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15 11:30:36
序论:在您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4-0170-01
2009年1月6日教育部教职成〔2009〕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明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原则上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实施。届时,2000年实施的大纲停止使用。
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与2000年实施的大纲有明显的区别,尤其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首次在中等职业语文教学中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教学内容。新大纲的出台,引发新一轮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改的热潮。
在实际的操作中,一线教师往往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者的概念及内涵搞不清,甚至混淆。有的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混为一谈,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综合实践活动;有的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截然不同。对于这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此文就以此二者关系进行简要阐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背景不同
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新课程方案,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探讨。《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自2001年《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的必修课程逐渐纳入各中小学的课程结构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且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即是继承了新课改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功能和印迹而形成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是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到了语文这一单独的学科之中,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部分而不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因此我们可以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之一,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更是难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同时也被教育界认为是一个难点。自2001年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是遇到的困难依然很多:没有课程标准和教材,硬件设施跟不上,教师能力有限,家长和社会不支持,上级领导不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来始终没有明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要实现的目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评价等重要有如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文件,更没有教材可以使用,学校和老师就只能去探索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就要求学校架设校园网络,要有公共计算机房,教室拥有多媒体,而这些在一些经济条件欠发达地区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教师水平的高低,素质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成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组建一支专职的教师队伍,作为原先均是学科专业教师,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知识范围的广度,很多老师均发现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胜任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范围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小学没有升学的压力,基本上可以在高年级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而初中面临中考的压力,有些家长甚至学生怕影响中考分数反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学校领导也因为抓升学率并不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虽初见成效,但是接下来任重道远。
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课改以来一直未纳入语文课程标准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很长时间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等同起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显示语文综合性,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体现全新语文课程形态等方面是一致性的,但是它们在产生背景,意域指向和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是有差异的。在一般情况下,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集中体现,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得以落实的最好途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更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直接面向就业,需要学生在学校就充分的锻炼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鉴于此,2009年新颁布的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大纲就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纳入了教学内容之中。这使得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纲可循,由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针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真正实施开展遇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直接借鉴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多年来的经验,从专门的综合性课程转为语文课的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许多学校缺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门教师的矛盾,也大大推进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内容和形式的异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涉及的内容领域很多,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因为缺乏课程指导性文件,这些内容如何体现在课程中,各个学校的理解不同,学校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的不同,实施的过程也有差异:有的学校是只开设其中的信息教育技术或劳动与技术教育,有的学校四部分整合在一起。
认真研读《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这四个部分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因此不可能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操作,但是单独分开开设就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上只能作为工具或者技术手段来使用,而研究性学习只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指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场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由于语文课程的本体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作为母语课程的语文学科在整个过程中就起到了工具的作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以其活动也就限制在了语文的范围之内。语文本身就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一个学科,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综合,其中口语包括“听”和“说”,“听”是聆听他人的口语表达,“说”是用口头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书面语包括“读”和“写”,“读”是对文本的理解过程,“写”是对文本理解基础上的再创造。
在形式上,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大致都包括确立主题 ,制定方案,实践体验,交流评价四个部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指导和引导,活动中主题的选择,方案的制定,实践体验均以学生为主体,交流评价的主体坚持多元性的原则,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成长性评价,强化自我参照。
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其他学科并列的课程,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倾向于语文学科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即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态;教学内容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中小学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2009年,《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列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内涵与外延方面的异同,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
一、产生背景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分科课程体系强调学科本位,忽视了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割裂了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紧密联系,漠视学生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和个性的健全发展,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教育回归生活,力图让学生从完整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次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界定,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是一门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立体式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极为重要的作用。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均突出强调语文课程内容向综合化和生活化拓展,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耗时低效、学用脱节、缺乏职业教育特色、承担不了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基本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的重任,且在现实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向。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呼唤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与之相适应,积极开展语文课程改革工作。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亟需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联系学生生活,增进课程内容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加强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和职业实践活动,沟通专业与职业,面向职业世界,丰富语文学习的内容,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和路径。为此,2009年1月《大纲》首次提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性质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1],与各分科课程共同构成了基础教育完整的课程体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和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的三大教学内容板块,它虽然继承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某些功能和印迹,但它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形态,这是两者最本质的区别。
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3-6年级)》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理念,规定了课程的目标、内容领域、实施原则、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以及课程的管理。该课程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但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没有编写具体的教材,活动由各地、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开发和设计。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因为是语文课程教学内容之一,它贯穿于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教学始终,《大纲》对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课时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占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总学时的16.7%。拓展模块因为属于选修模块,《大纲》没有规定该模块的学课时,也就没有规定其语文实践活动的课时。所以,根据《大纲》编写的教材均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并要求在教学中组织实施。
三、特点的比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都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但两者最本质的特点是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范畴内的一种情境活动,活动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因此,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语文性,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确立和内容的选择都应聚焦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最本质的特点是整体性,学生面对的是由人、自然、社会构成的完整的生活世界,立足于学生个性和人格健全发展。
此外,虽然两者都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等特点,但两者的具体表现也是不同的。
如在实践性方面,两者都是一种活动学习的方式,都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为主要方法,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与体验、感受与领悟。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是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基本关系的实践,是探究、思考、理解生活世界的实践,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实践,是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的实践,是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实践,意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在自主性方面,两者都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活动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都只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管理者;学生都可以自己制定活动的实施计划、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与形式。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目标、内容是由教材提供或指向的,学生虽然也可以重新设计活动,但不能偏离教材设定的活动目标,在内容上也只是在教材提供的活动内容框架下,结合地方和自己的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增删和改进。
四、理念的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理念都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强调拓宽学习的空间;都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都强调合作学习,在与他人、自然以及社会的相互交往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效的建构。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2],着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基础,将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置于核心地位,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虽然它也注重和强调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但这些只是引发、维持、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中,认识与体验自我、自然、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谋求自我、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核心价值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也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也引领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但是,它是为了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天地。其核心的价值在于提高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综合实践活动意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根本变革学习方式和生存方式。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为了优化学生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从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等方面,也都既有着许多共性之处,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不再一一阐述。
参考文献:
[1]张华等著:《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一、真实的课题,让研究主题从随意走向规范
不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活动的课题随意性很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乏系统性,有的研究主题是信手拈来,有的是直接拿来,有的是迎合时尚。二是缺乏序列性,内容单一,同一主题多次反复。三是缺乏自主性,表现在研究问题全是老师预设,距学生生活遥远,学生不感兴趣。
要改变以上现象,必须规范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课题。学校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统筹规划本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主题。
各年级既相互独立又形成序列,做到全校一盘棋。学期初,学校教导处要召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进行集体备课,拿出学校的整体活动方案,避免各自为政。如运城市人民路小学围绕主题“家乡文化知多少”建构的主题框架就是很好的范例:
(二)学校要有机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注重开发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尽管各校也编制了一些活动资料包,但是由于理念上的差异,水平参差不一,难以统一实施。各校在实践过程中可探索一些好的做法,比如浙江余姚实验小学将学校的传统活动进行提炼,形成校本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
二、真实的活动,让活动过程从盲目走向系统
综合实践活动的生命在于实践。但是由于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完整的活动过程在教学研究中难以展示,造成一些教师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上好开题课。
误区二:综合实践活动就是上好课表中安排的每一节课。
要走出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加强课程研究的系统性。
目前各地的教学研讨多集中于开题指导课,因为这是“展示教师”的最有利的课型,却不是这门学科最核心的展示,所以造成一些教师认识上的不足,过程性的指导肤浅,或者随意盲目。所以在开展教学研究时要根据本课程的特点,进行“长线”的全程展示,让教师们对课程的完整实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真实的成果,让实践成果从虚假走向真实
有些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准备了“丰硕”的活动成果,但成果形式单一,主要是手抄报、资料集;内容单一,主要是网络下载的文本;来源不清,有些是老师和家长代劳。其实,只要真实的开展活动,就一定会留下精彩的活动成果。这里的成果可以是有形的,如文章资料、图片资料、调查问卷等;也可以是无形的,比如活动的感受体验、观念的改变、勇气的增加等情感方面的收获。教师在结题总结阶段,要引导学生认真梳理,对于有形的资料要做归档整理,以资料汇编、图片展览、结题报告等形式展示;对于无形的收获,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活动能力。我在教学实践中以“我是打假小卫士”为题,让学生走进商场调查走访,识别假货。既提高了认识,提升了能力,又为后续活动的开展,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 浅析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浅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 浅析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的原则 浅析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与音乐教学的整合 浅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生本取向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 浅析课堂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现状与对策 浅析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的现状 浅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综合实践 浅析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辨析 综合实践活动微观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综合实践活动浅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综合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以及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其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亲身的经历,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综合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其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亲身的经历,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转变观念,尝试创新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教师的指导要贯穿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分发挥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在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综合实践活动要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新一轮课程改革它以学生的实践和经验为基础,提倡亲历亲为,强调通过经历来获得体验,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社会责任等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别于学科课程,其明显的特点就是开放型教学,即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从书本知识的学习引向社会实践,极大地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以扩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学习空间和思维天地,进而开发他们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
(一)交流表达能力
综合活动要体现多样性,要及时地把最新的信息传播给学生。例如,教学《语文天地》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冠军”这个名词,然后选定挑战的对象、项目,准备所需的材料然后向冠军进行挑战。同学们挑战的项目,有书法、绘画、朗读、演唱、讲故事、舞蹈表演等,充分的表现了同学们的特长。我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有成功感,体会到冠军并不神秘,因为任何冠军都只是在某一项或几项能力上领先于别人,而且这种领先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你能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你也能当冠军。此次活动使他们的表达交流能力得到提升。
(二)动手操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协调发展。例如,在教学《神奇的气压》一课时,我演示后让学生亲手做实验,用漏斗吹乒乓球、让大于长颈烧瓶口的鹌鹑蛋从长颈烧瓶口中进入,然后再给长颈烧瓶加热,让鹌鹑蛋从长颈烧瓶口中在慢慢的出来,这样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时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人。一节课下来,学生既学懂了书本知识,又了解了空气的神奇力量。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
(三)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必须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设计活动过程,准备活动所需器材,实践、操作过程,并记录观察现象、数据,完成实践成果报告,得出活动结论。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我先提出问题:“圆周率3.14”是怎样得来的?然后我组织让学生走出教室进行实际操作,在校园找“圆”,如自行车轮、摩托车轮、井盖等,学生用圆周长除以圆直径都得出了3.14、3.12、3.13……等数字。学生经过亲手实践后争相竞答。我此时不作任何表态,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尝试,让他们在不断探索中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创造性思维十分活跃,探索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
(四)创造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所在,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例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利用图画展现家乡未来的变化时,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简洁、鲜明、生动的图案形象地表达主题,反映新农村建设及时代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四、综合实践课应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里立刻炸开了锅。“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走进科学〉〉!”我们一小组的一位同学说到,
“那里面可有趣拉!它告诉了我许多我不知道的奇怪事件,有些还十分吓人,我一个人都不敢看!”我
也不例外,说到:“我喜欢看〈〈购物街〉〉,那里面的许多活动也很有趣,赢了还能拿大奖,特别是
什么“妙手推推推”和“卡片总动员”,看的我也想去试试了,捧个大奖回来。”叽叽喳喳的声音响个
不停。终于,老师让我们终止了讨论,开始点名上来演讲。一个个将的有头有尾,有些人讲了他们喜欢
的节目是恐怖片,于是他们便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听得我们一些人心惊胆战的,鸡皮疙瘩都要出来了
,有些人听得入迷了,都在张大了嘴巴,还有些人在一边吃手指,一边听,津津有味的。老师还叫了几
个人,讲了有关于他们爱看的〈〈动物世界〉〉的节目演讲,说了有关于斑马一类的东西。最后有些人
为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目标,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指导,在区教研室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二、工作目标:
1、三—六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学期至少进行3个不同主题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主题来自于“自行开发”。(与上学期的目标有所区别)
2、进行主题前,必须有相应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学期末必须整理出至少3个主题的活动成果。包括(学生成果样品、整个活动过程记载)
3、从完善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入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打造一两节精品课
4、进行1~2次专题学习,使认识并能驾驭本课程的兼职教师达到90%,教师参与课程率达到100%;加强课程组织与管理,使学生活动参与率100%,安全事故率为0。
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其他学科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请求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作为辅导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带领学生进行相应的活动。
三、工作重点:
1、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时间不被挪用
结合行政听课制度,我校将采取随机听综合实践活动课,要求有上课前有本课的活动设计(教案),如果课时被挪用或无活动设计(教案)将在月奖中按规定扣出相应的部分,同时将影响教师期末综合评分。
2、课程管理
本学期,本课程实施管理做以下几个方面调整:
(1)人员分工
三年级:1—2班班主任
四年级:1—2班班主任
五年级:1—2班班主任
六年级:1—2班班主任
(2)时间安排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周3课时,根据活动情况需要,可以实行“弹性课时制”。但必须同时通知教导处相关人员及教研组长。
(3)制度建设
为了有利于本课程的实施,我校本学期将有关制度做出以下修改:每位教师每学期听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少于1节,组织学生进校图书室或微机房查资料,每月不少于1次;期末检查必须上交3个主题活动方案以及相关成果样品。
3、课程实施
(1)大主题与小课题相结合
每学期每班实施至少3个主题活动,同时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和学校条件开发一些“短小平快”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同时结合本校拓展的“劳技制作”、“科技制作”课程开发一些相互促进的小课题。
(2)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能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进行体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以备课(主题活动设计)、听课为抓手,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将是本学期我校课程实施的重点工作。
4、课程评价
(1)加强评价理念的再学习,进一步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学生的日常评价与阶段评价。
(2)注重学生评价工具的设计。
四、工作安排:
日期
主要工作
8月
1、制订综合实践活动工作计划。
9月
1、重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标准,制定计划
2、各班完成第一个主题活动设计方案
3、随机听课
10月
1、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网上研讨活动
2、讨论主题:关于“课题活动”的开展事项
3、随机听课
11月
1、小结第一个主题活动的情况,编写活动案例
2、线上集中:集体研课、备课
3、课题实施情况讨论及问题
12月
1、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比(六年级为主,其他年级稍后)
2、收集资料(案例、活动设计、反思等)
3、日常教学案例交流反思活动
1月
1、表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活动小组
2、收集本学期各班级所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及成果样品,汇总
3、教研主题:阶段性评价工具设计研讨
【关键词】 语文 综合实践 活动 步骤
语文新大纲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对不同模块的要求。⑴基础模块的要求: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⑵职业模块的要求: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⑶拓展模块的要求: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实践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所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学习,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实践中获得新知,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师根据学校、社会、职业和学生的学情(学生专业以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地开展各类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一、教师课前精心引导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是建立在主体主动体验诉求和具体行动基础上的,教师积极引导,切不可“越俎代庖”,以免架空主体流于形式,走向无趣、无度乃至无效。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是语文老师按照教材的要求给学生布置题目,让他们自由发挥讨论就结束了,那样进行的结果肯定是少数认真的同学得到了锻炼,80%的甚至是90%的学生在走过场,这样的实践课自然就失去了应有的目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他们生活实际和能力范围的题目,或者是感兴趣的课题,让所有学生参与进去,教师组织也相对容易,这样开展的活动实践课才有意义。
1、课题的选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不能完全按照课本上的要求进行,教师在确定课题时要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不是信手拈来,应该对所先课题进行评估,综合考虑学生的阅历、年龄、心理、条件等因素,选择学生熟悉、真实的课程资源,同时要能体现综合性活动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性。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的广阔空间中学语文,课题要围绕“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文化”等内容展开,涵盖变化中的整个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定提高的。
2、教师的引导。课题选好了,学生怎么入手这是关键的,其实这也就是任务的驱动。例如学过老舍《我的母亲》,要求学生树立爱的意识,探寻母爱无私,母爱无言,母爱是最伟大的爱。从一粒糖果,一杯清茶,一碗热汤……等中感受母爱,说说对母爱的认识。引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建议学生设计“母爱情深调查表”,每人设计一句最能表达对母爱理解的句子,每人说出母亲做的记忆最深的一件事,还要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拟定的问题,对材料进行充实、调整、组合。交代选派代表发言等事项。
二、学生课后细心准备
课题选好了,接着是落实责任的问题,教师绝不能说你们回去落实,下次课上台展示,那结果肯定不如意,我总认为中职生学习有三种状态:⑴懒惰;⑵应付;⑶认真。其中懒惰型占80%,应付型占15%,剩下的只有5%的认真了。一个班就那么3~5人配合教师上综合活动实践课,那气氛、那效果有吗?所以教师一定得先分好组,选好小组长,明确小组长权力,各成员的责任,通力配合以达成目标完成。
1、分组问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团体行为,不能单干,因此实践过程是要分组进行的,教师在小组成员搭配上要根据学生的性格、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安排,实行优势互补,既便利任务的完成,也便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要赋予小组长权力,要求做到小组合作愉快。
2、成员接受任务,完成既定目标。学生接到课题后,主要工作就是搜集资料,准备展示。还是以“说说对母爱的认识”为例,学生可以设计为:⑴母亲的姓名是什么?谁给她起的名字?有什么意义?⑵妈妈出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天?妈妈的属相是什么?⑶妈妈上过几年学?妈妈上学的表现(受过什么表扬)?⑷妈妈经常看什么书?妈妈会背哪些古诗词?⑸妈妈有什么特长或者兴趣爱好?⑹妈妈从事什么工作?获得奖励情况?⑺妈妈是如何分配她一天的时间的?⑻当你生病或遇到困难时,母亲如何帮助你?⑼你妈妈在家中的表现?妈妈最爱唠叨的一件事是什么?⑽母亲最大的心愿等方面内容,据此做成问卷调查表,各成员带着问题去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