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8 14:48:31
序论:在您撰写环境污染现状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1.1秸秆燃烧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在饲料、还田及化工领域对秸秆的再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农村农作物收获季节,大量秸秆杂草无法处理,农民常偷偷燃烧秸秆,致使有毒烟尘大量释放,农村大气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居民身体健康受到威胁。
1.2工业污染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乡镇政府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招商引资。而这些发展中的乡镇企业却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合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污水和废气排放肆意。乡镇政府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予制止,使这些技术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成为农村环境的最主要污染源。
1.3城市工业转嫁农村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重污染企业无法在城市生存,借农村招商引资,转移阵地。而地方政府仅从财政税收为出发点,忽略这些重污企业的环保基础设施。
2农村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2.1环保意识淡薄长期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使农民环保意识较差,对于国家违禁的药品仍然滥用,对于环境的破坏现象认为与己无关,只顾当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方基层干部只追求经济上的发展,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使经济发展和环保关系脱节。一些乡镇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较低,不能从源头与生产过程中严控污染源,对于已发生的污染事故存在侥幸心理,并对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督加以干扰。
2.2农村环保法律缺失由于我国近年来才开始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大多数都是分散在其他的法律文件之中,并且内容也只是概括性的,还没有专门针对性的规定,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在农村环保执法和整治环境问题的工作中难以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
3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如果农村的生存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和改善,农村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遭受严重制约。只有农村经济得到健康发展,农业现代化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础。
3.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意识到农村环境、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对农村中小学生从小灌输环保意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环保教育。通过宣传教育,营造环保氛围,引导群众从小事做起,文明生活,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充分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战略,改变牺牲农村环境、破坏农村资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
3.2控制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在农村推广使用高效率、低毒量、少残留的化学农药、化肥和防治作物病虫害的高新技术,严控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制定相关使用标准体系,使农产品安全检测和监管得到保障。对于畜禽养殖业,形成集中规模化,提高畜禽粪便的处理技术,可以发展农村沼气,把畜禽粪便减量、无害、资源化,使其得到综合利用。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做好集镇生活污水的污染治理,生活垃圾的处理与填埋,河道的清理,如清淤、清障、清水面漂浮物和控制水土流失。认真展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保护和改变逐村的生活环境,努力做到使饮用水源得到保护,固体废弃物、人畜粪便等污染得到综合治理。
3.3推广农业生态工程,加快环保农业发展结合农村自身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利用环保农业技术,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的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生产,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农村环境得到真正的改善。相关部门要加大开发研究环保农资用品,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使生态农业得到利益最大化。同时,政府、农业科研部门、农业环保部门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增进与农民的相互配合,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在维持农村生态和谐、保护农村环境上,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是农业调整的方向,是促使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3.4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在农村环境和资源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对待具体的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因此,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对待制造环境污染的对象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使农村环境生态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农村环境的治理更加专业化和规模化,真正实现农村环境的生态保护。
3.5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在农村环保问题上,建立监督机制,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需要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对环保资金的流动进行监督,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保证资金切实用在农村环保上,使农村污染治理和预防得到保障。
4结语
[关键词]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TD8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124-01
近年来,随着城乡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京市生态环境已处于因不合理开发遭受破坏的现状,地下水位下降。出现普遍缺水现象,区域生态环境已非常脆弱。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多,虽通过“全面达标”发放排污许可证等手段,在工业废水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废水排放总量却没有减少,特别是由生活污水造成的面源污染呈加重趋势。据监测,我市浊漳河石梁断面枯水期水质污染程度已达到五类水体。因此,治理辖区内的水污染尤其是城区内的水污染迫在眉睫。
一、辖区内水环境质量现状
1、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状况:地表水域环境质量急剧恶化,流域污染严重,由北向南网络全境,并一直处于劣势变化。
2、地下水环境状况:南京市的地下水储量约为0.97亿m/a,动储量每年0.88亿m,调节储量约为0.27亿m/a。主要接受大气降水,河流渗入及裂隙水补给。玄武湖与周围山区的地下水比较充足,可开产量达到0.77亿m,可充分开发利用。
3、废水排放情况
(1)工业废水排放
2009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58万吨。工业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14.86吨、氨氮1.47吨、石油类0.32吨。工业企业废水部分实现了达标排放。
(2)生活污水排放
2009年全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71.5万吨,城镇生活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化学需氧量588.77吨、氨氮92.72吨
二、水污染原因
1、工业废水。我市发展的工业企业主要是以矿产资源产选、化工、电力、冶金、钢铁为主,由于这些企业的设备部分陈旧简陋,工艺落后,势必给我市的水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2、农业面源污染。我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大量施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未能被作物吸收利用,通过地表径流而进入水环境,而有时使用过的农药瓶、袋弃置与沟渠边、池塘旁,导致了水环境的恶化。二是畜禽养殖,养殖场的畜禽粪尿大部分得不到收集,畜禽粪尿散失,粪肥露天堆放,雨水冲淋,地表径流,未经无害化处理排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3、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城区年产生居民生活污水186.5万吨,由于我市的城市基础设施没有实现雨污分流,污染物直接通过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进入浊漳河,对漳河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4、水土流失。由于前些年的毁林开荒、开山采石、河道采砂以及在各支流内非法采矿等野蛮行为,致使天然植被遭到破坏,生态调节能力下降,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造成土壤有机质下降了2%,流失的水土进入海河流域浊漳水系,造成了河流生化需氧量、化学耗氧量和氨氮的严重超标。
5、城区内渗水井、公厕以及排水管线和部分化粪池渗漏,直接污染地下水,导致水体恶化。
三、水污染防治对策
1、切实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针对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严重的趋势,按照《南京市市城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报告》和《南京市乡镇饮用水源保护与环境评估技术报告》,尽快制定水污染防治有关政策,为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此基础上,还设立了专项资金。
2、加快水资源开发步伐。首先,要加大水源工程投资力度,确保水资源规划顺利实施。其次,实现全市供水管网联网。面对我市水资源形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用水量增长方式及其管理模式,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和水的安全度,提高水利科技成果的贡献率。
3、提高水源保护意识,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在治理水污染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决贯彻实施《水法》和《环境保护法》,坚决制止和处罚一些企业污水乱排放现象,有计划有重点地搬迁高污染企业,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严禁污水超标准排放。加快废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从而实现人水和谐共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4、转变观念、深化水资源和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我市是一个水利水害同时并存的地区,在水源建设管理上,我们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转变水利观念,及时调整治水思路,要把水利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要对整个水环境问题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特别是要重视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依法治水,科学管水,努力实现水利现代化。
步把水利建设从工程型水利转向资源型水利。这是我国也是我市发展的趋势,也是我们走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根本途径。
5、实行总量控制,积极治理重点污染源,巩固达标成果。通过开展排污申报登记、发放排污许可证、采取集中控制和限期治理等措施,对排放污染物的工矿企业进行严格管理,查清水污染源的水质、水量、种类和排污口的设置,在此基础上分配总量控制指标,把辖区的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6、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出台《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划,通过规划、工程的组织实施,为恢复、保护市域内流域自然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7、推行清洁生产,实行全过程污染控制,压缩污染物排放量。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入手,鼓励优先推行清洁生产。在企业改造过程中加大技术投入,摒弃传统落后的工艺,把节约资源、能源的无废少废技术和推行清洁生产作为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实现污染物的最少化。只有排废得到有效控制,才有可能减轻河流的污染负荷,恢复水源自净功能,从而改善水环境现状,达到“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发展。
1 新疆地区环境污染现状
2012年,在国家环保局的指示下,新疆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整治环境整治,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取得多方面突破。但是工业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未来新疆生态环境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需要引起重视。
1.1 水污染现状
参考《新疆统计年鉴--2012》得知,行业用水比例失调,水资源浪费严重。统计数据显示第一产业用水所占的比例高达92.3%,生态环境用水占到3.8%;第三产业用水比例为0.3%;第二、三产业及居民生活用水比例总和为3.9%。另外,由于相关水资源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以及当地人法制观念淡薄,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加之少数民族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违法不究现象严重。于是流域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比较混乱,尤其在工矿集中地区,水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从《新疆环境统计年报》整理得到,近几年新疆废水排放总量已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重却有增无减。随着新疆多处废水处理厂的建立,2012年废水处理量也达到历年最高,但是由于运行机制、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污水处理厂运行不正常,制约了污水处理率的提高。
1.2 大气污染现状
自列入国家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项目以来,新疆地区空气质量较上年相比有所好转。截止到2012年12月25日,新疆首府空气质量优良天气达到289天,占全年的79%。
《2011年新疆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全区大气污染特征仍为沙尘、煤烟混合型污染,采暖期城市污染以烟尘为主,非采暖期以沙尘为主,城市空气环境首要污染物为总悬浮颗粒物或可吸入颗粒物,北疆城市空气质量好于南疆城市。”
此外,2013年,全疆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2010年末相比,三年累计增长不超过6%、6%、9.24%,氮氧化物增长过快势头得到遏制。
2 新疆环境污染治理概况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推进新疆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注入了很大资金支持 。其中,自治区和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将乌鲁木齐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确定为重大民生工程。仅2012年,乌鲁木齐市就投入治理资金121亿元。其中,投资72亿元重点实施了供热能源结构调整,完成了城区189家燃煤供热单位的天然气改造,成为历史上投资最大、力度最大、规模最大的煤改气工程。
近几年新疆工业废水达标率和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都有所提高,工业废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处理率也有所下降,尤其二氧化硫的去除率由2010年的18.94%下降到去年的3.47%。
据了解,2013年,新疆将依据主体功能区划,完成自治区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程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快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相关考核考评制度;推进自治区石油天然气煤炭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力争全疆75%的城市、县城和建制镇建成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 对新疆环境污染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建议
伴随着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大量的资金投入,新疆地区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然也收到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环境问题仍然存在,并且相当严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疆工业技术水平和“三废”处理能力都得到提高,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远远不够,环境治理的形势依旧严重。为更快的扭转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结合这几年的现状给出以下建议:
3.1 升级产业结构
依赖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区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但是工业结构是一把双刃剑,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形式才能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这就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逐步脱离以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生产技术,通过设备的优化和更新来减少资源的浪费,提倡低排放的清洁生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2 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力度
新疆环境监管的能力薄弱,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不深。在当前发展速度下,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防治设施得不到很好落实,环境执法与监管不到位,仍然存在环境准入把关不严等问题。虽然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离理想的状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所以必须继续加大对环境的监管力度以及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争取更大的进步。
3.3 健全环境保护法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合理的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还是必不可少的约束途径。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执法力度,做到奖惩分明。在日常执法中要杜绝地方保护主义,依法办事,让法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参考文献
[1]张璋. 新疆工业化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研究[J]. 当代生态农业. 2010(Z1).
[2]王利中. 新疆工业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 宏观经济管理. 2010(01).
[3]赵霄伟,高志刚. 新疆工业化进程中能源供求的冲突与背离[J]. 新疆社科论坛. 2010(05).
关键词 有机化学药剂;噪声;环境污染;控制技术
随着我国近几年来重、轻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发电厂,化工企业等对煤炭的大量需求,这就必须对煤炭这种一次性能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与之相对应的,选煤厂被提到了煤炭企业的重要位置,但是大量选煤厂的建立,就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减轻污染对环境的危害,本文探讨和分析了选煤厂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指标。
表1浮选厂废水中浮选药剂含量分析实例1
一、有机化学药剂的现状分析和控制
1、有机化学药剂的现状分析
选煤厂所使用的药剂,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分为捕收剂、抑制剂、起泡剂、活化剂、分散剂、絮凝剂、pH调整剂等多种类型 ,其中,捕收剂、抑制剂和起泡剂是最重要的3类药剂,选煤厂捕收剂的用量范围2如表2所示。选煤厂用的选矿药剂的品种多、用量大,捕收剂以黄药和黑药为主,黄药和黑药为含硫或含磷有机污染物。起泡剂以松醇油为主,松醇油是以松节油为原料生产的萜烯醇类有机化合物,该物质极难生物降解,对环境造成长期的累积性污染,调整剂是用量最大、污染最严重的品种,主要是石灰和硫化钠。
2、有机化学药剂的控制技术
2. 1选矿废水的回收利用
选矿废水中含有大量的药剂, 为此选矿废水应尽量回收利用,这样既节省选矿药剂,也节省了新水的补给,有利于保护环境,这对缺水地区尤为重要。据报道,当回水量增加到50%时,对浮选指标没有影响,回水量增至75%时,则尾矿里的金属损失稍有增加。由此可见, 充分利用回水是减轻选矿药剂对环境污染的一个好途径。
2. 2采用易分解的选矿药剂
采用易分解的选矿药剂,并尽量减少用量,加强尾矿管理,使外排的废水在尾矿池内有充分的停留时间。在进行尾矿池的设计时,除了考虑尾矿的堆放等因素外,还应把尾矿水对环境的影响考虑进去。延长尾矿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使那些悬浮物及其夹杂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得到充分沉降,尤其对于易分解的物质效果更好。如剧毒的氰化物,在尾矿池内平均每天大约分解15% ~20%。有试验表明,进入尾矿池的废水含氰化物约为3~19 mg/L, 4 d后流出尾矿池,含氰降至0. 50~0. 65 mg/L,降解净化效率达83%~97%。
二、噪声的现状分析和控制
1、选煤厂噪声的现状分析
选煤厂各个设备、各个生产及运输环节都产生噪声。按声源可分为以下三类:(1)空气动力噪声。产生该类噪声的主要设备有跳汰机风阀、高压风机、真空泵、鼓风机等。(2)机械性噪声。
2、选煤厂噪声的控制
2.1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从声源上根治噪声是一种最积极、最彻底的措施,就是将发声大的设备改造成发声小或不发声的设备,这可通过改进机械设备的结构、操作工艺方法、提高加工及装配精度和提高设备的质量来实现。对于选煤厂来说可采用数控风阀代替普通风阀,用橡胶筛板代替金属筛板,用橡胶溜槽代替钢板溜槽,在各空气动力设备和鼓风机、压风机等进、出气口安装消声装置另外加强设备,提高装配精度也能降低设备噪声。选煤厂在购买设备时应选用相同型号中噪声低的设备,因为噪声低往往意味着设备寿命长、效果好、性能优越。
2.2从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控制措施
如果因条件限制,从声源上进一步降低噪声难以实现时,就需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控制措施。主要方法有:(1)采用闹、静分开的原则缩小噪声干扰范围。选煤厂车间要与医院宿舍等建筑分开,这是控制厂区整个范围内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2)利用噪声源方向性合理布置声源位置。高噪声气体进、出口向上可有效降低厂区内噪声。(3)利用自然地形、地物降低噪声。高噪声设备放在下风口可降低噪声污染程度。(4)合理配置建筑物内部房间。例如选煤厂设备布置时,真空泵等大噪声设备要尽量往下层布置,以减少厂房楼板等共振引起的噪声;高噪声的设备必须安装在上层时,楼板梁柱的结构设计要考虑防振和减振;对于高噪声设备还要考虑隔音措施,如风包、碎碎机、筛子等高噪声设备可采用隔音层、隔音帘或隔音间等。(5)通过绿化降低噪声。绿化带可减少厂房对外界的噪声污染。
三、结语
关键词:海洋环境污染;环境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57-01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而人类在索取的同时却忘了海洋也需要保护,尽管海洋是具有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因为各国生产力的提高、人口的密集化,海洋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
1 海洋环境污染的现状
海洋环境污染通常是指人类改变了海洋原来的状态,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害物质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会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捕鱼和人类在海上的其他活动,损坏海水质量和环境质量等。海洋环境污染现阶段明显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
人类的海洋活动、日益增多的海上船舶、油轮事故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类的海洋活动主要是航海、捕鱼和海底石油开发,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各国有近8万艘远洋商船穿梭于全球各港口,总吨位达5亿吨,它们在航行期间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机舱污水,仅这项估计向海洋排放的油污染每年可达百万吨以上。而一次的油轮突发事故会使海水大面积被油所覆盖,不但范围广而且危害时间很长,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目前海洋环境污染以陆源污染物为主的来源则包括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大型化工厂、造纸厂的增多直接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废物排入河道,最终通过河水归入海洋,而工业废水其中则包括工业冷却水在流入海洋后会提高海洋的局部水温,使含氧量降低,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而工业固体废物严重的则会影响海洋生物的居住环境,直接导致生物灭绝。人口居住的密集致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的难度加大,尤其是滨海城市,于是海洋便成了他们倾倒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最好去处。有英国媒体披露,在太平洋上发现“第陆”—巨型垃圾岛,。这一巨型垃圾岛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夏威夷之间。这里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涡旋之一,能将数千英里以外的垃圾逐渐“吸”过来。过去60年间,这个垃圾带的面积一直在逐渐扩大。据报道,这里的垃圾多达1 000万吨。它们种类繁多,有塑料袋、装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儿童玩具、轮胎、饮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2 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海洋环境污染的严重引起了国际组织及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国际社会对海洋环境污染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沿海各国政府也针对本国国情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有效制止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首先对海上作业船舶进行有效管理,我国于2011年1月28日最新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防治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作业船舶明确规定作业船舶的污染物必须有相应的接收单位,做到集中回收船舶污染物,上岸处理净化达标后再排放。对海洋石油开采在开发过程中要禁止溢油事件发生并制定相应的溢油应急方案,在作业过程中还要配备如排油监控装置、油水分离设备、含油污水等处理设施,才能更好处理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并做到达标排放。
其次要加强沿海工业企业对海洋环境污染的防治措施,严厉控制企业的排污指标,有效整治或如有必要则关闭污染严重的排污出口,对于固体废物的倾倒则要有具体的限定和管制区域。而企业自身通过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对于生产工艺和流程进行改良做到有效减少和控制废物的产生,尽可能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净化再利用。对于沿海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恶化,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对分类的垃圾进行填埋或者焚化,将污染减少到最低。从多角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倡导循环使用比如对包装物、塑料、家用电器能够回收再利用,最低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而生活污水的处理净化设备也在不断提高。
最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国对核的要求不断增多而造成核辐射致使海洋环境达到一定浓度,造成污染已经不容忽视。之前日本的核电站泄漏导致放射性物质大量排入海洋从而使海洋环境严重污染就是给各国在对核的问题上敲响警
3 结论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海洋是家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守护海洋环境不被污染更是责无旁贷。如今对于海洋环境污染的管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除了国家出台相应措施进行有效管理和对海洋环境制定统一、规范的监测标准,有效、积极地掌握海洋环境污染情况,及时做出预防措施,并在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要提高个人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只有个人认识到海洋污染的严重性,才能对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蓝锦毅.港口建设对广西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及污染防治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11,2(6):3521-3522.
关键词:水污染;大气污染;森林资源;水土流失
恩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清江中上游,介东经1094′48“-10958′42”,北纬2950′33“-3039′30”。东邻建始、鹤峰,西界利川、咸丰,南连宣恩,北接重庆奉节。东西宽86.5公里,南北长90.2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3972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16.6%。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恩施市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1 恩施市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1.1 恩施市水环境质量现状
截止2005年底,恩施市13条主要河流除清江河部分流段以外,其余状况均良好。其中主要河流清江发源于苗族自贵定县斗蓬山的南麓,流经我州内九个县(市);州境内河长369公里,州内流域面积14883km2,占全州总面积48.7%,年总降雨量在1200-1500mm之间,多年平均流量96.5亿立方米。流域地处中低纬度,经齐跃山东部斜坡,冷暖气流经常相持过渡的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气候暖和,夏无酷暑,阴雨天居多,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冬季凌冻期短。
1.2 恩施市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据2005年恩施市城区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年均浓度综合评价显示:恩施市城区全年52个周有44个周的空气质量在二级质量级别以上,其中达到一级的有12周(2002年为4周)。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周数占全年总周数的84.61%,比上年增加2个周;有8个周在三级质量级别以下,占总周数的15.39%。空气质量属于三级质量级别的周主要集中在1月和12月。2005年我市全年降水中,酸雨出现频率为25.8%,全年降水年均PH值为5.68,酸雨年均PH值为4.50。
1.3 污染源分析
(1)水污染源分析。
恩施市2004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738.3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65.38万吨,生活污水排放量1273万吨,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5190.3吨,生活污水COD的排放量占COD排放总量的64%。2005年废水排放总量为1585.26万吨,比上年减少2.9%(47.37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67.26万吨,比上年减少4%(15.37万吨),生活废水排放量为1218万吨,比上年减少2.5%(32万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72.17万吨,达标率为74.11%。
(2)大气污染源分析。
2005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34779万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二氧化硫1436.13吨,比2002年减少14.17吨;烟尘1461.33吨,比2002年减少403.07吨;粉尘1315.86吨,比2002年增加279.8吨。工业煤炭消费总量为16.8万吨,比2004年减少0.35万吨。与2004年相比上升了0.037 mg/m3。其他两种污染物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的排放指标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
1.4 恩施市水土流失现状
恩施市地处清江中上游,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国土总面积3976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62km2,占国土总面积40%,严重的水土流失制约了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湖北省唯一无防洪设施的城市,洪患是恩施城区人民的心头大患。也是阻碍城市经济健康、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防洪工程竣工以前,原有的防洪能力不足抵御5年一遇的洪水,城区的洪水灾害频繁发生,从1954年至2000年,恩施城区已先后发生洪这12次,累计造成经济损失上亿元。特别是1954年、1969年、1980年、1989年、1997年的洪水给州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给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 恩施市环境污染治理措施
2.1 水污染治理措施
(1)建设污水处理工程。
恩施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恩施州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工程。该工程总投资1.46亿元,是国家西部开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之一。该工程采用改良型氧化沟工艺,并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实行自动化控制与管理。设计能力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经过处理后,清江河下游水质将得到有效改善,届时将为清江流域人民创造一个清洁适宜的生活、居住环境。同时也将很大程度改善恩施城区形象,使得恩施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工程于2003年12月破土动工,现已完成基建工程的建设、污水收集管网铺设、机械设备安装,整个工程进展迅速,将于2006年11月25日投入试运行。
恩施市污水处理厂工程于2006年年底主体工程完工,全面投入运行。今年11月完成污水处理费价格调整后投入正常运行,该工程的正常投入使用为改善市区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城市截污管网的效应,目前,全线156个排污口,已有137个接入了污水管网,未接部分主要是因城建需要尚不能动工的部分,污水收集率能达到81%。2007年底,污水处理扫尾工程全部完工,自2006年11月将投入试运行,若运行正常,每年可减少向清江恩施段排放 BODs(污水5日生化需氧量)3586吨,SS(悬浮物)5400吨,彻底消除清江恩施段岸边的污染带,使得清江水体能全面保持Ⅰ类地面水质要求,也能使龙洞河水体逐渐恢复功能,达到Ⅱ类水质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一级标准。
(2)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整治,龙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共清理沿岸排污口75个,对27家违法排污单位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关闭龙洞河源头违法排污企业1家,目前沿岸80%以上的排污口已与污水处理管网对接。通过一两年的努力,龙洞河往日“龙须沟”的面貌得到彻底的改观,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一跃而为Ⅲ类水质。
2.2 大气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1)加大城区使用燃料结构调整力度。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对新开以原煤为燃料的餐饮业等加以控制,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原煤使用总量。
(2)加大对燃煤锅炉的治理力度。配合质监部门对现用的大吨位锅炉进行改造,改烧煤为烧天然气或用新技术(燃煤锅炉炉内喷射催化脱硫技术)治理降低二氧化硫;强制性淘汰一批小型锅炉,逐步淘汰蒸发量在1T/h以下的工业和民用锅炉特别是手工投煤的锅炉,县市城区敏感区域严格控制新上燃煤锅炉,鼓励安装使用燃气锅炉。
(3)加大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继续抓好全州水泥行业环境污染治理设备正常运行的监督管理。在县市验收的基础上对全州14家合法水泥企业的粉尘污染治理情况进行抽查验收。加大化工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力度。督促已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提高环保设施设备的运行质量;对偷排和不开机运行的加大处罚力度,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曝光;责令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限期治理,到期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依法予以关闭。
(4)加大对建筑工地现场管理的监管力度。积极配合建设等部门,进一步强化建筑工地的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州城城区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从根本上解决施工现场搅拌噪音及粉尘污染等问题。
(5)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力度。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划定城区烟尘控制区。城区道路按规划分期逐步实行黑色化。加强城市卫生保洁,主要道路坚持定时洒水保洁。
2.3 实施水土流失治理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恩施市城市防洪工程包括清江干流防洪堤及龙洞河撇洪洞两大系统,同时采取河道清障清淤两大辅助措施,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城市防洪体系。其防洪保护对象为红庙电站至南门桥全长11km沿清江两岸的河谷阶地及龙洞河两岸低地,工程表态总投资7175.61万元,保护区面积3.9km2,保护区人口5.1万人,固定资产达7亿元。
2001年12月28日,第一期防洪工程――东门桥至清江桥河段防洪堤破土动工,拉开了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序幕。截止2004年12月31日,建成了清江东门桥至州体育馆河段4公里长的防洪工程,完成投资3000万元。城市防洪工程的建设,使城市防洪由过去五年一遇将逐步提高到五十年一遇的防洪能力。
(2)森林资源的防护措施。
①退耕还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自2001年启动实施以来,恩施市累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2.5万亩,工程区范围为全市十六个乡(镇、办),4.35万户农户直接参加了工程建设。2004年和2005年两年兑现补助资金3990万元用于该工程。退耕还林使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5%,工程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陆续回归出现,多年不见的猕猴在清江河岸结群出没,獐、鹿、豹、青羊继续成功繁衍,基本要消失了的鸟类成倍增长。
②改善能源节构,禁止乱砍乱伐。开发沼气池,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灯、沼气炉、气饭煲、沼气淋浴器,用来照明、煮饭、烧水;沼液、沼渣作肥料的利用。恩施州有近30万农户建起了沼气池,普及率已占适宜地区农户的38%。20年间,恩施的森林覆盖率从32%恢复到现在的48%,昔日光秃秃的荒山如今满目葱翠,更为重要的是,恩施有115万亩森林避免作为薪炭林而遭砍伐,加上退耕还林,全州森林覆盖率从48%提高到67%,山山水水重披绿色。
3 结束语
为使恩施市环境更好,实现恩施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几年里,应实施以下综合治理措施。一是加强城镇污染防治。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均达到50%以上。加快城镇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改变煤烟型空气污染状况。加大城镇供水环境、大气环境及城镇噪声的综合治理力度。县(市)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0天(每年)。二是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努力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清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加强对化肥、水泥等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继续执行污染排放许可证和限期治理污染制度,淘汰污染严重的生产工艺,关闭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企业;严格新建项目环保审批,认真执行“三同时”制度。“十一五”期间,确保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60%,新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95%以上,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玉,王成明.中国硒都[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2]林长民.恩施州水利工程建设规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3]玉宁生.城市生活污水治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4]丁松.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环境噪声;污染分布;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TB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屡见不鲜,尤其是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现已成为影响广大市民身心健康的“元凶”之一。因此,噪声污染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全民减噪呼声也空前高涨。本文对怀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10-2012年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阐述其噪声污染分布现状、形成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1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现状分析
怀化市鹤城区域环境噪声以500×500网格布点,核定有效点位162个,控制面积为40.5K m2。其中:1类居住文教区20个,2类居住、商业混合区97个,3类工业、物流区21个,4类交通区24个,监测频率为每年秋季一次,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评价,怀化市鹤城区各类标准区噪声污染状况见表1,其结果表明:怀化市鹤城区2010-2012年间1类区测点20个,占总测点个数12.34%,其噪声源主要来自生活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无一超标,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维持在较好状态,但平均等效声级值呈不断上升趋势;2类居住、商业混合区测点个数占总测点的59.87%,其噪声源主要来自社会噪声和建筑噪声,整体平均等效声级无一超标,其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处于较好状态;3类工业区及四类交通区测点个数分别占总测点个数的12.96及14.81,噪声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和交通噪声,声环境质量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4类交通区污染尤为明显。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怀化市鹤城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形势不容乐观,部分呈加重趋势。1类居民文教区和2类混合区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呈上升趋势,工业区有污染现象,交通区噪声污染加剧,各功能区环境噪声污染超标情况依次为4类标准适用区>3类标准适用区>2类标准适用区>1类标准适用区
2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产生原因分析
怀化市鹤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由来已久,是个难点,虽然经过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整治有所缓解,居住、商业混合区噪声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污染程度没有得到根本好转,近年来尤以交通区噪声污染严重。各功能区环境噪声要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从表1看,鹤城区各功能区超标现象主要体现在交通区及工业区,分析原因如下。
2.1交通噪声是影响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怀化市交通建设不断发展,交通干道纵横交错,交通干线噪声直接影响着两侧区域的环境噪声;交通噪声的影响既呈线状分布,也呈面源分布,随着机动车流量的逐年增加,交通噪声影响将会越来越大。
2.2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带来的噪声面源污染影响加剧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噪声污染源不断增加。
一是第三产业产生的社会噪声屡禁不止;
二是方兴未艾的城市建设带来了建筑施工噪声,给区域环境增添了大量噪声源;
三是城市规划中的失误,造成布局不合理带来了一定的噪声污染隐患。
2.3噪声污染治理力度不够也是导致一些区域内噪声污染有增无减的原因
一是噪声治理资金投入不够,如城市绿化建设、道路隔声屏障设置及道路消音建设等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二是城市管理及环境监察执法力度不够,如对超标排放噪声源的第三产业、敏感区内建有影响大的噪声源、各类建筑工地等未实施严格监管执法。
3 形成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原因
一是环保观念淡薄,法制意识不强;
二是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城市功能区规划和布局欠佳,建成区存在居住,商业混合的问题,造成了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范的难度;
三是环境监管执法力度不够,对噪声污染行为人处罚较轻,没起到预想的效果;四是人为噪声污染严重,如居住区广场舞高音喇叭肆无忌惮的播放,噪声扰民严重,其污染纠纷时有发生并呈激化趋势,严重时导致警方介入调查处理。
4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4.1合理布局,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
严格划分每个区域的社会功能,使居住、文教区远离强噪声源,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区域免遭噪声污染,积极推进市区工业企业入园进区。
4. 2加强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
一是搞好交通建设,特别是在交通负荷重、噪声污染大、地处敏感区域主干线上架设立交桥;
二是广泛推广消声路面,降低车流噪声;
三是对车流量大且较敏感区域设置隔声屏障,以达到隔声降噪的作用;四是加强交通管理,保持道路交通畅通,采取过境车辆分流、敏感区域车辆禁鸣等手段降低噪声污染。
4.3加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防治
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宣传,促进公众参与,充分利用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噪声危害和噪声污染防治知识,发挥媒体对各类噪声扰民的舆论监督,加大噪声违法的爆光力度,营造一个全民参与、全民监督、共同防治噪声污染的良好氛围。
二是合理规划和布局。主要是对老城区的噪声污染源进行专项整冶,对噪声污染严重、整治无望、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企业,要坚决依法关闭;对新城区要严把审批关,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评价,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要求,严格项目“三同时”验收管理,未通过验收的噪声排放项目,一律禁用。
4.4加大城市管理及环境监察执法力度
加强施工噪声日常监管,强化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夜间施工审批限定施工作业时间等管理制度,严历查处施工噪声超标排放的环境违法行为。
4.5加强声环境质量管理,改善声环境质量。
按照《声环境质量标准》,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功能区面积,提高功能区夜间噪声达标率,促进城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