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08:31:37
序论:在您撰写冰雪文化论文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大学生参加冰雪体育文化活动或者运动而形成的一种涵养或者能力,就是大学生冰雪体育文化素养,这种素质将大学生的冰雪体育品质和精神结合在一起,也是构成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冰雪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了几个方面,即:冰雪体育技能、冰雪体育知识、冰雪体育行为、冰雪体育精神等。
1.1冰雪体育知识
大学生冰雪体育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基础知识和安全知识以及必须掌握的生理常识等,要求学生了解冰雪体育对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产生的各种作用,大学生必须科学的安排自己的冰雪体育活动,并培养自己对冰雪体育活动的评价能力和欣赏能力,恰当的了解冰雪体育赛事和冰雪体育代表的人文文化和知识等。
1.2冰雪体育技能
大学生冰雪体育技能包括基本技能、锻炼技能、审美技能和娱乐技能和自我评价技能等,还需要掌握冰雪运动中常见的损伤处理办法,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保证冰雪体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大学生要在运动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冰雪体育素质,保证自己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均衡的大脑意识,促进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
1.3冰雪体育精神
冰雪体育运动中蕴含着有价值的作风、思想,能够启迪大学生的思维并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有利影响,这就是冰雪体育精神。具体来说,大学生在参加冰雪体育活动时所展现的精神、面貌、心态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就是冰雪运动精神的组成部分。冰雪体育精神包括乐观向上的态度、良好的适应能力、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遵守规则的优秀品质、公平看待问题的能力等。
1.4冰雪体育行为
大学生的冰雪活动的表现形式和冰雪体育生活,就是冰雪体育行为,冰雪体育行为也反映出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冰雪体育行为包括冰雪体育时间、冰雪体育活动、冰雪体育消费等,在冰雪体育素质的组成因素中,冰雪体育行为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也是冰雪个性的体现形式,冰雪体育行为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2.冰雪体育文化素养的影响要素
2.1兴趣因素
大学生进行冰雪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冰雪体育课,如果冰雪体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能够符合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点,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让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性,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价值观。如果冰雪体育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一成不变,那么就很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再加上冰雪体育教学课时不多,很难激发学生兴趣。
2.2教育因素
高校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念、思想和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生存发展技能,因此良好的体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的就是优秀的身体条件。但是教师要注意素质培养和技术教学同等重要,教师不仅要看到冰雪体育教学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还要看到其休闲娱乐、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提高。
3.培养大学生冰雪文化素养的方法
3.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很难培养学生的冰雪文化素养,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高校要通过冰雪体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冰雪体育教学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逐渐贴近社会,从这个角度将,冰雪体育教学不仅是素质教学的内容,更是一种手段。对于体育教师来说,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学生的心理条件、生理条件和适应性等因素,努力由“育体”向“育人”转变。
3.2革新教学模式
冰雪体育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行为,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校应注着手进行冰雪教学改革,革新教学计划、教学环节和教学课程,结合大学生知识水平、心理、生理特点恰当选择教学内容,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技能培养。
3.3改革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也是冰雪体育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冰雪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改革课外活动,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冬季锻炼的意识,继而发展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教师应设置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组织冰雪冬令营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冰雪运动中来。
4.结语
经过多年精心的建设和发展,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正朝着多元和精品化方向进行。在多元化方面,目前已经具有多个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基本形成以“赛瓦萨,塑雪雕,观焰火,美在长春;看雾凇,逛庙会,放河灯,赏在吉林;祭圣湖,醒千网,捕鱼王,吃在松原;享风情,品风味,走边疆,乐在延边;滑野雪,狩冬猎,泡温泉,玩在长白山”为主题的特色冰雪旅游文化风格。在精品项目开发上,吉林省旅游局结合当前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和建设,组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和航空公司等旅游产业的主要力量,根据重要客源市场的实际需要,共同设计和策划符合吉林省冰雪旅游经济发展格局和市场需求的三条精品旅游线路:(1)长春—吉林—长白山—延吉,该线路包括了冰雪旅游最基本的景点和游览项目,内容丰富,日程紧凑,价格极具吸引力,是大众冰雪旅游爱好者的首选;(2)长春—松原—吉林—长白山—延吉,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冰雪旅游最具代表性的线路,内容丰富,物美价廉,深受广大旅游者欢迎;(3)史迹、雾凇奇观、天然滑雪、冬季狩猎、雪山温泉、边疆风情,这条线路是吉林省冬季休闲旅游经典线路,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行程安排舒适,旅游者参与度强。同时,近几年吉林省冰雪旅游的游客数量也出现明显的增长。近五年春节长假旅游人数由2010年的316.14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667.27万人次,平均涨幅20.5%。在游客组成上来说,比较起省内游客,省外和境外游客的增幅更加明显。例如,长春瓦萨国际滑雪节的参加人数,由2003年最初来自15个国家的750名滑雪爱好者增加到2014年的2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滑雪爱好者。随着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逐渐完善和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网络自媒体的迅速传播,可以预期将会有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吉林省的冰雪世界。
二、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1、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市场需求融合度较差
在项目开发时,没有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缺少怎样与相关产业以及与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
2、冰雪旅游项目服务质量与产业发展速度融合不足
吉林省近几年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发展迅速,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配套的服务质量远远跟不上发展的要求:首先,吉林省虽然加大了冰雪旅游项目的投资建设,但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却跟不上;其次,项目的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再次,各类人员的服务意识跟不上;最后,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优质。
3、冰雪旅游项目的规模性不强
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的开发,目前只能说是刚刚起步阶段,与之配套的产业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性措施的建立仍需时日;冰雪旅游项目健康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还处于草拟阶段;配套项目的管理条例都有待完善;产业完整的生态链条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
4、冰雪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度差
与冰雪旅游项目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吉林省冰雪旅游项目尚缺少自己的文化个性,项目多数以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为主,而缺少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主体性文化。冰雪旅游与吉林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合不够,如怎样将萨满文化同冰雪旅游有机的结合,提高游客对冰雪旅游项目的认知,怎样突出冰雪旅游项目的创新性和文化性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5、冰雪旅游项目与衍生产业融合性较差
目前,吉林省的冰雪旅游文化项目相对单一,仅限于滑雪以及冰雪节,而与冰雪旅游相关的餐饮、娱乐、交通运输、购物、房地产等产业融合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融合对策研究
面对当今激烈竞争的发展局面,怎样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使吉林省冰雪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能够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需要管理者在冰雪旅游产业模式的经营管理以及开发、公共宣传和服务、以及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一方面还需要在宏观及微观两个方面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从而能够使整个产业良性发展,最终达到整体提升冰雪旅游产业的目的。
1、政府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上层管理以及调控
冰雪旅游产业严格地说是一个产业链条,是以冰雪旅游资源为主体,相关产业为辅助的庞大的经济综合体,要想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创造最大的效益,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就不可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也尤为重要,这就突显出宏观调控的重要性。首先,政府部门要行之有效地进行正确的管理和引导,实行统筹规划、促进产业合作;同时出面进行营销,推进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相关产业的软硬件建设,并进一步制定可持续发展计划。其次,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为辅助的模式促进建立行业联盟,并规范行业标准、建立行业管理制度。再次,在给予政策扶持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行业的监督,避免盲目发展,要引导其走科学化、规范化发展道路。最后,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并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冰雪旅游产业能够健康发展。
2、科学定位,突出吉林省人文地域特色,形成独特冰雪旅游品牌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使我国旅游进入品牌时代,怎样打造具有价值的品牌是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关键。要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具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职能部门要科学规划,将人文特色同冰雪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进行规模化的经营和科学化的管理;结合自己的优势来科学定位自己的品牌以提高竞争力;在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发上,结合吉林省优势资源,强调冰雪与文化、体育以及艺术等方面的相互融合交叉,在冰雪观光及休闲,冰雪赛事举办,冰雪节庆及民俗结合方面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冰雪旅游项目。
3、加大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大影响力
在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长白山、吉林雾凇、查干湖冬捕、瓦萨国际滑雪节等能够代表吉林省旅游特色的元素,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广泛的大力宣传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同时,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方式,联合企业到国内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吉林省冰雪旅游的宣传及推广活动。
4、加强并完善冰雪旅游项目配套及相关产业设施建设
能够让游客满意的冰雪旅游项目,除了项目本身基础设施的完整之外,还需要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如吃饭、住宿、出行、购物)的不断完善与建设。首先,可以把城市商圈的服务体系纳入到冰雪旅游产业的服务体系中来,具体的操作,可以适当延长商铺冬季的营业时间,或向商圈引入一些娱乐项目或者艺术活动来吸引更多的客源;其次,需要进一步完善冰雪旅游项目的设施,这其中包括救护设施和人员的合理配置,要争取做到救护设施的正常运转,通信的通畅,以及救护渠道的顺畅。
5、加强冰雪项目专业人才的培养
目前,与冰雪旅游产业相关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严重地限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当前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教学优势资源,特别是体育院校要加强冰雪旅游人才的培养,要开设冰雪旅游、雪场管理以及滑雪等专业课程,以弥补人才匮乏的问题;另外,要积极地向其他冰雪旅游发展较好的其他地区及国家学习经验,并向其地区委派人员或从当地引进一些人才,为吉林省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四、结语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3]。十报告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注重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和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依靠文化“软实力”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索。虽然文化产业可以提升区域性经济水平,但我国各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资源有差异,这就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选择恰当的文化产业进行发展。
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各项指标较低,但东北地区丰富的生态文化、特有的冰雪文化、悠久的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东北文化竞争力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因此,立足东北地域特色,夯实冰雪文化产业基础,整合区域文化产业资源,发展“冰雪主题”公园成为东北地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推进文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首要选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大大小小的主题公园超过2500多座,但其中,一些主题公园仅靠机械游乐项目添充,缺少独特的主题和文化支撑,以致亏损。鲜明、独特的主题永远是主题公园成功的灵魂。鲜明的社会主题,准确的文化定位、独特的地域特色、有序恰当的艺术渲染与诠释,是成功的主题公园永恒的元素,也是成功的保障。东北地区源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发展“冰雪主题”公园成为区别其他区域主题公园的优势所在。
首先,冰雪是大自然的馈赠,发展“冰雪主题公园”的原材料相对天然、便宜。从1963年,哈尔滨市首次举办冰灯游园会到现在以冰雪大世界、冰灯公园和太阳岛雪雕公园为依托的三大冰雪主题公园,哈尔滨冰雪文化集中区域基本建构完成,每年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推动了哈尔滨经济的发展。如果东北三省能联手打造冰雪主题公园的文化产业群,形成有效的文化产业传播链,势必会极大推动东三省的经济发展。其次,完善接待设施,打造服务品牌也将扩大经济收入。一个成功的主题公园除了拥有独特的主题,接待设施不可或缺。主题公园内别致的咖啡厅、特色餐饮店、货真价实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的建立不仅能满足游客的休息、购物等需求,而且也可以兼具创收、宣传等功能。因此,把握消费心理,打造服务品牌,调整文化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而且还可以带来除门票之外的附加收入。
二、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虽然,在东北冰雪主题公园的建构中,哈尔滨三大冰雪主题公园总结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纵观近年来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推进东北冰雪主题公园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化地域民族特色,加强民俗文化表达东北地区由于地处边疆,很多民俗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以黑龙江省为例,如能巧妙地以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作为艺术造型创作元素建立冰雪民俗馆和体验区,着重展示少数民族的文化形象并开发意向剪纸、石雕根雕、各种皮质工艺品、植物编织制品等相应的文化产品,不仅会为冰雪主题公园注入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且可以形成相应的文化产业链增加旅游创收。
(二)注重文化演艺产品开发,刺激游客体验参与冰雪主题公园的材料表现以冰雪为主,再加之室外零下30多度的气温,使很多游客感觉冷上加冷,难以抵抗。因此,冰雪主题公园可以加入以传统民俗为核心的歌舞类巡游演出进行热身,如龙江剧、二人转、阿城金源文化的大型历史歌舞剧,赫哲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的民族歌舞表演等。这些歌舞类巡游不仅能展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能增加互动,使游客加入巡游队伍,增加游客个性化体验。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等四大方面。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智乐思等期刊网站进行相关资料检索,并在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获取大量有效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要求,制定《关于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表》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初稿经2轮专家评议、修改,对问卷进行了归类排列与增删,使该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在正式调查前对2个专业60人做了初测,并按等级换算成分数,1周后进行了复测,由两次所得数据求得信度系数r=0.91,p<0.01水平,具有较高信度。向哈尔滨体育学院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在校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4%。
1.2.3座谈访问法
访问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处等相关领导和社会体育学专家教授,了解哈尔滨体育学院悠久的冰雪办学历史、学院冰雪体育教学现状以及有关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9.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
冰雪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环境,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结构配备及质量,冰雪体育服装用品等,是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客观物质保障。
2.1.1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完备,但使用率低
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场馆建有大学生滑冰馆、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每年12月-期末)、帽儿山滑雪场。大学生滑冰馆作为承担2009年世界大冬会冰上运动项目的场馆之一,其科学的设计理念和完备的配套设施受到了国际大体联专家的高度评价。1999年至今,学院投入近亿元资金,在帽儿山镇先后建立的高山滑雪场和滑雪教学训练基地是目前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管理现代的一所现代化综合滑雪场,在教学、科研、训练和竞赛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年12月至第二学期末的室外临时滑冰场承担着大量教学工作。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使用率较高,但高使用率多来自本院教学课程安排的硬性需要。除每天课程、训练用途外学生自主使用率小。未能在推广学院冰雪校园体育文化中发挥充分的作用。帽儿山滑雪场的使用率受季节影响较大,冬季使用率高,但是高使用率多来自专业学生完成课程内容。对于学院主体非冰雪专业学生来说,参与雪上运动的情况很不理想。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只是知道学校有帽儿山滑雪场,并未亲身享受到学校冰雪资源的优势。因此,帽儿山滑雪场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的作用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学生滑冰馆因其场地维护费用较高,再加上冬季室外临时滑冰场的设立分担了大部分训练和课程任务。固大学生滑冰馆只承担少部分训练教学任务,少部分比赛任务,以及夏季学院冰雪运动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及比赛等。除课程安排之外,大学生滑冰馆的自主使用率几乎为零。
2.1.2冰雪体育器材购置全面,但使用与运动本身背离
对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器材及用品的调查主要是常用器材用品的调查,如冰刀鞋、滑雪服等。滑冰是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学院统一发放冰刀鞋。在体育用品方面,学生总体购买滑雪服装的人数较多,但在这些购买人数中因运动需要购买的人数相对较少,购买动机大多数在于日常穿着保暖,这归因于学院的气候等因素,与热爱冰雪运动相背离。
2.2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
2.2.1冰雪教学资源丰厚,但教学效果欠佳
哈尔滨体育学院一直倾力于冰雪体育的教学研究。在冰雪教学、训练、科研活动中做了大胆的尝试与改革,在首创“冰陆双周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开创了“雪陆双周期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运动成绩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冰雪项目运动员,其中不乏顶尖级世界竞技运动员。在对学院冰雪课程教学情况的调查中显示有85%的学生认为学院老师授课很好很易接受;13%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一般;剩下的少数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很差,难接受,从这项结果中得知,在实际教学中学院学生认可老师的授课水平。但在对另一问题的调查中却得到差强人意的结果:在学院的冰雪教学中只有少数学生(16%)能够通过学习后达到理想水平(成绩在85分以上);大部分同学(64%)处于只能在冰面立稳、做短距离滑动的状态且动作多有扭曲变形(成绩在60-85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20%)无法通过检测考试(60分以下)。体现出冰雪教学资源丰富与教学效果欠佳相矛盾的现象。
2.2.2冰雪体育广告与宣传数量少、内容枯燥
体育广告与宣传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哈尔滨体育学院对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包括校内以及校外的宣传)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校内的宣传主要以标语、墙体海报等形式,在全院范围出现的冰雪体育标语及墙体广告共20处,在校外的宣传微乎其微:仅在校园网站首页、校园简介、学生录取通知书等处对其冰雪运动项目做了一定宣传,并无其他强有力的广告宣传投资。
2.3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面指对大学体育起规范作用的各种学校体育法规和条例,学校制定有关体育规章制度及各项体育运动的裁判规则等,此外还包括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部(课部)、体育协会、运动队、体育俱乐部等各种体育组织。
2.3.1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建设不够完备主要表现在学院内缺乏学生占主动地位的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协会建设。这也是学院学生自主参加冰雪运动人数较少的一个关键因素,校园内冰雪体育俱乐部或冰雪体育协会的建设可以很好的增加冰雪体育的参与意识,是学院冰雪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主要为教学服务。学院设有冰雪运动系,是完成冰雪教学、科研、训练的一个教学系。另外学院于2012年设立冬季奥林匹克学院,学院设有冰雪运动文史馆。
2.3.2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了解甚少
学生对冰雪体育制度的了解模糊。问卷调查显示,仅极少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裁判规则了解熟悉,绝大多数学生对冰雪项目的了解仅停留在知道冰雪项目名称的层次上。对于世界公认的各种冰雪运动项目的组织联合会等的了解也很薄弱。在问及是否会关注冬奥会时,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不会关注。在问及“是否参观了解我院冰雪运动文史馆”时,很少学生给出积极答案。而对于学院新成立的冬季奥林匹克学院也只是极少数同学关注。
2.4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
2.4.1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积极
哈尔滨体育学院冰雪特色办学历史悠久,学院学生对冰雪体育的了解相对较多。学院每个学生都必修滑冰课程,学生对冰雪运动的认知更加真切全面。另外,体育精神存在共性,所以冰雪体育精神也体现在顽强拼搏、公平竞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精神上。总的来说哈尔滨体育学院学生冰雪体育意识较强、冰雪体育精神表现积极。
2.4.2冰雪体育自主参与意识薄弱
调查显示,除课堂练习时间外,学院学生课后自主参加冰雪体育运动的人数较少,这也是学院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同时,学院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使用率低的情况也能反映出自主使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的学生数量少。学院学生参与冰雪体育意识薄弱反映出目前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出现了薄弱环节。冰雪体育参与意识与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相辅相成,没有浓郁的体育文化渲染就减少了冰雪体育参与热情,较少的冰雪体育参与也不利于校园冰雪文化建设。
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路径
哈尔滨体育学院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因其本有的冰雪体育基础,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全面,表现在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完备,冰雪体育教学资源丰厚,冰雪体育相关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基础,冰雪体育精神积极。同时调查也体现出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建设过程之中逐渐变得麻木和不以为意的一面,从而出现冰雪体育设施场馆使用率低下,冰雪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精神文化、体育制度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所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体育精神文化是中心,体育制度文化是保障,体育物质文化是基础。体育行为文化是重要的实施手段,四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推动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可以基于这四个方面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1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3.1.1增强大学生冰雪体育意识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冰雪体育意识。冰雪体育意识是指人们对冰雪体育的认识、看法和参与意识。冰雪运动因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导致人们对其进行全面的认识产生了一定局限性。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时间长,冰雪资源丰厚,冰雪体育运动有一定的历史,冰雪体育氛围浓郁。因此地处东北地区的高校要善于将外在的物化优势内化成学生的意识层面,使学生在意识上重视喜爱冰雪体育运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坚强庞大的冰雪意识体系。这样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就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为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3.1.2弘扬冰雪体育文化精神
体育精神具有一定的共性,冰雪体育也具有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精神。另外冰雪运动因其运动环境的特殊性,冰雪体育精神显现出更加鲜明的自身独特性:抗冰寒的顽强意志力、特殊环境下团队合作力、挑战大自然的冒险精神以及对人类自身运动极限的挑战精神。冰雪运动独具魅力,冰雪体育精神受用终身。建设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要大力弘扬冰雪体育精神,吸引更多的热血青年参与进来,体味冰雪运动无限的乐趣,培养冰雪体育意志,贯彻终身体育理念。
3.2高校校园冰雪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层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是高校体育文化中可感觉到的具有一定感染力的层面。一所高校的体育场馆及内部的器械布置,体育建筑的风格,学校所处的地域构成了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反映着高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也体现出高校的办学特色。
3.2.1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应对不了庞大的学生数量。高校校园体育场馆建设的丰富性是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首要的就是加大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丰富性可以满足高校校园师生求新求异的运动需求,与此同时众多的冰雪体育参与也推动了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充实。冰雪体育对场馆设施的要求较高,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学校也可以采用与社会冰雪体育资源合作的方式,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建设高校校园的冰雪体育文化。
3.2.2提高场馆设施的利用率
高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师生服务,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冰雪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学生相背离。学校相关部门应注重并在校园内推行利于冰雪体育发展的有力政策,鼓励师生享用学校冰雪体育资源。例如学校可以推行凭本校的学生证等,免费或低收费使用学校冰雪体育场馆设施或与社会合作的冰雪体育资源,让学生能身受冰雪,心系冰雪,推动高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建设。
3.3高校校园冰雪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3.3.1开展冰雪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有待创新,冰雪体育的流行为高校体育课程带来了新的突破。高校开展冰雪体育课程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对新兴体育项目的猎奇,同时激发对体育的热情,重拾体育乐趣,回归体育世界。高校施行全国招生,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地域因素,注重冰雪体育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手段以及考核标准的合理性,避免考核标准不当破坏学生对冰雪体育的热衷。3.3.2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活动传统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学校运动会为主,学校运动会有其不可避免的弊端所在:竞技性浓郁,参与学生人数少,比赛项目没有创新性。举办冰雪体育文化节,学生的参与性更强,冰雪体育运动项目新颖,充分展现体育的趣味性。另外,学校范围的活动可以加强学校整体性、融合性,使学校融为一体,加强学校凝聚力。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3.3.3加强冰雪体育宣传工作
加强学校内的广告宣传,包括横幅、标语、墙体画、雕塑等,丰富校园内冰雪宣传的宣传形式和内容,使冰雪运动萦绕整个校园。可以举行新生入学以“学校特色”为主题的演讲,介绍学校的冰雪特色、办学理念等等。让他们入学第一刻的心就深深烙上冰雪特色。校外宣传也很重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校特色的广告宣传,学校的网站等可以适当增加冰雪特色的宣传部分,重点凸显冰雪特色。在社会上做适当的宣传一方面可以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适当开放学校的冰雪体育场馆设施也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3.4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冰雪体育制度文化主要包含冰雪体育法令法规、冰雪体育规章制度、冰雪项目运动规则及裁判规则,另外,还包括冰雪体育俱乐部、冰雪体育运动队等体育组织。冰雪体育制度的建设伴随于冰雪体育运动的整个过程之中,要严格按照冰雪体育运动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建设自己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1冰雪体育运动队建设
高校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可以成为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核心,也是高校创建办学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从当今在中国熟知度较高、训练基础较好的冰雪体育项目着手,例如短道速滑、花样滑冰等,建设一支成绩优异的冰雪体育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大赛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校荣誉感,从而建立起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冰雪体育文化,增加同类学校竞争筹码。另外在冰雪体育运动项目中冰球、冰壶类运动项目以团队形式比赛,可以仿照学校篮球队等团体项目的成熟建设经验,打造学校冰球队等,构建学校校园冰雪体育文化。
3.4.2鼓励成立冰雪体育俱乐部
笔者在课前按每组5~6人将班级学生随机分成若干讨论组,在讲某一章节前一周给学生一个相关病例,并根据病例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文献,分组讨论,解决问题。如在讲糖代谢这一章节时笔者先给出一病例:患者,男,65岁,身高175厘米,体重65公斤,多食、多饮、多尿半年,体重减轻15公斤,查空腹血糖8.6mmol/l,随机血糖16.6mmol/l,尿糖++++。讨论①什么是糖尿病?②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③糖尿病人为何会发生三多一少的症状?④糖尿病人为何尿糖呈阳性?⑤糖尿病有什么危害?⑥从生物化学角度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听课,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组讨论,在最后一节课时进行总结,解决问题。每个小组推荐1名发言人,阐述本小组的观点,其他小组成员可作相应补充。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但不能形成以教师为主体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根据本章节内容进行一个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在愉快氛围中轻松掌握本章节的内容。
2病例讨论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意义
2.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了解决问题,寻找正确答案,大多数学生改变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主动接受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认真预习复习,积极投入小组讨论。同时学生们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
2.2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涉及的病例与临床密切相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由原来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转变为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本质上去认识了解它。在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根据所学的知识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3增强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
在病例讨论的课前准备阶段,小组成员各抒已见、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集体讨论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量有限及思维的局限性,对病例的分析有一定的偏差,各小组通过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引导帮助下,取长补短,完善对病例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多,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凝聚力。
3病例讨论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3.1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
病例讨论的教学方法不仅涉及到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还涉及到临床病例的基础知识、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教师不仅需要具有丰富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能驾驭和控制课堂气氛,掌握讨论情况,引导讨论的进程。同时教师还要了解本专业的行业动态,将最新的技术理念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所以病例讨论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3.2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需要,问题的设计及讨论要恰当
病例讨论是围绕典型病例及相关问题而进行的,所以病例的选择及问题的设计是病例式教学法的关键。所选择的病例应与生物化学的内容关联性强,突出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同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病例,不能选择太难或太简单的病例,太难的病例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太过简单的病例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该学科产生轻视心理。
3.3需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1月在本院已经确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100例患者全部符合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年龄27~82岁,平均56.3岁。其中1型糖尿病11例,2型糖尿病86例,其他类型3例。
1.2方法分别对10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血清三酰甘油以及糖耐受试验检测。
1.2.1空腹血浆葡萄糖检测患者在进行临床空腹血糖检查之前的10h当中禁止食用任何食物,在检测当天早晨大约7点抽取患者静脉血液2mL,采用临床氧化酶方法。所有患者全部进行3次检测。空腹血糖在7.0mmol/L以上为阳性。
1.2.2糖耐受试验患者在采取糖耐受试验之前72h,患者可以正常饮食、一旦患者进食相对较少,则需要每天摄入150~300g碳水化合物。糖耐受试验前一天晚上10点左右禁止饮食,试验当天早晨大约7点抽取患者静脉血液2mL,对血浆葡萄糖进行测定,此为空腹血糖。临床试验之前患者停止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胰岛素。将75g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使患者在3min当中全部喝完。之后在患者喝完糖水以后的30min、1h、2h以及3h各抽取静脉血液2mL给予临床血糖检测。另外,还要对患者尿液进行收集,进行尿糖定性试验。通常情况之下,患者在服用糖水以后30min至1h血糖浓度会明显上升,2h以后血糖浓度会降低到空腹水平,一旦服用糖水以后2h没有降低到空腹水平,同时尿糖呈现阳性,则能够判定糖耐受能力相对较低,并且根据患者血糖的浓度测定结果,绘制出耐糖曲线。
1.2.3血清三酰甘油测定患者在血清三酰甘油检测之前12h当中禁止饮食,保持空腹,并且在临床检查之前不要饮酒、吸烟,不可以大幅度运动,不能自主改变以往睡眠以及饮食习惯。患者静坐10min以后抽取5mL血液2份,在采集血液以后2h内将血清进行分离,4h以内给予测定。三酰甘油正常范围是0.21~1.76mmol/L。
2结果
患者平均空腹血糖为(8.7±5.3)mmol/L,平均2h糖耐受试验值为(12.4±6.3)mmol/L,平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为(2.19±1.21)mmol/L,所有患者3项指标的水平均高于正常参考值。
3讨论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紊乱疾病,是由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是胰岛素作用障碍,造成血液当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从而发生尿糖症状,并且会导致患者机体的蛋白质代谢以及脂肪紊乱,会使肾脏、心血管、眼部以及神经系统受到损害,使患者出现功能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衰竭、酮症酸中毒或者神经和血管等相关慢性并发症。糖耐量减低患者的转归有以下3种情况:第一,是转变为真正的糖尿病;第二,是保持不变;第三,恢复到正常水平。相关临床报道表明,如果对糖耐量低减没有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大约有15%糖耐量低减患者会成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所以,糖耐量低减人群是发生糖尿病最主要的群体。如果对其采取相对应的防治措施,例如,改变以往的饮食习惯、坚持有氧运动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能够使发生糖尿病的概率明显降低。血清三酰甘油为血脂关键的组成部分,其一般保持动态的平衡,其正常值在0.21~1.76mmol/L,然而血清三酰甘油会随着性别、年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等相关原因出现非常大范围的上下波动,尤其是体质量严重超标的中年和老年人群。其合成有2种方式,第一,在肝脏以及脂肪组织当中合成,第二,经过小肠黏膜从食物当中吸收合成。血清三酰甘油升高检测结果为升高,则表明患者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必须要深入进行准确诊断。糖尿病通常包括以下4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其他相关类型的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总体比例最高。对于糖尿病的临床检验方法有很多种,本文采用糖耐受试验、空腹血浆葡萄糖检测以及血清三酰甘油测定来为糖尿病的临床诊断提供相关参考,以上几种临床生化指标还具有临床操作简便、迅速以及费用低廉等相关优势。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化学指标异常并不能完全表明接受检测者就一定患有糖尿病,必须要通过进一步的准确诊断来给予确诊。
关键词:冰雪;文化;出版;理论;结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169-01
冰雪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现象很早就存在人类历史之中。随着冰雪体育、冰雪旅游的发展,冰雪文化作为文化理论概念在近现代也逐步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哈尔滨冰雪论坛上不断有人提出冰雪文化的理论问题,这使哈尔滨不仅成为中国现代冰灯肇兴地,也成为中国最早提出“冰雪文化”理论的城市。纵观世界冰雪文化活动正在以冰雪运动或冰雪活动为先导,以民俗和地域生态文化为内容,以旅游和居民参与为形式,以文化交流为背景,以活跃经济为动力广泛地展开。这一文化现象已成为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东亚次大陆、南半球有关地区人们的共同文化财富。虽然他们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上有不同,但冰雪区域的共同性生活培养了他们文化消费式的冰雪文化,冰雪文化也日益和民生结合起来,成为服务人民大众的文化。冰雪文化不仅服务于社会经济,而且在和经济结合中发展,生长成冰雪文化产业。因此,冰雪文化界、冰雪理论界、冰雪旅游界、冰雪经济产业界希望有系统研究冰雪文化的书籍出版,冰雪文化活动也呼唤冰雪文化理论书籍的出版和活跃的冰雪文化活动相匹配,成为冰雪文化实践活动的理论引导。黑龙江出版社出版的王清海同志新著《冰雪文化学》是迄今为止冰雪文化学的第一部系统理论著作,也是建立这一专门学科理论的起始之作。
《冰雪文化学》通过研究冰雪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环境基础、客观基础,第一次揭示了冰雪文化是世界性区域生态特色文化的本质,论述了冰雪文化是人类诞生经历冰河时期用“火”点燃的文化符号,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的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冰雪斗争中、在利用和使用冰雪中、在和谐冰雪生态环境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生存式样”、“生活方式”,是全球温寒带、寒带和其他冰雪积存区域人民在冰雪生态环境中创造的文化情景和模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物质、精神文化系统的内容。该书深入研究了冰雪文化发展的历史,首次提出了冰雪文化发展经历了自然生成时期、应用发展时期、独立活动时期、消费享用时期四个时期的历史划分。该书还从全球、全国的视野,研究划定了世界、中国冰雪文化各区域板块,探讨了冰雪文化交流问题。该书还通过史料分析研究探讨了全球冰雪区域国家冰雪民俗和中华冰雪民俗是冰雪文化取之不竭的资源,冰雪衣食住行是冰雪文化的伟大物化成果,世界和中国冰雪文学是冰雪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冰雪体育运动是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冰雪艺术是冰雪文化的美学花朵,冰雪旅游是冰雪文化的休闲、健身生活方式,冰雪节是发展、繁荣冰雪文化的时空舞台,冰雪经贸与冰雪文化有同步经济效应,冰雪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成长极等方面理论,回答了冰雪活动实践所提出的冰雪文化学的理论问题,谋划了冰雪事业和冰雪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操作之策,开拓了冰雪文化运营工作方法的新途径。研究中有新论、有新意、有创新,研究内容填补了冰雪文化理论的有关空白。哈尔滨市委书记林铎在批示中指出,作者“潜心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相信这必将成为推动哈市冰雪事业和产业发展的精神和物质力量”。这部著作有以下特点:
这是一部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好书。冰雪文化理论、冰雪经济理论是理论研究的空白之地,发表的文章相对较少,出版的书籍更是凤毛麟角,从整个研究来说刚刚开始,专业研究借鉴比较少。要进行理论探讨,特别科学理论探讨比较困难。作者从冰雪文化和冰雪经济实践出发,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集结了大量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作者在著述中不满足资料和知识的累积,而是从分析研究中提炼凝结观点和见解,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冰雪文化学》论著体系和理论,提出了比较独到的、新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见解。他扣响了冰雪文化学学科系统研究的大门,是冰雪文化研究成理论体系、成学著的第一人。
这是一部有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好书。作者在研究中是把丰富多彩的现实冰雪文化活动研究和人类从冰雪中走来的远古历史研究结合起来,把冰雪一地的研究和“冰雪”多地的研究结合起来,把单个冰雪地区的探察和多个冰雪地区以至冰雪区域板块的考析结合起来,把国内“冰雪”研究和国外“冰雪”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对冰雪研究的多部门、多种类、多区域的深入资料集纳和见地研究,形成了对冰雪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广泛和深入系统的理论探讨,所以创作产生的《冰雪文化学》是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科学理论著作。
这是一部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好书。作者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发掘冰雪文化历史,从冰雪文化、冰雪活动现象分析入手,深入到揭示了冰雪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对冰雪文化的内容和本质作科学的界定,对冰雪文化区域分布作了理论探讨,对冰雪文化的资源和物化成果作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对涉及冰雪文化的活动作了广泛探讨,还深入地研究冰雪文化的开发和冰雪文化产业的形成。本书深刻地研究了冰雪文化学的理论和学术问题,因此本书在冰雪文化理论方面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理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