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雕塑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24 02:41:34

序论:在您撰写雕塑艺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雕塑艺术论文

第1篇

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常以非具象的形式出现,但最终的作品呈现并非简单的抽象形象,而是基于这种抽象形象的理念外化。创作者通过对具象形象的抽象性升华来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情思。例如,一只鸟或一片羽毛的形象不仅仅是这只鸟或羽毛的抽象性形象,而更可能是关于“飞翔”“腾起”等理念,一些舞者的抽象性形象一方面可以表现舞蹈动作的飘逸、灵动或是扭曲,也可以表现创作者关于挣扎、逃脱等更层次的抽象概念,因此,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就是创作者对于生活物象的情感凝思,通过与这些物象的个人对话表现生活对其创作的启迪。其次,金属焊接雕塑是一门具象与抽象结合的艺术。在雕塑艺术创作中,具象与抽象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雕塑家从具象的实物中进行提炼和升华,进而创造出表意更丰富的抽象形象。相比其他形态的雕塑艺术,金属焊接雕塑的抽象性更强,它更体现出现代主义关于直觉、印象、多元解读、零散化,以及后现代主义关于消解中心、解构、异端、变形、散漫性等审美特质的创作倾向,在此种创作倾向影响下的艺术实践作品,从外部形态上看作品更抽象、表意更多样,这些从具象形态中提升的抽象作品在它们的内部结构上必然具有相同之处,即对于具象形体的精神及趋向性提取。在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抽象性特点中,雕塑作品的符号化表达成为一个重要的表征。例如,当你看到一个U字符号时,你会想到一个开心的笑脸,反之,当我们看到一个n字形符号时,我们会感受到哭丧的表情。金属焊接雕塑以简单的线条、几何图案将金属材质进行排列重组,却能够表现象丰富含义,就是在抽象出来的艺术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被符号化了的艺术形态。在图1所示的法国雕塑家阿曼的作品中,一些金属被重组成了一把吉他的大致样貌,吉他的符号化首先给我们一种音乐上的感知,再细细观察整个作品,整把吉他被重构成了零散的、破碎的形象,一种凋零感、失落感又在符号中被抽象升华出来。最后,金属焊接雕塑艺术是一种从生活中升华而来的关于美的、充满哲思的艺术。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大千世界的万象变化、更迭都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雕塑艺术同样从生活中取材,并服务于人们的生活、给人以美的享受。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因其创作材质的特殊性更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一是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材料往往以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金属如钢、铁、铝、合金等为主,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并且是我们生活中时刻能够感知到的生活用品。二是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通常从朴素的日常生活中取材,人的运动、生活物品的形象、自然界的千变万化都可以成为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样本和参照,创作者在这些平凡的素材中进行抽象升华、凝聚创作情思,将这些生活中“有意味的形式”转化为可见的艺术作品,同时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赋予作品以美感、给观者以审美愉悦和哲理反思。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在形式上看似只是对零散的金属材料进行重组、焊接,但是这一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凝聚了创作者的创作技巧与创作智慧,这些被创作出来的作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涵上都颠覆了原有的材质本能。金属焊接雕塑艺术不仅仅是给观者以视觉上的感官审美,更是由感官的审美生成更深层的哲思审美。图2所示阿曼的作品,将几十把日常生活中的工具———铁镐焊接重组在一起,当这种生活中的常见物品被重新组接后,就有了新的含义。这些铁镐上小下大,有一种倾斜感、摇摇欲坠之感,镐尖触向外部,一种尖锐感、冲突感直击观者的视线与心灵,一种关于扭曲、尖锐甚至呐喊、冲破的意味就被体现出来。

近年来,我国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成为我国具有现代观念的重要艺术形式。笔者结合自己的创作、教学实践,归纳、总结了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创作的“三步观察法”,以期对金属焊接雕塑艺术的创作提供可借鉴的创作经验。第一步,观察写实的现实世界形象。艺术的创作一定是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的,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金属焊接雕塑艺术同样需要从周围世界的一草一木、人的一举一动这些日常生活中获得创作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处处是艺术、处处充满美,这就要求雕塑家应该保有一颗从周边世界发现朴素、平凡的美的纯净心灵,让周围的一切生活素材都能成为自己创作的灵感来源或表意对象。只有认真的感知这个世界,才能对大千世界中普通的物象有更深刻的体悟,进而将这些具体的、写实的现实世界抽象、概括、升华为艺术形象。一片草,所处季节不同、场景不同,就可以表现不同的生活哲学。当它生长在春季,它象征了生命与希望,当它在炎炎夏日就是一种旺盛的活力,而秋季的草会让人想到萧瑟与落败,悲伤与落寞,当这片草来到冬季,有人会看到生命的陨落,有人会看到未来的微弱希望。诸如此类,一片草就可以引发创作者的无限创作灵感,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创作者应该保有一颗纯粹的艺术心灵,时刻感知身边的一切创作源泉。贾科梅蒂是活跃于上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的瑞士雕塑大师,他的作品以存在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创作哲思来表现普遍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孤独与恐惧,他的代表作品《三个行走的人》(图3)就是体现他创作理念的典型代表作品。这幅作品的外部形象可以说是极具生活化的,更是对平凡的日常生活的高度总结与升华。作品以简洁的形式表现了三个处于行走状态中的人,中间的人似与你迎面走来,左侧的人背对中间的人向左走去,右边的人与他们二者相距一定得距离向右走去,三个人都是以较细的线条来呈现,简洁而有力量,他以简洁的体量语言表现了孤瘦、单薄、脆弱的气质,表现了战后人的精神困境。第二步,观察几何形体的概括形象。对于雕塑家来说,需要具有较强的几何形象思维,即把具象化的实物概括为相对应的几何形体。这是雕塑创作的第一次抽象化概括。当创作者观察好了写实的现实世界,就要从自己的审美观念出发,将观察对象抽象化为可供创作的几何形体,将“有意味的形式”转化为可见的抽象性形体,以抽象、概括出来的“形”表达创作者的主观意图。这些几何形体一方面要与被观察对象有形状上的关联,更重要的是抽象化出来的几何形体能够承载你将要表达的某处意味。例如,看到汽车齿轮,我们会想到“圆”,进而会想到“转动”“流动”,甚至“流逝”,齿轮的“齿”还会引发我们关于“尖锐”“冲突”的联想,因此,当我们看到齿轮这一实物时,我们把它概括为了关于“圆”的抽象形象,这一抽象形象也承载了更多的表意作用。当然物体的概括形象不局限于常见的方、圆、三角等形状,不规则形状同样可以承载丰富的表意效果,经过打破、重组后的复杂抽象形象也是创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点。图

概括出来的抽象形象是对原物的简化,这种简化是一种“有意味”的、带有艺术力量的升华,是一种简洁的力量。艺术力量是一种感染力、创作力,是通过简单的形体、线条、构图等造型语言表达有深度思想理念的力量。雕塑作品并不一定是越复杂越具有感染力,有时简单的外部形体更可以简单、简洁的外部形态传达更丰富的表意,尤其是金属焊接雕塑常以线条入作,更可以简洁的形式表现强大的艺术力量。奇林达的作品《无声的音乐》(图4)将一些金属线条有序组接,这些线条是不可见的音符的抽象物化表达,它们交织在一起,像是音符的律动、声调的起伏,线条的尖端又往各个方面延伸出去,一种扩张感随之而来,像是往各个方向的自由生长,线条尖端的“尖锐感”给观者一种视觉刺激,引发欣赏者关于冲破束缚、打破固有模式的深层思考。第三步,将概括形象进一步升华为符号形象,这也是金属焊接雕塑创作的核心环节。在经过前两步的创作积累及构思后,创作者基本明确了创作参照物的基本形态以及大致的几何形体,在之前观察、概括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观察实物形象以及几何形体的线条穿插关系、点面组合关系、面面构成关系等更复杂的关于点、线、面的交织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形成简洁抽象的金属穿插、组合关系符号,然后将这些有意味的符号按照创作者的艺术构思打破、重组,彻底完成从具象形象到抽象形象的艺术形象转换。抽象符号的提取不是随意为之的,抽象形象的升华是基于创作者的生活经验、创作灵感而进行升华和提取的,创作者应该在深入观察、体悟生活的前提下将自己的审美经验按照一定的艺术创作规律将生活中的审美经验提炼为有价值的审美规则。这样的有艺术价值的符号形象才能更具艺术价值。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看似是无规律的、随意而为的,其中这其中隐含了创作者诸多的创作经验,是这些创作经验在某一刻的集中爆发。同时,关于符号形象的创作与运用,创作者应重点关注两点,一是学习、运用既有的符号形象,将已成为定式的符号形象融入自己的创作中,对这些符号进行个人化的重组与建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二是创作者应创造性的发掘新的符号形象,或是在既有的符号形象上进行创新,只有打破常规、创新形式语言,艺术创作才能充满活力、才能更具有价值。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思潮、创作技巧也在快速更新,创作者只有在多变的现实世界中保有一颗勇于发现与创造的心才能把身边的新鲜事物融入自己的创作,让自己的创作保持前瞻性。

金属焊接雕塑艺术是现代观念艺术的重要形态,它打破了原有艺术形式在创作材质以及创作方式上的规范,赋予了雕塑艺术更灵活多变、能迸发无限思维火花的特质,它让不起眼的“废铜烂铁”摇身一变成为可供审美的艺术精品,也让金属从冰冷的材质成为可与创作者与观赏者对话的创作素材,让传统的焊接雕塑技术成为组合新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法,这种种突破都使得金属焊接雕塑艺术以更灵活的创作思维迸发无限活力,让金属焊接雕塑艺术成为艺术家更自由表达自己观念的艺术载体。

作者:李怀杰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第2篇

哈尔滨作为中国冰雪雕塑艺术的代表,勇敢聪明的黑龙江人创造了这一独具特色的冰雪艺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获得了新的生机,冰雪文化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使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色。但从近年来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发展的态势来看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一)由于相关部门的管理不善,使得一些雕塑公司及相关机构一味地谋求经济利益,涉足冰雪雕塑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他们盲目的追求规模和数量,致使冰雪雕塑艺术品缺少创意和美感,以致浪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二)教育培训机构不够完善,缺乏高技术专业师资,后续人才培养缺失。由于哈尔滨冬天气候寒冷,年轻的一代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高校冰雪专业的培养在哈尔滨还数空白。(三)缺少创新意识和对高科技手段的研发。从近几年的冰雪雕塑艺术作品来看,其主题不够新颖,对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较严重,对新事物新思想的开发有待提高,一定要走出传统模式,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像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办的冰雪艺术活动,每年都有新的主题,把现代科幻思想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奇特造型与奇妙色彩的艺术品,很受大众欢迎。(四)近年来以建筑形式出现的冰雪雕塑规模越来越多,以冰雪材质在建筑领域的运用可谓是种创新,但无论是作品形式多么独特,规模多么宏大,其本质始终是对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形式与规模而忽视艺术本身的价值——审美性与文化性。(五)相关产业发展及文化底蕴的缺失。哈尔滨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冰雪大世界及太阳岛雪博会旅游的开发招揽了许多游客,但是有关部门及相关人士对冰雪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够,一味地发展冰雪旅游,没有把其他产业带动起来,比如体育项目、冬季体育工具及用品等。由于商业利益的追逐,冰雪艺术品的主题表现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对于表现艺术语言与主旨思想不够明确,不能打动观众,没能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这与艺术提倡体现文化内涵的思想相悖。

二、对哈尔滨发展冰雪雕塑艺术的建议

当前,冰雪雕塑艺术的发展除我国外,像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芬兰、俄罗斯等也都有雄厚的实力,况且这些国家的创新思维及科技水平更略高一筹,哈尔滨冰雪艺术要保持领先水平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管理和对外交流,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加强政府管理职能,营造健康有序的冰雪艺术市场氛围,强化对冰雪部门、雕塑公司及相应商业机构的监管,杜绝牟取利益而导致冰雪资源的浪费和艺术品价值的低下。(二)鼓励相关大中专院校注重对冰雪雕塑艺术的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让年轻的一代热爱冰雪艺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继承传统冰雪雕塑艺术文化的同时,注重吸收先进的观念和科技手段,加强对科研创新活动的开展,让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通过艺术家们的创作提升其价值。(三)立足自身优势,提升冰雪艺术产业的竞争力。哈尔滨是开展冰雪艺术活动较早的城市,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审美教育和认知水平,吸引大众对冰雪艺术的了解和热爱,努力使冰雪艺术这张名片扎根于每一个到过哈尔滨的人心中。(四)完善与冰雪雕塑发展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坚持做好冰雪雕塑作品的前提下,注重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与餐饮、交通运输和冰雪用品等协调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五)注重对文化内涵的体现,通过对冰雪艺术的塑造来诠释哈尔滨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地域风情,把黑土文化、边疆文化、民族文化等通过冰雪这一独特的材质来向世人展示哈尔滨的魅力。

三、结语

第3篇

1.1造型

《马与龙》主要采用了树脂砂造型的工艺,特别是“龙”的表面肌理非常复杂,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了造小活块的办法,一种特殊的“桥式”的活块被创造性地发明出来,解决了原本需要精铸的型块造型,既保证了表面完美的肌理效果,又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造型时,由于型块比较大,需注意以下事项:(1)要保存好模型;(2)保证不能有任何的涨箱及夹砂缺陷;(3)型块的编号号码专人去做,规范箭头的方向;(4)定位线清晰准确,壁厚严格控制。

1.2内加固钢结构

按照德国方面的工艺要求,先现场焊接内加固钢结构,然后将铸件壁板焊挂上去,因此在制作工厂内必须进行预组装。焊接牢固临时内部钢结构,而且必须保证工艺质量。预组装铸件时,严格对准定位线,不切割、不整形;点焊时,要确保焊接牢固。根据集装箱的运输要求,可以将铸件焊接成适合要求的大块,并加工好焊缝,焊缝的肌理和周边部位保持完全一致。

2表面热彩色处理工艺

《马与龙》雕塑工程采用热彩色表面处理工艺,这对规模巨大的雕塑工程来说,既是创举更是挑战。《马与龙》的着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加温均匀与否,如果加温不均匀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做出的颜色不均匀。经过反复的着色试验,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这是热着色技术在巨型雕塑上的成功应用。《马与龙》的表面着色选用的是棕加绿的复色效果,宇达集团经过反复试验,确定了严格的操作规程。首先,在着色前要对加工好的铸件进行仔细的清洗,要保证表面光洁,看不出丝毫加工留下的痕迹。然后,按一定的配比配制硝酸铁溶液,一定要搅拌均匀。接下来正式开始着色,用液化气的喷火枪烘烤艺术铸件表面,烤干水分,再均匀加热,让表面温度达到近300℃;接着边加热边用喷壶均匀喷洒硝酸铁溶液到铸件表面,让铸件表面达到偏红一点的棕色;再配制硝酸铜溶液,搅拌均匀。开始着第二层颜色绿色,用火继续烘烤艺术品表面,让温度达到近300℃;再用特制的毛刷蘸取硝酸铜溶液,均匀接触涂刷雕塑表面,形成绿色的装饰花纹,要细密。做好绿色后停止加热,让铸件自然冷却,待表面温度降至30℃左右时用蜡封闭保护,最后用刷子和纯棉布块擦亮艺术品表面,着色即告完。《马与龙》青铜雕塑表面面积超过4000m2,德国的技术专家几乎用手摸遍了雕塑的整个表面,也没有找到着色不满意的地方。

3结语

第4篇

中国人自古讲究忠、义、孝的所谓“气节”,追求的是人的精神品格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而不是脱离了社会伦常追求个人的永生。这种思想上追求,使得中国人注重对人物内在感受的特征描写。作为人内心物化表现形式的雕塑,在这一方面的表现与绘画有共同特点———不求形似,注重以型写神,以达到神形兼备。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不象西方油画那样精准的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夸张的想像,经过主观加工美化而成的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所以很多中国雕塑大师都讲过中国绘画妙再似与不似之间的话。就以西汉霍去病墓石雕来说,雕刻设计者并没有直接表现霍去病本人,而是运用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巧妙的运用“因势象形”的表现手法,霍去病墓石雕的创作者充分发挥了艺术的想像力,利用巨大石块的自然形态进行创作,许多地方不加雕琢,而是利用岩石原有的块面体积,使其保持自然趣味,在关键部位运用浅浮雕的形式塑造对象,而且这关键的几笔也只是为了传神,其他部位则十分写意,显示了意象性的特点。它们和中国画一样,追求神韵,注重表现事物内在,不以形似为满足。

二、从外形看:注重轮廓线,追求韵律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最常用、最简洁的表现手段之一,中国画十分注重线的力道和墨色的变化及组合韵律。线恰恰也是雕塑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可见中国的雕塑艺术与中国的绘画艺术一样注重表现线条的艺术,中国古代优秀的雕塑作品,都十分注重表现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像绘画的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概括提炼加工而成,每根线条都有用处,多一条则繁琐,有画蛇添足之嫌,少一根则残缺,给人以未完成之感,并且粗细长短各有讲究,在佛教造像中,常用粗且短、力道坚硬、颜色重的线条达到外形上的夸张,刻画出面部狰狞身材威猛的天王形象,多以细柔的阴刻线刻画菩萨颈下横纹,表现其肌理丰腴细腻。在人物衣纹的处理方面更见出线条的功夫与魅力,线条的表现常常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更绝妙的是在人物的五官乎上近似与工笔画的描摹。值得一提的唐代杰出雕塑家杨惠之,由他创造的“山水塑壁”的形式。中国寺院中常见的以连绵山水树木为背景安排人物或故事的一种塑壁,便是从杨惠之首创的山水塑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表现形式显然饰受到山水画的影响,与写意山水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从色彩看:三分塑,七分绘

中国古代雕塑讲究“妆銮”并把这一特色一直保留下来。从原始时代起,以及此后历代雕塑多是“塑容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做“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之一,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三彩及佛像。而真正彩塑的出现还是于佛教艺术大量塑像有关。这里面有一个关键人物,是东晋的戴逵。作为一个文士和丹青高手,戴逵第一次对传入中土的佛教雕塑进行改造。他的改造可以简单的用“藻绘雕刻”四个字来概括。他不满意传入的佛像的简陋朴拙,遂应用中国绘画的手段和色彩进行彩绘和装饰,以此创立了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样式。他这一样式被后齐曹仲达、南梁张僧繇、唐代吴道子和周昉几位大师继承发扬,形成了中国曹、张、吴、周、四大佛画体系,泽被后世。就泥塑而言,彩绘主要是两大风格,一是用色工细浓艳,一是用色疏朗清淡。这两种风格正好就是曹家样和吴家样的画风特色。故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愿者中指出:“雕塑铸像,亦本曹、吴。”现在的美术学院里雕塑艺术学习西方,注重体积结构,光影对物体对影响,不再加彩,使得中国古代雕塑对这一优良技法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值得庆幸的是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民间彩塑以“三分塑,七分绘”为主,多以概括简练的造型,饰以大红大绿等各种鲜艳色彩,简单的造型,明亮欢快的色彩,寄以美好愿望和祝福,彰显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结语

第5篇

1.题目不贴近实际

知识更新速度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典型的旧题目,这些典型内容很快就被当代设计取代,距离实际也就越来越远。优秀的学生往往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很多潜力无法在这样的题目中被激发出来,往往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因此,题目往往决定学生能否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只有新题目才能和时代贴近,学生也才会更有兴趣学习。

2.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这样的课堂启发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思维丰富的积极因素。启发与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能够保证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作业,但创新性较少,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呆板,最终作业的质量不高。

3.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脱节

问题近些年,环境雕塑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设计性,很多技术问题让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措手不及。公共艺术观念引入课程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公共艺术要求环境构筑物能够让人们参与进来,这在拉近人们与设计的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等细节问题。学生大多没有实际的雕塑工程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力、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与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方法

1.更新课堂课题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教学在课程选题上应当突破陈规,广泛采用当下最为新颖的题目,采用从互联网上征集的实际题目最为妥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公共艺术语言的环境雕塑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设计施工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这就给教师更新课堂设计题目提供了最好的依据。这些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革新教学的基本程序

教师要改革课堂的基本教学程序,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采用圆桌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实践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包含学生自主的创造,也带有学校教育的痕迹,具有很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将原有的“讲授—课题安排—辅导—收作业”的基本模式改变为“讲授课题—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方案”。这就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民主讨论的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

三、结语

第6篇

中国传统雕塑部分给我最大震撼与启发的还是陵墓雕塑艺术。陵墓雕塑是在帝王贵族为炫耀其显赫声势,盛行厚葬而产生的。所以在厚葬之风盛行的秦汉陵墓雕塑是从各地征调能工巧匠和艺术大师心血和技艺的结晶。陵墓雕塑包括随葬俑和地上大型纪念性雕刻。墓葬中随葬俑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秦兵马俑。秦俑在艺术上注重细节刻画,具有写实性。武士俑和陶马大小都与真人真马一样,形体比例准确,形象栩栩如生。且庞大的军队阵列中每一武士俑的脸型神情多种多样,无一雷同。陶马不仅比例匀称连骨胳肌肉的表现都十分逼真,显得强健有力且具有轩昂骏健的神韵。工匠本着极其朴素的写实态度,运用多种传统技法生动而具体地塑造出每个形象的年龄、身份和个性特征。有的凝眉聚精显得肃穆端庄,有的老成持重略有皱纹。但秦兵马俑并不只是单纯的写实,而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和提炼。如有意的加重眉毛的体积,夸张胡须的造型。秦俑是我国古代雕塑匠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认识能力、高度的审美能力及长期从实践中得来的纯熟精湛的艺术表现力的融合,是我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不可或缺的典范。对于我们学习来说欣赏多种艺术作品提高审美的同时多做、多实践、多体会、多思考才是积累并提升的重点。

地上大型纪念性雕刻那就要数现存的霍去病墓石雕群,也是我最喜欢的古代雕塑作品!霍去病墓石雕与秦俑的表现手法迥然不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蕴含作者的构思,强有力的表现强健、博大的时代精神背景。墓中石雕采用写意的手法表现生命原始本质,表达出的形象既简洁又古拙,充分表达出雕刻对象的内在力量和情感,具有英雄浪漫主义的色彩。雕刻手法采用“因材施雕”,就是在无数的自然石料中选择,“因石得形,顺势雕凿”,在顽石中发掘活跃的生命。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造型朴拙粗放,采用浮雕和线刻表现细部,圆浑中透露明确的转折。刀法简练,造型自然浑厚。朴拙粗放的造型中蕴含着浑朴深沉的思想,勃发豪放的精神,造成了艺术内在惊心动魄的气势流畅并富有韵律感。达到这样的和谐统一,一则,雕塑家对实体材料要有透彻的认识,正确把握石材的自然特质和天然形态。二则,雕塑家将自己的意志和情思寄于客观事物,展开想像把构思出来的形象融入到眼前的石料中,或者相反从眼前的材料中幻化出合适的造型来。这样创作的雕塑我觉得用中国的传统思想理解就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契合的体现。222教堂雕塑作为西方传统雕塑的代表,对比中国传统雕塑的内涵,西方传统雕塑更重在刺激我们的视觉。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相结合。对于西方宗教理论我们可能不完全理解,但崇尚真善美,追求完美应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因而在西方教堂雕塑作品中对于人体本身充满了赞美,完美健壮的常常是作品内容的重点。充满力量的体魄,我们感受到的只有震撼。因此,西方传统雕塑是建立在对人体的真实结构准确的把握上。这种以解剖为基础的非常立体饱满的雕塑仿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令人我们感觉到所欣赏的雕塑作品是蕴含着有机的、向外扩展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大卫”等顶尖艺术品会对一些较为敏感的观众具备令人“眩晕”的魔力。一件有生命的雕塑,是活生生的、有张力的,无论雕或塑,都给人一股由内向外的力量。要比其制作材料石或木本身,给予人更强烈的感情冲撞。

圣彼得大教堂是西方雕塑艺术的一座宝库。教堂内最引人注目的一件杰作是米开朗基罗雕塑作品《哀悼基督》。作者有意将圣母刻画的比他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纯洁美丽的圣母形象寄托了对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让我更加明白了雕塑作品情感的意义所在。在自己创作雕塑时,怎么从常见的普通形态中表现生命力张力是我要从西方雕塑中要学习的。通过对中国传统雕塑的欣赏和解读,我意识到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作者自身内涵与后天磨练技艺共同产生的,二者缺一不可。《考工记》里认为优良的作品应具有四个条件,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在传统的意识中很早就认识到,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物品。而在这四个条件中,“材美工巧”实际上也是雕塑的审美标准。中国古代很多优秀雕塑就是按照“材美工巧”的标准创作出来的。通过对西方传统教堂雕塑的欣赏和解读,使我深刻意识到在艺术创作中,一定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一定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就是作品。充满生命力的雕塑作品无论何时都是源自情感的自由抒发。

然而对比分析两种传统雕塑艺术,首先最大的区别就反映在雕塑的表现手法上,传统的中国雕塑注重“形神兼备”,西方的传统雕塑则更注重形态的真实与完美。所以我们看来,传统中国雕塑,虽然也注重形的变化,但更注重于内涵即“神韵”。有时运用大量的线条表现丰富多彩的变化,或用抽象的手法表现雄浑和厚重。因此,在中国传统雕塑中,你即使找不到真实的体积,但也能看出雕塑作品所反映出来的主旨。在西方传统雕塑作品中对于健美人体的崇拜使得人物身材高大健壮,气魄雄伟,充满了力量。大量的作品甚至是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化的再加工,形体结实饱满,造型把握十分到位。

作者:王维 单位:郑州大学

第7篇

动势即动作的方向。没有什么比运动的东西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了,如同看电影,好莱坞动作片华丽酷炫的荧幕效果绝对比节奏缓慢、情节平淡的纪录片更有吸引力,不难看出人的视觉对于动态画面的偏好。拿舞蹈艺术来说,舞者肢体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动态的势,成为叙事的主线。与动态舞蹈艺术相对的静态雕塑中,动势的表达则是对时间与空间的记录与凝练。对情节的凝练即是对动势的规划,动势引领整个叙事情节,在整体内容中对最能表现情节的一刹那的提炼是雕塑创作初始阶段就应该着重研究的。17世纪意大利著名艺术家贝尼尼的作品中就有强烈的动势。《阿波罗与达芙妮》便是最好的例证。对动势的看重及对情节的选择,都是对要表达内容的诠释。法国艺术家德加的一系列描绘芭蕾舞者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对动势的研究,在纷繁复杂的舞蹈动作中选择兼具表现力及美感的动态,无论是在油画作品还是雕塑作品中都不难看出德加对动态人体的多重考虑。两人虽然对内容的选择各有不同,究其目的主要还是对动势表现的青睐。什么样的动态可以引导观者感觉到运动的过程并感受到动势的力量感与生命力,这就要求艺术家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气势

古代的雕塑精品之所以能够传承千百年依然被人们所推崇,与雕塑本身营造出的精神气势是分不开的,就像一股能量贯穿其中,跨越千百年的风霜岿然不动,带领观者体味彼时彼刻的历史与精神气息,使其在感受雕塑生命力的同时,不禁感叹当时艺术家的精神高度。无论是西方雕塑中凸显的人体筋骨和曲线美,还是东方雕塑中含蓄的线条表现,艺术家在形式语言上的创新成为其表达气势的关键。意大利雕塑艺术家BrunoWalpoth创作的雕塑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能量气势,其特质简洁、干净、细腻,特别是他对面部表情的刻画,稍显木讷的面部表情传达出空灵的气势。跟传统雕塑艺术相比,BrunoWalpoth表达情感的方式更讨巧,情感也表现得更复杂,而传统雕塑中面部表情的扭曲及剧烈的身体动势都将情感表现得更为直接。两种独特的形式语言以各自不同的美感带给观者不同的心理感受。结语由此看来,“势”的形式语言不但丰富了雕塑语言,而且具有精神层面的双重意义。形势构成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框架,动势成为艺术家叙事的载体,气势则是整个雕塑过程中艺术家用来衡量完美的基准。对雕塑气势的把握关乎雕塑作品形势与动势的完美呈现,形势与动势作为直观表现,是沟通观者与创作者的精神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