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教师科技培训范文

时间:2024-04-08 17:44:54

序论:在您撰写教师科技培训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教师科技培训

第1篇

按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技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四天的培训,通过听讲座,动手实践操作测试和相互交流,使我获益匪浅。在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最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学到了科技教师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启发。同时通过培训也使我更加坚定了今后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在这次培训中我的一些体会。

一、四天紧张的培训使我对RCX和NXT两种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我自身业务水平。通过对两种乐高机器人学习我掌握了有关乐高机器人最新的知识,过去有些问题只知表面,不懂本质,通过培训对过去困扰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学会和使用多种方式搭建和编程,为我今后在机器人教学中运用更好的方法教学起到了可贵的启示和启发。同时,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做中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并真切的感受到了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结识了许多机器人老师,了解了不同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了解了科技教育的发展潜力。在我省所有的校外活动中心中,*区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成绩,在培训中我也多次和*区老师交流,听取和学习了他们开展科技活动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在培训中看到其他场所科技老师的机器人展示不仅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学到不少知识和技巧。

三、感受压力,增强信心。几天的培训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通过和各地科技骨干教师交流,我深深体会到要当一名好的科技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加大带头作用等。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我也增强了信心,

总之,这次在西安的培训不虚此行,我体会最深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教师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社会对科技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科技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把这次西安培训所学的内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学生,以自己的努力为我县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回报各级领导的重托和厚望。

第2篇

按照陕校外联函【20xx】29号通知要求,我代表岐山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教师参加了省校外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举办的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科技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四天的培训,通过听讲座,动手实践操作测试和相互交流,使我获益匪浅。在培训中我不仅学到了最新的科技知识,提高了自身的业务素质,而且学到了科技教师应具备的多方面能力和素质,拓宽了我的视野,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很大的启发。同时通过培训也使我更加坚定了今后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心,下面,我简单的谈谈在这次培训中我的一些体会。

一、四天紧张的培训使我对rcx和nxt两种机器人的搭建和编程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我自身业务水平。通过对两种乐高机器人学习我掌握了有关乐高机器人最新的知识,过去有些问题只知表面,不懂本质,通过培训对过去困扰的问题有了更深层次上的认识,学会和使用多种方式搭建和编程,为我今后在机器人教学中运用更好的方法教学起到了可贵的启示和启发。同时,在培训中我亲身体验了“做中学”的先进教育理念,并真切的感受到了这种理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二、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结识了许多机器人老师,了解了不同地区科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了解了科技教育的发展潜力。在我省所有的校外活动中心中,渭滨区的科技创新教育取得了很好成绩,在培训中我也多次和渭滨区老师交流,听取和学习了他们开展科技活动的思路和方法。另外在培训中看到其他场所科技老师的机器人展示不仅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学到不少知识和技巧。

三、感受压力,增强信心。几天的培训我感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变大了,通过和各地科技骨干教师交流,我深深体会到要当一名好的科技教师,就要更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课堂教学能力等,而这就需要我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并勇于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加大带头作用等。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我也增强了信心,

总之,这次在西安的培训不虚此行,我体会最深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教师的任务越来越艰巨责任越来越重大,同时社会对科技教师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科技教师如果不努力实现在专业方面发展,将跟不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并把这次西安培训所学的内容和方法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把最好的教育带给学生,以自己的努力为我县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回报各级领导的重托和厚望。

第3篇

2011年初,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与英特尔公司合作,引进了英特尔公司开发的《Design and Discovery》(《设计与发现》)教材,这是一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系统地介绍工程与设计流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教材面向11~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和科技场馆的青少年,是一门介绍设计与工程领域相关内容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课程。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设计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科学概念,亲历并体验设计与工程领域的实践活动,掌握工程设计与模型制作的流程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解决生活中遇到的设计与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提高其与他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的社会情绪能力。

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组织专家团队将《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旨在使中国的学生了解技术系统与产品设计领域的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科学想象力和运用直觉选择最佳方案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运用木材、金属、塑料、食物、纺织品、纸张等材料操作并形成三维作品的技能,以及反思和评价自己决策结果的能力;引领他们形成在工业产品设计过程中关注文化、社会和环境热点问题的多元视角。鼓励他们在使用教材中开展多种活动,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积极推动青少年后备人才的成长。

《设计与发现》教材本土化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如何培训教师使用这套全新的教材,则更具有挑战性。2012年5月,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专家团队和东南大学科学教育中心共同合作,依据教材特点,举办了开放性、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师培训。在培训班上,来自全国14个省的33名科技骨干教师与科技辅导员参加了培训。

培训根据教材的每个主题,把参训教师编成小组,小组成员间要求相互配合,妥善分工,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都要和其他小组进行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培训过程中,大家会经常处于“教师—学生—培训班的学员”之间的角色互换当中,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去探索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员在7天的培训中,还要在培训手册中记下反思、体会、总结等。通过“设计无处不在”这个主题,逐步了解工程设计领域的设计流程和发现问题的方法,让第一次接触《设计与发现》课程的学员们理清思路,明白教材的编排。

第4篇

培训基地和相关院系的所有参与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教学管理、学员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通过理念创新与继承传统相结合、理论讲座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教师讲与师生互动相结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与方法,使学员在教育理念、专业素质、教学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共培训机电技术应用、园林、营销等专业的教师493人。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是“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和主干项目,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中等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在多年的国培教学实践中,安徽科技学院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教师队伍、强化培训管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外强基础设施 内强师资队伍

为提高培训质量,更好地完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任务,安徽科技学院积极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教学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学院拥有计算中心、CAD中心、生物技术中心等40多个设备先进的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建有工程训练中心、种植科技园、养殖科技园、食品科技园、花卉盆景园和中草药园等近370亩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有计算机校园网,联网微机2000多台;图书馆藏书80万册,电子文献132.7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5个;建有食用菌、家禽、动物药品、明文化等12个研究所;建有3000m2的综合培训楼,内设多媒体教室、微机房、多媒体实验室、食堂、客房等先进设施,一次可接纳150名学员学习和食宿。

为提高培养质量,安徽科技学院始终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地建设的根本,规定教师每年至少要申报1~2项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到企业和农村直接参与技术开发与生产实践,不断提高“学术性”与“职业性”。学院选派了多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进修,还从省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了10余位专家、教授作为学院的特聘教授,充实了基地的师资力量。

学院加强横向联合,深化同兄弟高校和大中型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基地学校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管理模式,联办企业为学院受训学员提供了校外实习的场所,保障了职教师资培训的质量。

高度重视 规范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制定了详细的培训工作方案,成立了由一名副校长任组长,有关职能部门、教学院部主要领导担任成员的培训工作领导组,办公室设在继续教育学院,负责培训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领导组下设教学工作组、接待工作组,分别负责培训计划制定、教学方案实施、考核、注册、颁证和学员食宿安排、生活服务等工作;配备了长期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专职辅导员担任培训班的班主任和辅导员。

学院党委书记汪元宏、院长刘宁、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彭光明多次组织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培训工作协调会,研究、落实培训班各项事务,明确培训的目的和任务,强调培训要有针对性,落实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办公室精心部署教学安排、培训考核、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培训工作集中了全院最好的设备和教师,确保了培训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针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较弱、技能单一、与企业应用的技术要求相脱节、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多带有学科教育的痕迹、职业教育的特点不够突出等实际问题,学院确定了全新的培训模式,即以转变教育职教理念为先导,以培养“双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能力提高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技能为本质,把转变职教观念与技术提升改革相结合、基地培训与企业锻炼相结合、实践能力提高与考取技术资格证书相结合、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

每期培训班,教学工作组都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培训方案,力争保证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每个专业的培训教学任务都安排在260学时以上;培训内容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主要包括教学理论与方法(占总学时的20%左右)、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占总学时的35%左右)、企业实践活动(占总学时的45%)等;教学和实践指导工作全部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富有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担任,部分专业课程还从校外聘请了资深专家;各专业根据学员的不同专业方向划分为小班教学、分组训练,使培训更具针对性。此外,在教育理论专题辅导方面,还特别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学院作专题报告,以切实提高学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参训教师纷纷反馈,培训课程计划比较适合骨干教师的培训实际,使他们学到了最需要的知识。

为保证学员到校率,学院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主动与各位学员联系,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为学员着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确保培训质量,在安排好各个教学实践环节的同时,还配备了专门的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成立了班委会,推选出了责任心和工作能力较强的学员担任班级干部,班级的基本问题由班主任、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共同研究解决;制定了《学员上课签到制度》《学员请销假制度》《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各班主任每天都到课堂组织学员签到,了解学员的学习状态,询问学员的意见;对请假的学员,要求必须有其所在单位关于请假的情况说明,经班主任、部门领导核准后,方可请假。每门课程都通过报告、作业、作品等不同方式进行考核,结合课堂表现和出勤率综合评定课程成绩。若无故旷课三次以上、培训课程考核不及格或研究论文、教案、作业撰写不合格,该门课程成绩按不合格计,且不予结业……周密的安排,严格的制度,规范的管理,是培训班成功举办的基础。

优质服务彰显人性化关怀

安徽科技学院承办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充分体现了国家级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前瞻性,突出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特点。学校牢固树立为职业教育服务和为学员服务的意识,处处以学员的需求为本,按需施教,领导、老师、班主任、辅导员都能认真听取学员对培训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学校努力为参训学员提供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吃、住、行及业余活动等方面都作了精心细致的安排,确保每位学员每天的生活标准。后勤部门克服各种困难,力争满足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学员的饮食需求;住宿方面,学校培训中心停止对外接待,专门安排培训班学员住宿,住宿标准为双人标准间;专门为学员单独安排了网络教室,并开放了相关实验室方便学员研习和自修;专门购买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体育用品,组织开展了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茶话会、座谈会、联欢、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既丰富了学员的课余文化生活,也提供了相互交流及教师、学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使全体学员能全身心地、愉悦地投入到培训中去。

第5篇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面授培训的结合是近年来教师培训模式的一大创新性突破。网络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培训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给“学习”这一概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网络培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限度地拓宽了培训的辐射范围,令“资源共享”这一概念在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得以实现。教师可以更多地利用自身碎片化的时间参与培训与学习,突破了教师参训时间及方式上的局限性。同时,网络培训增加了教师参与互动的机会,不论是知识的传递,还是同伴的交流,“交互”让知识在聚合与传授中构成完美的轮回。

然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却存在许多问题,有其无法打破的魔咒。因此,混合式网络培训的出现便是对传统网络培训的一种弥补与改进。

一、传统网络培训无法打破的魔咒

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习者对某一内容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而传统的网络培训往往难以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四点:首先,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内容乏味。学习内容决定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如果学习内容不够吸引人,那么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则难以调动,导致其学习自主性不高,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效果无法保证。其次,传统的网络培训课程形式单一,多为授课教师灌输式传授。授课教师即使在课件设计上已经尽力创新,却也难以改变教师学习的倦怠。一节45分钟的传授性课程,学习者通常会在15至25分钟之间进入疲劳低谷,注意力下降。这种单纯灌输式的网络培训无法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再次,传统的网络培训缺少互动。学习作为一种活动,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非人与机器之间。这就决定了网络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学习者失去了展示个人人格魅力的舞台,同时学习者在学习中无法得到激励。最后,传统网络培训容易忽视学习评价。学习评价有助于让学习者判断自己的学习方向。传统的网络教师培训让专家和教师的交互变成了学员与计算机的交互,传统的培训中没有精细的学习分析系统,这就让受训教师难以在第一时间内掌握自己学习的情况,进而也就很难明确自己学习的方向。如果该教师还是在缺少同伴互助的情况下学习,那么他就更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了。

为了更好地进行网络教师培训,形成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质量评估与提升综合平台(以下简称综合平台)自2010年起,探索了通过“混合式研修”模式开展全新教师培训的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经过潜心学习与积累总结,逐步形成了具备综合平台特色的混合式研修培训模型。

二、构建“精彩”的混合式网络培训

混合式研修(或称混合式学习)是近年来在各大培训机构中被广泛热议的一个新生概念,它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实现二者优势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

综合平台在混合式研修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融合传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互补双方的薄弱点,让教师在学习中获取完美的体验,从而为培训带来更优的效果。如何设计一次“精彩”的培训,激发教师参与项目研修的兴趣,是此次探索的主题与目标。

与传统的教师备课不同,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融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元素,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将同步活动与异步研修相结合,将在线互动与实时沟通相结合,全方位改善教师的学习感受,变枯燥为多彩,运用多元化手段,真正打造适合教师长期参与的网络研修培训模式。

1.“精彩”的内容,真正切合教师实际需求

在混合式研修的课程设计中,制订研修方案和撰写“教案”是必经的步骤,综合平台根据项目培训的进程,以及教师的具体需求,确定每次研修活动的主题,并根据主题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混合式研修培训。以北京师范大学某个3年一周期的综合项目为例,根据其3年实施阶段的不同,综合平台适时调整方案,磨合实验区需求,使混合式研修形成了多种可行方式。

在第一年“做中学”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教授实验人员了解项目理念,掌握实施方法,明确实施目的。所以在此阶段,混合式研修活动一般有以下这些方法与做法:异地同步调研座谈会、经典培训课例异步校本研修、专家跟进性异步校本研修、在线同步听课评课、同步视频专家讲座、远程联片教研及互动研讨等。

在第二年“做中研”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引领实验教师根据项目实施的内容,构建适合自身专业发展的科研主题,通过专家引领,令实验人员掌握自主研究、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做法有:基于主题教研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典型课例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基于课例研修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送课到校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同课异构的多区域混合式研修、跨区域教育发展论坛等。

在第三年“做中发展”阶段,项目实施的重点是让实验学校掌握自主发展的能力,通过总结项目实验的成果,形成专家辅助实验校自主发展的模式。在这一年,混合式研修的具体活动有:跨区域校长办学思想研讨会、“千里传音话心手总相连”实验校结对子系列活动(如:观摩种子实验学校、明星校长经验分享、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等)、跨区域课题研究成果论证会等。

2.“精彩”的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

针对传统网络培训形式单一、学生坐在电脑前看课件、缺少同伴互助、学习兴趣低等突出问题,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时,重视将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实时交互与网络沟通相结合的途径,让教师体验多种形式的培训研修活动。

首先,面授培训与网络培训结合,优化学习效果。在一次混合式研修的培训中,面授学习充分利用学员整块的时间,通过开展集体研修,教研员与教师面对面总结问题,并反馈给专家。其次,将同步培训和异步培训融合,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专家通过网络现场活动,针对实验者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同步培训的基础上,异步培训为回顾、反思、深入研讨主题提供了平台,实验人员可以反复学习,深化认知。后期的异步课程则是为实验教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创造方便,通过零散的积累,学习上线课程,获取资源供线下学习使用。

3.“精彩”的交互,在冰冷的网络中融入情感交流

科学合理的交互设计可以激发教师的情感反应和学习动机,让教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景中,主动在交互中获得学习结果,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为方便教师参与“交互”式学习,综合平台将移动互联技术融入到同步视频培训与异步网络课程培训中,将微博、微信等现代沟通媒介加入培训,拓展了沟通的范围与途径,方便教师参与互动。

在设计混合式研修的交互时,综合平台大致将其归类为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教师与专家的交互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三种。首先,在教师与学习资源的交互中,不单只用纸本、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提供信息,还将视频资源、问卷资源、演示文稿资源等不同形式的学习载体提供给教师,教师还可以通过短信、微博、网络课程等不同途径,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其次,教师与专家之间的互动是最重要的交互,这是教师在项目培训中迫切需要的内容。借由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综合平台除了提供电子邮件、短信平台、热线电话等传统沟通途径外,还构建了微博平台、微信平台、视频语音平台,为专家开展日常培训指导提供便捷,构建可交互的平台。最后,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互助是提升培训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让教师能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相互帮助、启发思维是培训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综合平台通过建立课程论坛、建立答疑区、建立交流小组等更多种形式,为实验教师搭设沟通桥梁。

4.监控效果,提供学习评价及信息反馈

项目实施的效果一直是项目委托方关注的重点。综合平台在服务项目实验的过程中,注重用数字说话,真实、客观、明确地反馈实验校、实验教师在参与混合式研修时的第一手信息。

第一,构建实验人员档案。每一位在综合平台参与混合式研修的实验人员,都将在平台中备份一份个人学习档案,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每一位实验者的每一次学习都将有所记录。

第二,实时更新课程学习信息。在综合平台异步平台上学习课程,教师都可通过2个渠道获取课程学习情况。首先,在登录平台的首页,教师们即可看到他需要学习的课程名称,根据课程分类在“在读课程”、“审批中”、“已结束”的情况,了解自身的学习进度。其次,在每门课程内,都有课程进度指示条,以及课程结课条件等,教师可以根据进度提示,了解课程学习进展。

第三,出具异步课程反馈报告。在综合平台开设的每一门网络培训课程,都会在课程完结后的一周内,向学员出具课程反馈报告。报告中明确地说明参与课程的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同时根据整体数据分析学员的参与度、学习时间分布等情况,为更好地开展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提供依据。

第四,运用同步活动调研信息反馈表。综合平台在实施混合式研修的过程中,注重倾听一线实验者的心声,每次混合式研修活动结束后,都运用信息反馈表对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进行意见采集,并通过分析一线教师的意见,改进混合式研修的实施途径、方式、内容,真正贴近实验者的需求。

三、未来的课程将更加“精彩”

第6篇

(一)微课程教师体验式培训的特定和概念

微课程重点在于强调学员体验和情境设置的重要作用。这种理念和体验式学习理念有着异曲同工的感觉。体验式微课程培训是把微课程当做是培训的纽带和桥梁,将教学和培训内容运用微课程这种模式呈现出来。这里培训的中心和主题不是微课程本身,而是让主题得以开展的工具和方式。各个微课程培训中,每个环节和其他微课程形成统一性整体,又以独立信息的形式存在,各个微课程之间有着紧密内部结构,并不完全独立。微课程只是对于教学的某个知识点很适用,但不适用所有知识和单元,尤其比较复杂的信息就难以使用了。根据体验式微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给学员带来的学习感觉完全不同,微课程内容较短且针对性比较强,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对学员有着较大吸引力。同时这一模式的培训亮点就是学习持续性比较强且时间灵活,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够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达到持续学习的目的。

(二)国内外微课堂研究的现状

首先国外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微课堂研究内容既要研究概念,也要研究课程设计方案,其方向在于微课程是教育变革的一种形式,是在线方式学习和收索知识的一种全新方式。在著名的《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中阐述,微课程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初衷,构建知识框架并介绍其概念和关键词。在美国职业安全课程上将微课程率先用于教学,获得良好效果。课程将几小时的课时压缩在很短时间内,利用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进行重复收听。另外学生喜爱度和通过率的高数值也说明微课程的价值。国外主要面向学生,而将微课程用于教师发展专业培训的研究比较少。其次国内研究微课堂的现状。国内对微课堂的研究和与探索基本是跟时代相对应的知识、信息的碎片化尝试,是运用科技媒体技术,让信息能够为知识领域服务。现在进行的微课堂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名字尚未统一,有微课、微课堂、微型课程等等很多,根据对E-learning行业、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理解和定义不同,各种微课程呈现多元化发展。虽然在教师培训中启用微课程模式,但是没有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对开设教师培训的微课程展开方式以及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策略

(一)培训策略和模型构建、实施的理论基础

首先成人理论。因为环境、生理、心理、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成人表现出的学习特征和青少年儿童不同。成人学习具有自主和独立的概念,其主动性和孩子有着明显差异。在学习过程中教育知识的模式不能是灌输式,要运用交流、探讨的学习模式。成人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要将学员的经验纳入设计范畴,并通过学习加以利用。其次ADDIE教学模型。ADDIE模型是教学设计中最为广泛和经典的模型,将教学体系分为评价、实施、开发、设计、分析五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各自任务形成综合性整体。不但包括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还包括对指导结果进行修改;实施是设置教学环境并实践教学目标;开发是考量教材怎样编制;设计是教师选择教学策略以及学生如何学习;分析是考察学习者的目标以及对其目标进行分析。最后Kolb体验式模型。这种模型包括四个结构是:培训中具体感觉、对教育的观察和反思、逐渐形成较为抽象的概念、在现实教育中对概念进行检验,这四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让学员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体会和感悟,并进行互动评价和反思交流。

(二)构建微课堂体验式培训的初级模型

首先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分析,包括对培训环境、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联系。尽可能多的对培训者的需要进行了解以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其次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陪训方式、学习策略选择、培训内容、培训目标等课程进行选择,并将目标细分成为不同的子目标。其三培训资源和课程。在培训设计的基础上策划活动需要的资源,包括环境开发、数学媒体开发、培训内容开发。第四培训实施阶段。通过体验、分享、反思、应用、交流、总结等六个环节对微课程进行试验。最后反馈培训的效果,利用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学员的满意程度数据。

三、微课堂体验式培训对教师的启示

(一)对构建教师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精神有促进作用

微课堂实验式培训要在认知、行为、情感的学习上获得收获和平衡、推进模糊了解和主体概念、练习和发展技巧以及培养感情和态度于一身,为重新制定教师培训体系设计和寻找新思路。在教师培训传统模式中,不管的参训教师还是培训基地,对完成培训目标基本是收获规律性、普遍的知识,缺少培育专业精神和专业能力的必要参照。换句话说,教师知识能够分为背景知识、实践知识、策略知识以及本体性知识。背景知识和本体性知识能够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获取,但是实践知识和策略知识却不能够引用简单的传递信息等方式获得。人们一般运用分析他人教育案例进而了解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渠道,而他人因为实践而掌握的知识就没有办法用替代经验的方式得到,只能通过经历进而获得经验。教师职业是专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的知识沉淀,之后逐渐形成的体系和心理特点,一部分是通过技巧反复练习而形成,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实践、讨论、领悟、反思问题情境而促进能力不断提升。前者能力属于比较低层次的,后者则是教师具有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技能形成是属于比较高水平能力的扩展,都不是单一的信息传递,而需要在一定情景和环境中展开。培训教师过程中,最难以实现的目标就是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很多培训班运用讲座形式对教师专业精神进行培养,这种方式把参加培训的主体变成旁观的客体,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此不能真正震撼参与者的心灵。

(二)微课程体验式教师培训的内容要以解决实际工作问题为目标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关注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上,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见的问题和困难是他们真实的世界。培训活动所进行的内容不要仅仅注重提升教师素质,也要将解决实际问题纳入培训的内容中。取向是解决问题的培训,才能够真正彰显教师为本的理念,这种培训追求的是针对性和真实性。很多学者认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应该是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训内容要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首先重视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优秀教师基本能力是对学生学习概念的把握和理解。教师最大问题是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关怀缺失理性,其表现为对学习中的学习策略、差异点、难点和起点缺少认知。教师在理想化的假设中进行教学行动。另外教师对学科成绩和学科教育比较关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社会人来关注其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此类具有缺失性的关注会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跨越学科的制约,对学生不同阶段特质和遇见的问题进行了解,将教育的终极目标定为将学生培养成为快乐、健康的人。其次对教师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状态予以关注。教师面临的另一种问题是职业生存的状态,特别是教师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德国就进行过关于合理发声的教师体验式训练,它的目标是让每个参训者都能够听见最好的声音,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能够掌握发声的正确方式。另外教师心理问题和压力的疏导和缓解也是培训的重要课题之一。最后体验式培训要对教师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关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适应变革,并解决变革中遇见的问题。例如在面对教材改革时,就要对新知识进行定位和梳理,对新增加的知识点进行提升和拓展,将新的教学方式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特别是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在面对变革时,就需要微课程体验式培训帮助他们适应变革。

(三)微课程构建起培训教师全方位、立体式的模式

微课程体验式培训构建的理念对于教师来说既丰富教学目标又丰富教学模式,指导教师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选择合适的培训方式。组成教师素养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他们分别是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精神,演练式是提高专业能力而进行的训练模式;讲授式的针对提升专业知识而进行的训练;开启心灵是对专业精神而进行的培训模式。假如微课程能从根本上拓展到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能力上,就会从根源上对教师培训的实践和理念进行改变。目前不论是体验式、演练式还是讲授式,就要将参与的理念渗透其中,因为只有参与才能够建立其微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才能够让培训成为积极、主动的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

第7篇

一、选择内容建构校本课程体系,搞好教师通识培训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由学校自己确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相对应。此课程内容的建构,一是培训教师,二是统整教师培养和在职研修内容体系。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其专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在职研修联系起来通盘考虑,具体设计和有计划地分步实施。通识培训是指各个专业的教师,都应探索、研究的培训内容。包括: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十五”、“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等。对这些培训内容我们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具体实施规划。通过培训,力争达到使培训主体知道国务院关于课改的整体部署;清楚课改的目标体系和任务,能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懂得管理体制重建和改革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改革教学方式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做好这些内容的培训,是“学科性”与“教育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学科专业职能”与“教育专业职能”的统一,是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与学科专业培训的整合。只有综合设计,有计划、分步骤地具体落实,才有可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1.认识课改的目的和意义。结合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一是强调课程人文化,调整培养目标使新一代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二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力求课程的生活化;三是注重课程的统整化,课程内容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四是加强课程的弹性化;五是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六是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方面的发展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每项内容的研讨,尽量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选择与其专业有关的案例进行可行性探究,并对此案例所渗透的课程理念进行探析。尽力使受训主体明白每项课改目标的重要意义,力求使之建立起新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并自愿地付诸于行动。

2.了解国家关于课改实验推广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培训内容的设计实施过程与培训效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专题讲座、“参与式”讨论(按人员所属地、市县分组,培训指导者也参与其中,和他们近距离互动研讨问题),全面认识世界课改总趋势的基础上,安排其“通识”培训内容。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大多数人均能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对改革的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大部分人觉得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按照整体设计的培训过程,组织他们认真反思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反思以前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推荐他们的代表进行大会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加深受训教师对课改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的理解。

3.知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通过组织《纲要》解读和研修,使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研究和确定的。新课程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构建这一培养目标体系,也正是基教课改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正是基础教育承担提高全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历史重任的具体落实,基教课改的各个环节都应自觉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为了实现其整体目标,国家还制定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即课程功能改革目标、课程结构改革目标、课程内容改革目标、课程实施改革目标、课程评价改革目标和课程管理改革目标。总目标与这六个具体目标形成了基教课改系统的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也是对广大的教师提出的具体改革任务。

4.清楚基教课改的基本结构。课程结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突出特点。课改基本结构是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应该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次课程改革,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的问题作了重大调整,强调课程的几个特性,也就是根据学习者的经验,来设计课程的内容、结构和体系。与此同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个学科教学的关系,受训教师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此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所包括的: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旨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落实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设置此课程是课改的行动策略。

三、培训实施的保障机制和培训模式

1.培训的具体实施。我们采取了名师讲座、专业教师重点指导的实施策略,在争取主管培训工作的校长支持的情况下,聘请教育部课程改革研究组的专家、教授亲临指导。在培训的过程中,大力扶植有专业特长、受过教育部课程师资培训中心培训的教师,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资源,开设有利于达到课改培训目标的内容讲座。具体实施过程中,讲座与参观、访问实验区相结合。使教师在亲临实验区的现场,体会落实新课程的思想、观念和改革教学模式以及指导学生学习方式所带来的可喜变化。

2.保障机制。(1)管理机制。建立由正职校长任组长的学校教师培训领导小组,分管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培训的运行。领导小组还包括学校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和与培训学科有关的系书记和业务主任。领导小组制定教师培训考核管理办法,指定辅助人员及时对培训过程中的交流资料进行整理、上公布栏进行公布,对培阶段培训效果及时登记,进入教师继续教育档案库和计算机系统,与接受培训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准备好评价资料,保障教育部规定的:“中小学教师,早培训早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建议执行到位。(2)约束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将培训的内容折合为课时,由学科任课教师按照统一制定的培训计划和要求实施教学;由领导小组分管教学的校长按要求进行监控执行,确保每位教师接受培训的时间和效果。要求接受培训时间超过五分之四者,结束培训任务之前设计的回单位后的“三级”(地、市、县级)培训计划合格者,发放培训合格证书,达不到要求者不发证书。

3.培训模式。培训内容与中学教学实际结合,建立培训、教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能够逐步提高培训成效,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培训指导者与培训教师建立联系档案,跟踪研讨与指导。据笔者了解,2003年培训后,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工作、培训模式研究等立项就有十几个课题。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及教学改革等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