课教师记录的考勤情况,对某门课程缺勤累积达到6学时的学生进行预警,避免学生因旷课次数过多而被取消考试资格。
2.成绩预警
每学期结束,要求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对不及格成绩达到3门以上的学生进行预警,并将成绩单寄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对学困生的学习督促。对不及格人数超过10人次的课程进行预警,要求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详细分析不及格学生的原因,并针对上述原因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
3.学籍异动预警
每学期开学两周后,由教务处学籍管理部门对全院学生进行学籍排查,对未请假、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学生进行学籍清退处理。对在一学年内经过重修补考所获学分未能达到应获学分三分之一的学生进行留级试读处理。
4.毕业预警
在学生学习年限届满半年前(即高职第五学期末),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审核学生学分获取情况,对学生未修的课程和未通过的课程情况进行毕业预警。我院除了对专业课程进行审核外,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证书获取情况、公共选修课等进行审核。通过统计每个学生的不及格课程门数、课程名称、每门课程不及格人数、名单,对学生进行毕业前预警。
四、高职院校学业预警的成效
近几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学业预警,取得了以下几方面成效: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近两年来学生课程重修人数明显下降,毕业率明显上升。
通过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预警,班主任、辅导员对其一一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其明确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态度。通过对近三年毕业学生的成绩分析,发现有了很大改观,每学期期末不及格学生人数明显减少,需要办理重修手续的学生人数随之减少,结业率相应降低,与2015年相比,2016年的毕业率上升了7.5%。
(二)增强了任课教师的责任意识,促进了“因材施教”教学方式的改革。
由于进行了学业预警,改变了过去任课教师只管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接受能力的现象,任课教师主动关心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并对其进行学习方法和专业知识指导,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及时理解消化所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业困难学生的预警和帮扶,激发了任课教师对“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改革的热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任课教师采用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色的项目化课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等多样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三)搭建了家校互动、联合监督管理学生的平台。
学业预警的实施在学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改变了过去家长对学生在校情况一无所知的现象,让家长及时掌握孩子在校学习等情况,并参与到对学生的共同管理中,形成家校管理合力,同时减轻了学校管理学生的压力。
(四)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使学校教学管理步入良性循环。
由于扩招和生源下降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不及格人数、重修人数、结业人数的增加,严重干扰了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使本就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雪上加霜,教学管理人员常常疲于应付。学业预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上述现象的发生,让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回到正常的秩序,步入良性循环。
五、存在问题与进一步完善
(一)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学业预警系统化、常态化。
目前,我校学业预警机制还处在人工预警阶段,急需引入学业预警信息化管理,使学业预警系统化、常态化。教务系统可以定期根据学生的学分获取情况自动判断并生成学业预警通知单;学生可以随时进入教务系统,通过“学业预警模块”查询个人的不及格课程、不及格课程学分数、不及格课程学分数占应修学分的比例;而院领导、教务员、班主任等可以查询到受学业预警的学生名单和具体信息。同时,建立学业困难学生个人档案,对学业预警通知单进行存档,制订相应的帮扶学生计划,对实施过程、效果等进行记录。
(二)及时预警,做好被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
在管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院系相关领导和任课教师应重视和关注受预警学生的思想动态,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学校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做好对预警学生的转化工作,提高转化率。
(三)实施分层教学,建立科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目前,由于生源数量、素质下降和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带来了高职院校生源的多样性,呈现出同一专业普通高考生、对口单招生、中职注册生、高职注册生并存的现象。这几类生源在基础知识方面存在本质差异,而这种现象将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如果在这一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施同一教学目标,不可避免地将产生新的学业困难学生。因此,根据学生类别和特点,对同一专业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改变以前仅以期中、期末成绩为课程考核成绩的评价方式,在课程成绩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和阶段性测验成绩的权重,让学生注重平时课程学习,避免课程结束才发现所学知识没有掌握,造成学业困难。
六、结语
高职院校学业预警是一项长期工作,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复杂性,只有真正做到学业预警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从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
参考文献:
[1]蓝维鼎.学籍管理视阈下高校学业预警机制的实施[J].韶关学院学报,2014(1).
[2]周鼎.建立健全督学预警机制全面提升高校学生学业管理水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申沛,周情操.学籍预警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4]周永.高校学业预警机制:意义、问题及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1).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学分制从引入我国到历经改革,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冲击。学分制的推行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给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为应对这种改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院系教务管理都将要制订相应的对策,配合学分制改革,将高等教育改革推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学分制的概念和发展
学分制是随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将这一制度得以改进和发展的是美国。我国学分制的发展应该从北京大学的选课制谈起,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其中就引进了选科制,修改了学习期限,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分制在经历了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建国后的几次大的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了一个新的。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和改进,中国高校学分制逐步形成气候。
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分制在我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学年学分制,这是以学年为基础,给每门课程规定相应的学分,不能提前毕业,也不能推迟毕业,这在本质上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制,现在很多高校也还是这种形式的学分制。二是完全学分制,就是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选择课程和教师,自己安排学习计划,决定自己毕业时间,累计学分,不受修业期限的限制,只要修满学分即可毕业,这在美国的高校比较普遍,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大学也在逐步向这种学分制靠拢。三是弹性学分制,就是学制一般是四年,学习期限一般是3~6年,在这一期限内获取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即可毕业,允许提前或滞后毕业。
北京工商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现有的学分制其实还是属于学年学分制,笔者所要谈的是弹性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弹性学分制下教务管理职能转变
弹性学分制的实行,无论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管理、考试手段、学籍管理上都会不同于现在的学年学分制,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变化。因此在具体实践中必然会要进行一系列的改变,才能符合学分制发展的要求。
1.教学管理由行政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方式)
现有的教学管理更多的是院系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政策,按部就班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行政管理方式显得尤为明显。学分制的推行,目的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选课制度,使得受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学习设计,面对这种灵活的教育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将逐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向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转变。
2.教学管理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制度)
学年学分制对学制的规定是硬性的,而弹性学分制下的学习期限具有灵活性,规定学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毕业,使学生提前毕业成为可能。学生考试不及格后的重修制使得学生在毕业前还有机会为之前的学习失误进行补救,尤其是对有学业警示的学生,只要能通过重修完成警示课程学习,达到合格就能继续学习。这些管理都比之前的完全按教学计划完成学业等规定都要显得更具弹性。
3.教学管理由一致管理向个性管理转变(目的)
学年学分制管理强调一致性和整体性,但学生个体是存在差异的,如果过分强调一致性就会与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发展相悖,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学分制尊重学生主体,突显学生个性特征,自主选科、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和上课时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设计好每一位学生大学四年的发展方向,形成一个个特征鲜明的具有个性的培养计划,这些能充分展现学生的特异性,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4.教学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发展)
现有学年学分制相对稳定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形式使得教学管理呈现一种较为静态的常规管理。学分制需要大容量的课程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学生选课需要,课程设置需要教师开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课程,需要教师开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这些在教学任务的设置上都是动态的。学生的课程成绩也不只是由期末来定分数,学生可能有多次重修,对成绩的记载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三、弹性学分制下校院二级教务管理的具体实施
弹性学分制的推行给使得教务管理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笔者从课程管理、考试管理、学籍管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教务管理的具体做法。
1.课程管理系统化
课程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管理,教学计划如何实现合理的模块分割,这需要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论证,本文仅从教务管理的角度谈谈课程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即选课和重修课程。
(1)选课管理。学分制改革,选课是核心。每学期都有上万人次按照学校的总课程表进行选课,预选之后还有正选和改退选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合学校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完成排课、选课、成绩录入与查询、网上评价、辅修等一系列的教学环节。这可以归属于负责全校选课的选课服务中心,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学校教学资源的全部信息,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的选课课表,教师可以及时拿到一份详细的学生名单和上课课表。
安排好选课时间和程序。选课时间一般在期中之后就可以宣传准备,为了保证学生都能顺利选课,应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办法、选课程序、课程表等,可以培训一批学生干部熟悉选课系统,然后在学生中进行宣讲、引导,这会极大地减少教务人员去解答这方面问题的麻烦。
选课的相关规定:1)规定学期的选课量,学生每学期应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每学期可以超修一定学分,一般也不超过规定学分的10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允许缓修一定学分,但一学期总修学分不能低于14学分(注:按照我校大多数专业培养方案的总学分平均接近170个学分,然后分12个学期平均下来的数字)。2)有严格先修后续要求的课程,应按顺序修读,对于需要连续修读才能完成的课程,如数学类、物理类、外语类等,应连续选课学习。3)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考虑到对选修课程还不太了解和第一学期主要是基础课程的缘故,一般按指导性教学计划开课,由学校统一安排,自第二学期起,学生就可以上网选课了。4)选上的课程因上课时间局部冲突的,可由学生向院系提出申请免听部分冲突课程,征得任课教师同意后并经院系同意批准后,可以免听部分冲突课程,但不得减免专业必修课和实践类课程。
选课程序:1)学生应通过校园网了解选课的相关规定,主动查询每学期关于课程的开设情况,确定自己需要修读的课程计划。2)按时选课,选课一般分为预选、正选、补退选三个阶段,每学期期中后可以让学生根据学校的总课程表,在网上进行下学期课程的预选,期末就让学生上网正式选定自己的课程,开课学期开学后前2周办理少数学生的改退补选问题。
(2)重修课程管理。必修课考核不及格的学生需要重修。重修的学生需要参加正常选课,完成所有该课程的教学环节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第一,重修的开班问题。公共类课程重修人数多需要新开课,新开班级。这在教学任务上就要求相关院系要有计划预留出教师,学校在资源配置上如教室安排等方面要到位。重修人数较少的专业课达不到开班的情况,可以采取跟班听课或个别辅导的情况处理。
第二,重修课程设置问题。学生重修一般是跟随下一年级进行,但如果公共课程学生人数较多的话可以安排滚动开课,满足学生的重修需要。
第三,重修次数问题。国内一些高校有不同的做法,有不限重修次数的,有仅仅允许重修两次的。笔者认为既然是按学分、绩点衡量学生学习优异程度,又实行重修缴费制度,可以允许学生多次重修。
2.考试管理规范化
学生应当参加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课程的考核,所有考核成绩均要计入本人成绩册。考试可以分为考试和考查,必修课必须是考试,选修课可以选择考试,也可以选择考查。学分制实施后,要求考试管理更加规范、公正,应该做到教考分离,建立题库。
(1)教考分离。学分制以获取学分多少来衡量学生学习所达到的目标要求,以平均学分绩点来衡量学习优异程度,那么考试的公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国内不少人认为,要彰显学分制的公平性就应该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不由任课教师出题,统一建立题库,用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题库的建立。题库要在学校统一的指导思想下,成立各专业专门的命题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有实效的题库。题库的建设涉及到题量达到多少才合适的问题以及要考虑学科差异性的问题。题量不是越多越好,这得考虑学科差异,像数学的计算题、选择题、填空题等出个四五十倍的题量不成问题,但有些学科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要出50倍的题就不一定好出了,即使能凑成,但是不是符合考试大纲的需要,是否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就不一定能把握好。根据现有的经验和有些高校的做法,应至少不能少于30倍的题量。
第二,题库的管理方式。题库建立后,可以由学校教务部门考试管理中心具体负责。考试管理中心负责与考试有关的日常工作,如试卷命题的形成、印刷、保管、保密等事项。
第三,题库的更新。题库建好之后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题库的内容只是当前一些重点知识的概括,有些知识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像金融学、会计中的一些数字,法律中的一些条款的解释等等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课程的考试大纲、课程重点也会有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会有差异,同一套题在5年前可能有80%的学生能合格,但5年后可能就只有60%甚至更低的合格率,当然,也有可能达到90%或以上的合格率。这就要求及时更新题库的难易、题量,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
试题库的建设能很好地配合学分制的推行,确保教考分离,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性和公平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随着试题库建设的完善,它也将成为一种考查学分制教学效果的有效机制。 转贴于
(2)补考与重考。实行学分制后是否还允许有补考,这主要是针对必修课,选修课的通行做法是可以重修,也可以另选其他课程。对这个问题,国内高校中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还允许补考,主要考虑到两个原因,一是部分学生的非人为因素,如考前生病或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耽误了考试的;二是考虑到部分学生因考试状态问题等一些潜在的干扰因素影响了考试成绩的,一般允许在下一学期开学后安排时间补考。另一种是必修课考核不及格一律不补考,必须重修,参加重修后的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获取学分;还有一种是第二种的延伸,就是一些非人为因素影响的学生可以不重修,直接跟随重修的学生或是下一学期该课程的考试。
笔者认为,学分制推行后可以同时废止补考,实行缴费重修制,给学生一定的经济压力,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好的校风、学风。
3.学籍管理科学化
学籍管理工作是对学生从一入学到毕业整个大学四年学习情况的一个记载,学籍信息包括学生的入学注册、成绩记载、升(留)级、休、停、复、转、退学、毕业资格审核等综合信息。下面谈谈与学分制息息相关的学习期限、成绩、转专业、学业警示、毕业审核等问题。
(1)学制与学习期限。现在的本科学制是4年制,学分制推行后学习期限可以设为3~6年。学分制实施后,学生提前完成本专业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学分要求和其他毕业要求可以提前毕业,而有学生因为身体或经济原因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可能推迟完成学业要求,那也是允许的。延期毕业的期限,国内高校一般是延长两年,美国一些大学往往不设期限,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都可以毕业。我国的实际情况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校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学生不能无限期占用公共教育资源,所以还是有一个期限要求,一般设两年。等以后条件成熟了也可以不设期限,只要学生什么时候完成了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
(2)成绩考核与记载。每学期所有开设的课程都需要进行考核,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一般必修课统一考试,选修课可以考查也可以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成绩册,并归入本人档案。成绩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平时成绩占30%~40%不等。成绩多少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评优,在处理学生成绩的时候一定要细致周到。
1)重修成绩,学生第一次考核没有通过后,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考核过了再录入成绩,这个成绩按正常考试评阅试卷,登录成绩,核算学分绩点。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为了提高学分绩点参加重修的,成绩录入一律按重修成绩记载,并以最高成绩作为其成绩单的最终成绩。
2)学生所有参加考试的课程必须是通过网上正常选课的,否则其考试成绩应视为无效,这主要是为了选课管理的规范化。选课后,不参加正常考试的应将其成绩记为0分,参加学分绩点核算,记入成绩册。平时成绩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平时成绩的规定评定学生成绩,并在期末的时候对平时成绩进行公示,以示公平。期末成绩统一由任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录入,要求在期末结束后两周学生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否则会影响学生的选课、重修等问题。一个班级可能会有很多门课程的成绩需要录入,教务管理人员需要督促教师将成绩及时录入,对学生提出疑问的成绩尽快处理。
(3)转专业。学分制实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有个性自由的综合素质人才,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选课自由、选科自由,这就谈及到转专业的问题。目前国内学生转专业相对来说自由度还是不够的,一般只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开放,并且是第一年之后办理转专业的手续。在美国,学生选专业的自由度是很大的,并且到了三年级还允许转专业。
根据现在的整体情况,考虑到各专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开放转专业的口子,但也应该对不适合某个专业学习的学生开放转专业的途径,让其符合自己意愿去发展。例如,有些学生逻辑思维不太好,硬是要他学数学肯定有点勉为其难,这部分学生谈不上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学习动力也没有,要是考试不及格,还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其大学四年肯定就会荒废。再如,外语专业有的学生口吃,其自身学习的基本条件都欠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打击挫折,不仅谈不上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有可能造成学生一定的心理智障。面对这样的情况,在为学生设置转专业的条件时能否多元化?不只是面向优秀的学生开放,还应该面对不适合某些专业的学生,或是有一定比例地开放,让确实有某些特长的学生去学他自己喜欢的专业,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会大大提高。
学分制实施后,转专业的比例可能相对来说会有所提高,为了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可以设置专业咨询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转专业的学生进行评审,符合条件的满足其转专业的需要。在转专业后的课程认定上需要建立一个替代关系,哪些课程是可以替代的,哪些课程还需要重新修读,得有一个具体的原则。在转专业的时候就把这些课程互换的问题解决好,省去毕业审核的复杂手续。
(4)学业警示。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能力自由选择修读多少课程,但还是应该有个基本的规定,如果一学期低于14学分,就该给其学业警示。第一次学业警示后,学生可以继续跟班试读一年,如果在这一年里完成了计划要求的学分,并且还取得了之前需要重修的学分,平均学分高于14学分的可以不试读,继续跟班学习。如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的就必须退学。这就是按照学业警示—试读—退学(续读)的办法处理,对学生起到一个鞭策作用。在学分制下,为防止学生放松学习,要实行淘汰制,宽进严出,把好质量关。
现在国内有些高校的做法更加人性化,就是学生已经达到了退学的条件,但还是给予学生申请自费试读的机会,如果成绩全部合格,则给予恢复学籍,跟下一年级重修之前不及格的课程,同时还修读原年级的课程,成绩合格者取消之前的警示,重回原年级学习,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柔性管理。
(5)毕业审核。在现有的学年学分制下,学生提前毕业基本上是没有,但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只要学生学分修满了,达到培养方案的要求,那就可以根据学生毕业的各项要求,严格进行审核,对符合提前毕业的学生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根据学生的申请,安排好毕业论文的开题、答辩工作,上报提前毕业申请,按照毕业的各项流程程序准予学生提前毕业,让提前毕业成为可能。
关键词:学分制 弹性学分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05-02
在传统学年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校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早就被提前计划好了,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毫无自主性和选择性可言。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是以学分为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选课为核心,克服了以学年制条件下课程设置僵死和修业年限单一的不足。弹性学分制是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一定幅度内缩短或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年限,它是一种以完全学分制为基础,集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三位一体的具有较大灵活性与自主性的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自己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教师、教材和课堂都要为学生个体的智能、兴趣和特长服务。弹性学制是学习内容有一定选择性,学习年限有一定伸缩性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最低学分”作为学生是否能够毕业的标准,而不是年限,只要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规定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弹性学分制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它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其目的在于倡导个性发展,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人才需求。在弹性学制中“弹性”二字是核心,体现了适应性要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增加了学生的选择权和自由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具体实践活动。
一、实行弹性学分制,加强选课制管理
选课制是弹性学分制的核心和基础,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授课时间、修读方式且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的一种教学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后,学校应当实行学科交叉和文理渗透,增加基础知识,减少专业知识,降低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做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合理,兼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平衡。学校实行网上选课,必须开设出数量足够、质量一流、覆盖面宽的多种选修课,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网上选课使得选课实施与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在一定范围之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跨年级、跨专业、跨校区进行选择课程和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听课方式和听课时间。实行弹性学分制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打破了班级界限,行政班概念淡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同一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室上课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学院。实行弹性学分制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好和特长得到更好发挥,促使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安排进程,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知识完善和能力提高。选课制能够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教育的效率,增强跨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素质。
二、实行弹性学分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
规范严格的学籍管理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以及学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实行弹性学分制适应了高等教育个性化的需要,但给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籍管理从制度上、内容上、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上都需要创新。在灵活的选课制与弹性学制的运行模式下,学生可以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跨专业、跨校选修课程。但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个性化和具体化。学分统计、学分绩点计算、毕业资格审核、学位授予、成绩单制作等工作完成,其内容之繁多、涉及面之广、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学籍管理的难度系数明显加大。实行弹性学分制需要建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收集信息,建立信息数据库,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管理者进行网上监控和具体操作,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地运转。实行弹性学分制是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修业年限具有弹性,可长可短,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没有过于严格的修学年限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学习进程,安排学习计划,允许学生转专业,跨校选课,打破专业模块之间、校区之间壁垒,设立学分相互确认制度,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申请调整专业或班级,选课、退课、免修、重修、追加创新学分。学生可以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中断学习或继续学习,允许学生延长学习年限(最长学制8年),所修学分累计达到所学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总学分时即取得毕业资格。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提前修习某些后续课程,修满学分可提前毕业,允许学习困难的学生推后或缓修某些课程,但修业时间不能超过最长年限。制定与之相应的成绩管理、补考和重修管理制度,学生可根据自己情况申请办理休学和停学手续,对考试不及格,未能取得学分的课程,由学校组织进行补考,补考仍不及格须进行课程的重修,课程重修可进行多次,但不能超过最长学习年限,取消了因课程考试不合格进行的降级处理。弹性学制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实行弹性学分制,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务管理任务繁多、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教务管理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学生学籍、成绩、选课、排课等教务管理工作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法难以完成。必须采用现代化的教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建立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人员采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教务管理,由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进行网上操作和监控,通过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将各类教务信息集成于教务管理信息平台之中,实现高水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和跨平台的信息资源访问,实现全校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的共享。综合教务管理系统包括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注册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综合审查、选课管理、排课管理、网上评教、师资管理等功能模块,规定不同用户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上的授权模块(如选课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等)进行操作,未授权的功能模块权限只能浏览,不能进行修改和删除操作。学生可通过该系统进行选课,查询课程信息、学籍信息和成绩等,并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教师通过该系统查询教学任务安排、进行学生成绩登录和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等。使
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为教务管理服务已成为提高教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可以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大大减少了手工操作的误差和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教务管理过程的程序化和规范性,保证教务管理工作稳定有序的进行。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教务管理人员作为教务管理的直接实施主体,教务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和工作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好坏。高校的教务管理活动是一个有序、连续的过程,教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泛,千头万绪、内容复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深入钻研业务,精通管理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教务管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熟悉教务管理的内容、要求、流程,教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提高思想觉悟,增强服务意识,而且要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加强教务管理业务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尤其是实行弹性学分制后,教务管理呈现管理对象多样化、管理内容复杂化、管理信息多元的特点,教务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些对教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工作服务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学生学习的流动性增加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加强了,学生选课、教师授课时间安排、学生课程设置等都具有不确定性,打破了按专业组织教学班的管理模式,出现了大量跨教学班、跨专业、跨学院、甚至跨校区的混合教学班,大大增加了教学组织、课程安排和学籍管理难度,教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繁琐。教学管理的灵活度增强,信息的处理成倍增长,要求教学管理人员熟悉新的管理制度,熟练地运用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进行课程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注册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综合审查等功能模块。教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具备强烈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在教与学之间的调度活动中,应始终树立服务育人的理念,及时调整心态,细心、耐心地做好服务工作,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教务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高校应当定期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学习,使教务管理人员熟悉教育政策和管理规定,掌握教务管理工作的专业技能和教务管理方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提升教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及业务能力。
实施弹性学分制,能够满足高等学校人本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但会带来教学计划管理、课程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和收费制度等的重大变革。实施弹性学分制,根据学生要求选择课程和教师,这对于激励老师的教学热情,增加危机感、责任感,变压力为动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将起到推动作用。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教学态度认真、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好的教师的课程会赢得很多学生选修,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实施弹性学分制,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使得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的境界,既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学知识,也给暂时落后学生的学习带来动力。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弹性学分制是素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向宁.弹性学制:高等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2.周清明.弹性学分制背景下的因材施教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
3.田海霞.弹性学分制下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完善[J].科技创新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