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11 18:31:27
序论:在您撰写法学核心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合作学习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之后再开展合作教学。笔者结合一个教学实例来具体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笔者在讲“怎样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二是学生设计讨论环节;第三是学生合作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应当事先要求学生自行练习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等正式开课后,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范例与学生自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对比。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参与到实际制作之中,因此在实际上课时积极性很高。对比完成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发现自己所制作的幻灯片与老师提供的幻灯片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有选择性地调整提问内容,比如说向高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与设计的?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来说,将问题内容变为:请你谈谈自己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存在哪些设计上的区别?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两个作品之间的不同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设计讨论
当提问结束之后,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这时笔者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设计的幻灯片作出进一步处理,要求组内每一名成员都参与讨论,让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工。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组内成绩落后的成员可以负责对幻灯片背景的着色工作;中层次的学生主要负责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工作;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音视频剪辑制作这部分内容。最终再由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对“初成品”进行讨论修改,并得出最终方案。
3.学生合作设计当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讨论环节之后,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扩展,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制作幻灯片,运用各种操作设计方法,凭借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幻灯片,可以说每组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操作设计的。若成绩较高的学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拓展;若成绩落后的学生完成起来相对困难,则我们应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设计,能够非常明显的地体现出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关键词:打破 运用 结构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88-01
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基础课,在小学生们的成长发展中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提高教学的效果呢?
1.深入挖掘教学资源,大胆补活教材内容
虽然近几年来语文教材的知识信息都在不断地创新,变得日益鲜活多样,但这相对于孩子们天生的灵动来说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用更加具有生命力的知识来满足孩子,对教材内容作出创造性的处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充分感悟和个性化对话,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阅历去洞察和拓展文本内容。以《一夜的工作》的教学为例,笔者觉得这篇文章很容易读懂,那应该如何让孩子们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把伟岸高大的形象烘托出来?在上课之前,先为学生们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总理慰问百姓"的视频剪辑,并配上感人肺腑的文字说明,学生们仿佛又看到了总理那亲切而又熟悉的身影,慈祥的面容和矫健的身躯……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搜集总理一天的工作安排等资料,逐步全面而又深入地认识总理,升华崇敬总理的内心情感。在课堂结尾部分,安排学生们齐声诵读《有的人》(臧克家)讲课堂推向最。教师这样在课堂上大胆补活教材和整合教材资源,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学会深入透析人物的内心。
2.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高效率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填鸭式"之所以被淘汰,就是因为一节课都是老师在说、在讲,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不给学生参与互动的平台。课堂提问是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措施,但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并且难度适中,有针对性,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最为合适,这样的问题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探索。教师还要注意在学生回答后要组织讨论、交流,对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进行点拨。当前,有些教师还存在着如"蜻蜓点水"或" 隔靴搔痒"的提问,面面俱到,但抓不住课文的关键点。
例如,教学《再见了,亲人》这一课,在讲解环节,根据文章重点,我进行了下面的提问:课文中描述的"亲人"是指哪些人?有回答大娘的,有回答小金花、大嫂的,思考深一些的学生说是全体朝鲜人民;我接着提问:从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他们是志愿军的"亲人"?学生们都能从文中找到大娘、小金花以及大嫂为志愿军所做的令人感动的事情;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朝鲜人民为我们的志愿军的确做了非常多的事情,那我们的志愿军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情呢?她们有没有把我们当作亲人?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进一步自主阅读,学生通过"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伤员在您家休养"、" 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等语句很快理解了我们的志愿军为了朝鲜人民不怕牺牲、不怕苦,顽强的与敌人作斗争,纷纷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更是朝鲜人民的亲人。这样,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效果。课堂提问不止是教师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效果会更好,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提一些简单的语言问题或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然后再逐步提出字词、句子、段落等方面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阅读、讨论、练习,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语言的学习、迁移与运用。
3.创新课堂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较为深刻,很多教师无法在一时之间完全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这就导致我们的教学无法适应新课标教学改革要求,严重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实际上,随着学生综合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无法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视野,因此,我们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手段,合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达出来。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例如,在教学《望洞庭》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创设真实的氛围,让学生入情入境,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让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我们老师就必须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提高学生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玉彩.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师角色转变[J].考试周刊,2009,(11)
[2]郭献瑞.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J].成才之路,2011,(08)
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心理学踏上了科学的道路,人们开始围绕人的行为和心理历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各个学派也相继产生,并发展出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学派观点。
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创立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所有知识来源于感觉印象,而感觉所提供是一些简单的观念或元素。这是一种元素主义的学派观点,使心理学更加科学化的同时,也成了其他学派争相反对的目标。
机能主义学派是第一个与构造主义学派相对立的学派,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大力提倡意识流的学说,强调动物与人之间的连续性,并对动物进行了大量研究。该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意识具有适应性。
1913年华生发表《在一个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行为主义学派诞生,将机能主义心理学推向了极端。行为主义学派反对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行为。
作为反对构造主义学派的另一个学派是格式塔学派,该学派反对元素主义的见解,主张整体观,以直接经验和行为作为该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整体的观察法、实验现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精神分析学派的产生无疑让心理学的研究焦点从意识层面的研究转入潜意识层面,掀起了另一个研究热潮。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异常的人和他们的潜意识,主要采用自由联想法、释梦、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等方法。主张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他的潜意识决定的,这与传统心理学对于是否以意识为研究对象的争论形成鲜明的对照。
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创的见解。皮亚杰提出“建构观”,认为应该研究儿童的动作,并一再强调建构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皮亚杰也对儿童的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了重要的区分。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派模拟计算机,以人的内部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对象。该学派主张认为人的信息加工是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信息选择、接受、编码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强调研究的整体性和内部心理机制。
人本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斯洛主张把个体内在的意识体验或经验作为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认为人性本是善良的,人是有尊严的人,是有价值的人,是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人,主张要以人为中心进行研究和讨论。
二、心理学的分裂
(一)从学科的意义谈心理学的分裂
在英文中是用discipline表示“学科”的,这个单词还有纪律、规范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学科要称之为“学科”,就需要有它的规范和标准。这点在库恩的学说中也得到体现,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范式的概念,范式指的是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而在现存的各个心理学派别中,每个学派都各执一词,各有各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所持的基本观点。每个学派虽然看似都在深入地研究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但是实际上都只是在孤立地前行,这种深入更多的是对自己学派的深入,对自己的学派的发扬。所以心理学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分裂的。
比如早期的行为主义学派,他们的研究对象是行为,完全排除对意识的研究。到了20世纪早期,新行为主义者在坚持可观察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实证不仅可以采用直接实证的方法,还可以采用间接实证的方法。这对行为主义学派来说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新突破,使新行为主义者可以开始探究关于人体内部的因素。但是无论行为主义怎样改进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基础都从未动摇过,也从未真正承认过其他的学派。
(二)企图融合心理学各个学派的一些人的尝试和局限
1909年,美国心理学会邀请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参加克拉克大学校庆,并做专题报告,使得精神分析和机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1929年苛勒出版《格式塔心理学》,使得格式塔心理学家与行为主义者取得一定程度的沟通……虽然这些人试图融合心理学各个学派,但是由于他们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非常有限,所以对于整个心理学的融合来说,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对于融合心理学做出更多贡献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们从心理学两种基本范式的对立——科学心理学和人文心理学的对立出发,倡导以整体论为基础,坚持经验(或心理)是主观的东西与客观行为的共同体,明确提出融合两种心理学范式的构想。这种企图融合心理学的思想虽然实质上只是实证主义与现象学的折中,但为后人提供了一个从整合两种范式来整合心理学的思路。
三、心理学的发展趋势——进化心理学
(一)进化心理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的进化心理学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进化心理学派主要以人的心理起源和本质以及一些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认为人的心理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适应装置,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理解和详尽描绘人类心理。
进化心理学似乎是为整合心理学各个学派而生的,该学派的学者认为心理是由大量特殊的、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个观点是针对主流的心理学观点提出的,主流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性,在不同的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产生作用。进化心理学的这个观点似乎在表明每个学派都有自己正确的一面,人的心理现象是可以通过各个方式去解释的,只是这些解释的方式都是以生物进化学说为基础的,也就是无论是行为主义学派研究人的行为而衍生的各个观点,还是精神分析因研究无意识而发展出的一系列理论等都是在经过了自然选择的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为基础的,而经过了自然选择的人类所表现出来的现象都是由大量特殊的、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的心理机制作用而成的。
进化心理学同时注意到了心理学理论的两种倾向——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实证主义强调心理学对象的可被观察性,所得出的理论观点都必须从经验观察中提炼和抽取。而现象学则主张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的对象,强调对人及其独特性研究,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为研究的重点。这两种心理学的视角的差异随着他们各自的发展而日趋显著。进化心理学正是看到了这种差异对于现存心理学的威胁,提出人类有一个普遍的内在本性,即进化而成的心理机制,希望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统合实证主义和现象学。众所周知,新进化主义心理学是以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原则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将人比作计算机,更倾向于一种实证的方法,而新进化论认为人的心理是由通过自然选择形成的、大量的功能专门化的信息加工机制所组成,而不是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按照同样的信息加工原则进行反映的。从新进化论的这个观点看出,该观点在实证的基础上,更强调了心理活动的能动作用,是一种后经验主义的心理学观点,使得心理学的两种理论倾向趋于统一。
(二)心理学的新发展趋势
从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心理学的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心理学的融合。库恩在他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也提到这种趋势,即库恩提出“范式”说,所谓的范式,就是一种“理论框架”或“认识模型”,规定了在某一领域中应当研究些什么问题,采用些什么方法。范式使得心理学的研究更为规范化,更为一致。
但是库恩的范式说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因为他的学说更多的是建立在相对主义的基础之上,很容易使人们陷入唯心主义的漩涡。
四、对心理学发展史的展望
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心理学正面临四分五裂的状态,如果没有一个更好的,或者更能融合心理学的理论范式的出现,各个学派仍然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的话,那么心理学的发展只能算是一种涉猎广,但不深刻的心理学。很多思想敏锐的心理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美国学者斯塔兹便提出要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统一心理学。他认为心理学的统一需要有统一的哲学,而这个统一的哲学就是统一的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车文博先生、葛鲁嘉先生和叶浩生先生也曾撰文探讨过心理学的整合(统一)问题,在整合心理学问题上都认为心理学的整合应该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之上。这些都是在心理学发展棱角分明时期的一种融合的姿态,似乎是在研究一种溶化剂,使得心理学各个学派的对立不要太尖锐,能够更为相互接受。
从心理学史的角度来看,心理学的各个学派的诞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而当今的历史似乎正在无声的宣布心理学需要走向一种更为复杂的融合。笔者认为,虽然心理学目前的分裂状态仍然难以消解,但是能看到这种融合的趋势似乎是心理学从分裂走向融合的一种新气象。如果各个学派的支持者都能够以一种更兼容的方式去承认其他的学派,那么心理学的统一将成为可能。
五、结束语
[关键词]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文学生态
[作者简介]刘思佳,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讲师,博士,北京100024;王绍辉,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I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8-0198-05
当今之世,“竞争”、“创新”,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强音,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关键词。广西是欠发达地区,在经济转烈时期,要赶超先进,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依靠“文化艺术”在内的文化软实力的推动。
在中央“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各省区的“文化强省”(强区、强市)战略也纷纷出台,“区域文化竞争力”被提上全国各省市区的议事日程。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等等。文化竞争力有时可以简称“文化力”,也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文学”是文化的一个主体部分和高级形态,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构成一定区域文化的标志性力量。比如,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性品牌,表明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综合实力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也表明中国文学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文学的综合实力是指文学的整体实力,一般包括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内文学整体中传世精品的多少。文学作品的知名度及传播影响力,多少知名作家获得国家级声誉,是否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或者诺贝尔文学奖等等。“文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文学综合实力的核心部分,是决定综合实力方向和强弱的核心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综合实力的大小,犹如火车发动机决定了火车的方向和载重量一样。由于文学核心竞争力如此重要,本文就着重分析核心竞争力,而捎带提及了文学的综合实力。
广西文学在全国的异军突起,特别是其与当代影视的密切联合,加强和深化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丰富并拓展了广西文化的软实力。但毋庸讳言,当前广西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都不容乐观,除了东西鬼子两人获鲁迅文学奖。广西的中短篇小说整体实力还不够强,而且更缺乏高质量的长篇小说,总之,广西文学还缺乏一种核心竞争力以带动综合实力的壮大。因此,本文认为发展广西文学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大体有三:首先要坚守“为人民立言”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是着力打造文学精品;最后还需要政府扶持、媒体传播、理论推力等外部因素构成的良好生态。
一、坚守“为人民立言”的使命
古代的仁人志士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精神。其中“立言”是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实现理想抱负的一个重要途径。先哲张载有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其“为生民立命”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近似于“为人民立言”。的确,当代作家更应该树立“为生民立命”的思想,这与当代中国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针是一脉相承的。
欲求文学的繁荣兴旺与可持续发展,作家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因为观念决定行动。俄国文豪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那么,作家“为人民立言”的使命感表现在创作上,主要是“人性化”的美学显现。“人性化”的创作观念,就是开掘作为“人学”的文学世界里那芸芸众生的复杂的人性,就是作家自己寓思想情感于“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形象塑造之中,从而实现德国美学家康德所说的“无目的的目的性”,即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审美导向作用。自觉坚持这个人性化的审美理念,是实现中国文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一环。如广西作家东西就有着坚定的“开掘人性”的文学信念和因此而起的写作冲动。他说:“悲痛,是我的文学导师……我不喜欢那种一味煽情的作品……我喜欢那种欲说不能欲哭无泪的悲……乡村是我写作的背景。父母亲和线条分明的农人是我实现想法的符号。”因此,东西的《没有语言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不在于描述“三农问题”的物质的困顿,而在于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精神困惑:残疾人王家宽一家人“没有语言的生活”,不是自己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而是偏僻的山村里那种以强欺弱的“集体无意识”造成的。这艺术化的深刻洞见,让这篇小说获得首届鲁迅文学奖。坚守人性化美学原则而成功的作家。其他省区也很多。如山东作家张炜也曾有同感:“对人性的顽强追问,对人道力量的恪守和坚持,在我的作品中都不会改变。张炜就怀着执着甚至有些倔强的“追问人性”的文学信念。连续花去20多年时间写出长达10卷、共约400万字的巨著《你在高原》。因为以人性化的巨大的艺术力量征服了读者和专家,它以最高票数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已故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我只造希腊小庙,这座庙供奉的是“人性”。从古今中外的作家名言可见,作为“怡情”、“化人”的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否充分揭示“人性”的奥秘,发掘和展示复杂而幽深的心灵世界。正如《人民文学》编辑对鬼子小说的评说:“关注人的灵魂,关注人的精神状况,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经受一次检验、一次冲击,这也许是《瓦城上空的麦田》的立意所在。也许我们都很忙,忙得忘了父亲的生日,忙得顾不上看看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生活,但是,停一停吧,哪怕短暂的、哪怕偶尔一次。”因为,只有如此“为人民立言”、且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作品才产生文化的魅力,才有可持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个地区的文学是由若干作家组成的团队创作出来的,所以,作家的使命感,除了最重要的“人性化”的美学信念,还应包括领军作家的榜样力量与献身精神、作家团队的协作进取意识以及独立的思想与沉潜的意志等等。限于篇幅,此不展开了。
二、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诺奖”得主莫言说过:“我一向认为。好的作家要有独创性,好的小说当然也要有独创性”。目前,学界公认的“文艺”精品的标准是“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我们认为“文学”的精品性,主要体现在思想的深刻、主题的新颖、艺术的创新、语言的可读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要发展文学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文学创作应该主要做到三点,一要有原创性与个性化,二要有现实关怀,三要体现民族化地域化风格。
(一)原创性与个性化表达
文学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文学经典往往是个性化的创作,文学精品就产生在原创中。“原创”意味着“原初创作”,就是拒绝复制与雷同,就是一种既不照搬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创造,因此原创有时也叫“独创”,是作家别出心裁的独立创作。新时期的广西作家在原创性方面曾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比如,受西方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的影响,广西的小说风格也异彩纷呈,如沈东子的“心理分析”小说和意识流小说、东西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李冯的“戏仿历史小说”、鬼子的“叙事革命”、海力洪的“象征主义”、凡一平的“语言实验”、林白的“女性心理”小说等等。广西作家从199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突破了传统小说完整的故事性、叙述的有序性等模式,创造了新颖、深刻而又具有可读性的作品,因此得到读者喜爱。因为他们的创作坚持了原创、独创,他们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和影响之大,不应低估。
必须指出,“文学原创性”的关键,看似纯粹的技术问题,其实与前文的“作家的使命感”相关联。就当下中国文学而论,就相当缺乏像莫言、张炜那样具有巨大的人格力量和精神超越性的作家。不少作家比较缺乏中国传统文化中堪值称道的那种“兼济天下”抑或“独善其身”的人文精神,比较缺乏那种具有大悲闵、大忧患,大使命感的、具有殉道者般的信仰与信念。这也可能是文学兴衰的关键。
与文学的“独创性”相关联的是作家的“个性化”表达。前者是指作品的客观品质,后者是指作家主观的艺术才情。个性化创作既包括题材的选取,更包括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因素,以此体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风格。作家的个性化,可能促成艺术形象的个性化或者“典型性”,如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已经成为作家追求原创性与个性化的艺术经典。
虽然以东西、鬼子为代表作品的广西文学在“创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广西文学整体的、综合的创新实力还不够,更何况文学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不能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与文学实力较强的邻省“文学湘军”、“文学粤军”相比,从知名作家数量、精品佳作数量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广西文学还有相当差距;尤其在长篇小说方面,广西至今无人登顶茅盾文学奖。因此,广西文学创新、打造精品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贴近现实的人文关怀
打造文学精品,既要有艺术的独创,也要有思想导向上的“现实关怀”。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说,人们的文化活动总是着眼于“现实视野”这个立场的,同理,一切文学应该是有“当代意识”的文学。因为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反映,文学创作作为“第二自然”,当然来源于现实土壤这“第一自然”,优秀作品也还来自作家对现实感悟的独特表达。其实,“贴近现实”的作品也多是广西当代文学的主流,如诗人韦其麟的散文诗《依然梦在人间》,小说家东西的《我们的父亲》、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凡一平的《跪下》,映川的《不能掉头》等小说作品,就是现实感、时代感很强的作品,都是在文坛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举世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也将“介入现实”列为评奖标准之一。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的颁奖词说:“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诺奖在这里强调“历史与当代社会”的现实对接,这也与我们提出的“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创作原则有共同之处。莫言自己也说过:“社会生活、政治问题,始终是有责任感的作家不可不关注的重大的问题”。莫言的《蛙》就是反思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规则的尖锐的现实矛盾,它就不仅获得中国的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获得了世界诺贝尔文学奖。这说明。有竞争力的优秀文学作品必须有“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不能躲在象牙塔里或“桃花源”中不食人间烟火。
“贴近现实”事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倾向问题,是文学精品评价标准“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要求之一。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将“现实内容”归属思想导向方面,将“原创性”、“个性化”视为艺术创新方面,其实,思想性与艺术性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水融的整体,然后整体呈现出一种审美风格,它们在具体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彼此分开的。
(三)地域化、民族化风格
中国文学史上有所谓“京派”、“海派”之分,北国有“金戈铁马”的壮丽诗篇,江南有“小桥流水”的浅斟低唱,南国壮乡有蜚声中外的“刘三姐”,这都是文学地域性的具体表现。
广西文学呈现给读者的首先是“甲天下”的卡斯特风景。以及山歌互答的民族风情。广西文学画廊中可能最有影响力的是作为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综合出现的“刘三姐”,从口头文学一书面文学一舞台艺术一电影银幕一电视荧屏一实景演出,“刘三姐”几乎包揽了文学、戏曲、影视等所有艺术形式,并且,每一种形式都获得了全国性甚至世界性的广泛影响。“刘三姐”作为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作为最具广西特色的文化符号,实实在在来自广西红水河流域的艺术创造。
当然,对作品的地域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正如东西说:“任何一项事业,特别是以心灵为对象的事业,都不仅仅以某个地域作为服务对象,广西作家的作品也不仅仅写给广西人来阅读。如何让自己的作品走得更远,如何让更多的人来阅读自己的作品,这是我现在和将来都将面对的课题”。的确,地域性与世界性是一致的,正如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的哲学道理一样。
与地域性密切相关的是民族性,我国就有56个民族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上。中国的二胡乐曲能够吸引美国青年,同样,广西壮族的“山歌”、京族的独弦琴乐曲、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文学桂军,也吸引着五湖四海的同胞,还正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比如上世纪50年代,在新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韦其麟的《百鸟衣》等少数民族诗歌就唱出了响彻当时中国文坛的时代强音。到开始改革开放的1980年代,受民族自治政策影响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激发,广西作家的创作在一段时期继续体现了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的特点,自觉打造文艺精品来推动民族文化建设。譬如梅帅元的小说《红水河》、黄佩华的小说《涉过红水》《生生长流》等,从题材到主题,从文本到艺术,从立意到风格,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民族性”主题的作品可以说俯拾即是。
对地域性与民族性,不能做狭隘的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广西作家的写作,思想与艺术更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局限于对某个地域或以某个民族身份的生活经验作简单的复述和书写,而转向对普世价值的探寻,可能是作家们越来越明确的创作追求。如仫佬族作家鬼子就不太注重自己的民族身份,他拥有“超民族”的广阔视野,这是他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心里基础与审美视野。正因为鬼子等作家有如此高远的志向,才可能促使广西文学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再如莫言虽然多写他家乡高密东北乡的生活,但都是对人性的探究或是对社会问题的追问(如《蛙》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尊重生命权的思考),是一种普世价值的关怀,是从“故乡”出发而超越故土的人性关怀。
总之,贴近现实、锐意创新,力求创作出时代特色与壮乡风貌相结合的文学精品,这样的文学精品才有可能成为文学经典。才可能形成文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培育良好的文化生态
文学的发展,既需要作家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外部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在目前体制下的中国,尤其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前文中,无论“为民立言”还是“精品打造”,其实都是作家行为,都与作家的主体性相关,因而都是关于“文学竞争力”的“内因”的探讨。在《矛盾论》中,有句名言,其大意是说,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广西文学要保持和发展当前的竞争力,首先是强化“内因”,但也需要“外因”支持。本文认为,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人才和文化氛围的建设,广西相关部门至少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创设环境:尊重、鼓励和服务文艺创作。广西领导是相当重视文化,尊重作家、扶持作家的,近20年来广西的文艺环境是优良的。这是广西文学发展竞争力的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这经验值得发扬光大。
签约机制:重点扶持精品力作。从效果来看,“作家签约制”是一个成功的创作制度。广西这些年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有签约作家的贡献。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也大力创新文学发展机制,他们这种体现社会主义公平原则、又很活跃的、富于竞争性的文学激励机制,值得广西深入学习和借鉴。
媒体力量:要热心扶持让文学“走出去”。文化要“走出去”,文学应该先行。如果说跟沿海发达地区的文化相比,广西肯定有距离,那么,与西部的川、陕、渝、滇等省区的文化相比,广西也并不都占优势。总之,在热心扶持、让本土文化走出去方面,广西还做得不够,比如在卫视频道上还没有湖南那种“文学名家讲坛”栏目,也缺乏广东那种经常举办全国性文化活动的气魄,总之,对文学的实际重视与投入似乎还不够。这些兄弟省区扩大文学影响的诸多好的做法和措施,的确值得广西继续借鉴。
人才政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可以说,文学的竞争力主要就是作家的竞争力,必须首先尊重和爱护文艺家的劳动。扶持和爱护文艺家不要强调客观困难,如果说广西暂时短缺的是经济实力,那么我们不应该缺失的是发展广西文化的真诚与爱心。
理论自觉:真诚砥砺的批评力量。对于理论的重要性,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因此也可以说,文学创作要想攀上高峰,也离不开文艺理论的砥砺和推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广西批评家的个人,不要仅仅停留在对单篇作品的评头品足,说长道短,还需多多直面作者的整体不足,双向交流,以真知灼见的思想火花烛照对方。相互砥砺,以内行的眼光给作者指出“门道”与方向;还希望广西文论刊物多多总结广西本土创作的成败得失,借助全国的文学经验来推动广西本土文学的发展和文学竞争力的提升,而不只是众声喧哗、莫衷一是的“会议杂志”。
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小组合作教学法的课堂中这一作用体现得更为明显。小组合作教学法是否能够成功实施受到教师引导组织的直接影响。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录与通报,从而督促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另外,教师应该给予弱势小组特别的关注,主动询问弱势小组,帮助解决问题,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重视。
(二)小组内合作,小组间交流
要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需要展开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内部成员要就台历的风格进行意见的统一。有的小组为了制作出出色的台历,在课后自学了操作技巧,小组成员展开了充分的沟通。
小组间的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学生制作的台历作品每一节课完成后都会提交到服务器当中,小组之间可以通过网络相互借鉴和学习。通过这种形式小组之间不仅存在竞争,更为重要的是能够相互交流,同时进步。
(三)评价过程,科学客观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大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激励学生再接再厉;对小部分确实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要在肯定其贡献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其能够获知自身的不足,进而获得更高水平的进步。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随笔 合作交流 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62
由于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运用到,所以语文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学起来比较轻松的一门学科。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要学习的科目比较繁多,又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所以,语文也是是很多学生不感兴趣的一门学科,在学习上就会不认真对待,这就导致语文学科变得越来越不被学生重视。很多学生在课下都会花费大把的精力来做数学习题,但很少有同学在课下学习语文知识,逐渐导致语文水平日益低迷,所以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创新语文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是语文的灵魂所在
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科的灵魂所在,无论是从应试角度来考虑还是从语文素养角度来考虑,阅读都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良好途径。从应试角度来考虑,初中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语文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初中承接了小学与高中的学习,如果说高中语文是提高,小学语文是基础,那初中的语文学习就是铺垫,作为转接的一个阶段,语文学习必须受到应有的重视。
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对待语文学习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因为语文学科中的知识都是学生能够轻易理解的,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语文课堂走神几分钟,之后会发现并不会落下很多知识,学生还可以轻松地跟上,所以,学生对待语文总是有一种云淡风轻的感觉,而数学等其他学科如果在课堂上落下几分钟很可能就会拉下一个典型的知识点。所以,这种差异导致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不够严谨。
关于阅读,学生还应该在日常除了课本中的课文之外,有意识的去阅读一些名著和一些简短的文章,这些简短的文章用来作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手段,而阅读名著,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初中阶段,写作能力基本上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的,因为平时的教学要求对课外的一些能力要求并不是很高,所以,教师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去自己提高自身的阅读写作能力。
我认为,初中的学生相对于高中来讲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小的,所以,在初中阶段就可以有意识的去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从而提高自己的阅历。从小学开始学生就了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可是真正践行的学生并不多,在这里,我要说一下阅读的好处,对语文学科的有利方面。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阅历,让学生的眼界得到开阔,这种能力还可以体现在写作中,因为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差异。另一点就是阅读可以使学生通过长时间的阅读,潜移默化的学会作者的写作风格,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并分享
说起记录生活乐趣,好像只有语文才能很好地表达,因此学生应努力学习语文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见识提高文笔,这对于分享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初中是学生处于青春期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应格外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地学习以及生活态度,而记录生活中的乐趣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可以经常记录生活中以及周边同学发生的一些乐趣,将青春时期的乐趣记录下来,并学会分享。学生们都明白这样一句话,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想法,我有一种想法,交换之后,我们都有两种想法。因此学生要明白分享的乐趣,更要明白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如何简洁文艺的记录自己的生活,这种能力是语文学科才能帮助学生的。
所以,学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经常性的写一写随笔,记录生活,提高写作能力,逐渐培养语文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少会有坚持写随笔的好习惯,虽然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明显,但是只要坚持,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做法相对于以往的传统的按部就班地去学习语文,是一中极具创新的学习方法,能够给语文学习注入创新的种子,不断地去坚持,使创新的种子不断发芽,为语文学科的枯燥学习注入活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将中华文化不断提高创新。
三、开放课堂形式,采用开放的学习模式
初中语文学习的内容一般是没有很大的起伏,大体的内容都是比较稳定的,但由于这种没有起伏的学习模式,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无味枯燥的印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定推进,将以往传统的课堂模式打破,创新课堂形式,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到开放学习中去。以往的课堂大都是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课文,学生记录,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是没有好处的。
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以往的想法,建立自由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的表达想法。对待一些现代文,以往都是逐段讲解,而创新课堂形式后,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文,在课堂上,自发的形成学习交流小组,彼此交流心得,将作者的情感、文章所表达达到内容以及情感主线进行交流,教师进行统计收集,最后对学生的想法进行指点。这样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而且能够积极地去接受知识,心理学研究也曾指出,主动积极地去接受文化知识比教师逼迫下被动接受的效果要好很多。这种做法相对于以前的课堂模式是一种很大的创新,但教师要注意进度,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文言文进行总体整合,对比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