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1 00:12:10
序论:在您撰写信息技术教师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技术进行教学的比例越来越大,技术知识(TechnologyKnowledge)在教师教学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数字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2005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Mishra和Koehler提出TPACK,作为将技术有效整合到课堂中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框架,如图1所示。教学问题是劣构问题,教师知识也不是独立单一的,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TPACK(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
2高职教师特点
高职院校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师既不同于普通高校教师,也不同于企业专职员工,是一种有具有一定的教育、学术背景并接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特征比较公认的观点是“双师型”,最根本的要求是既要有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进行教学活动。由于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作为高职教师应该将教育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3高职教师TPACK构成
信息社会中,高职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TPACK的构成。本研究以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TPACK框架为基础,结合高职教师的特点,对TPACK框架中的每个元素描述如下表。
4高职教师TPACK发展策略
积分型评价是先将教师的工作细分成一系列的条目,将各条目按比例进行量化,每一条目按优良程度给出相应的分值。在实际操作中,由评价者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对照评分标准,逐一打分并累积总分。积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教师评价方法,具有具体清晰,易于操作等优点。但由于学科专业不同及高职教育中的课程要随社会生产发展而不断更新,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科专业,只靠人工制定相应的分值表是非常困难的,若达不到足够的细化程度,就会变成形式主义。素质等级量表型评价是将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依照工作职责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分为几个等级,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按每个模块打分定级,最后按模块的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其优点是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教师的各种能力特点和缺点,但对具体教学效果的体现不够具体。民主等级型评价是将教师的工作表现分为几个等级,由多层次的评价者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活动进行相关的了解后作出的评价,包括行业专家、同行及学生等。这种方法信息采集面较广,但由于评价者的主观色彩导致评价等级失真现象比较严重。综合型评价比较全面地考虑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可以量化的工作部分分解成量化细则,量化困难的部分设定评价等级,同时引入教师自我评价部分。这种评价方法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果。但一个设有很多专业的学校要实现全方位的、定期的评价,工作量相当巨大,会造成严重的人力和资金浪费。同时,由于上述评价方法都是对教师过去的工作的总结,无法对教师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合理的评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案建议,导致学校对教师资源的不正确使用现象严重,造成了研究资源的大量浪费。教师也会刻意针对相关的评价内容和形式开展工作,一旦晋升、加薪,就高枕无忧地放松工作标准。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评价系统的作用
(一)教师评价系统需要强大的数据库支持
每个教师各个学期所教授的课程是变化的,课程本身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社会和科技发展变化而变化。一个学校的教师数量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对在职教师合理的评价,既包括过去工作状况、现在工作状况、将来发展状况,也包括外界评价和自我评价;既包括客观采集数据,也包括系统推演数据。由于数据量大、检索困难、数据存放方法通用性差、不便于移植等原因,通过传统的人工方式发掘数据的价值为评价系统提供支持是不可能的。数据库最主要的作用是多变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数据库对海量的数据合理地存储并对相关数据时行组织。借助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各种应用程序或应用系统接口,评价系统中的不同身份的使用者可以不同角度应用各自的前台程序使用和管理数据库中的数据,专家、领导、同行、教师本人、学生同时协调共享参与评价系统。目前,参与评价系统的各方协作交流相对较弱,只是为了评价一个人而根据一些限定的条条框框进行评价,这也是评价系统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本系统由人机交互界面、数据接口处理层、专家系统推理机及数据库层组成。人机交互界面可以为专用选课及评价终端,也可以为互联网网站,也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的APP应用程序。
(二)多渠道信息终端信息采集
传统的评价系统的信息获取手段通常包括专家督学听课、同行听课、教学检查、集中调查问卷等方式。为了避免被听课时认真讲课,平时放松警惕的弊端,专家督学听课一般采用随机方式。由于专家督学资源比较有限,通常每个教师平均被听课次数不会超过总学时的10%,不可能达到全面分析教学质量的目的。同行要每个学期听课3~5次,基本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认真执行的程度也大打折扣,评语中基本为较好类评价。对学生的集中调查问卷一个学期为两次左右,其内容有30条左右,基本为100分制评价方式。最终反馈的分数通常为90~100分之间不等,有效评价参考价值很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智能信息系统已经相当普及。选课终端、网站、手机APP触手可及。评价系统的参与者可以随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访问评价系统,进行信息查询或相关评价。
三、“一专三化”法
“一专三化”法分别为一个以专家系统为评价推理的软件体系结构;实时化开放评价系统;由行业专家及心理学专家研究设计评价内容和选项,模糊和细化评价结果,尽量使评价人无法在主观上产生具有心理倾向的评价分值;对被评价者的职业状况进行全程化评价和预测,使管理者及被评价者不但对以前的工作有客观的认识,更可以理性地设计未来地职业发展规划。
(一)专家系统
该系统建立的初期,从一个比较小的系统开始,随着系统的使用过程逐步扩充为一个具有相当规划和日臻完善的评价系统。
1.设计初始知识库。
知识库的设计是本系统中的核心任务,也是专家系统构建过程中最艰巨的任务。第一步是将要评价的问题知识化,首先对课程进行分类,本系统按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分为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专业进行细分。确定课程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要达到的目的,应该定义的评价主要方面等。第二步是知识概念化,即将第一步中提出的知识问题概括为关键概念并确立之间的关系,如已知条件及状态和目标、数据类型、拟定的假设、控制策略等。涉及的内容包括每一门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核心内容间的关系表达、教师的讲授方法、教学设备的使用、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作用的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连接、知识体系的扩展等。第三步是概念形式化,根据不同的课程学科分类,确定相应的数据结构形式对知识进行组织。将概念化过程有关的关键概念、子问题及信息流特性变换为正式的表达,包括假设空间、过程模型和数据特性等。第四步是形式规则化,即使用编程语言编制评价规则,把形式化后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编程为计算机能够执行的语句。形式规则化后要确认规则化的专家评价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并检验规则的有效性。
2.原型机开发。
由于学科众多,设计评价系统时完全覆盖所有的问题是非常困难的,专家评价系统具有学习功能,要充分利用其学习功能,这也是其它教师评价系统不可比拟的优势。初次设计时,将精力集中于研究主要的一小部分假设。先忽略不能十分确定的事物,将确实可信的观察结果和肯定的规则用于评价系统。如电路分析中KVL、KCL定律是整个电子信息专业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该课程部分讲授的评价可能有以下几种:理论讲述清晰、重点突出程度;是否讲授了足够的例题和练习;是否布置了练习作业;是否举例说明了KVL,KCL在整个学科中的作用;版书是否工整清晰;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是否合理;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学生出勤是否严格管理;是否进行了课程总结;关注不同基础的学生,做到全员参与;教具使用效果好;服装大方,和蔼可亲;重视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KVL、KCL是否得到了应用;学生动手参与度。这些评价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确定性较强的假设,一类是确定性不强的假设,另一类是目前尚不能确定的假设。
3.知识库的改进与归纳。
初步建立原型机后要反复对推理规则及知识库进行改进试验,优化、改进、归纳出更完善的评价结果。这个过程要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管理,使系统在规定的范围内接近或在某些方面超过人类专家的思维评价水平。在多数情况下,为了得到更准确详实的结论,可以采用组合观测方式。在原型机基本调试通过后,进一步把那些预测或区别能力不是很强的观测组合起来,通过观测分析结论之间的相关性及依赖关系来完善这些观测的区别能力。为了减少规则的数量和简化推理的过程,建立中间假设也是改进知识库常用的方法之一。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还要研究大量相关的产生不准确结论的事例,确定系统的修改及错误校正规则。
(二)实时化评价
本系统二十四小时开放,所有相关人员在可以在任何时间进入授权的评价数据修改及查询区域。教师、学生、听课者可以在上课时根据当时的具体授课情况打开评价界面进行相关评价项目的评价描述。课程结束后,相关人员可以进行讨论或自由探讨,如果有相应的评价信息可随时打开评价界面进行评价描述。学校已经毕业的学生在工作时会重新回忆和调用学校中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校教学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评价系统也向往届毕业生全天候开放。由于实时系统的实现,当评价者有感而发时的信息真实度和准确度要远远大于经过长时间后的统一时间信息采集,评价系统的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三)细模化评价
在现行的教师评价系统中,一般常使用评价表格列出相应的评价项目,通常为固定的30个以内的问题,对不同的课程、学科和学习阶段没有明显的差别化表达,每个问题有优、良、中、及、不及格或采用百分制评分。由于这种评价方式模式固定,表面表达好坏差别明显,使评价者很容易趋向表达个人主观的态度,很难准确细微地反映被评价工作的事实状况。所谓细模化就是将相关评价问题细化并模糊化,由心理专家、教育专家及专业教师共同针对课程内容特点进行问题细化设计。(四)全程化评价评价系统不仅仅是对目前工作状态的一种评价,更应该是面向未来的一种具有前瞻预测的评价。主要作用是为教师和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并推动教师从职业性工作走向事业性工作。通过全员参与的教师评价系统,教师本人也可以参加自评,可以清晰地了解和构建自己的事业发展蓝图,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学校根据评价系统提供的支持,确定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向教师提供事业发展参考方案并提供培训和其它发展条件。学校和教师彻底改变了没有科学推断支持的信息沟通不畅问题,通过教师评价系统平台确切掌握了双方的需求和素质情况。
四、总结
早就拜读了李老师的《奉献研究 创新 境界》这篇文章,但是一直没有跟帖谈感受,总是觉得作为一个今年九月份刚参加工作的新老师,怕说错什么话贻笑大方。二是作为一个工科生已经很久没有写点什么了,总是“提笔”就不知道写什么,所以每次都是写一点就放弃了。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认识的不到位,反思的不够深刻。
今年刚毕业的我很庆幸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加入到了“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这个大家庭。在近四个月的执教岁月中,李老师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给我这个新人很多启发也给我树立了榜样。李老师在她的文章中中让我看到的一个信息技术老师的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对照一下自己,自愧不如,作为一个年轻人在最应该奋斗的时候却在抱怨自己的事多,课多。在文章中我特别喜欢“不要吝啬自己的付出”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定会从你的付出中得到异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我记得在学校时老师这样跟我们说过“你想教给学生一杯水,你必须有一桶水,而且这一桶必须是活水。”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他的时代感很强,瞬息万变。很感谢教科院曹老师在群里给我们分享的大量的教学观点与策略,让我有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氛围。校际教研的机会也使我大开眼界,从执教老师和各位前辈的点评中学习到了很多上课的技巧,也见识到了一些如“微视频”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一步认识到了自己课堂上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开学初我被一个问题困扰着李老师在文章中也提到过就是信息技术课在不被其他主科老师“抢走”的情况下每周一节课,学生上周学过的内容,这周忘,在新授课中我要花相当一段时间来复习。我从文中得知我问题的根源在于我的课堂中巩固环节的缺失,学生对于新授知识点当时是会的,但是由于掌握不牢或者说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导致“上周学,这周忘”情况的发生。此环节的缺失导致新授课的教学效果不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低下。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调整了教学环节,教学效果得到改善。
这是我的一些反思和感想。我会用“奉献 研究 创新 境界”这八个字鞭策自己。
“信息技术老师评职称东西很少吧”,很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评职称时候的梦魇。学校平时的评优、考核,几乎与信息技术老师很难沾边,甚至是学校组织的赛课等活动,名义上各学科的老师机会平等,而等颁奖的时候,仿佛我们这个学科根本就不存在。信息技术老师平时在学校承担的繁杂的边角料的工作,又似乎难登大雅之堂,没法在材料上添上一笔。于是可以看到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开始转型,从事教务员以及办公室的工作等等。
那么信息技术老师真的就这么无足轻重吗?
我有一个小侄女,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我问她:“你最喜欢上哪一门课?”她说信息技术,令我很是意外,然后又说信息技术课老是被其他老师占了,一星期就一节,还老师被占,很是生气。后来几个家长一起到学校反应,然后信息技术课就再也没有被占过。小学生可能从来没思考过信息技术程的价值,但是她喜欢信息技术课,很多家长可能从来没听过信息技术课,不知道他们的孩子能学到哪些东西,但是他们最起码知道课堂不应该只有语数外,还应该有信息技术这些其他的形态。
建立特教教师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来实现特教教师信息能力提升的常态化。在培训中,应当根据特殊教育和残疾人学员的实际情况,侧重于指导特教教师利用信息教学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体生理缺陷代偿功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经费投入制度。(1)合理分配培训资金额度,为信息技术相关培训提供充足稳定的经费支持。(2)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内部教学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水平,为特教教师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后期应用过程中多注意设备的定期保养和维护,延长设备的使用期限,并指导特教教师正确地使用教学设备。(3)购买使用正版软件。目前在各级学校中,很多特教教师经常会使用一些盗版软件来制作课件,正是由于教师没有任何版权意识,造成了在使用课件的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稳定和技术故障的现状。
2.切实推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在完善一系列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建设制度基础以外,还应当通过推进各类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将特教教师信息能力培养和提高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之中,充分发挥出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为特教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和提高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在推进各级学校内部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尽快探索建立规范统一的特教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模式,设立信息教学技术使用标准来指导特教教师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教学技术,并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加强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规范授课方式及有效应用信息教学技术的能力,并对解决现阶段特殊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时长比例不协调、残疾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信息较为困难的问题起到补充作用。
3.全面优化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反思的方式和途径有教师自我反省、学生的学习反应、形成性评价、同行建议和已有的研究文献等。这五个方面为教师反思提供信息来源,教师通过这几方面获得的信息对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自我反省,教师的自我反省是教师获取教学情况,修改教学进度一个主要依据。教师自我反省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通过自己课前写的教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日志和教学录像,课后的感想等手段来实现自省。课程结束以后教师查看自己的自省材料时,是把它当做是一面镜子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时候进入了教学反思并进行假定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是这样或者那样会不会是比现在的效果更好。但是,在进行自省的过程不能经验主义,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因为自省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局限性的,他是一个自我审查、自我调控、和自我评价的过程。所以教学反思的过程不能只靠教师自省,还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反应、形成性评价和同行建议和已有的研究文献四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反应是可以最直观的将将整个教学的情况呈现给教师,使教师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自己课程的成败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反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还可以查看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日志、互动交流情况和课程中的活跃度等一些反馈信息,进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反思改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前进而对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形成性提供有关教学进程的信息对教师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修改学习内容提供了依据,直接影响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所以形成性评价对教学反思的整个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行建议是通过其他老师或者上同一门课程的老师以往上课经验和经历为教师反思提供参考。同行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看待自己的教学过程,主要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教研室活动,讲课比赛或者邀请其他老师、专家到自己的信息化环境的课堂中,通过同事们提供的不同看法,教师进行反思,完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阅读已有的研究文献,帮助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经历,在已有的文献中同样一门课程或者同样的内容能够提供多种阐释的方式,从而有助于教师将这些文献研究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帮助教师能更准确的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实际上,对已有文献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理解自己遇见的一些困难的问题,还可以帮助教师打破常规的思维,避免处理问题的经验主义。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有效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我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交流反思法、情境反思法、录像反思法、协作反思法、探究反思法、活动研究反思法、反馈反思法等。交流反思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查看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和小组之间的交流的情况进行反思;情境反思法,是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反应和对提供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进行反思;录像反思法,教师通过反复的看自己讲课录像或者是录像中学习者的反应进行反思;协作反思法,观察学生协作学习的情况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进行反思;探究反思法,通过提供给学习者探究性解决问题的题目,对学生探究的过程进行反思;活动研究反思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学习活动和学习的参与程度进行反思;信息反馈反思法,是教师通过收集和分析总结学生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信息反馈进行教学反思的方法。
信息技术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教学反思提供支持,但是技术对教学反思是怎么支持教学反思和支持的程度是有多大。信息技术对教学反思的支持是指,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反思环境、方法手段和途径使教师能够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分析思考,为教师教学反思提供分析材料。它能够促进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学反思,是指教师通信息化环境中提供的社交工具,与学生、同事、同行和一些专家等交流中进行教学反思,在交流时我们可以使用QQ、论坛、Facebook、博客、微博等工具进行收集和记录当时的感觉作为教学反思的材料形成教师电子的教学日志,教师在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查看自己参与的过程、交流情况、辅导情况、对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电子日志等对教学反思有用的资料。
2总结
1.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都是非零起点的,也就是说它对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家庭,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学生从小就接触了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简单,而有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吃力。针对这一问题,如果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就根本无法让学生收到平等的教育,也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发展。
2.对教材把握不准
不少教师把信息技术教材看成和政治教材一样,对教材的内容删繁就简,只是跟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应用软件的操作方法,而忽视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发展技术能力。甚至有部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完全按照课本上的死知识讲解,不能活学活用,完全违背了新课程“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另外,由于各地的师资和教学资源的不同,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
3.忽视评价与考核
虽然新课程要求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但是实际上不少信息技术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不够透彻,比较模糊,甚至有的教师根本不进行过程性评价,只关注总结性评价。这种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容易引导教师把信息技术课程上成专业的培训课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1.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
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在教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只有加强学科课程的整合和研究性学习,强化信息技术下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所谓课程整合就是以学科科目为中心,立足于学科内容改革,建立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使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把学科学习任务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中去。那么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以“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为解决问题的中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学习积极性和个人体验的作用,加强学生素养的培养。
2.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注重个体差异
作为教师,要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不仅要认真了解教材,还要认真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地域差异造成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做好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加以弥补。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加强个别辅导,对于知识水平差距较大的班级,可以采取分层教学,采取有效的措施争取让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的特点,合理有效地组织教学,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那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能力与工具软件操作的关系,二是知识技能跟综合能力的关系。对于前者要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领,以典型的工具应用为范例,鼓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对于后者,要注意在学习知识原理的过程中安排一些小型的活动来练习技能,同时要注意知识的穿插,适当加强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培训。
4.采用人性化、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在课堂中适当地尝试开展学生的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加强过程性评价的运用。例如,使用在线考试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完成电子作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在评价中还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及时发掘学生的优点,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开发。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