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13 09:15:12
序论:在您撰写财政一体化会计核算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事业会计;一体化;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些弊端也开始显露,一直以来,基建会计游离于会计核算之外,事业单位的基建经费收支和事业经费收支分别单独立账,实行独立核算,这违背了综合预算的根本要求,影响了会计核算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因此实行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一体化核算,是事业单位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分析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实现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一体化的具体策略。
一、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的共通点使两者合并成为可能
首先,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具有相同的基本性质,两者同属于财务会计范畴,会计目标都符合国家经济管理的要求,具有财务会计对外提供信息的基本特征;其次,两者的主体核算范围相同,都是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再次,两者核算的财务项目具有连续性,基建会计是基本建设资金转为生产单位的资产核算,两者核算内容同属于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
2.进行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的整合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早在20世纪初就有很多行业实行了基建会计与企业会计并轨,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就为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的一体化提供了有益借鉴。由于事业单位中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核算有众多的成功案例,而且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明,事业单位进行两者的合并,即实现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一体化是有可行性的,符合会计核算的发展趋势。
3.收支分类政策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引导
自从财政部实施全面的收支分类改革以后,在支出分类科目中取消了基建支出,各单位要依据自身的职能来确定相应的类、款、项科目,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分设“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并按照经济支出分类科目的款项,进行明细科目核算。新的经济支出分类科目的设置和《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为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一体化提供了方向指导,也为两者的合并提供了可能。
4.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实施的局限性需要改变现行核算方法
财政部颁布的《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要求,对国有资产实行动态管理,财政部应当充分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动态地掌握事业单位关于国有资产的基本财务状况。而现行的基建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相分离,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动态管理不能落到实处,制约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进行会计核算的调整。
二、实现基建会计与事业会计一体化的具体策略
实现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合并会计报表项目,在遵循现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把事业会计制度作为主体,保持原有事业会计报表项目的基础上,添加和完善能够反映基本建设特色的报表项目,调整事业会计的报表项目,将基建资金平衡表与事业资产负债表进行融合,从而综合成为统一的、系统化的会计报表体系。
1.对于资产类科目的调整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中,对于资产类科目进行调整,把基建会计融入到事业会计项目中,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在建工程”,用于记录基建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款项支出。在“在建工程”一级科目下增设二级科目,用来进行款项的明细核算,如“在建工程安装”、“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等科目,当基建工程完工之后,再由二级科目进行结转,统一计入“在建工程”的会计科目中。
2.对于收入支出类科目的调整
在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中,收入支出类科目属于较为繁杂的科目,在收入类的会计科目下,可以增设“基建拨款”项目,这样就把基建工程产生的费用与事业会计进行了财务统一;在支出类的会计科目下,增设“基建支出”,用以核算基建工程项目发生的各类支出,在会计核算期间内进行统一的结转,这样就使得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实现了一体化核算,便于对于基建工程项目进行控制。
3.对于净资产类科目的调整
在净资产类会计科目中设置“基建结余”会计科目,利用在借贷方不同方面的余额来表示在建工程款项的留存数额。在建工程完工的拨款总额在贷方显示,工程完工时所支出的单位自筹资金数额在借方显示。在会计核算期内进行结转,不同的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工程特点进行核算和结转。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事业单位基建会计和事业会计分离的种种弊端,进行两者的合并,实现事业会计和基建会计一体化是势在必行的,也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大体发展趋势。在国家出台的相关会计法规的基础上,加强对事业单位基建资金的管控,掌握资金动向,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收库:谈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核算一体化[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5, (9): 46-47.
[2]朱鸿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浅探[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8, (2):113-115.
[3]朱鸿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问题的探讨[J].教育财会研究,2008, (1):16-19.
关键词: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的驱动下会计与统计有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会计核算借鉴了越来越多的统计上的分析方法,而统计核算也运用了更多的会计方法。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经济运行中的所有数量关系,这种结合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理利用不仅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与决策的基础,还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关键所在。为了使企业科学合理地核算体系更好的建立于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就必须解决如何做好大型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问题。
一、实现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意义
根据不同的核算要求,会计与统计核算各自拥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然而,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相违背的。因此,无论从宏观管理的角度还是在微观管理上,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构想在企业中的应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现代市场经济管理需要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仅仅强调真实性与准确性的重要,却很少反映出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益以及变化趋势;而传统的统计核算注重的是及时、客观,却没能将企业的收支情况和投资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体现出来。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唯有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才能更好地促使企业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取各方综合信息,最终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决策,同时也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
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能够有效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质量,而且能令单位信息更加规范和标准,避免了大量重复性劳动和时间上的浪费,进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提高。
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以统计核算的角度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实际上,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以统计方法做社会会计核算。以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看,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必然会导致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
所以综上可知,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上,都必须使会计与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使二者相辅相成,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的一体化。
二、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不同的核算原则
当核算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素按照的是权责发生制的原则,然而统计却按照的生产经营的原则进行核算。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按照的是实际销售价格,但是统计核算却是按照现行价格进行计算的。对于本期生产没有出售的产品,成本价是会计核算的计算依据,然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照出厂价。
(二)不同的核算总体范围
从范围上看,会计与统计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会计核算将企业看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然而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看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
(三)不同的管理体制
财政预算按照的是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各级财政部门所掌握的并不是特定地区范围内所有的会计核算资料,而是部分资料。统计管理体系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来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做好综合平衡的需要,最终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四)不同的核算方法
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应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项业务进行登记、分类、汇总得到核算结果是会计核算采取的核算方式。统计核算通过观察经济现象,采用不同统计分析方法来把握整体特征,推测整体发展趋势。
(五)不同的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
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上,会计核算将利润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和最终目标;而统计核算是以企业增加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三、实现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所采取的措施
(一)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工作的进行应从政策法规上得到全力支持
政府相关部门需应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积极出台相应措施,统一规范核算制度、方法和管理体制等,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实现创造必要条件。
(二)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持
运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减轻传统会计和统计给工作人员带来的繁重工作,同时也使数据处理和传输速度大大地加快。拥有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将统计分析核算功能加入会计核算软件,还可以使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
(三)为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培养更多的人才
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大量的会计人才。但由于部分统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理解程度不够,不能把握会计账户内涵,致使其难以将会计资料整理成可用统计指标。作为会计人员来说,统计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缺乏统计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这都导致了财务报表缺乏科学深入的分析研究。就此而言,各专业院校需要加强会计教学与统计教学,使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市场经济所需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势在必行,并且也会成为可能。通过企业和单位内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究,保证会计与统计核算不仅保留各自自身特点,更能使二者优势互补,实现完美的协调统一,从而满足现代市场经济的管理需要。
参考文献:
[1]宋云.初探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2010
[2]张冬梅,高晓明.市场经济中企业会统一体化的研究,2009
[3]陈慷.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之我见,2008
关键词: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 增效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16-0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可靠、迅速、全面;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主要是围绕企业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这些相同点,是企业内部实行会统核算一体化的基础。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别有:核算对象、目的不同。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一定的资金运动。它是以个体为核算对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体,仅仅考察个体的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而统计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立足于宏观来考察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不仅对个体的资金运动进行考察,而且还对总体的资金运动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考察,其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核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要经过数据搜集、加工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信息等过程,但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有差别。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帐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随意更改;企业统计核算则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念;统计核算也采用复式记账法,但在描述各交易主体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是从交易的双方分别描述的。而会计核算只是从交易的一方描述企业对外界的交易。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形成企业数据中心,做到数出一门,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出,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体制和模式构想。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复合性人才。企业应提供会计和统核算人员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使企业能多出些精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复合性人才。是他们在相同方面多结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企业的材料核算工作,一般程序是月末由材料物资部门人员,按各自管辖的库名分类整理统计出当月消耗的数据、然后再将此转入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按下属的二级单位部门整理分类归集费用,转入企业的二级财务部门后,二级部门财务人员再按下属的车间整理分类归集费用,在这种工作程序中由于重复性工作多,出财务报表的时间拖长,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如能将最初的物资统计部门人员进行简单的财务培训,使费用的分类、整理、进费用工作能在最初一次完成,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企业现行的会计工作隶属财务部门管理,而统计工作隶属统计部门管理。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增加了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难度,建议企业建立一个经济核算协调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从而保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就相融的地方化二为一,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核算标准。统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必须根据原始的基础数据整理出各自所需的指标数值,在指标口径、概念、分类方法等都要统一。同时必须与现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费用消耗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对同一种费用消耗,统计部门使用“吨”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公斤”为核算单位;对于某些常用布类,统计部门按“块”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平米”为核算单位等。这些不统一现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造成时间上人为耽误,人力劳动大量浪费。由此应在事先由经济协调部门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出现重复转换劳动,也可使报表的可比性增强。
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核算机构统一合作,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能使企业会计核算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及时报出各种会计信息,避免节假日大量财务人员加班加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表,及时将编制出财务会计报表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核算一体化 系统整合
一、相关概述
当前,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快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及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所处的生产经营内外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都对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要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做出合理化决策,需要企业管理层切实做好企业核算工作,实现企业各类核算信息的一体化管理,有效整合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做好信息综合处理工作,提升企业信息一体化能力,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企业核算一体化内容及意义
对企业来讲,在日常的管理运营中需要多种信息数据核算,一般来讲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为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等。这三种信息数据核算能够企业管理层提供不同的信息数据,满足企业管理层不同的管理信息需求。
企业的会计核算通常按照核算目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管理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核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产物一般就是会计报表,企业资产负债表、企业利润表以及企业现金流量表等,管理层通过这些会计报表可以了解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相比较而言,管理会计则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管理层内部管理需要,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诸如企业增加值、企业人力资源等其他相关财务信息。企业统计核算主要是按照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的,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政府相关部门。而企业业务核算则是企业的管理者为了有效及时地了解企业的基层运营状况而设置的,它通过基层管理实际情况来直接进行统计和计量。总的来讲,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这三种核算,都可以提供企业运营管理信息,都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上述三种企业核算对于企业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核算的性质划分,企业会计核算以企业统计核算的核算对象都是企业整体的生产运营状况,都是企业综合核算,相比较而言,企业业务核算则是基于企业原始记录以及企业综合核算之间,这三种企业核算属于不同的层次,而且不是并列的。而且企业业务核算跟企业会计核算中的管理会计类似,服务的对象都是企业内部管理者,相关核算信息都是企业内部管理信息。为了提升企业日常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率和管理效益,有必要强化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之间的衔接,融合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核算的一体化、系统化。
尤其是对于我国企业来讲,强化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我国的企业核算起步相对较晚,而且之前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而且我国企业核算都是将企业会计核算放在主要地位,企业核算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经济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管理部门也往往是相关财政部门,对于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考虑较少,难以有效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于企业统计信息一级企业业务信息的需求。而且我国的会计报表一般都是遵循全面报表制度,报表中涉及了企业的统计、业务信息,因此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基础,对于有效提升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增强核算的效率以及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核算一体化的系统整合
企业核算的信息既可以来自于企业内部,又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准确合理的企业核算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做出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企业核算的信息内容及要包含货币化数据,同时也应当包含非货币化数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核算的完整准确有效。一般情况下财务部门通过日常的会计核算可以获取企业的货币化数据,而企业的管理部门则可以根据业务记录获得企业的非货币化信息,例如企业的生产技术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外部数据一般需要企业采用技术手段去收集整理,例如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或者是调差统计问卷等方式来获取相关外部信息数据。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日常核算时常常会对企业会计核算、企业统计核算以及企业业务核算分别进行,没有实现企业核算的整体有效融合,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化程度不高,这制约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加大了企业管理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企业的各类核算目标是不同的,相互之间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因此有必要就企业实现核算一体化加强研究,降低企业核算成本,保证企业各类核算的信息一致性,确保信息真实可靠。
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就是要将企业的各种核算业务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企业的信息数据实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企业会计核算一体化是企业核算工作的趋势,也是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当前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快速发展,实现企业核算一体化更是具备了现实条件。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满足核算一体化的要求,在网络信息技术背景下,企业可以建立相关数据库,实现企业各类信息的整理融合,还可以多角度、多视角地实现企业核算,通过企业运用科学化管理方法进行企业数据的挖掘、分析,提升企业核算的价值。
企业通过建立健全核算一体化系统,将数据核算的功能与用户、界面等有效结合,通过多种核算规则提取信息集合。在企业核算一体化下,将企业的各类核算规则、各类核算的功能、各类核算的界面以及核算的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在进行企业核算一体化时,要确保企业核算一体化系统支持企业所有的关键性信息数据,并且可以实现数据在数据库中的集中存储、处理,使得所有的信息用户都能够从信息库中提取出各自需求的数据,对于企业的核算事项进行处理。
总的来讲,企业核算一体化对于企业改革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益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应当积极结合自身实际,改革自身核算方式,提升核算一体化程度,有效融合各类核算信息,为管理层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持。
参考文献:
(一)企业会计与统计之间的联系
会计核算的主要度量工具是货币,其任务是记录、分析并且计算经济组织内的生产情况、运行过程和最终结果,在计算之后相关工作人员还要编制财政会计报告。会计核算是企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工作,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规范管理有重要意义。目前,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会计核算是统计核算产生的基础。进行统计核算所必需的指标和相关数据都是从会计核算的资料中得到的,统计核算中最常应用的记账方法所遵守的原则也是来自会计核算原则。统计核算是经济组织中常用的一种管理形式,可以反映经济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另外,统计核算也可以反映流通资金的运行情况,工作人员通过对会计核算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与统计核算相关的信息用于经济管理。第二,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核算工作的基本指标是时期指标,该指标是统计核算的初始指标,同时,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也有所反映。在核算的应用办法中,统计核算中的平均数理论也是会计核算中加权平均法的产生基础。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二)企业会计与统计之间的区别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核算目标和原则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的目标是反映经济组织的财务流通过程,对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为单位决策和财务管理规则的制定提供依据;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将单位的现金流通量、财务经营状况和最后的收支结果等信息进行归总,交由主管部门审查。第二,在核算方法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采取属地管理方法,对所有的核算资料进行统一管理,最终形成总体核算;会计核算则采取分级管理和分层管理的方法。会计常用的方法有平衡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因素分析法;而统计方法则包括综合分析法、大量观察法、统计模型法、统计分组法、归纳推断法。另外,会计核算在管理过程中一般采取复式记账法并设置专门账户,而统计核算则一般利用动态数列对总体经济状况进行宏观把握,通过分析推断经济的总体发展趋势。第三,信息取得的方法不同。会计信息的获取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会计核算环节,即会计凭证填制及审核、会计账簿登记、会计报表编制;而统计信息是经过统计调查、整理及分析所取得,也可以直接调用会计资料。第四,在分类方面的区别。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之上的,其强调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协调关系,在两者存在较大差距时对其关系进行准确把握;会计核算则要求在核算单位目前的盈亏时对除了对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之外,还要对时间配比进行分析和总结。第五,在核算指标和计价方面的区别。会计核算在对指标和计价进行核算时,一般会依据历史成本;而统计核算在估价时依据的是当前可变的市场价格,从而对经济组织的经济效益进行衡量。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
二、企业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意义
会计和统计两者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高度协调性和统一性,实现两者一体化可以有效提高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实现两者一体化是维护当前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需要。在经济活动中,统计核算强调信息的及时性和概括性,而会计核算强调信息真实性,这对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准确决策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统计核算时要全方面收集信息,促进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相协调。第二,实现二者一体化可以同步提高两者的管理效率,促进经济信息的规范统计和标准操作。
三、企业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实现
(一)政策角度
首先,要给予会计和统计一体化工作基本的政策支持,结合新颁布的会计准则,政府相关部门要以积极的态度实施新版政策,并出台相应措施,同时加大实施力度,在核算方法、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都进行统一的规范,为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一体化的顺利实现提供制度基础。
(二)技术角度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促进会计和统计一体化的技术基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都大大降低,对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了促进会计和统计一体化,企业单位应该积极利用计算机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为会计资料和统计资料的互相利用提供技术基础,有效促进两者的结合;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与技能培训和进修,提高对相关技术的利用能力,同时灵活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方法,综合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人才角度
要实现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没有人才是不行的。但当前,一般企业、单位的基础会计工作人员对会计和统计的一体化都了解甚少,将会计资料用于统计核算成为一大难题。如果会计资料不能及时提取并有效保存,将造成企业重要信息的流失和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会计工作人员由于缺少相关统计知识和统计能力,不仅制作财务报表水平偏低,报表的真实性与科学性也难以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新的经济形势不仅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运营能力和偿债能力,还要求其能够对经济形势进行基本预测,对经济发展参数进行计算,为企业相关措施制定依据。因此,为了促进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企业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培养素质过硬的优秀会计人才。
四、结语
一、当前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主体不完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以及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政策,将高校这一完整的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高校基本建设单位会计两个会计主体。从而造成:一方面事业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学校的基建投入,只按有关部门批复的自筹基建投资计划转出自筹基建经费,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资产前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动态流转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基建财务按照其独立的会计财务体系和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资金收付过程。造成基建项目已完工,而财务账上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两个会计主体的存在,使得会计机构有可能相互独立,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反馈与沟通。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4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也应以其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同时也应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活动。
第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提供高校教学科研等事业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则主要提供高校基本建设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财务报表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如要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就需要把高校财务事业会计信息和基建会计信息合并。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筹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一些项目的资金要由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得以解决,银行贷款在基建会计中核算,而贷款及利息的偿还由学校财务负责,在学校会计中核算,这样一方面造成基建项目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固定资产价值偏低;另一方面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单独提供哪一套财务报表都无法反映学校的收支、负债全貌,导致信息失真,不利于财务风险分析。随着负责机制的引入,高校赤字预算成为必然。“借入款项”与“结转自筹基建”的增加,巨额的支出使得学校历年积累的“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形成的缺口部分按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规定,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为“事业基金”项不能为负数,就必然会再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监督弱化。由于目前高校的事业财务会计核算与基建财务会计核算分别由学校财务部门和学校基建部门来进行。尽管学校财务部门对学校基建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关系,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学校财务部门对基建财务的监督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甚至基建财务人员以行政管理范围的差别、基建财务的独立性等理由拒绝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将学校财务仅仅看作基建资金的保管者,至于基建资金如何使用和使用的合理与否是基建部门,学校财务无权过问,这就必然造成高校会计监督的弱化。而且在当前的高校会计管理中,有些学校一个领导既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又负责学校的基建财务工作。这极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如此的管理势必会使高校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二、实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性。财政拨给高校的基建投资一直是以建设单位为主体,分别对立项项目进行会计核算。自从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了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对高校资金运作方式及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日常核算和决算报表的数据应同一口径,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与报表项目相对应,而现行高校会计决算报表与基建决算报表分开填报,高校会计科目和决算报告仍然使用“结转自筹基建”,无法与年度部门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为了全面、完整反映一个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统一财务核算的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
二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提高会计信息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保障。长期以来,基建会计一直游离于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在核算基建项目工程成本时,单位自筹基建资金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反映,在基建会计账没有全面反映;预算内财政性投资资金则在基建会计账户进行核算,在事业会计账不反映。对于与基建有关的费用直接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列入“经费支出”,没有进行费用归集,整个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不完整,造成基建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既有脱节又有重复,无法真实、全面反映资产的状况。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必要把基建会计纳入高校事业会计进行一体化核算。
三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有利于防止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对未列入基建计划的更新改造项目或附属项目,资金来源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转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高校创收性企业自筹资金、财政拨款等。该部分资金来源和运用没有统一的核算要求,造成高校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账户分支,事业会计账户支出的费用直接列支,不能完整反映新增固定资产的情况,有关基建项目一旦形成固定资产,便脱离了会计监督的视线,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再者,基建资金在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会计账户两头挂帐,为套取、转移或挪用基建资金提供便利,基建资金若有缺口,有关管理部门难于审定,导致存在财政资金风险。所以,高校事业会计有必要把基建会计并轨核算,以防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
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具体设想
第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取消收付实现制。现行高校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由于某些会计事项不能在当期确认,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事项,甚至会出现虚假结余,使会计期间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比l生。高校事业会计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履行受托责任,重视经济效果,对高校的经济业务要进行全面、合理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尤其是有的基建项目需跨年度建设,资金经常跨年度使用,采用收付实现制
进行核算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整个经济事项。因此必须改进会计核算原则,引人权责发生制,即只要收支项目已实际发生,无论资金是否收付,都应及时入账,以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往来情况。
第二,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后,必然会引起高校财政资金流入、流出的变化,为了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应增加一些相关的会计科目。在高校收入类科目经费拨款下设置“基本建设拨款”明细科目,核算本年度财政基建拨款。其中“基建收入――财政基建拨款收入”核算国家财政部门为学校拨入的基本建设专款,“基建收入――上级基建补助收入”核算上级主管部门拨入基建补助款,“基建收入――事业结余基建资金”核算高校利用事业结余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
在“借入款项”科目下设置“基建借款”和“周转借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并按贷款银行进行三级明细核算。借款的利息支出本着“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摊。高校取得基建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期间借款利息时,借记“工程待摊费用”“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项目完工后借款利息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偿还基建借款本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偿还的基建借款。
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在建工程”,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支出,对于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的无形资产直接记入相应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在建工程”科目下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两个二级科目。本科目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建设支出”,“在建工程”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投入。
将支出类“结转自筹基建”改为“基本建设支出”,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核算在本年度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借方反映项目完工结算时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数,贷方反映年末转入“基建节余”数,本科目年末一般无余额。
在净资产类增设“基建节余”科目,本科目按工程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年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拨款的累计余额;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学校自筹资金数额。年终,根据明细账记录的内容把已完工的项目“基建节余”的借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的借方,若某项目完工后出现贷方余额,则按相关规定处理,该返还的返还,经批准留用的,则转入“事业基金”贷方。
一、当前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主体不完整。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企事业单位业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开核算的延续以及国家预算在高校会计的延伸,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的政策,将高校这一完整的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高校事业单位会计和高校基本建设单位会计两个会计主体。从而造成:一方面事业财务不反映财政对学校的基建投入,只按有关部门批复的自筹基建投资计划转出自筹基建经费,在项目竣工交付使用资产前不清楚工程项目资金动态流转情况,缺乏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基建财务按照其独立的会计财务体系和与事业财务完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完成资金收付过程。造成基建项目已完工,而财务账上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造成账实不符的现象。两个会计主体的存在,使得会计机构有可能相互独立,各行其事,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反馈与沟通。不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4条“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一基本前提。作为事业单位会计组成部分的高校会计也应以其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为核算和监督的对象,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经济活动,同时也应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开展的基本建设活动。
第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信息失真。高校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提供高校教学科研等事业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则主要提供高校基本建设活动的会计信息。高校基建会计核算独立于学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财务报表不能全面反映学校的资产、负债和收支全貌。如要对学校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有系统全面的了解,就需要把高校财务事业会计信息和基建会计信息合并。随着高等学校的发展,基建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筹资渠道也逐渐多元化。一些项目的资金要由学校利用银行贷款得以解决,银行贷款在基建会计中核算,而贷款及利息的偿还由学校财务负责,在学校会计中核算,这样一方面造成基建项目成本的核算不准确,固定资产价值偏低;另一方面造成学校负债状况不实,单独提供哪一套财务报表都无法反映学校的收支、负债全貌,导致信息失真,不利于财务风险分析。随着负责机制的引入,高校赤字预算成为必然。“借入款项”与“结转自筹基建”的增加,巨额的支出使得学校历年积累的“事业基金”不足以弥补,形成的缺口部分按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规定,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因为“事业基金”项不能为负数,就必然会再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第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造成高校会计监督弱化。由于目前高校的事业财务会计核算与基建财务会计核算分别由学校财务部门和学校基建部门来进行。尽管学校财务部门对学校基建部门的财务工作具有业务上的指导和监督关系,但从实际运行来看,学校财务部门对基建财务的监督并未真正发挥作用,甚至基建财务人员以行政管理范围的差别、基建财务的独立性等理由拒绝学校财务部门的监督,将学校财务仅仅看作基建资金的保管者,至于基建资金如何使用和使用的合理与否是基建部门,学校财务无权过问,这就必然造成高校会计监督的弱化。而且在当前的高校会计管理中,有些学校一个领导既负责学校的基本建设工作,又负责学校的基建财务工作。这极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如此的管理势必会使高校的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不利于高校的发展。
二、实行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必然性。财政拨给高校的基建投资一直是以建设单位为主体,分别对立项项目进行会计核算。自从实行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了部门预算的细化程度和规范化程度,对高校资金运作方式及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会计日常核算和决算报表的数据应同一口径,会计科目的设置应与报表项目相对应,而现行高校会计决算报表与基建决算报表分开填报,高校会计科目和决算报告仍然使用“结转自筹基建”,无法与年度部门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为了全面、完整反映一个高校的预算执行情况,建立统一财务核算的平台,这就要求高校实行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
二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是提高会计信息资料准确性、完整性的保障。长期以来,基建会计一直游离于高校事业会计核算之外,在核算基建项目工程成本时,单位自筹基建资金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反映,在基建会计账没有全面反映;预算内财政性投资资金则在基建会计账户进行核算,在事业会计账不反映。对于与基建有关的费用直接在高校事业会计账列入“经费支出”,没有进行费用归集,整个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不完整,造成基建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既有脱节又有重复,无法真实、全面反映资产的状况。为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有必要把基建会计纳入高校事业会计进行一体化核算。
三是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有利于防止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对未列入基建计划的更新改造项目或附属项目,资金来源由单一的财政拨款形式,转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如高校创收性企业自筹资金、财政拨款等。该部分资金来源和运用没有统一的核算要求,造成高校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账户分支,事业会计账户支出的费用直接列支,不能完整反映新增固定资产的情况,有关基建项目一旦形成固定资产,便脱离了会计监督的视线,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再者,基建资金在事业会计账户和基建会计账户两头挂帐,为套取、转移或挪用基建资金提供便利,基建资金若有缺口,有关管理部门难于审定,导致存在财政资金风险。所以,高校事业会计有必要把基建会计并轨核算,以防资产流失和防范财务风险。
转贴于
三、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的具体设想
第一,推行权责发生制,取消收付实现制。现行高校会计核算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但由于某些会计事项不能在当期确认,按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难以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经济事项,甚至会出现虚假结余,使会计期间的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可比l生。高校事业会计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履行受托责任,重视经济效果,对高校的经济业务要进行全面、合理地确认、计量和报告,尤其是有的基建项目需跨年度建设,资金经常跨年度使用,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不能全面、准确反映整个经济事项。因此必须改进会计核算原则,引人权责发生制,即只要收支项目已实际发生,无论资金是否收付,都应及时入账,以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往来情况。
第二,增设相关的会计科目。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一体化后,必然会引起高校财政资金流入、流出的变化,为了提高高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全面性,应增加一些相关的会计科目。在高校收入类科目经费拨款下设置“基本建设拨款”明细科目,核算本年度财政基建拨款。其中“基建收入——财政基建拨款收入”核算国家财政部门为学校拨入的基本建设专款,“基建收入——上级基建补助收入”核算上级主管部门拨入基建补助款,“基建收入——事业结余基建资金”核算高校利用事业结余安排的基本建设资金。
在“借入款项”科目下设置“基建借款”和“周转借款”两个二级明细科目,并按贷款银行进行三级明细核算。借款的利息支出本着“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摊。高校取得基建借款时,借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期间借款利息时,借记“工程待摊费用”“在建工程”,贷记本科目;偿还基建项目完工后借款利息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本科目,同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偿还基建借款本金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基建专户”。本科目贷方余额表示未偿还的基建借款。
在资产类科目下,增设一级会计科目“在建工程”,核算高校进行基本建设(包括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发生的实际支出,对于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和购入的无形资产直接记入相应科目,不在本科目核算。“在建工程”科目下设“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两个二级科目。本科目按单项工程进行明细核算。工程完工后,由“在建工程’转入“基本建设支出”,“在建工程”年末数表示尚未完工的工程投入。
将支出类“结转自筹基建”改为“基本建设支出”,按工程项目进行明细核算。本科目核算在本年度完工的基建项目的全部支出。借方反映项目完工结算时由“在建工程”科目转入数,贷方反映年末转入“基建节余”数,本科目年末一般无余额。
在净资产类增设“基建节余”科目,本科目按工程项目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年末如为贷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拨款的累计余额;如为借方余额,则表示完工工程学校自筹资金数额。年终,根据明细账记录的内容把已完工的项目“基建节余”的借方余额转入“事业基金”的借方,若某项目完工后出现贷方余额,则按相关规定处理,该返还的返还,经批准留用的,则转入“事业基金”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