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2 15:22:07
序论:在您撰写劳动教育的概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一、新旧劳动法的比较
(一)竞业限制与保密条款“意思自治”用人单位可以与知悉其商业秘密的我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生产与本单位同类产品或者经营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者业务。同《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本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要求违反竞业限制条款的劳动者承担违约责任,保密义务涉及的不仅是商业秘密,还包括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秘密。竞业限制的实施客观上限制了劳动者的就业权,进而影响了劳动者的生存权,故为了保护老大那个着的合法权益,在强调约定的同时对竞业限制进行了必要的限制:1.对象限制竞业限制的对象必须是知悉或者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对于其他虽在用人单位工作,但不掌握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即使其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为新用人单位服务,增强了新用人单位在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原用人单位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也不应当将其列入竞业限制限制的对象。2.范围限制竞业限制的限制就业范围应当限制在具有竞争关系的行业或者专业领域。对行业或专业领域范围的限制应当首先考虑是否与用人单位构成实际上的竞争,但并不意味着用人单位的经营范围就是竞业限制就业范围。行业或者专业领域范围的限制应当限于用人单位的核心竞争业务领域。3.地域限制竞业限制在地域上不能漫无边际,限制就业范围应当在可能产生竞争关系的一定地域内。竞业限制应当可能与用人单位产生实质性竞争关系的经营区域为限,而不能无限制的扩大到所有区域。4.期限限制竞业限制不能无期限的存在,而应有期限限制,超过次期限竞业限制义务即解除。竞业限制不能是终生或者过长的,否则即构成过度限制而无效。竞业限制实质是对劳动者自由择业的限制,这种限制是很严重的,对竞业限制的期限必须加以限制。5.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竞业禁止条款限制了劳动者的择业自由,可能会造成收入的锐减甚至是带来了生存问题,而用人单位则因此获益,所以单位应对劳动者作出补偿才符合公平原则。否则,只是单方面对劳动者再就业作出限制而不付出任何代价做补偿,这样的竞业禁止协议即使约定了也无效的。本条对竞业限制作出的明确具体的规定,较为清晰合理,对用人单位与员工双方都会起到制约和保护的双重作用。
(二)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1.扩大了经济性裁员的范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经济性裁员仅限于用人单位濒临破产或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两种情形。而在《劳动合同法》第41条则增加了规定了几种新的可以进行经济性裁员的情形,以适应现实的需要。还有,增加了经济性裁员应照顾的三类弱势群体。另外,为限制用人单位裁员的任意性,保护被裁减人员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六个月内重新招用人员,应当通知被裁减的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被裁减的人员。2.构建和谐关系,违法解雇双倍赔偿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合同法》对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强制性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违反,如果违反了,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8条的规定,对支付惩罚性赔偿金的效力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于用人单位违法或违反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本条赋予了劳动者两种选择权,一是要求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合同;二是在不要求继续履行或继续履行不可能的情况下,获得经济补偿和惩罚性赔偿。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和惩罚性赔偿金的,劳动合同终止。而《劳动法》对此没有规定。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盛行,导致了劳资双方劳动关系的恶化,劳资纠纷大量出现,只有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违法行为,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三)特别规定:大力推行集体合同制度1.集体合同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过程中日益显示出其作用,主要表现于(1)集体合同是确保职工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2)集体合同是协调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的有效措施。(3)集体合同有利于职工参加民主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4)集体合同制度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5)集体合同有利于健全劳动法。2.然而,在目前在《劳动法》中关于集体合同的立法规定中存在的问题却很多(1)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2)对企业不进行集体协商、不签订集体合同的责任没有规定。3.《劳动合同法》在第五章第一节是关于集体合同制度的规定由于我国劳动关系领域出现的矛盾,本质在于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力量和地位相差悬殊,依靠双方自主调整只能使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法律调整机制。故《劳动合同法》中集体合同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中国法治进程中在劳动合同制度的创新与突破
(一)在寻求建立稳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上,侧重保护劳动者的利益自《劳动合同法》颁布起来,一直存在“单保护”、“双保护”之争。实际上,两者并非是不可协调的。在现代民主国家,法律的制定总是要在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寻求平衡,以对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在劳动关系中,大多数劳动者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处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需要法律的强制予以矫正,因此,《劳动合同法》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的同时,强调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目的也是为了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二)在尊重当事人自治的基础上,强调国家对劳动关系的强制和同事双方当事人合意的结果,《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单劳动合同不同于普通的民事合同,当事人经济地位的不平等,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决定了必须加强法律干预。现代劳动法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国家干预的特点,《劳动合同法》同样体现了这一点,在劳动合同的形式、期限、内容、劳动合同的履行与解除、经济补偿金、违约金条款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以透过法律的强制来规范当事人的行为。
(三)与时俱进,体现了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随着改革的深化,劳动关系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劳动合同法》对此作了必要的回应。如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派遣等各种新型的劳动关系。此外,事业单位劳动关系是否纳入《劳动合同法》调整一直存有争议,由于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改革已毋庸置疑,《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将事业单位劳动关系纳入其中,符合事业单位改革的发展,具有前瞻性。
三、劳动合同法不完善之处
一部新的法律的出台,尽管它给国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但是弊端仍然是不可避免的,以下仅列举6点:
(一)劳动者主体资格不明确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法对用人单位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二)没有明确规定全日制工资结算和支付的周期本法规定了非全日制用人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日,但是,对于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同一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这次规定过于绝对,没有考虑到离职后再次被招用的情形。
(四)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病防治作为合同约定条款这样的条款根本不应该是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应该由法律法规来规范,规定由用人单位在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定和原则,而不是授权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
(五)禁止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设定违约金劳动合同期限条款成了约束用人单位的单方条款,对劳动者是没有约束力的,这样的条款作为合同约定条款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劳动者可以对自己工作和未来收入的稳定性由较清晰的预期,但用人单位却无法预期到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期限,这样必然导致企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六)“支付令”中看不中用这条规定看起来很美,实际缺乏实用价值,因为《民事诉讼法》规定那个债务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知识的这种发展,使学生“学习最有用知识”的学校课程,自然也要随之变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内容跟上知识的发展,使学校课程跟上时代的发展,使课程加速对教育和学习进程进行改造;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知识结构和人才素质结构都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使中小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环节,把劳动、技术和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了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学术理性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上述第三类、第四类难以在书本文化课中获得的知识,还可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世界去理解、探究、创造和发展知识,显然,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知识发展的需要。
一、国内外劳技教育课程发展概况
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中的劳技教育,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还及时调整劳技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目的是使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及时发展变化。国际上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发展的总趋势是:课程目标向以基本技术教育为主线转移,课程内容中提高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很多国家已把信息技术作为劳技课程的必学项目;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例如,英国从1990年开始,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开设“设计与技术”必修课;法国从1985年开始在中小学开设“科学与技术”必修课;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从小学起至中学开设“工艺”必修课,1999年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又增加了“劳动培训”和“制图课”。我国香港地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也已把“技术”纳入中小学的主要学习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实施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面向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基本技术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潮流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反思。我国社会生产劳动从体制、结构、内容到方式都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对劳动者的科学文化与技术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要在更广阔、更大的范围内与世界上科技与经济强国进行直接竞争,各行各业都需尽快提高劳动者的创新精神和技术创新能力。面对这种严峻的现实,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不论在课程目标的时代性、课程内容的科技含量与先进性方面,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评价以及与之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仪器工具配备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整体构建符合时展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劳技教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
二、树立“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课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人们逐渐深化了课程的本质和内涵,提出了“育人为本”的现代课程观。“育人为本”的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标准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和提高自己的媒体。”这种课程观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各种课程观的合理部分,防止了各执一端、顾此失彼和产生片面性。正如廖哲勋先生所论述的:“根据课程产生、发展的规律,中小学课程设计应以育人为中心。其基本精神是,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出发点,把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而各有特色的发展问题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从而全面辩证地反映社会、知识、学生三因素对课程设计的必然要求。”这种“育人为本”的课程观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是能指导我们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代课程观。用这种课程观来审视中小学的课程体系,才能认识到在中小学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劳技教育课程。
(一)社会发展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先后掀起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浪潮,其共性是“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社会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其共同特点之一是加强道德、情感和劳动技术教育;其目的不仅是对现代学校课程弊端的纠正,而且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而进行的课程结构的变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中指出:未来社会人口增长、科技飞速发展并日益深入到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更紧密地结合起来;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期与劳动期将更经常地同时与交替进行:几乎所有国家都开始将技术和生产劳动结合进整个校内外活动之中,并成为课程整体设计中的内容。
另外,终身教育时代已经到来。终生发展需要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我们知道,个体态度和技能的形成是不可能靠传授的,必须让学生从小就参加适时、适量、适度的体脑结合的生产与生活劳动和社会实践。21世纪是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不懂技术、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不断更新的人。由于以上发展和变化,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内容也应有所发展和变化。因此,包含技术、劳动和多方面综合科学知识在内的,以培养学生态度和技能为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动手实践能力的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是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
(二)学生发展需要
现代社会在信息传递、知识增长、技术创新、经济发展、职业流动等方面的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这些变化使学生将来的求职、生存和发展,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学生的发展需要具有择业、竞争、创业和应变的意识与能力,要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足够的生存能力。
而且,终身教育时代的学习与劳动经常是同时或交替进行的。如果现在的学生不改变传统课程观下“死读书”和单一注重记忆的学习方式,不会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也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自身发展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
为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这些急剧的变化,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了解和驾驭外在人造“工具系统”和构建自身内在“工艺结构”(态度、技能、意志、情感等)的劳动技术教育。
在学生亲身参与的与社会一般职业密切联系的劳动实践中,可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天资和才能发挥的劳动项目及职业种类,从而能从小培养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个性特长。这些兴趣、特长和精神有助于他们将来的择业和创业。
另外,根据现代脑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劳技教育课程与人脑功能开发也存在着密切关系。人的双手是“脑的器官”,手的操作要在脑的指挥下进行。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期间,动手操作是其思维和感知觉形式的主要来源之一。用手操作的技术性劳动,可促使他们变得注意力集中、反应机敏、记忆增强和思维精确。多方面的研究已证明,少年儿童在物化自己劳动产品的精细操作中,有利于其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灵活而有机的结合,能够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而能有效地锻炼、提高和开发脑功能。由此可见,中小学开设劳技教育课程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知识发展需要
知识和技术的重要作用与地位,随着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日益显现出来。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已不再是传统中知识的概念,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涵义;已经突破认识和经验的范畴,进入实践和创造的领域。知识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晶,更是从事实践与创造的思想、工具与手段。知识的内涵已包含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反映。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西方学者提出了对知识“再概化”的观点和知识走向“世俗化”的理念。
以发达国家为主要成员国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把人类迄今创造的所有知识分为四大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术知识、人力知识。上述前两类知识一般通过学习、传授就可以获得。而后两类则属于隐含性经验知识,蕴含着操作与管理的知识与能力,而且更强调其中的能力部分。它们需要在劳动实践中通过个体思维、行动、综合体验和内化才能真正获得。
[关键词] 爱己教育 学生 教师 关爱
最近,富士康因为员工一次又一次的自杀事件,多次无奈地在诸多媒体上“被聚焦”,而且十分诡异地在媒体猜测下一个自杀者是否出现时,居然发生了所谓的“十二跳”。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时消逝了,让人顿足扼腕,痛心疾首的同时,不免陷于深思,不管分别出于什么原因,精神危机,轻视生命,是绕不开的话题,“爱己教育”迫在眉睫。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德育工作当然也紧随其后全面开来。就德育内容说,既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又要开展思想品德、遵纪守法、行为规范、文明礼貌的教育以及美育、劳动教育,等等。其中,关于爱的教育基本都是针对自身以外的人或事物进行的。那么,从教育内容来说,从培养人的主体精神来说,我们在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他人的同时,为什么不可对学生进行爱自己的教育呢?这种教育不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吗?因此,爱己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促使德育的内容也被拓展到一个新的广度,而具体的实施则要求有一个新深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爱己教育。
所谓爱己教育,就是从本质上爱自己,严以律己,对己负责,宽以待人,积极向上,有益他人,反对自私、自利、自满、自馁、自弃。仅理论上的指导还不行,还须提出一些具体的行为要求,比如,可以要求学生做到:
(1)爱惜自己的青春,珍惜时间,发愤学习,莫让年华付水流。
(2)爱惜自己的心灵,品德高尚,思想进步,心灵纯洁,情操美好。
(3)爱惜自身的形象,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富有教养,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
(4)爱惜自己的容貌,整洁卫生,穿着打扮得体适宜,富有青春气息。
(5)爱惜自己的身体,注意冷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如此,等等。
在校外,你不难见到一些男孩子边叼着香烟边哼唱着小调;马路的一隅或小巷里,你也不难见到,十五六岁模样背着书包的一对男女中学生,耳鬓厮磨如胶似漆做难分难舍状;当然,你更不难见到与人稍有争执便满口污言秽语的学生,被老师说几句竟敢吹胡子瞪眼,有的甚至还大打出手。更有甚者,有的就为了家长、老师或同学的一句不中耳的话选择了自杀。前不久,本市就发生了两名女中学生结伴服毒自杀的事件,让人十分痛惜。因此,我认为,由着自己的性子,放纵自己,也是不爱己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学生中间进行“爱己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第一,进行“爱己教育”的首要一点是先帮助那些看上去孤独、冷漠的学生。他们主要表现为上课无精打采,表情木然,注意力不集中,发呆,上课睡觉等。怎样使这部分学生能融入同学们中,以健康的心理、饱满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这部分学生大多是班里的后进生,有的除了学习不好外,其它方面还是不错的。所以对于后进生不能歧视,否则会把他们推得更远。多给点关爱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这是实施“爱己教育”的又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学生讨厌学校、讨厌上学、讨厌作业、讨厌老师。厌学症的原因种种,虽不外乎社会影响、家庭影响及同学间的互相传染,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不学好照样可以赚大钱,或者认为只要有关系,照样可以得到一个体面的工作;二是畏难,做作业要费脑筋,要吃苦,玩比做作业有乐趣;三是后进生觉得费力不讨好,总是不及格,总是落后,总是挨批评。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作为学校、老师,我们完全有责任加大力度,对症下药,给予他们更多更深的爱,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病症”。学生连学习都不爱,这可算是最大的“不爱己”
第三,进行劳动教育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有资料显示,很多国家注意给小学生安排一定的劳动时间,美国为平均1.2小时,韩国为0.7小时,法国为0.6小时,而中国只有0.2小时,即每天才让孩子“劳动”12分钟,而城市家庭中的许多父母甚至连1分钟的劳动时间都没给孩子安排,生怕端误孩子的学习。岂不知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记住:劳动教育就是劳动品质的教育,而且是关系到将来生活水平及幸福的教育。家长应该认识到,无忧无虑、一帆风顺的童年环境是使一个好端端的孩子变成懒汉的最合适的土壤。所以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热爱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学习机会,也珍惜自己的很有效的“爱己教育”。
第四,思想疏导绝对不能放松。鉴于青少年犯罪呈较大幅度增长的趋势,教师有义务采取适当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法制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前几方面好理解,而现在着重提一笔的是,能否以适当的方式向中学生传授爱情观,这是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新的难题。向一些早恋的学生做调查,其“爱情信条”居然是一句流行歌曲: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当听到临班的一位学生私下和其同学说“我们什么都干了”时,那种坦然的表情会顿时让你傻掉。最后还要再说句“老生常谈”:不要放弃“差生”,不要“一棍子打死”。在许多学校里都存在着“分流、分层”等处置“差生”的方法,往往使后进学生产生自卑感,泯灭了上进心,很难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一点则是振作起后进学生的勇气,使他们重新树立远大的理想。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关键词 职业技能 导游业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HUANG Guoq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guide vocational skills concept and constitute ,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guide servi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nd further proposed specific measures of "business guide"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skill; guide service; teaching reform
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及构成
1.1 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
在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的导游业务教材中界定的导游服务技能是指,“导游人员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为游客服务的方式和能力”。①姚雪莹认为,导游服务技能是导游在已有旅游理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导游工作服务的特点,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导游服务方式。②综合上述作者的研究,我们不难看出,导游服务技能的概念主要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导游人员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是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前提。(2)导游人员自身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服务技能提升的基础。(3)根据导游工作的不同特点,提供专项是导游业务能力增强的关键。结合导游业界实践,笔者认为,导游服务职业技能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2 导游服务技能的构成
1.2.1 带团技能
带团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核心,是指导游在带团期间为了满足游客需要、保证旅游活动顺利完成,所熟练运用的各种带团方式、方法的能力。掌握不同团队的基本服务程序和操作技能,是带好旅游团的前提。
1.2.2 讲解技能
讲解技能是衡量一位导游职业技能的重要指标,它具体包含口头讲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态势语言能力三方面的内容。要求导游人员在为游客提供沿途风光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平时应变沟通中能综合运用语言技巧,传播目的地文化和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是导游的立身之本。
1.2.3 应变技能
应变技能是导游职业技能的关键,是指在旅游途中,面对不可控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发生,导游能够运用自身丰富经验,灵活、理智地处理后续事宜,尽量减少游客利益的损失。导游员在突发事件处理上的得体、机智与灵活,是游客满意度的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也是维护旅行社声誉的有效途径。
1.2.4 专项技能
专项技能是指服务于各种旅游形式所需的专门能力。随着游客旅游经历的日益丰富,会议旅游、休学旅游、工业旅游、新婚蜜月旅游等形式丰富、类型多样的旅游产品对导游服务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导游人员在熟练掌握常规服务技能的同时,还要补充专项旅游服务所需的专业技能,提升旅游服务的层次。
2 高校导游业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理论化偏重
高校导游业务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对于概念、程序、原则、方法的内容阐述多,而质量高、代表性强的经典案例和实训项目训练较少,对于行业的前沿信息、新知识和新理念的介绍缺乏,导致课程内容陈旧、滞后行业的发展,实践指导性差,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2 实践技能训练项目单一,局限于导游讲解
导游业务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应该包括服务准备、迎接服务、入住酒店、核对游览项目、参观游览服务、送客服务等六个实训环节。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偏重于导游讲解,将讲解服务作为导游业务教学中的重点,而忽略了导游带团是流程式操作。
2.3 “双证”师资缺乏,教学效果欠佳
实践性教学是上好导游业务课程的基础和支撑,需要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和导游证的“双证”教师充实教学队伍。而现实情况是,现在很多高校从事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老师尽管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素养,但是缺乏必要的业界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中只能就理论深挖知识点,照本宣科,不能通过鲜活的案例和亲身经历,情景再现式地与学生(下转第96页)(上接第92页)分享带团过程的注意事项和操作流程,因而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教学效果欠佳。
2.4 教学评价单一
对于实践技能性操作课程的考核,不能仅仅通过课程考试这唯一的手段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会导致学生为了获得高分而应付考试,知识不能内化为技能,转化为一种职业素养,这是在导游业务教学评价中必须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3 基于职业技能培养视角的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3.1 以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为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导游业务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导游学的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导游服务程序,灵活运用专业职业技能处理旅游接待中的一些主要问题,为培养专业导游奠定基础。为实现上述目标,导游业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打破常规套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模块化教学,将全书分为导游概述模块,导游必修技能模块和导游专项技能模块三个部分。其中导游概述部分重点讲述导游学基础知识,必修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注重实践技能的强化和训练,培养学生的上团操作、导游讲解、突发事件处理等综合能力的提升。
3.2 丰富实践技能训练的项目
按照上述构想,在实践技能两个模块的教学中,每一模块在教学内容的编排形式设计为学习目标、学习方法、案例导入、正文、课堂小结、案例延伸讨论、课后思考题七个项目。在了解本章学习重难点、学习方法的基础上,以案例导入的方式进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讨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正文的学习,具有针对性。在课堂小结部分将新课内容和案例导入有机结合,再次强调学习的重难点。案例的延伸讨论可以结合业界经典案例,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则进一步促使学生的反思和能力提升,有利于学生导游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形成。
3.3 完善教学师资结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弥补教师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弊端,强化师资建设,兼顾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均衡发展,是提高导游业务教学效果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师资结构:(1)提高“双证”教师的持证比例。鼓励教师报考导游资格证,从事导游业界实践,积累带团操作经验,丰富一手教学素材。(2)聘请旅行社优秀的海外领队、星级导游到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让学生直接与业界进行接触。(3)鼓励一线教师深入到旅游企业顶岗锻炼,参与经营管理,增强教师的业务实战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机会。
3.4 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技能性课程的考核应制定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针对导游业务而言,学生的考核应分为基础理论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课堂提问三部分,分别按照30%、50%、2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其中实践教学考核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打破传统的试卷考核形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4 结语
本文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探讨导游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导游服务水平、导游讲解技能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业界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系西南大学教改项目(2012JY036):《导游业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职业技能培养的视角研究的阶段成果
注释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小琪”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县政府办:
根据要求,现将2020年我局“两会”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人大十六届五次会议和县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中,涉及教育科技和体育工作的建议提案共3件,主要集中在师资配置、留守儿童关爱、校外教育阵地建设上。做好建议提案办理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局聚力“三高”扎实推进建议提案办理。目前,3个主办件全部完成,其中A类(已经解决)2件,B类(正在解决)1件,实现了按时办结率、答复率、满意率三个100%。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高点站位,主动履行职责。建议提案体现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教育民生的真切关注。教育部门上下感同身受,满怀人民情怀,始终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履职尽责,主动承办,脚踏实地,努力把每一件建议提案办好,让一批师生或群众受益,让教育实实在在惠民利民。
二是坚持高标推进,严格办理流程。坚持局主要领导重点督办,分管领导跟进督办,局办公室全程督办。及时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完善工作方案,逐一细化工作任务、办理规程;局党委会每月“过堂”,办理汇报会逐件“会审”,局办公室对照时间表逐一“筛查”;明确基本流程,步步相扣,缺一不可;严格执行“答复意见书”格式标准,建立“层层把关”制度,确保件件达标过关。
三是坚持高质办理,强推事业发展。坚持将建议提案办理作为阶段性头等大事,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工作目标,认真梳理意见建议,聚焦热点焦点难点,有机融入全年工作重点。针对20号提案提出的“青少年校外阵地建设”,与当前研学实践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县域研学旅行和劳动教育基地集群,作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载体和综合性校外阵地的有益补充。针对30号提案提出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设”,强化部门联动、动态化管理留守儿童档案信息,强化阵地建设、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强化活动开展、多举措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针对61号提案提出的“城乡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多途径充实农村师资,近五年累计补充教师736人,其中2020年补充170人,大部分直接分配到农村学校;全力提升师资素质,组建首批县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室14个,引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扎实开展支教工作,选派331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师资紧缺的农村学校支教;出台《西充县城乡学校一体化发展结对帮扶实施方案》,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切实做到教育理念联享、学校管理联抓、教师队伍联建、学生成长联育、教育资源联用、教育质量联提、问题矛盾联处。
三、努力方向
建议提案是代表履职行权、委员参政议政的具体实践。建议提案办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永远在路上”。一是健全办理机制。在总结经验基础上,逐步健全一套可定性、可量化、可考核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二是巩固办理成果。坚持“事要解决”原则,已经解决的要“回头看”、巩固成果形成经验,正在推进的要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进展。三是主动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报告工作开展情况,切实加强沟通联系,进一步加压驱动、创新思路、务实举措,朝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接力奋进、奋勇前行。
特此报告。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国外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倡导教育应从传统的“陈腐公式”中解放出来,把科学技术作为教育的中心,通过实物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精确操作的能力和清晰地表述事物的能力,以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项目教学法符合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20世纪初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的是把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典型的工作项目(由企业的生产产品直接或转化而来)的跨学科或者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出相应的项目教学方案,以行动路线为依据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激发学习热情和信心,培养职业素养。
项目教学法中,以项目载体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整合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项目实施过程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过程,实践性强,学生通过整合应用逐步形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教学
“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师)”专业的核心技能,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而深入的工业应用,基于CAD的注塑模设计是跨学科的技能要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
1.注塑模设计教学特点
注塑模设计教学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纷繁复杂,知识点之间有着兼容并包,承前启后,并行同步等关系。注塑模设计主要内容有:注塑模设计概述,分型面选择,浇注系统,成型零部件,合模导向及定位机构,脱模机构等,其中又包含若干的知识点。
2.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需求
基于CAD技术的注塑模设计是模具设计的重要发展方向。注塑模设计与CAD的整合不能是先后完成每科教学,或者两科内容生硬交叉,整合必须是有机的、科学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整合需要创造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学科不再“壁垒森严,不相往来”,而是围绕一个任务共同协作,相辅相成,有机整合,即项目教学法。
四、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
项目教学法在注塑模设计CAD教学中的实施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教学项目,寻找合适项目载体
通过企业调研,对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分析,形成以下主要的教学项目:塑料香皂盒产品设计,塑料香皂盒注塑模设计,手机上盖注塑模设计,PET瓶盖注塑模设计,电动车飞轮防尘圈注塑模设计,电动风扇叶片流道系统分析(CAE)等。这些项目基本覆盖注塑模设计和CAD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点。
2.提出任务,分解实施过程
首先提出任务,让学生知道要完成模具设计任务。借助前期的工艺资料和操作技巧的帮助,学生在项目开始前获取完成任务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准备。然后通过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分解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完成设计任务的几个重要步骤,清晰完成线路,促进主动学习。
3.讨论和制定方案
项目实施方案的讨论与制定是实施前的思考,是知识和技能准备。学生要将材料选用,模具结构选用,成型零件设计,定出系统设计,冷却水设计和模架选用等项目实施方案排列出来,与同学和教师交流,形成最佳方案。
4.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由学生完成,遇到问题教师可提供指导。发现错误时指出但不给出答案,由学生自行寻找。但遇安全事故应制止。项目实施是检验方案可行性的唯一途径。
5.检查与评估
每个项目都应有检查评估表,学生能从表中了解到,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要付出什么努力,学会独立评估设计过程。在方案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检查,及时纠正错误和改善设计。评估由教师参与小组评价,解决出现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
五、推行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总理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