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2-05-25 05:02:57

序论:在您撰写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职业发展论文

第1篇

论文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网络化是指导理念与技术革新的有机融合,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向前推进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我国现有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站在网络资源整合、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生涯教育课程开发、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化的路径主要有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等。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发展趋势

信息化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就业指导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指导思想,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有着深厚的学科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关注的视角逐渐从职业转向人本身、从强调指导转向强调自我发展、从择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规划,实质是通过促进个人的发展为其就业和今后的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符合教育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和价值。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且缺乏研究,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毕业前的指导,就是帮助学生找工作,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节。随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及研究的深入,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应逐步向职业生涯规划过渡已经取得一定共识,这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知识教育与人的社会化的整合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的日益丰富和不断拓展注定要有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而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出现不仅适应了这种需要更发挥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网络以其快捷和信息量大的特点,创造了人才市场新的运作模式,网上求职和招聘正在成为个人择业的重要途径。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领域,则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通过网络平台建立起全国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职业巾介机构各自的功能定位,发挥宏观调控、整合资源、提高效率的作用。第二,利用网络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等特点,满足大学生就业对各类信息的需求,发挥网络的交互性优势,为大学生与学校、用人单位之间提供有效的沟通渠道,同时实现资源共享、个性化辅导与咨询等。第三,网络化可以有效地解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员数量缺乏、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可以极大地拓宽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内容和功能,实现个性化、科学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第四,随着“全球择业和招聘”时代的到来,我国就业市场也必将面临国际化的挑战,要想有效获取全球就业市场的资源,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网络化也是题中之义。

二国内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现状综述

近年来我国政府主管部门、高校纷纷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站,有关行业部门和一些社会人才服务机构也建有包含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内容的网站,就业信息网络正逐渐成为主要的信息来源渠道。但从内容和功能上看,多数仍局限于就业政策、传递就业信息、进行网上招聘及办理相关手续,而在就业环境预测、社会职业状况、信息服务系统、职业性向测评和网上咨询辅导等方面提供深层次服务的作用还不太显著,技术的完善和信息网络的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总体而言,国外整个就业市场依靠网络信息的程度较高,但做法、特色各异。美国政府主要通过互联网就业政策和就业趋势预测,为大学生的择业和应聘提供专业、权威的信息;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一般都配备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洽谈室,学生可以通过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查询系统和网络平台,随时查到自己所需要的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需求信息,也可以把求职信息通过网络传送给雇主。加拿大政府开发并设立的就业指导网面向学校低价出售使用权,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设有专门从事网络技术和开发的人员,不仅为本校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开发的信息服务,而且与政府和职业服务机构设立专业网站连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学生可以获得包括招聘信息、各种职业对受教育年限要求和报酬的统计资料及各种行业职业在社会的需求状况、社会职业从业人员对本人职业的客观评价等在内的就业信息。此外,网站还为个人提供了解就业倾向的自评软件,为求职者进行自我分析提供方便。德国高校的主要做法是在互联网上提供下载课程或专业书籍来为学生提供各类培训。

日本是较早实践“生涯教育”的国家,采取的是一种以就业信息为中心内容的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网络化体现为各大学都建有自己的就业网站,并能实现与其它相关网站的超链接,就业资料室配备有电脑供学生上网查询,信息内容丰富、翔实,个性心理测试、就业综合考试、就职讲座、就业咨询及企业用人资料(按地区、行业和年份分类整理)。因此,在日本有相当大比例的毕业生是通过网上求职成功的。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大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获取就业情报,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把握就业主动权。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的实现路径

1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与合理应用

通过网络传递就业信息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最显著的特点和最重要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就业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传递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眼下大学生就业所需信息不足及渠道不畅的缺陷,也减少了人为的“信息壁垒”,提高了运行效率,降低了就业成本。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就业信息存在着一种狭义的理解,即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产生这种误解与就业指导单纯追求“就业率”的功利化目标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受制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和载体。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指导下,就业信息实际上指的是与个人职业生活有关的知识或资料,既包括反映整个就业市场的社会职业状况方面情况的资料,也包括反映特定职业的性质、任务、要求、待遇以及升迁机会等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具体情况,同时还包括与职业资格有关的教育与培训方面的信息等等。因此,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信息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就业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正确应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就业信息的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良莠不齐、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大学生求职成功率不高甚至有被欺诈的可能。

在保证所提供的就业信息真实、可靠的前提下,作为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站的建设者从专业上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准确把握不同类型就业信息的作用和特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对网络上的大量信息进行科学分类与整理,为大学生准确、有效地利用各类信息提供便利。比如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社会职业状况等信息对高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学生的择业导向具有积极的参考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环境下,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就业观念仍存在一砦误区,需要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调整预期,合理地选择就业信息。用人单位的用人信息是对某种社会职业甚至具体岗位的需求,能使大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社会对该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也能使他们更准确地认识自身与职业能力以及其他相关能力的差距,通过对用人信息的收集、梳理与,能够为大学生求职应聘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帮助。职业倾向测评与决策、职业资格培训和咨询等信息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并为其合理地选择职业、做好职业准备与适应以及调适求职过程中的心理、情绪提供服务。其次,要注意培养学生选择和应用所需就业信息的能力。这是因为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要的就业信息是不同的,而且每一个学生对所获得的就业信息的应用能力也不一样。在大学生人数迅速递增和就业指导专业人员缺乏的情况下,网络化的就业指导将选择和应用就业信息的主动权交给了大学生本人,即使经过科学、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也仍然存在信息量大且繁杂的问题,客观上就要求大学生具备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选择和应用网上信息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分析社会职业状况及其需求方面信息的能力,使之将所学的知识与市场的需求有一个直观的结合,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和发展方向,科学地预测该职业在社会经济所处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某类职业的潜力和不足。要培养学生利用职业倾向测评、职业说明书等信息的能力,使之明确自身的职业兴趣、目标和能力,客观地评估自己与该职业所需能力素质之间的差距,科学规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并付诸行动。

2指导内容的多样化与方式创新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着眼于大学生成为职业人前后的整个过程,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职业指导、信息指导、咨询指导、技巧指导四个方面,它们在信息化进程中都应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职业指导除了就业相关政策、就业趋势预测、社会职业状况、职业道德等宏观上的指导外,还需加强对某类职业的知识、性质、特点、发展前途、意义及经济收入、工作环境、晋升机会、就业难易程度、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等微观上的指导,甚至要能够实现就每一个人的职业兴趣测定与调查、个性心理品质与职业适应程度来进行个性化的生涯规划与咨询辅导。技巧指导包括面试面谈要领和技巧,求职函的撰写和回复,个人表格及有关资料的填写、整理与使用,仪容、礼貌、服饰、应对,就业后的心理调适等。

另外,信息化不仅表现在内容全面上,关键还在于方式上有很大创新。由于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牛在不同阶段的关注点和需求不同,这就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根据对象的特点进行合理地选择和设计。与之相适应,其在网络上的载体和方式也会互有差异。职业指导以单向的信息传递为主,客观地反映现实状况即可,因此要求的是信息及其分析准确、及时、有效。就职业测评而言,量表的选择和使用应尽量科学,其结果对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心理测评、能力素质评估、职业目标设定、生涯规划设计起着导引作用,通过网络技术不仅要实现每个人的测评记录在案,而且要与其后续的网上就业咨询、求职技巧辅导、心理情绪调适等环节很好地衔接起来。与课堂面授、面对面咨询相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化可以提供各类授课软件的下载和在线学习,能够满足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就业知识的需要,解决了目前就业指导课程与现行教学体系在授课时间、专业教师、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冲突,通过多媒体演示、网上招聘面试等方式也可以简化学习与求职过程,既省时又省力。

3主体需求的个性化与互动交流

现有的就业指导工作及研究多次提到了个性化指导的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个性化、如何实现个性化还比较模糊,实践中也缺乏可操作的条件和可资借鉴的做法。诚然,在大学生群体日益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主体需求个性化等特点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以及个人对自身的就业期望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就业指导本身会因为每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所依赖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第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如何在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真正地、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业高校大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发展,是当前农业高校教育领域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面对“金融海啸”和“就业难”,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既是大学生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金融海啸”,经济变差是近两年来不争的事实;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更是一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中国教育“热点中的热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成长中的烦恼”中的烦恼。“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有2700万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每年净增70万人左右。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64万人;2009年达61I万人,比2008年增52万人;但就业市场却是有减无增,2008年大学毕业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应届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饭碗,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f21。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象是大学生,是诸多个性鲜明的“人”,如何更好地开发大学生人力资源、提高大学生就业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光普照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旨所在。作为农业高校教育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生为本,服务至上”,关心其疾苦,考虑其需求,尽一切可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以家庭出身分高低,不以智力高低定亲疏,不以成绩好坏分优劣,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层层落实的就业工作运行机制,大胆解放思想,更新工作方式,创新就业服务手段,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就业招聘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因特网,实现毕业生就业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建立就业信息库,提高信息的准确度和规范性,让更多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掌握对方的供需信息,避免盲目性,降低毕业生就业成本,保障学生各项权益,尽可能给诸多个性鲜明的大学生一个共同的公平的起跑线,给农业高校大学生中的“每一棵小草”以开花结果,张扬主体意识、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让农业高校毕业生及其家长真切地感受到教育的公平。

二、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必须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因此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一)必须更新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激发其创造潜能

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注意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和小农经济条件下根深蒂固的“权力本位”,“重管理,轻服务”,“重共性,轻个性”,“重从众,轻创造”,“功利性、工具性、季节性、一次性”等就业指导工作理念,克服服务内容单一陈旧,方法简单生硬等缺陷,着眼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农村、和谐社会对大学生成材就业的新要求—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以人为本”,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首创精神,注重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尊重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尊重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尊重学生的创造成果。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配合学校有关部门适时修订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为大学生就业把握好方向,确立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招生导向,科学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当好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秉承和拓展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农业教育非实践不能得真谛,非试验不能探精微,实习、试验二者不可偏废”的办学宗旨,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克服“在黑板上种小麦”、光说不练的天桥把式,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能力与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就业指导模式,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拓展能力,具有发展潜质和主动竞争能力的高校大学毕业生。

《二)必须坚持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职业生涯的常规教育与专门规划指导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全程指导

我们所办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全社会、全体人民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在校在读期间负责的教育,而应该是对人的一生负责的教育;不仅仅是面向少数尖子生的教育,而应该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从横向看,是惠及人人的“普世教育”;从纵向看,是伴其一生的“全程教育”。所以,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应该消除三个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对毕业生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就业知识与技巧指导的误区;消除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就是学生毕业阶段指导的误区。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马克思的观点—学校教育就是“通过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包含两个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但又不可分割更不能相互代替的方面。第一,“学生综合素质的积蓄过程的指导—就业的准备性指导”,即既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方面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常规教育,又要在专业发展方面要给予个别的或特殊的指导,通常由全体教育工作者来完成;第二,“劳动就业基本知识与具体操作层面的指导—就业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即除常规教育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包括职业设计与规划、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认识与市场分析以及就业方法与技巧等方面予以有针对性的专门规划和指导,通常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来完成。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教育,面向农业高校全体学生的就业指导,向社会化的下一个阶段—社会输送合格的公民“坯子”,这是农业高校高等教育的职责;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定位和学科侧重,对于学生将来的社会就业和职业发展大有裨益,以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和科学化的就业指导更好地为农业高校大学生服务,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设计、自我决策、自我发展和自我心理调适,主动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让每位农业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上都能寻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这是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追求。

三、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专业教育指就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对学生实施教育和能力培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除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它的内容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健全的个人和负责任的公民,它的实质是“和谐发展的人”的培养。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全的人、“和谐发展的人”和负责任的人,才是大学完整的教育,才是对学生将来就业最好而有效的指导川。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曾指出:“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的人。”而中国的大学恰恰陷人技术至上的误区,一味强调学生技能培养,缺乏对人的心灵和谐的关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从事农业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尤其要言传身教,并配合各科任教师,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学习和思考,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川;引导青年学生克服几千年来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农耕文化积淀形成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自私狭隘心理,弘扬中华文化精华,“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优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观点,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增强报效祖国的自豪感。:

第3篇

论文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扩招,越来越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队伍逐年涌入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随形势,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出贡献。

一、就业指导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意义

200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10万人,2007年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时611万人,到2010年则达到空前的630多万,2011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将有660万人,往届待业的毕业生数量开始累积,使得就业工作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据有关研究预计,包括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2011年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量将超过900万人,宏观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而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均规模将达到将近700万人。

除毕业生人数日益增多这一因素之外小论文,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就客观因素而言,大学生群体的就业状况受到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用人单位人才需要倾向、社会就业和失业比重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主观因素而言,大学生个体能否就业与其就业观念、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等个人因素关系密切。而高等院校应该主动承担社会大环境和个体之间的沟通工作,它们能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便是就业指导。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部分大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科学、全面、系统的就业指导尤为重要。就业指导一方面能通过介绍就业形势,使就业大环境能够深刻、准确地为大学生所认识,另一方面通过专门培训,帮助大学生提高相应的素质和能力,调整就业观念。虽然就业指导不能改变大学生就业的大环境,但它直接作用于大学生主体,化解或缓和了就业主体和就业客观因素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对地削弱了就业形势的严酷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因此,就业指导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处困境而思有为,大力开展高校就业指导,赢得大学生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主动局面。

二、观念树立:建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指导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是为人的发展,因此仅把发展当做工具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追问发展的目的。着眼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更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样应该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那就意味着,就业指导服务的首要对象,不是高校自身,而是在大学生的发展。

就高校而言,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到社会名气和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率是教育管理部门评价高校就业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也是高校考核其责任部门工作工作到位与否的标准;此外,就业率还是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参考指标。就业率评价指标单一、缺乏科学的就业评价标准,造成了高校只关注就业的“量”,而忽略了就业的“质”——而这个就业的“质”,意味着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工作岗位是否为毕业生所满意、能否为毕业生的未来发展搭建平台等等。换句话说,学校只重视了就业率的统计数字,忽视了就业率数字背后毕业生的前途和幸福。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忽略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标,转而追逐高校的高就业率小论文,甚至工作的开展完全围绕着就业率来进行。就业指导并没有根据大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方面的指导,而是想方设法让毕业生参加工作了事,将之尽快推向工作岗位,不论其就业层次是否合理。国家大力提倡的“先就业后择业”这一口号,往往成了高校催促大学生参加工作的借口。就业指导目标出现了偏差,指向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拉拢说合,这样的就业指导,或许称之为“就业说媒”更加合适。背离了“以人为本”理念的就业指导,往往会造成毕业生违约多、跳槽勤,既有损学校形象,又不利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更让毕业生本人的未来大走弯路,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长期发展。

就业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要求大学生就业指导将更多的精力注入到职业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不能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安置,它不单纯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而是要帮助和指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对待就业形势和社会的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价值观,自主进行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做好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充分的就业准备,掌握一定的就业方法,实现自主择业,以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满足其自我实现的发展性需要。

三、内容更新: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求职技巧,更需要侧重于提高就业质量,实现人才和职位的协调匹配,并且能有利于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受就业指导目标功利性的影响,以往的就业指导内容只注重了针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指导,就业观念教育是为了让毕业生承担一定的就业压力,带着紧迫感尽快找到工作,求职技巧指导是为了让毕业生短时间内学到能让用人单位相中的“一招鲜”。这些内容并不能让毕业生掌握更多的就业技能,更承载了过多的就业压力,不利于大学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旦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就业观念和求职技巧即可被毕业生抛至九霄云外,就业指导遂“功成身退”小论文,再无意义可言。理所当然,对大学生而言,找到工作相当重要,只有找到工作才能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但是对于就业指导来说,职业生涯开始阶段怎能作为就业指导的全部内容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就业指导,应该包括长达四十年的整个职业生涯。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除了求职技巧之外,还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人格倾向和兴趣志向,寻求到与其人格特征相匹配的职业领域和工作职位,并以此有目的地进行能力培养,实现大学生个体特征和职业的协调匹配,促进大学生和职业的协调发展。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养成职业意识、职业理念,遵守职业道德,在长远的生涯发展中保持长效竞争力,使之在职业中完成自我实现,促进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创业教育也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高校就业指导不仅要实现谋生与追求人生理想相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还要实现适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与此同时,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其他因素——诸如如职场处事技巧、就业心理教育等内容,也需要给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

四、形式创新:建立循序渐进的教育模式

真正的教育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按照由低到高逐步提升的顺序进行。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应该体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科学发展过程,不仅遵循课程由浅到深的逻辑顺序,还得综合考虑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各阶段的心理变化。

以前的就业指导一般都安排在学生进入实习之前或临近毕业的前一个学期,以帮助毕业生能“现学现卖”地运用“一招鲜”,顺利地找到工作。某些高校甚至安排毕业生在离校前的一段时间(两个星期至一个月左右),专门用来上就业指导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虽然就业指导的本意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实际效果只能同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就业指导往往是大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门课,也是一部分学生已经离校而另一部分学生仍在求职时可上可不上的课。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升学、或找工作,其精力和心思都在课堂之外小论文,很难认真学习课程。况且学生就业技能的获得、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都应该有一个在认识和实践上不断提高、不断强化的过程,怎能在一朝一夕之间速成?突击的速成式就业指导根本无法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该根据大学生在大学生涯的各个阶段不同心理特点和关注面,因时制宜地制定过程性的教育模式。大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离校阶段。在适应阶段,大学生较多地关注环境的适应和学业的规划,就业指导可以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引导他们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在职业生涯的框架内规划他们的大学生涯;在发展阶段,大学生更多地希望在各项能力方面获得提高,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能力和就业素质方面的内容;在离校阶段,大学生开始展望毕业后的生活,则可以开设就业技巧等课程。教育是针对人的教育,必须考虑到人主观的接受意愿和客观的接受能力,而通过全程性就业指导的就业模式,真正做到就业指导围绕大学生这一主体全面开展。

总之,高校的就业指导应该紧随时代,牢牢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促进就业指导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秀,罗国荣.高校就业指导的偏差及其改革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2]周逸梅.明年大学毕业生将增30万人660万学“抢饭碗”[N].京华时报.2010-11-27.

[3]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 2007,(3).

第4篇

关键词:“六个一”体系 新入职 培训 内涵 效果

一、“六个一”体系创建的背景

人才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科学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众所周知,石化企业是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很高,近年来,中石化金陵分公司员工新老交替幅度在不断加大,如何使新入职大学生提升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较快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实战水平,从而尽快胜任工作岗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显得越来越迫切,培训的实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六个一”体系的内涵

“六个一”体系是指:一个培养网络、一项培养计划、一次岗前培训、一项月度考核、一项季度考评、一次论文答辩。

1.一个培养网络

为加强新入职大学生培训的组织领导,炼油运行二部成立了包括运行部领导、装置专家、高级技师、各科室、各工区负责人和培训干事组成的培养网络。

2.一项培养计划

(1)确定培养目标

经过三年(研究生两年)的强化培养,90%以上大学生岗位业务素质达到以下水平:技能型大学生达到技师水平,具备副班长履职能力;技术型大学生达到技术员水平,具备技术员岗位履职能力;管理型大学生达到管理协办水平,具备管理协办岗位履职能力。

(2)确立工作原则

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培训具有丰富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绩效等功能,更肩负培养健全完善的人格、培养未来发展的人才的重担,所以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学生、所在工区和运行部等多方共同努力。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运行部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和大学生的特点开展培训工作,既要讲授专业技能知识和一般原理,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更要培养他们解决装置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坚持超前性原则。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尽快成长,在培养内容上应适当超前,积极创造条件给大学生压担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接受新挑战,实现新跨越,实现培养目标。

坚持模块化原则。将大学生强化培养内容分阶段设置若干个模块,各个模块内容既相互独立、又循序渐进,每个模块侧重一到二项职业技能,采取针对性的考核手段进行强化培训。

(3)组织分工

运行部综合管理科负责制定和组织落实大学生培养的相关制度及总体方案,负责跟踪指导各工区做好大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计划,负责考核大学生强化培养工程建设情况;各工区负责具体实施大学生培养方案,制定各阶段详细的培训计划,确定具体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师傅(师傅必须是技师及以上高技能人员)、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指导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综合管理科审核各工区的培训计划和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督促并参与对大学生的阶段性考核,并对各大学生的阶段小结情况进行公示。

(4)制订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职业发展通道

个人职业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是根据大学生自身价值观、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等特点,结合运行部需要,为他们制订的个性化的旨在持续开发自身职业潜能的长期发展计划。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个人职业计划目标与运行部目标协调一致”的原则。首先,大学生要准确地认识自己并能客观地自我评价;其次,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知识、能力、个人特质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合,同时还要考虑客观环境和条件;再次,大学生个人要依靠运行部这个平台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职业发展通道。运行部制定了大学生职业发展通道,明确了他们的培养方向。将大学生职业定位归纳起来分为技能型、技术型、管理型等三类。大学生制订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后,将沿着相应的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职业发展。

(5)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运行部定期组织技师带徒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标准进行奖励;运行部优先为素质好、潜力大的和年度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提供各种较高层次的培训机会;优先给予年度考核优秀者参加岗位技能竞赛的机会;获得的年度优秀大学生,其师傅优先安排带徒;在见习期提前完成实习计划的,可提前撰写并上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经运行部考评会审核通过的可优先安排其它岗位的学习。

(6)工作程序

大学生到用人单位三个月内,在运行部和各工区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特点结合公司实际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各工区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制订阶段详细培养计划并组织实施,每个模块结束后对培养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进入下一培养模块;大学生和各工区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对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和培养计划进行动态调整完善;综合管理科每季度对各工区培养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比。

3.一次岗前培训

利用新大学生入职两周的时间,进行一次系统地岗前培训,该岗前培训规定了培训的内容、培训课时及授课人,并进行结业考试。通过岗前培训,使他们了解运行部的基本概况、安全特点、文化建设、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环境,了解运行部所属装置发展史、工艺技术、原则流程、原料产品分布和单体设备的结构。同时,通过岗前培训,也使运行部了解他们的基本状况,个人在培训中的表现,达到初步双向了解的效果。

4.一项月度考核

(1)考核流程及要求

大学生月度考核由运行部统一组织,试卷命题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各工区所出的试题,第二部分各科室所出的公用试题,第三部分为运行部领导加试题,三部分分别占月度总分的55%、15%、30%;各工区主管、技术人员(包括工艺、设备、安全)、技师(包括首席、主任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命题小组负责工区命题部分,运行部各科室负责公用部分的命题,每季度出题作为公用题题库,当月公用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每月23日前各工区交月度考试卷电子版到综合管理科,各科室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3日前交下季度公用试题电子版。综合管理科将电子版试卷交运行部领导审核,运行部领导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加试1~3题作为考题的一部分。每月27日(遇节假日提前)统一考试;各工区做好试卷的阅卷工作,并及时归档,在30日前交综合管理科统一存档。

(2)奖励与处罚

制订奖惩制度,将月度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运行部将视大学生考试情况,对表现突出的进行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进行处罚。具体如下:

与本人挂钩。对考试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予以奖励;在考试较差或考试作弊人员进行不同处罚。

与师傅挂钩。根据所带徒弟考试成绩对其师傅相应奖惩,对带徒严重不负责任的师傅取消带徒资格直至降低其技能等级资格。

大学生的培训成绩将纳入工区干部的绩效考核。其均分与工区干部考核挂钩,给予工区干部相应奖惩。

因培训内容大多是石化技术类知识,对于非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月度考试,给予一年的学习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在其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10分作为月度考试成绩。

5.一项季度考评

大学生跟踪考评每季度一次,考评分为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季度成绩、加分项目四项内容。综合表现、学习报告和季度成绩分别占总考评分40%、40%、20%,另设立加分项目,上不封顶。

(1)综合表现

综合表现考核内容分为学习态度、工作表现、技术水平、工作业绩、工作质量、工作效率、沟通能力、执行纪律八个方面,并列表评定。

综合表现采取运行部考核与工区考核相结合的原则,运行部、各工区成立两级考核小组。考核小组人员组成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运行部与工区考核分数为考核小组成员打分的平均分,分别占综合表现的40%、60%。考核小组对大学生的综合表现考核要严格掌握“优秀”的比例,原则上考核“优秀”的分数要达到90分及以上,评优比例不得超过15%。要本着对大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统一尺度,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

(2)学习报告

学习报告根据季度以来的学习情况,可针对某一专题撰写,也可针对季度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运行部成立由部领导、各科科长、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习报告进行考评。

设置考评档次对应分值表,考评分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五个档次。

入职不满一年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重点汇报总结季度学习情况,掌握的现场及理论知识,可以针对一季度以来所学知识谈自己心得体会,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1500字以上。

入职一年以上大学生学习报告的要求:

第一,针对生产环节开展技术分析和总结,要有深度,有自己独立见解,行文规范,语言流畅。第二,所写学习报告,师傅须写评语,同时工区主管要附上审核意见。第三,字数在2500字以上。

(3)季度成绩

季度成绩是根据本季度三个月的月度考试成绩算术平均所得。各工区要根据培训计划每月月底对大学生进行应知、应会考试,应知、应会成绩各占50%。

(4)加分项目

加分直接计入总分,因此加分要尽量量化、慎重。加分由各工区据实上报,运行部负责审核。

竞赛类。参加竞赛个人项目加分、集体项目加分统一设置加分表,竞赛级别与分值挂钩,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5分;非技术类竞赛加分必须是运行部安排的,个人自行参加的不加分。

非竞赛类。统一设置加分表,视安全环保达标立功等级、改善建议等级、技术论文、管理现代化成果、QC成果等级给予少量加分,规定最大加分单项不大于10分。其中技术论文加分遵循就高不就低,不累计加分原则。

6.一次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是考核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综合水平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入分析技术问题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答辩原则上每年一次。

首先,由运行部领导、首席技师、装置专家组成评委。其次,确定参加答辩人员名单及顺序。

(1)答辩要求及程序

论文答辩公开举行,并做详细记录。要求不参与答辩的大学生旁听;答辩者答辩过程中思路清晰,态度应热情大方、彬彬有礼、文雅得体。

(2)论文答辩的程序

宣布答辩评委名单;答辩评委组长主持会议,宣布答辩开始;答辩者报告论文主要内容;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提问;

(3)答辩者报告论文的内容及要求

简介自我;答辩人介绍自己的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所在工区、答辩论文题目;简述论文梗概;答辩者就所写论文作简要报告,简述梗概应该使人对自己所写论文有一个简要而全面的印象和了解,突出文章的创新点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辩自述一般为5―10分钟,答辩者要很好的把握时间,把问题讲述圆满。讲述既不能过于冗长,累赘无绪,也不能过于短促,词不达意。超过规定时间者将适当扣分。

(4)答辩者回答问题

答辩者回答答辩评委的现场提问,提问一般限于文章所涉及的范围及相关专业知识,数量为2―5个;答辩者回答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 15分钟左右。

(5)答辩成绩给予

评委针对大学生答辩情况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在《炼油运行二部大学生论文答辩记录表》上打分并签名。评分分为四级: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一般(60―79分)、较差(60分以下)。对论文中有重大原则性错误、有严重的抄袭现象或答辩时概念不清,对主要问题回答不出者,一律评为不及格。

三、“六个一”体系实施效果

1.进一步完善了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

炼油运行二部在以前培训考核制度的基础上摸索总结出的“六个一”培训体系,从员工入职的培养网络、计划开始,一直到培训施行、考评、答辩,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闭环培训考核体系,对加快新入职大学生的成长富有实效。

2.成批次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所在单位骨干

炼油运行二部通过“六个一”大学生培养体系的实施,80%以上新入职大学生走向了装置内操以上技术岗位,其中多人走上了工区、运行部专业技术管理岗位,另有多人因为专业技术优良,被充实到公司各处室和兄弟单位,其实际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工区、处室的一致认可。

在中石化集团公司的技能竞赛中,运行部新入职大学生表现优异,有两人分别获得中石化集团公司催化裂化工种竞赛金奖、银奖,一人获硫磺工种金奖。

在经过富有成效的“六个一”培训体系实施后,新入职大学生较快地成为石化企业的一支技术业务过硬的生力军。

作者简介:

第5篇

[摘要]高校职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早日规划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不够系统,并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文章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创新策略。

[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指导创新

[作者简介]吴建华(1972-),女,湖南道县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吴国斌(1972-),男,湖南益阳人,武汉纺织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组织行为教学。(湖北武汉430073)

[课题项目]本文系2 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非常规突发事件中临时团队结构特征对应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A63006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103-03

我国高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类课程,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和各类实习、实践活动,以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但是,这些课程和实践活动真的能提高大学生未来的就业能力吗?国内许多学者从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建设、课程改革、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高校职业指导教育不够专业、系统,而且与社会脱节,使得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集中体现为实践能力弱、综合素质差、缺乏创新精神等。因而我们需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指导教学内容、方法的研究,这对提升大学生职业指导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利用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A高校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为例,研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设置

经管专业的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与工商管理等。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学校统一开设课程和学院开设课程,如右上图所示。

A高校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职业指导类课程放在了院管课程的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中,主要包括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各类实践和毕业环节、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8学期,共8个学时。各类实践主要指金工实习、专业实习、erp模拟、学年论文、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约64学时。对于金工实习,工商管理、人力资源专业安排在第2学期末,物流和信息管理专业安排在第3学期末,国际贸易、会计学则安排在第6学期末。专业实习在第5学期末,共4周。ERP模拟安排在第6学期末,时间为l—2周。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共4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第7学期,共30个学时的上机时间。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交分别在第6学期的第2周和第8学期的第12周。而专业方向综合实践和各类科研训练和设计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体现,如商务礼仪、科技文献检索、创业管理、创业财务、专题讲座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问题分析

1.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足。职业指导类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建设。A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A高校一直强调职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改变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在设计职业指导类课程时忽视了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理与心理特征、专业和性别差异,也没有关注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地域、就业倾向、职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不能解决学生的个性化就业问题。同时,当前科学技术领域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新知识和技术大量涌现,这些都要求我们摆脱原有职业指导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职业指导途经。但A校没有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要的变化重新构思职业指导课程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

2.职业指导课程整体不够优化。A高校的职业指导类课程没有针对经管类专业建设目标妥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因材施教、时间安排比例等方面的问题。A高校的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24个学时,安排在第1学期,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辅以适当的书面练习,如写一份学业生涯规划书,主要帮助大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但大一学生刚从相对封闭的高中学习环境中脱离出来,对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一片茫然,只对其进行理论教育会使之更加困惑无助。而后续的金工实习是到校内工厂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建立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安全、环保等基本意识。校内实习工厂和学生的目标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而且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基层岗位以销售、行政、财务等文职为主,因而,金工实习并没有发挥太大的职业助力作用。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学生自己寻找选择为主,一些学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找到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但有些学生的实习与专业不太相关,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实习。A高校对所有学生的职业发展课程的时间安排都是相同的,但实际上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会不同,不同行业和专业未来的就业环境和职业发展趋势会不同,所以在课程时间设置上应有所区别。

3.职业指导课程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职业指导需要学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确立未来的职业目标。家庭的作用主要是家庭教育和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机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咨询及就业岗位。学校则需要和企业建立联系,适时召开校园招聘会、设置职业指导类课程、建立专业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提供职业发展测评、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等。

A高校四年制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分散安排实验、上机之外,还安排了30~ 32周的实践教学时间。但实际上,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本上由大学生自行安排,而金工实习和上机实践对经管类学生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环境帮助并不大。职业指导就主要依靠第一学期的职业发展规划课程和最后一学期的就业指导。职业发展课程的效果受到教学内容、教学师资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教学内容基本是按照已有教材展开,但现有教材的内容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操作性较差,没有考虑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有些教师采用了国外引进的教材,但由于各国社会环境和文化有差异,直接引进的教材并不适合中国的学生。A高校的职业生涯课程教师主要由毕业留校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的行政人员承担,他们并没有专门接受过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系统学习,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和相应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在教学方法方面,A校则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社会调研、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和野外训练等与理论相结合的实践安排。

三、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指导类课程的创新思考

1.强化职业指导类课程创新意识。大学毕业生数量随着高校扩招不断增长,出现就业难问题。为了突破这一困境,许多高校逐渐将本科培养目标从研究学术型转向复合应用型。社会迫切需求能直接从事生产管理、营销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应随之改变。为了帮助大学生早日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将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放到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一样的高度,不能仅仅在大一和大四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这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而应该将职业指导类课程贯穿于本科四年中,帮助大学生从踏入学校开始就形成职业发展的意识,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明确自我职业目标。在大学学习中期,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和技能,并为大学生提供转化的平台和机会,如举办各类管理竞赛、提供创业园地、给予经费支持等。在大学学习末期,高校则应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组织校园招聘、进行劳动人事法规教育等。

2.职业指导类课程教学创新。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应帮助学生唤起自我职业发展的意识,让学生科学地思考未来的职业定位,主动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适应经济管理专业的就业特征,高校可以将职业指导的责任下放到经济管理教学院系。请经管院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老师给学生授课,辅以外聘企业家或高管人员开展讲座,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在教学方法上,有机结合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教学案例库、项目参与等多种技术手段。在教材选用上,广泛了解职业教育类课程的不同教材,选用既符合经济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又深度适宜、内容恰当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教授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参与教材的编写,这样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了解教材的难点与重点,更有利于提高职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拓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职业技能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促进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的建设。

第6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学校 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笔者选取咸阳职业技术学院8个二级学院开展调查,涵盖护理、药学、数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学前教育、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旅游管理、光电子技术、电脑艺术设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流管理、初等教育、园林技术等31个专业。调查设计了学生和教师两个问卷,学生问卷由在校学生填写,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20份,回收率为90%。教师问卷由学工办、就业办工作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思政部教师填写。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6份,回收率96%。调查数据经过整理后,输入电脑中,经过工作人员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高职院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

(1)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问卷设计了一些题目,测试学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重视程度的评价;以及了解到学校和教师是如何看待职业发展教育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的教师认识到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很重要。还有41%的教师认为:“校领导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影响学校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困难因素。

(2)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理解。作为职业院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85%的人员能够对职业发展教育有科学的认识,认识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大部分教师认为,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此表示大力支持。

(3)教师对大学生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建议。问卷显示我院教师对开展大学职业发展教育,理解层次不一样。75%的教师建议要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13%的教师建议有必要加强职业发展教育,12%的教师建议可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职业发展教育选修课时。

(二)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基本条件

(1)职能部门设置。在关于是否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机构的问卷调查中,有8.4% 的工作人员回答“有”。71.6%的工作人员回答“没有”,其它人员没有做选择。据我们调查获悉,大部分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机构与行政部门融合办公。常见名称一般是“学生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就业科”、“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就业办公室”等。

(2)部门性质和人员配备。调查发现,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机构都属于教学管理部门,从部门人员配置情况分析看,行政管理干部占75%,教师编制占20%,教学辅助岗位编制占5%。可以看出,职业发展教育被看成管理性、服务型行政工作,科研和科研意识不强。

(三)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1)师资队伍主要来源。职业发展教育师资来源主要有:思政部教师、招就处就业科工作人员、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总支书记、副院长、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等。从事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工作人员年龄结构不完善,整体年龄偏低,职称结构没有形成高中低合理梯队。调查显示: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占77%,40岁以上的人员占到23%。由于师资队伍年轻,职称结构也以初级、中级为主。其中,中级职称人员占29%,初级职称人员占58%,副高以上职称占13%。师资队伍学历方面以本科和硕士为主,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32%,本科占60%,专科学历占8%。在对师资队伍人员教科研能力调查时发现,发现从事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偏低。被调查人员中,参与过校级及以上课题的人员占34%,从未参加过课题的占52%,正在准备申请的占14%。针对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公开发表过论文或有著作的人仅仅有17%。其余人员均没有论文公开发表。

(2)培训进修情况。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从事职业发展教育人员技能素质的参考指标。目前国家教育部、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相关组织协会,开办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培训颁证。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超过90%的人员都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但是获得职业指导资格证书的人占有比例很低,获得全国职业指导资格证书人员仅有5人。获得省级职业指导培训班结业证书有12人。其它人员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平时业务培训知识主要是订杂志、听报告、听讲座获得。被调查教师对学校外派培训计划评价不高。从调查数据看,有8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没有制定培养专职职业发展教育专职老师的计划及费用预算。76%的老师对学校是否有职业发展教育专项师资培养计划,表示不清楚。

三、调查结论

(1)在对职业发展教育的认识上和观念上,咸阳职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重视。但是,职业发展教育长足发展及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式严峻,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有助于推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以提升大学就业工作质量。

(2)职业发展教育工作人员大多由管理部门人员担任。一些管理人员由于行政事务繁杂,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学习、研究时间精力不够,对于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专题调研等方面能力不足。

(3)师资队伍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教育部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师资队伍强调:要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发展思路。师资队伍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7篇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林友照,吴昌标.高职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心理研究[J].职业,2007,(21).

[2]管军.浙江省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覃干超.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1).

[4]邱勇强.我院毕业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及对策思考[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1).

[5]王耀华,叶青.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分析[J].科技信息,2007,(20).

[6]王君君.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J].教书育人,2007,(3).转

就业指导论文参考文献:

[1]周妍.浅谈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9):142-143.

[2]刘筠.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问题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46-50.

[3]朱永平.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

[4]朱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解读与思考[J].就业与创业,2009(7):33-35.

[5]王正斌,李春雷.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与发展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6):50-54.

[6]刘海斌.新时期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方法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0,20:175-176.

[7]孙立民,刘丽彤.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探析[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2,01:71-73.

[8]丁力轩.“多管齐下”做好高职院校的就業指导[J].中华建设,2013,0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