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13 15:37:46
序论:在您撰写职业技术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校企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加强校企双方信息互通,加深彼此了解,认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保证合作的稳定性,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合作。学院多次发挥特色人才培养优势,结合企业的独有资源,就一些具体问题与企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加强互访往来。一是“请进来”。邀请武汉高速铁路职业技能训练段、石家庄地铁等企业来我院考察交流,宣传办学实力,使企业了解学院做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二是“走出去”。校领导走访广铁集团、广州地铁运营总部、武汉铁路局、武汉供电段等合作企业,就校企合作平台的拓展、校企合作活动的深化等工作进行了商谈。了解企业需求和学院近年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通过参观了解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3、人才互派互用。铁路企业派专家团来我院授课。2013年9月,铁路企业派遣第三期专家团队来学院教学。这些专家是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骨干,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2013年9月,我院教师首次在武汉铁路局任职。他们将把专业理论知识带进企业,协助企业攻克科研技术方面的难题,进一步加强了交流和沟通。
(二)推进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1、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赴企业调研,共同完成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2、开展专业教学研讨会。2013年,校领导参加第五届全国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研讨会。开展物流高职专业目录、行业标准制订等工作,讨论国赛方案、职教集团建设等问题。2014年12月,学院召开年度物流专业建设研讨会。来自武汉铁路局、中铁快运武汉分公司等企业的领导与学院相关人员就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展开研讨。3、狠抓学生顶岗实习。2013年12月,学院领导带队赴广铁集团长沙供电段、长沙电务段等7个站段了解和检查了部分院系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认真听取大家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实地考查了学生实习环境、就餐和住宿条件。4、积极组建订单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武汉地铁“订单班”学生奔赴武汉地铁二号线运营生产一线,协助完成服务工作。2013年,校企联合举行武汉铁路局订单班“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座谈会。合肥地铁、武汉地铁、兰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企业参与订单班教学环节和过程考核,实行淘汰机制。2014年我院与合肥京东方举办合作冠名班签约授牌仪式。
(三)发挥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的积极作用
1、学院领导在行业协会中担任重要职务。学院领导当选成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全国交通行指委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开展重要决策,推进校企合作工作。2、积极参加教指委员会和教育集团活动。学院领导参加全国交通运输教指委城市轨道运输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和年会,参加湖北省酒店管理职教集团成立大会,参加轨道交通职业教育发展高层论坛,出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成立大会等。武汉电子表面贴装工业协会2014年度会员大会、2014年湖北省职教学会教学委员会职业素质拓展教指委员会成立大会等重要会议在学院召开。3、牵头成立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并开展活动。湖北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理事会及专业理事会分会由我院牵头成立。我院依托这一平台,综合办学实力得以大幅提升,集团内各企业成员单位的建设和发展也上了台阶,合作真正实现了多方互惠共赢。
(四)以技能交流会和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深度合作
1、学院成功举办接发列车技能交流会。2012年接发列车技能交流会在学院召开。学生代表队和武东车站职工技能代表队参加本次专业技能演练。很多学生到场观摩,获益匪浅。交流会有助于密切校企关系,加强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教学改革。2、2014年,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中国铁路总公司机务系统职业技能竞赛四个赛项在我院开赛。我院承办的四项赛事,不仅为大家提供了展示职业技能水平的平台,促进了优秀职业技能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起到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五)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春运社会实践,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1、学院承办了铁道部高速铁路相关专业培训班、中国铁路总公司售票系统培训班、青藏铁路公司岗前实作培训班、兰州铁路局优秀工班长培训班等。培训内容针对性强,根据企业的工作实际确定,强化了相关领域基础知识和新技术、新设备、新知识的学习培训,重点突出现场实作能力的强化和提高。2、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铁路局开展春运社会实践。2013年1月,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来到汉口火车站视察春运工作,与我院参加春运社会实践学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六)结语
摘要: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出发,应用系统论基本原理对高职教学改革作了初步探讨,并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为例,具体论述了系统化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最后就此教学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与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有显著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它的学科性,注重学科理论的深度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及知识基础的宽厚性,其培养目标是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或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因此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更加强调理论性,以理论教学为主体,辅以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岗前培训教育,技术含量低,强调操作性,不要求理论知识,其培养目标是一线熟练工人。这在经济不发达,工业企业技术含量低的时代,还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每个角落,中等职业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另一角度来说,根据传统的二八定律,能够做中高级管理层或研究型的人才毕竟是社会中的少数,而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最广泛的劳动者,因此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普通高等教育都不能满足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要想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实践型、技术应用型、职业代表型的高等教育,其突出特点是既有高等教育的学科理论教育(相对要求低一些),又具有职业岗位的技术、技能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一线技术工作或中低层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特点及培养目标,决定了这一层次或领域内的教育,必然不同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它要求一种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二、系统化教学的涵义和特征
处在一定环境之中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们称为系统。系统的功能是接受信息、能量、物质进行处理加工,产生信息、物质、能量,即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如新生从入学到毕业就业整个过程即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分层次的。每一层次都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它又是上一系统的子系统,系统可分为子系统,次子系统等。以上图为例,我们可以将学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再向下划分,教学系统又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研究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格式,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的是教学系统,即探讨如何将系统论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研究教学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结构,最终实现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观。它的思想是把研究对象当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看到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且从整体的角度来协调好这种关系,使系统在我们所要求的某种性能指标上达到最佳状态。将这一基本理论应用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上,笔者认为我们首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块分割,树立整体观念。第一,课程之间的条块分割。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课程往往由不同的教师来承担,而教师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容易造成即使是同一专业各门课程知识之间的断裂,而恰恰高职教育不象普通高等教育那样可以在某一专业方向进行研究,高职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或技能,可能这些学生对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并不深入,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将这些有限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是将来职业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教育模式或方式就必须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进行课程的设计。第二,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的条块分割。高职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具有一定学科理论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技术、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更加注重实践性,它培养的是能够胜任生产、管理一线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强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方面往往是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在每半学期期末,就某一课程进行短时集中实习。如学完《前厅与客房服务与管理》后,实习两周;其二,毕业前半学期,进行较长时期(一般为半学期,3至4个月)集中实习。当然这两种方式都各有优点,能够较集中地应用所学过的知识,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如《前厅与客房服务》、《餐饮实务》等;但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原理性课程《管理学原理》、《旅行社管理》等,采用以上两种方式就不易使学生掌握,往往在短期或较长期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很难感触得到。对于这样的课程,我们可以使用新的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将原理与实践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有机地联系起来。将教与训揉和在一起,随时随地地引发学生的思考,强化参与,提高动手能力,减少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的分割。系统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个层次和部分不是偶然地堆积在一起,而是依一定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整体功能大于系统各部分功能之和。系统化教学的特征就是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课程之间的关系,甚至某一课题项目(作业)进行逻辑分析与系统设计,建立模型,最大程度上发挥各要素的功能,同时建立信息反馈系统,根据学生(在校的,毕业生及潜在生源)的反馈信息,不断进行调整,使结构在动态上保持最优化,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系统化教学的应用
教学系统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涉及到的要素非常繁多,虽然大系统与小系统之间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所应用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是一致的。因此,为了便于理解与论述,笔者以教学系统中最小一级的次子系统———课程设计为例进行分析。系统分析如,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如旅行社的设立、旅行社产品开发、旅行社的主要业务、财务管理等。这门课的理论性较强,不易操作,因此单纯依靠短期集中实习学生很难掌握。笔者认为,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重点应是激发学生的思考,不要老师讲一遍,学生听一遍就过了,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思考,真正地理解,并在一定程度上(如给定条件下)能够应用,通过课题项目(作业)的设计,将教与习有机地联系起来。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比较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该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操作性与职业技能性,而且要有更强的人
际交往能力,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良好的个人形象。因为该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主要环境就是与人相处,这些基本素质与能力是学生未来工作所必备的。而这些素质与能力我们又不能够开设单独的课程来讲解(也不可能单独讲解),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依靠平常的训练,教学的引导,这些综合素质可能比实际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这也是我们在进行课题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进去的重要因素。《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是在第三学期下半学期开设的课程,此时学生经过一年来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如《管理学原理》、《旅游公关》、《导游学》、《旅游学概论》等,同时开设了《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心理学》等。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综合各门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使课程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种理论知识,并在这样一个作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或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设计《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教材共分九章,除第一章绪论、第九章发展中的中国旅行社外,二至八章分别讲授了旅行社管理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所讲内容设计了七个课题(见表)。具体运作过程:全班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两家旅行社,每个课题都要先做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然后开新闻会,宣布讨论成果。评分内容及标准如下:①组织协调/团队合作(30分);②阐述问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所学知识的运用与扩充)(60分);③个人形象(10分);附加:提问准确恰当(1~5分)。信息反馈系统论认为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系统是动态系统,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要想保持结构的最优化,就必须根据变化进行调整。教学系统也是如此,我们应根据学生(在校的,就业的或潜在的)的反馈信息,灵活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笔者在《旅行社经营与管理》课程设计运行过程中,会对每次课题完成情况进行汇总、总结。一方面,将教师的信息反馈给学生,对学生的作论文格式业情况进行指导;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信息调整下次课业,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双向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相长。例如在做第一次课题项目时(旅行社组织结构设计),就发现了许多没有预想到的或通过其他方式不可能发现到的问题。如学生对市场宏微观环境的分析出现理解上的混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足(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我不是说了吗?”,“你没有听到”,很少考虑受众),组织结构层次设计问题等等。但更为可喜的是,通过做这样的课题设计,调动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当时还未讲过的,可他们已经开始涉及到了并主动地去思考了,如人力资源管理中薪酬制度、激励机制、奖惩机制、目标市场的选择与定位、标准化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这种主动思考打破了传统式的被动接受,既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出创造性的思维,为他们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笔者也发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传统教育模式只把学生看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任务只是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个体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的任务不仅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教授学习的方法,而这正是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特色。
第一,将师德建设作为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也是教师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师德风气,便很难形成集体凝聚力。应该看到,当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好的,大部分教师都能秉承着自己的师道尊严,为人师表,这样的师德风气在我国教师队伍中占据主流。但是,我们还应看到,依然有部分教师在面对金钱、地位、名利考验时,丧失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不齿行为在高校依然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形象,这些人的存在腐蚀着我们的教师队伍,给高校抹了黑。“古代文学”传递的是中华传统文明,“古代文学”的教师团队更需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如果教授“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自己首先言行不一,这会让学生寒心,让教育寒心。
第二,营造良好的团队协作风气。如今的高等教育早已经告别了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千里走单骑的时代。个人的眼界、学识、经验往往是要受到历史局限的,只有把个体放到集体的大熔炉中,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团队协作就是要在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作用下,发挥每一个成员的作用,最终将集体的力量整合重拳出击。尤其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眼光非常有限,因此更需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来提升我们的整体素质。
第三,培养好的团队带头人。对于一个出色的团队来说,没有一个灵魂人物、核心人物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核心人物即团队带头人。针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应该由在这一领域具有一定造诣和学术眼光的教师担任。
第四,建立有效地奖惩机制。两千多年前的商鞅变法其实就是最早的刺激-反应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高校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这种机制的支撑。落实到“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建设上,高校可通过具体的刺激来使教师做出反应。
第五,相应的资金配备。。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了科研水平、学术能力在高校中的作用,将资金向科研大量倾斜,才使得很多教师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了科研工作中,写论文、申报课题、出书成为了高校教师工作的三步曲。众所周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在对教师奖励上、薪酬上、培训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这些工作必定无法完成。“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一门基础课,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所有文学课中,它是涉及知识最多,领域最广的一门。这一领域民间学会最多、每年举行的相关学术会议最多,申报课题人数最多,科研成果也最多。因此,教师参加培训、会议、调研、考察、访学机会也很多,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配备,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便失去了建设的动力。
二、前景展望和反思
长久以来,“古代文学”课程一直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了对千年中国文学史的诠释,涉及到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内容。但由于其缺乏时代感,故长期以来备受冷落,加之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特殊性,这种冷落在这类学校表现得更为明显也在意料当中。事实上,“古代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浓缩了几千年中国人的智慧和品格。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中华儿女千年精神奋斗史,那些坚韧、坚忍、刚毅、刚强、大仁、大义的民族品质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可找到原型,这些品质恰恰是我们当代社会最缺失的,从职业类师范院校走出去的学子,更需要这些品质的涵养。
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实践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同时是决定该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因此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现在诸多职业院校把实践教学理解为在学高年级时将学生退给企业或公司,让学生作为实习生来在真正的工作中加以锻炼学习,从而为学生毕业就业打下良好的实践经验基础。这种把学生的学习任务完全退给社会的思想是片面的,只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不及时与实习单位取得联系,不时刻关注学生思想动态的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不能够与时俱进的进行知识更新,一味的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的动手锻炼机会,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离的教育方法是落伍的。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一)调整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合理化
设计教育改革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话题,艺术设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想规划更加合情合理的课程体系,首先要了解自身的情况,熟悉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结合地方特色,地方文化,针对地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建设,培养符合国情、民情、社会情的实用性人才。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实践教学”的模式,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旧的教学机制和观念,导致改革具有一定困难,受高等学校教育模式影响,职业院校应尽量摆脱研究性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尽快建立自己的应用型技术性课程体系。
(二)课堂教学要时刻与专业紧密联系
艺术设计作为实用性的、综合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会面临大量的“动手做”的学科,在学校除了学习必要的专业课,还要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职责就是学生进入职业院校以后,我们的就业目标是什么,学生选择艺术设计这个专业,这个专业的概括如何,就业前景如何,学生在校期间将要完成哪些课程的学习,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比较切实际的问题。对于《概论》本身的理论更要言简意赅、多方法、多形式的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一言堂”。教师的认为也是在吸收和消化了大量的知识理论之后,尽量用幽默的语言,风趣的例子,动态的视频等多种方式来阐述所要学习的知识点,必要时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甚至抛出问题,让同学生课下用自己的方式寻求答案,学生主动阐述给班级听,教师则进行补充和纠正的作用。避开教师“独角戏”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不同方向基础课程的学习,教师应在讲述基本知识的同时,根据学生方向的不同,有所针对性和侧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其素描范本,以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为主,在绘画过程中更多的关注透视、比例、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漫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素描时,教师应更加注重线条的流畅,着重想象力的培养,甚至可以开展创意素描的课题,让同学们自主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现学校与企业真正对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目标,尽量简化和减少课堂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创造模拟环境,鼓励学生步入社会参与实践。在课程设置方面,与相关企业共同商议;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自己应该到实践中去历练,把最新的材料、技术、软件、公司发展趋势等情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定期安排业内知名人士进入课堂为学生讲座,邀请业内技术专家指导学生实践作业,带领学生参观地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企业、公司等机构进行实地考察。成立专业工作室或社团,鼓励学生模拟课题来进行实践教学,按照企业、公司和市场的运作模式和程序来完成实践联系。近几年,我国教育部、国务院的教改《决定》和《意见》的文件均明确要求各地职业院校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来办学,要努力办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良性循环模式。
三、结语
1.政府对校企合作工作的法律政策配套不到位
校企合作仍然处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不稳定状态,合作关系随时会因为市场和人员等因素的变化而停止或中断。由于缺乏一个政府倡导、企业响应、学校参与的多方受益的系列配套体系来支持校企合作的有力政策与措施,校企合作全程深度合作较难。
2.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与制度落实不到位
长效机制很重要,学校应签订企业的急需人才培养订单,并且把企业利益核算明确。如果校企双方有聘任、有待遇、有项目、有任务、有考核、有例会、有记录、有效果地规范运作制度,效果会更好。
3.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不到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最好是能围绕校企合作建立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包括教师工作量、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等),在人财物的配套与使用上进行倾斜,激励机制切实可行,才能充分激励普通教师参与校企合作。
二、建立高职机电专业校企合作工作良性运行机制建议与对策
1.加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构建院系二级化管理及考评机制
长远发展校企合作,选择优质企业进行长期合作,能为企业利益增长与实际发展做贡献,深化校企双方共赢点。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育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积极适应企业需求,能有效促进校企合作长效双赢合作机制的建设。学校应为企业切身利益着想,完善相关制度文件,细化工作流程,根据企业提出的不同需求进行跟踪、维护与管理,让企业对学校进行考核与评价,把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院校企合作工作成效的验证及新合作项目的依据。并邀请企业人员共同组成校企合作工作考核小组,以“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成效”为中心,分别从“时间维度、主体维度、指标维度”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工作进行综合评。如图所示。
2.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点、面、线结合,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作存在“校企合作计划碎片化”和“校企合作项目取向聚焦不够”的问题,需要高职院校进一步聚焦“核心型”校企合作,注重“点、面、线”的有效结合,推动校企合作的纵深发展。首先聚焦“点”的突破,学校应以校企合作重点项目推进为切入点,与合作企业商定相应的推进措施,落实责任人,按月度进行跟踪与检查,使合作计划、实施过程、具体措施、监督检查等工作都得到保证并取得成效。其次抓好“面”的推广,学校要及时总结推广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由点及面,推广到学院所有专业。最后抓好“线”的建设,将校企合作贯穿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横向项目合作等人才培养主线的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建设目标,强化建设成效。
3.校企渗透融入,提升合作层次,拓展互利共赢合作新模式
(1)在“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传统职业教育的育人责任和就业风险均由学校承担,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共同承担风险。而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的重点在于对合作企业的选择,对合作企业的选择直接决定最终合作成效。笔者认为选择合作企业可以遵循三个原则:一要选择符合校企合作五大标准——“技术先进、标准领先、管理规范、规模优势和市场占有率高”的高端制造或新兴产业企业,确保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二要选择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至少20人以上),并愿意为企业及所在行业的长远发展进行人才储备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确保合作的长期稳定性;三要选择与学院有共同价值理念,校企双方领导(高、中层)沟通顺畅的企业,确保能够形成高效快捷的组织管理保障机制。现代学徒制的难点在于标准的制定,要按照现代学徒制项目要求,调整与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制定企业师傅的选拔标准、学生学徒的选拔标准、以校企合作项目推进成效为中心主体维度:评价主体包括:院(系)自评、合作企业评价、学院考核小组现场考察与评价指标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横向项目合作”成果指标1.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建设3.订单培养4.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5.课程建设6.顶岗实习就业7.资金捐赠1.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师资队伍建设3.订单培养4.共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5.课程建设6.顶岗实习就业7.资金捐赠课程标准、师傅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项目合作成效的评价标准。
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是绝大多数高职生利用检索得来信息的主要方式,根本不具备鉴别、筛选、吸收利用再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然而在当今高职生中十分普遍。
二、开展信息素养培训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及图书馆的自身建设
(一)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吸引高职生走进图书馆
绩效考核是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对图书馆进行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阅览室的利用率和图书的借阅量。然而相对于其他高校学生,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要让他们对图书馆生成兴趣,让他们去做从未做过的事情,坐等上门显然是行不通的,图书馆必须主动出击,“请君入瓮”,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主动提供信息培训,抓好信息推广工作。如通过导读、提供电子产品的教育训练课程、推荐图书、主题资源服务、教学支持、种子学生等手段,不但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熟悉图书馆,更教会他们利用图书馆。只有消除了他们对图书馆的陌生感和敬畏感,图书馆才可能发挥引领和支撑学生发展的作用。
(二)借助信息素养培训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
由于编制紧张,高职图书馆配员往往偏紧,经常一个人要同时承担多项工作,特别是外借岗位,如果面对的是一群如没头苍蝇般乱闯的学生,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如果能够预先开展一些必要的信息培训工作,如通过导读、馆内推广等形式,让高职生在进入图书馆前就已实现了文献内容与馆藏空间位置的正确联系,这样就可大大减轻馆员的工作负担,同时提高学生的借阅…效率。
(三)借助信息培训促进图书馆自身建设
高职生的阅读面是相当狭窄的,很少会对超出兴趣外的信息产生阅读需求,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只会去借阅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图书,如休闲、消遣、娱乐信息、社会热点类的,尤其是爱情、魔幻小说,而那些有助于专业发展和社会成长的图书则长期处于冷僻状态,甚至多年无人问津,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校决策层的投资积极性,从而对馆藏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借助信息培训的途径,结合教学需求,引导学生的阅读兴趣,让那些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发展新成果的书刊杂志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形成一定的流通量,这对促使学校保持并加大对此类图书的投入力度有着重要意义。
三、高职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培训的途径
(一)信息意识及信息检索技巧培训
目的是培养高职生初步的信息意识,提高其对信息的关注度,形成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效益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学会何时需要信息、为什么需要信息、何处以及如何找到信息等。培训内容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各学科信息的查阅方法、常用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信息网站导航及网络软件的使用等知识培训。通常通过新生入馆教育、提供教育训练课程等途径实现。1.为新生开设入馆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向学生推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库、室布局、机构设置及各种服务、入馆须知、借书证办理等等。重点是向学生推广中图法的使用方法,包括中图法的分类、索书号(分类号和顺序号)的编写原则、图书排架遵循的顺序、怎样使用电脑查询等等。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使新生对利用学校图书馆查询信息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并为学会利用校外图书馆打下坚实的基础。2.提供信息素养课程。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检索技术和网络操作技术,掌握本专业信息获取的途径和技术,如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数字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自建的数字资源等等。课程一般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伴随着教师的示范,学生上机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信息素养课程突出了两个方面的训练:一是提高高职生搜集、鉴别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学生要善于围绕学习目的去查找、整理所需信息,并培养高职生评价、整合和创新信息的能力。二是进行信息道德教育。首先是正面引导,推广信息道德的基本价值和理念;其次是案例分析,提供反面教训;其三是介绍和演示反抄袭软件等技术手段。实践证明,这三种手段的结合运用,可以对高职生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3.提供电子书操作及网上购书的现场指导。根据我馆2013年10月对全校学生做的一次调查,在“阅读载体”方面,高职生选择最多的是纸质图书,占78%。由此可以发现,在数字化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学生仍然偏好传统的纸质阅读。然而由于投入不足,更新较慢,我校馆藏资源少而陈旧,很难满足学生的专业阅读及专业以外的阅读需求。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的尴尬局面,去年开始,我校图书馆开始提供导购服务,如学生确实需要,图书馆员可以向其推荐电子书,指导其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阅读器下载阅读,或指导其通过京东网等购买图书。交易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图书馆并不介入任何交易活动。通过提供此类个性化服务,学生的阅读需求一般能得到及时满足。很多学生因此养成了下载电子书、网络购书等习惯。
(二)加强导读工作
高职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阅读热情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存在着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时间少、阅读经验缺乏等普遍性问题。图书馆有必要通过开展系列性的导读工作,正确引导高职生的阅读倾向、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以影响其阅读效果。为了足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导读工作的形式应尽可能丰富多样。可以采用的方式有:1.利用知识导读。如我校图书馆开设的入馆教育课程,围绕“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这个主题,向新生推广图书馆相关知识,有助于新生尽快熟悉、了解、利用图书馆,最终爱上图书馆。2.主题形式导读。主要是利用海报、手机短信推荐、校园网络推广、校园广播推广等手段,向师生通报和推荐新书、好书。我校图书馆与校团委、学生会、广播站密切配合,定期进行名著内容介绍、经典段落的朗诵活动,通过朗诵会、广播站的途径向学生放送,很好地推动了高职生每学期读两部名著的活动,为书香校园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我校图书馆还多次争取到了学校经费的支持,以图书馆的名义,邀请江南大学一些既有名望又善言幽默的专家、教授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名著鉴赏活动,引导高职生对科学的热情、对美的鉴赏品味。我们发现,高职生对此类活动的参与热情很高,因为此类活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丰富生动的知识体验及美的享受,更让他们实实在在体会到了类似于名牌高校大学生的生存体验。这种感觉对普遍具有自卑感的高职生是十分独特而宝贵的。图书馆也借此类活动很好地推广了自己,每次活动下来,被推介的名著总被借阅一空。3.支持教学。与教师密切配合,敦促教师在严格筛选比较的基础上明确下学期将会使用的参考书,受制于经费,一般每门课选定一种,经学校批准后由图书馆配合采购,购入后通知老师使用,由图书馆设定并发送参考书特别公告,敦促教师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促使学生利用电子参考书,并把电子参考书的利用率作为图书馆是否优先支持某教师今后购入电子参考书的主要依据。
(三)加强馆内外的平面及多种媒体的推广工作
1.1深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博内揽外、订单驱动”的人才培养特色
我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对接区域产业集群,适应行业企业岗位群要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重点,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全程培养,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院地互动、校企合一、理实交融、系统育成”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辐射和带动下,我系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逐步形成“博内揽外、订单驱动”的人才培养特色。所谓博内,即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骨干企业,学校积极与他们建立关系,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联盟,校企双方互聘互兼,密切合作,合作共赢。所谓揽外,即以我校与IT业界著名的印度软硬件巨头NIIT、IIHT合作办学为契机,借鉴其先进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并融入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中去,推动该专业群建设,增强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内各专业与多家公司签订了人才订单培养协议,根据企业、市场的需求制定、调整培养内容,将企业文化与企业评价标准引入到实践课程体系中,并将企业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主要参考依据,实施学分置换,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成绩。同时学生们能够尽早接触企业、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思考自己的未来和发展方向。
1.2对接物联网产业链,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完善由行业企业专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按一定比例组建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该委员会的监控下,根据物联网产业链的发展,以不同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过程为引领,构建本专业群“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通过前期探索,初步确定专业群的平台课程为物联网工程导论、工程制图、电路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专业英语,这些课程是面向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开设的,能够满足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根据各专业所需的专门能力,初步确定专业群的模块课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除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选修课外,确定项目管理、物联网新技术应用这两门课程为专业群内的高层互选课。
1.3加强校企互兼互聘,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专业群的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对企业的需求以及物联网产业的市场需求不是非常了解,这样会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不高,目前我校通过安排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培训,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或真正深入到生产的第一线,来提高专业技能和优化知识结构。近年来,专业群所在的电子信息工程系引进了多名博士,他们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发挥其专业特长,在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派遣博士教师入驻企业,承担企业的课题和项目,在提升自身的同时也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在教学方面,安排他们与老教师进行一对一的结对,由老教师精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聘请行业企业业务骨干、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合作开发与建设专业课程,承担专业课程中实践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与专任教师共同编写教材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介绍企业、行业趋势,以企业文化、职业操守熏陶学生职业素质。系部还建立兼职教师管理模式,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补充力量或次要部分。选派年轻教师担任联系人或助教,加强与兼职教师的联系,确立兼职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并让其负起应有的责任,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
1.4开展校企合作,促进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
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承担或参与企业项目,解决技术难题,直接服务于企业,有效地促进了科研项目的实施。在合作过程中,部分教师与企业签订横向课题,或者在申请相关科研项目时联系合作企业的实际情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方直接参与进来,项目完成后申请一系列的知识产权,同时实现了科研成果在合作企业转化,进而被相关企业采用转化。在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进来,可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探索精神。
1.5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共建实训基地
在实训体系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校内共建实训基地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作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重大项目,我校与大唐融合通信技术无锡有限公司共建智慧酒店实训基地,该基地是一个“商教两用”的实训平台,一方面能够对外营业,另一方面能够作为教学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相关业务流程认知,有助于实践技能的快速提高,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在该实训基地开发完成了智能宾客引导系统、智能餐厅迎宾系统、智能家居系统构成等智能应用,专业群的教师参与研究开发,使得理论研究转变成现实应用。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解决了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校外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物联网工程技术专业群拥有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园区、无锡NIIT软件服务外包实训基地、无锡藕塘职教园公共实训基地、无锡海辉软件有限公司、无锡航天信息有限公司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
2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