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2:07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发展的背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经历着不断地调整,现阶段更是处于转型特殊期,作为集政策性、功能性、扶持性于一身的特殊金融机构,正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
关键词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困境 挑战 政策性 体系
我国现有的包含各种正规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作为向农村部门发展提供资金供应的主要机构体系,仍面临着信贷资金供应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的严峻挑战。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农村金融支柱和骨干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正经历着从传统的政策性银行向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的特殊时期。
目前,农业发展银行已经改变了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备业务局面,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信贷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信贷为一翼,以农业和农村中长期为另一翼的“一体两翼”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也适当拓宽,从2004年起开始市场化发债筹资,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市场化筹资,其中金融债券已经成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此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还开展了国际结算、保险等中间业务。
但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矛盾与困境。
(1)职能定位不规范。农业发展银行由原本只拥有政策性业务,但随着重要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不断扩大商业性盈利性业务,过于讲究利润指标。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边界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强位弱势对象支持、扶植的政策性导向功能的有效发挥。
(2)法律依据缺失。国外政策性金融机构都有独立的法律依据,它们在政府支持的产业方向和范围内独立决策和经营,是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而在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迄今没有出台,现行金融法律、法规不能概括和解决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对农业政策性银行运营管理、与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关系、政府支持方式、监管模式等都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经营范围,一直游离于专门立法之外,制约着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
(3)机构设置不合理。目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是按照行政区域设置的总行――分行制,机构末端大多数都止于县市级,乡镇级别及以下的行政区域分支机构设置极少。这种营业机构设置成为与农户、中小企业等发生业务联系的障碍。这样一来,由于机构缺失的问题,使其服务于“三农”的宗旨实现困难,严重制约着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的发挥。
(4)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子成立以来,除财政拨付的资本金外,其信贷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向中央银行借款。从04年以来,开始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但市场化筹资成本高,农业发展银行由于自身盈利能力较差,对资产经营管理不善,本身难以消化如何还本付息,又成了政策性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目前农发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属于短期性的央行借款,但资金运用方面除很少一部分的正常库存占用、正常结算资金占用等贷款属于一年以内短期贷款外,其余700k以上的其他各项贷款,如超期库存占用、陈化变质库存占用及各类挂账贷款基本上都属于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的短期资金来源被大量的中长期资产占用。另一方面,农发行以市场化方式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主要用于扶植一些经济效益低、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资金回笼慢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就决定了其贷款占用的长期性“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贷款占用的长期性矛盾的存在造成了政策性银行的支付困难,加大了其经营风险。
(5)业务范围狭窄。农发行的主要业务是支持粮棉油流通。虽然一直以来国家政府一直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调整和一定的扩大,但是仍然只是在原有业务领域里的微调而已。农发行自2004年5月以来粮食流通体制开始向全面市场化过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渐丧失垄断地位,同时,商业银行也开始向其提供收购资金,农发行独家供应收购资金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这使得农发行的政策性业务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小。
(6)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从本质上讲,农发行作为政策性机构应在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性金融方针政策,实施国家宏观产业政策的同时,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内控机制。但是我国政策性金融机构由于资金来源及经营的特殊性,风险和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对风险的约束力较弱。理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建立贷款保全机制,切实防范和化解面临的风险。
简单来讲,笔者认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当在保证实现其政策性目的的同时,适度的一步步扩大其业务范围,逐步发展成为能够真正为“三农”服务,为人民带来福利的综合性特殊机构。切忌同商业性银行业务混合经营,将盈利性代替政策性作为首要目标。与此同时,农发行应该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要求自己,规范内部组织管理制度,强化内部风险控制,健全信贷风险考核体系,提高资产质量,使农业发展银行经营管理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型机制。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优化与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1.1绿色农业发展将逐步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当前,我国逐步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政府在稳定现有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要求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切实向三农倾斜,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形成。湖南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注重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培育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绿色农业,尤其是作为龙头企业佼佼者的绿色食品企业,将在基地建设、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等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
1.2城镇化建设将进一步扩大绿色农业的市场空间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策略是城镇化建设,其理想目标是将工商企业集中在城镇和园区发展,把农民集中到城镇生活,从而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基本农田得到高水平保护,建设用地获得高效益产出,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2012年湖南省城镇化率已达到46.7%,长沙的城镇化率已超过70%,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城镇化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通过支持绿色产品龙头企业,构建绿色农业生产基地,不仅解决农民进入城镇后的就业问题,使农民在城市有长期稳定的生存手段,为农民进得来、留得住创造条件,而且统一有效的生产基地将代替一家一户的生产,绿色标准化生产将可得到进一步推广。这给湖南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1.3城乡一体化将提升居民收入并扩大绿色农业产品需求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居民收入不断提高。湖南省的恩格尔系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1980年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57.4%下降到37.3%,下降了20.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66.3%下降到43.9%,下降了22.4个百分点。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转型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恩格尔系数会进一步降低,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将由吃饱向吃好转化,绿色食品的需求会日益增加,从而给绿色农业产品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
2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2.1湖南绿色农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
在绿色浪潮的推动下,湖南省的绿色农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作为绿色农业发展最直接体现的绿色食品产业也有了一定数量和规模:2003年绿色食品生产企业45家,绿色食品产品数量109个,均居全国第17位,而到2012年湖南绿色食品企业有253家,居全国第11位,绿色食品产品787个,居全国第9位。各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数和绿色食品认证数对比见图1。总体而言,在湖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绿色农业发展较好:长沙无论企业数还是产品数都位居全省第一;株洲在2006年时绿色农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但经过几年的重视和发展,其绿色企业数和绿色认证食品数都位列全省前列。而在经济较不发达的地区,绿色农业发展不太乐观:湘西和张家界虽然有大片的绿色区域可进行绿色农业生产,但因为龙头企业实力较弱,难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一条龙规范经营,再加上绿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又集中在大中城市,运输困难,所以发展缓慢。
2.2政府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就全国而言,不仅先天条件优越的东北三省和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在大力扶持本地区绿色农业的发展和绿色食品的生产,而且一些生态优势不明显、经济发展不靠前的地区也在想方设法推动其绿色食品的生产。黑龙江省早在上个世纪就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2014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正式出台,决定要在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的发展,并且每年拿出8到10个亿的资金专门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江苏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步伐,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广东省提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绿色食品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湖北省实施了九大政策扶持绿色产品的生产,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开发绿色产品,并且给予绿色食品企业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的待遇。所以尽管湖北省与湖南省农业资源相近,其绿色食品企业数量却比湖南省多100多家。江西省确立“绿色江西,绿色食品”的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成为该省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湖南的发展力度是不够的,湖南省虽然提出了发展绿色农业的目标任务,但尚未制订绿色食品发展的总体规划,政府对绿色食品的申报、生产和发展也缺少引导,缺乏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
2.3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接受程度不高
绿色农业的直接产品绿色食品并没有真正深入人心。首先,不少消费者不了解绿色食品,不认识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志。其次,在市场调研中,虽然对于绿色产品许多消费者表现出了较大的偏好和购买意愿,但往往很少采取实际的购买行为,也就是产生了所谓的“绿色消费态度行为缺口”。再次,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造假事件降低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认同率。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后,人们对绿色食品标志的信任度有所下降,而有机食品标志可以通过买卖获取的报道见诸报端后也使一部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认证持怀疑态度。最后,价格因素仍是最大障碍。从中国目前的收入状况来看,绿色食品的价格偏高,且高于消费者的心理接受范围。商务部2008年的《绿色市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分别约为普通农产品价格的4倍、2.4倍和1.6倍,昂贵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2.4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科技投入不够,加工水平不高,利润率低。从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农业科研投资约为农业总产值的1%,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而我国只占0.2%左右。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工业加工程度也较高,其产值已经相当于其种植业产值的3至5倍,利润率可以达到30%至50%,甚至更高。而湖南省目前绿色食品生产的利润率仅维持在10%至20%之间,不少企业在绿色食品生产上还处于亏损状态。二是龙头企业势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湖南绿色农业的发展相对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而言仍较为落后。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湖南253家绿色食品企业中仅有7家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居全国第13位,42家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居全国第11位。大多数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小,产地分布广,生产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的分散组织,产供销呈分割状态,外延的产业链还没形成,谈不上规模效益。绿色食品的物流渠道急需改进: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产地和消费地的距离相隔较远,对物流尤其是冷链物流的要求较高,但目前物流业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绿色食品的运输要求。三是农民素质需要提升。发展绿色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培育具备优势的支柱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与质量,可以帮助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让农民从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但目前湖南的农民很多对绿色农业还不了解,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形式大多还处在一家一户签订合同阶段。不少农民没有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联合起来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性,农业合作社等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产业化组织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的学习能力、合作意识等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湖南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
3.1提振消费者信心
绿色食品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品,就国际市场而言,到本世纪30年代,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将占食品销售总额的80%。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知和选择是一个曲折的过程,为使消费者放心购买绿色食品,应当加强宣传,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更为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提升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和公信度。首先就要消除消费者的购买顾虑。要消除购买顾虑,就应当加强认证,尤其要加强监管,严格保证绿色食品的真正“绿色”。其次,要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从这方面来说就是要帮助企业提高绿色食品的生产效益、适当降低绿色食品的价格,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购买力的提高,绿色食品的消费信心将得到提振。也就是说A级的绿色食品应当批量化生产,提高技术,降低成本,让中高收入甚至更多的人可以消费。而AA级的有机食品可考虑走高端路线,满足高收入群体:目前,长沙的博野有机食品企业已在长沙开店5家,还有浏阳浩博有机公司也已在麦德龙超市,浏阳天野有机食品企业在大润发超市销售,这些有机食品的价格普遍比普通食品的价格高几倍,但市场前景看好。
3.2做好绿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
目前,湖南省对绿色食品的申报、生产和发展还缺少引导,应在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制订湖南省的绿色农业总体规划。可考虑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绿色农业产业带。湖南省可根据现实条件和现有的绿色食品企业情况,分片区进行布局和管理,充分发挥不同片区的特有优势。比如长株潭地区因经济较为发达,消费绿色食品的人较多,可考虑以生产绿色蔬菜为主,环洞庭湖地区可考虑多发展水产品。绿色农业的基础是农产品生产基地。所以要集中抓好绿色稻米、绿色水果、绿色蔬菜、绿色油茶、绿色水产和畜牧养殖等优势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绿色生产基地标准化水平;抓好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质量管理。实施品牌名牌战略,引导湖南绿色农业向一个行业一个龙头,一类产品一个品牌的方向发展,即学习黑龙江整合五常大米、北大荒绿色食品一样整合品牌。
3.3加大投入
自第一家生态银行于1988年在德国成立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投入,美国环保投资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德国、日本等为了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对绿色产业的投融资实施优惠信贷政策。云南、江苏等省对获得绿色证书的产品奖励5到10万元;黑龙江、山东等省每年投入上亿元的资金用于发展绿色食品。2005年,湖南省仅投入100多万元扶持基金到绿色食品产业,而相邻的江西省投入了500万元,云南省投入了1500万元,江苏省的投入则高达5000万元。绿色农产品检测体系、服务体系、营销体系的建立与健全都需要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不足,绿色农业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湖南省应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品种或引进特优品种,创出一批具有湖南特色、能够占领市场的名牌绿色农产品,增强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4扶持龙头企业
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兴衰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扶持政策应倾向于已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市场前景好、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企业,根据国际上发展绿色食品的经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从市场准入、财税、融资、检验等各个方面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好的外部条件。根据市场需求,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建立自身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并全程提供配套服务;农户应按照合同的要求进行生产、销售,企业则按合同进行采购、加工,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利润应在各个环节合理分配,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带动绿色农业走好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发展的道路。另外,应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建设绿色农产品的“三资企业”,实现龙头企业与国际市场对接,进入蓬勃发展的发达国家绿色农产品市场。
3.5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
在合理规划绿色食品产业带的同时,政府还需要根据产业带分布情况建设一批绿色食品加工区,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创业,引进相关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以促进绿色食品加工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拉长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韩国的农村工业园计划成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农村工业的适当集聚,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及共享问题,并且发展中所需要的技术、信息服务和分工协作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提高了企业的规模效益。长沙的望城高科技食品工业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集约和带动效应。建议湖南省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建设15个左右的绿色食品加工区。加快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储藏、保鲜及运销业,把湖南省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也就是说通过物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起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的产业群。
3.6提升农民素质
(铜仁市委党校,铜仁 554300)
摘要: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农旅一体化是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西部地区,以自然生态为主的现代旅游和以山地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各有优劣,二者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本文以西部地区A区为例,在深入分析农旅一体化带来机遇的基础上,探讨发展现代农业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 : 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现代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006-02
作者简介:王慜(1983-),女,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现为铜仁市委党校讲师。
0 引言
农旅一体化是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完善而促进生产关系、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的必然过程。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的。传统农业是以产品生产为主,重点是作物种植和畜牧水产养殖,着眼于以耕地为基地的农户经营,是一种为满足自身需要而生产,相对低水平的发展形式。现代农业则是一种满足基本粮食需要基地上的商品生产,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旨在在维护生态效益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开发利用全区域的生产资源,满足市场需求,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1 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概述
1.1 农旅一体化的范畴界定
农旅一体化,就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在城乡互动的基础上,开创农业与乡村旅游业两栖化经营模式,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的一种发展方式。具体来说,农旅一体化有农旅合一、乡村景区化、产业立体化、经营共生化等方式。农旅一体化是农业和旅游业相融合的一种农业类型,它拓展了旅游资源的类型,使农业焕发出新活力。
1.2 农旅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化的一种趋势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产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断产生矛盾冲突,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旅游农业就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旅游等农旅一体化产业项目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1.3 农旅一体化使农业和旅游业实现双赢
农旅一体化通过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的挖掘,使旅游吸引物的内容得以丰富;旅游服务向农业部门的延伸,也使农业从满足人们生存需要扩展到了满足人们发展与享受的需要,使农业服务业得到了优化发展。农业旅游也会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互动,帮助增长产业链条,增加产业边际效益,帮助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旅互动的“三农”效应与旅游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密切城乡交流,扩大农村社会开放度。开拓旅游新领域,丰富旅游产品和缓解假日旅游热点压力。农业与旅游两者的有机融合让该村找到了一条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休闲避暑旅游的道路。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正踏上这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向着幸福新生活迈进。
2 A区农旅一体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2.1 A区旅游产业资源丰富
A区是地市级城市所在地,下辖5个街道、4个镇、5个民族乡,具有“黔东门户”、“黔东宝镇”之称,这里自然、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之多,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还有民族风情园、三江公园、周逸群故居、东山楼阁、东山寺、锦江公园、十里锦江、文笔峰公园等景区,距离佛教名山梵净山80公里,距湖南凤凰古城55公里。近年来,A区所在地级市重点投资开发建设了一批风景名胜区,新建了一批星级宾馆,更促进了A区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A区优质稻种植面积65023亩,总产量28800吨;高淀粉红薯种植面积25473亩,总产量41232吨;花生种植面积11141亩,总产量1060吨;油菜种植面积36144亩,产量4880吨;油茶种植面积24570亩,占油料类种植面积的34%,产量36吨(油茶处于发展初期);蔬菜产业,目前全区在2011年以后种植蔬菜面积超过46369亩,不包括食用菌;精品水果产业预计2020年达到5万亩;中药材产业处于发展中,畜牧与水产业现逐步由散养向规模化发展,其中水产没有形成规模和产业。
3 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径
以“农旅一体化”为目标,为农业生产导入现代旅游服务要素,重点打造三个现代农业园区,率先实现“农业景观化、园区景区化、生产定制化、生活乡村化”的一体化目标。通过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效应,连片开发、整体提升,带动其他乡镇新农村建设提升,推动A区农业转型升级,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
同时,基于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A区生态农业现有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以农为本、农旅结合、突出特色、提升跨越”的指导方针,围绕“生态化的山区环境、品质化的农业产品、创意化的产业体系”三大核心,对生态旅游、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一心一环一区两翼”的整体空间布局,适当增设生态农业对文化旅游的服务功能、休闲度假功能和人文价值提升功能,促进农业与服务业、旅游农产品加工产业、农业休闲与体验产业和农业文化与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对接,使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创新发展,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产业增效。
4 农旅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
4.1 农业发展向由循环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现代农业应该摆脱以往通过生产粮食、副产品等解决温饱问题的传统发展模式,要就地取材,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利用潜力,发展生态农业,同时将现有资源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利用旅游产业为农业产业打开市场,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达到美化农村环境、提供旅游观光和调剂劳动以及学习、享用农产品的现代旅游农业。
农旅一体化产业链的延伸、整合和优化要以旅游企业为龙头,优化配置相关产业。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转变产业运作方式,通过多产业融合整合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
4.2 农产品类型由传统初级产品向特色品质产品升级
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新鲜农产品。传统农业以满足温饱为目的,只提供缺乏特色和亮点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增值空间不大,无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农产品销售模式比较落后,致使产品打不开市场,无法实现产业升级。要对农产品进行创意加工,实现碧江区文化的物化,着力实现产业转型。在销售环节,应该对初级农产品进行二次加工,同时引入互联网销售模式,让农副产品真正规模化、标准化。
4.3 发展质量农业,提供有机、无公害、绿色产品
引入绿色生态理念,为游客提供优质优价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就现代农业而言,除了要增产,更应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以适应市场发展趋势,实现农业产业升级发展。以无公害、有机、绿色生产为切入点,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及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品牌优势。另外,需要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执法机构应该对农产品加强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和监管体系,促进农旅一体化发展。
4.4 加强组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合理规划。根据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整体布局,打造品牌产业,促使农业与生产加工业、旅游业等多个产业的融合,以此形成优势产业;规划生态农业产业园区时,应根据当地农业特点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农民增收。
二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集中财力、物力、人力等多方资源,为农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基础设施,着力打造农产品物流体系。另外,要积极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农,逐渐构建政府、社会等多元化的筹资模式和运转方式。
5 对策效果分析
现A区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创建品牌,组织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专家技术服务团,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实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培训、观摩考察等,以点带面带动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发展。目前,A区现代农业园区共计完成投资30012万元,占年度计划数的100.04%,据2012年统计数据:建成专业蔬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2.3万亩,竹林基地0.9万亩,中药材基地0.2万亩,粮经比由6:4调整为4:6,农森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9%。
6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农旅一体化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关注,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装备进行生产,而是以市场导向的经营理念。农业生产种类不仅是传统的农产品,而且包括各种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经营,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通过本文研究分析及展望,确定A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进而带动乡村旅游农业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祁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与实践[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8(1):48-50.
[2]张永贵.投资新领域:城郊休闲农业[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8(6):48-49.
[3]刘杰.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1(2):214-217.
[4]陈琳.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农业旅游的发展[J].黑河学刊,2006(2):27-29.
[5]张文建.农业旅游:产业融合与城乡互动[J].旅游学刊,2011,10(26).
[6]张莹.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5)
摘要:概述了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阐述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现代农业;农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25-04
作者简介:徐娟(197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与企业经营管理。
基金项目: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十二五”科研课题“高职农业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8)
现代农业生产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特点,正朝着高科技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农业、标准化农业、信息化农业、工厂化农业方向发展。农业高职院校应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不同规格的农技人才;要面向农村经济、面向农业生产、面向农民兄弟,走一条多方位、多层次办学的路子。
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
我国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现代农业的内涵分为三个领域来表述:产前领域,包括农业机械、化肥、水利、农药、地膜等领域;产中领域,包括种植业(含种子产业)、林业、畜牧业(含饲料生产)和水产业;产后领域,包括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运输、营销及进出口贸易技术等。从上述界定可以看出,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部门,而是包括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原有的第一产业扩大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现代农业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群体。这个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庞大的产业群,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与农业生产形成稳定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经营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手段和现代物质装备条件武装农业,集市场化、科学化、组织化、设施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社会化等诸多特征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形式是专业化,方向是持续化,目标是产业化。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农业打破了内部物质循环的局限性进而实现物质的开放式循环,从自给农业发展为市场化农业。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 农业发展突破了产销脱节、部门分割、城乡界限明显等局限性,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走向一体化,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互融合,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链条大大延伸,农产品市场大为拓展,逐步形成了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工业装备普遍使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逐步由现代机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农田水利化、农地园艺化、农业设施化以及交通运输、能源传输、信息通讯等的网络化、现代化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农业科研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农业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农业增产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同时,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普遍提高,也正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 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对农业
高职人才的知识、素质与能力要求
(一)现代农业对农业高职人才的专业要求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专业需求有了很大变化,由过去的以生产为主变成现在的生产、加工、经营、服务多种专业并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1)农业技术类专业人才,包括农学专业、园艺专业、设施农业专业、园林技术专业、水产养殖专业、畜牧兽医专业等。(2)生态环保类专业人才,包括农业生态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农业环境保护技术专业、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等。(3)食品加工类人才,包括食品加工技术专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贮运与营销专业等。(4)流通服务类专业人才,包括物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生态旅游专业、观光农业专业等。(5)工程机械类专业人才,包括水利工程专业、灌溉与排水技术专业、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等。(6)经营管理类专业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等。
由于现代农业的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对人才的专业需求不仅表现为不同专业的差别,而且也表现出同种专业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别。以生产类专业为例,它既需要研究型的高科技人才为其发展提供理论与科学技术的持续动力,也需要应用型、推广型和服务型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
(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知识要求
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没有丰富的知识,不可能有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人才的知识结构大致包含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拓展知识等,前两者构成基础知识,后两者构成专业知识。对于高职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要,而且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迁的出发点。具体而言,农业高职人才应具备如下知识结构:
文化基础知识 文化基础知识是高职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哲学、法律、公文写作、文秘、体育、计算机、英语、网络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是所学专业必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园艺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分析、植物与植物生理、土壤肥料、农业微生物、遗传学等专业基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内的相关技术知识。比如,园艺专业主要有蔬菜栽培及育种、果树栽培与育种、设施园艺等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及时了解专业领域里的最新知识,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需求。
专业拓展知识 指的是所学专业领域以外的跨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知识。比如学农学的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植物保护、园艺等专业的知识,了解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在现实的农业生产领域较好地开展工作。
(三)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能力要求
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具备以下六种能力。
专业能力 指的是在所学专业领域里的专业核心能力。比如,兽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园林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包括园林植物养护能力、园林工程设计能力、园林工程施工能力、园林工程管理能力等。
实践能力 指的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包含着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结构为依据。
创新能力 指的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现代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现代农业发展领域的创新,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创新等。
创业能力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农业高职人才树立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实践中提高经营水平、扩大经营规模、领办经济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批现代农业企业家,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团队协作能力 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才能在服务产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职业迁移能力 职业迁移是指人们随着社会进步和竞争加剧,打破一生只维系于静态的一次性职业岗位的模式,进行跨岗位、跨职业、跨行业的职业变动。职业迁移能力也可称为通用技能,是职业主体将所从事职业的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衔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迁移能力是职业生涯中专业技能之外的能力,它能适应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
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业人员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职人才的素质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要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大农业观念、大生态意识、大环境意识,具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爱农、学农、乐农,主动承担起改变农村、农民和农业现状的责任,做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带头人。
专业素质方面 要树立严谨的科学精神,甘于探索的寂寞,经得起工作中失败的考验。有敏感的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有积极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要朝着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标迈进。
文化素质方面 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既有容纳世界优秀文化的胸襟,更有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自豪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胸怀宽广,眼光远大,热爱自然,寻求和谐。
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教育思想,明晰办学定位,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农业高职院校要坚持“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的办学要求,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以服务“三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出发点,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加工、流通与服务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己任,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新教育思想,树立大产业观、大综合观、大市场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构建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办学顶层设计。
(二)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涉农特色专业(群),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
作为农业高职院校,要对接现代农业产业,打造特色专业(群),延长专业链,满足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求。要在加强原有种植类、养殖类等优势专业类群建设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要,增设观光农业、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加工、生态旅游、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新专业。形成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与服务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例如,以畜牧兽医为代表的农业技术类特色专业群、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类特色专业群、以食品加工技术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物流管理为代表的流通服务类特色专业群、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代表的经营管理类特色专业群等。
(三)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开展技术咨询服务,提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服务三农的能力
实施系列培训工程 一是实施农业企业员工(农民)培训工程,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技术骨干队伍;造就一批服务现代农业主体的优秀企业家;培养一支精干的经验人队伍,重点培训农民自办的各类流通组织的带头人和业务人员。二是实施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养,培养一支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养、较强奉献精神的农技推广队伍。三是实施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工程,着重培养与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农业信息处理能力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开展技术咨询服务 一是成立专家智囊团,为地方政府与农业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职能作用,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鼓励教师个人积极承担农村、农业企业(行业)的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解决实际技术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三是学院与农业企业、农户合作,以“公司加农户”、“产业技术联盟”等形式,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企业和农户增收。四是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可选择省级重点建设的新农村示范村作为试点,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探索构建综合服务的院村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农业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典范。五是以知识更新为目标,面向农民广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服务形式上,学校转变为农服务模式,设立为农服务窗口,建立为农服务网站,开通为农服务热线。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农业综合素养 农业高职院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农业企业优秀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尤其是学农爱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
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现代农业职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设施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将国际化现代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工艺流程、农产品质量标准、流通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有利于专业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
推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要与现代农业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农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农业职业标准对接;引入农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情境教学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与农业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与农业企业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农业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放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村家庭农场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拓展国内外产学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加强农业高职院校与农业企业、行业、地区的联合培养或合作培养,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院校与农业企业、地区联合或合作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较早、较快地了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的现状与要求,可以更早地了解工作要求,增强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施智明.高职教育中职业迁移能力的开发与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6):133-134,135.
关键词:ECFA 漳州农业 机遇 挑战 漳台合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10-02
2010年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简称ECFA)在重庆签署,本协议是在WTO基本原则下,考虑双方的经济条件,逐步减少或者消除彼此间的贸易和投资障碍。目前漳州农业在自身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漳台农业合作方面仍有不少困难和障碍,ECFA的签署有利于建立两岸农业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合作机制,进一步推动两岸农业经济互通的深度和广度。
漳州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越,对发展农业具有先天的优势,是福建省物产丰富的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漳州接连实现了在“山上”、“农田”和“海上”各造一个漳州的发展奇迹,漳州农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ECFA下漳州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ECFA的签署对漳州农业发展来说并不是纯利益性的,机遇和挑战通常并存,因此,ECFA对于漳州农业未来发展之路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机遇
1、新形势下和平的贸易环境。ECFA的签署,表明两岸关系正迈向和平发展的轨道,意味着长期以来阻碍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潜在威胁得以消除,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的地位与角色有望发生相应改变,有可能从两岸对峙斗争的前沿转换为交流合作与一体化的前沿。两岸关系的这些改变,为漳台农业经济营造了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与投资环境,漳州方面可以有机会吸引更多的台资,引进台湾更多的先进技术,使漳台能够在合作协议框架下充分发挥各自的地缘优势,促进漳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向更深更广的方面发展。
2、中央或将出台对农优惠政策。农业也是两岸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总书记和总理强调,要充分照顾岛内农民的利益,下一步将根据台湾农业生产者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开放台湾农业进入大陆市场,让台湾农民通过ECFA得到实惠。根据这一精神,为了实现两岸农业的互利双赢,中央也将会出台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支持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的发展,包括对农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对农政策优惠、对农各项税收减免等,两岸在农业方面的互补、融合力度将大大提升。漳州作为福建的农业大市,与台湾素来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目前主要通过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两种形式展开合作,ECFA签署后,有望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与台湾方面开展形式更为多样、范围更为广泛的农业互动。
(二)挑战
1、ECFA签署后仍面临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ECFA的签署只是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深化的起点,在后续的具体施行中仍有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和涉及的领域需要克服和突破。ECFA按照现行的内容还属于框架性的协议,除早期收获计划外,并不涉及具体内容,因此,进程与推进尚待后续性协商。
2、台湾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冲击。台湾农业加工企业较为发达,在台湾到处都是琳琅满目的农产品加工食品,台湾的茶产品,除了包装各异的茶叶外,还加工成花式多样的茶饮料、茶糕点、茶保健品等产品。在每个交通干道服务区,提供游客停车歇脚的同时都配套展销当地的名优特产品,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包装成精致的礼盒出售,价值翻倍,比如普通花生经加工成碱干花生,价值猛增数倍,加工包装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果蔬储藏保鲜配送在台湾也很先进,可以长久保持农产品的新鲜程度,留住其价值。台湾农业科技水平也比较高,农业科技很发达,在新技术研发、品种改良、农业设施等方面在国际上都处于较领先地位,台湾农业新品种更新较快,层出不穷,菠萝、莲雾等主要品种通过生物技术研发出多种口味的品种,茶叶应用萃取加工技术,生产出可直接冲饮的茶粉。因此,台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势必会对漳州低端的初级农产品造成巨大的冲击。
3、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台湾农会组织发展完善,这一农民合作组织会及时地向农民提供农业推广、供销经营、金融保险等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农民与政府、农民与市场、农民与农民之问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是推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的重要公益性社会团体。相对于台湾系统完善的农民组织,漳州农民较为分散,大部分都在单打独斗,组织化程度偏低,市场信息不灵,农民与政府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联系不紧密。分散的农民很难形成完善的产、供、销一体化市场运行机制,因此,无论是在种植信息还是销路方面很可能受到台湾方面的冲击和影响。
二、ECFA框架下漳州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ECFA的签署无论对于漳州农业自身发展还是继续深化漳台农业合作方面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为了迎接ECFA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ECFA框架下,推动漳台签署具体的综合性农业合作协议
ECFA签署以后,对海峡两岸农业方面的互补与合作提供了蓝本和政策引导,同时也为漳台农业对接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漳台在农业合作中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角色,农业发展与漳台农业合作,对农民来说是为了企业的发展与盈利,这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决定着两岸农业合作的基本方向与投资合作的具体选择。
在漳台农业合作中,漳州对台给予了许多政策措施,政府的支持与制度建设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两岸农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然而在台湾方面,虽然也有相关的两岸农业合作政策,但不是鼓励,更多的是限制,即使在台湾加入WTO后仍然采取限制大陆农产品进口和农业投资项目的歧视性政策,阻碍了两岸农业的合作与发展。建议漳台有关部门以ECFA的签署为契机,就漳台农业合作展开具体的协商与谈判,就漳台农业资源保护问题、农业交流的规范问题、农业技术转让问题、农业产品贸易问题、农业投资问题进行磋商,签署具体的综合性农业框架协议,创造漳台农业合作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与台湾完善的农会组织相比,漳州乃至大陆大部分农民仍处于分散的状态。农民目前的这些特征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法共同分享市场信息,更不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
ECFA签署后,为了更好迎接两岸农业合作中的机遇和挑战,漳州方面应加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以及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能够结合起来,在对市场进行分析与预测的基础上,为其成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
的购买,农产品销售、加工、运输、储藏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避免农民在单打独斗中由于市场信息不灵或者运输、储藏技术落后等原因造成盲目生产、销路不畅、产品积压等问题。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能够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增强整体竞争力。
(三)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环境
农产品贸易是两岸农业合作的主要内容,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此前两岸农产品贸易呈现一种不正常与不对称的局面。在两岸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便利化措施与通关方面,大陆采取了许多开放与优惠措施,对台湾部分农产品实现零关税,但台湾将大陆视为动植物疫区,对大陆农产品进口则实行严苛的管制与限制政策,阻碍了两岸农产品的贸易正常发展。ECFA签署以后,漳州应以此为契机,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农产品贸易环境,扩大漳台的农产品贸易,实现漳台农业的双赢。
(四)改善台商投资漳州农业的政策环境
当前,台商投资大陆农业的后顾之忧甚多,投资风险和信息的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台商的投资兴趣。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建立和推行农业保险制度,在财政投入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成立由国家政策扶持的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积极化解农业经营者的风险,从而为台企在大陆创造一个美好的发展空间。
此外,在投资信息方面,台商投资大陆农业往往因信息不灵而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又或者投资生产后因市场信息不畅而难以在大陆销售产品。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漳州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农业信息网络,形成一个网络化、多功能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这个服务体系,做好市场预测,及时预警信息,为台商投资大陆农业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渠道。风险信息的提示,能大大降低台商的投资风险,为他们在漳州投资解决后顾之忧。因此,对投资环境的改善,能够吸引更多的台商来大陆投资和更多的台农来漳州发展,从而带动漳台农业的交流与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
(五)积极构建漳台农业合作平台,广泛开展两岸农业信息交流
目前,漳州为适应台湾农业转型需求,已在条件适宜地区建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等,作为漳台农业合作的平台。这些合作平台在漳台农业合作方面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漳州方面在继续发挥这些平台作用,逐步增加平台数量、增强平台服务范围和辐射能力,从而吸纳更多的合作人员、合作企业及合作项目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地去创建多样化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唐永红.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问题探讨[J].两岸关系,20LO(3)
2.熊俊莉.商签ECFA与落实基层民众利益[J].两岸关系,2010(3)
3.辜胜阻,杨威等.ECPA新机遇下提升两岸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综合竞争力,2010(5)
4.盛九元.ECPA对两岸经济合作的影响:进展与前景[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
5.郑静.浅析ECFA签署的必要与影响[J].经济与法,2010(8)
6.王小平.“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的动因浅析[J].现代商业,2010(7)
7.单玉丽.两岸经济合作模式与ECFA框架下的闽台合作[J].现代台湾研究,2010(4)
8.李非,汤韵.海峡两岸双向投资的方式和领域[J].两岸关系,2009(2)
9.刘国奋.“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的两岸关系探讨[J].台湾研究,2010(4)
10.方志坚.闽台农业合作促进福建农业现代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11.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经济区热点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张向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业发展;特征
一、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时代特征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首先,人口整体老龄化的速度非常快,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现,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其次,未富先老,这种情况在农业领域体现的尤为明显,农业作为劳动力重度需求的产业,绝大多数农业劳动者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极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往往也是贫困的那一批人,老龄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最后,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由于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涌入,对于该地区来说,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相对来说,劳动力就会比较充分,老龄化趋势也就相对较缓慢,而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大量年轻劳动力的流出,劳动力的缺失,更加剧了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难题,这种东西部农业人口老龄化不同,也是我国农业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二、农业人口老龄化对于农业的负面影响
(一)拉大了东西部地区之间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业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生产工具的差别,对于东部地区来说,由于地势和经济发展水平,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更为普及,从而也加大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收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更小。而对于西部来说,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需求大,这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人口的老龄化可能说是致命的,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二)给粮食安全带来挑战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的供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我国粮食的供给体系,从整体上来说,仍然以自给自足为主,这种人口老龄化的家具,对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体系带来严重的挑战,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下的中国农业更显得脆弱不堪。因此,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显得更为脆弱。
三、从农业发展全局解决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保障农业现代化发展
(一)保障传统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发挥
传统生产要素主要指劳动力、资本要素。应鼓励农民回乡务农,逐渐缓解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一方面,应实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增加农业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转移实则是农业种植业劳动力过剩的转移,要抑制农民工外出的脚步主要还是要为他们创造其他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制定政策扶持农业经济发展,使农村经济在发展中吸引农民回乡。农业的发展最终还得靠农民自身的身心投入,由于农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还不能满足他们的经济要求,政府要继续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务农,而地方要实实在在地落实这些政策。
(二)对农业适龄劳动人员进行能力培养
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存在很多问题,农业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现有农民的知识水平又不高,总体素质低。2006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员95%以上为初中及以下的文化水平,其中约10%的农民处于文盲状态,由此可见,农民对现代农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状况非常有限。如今农业人口呈现老龄化,适龄劳动人员的责任和负担加重,其自身的能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对适龄劳动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方面,政府应着手对适龄农,ALkY~的农业知识培训。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专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农民、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进行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帮助农民从事先进农业生产。
(三)充分开发老年农业劳动力资源
农业人口老龄化给适龄农业劳动人员带来的农业负担是不言而喻的,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在发展新型农业的条件下,充分开发老年农业劳动力资源是非常必要而又可行的。农业人口老龄化是一个我们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面对众多的老年农业人口,应该转变固定思维观念,崇尚“老有所为”,在农业领域寻求老年余热的发挥。老年农业从业人员有着几十年的务农经历,经验丰富,虽然体力不如适龄劳动人员,但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还离不开他们。比如,他们虽不能亲自进行劳动量需求大的农业生产,但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指导适龄劳动人员进行农业生产。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变革;发展
[DOI]10.13939/ki.zgsc.2017.12.034
1 “互联网+”概述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民众的互联网思维形成“互联网+”这个概念,其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使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从而也增强了社会实体经济的市场竞争力,互联网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所谓的“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加上其他各行业,只不过在理解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其看作两者的叠加,而应该将其看作是将传统行业加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这个大平台来加快传统行业发展速度,创造出新的发展方式。这种新型模式不仅仅能够将互联网新技术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同时还能够将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全面提升。目前,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互联网游戏、金融、电子商务和O2O线上线下消费等都属于“互联网+”的范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更多智能便捷的元素被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将传统行业加入互联网技术就是“互联网+”,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将传统的金融行业加入互联网技术,让理财产品能够被更广泛人群所接触并使用,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更为便捷。比如余月宝、理财通以及P2P投融资产品等;比如互联网医疗,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介入,使得人们在线询医成为可能,这些都是最典型的“互联网+”的案例。这种模式在近年来l展非常迅速,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生活中很多传统行业。比如,互联网娱乐就产生了很多视频网站,而互联网餐饮就产生了很多外卖网站等。
而且,“互联网+”显然不是一个产品创新的“万能通”,谁都适合用,谁都能用好。在一些垄断行业领域,“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尽管当前网络已经遍及很多行业里,但是当前网络与传统行业的融合情况还是不够好。网络对传统行业带来的影响时间并不短,很多都已维持了数十年,比方说在医疗行业里,“互联网+”的服务模式已经诞生很长时间了,不过互联网和医疗行业的融合依然是缓慢的,除了在线询医和在线挂号等几个方面外,大部分的人们在医疗健康方面依然没有体验到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和好处。实际上,最终“互联网+”究竟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有很大概率是由国家政策的开放程度决定的。显然,“互联网+”并非是万能的,其也不是一种方法论或者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事物,其不过是当前网络商品下的一种意识形态而已。不过,当“互联网+”成为国家战略,也就同时意味着互联网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的重要一环。
2 农业发展的历史
2.1 农业的发端:原始农业时代
人们使用木棒与石器去获取自己的生活用品已经有两百多万年了。史学研究者觉得,农业是从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发展而来。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一个标志,也同样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革新。之所以说农业的形成是社会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因为:①它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始进行改造;②采集和狩猎被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逐步替代;③人类走向文明社会的关键步骤是农业的出现。原始农业时代的特征是:①石器的形成与使用;②自然环境下的粗放种植和养殖以及动植物驯化;③人力为劳动的主要力量。原始农业的产生逐步替代了采集和狩猎。
2.2 传统农业:经验农业时代
在五千多年前,金属农具在青铜器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和使用,从而带动了劳动用具、土地加工以及土壤灌溉等一系列改革,开始构成一个精耕细作的农业系统,让原始农业成功过渡到传统农业社会,从而,形成了四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为:①金属与木质用具的产生与使用;②养殖与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与使用;③人力、畜力和其他自然力,比如风力、水力是进行劳动生产的主要力量。
2.3 近代农业:工业化农业时代
工业:在18世纪时播种机、收割机等机械开始在英国出现;到19世纪时内燃机代替了之前以畜力牵引为主的机械动力;20世纪以后各种化学农业的产生让农业获得了很好发展。
生物学:19世纪德国施来登等人创建了细胞学说,李比希研发了植物矿质营养学说,英国研究者达尔文创建了进化论,奥地利与美国生物研究者创建了遗传理论,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成功创建了土壤学科。
近代农业的特征是:①机电用具与无机能源开始被广泛使用;②动植物育种与合理种植和养殖;③大量资金投入,化学药品开始被普遍使用,科学技术也越来越密集;④产业开始分工,专业化与社会化的产品构造开始出现。但是,化学药物污染、资源损坏以及能源过分消耗让环境遭受到很大破坏,对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于是可持续发展就被大家所关注。
2.4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