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社区运营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04 10:57:45

序论:在您撰写社区运营体系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社区运营体系

第1篇

关键词 营销 渠道 直供 业务支撑系统

1 建立直供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电信运营商在移动业务渠道运营中,多采取卡批模式。相比其他销售渠道,卡批模式虽说对现有移动业务的销售量有着主要贡献,但是随之也带来诸多问题:

运营商对卡批的库存、销售情况不能实时有效地掌握,且通过走访门店的方式了解销售末端的情况手段原始,效率低下;

运营商对批卡商的用户发展质量无法掌控,大进大出甚至恶意清洗用户造成的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卡批主打模式下,自有渠道的销售能力低下,销售结构不合理,导致市场无序、末梢掌控无力。

因此,及时建立直供体系,作为对现有卡批模式的补充,是改善渠道结构,降低市场盲点、提升末梢的首推率的有效手段,值得各大移动电信运营商深入研究。

2 直供体系

近年来分销渠道方面的最大发展之一就是提供渠道领导的垂直营销系统的建设。所谓电信营销直供体系,就是运营商在地市、区县建立直供中心,直供中心作为末梢渠道的唯一供货点。

批发、直供体系下的组织机构如图1所示。直供体系下末梢渠道由地市、区县直接招募管理,运营商直接掌控销售末梢。这样,销售末梢更有条件快速、直接地受到激励,更有利于实现末端管控精细化、渠道合作黏着化。直供体系的优势要得以发挥,关键在于全过程运营的管控,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流转及端到端协同管理,其中定价、调拨、销售、激励是主要环节。

定价。产品由省、直辖市公司销售部、财务部、市场部组成的联合定价小组统一制定价格体系、销售策略及活动方案。对同一个价格计划,省公司可以制定不同的激励策略以供地市分公司选择。

卡调拨。地市、区县(直供中心)向省公司提出订卡申请,审批通过后,卡资源从省(直辖市)公司直接调拨至地市、区县直供中心。

销售。直供中心对卡号搭配后打包上架,并公示。末梢门店通过互联网、电话、短信等方式下订单。直供中心进行物流配送,并回收卡款。在卡资金回收时点,通过短信、WAP等方式进行卡品激活。

激励。省公司实时稽核卡款,稽核无误后,激活佣金,末梢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查询佣金情况并提出支付申请。

图2是全过程运营的关键节点流程图。

3 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直供体系

建立直供体系,发挥短渠道链的直控效益,需要解决以下关键问题:

实现销售资源的双向透明。可售资源及销售价格对末梢渠道直接公开展示,靓号、普号公开打包搭售,增强末梢渠道的合作信心;末梢订单信息运营商一目了然,加强对末梢渠道的资源掌控。

实现佣金标准的透明。销售佣金的实时查询、实时申请、及时审核发放,提升渠道的积极性。

强化末端渠道掌控。实现末梢渠道与直供中心的直接联系,并考核售卡有效落地比例,为串卡管理提供了可能。

要解决以上问题,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直供系统,保证信息的透明、共享、及时传递,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3.1直供系统的技术架构

直供系统的技术架构如图3所示:

3.2直供系统功能

直供系统的使用者,按角色分为省公司管理部门、直供中心、末梢门店三大类。下面从3大角色职责的角度,描述直供系统基本功能:

省公司管理部门工作台。对直品进行定价,并配以相关销售策略、活动、佣金政策。对区县提出的订卡申请予以审核调拨。对区县的销售落地情况进行考核。对佣金进行支付。

直供中心工作台。向省公司提出订卡申请。对卡资源进行打包上架。处理末梢门店的订购,并进行配送。回收销售款,并对门店提出的佣金支付申请进行审核。

末梢门店工作台。能实时查看可以订购资源,并提供网上订购功能。能实时查询佣金可申请、待审核、待支付明细。能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反馈投诉信息、市场动态。

第2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习作业;学习兴趣

目前我们许多教师已逐步认识到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性,但仅仅在课堂上体现趣味性是不够的。多年来,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课程实施方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重点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普遍忽略预习作业练习的研究和改革。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以前的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大环节。而通过个性化预习作业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是一条有效而切实可行的方法。

目前,我们总感觉英语教学质量不理想,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习需要兴趣,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那么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预习作业这一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趣味性教学原则在课前预习作业中的运用

动机与兴趣是紧密联系的。Keller(1984:515)认为兴趣是动机的主要因素,是现有认知结构对刺激做出的正面反应,它能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好奇心。针对如何为培养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他们列举了几种有效的方法:①应该鼓励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寻找自我满足,而不是给予过多的报酬。”②“让学生参加与他们兴趣有关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把他们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与目的上,而不是什么动词与介词上。”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完成作业的动机,他们会主动的去完成,并且用心地去完成。

二、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分层预习作业

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各不同,“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老师往往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布置分层次的作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类别。其中,A类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C类作业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B 类作业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作业时,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完成A类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单词,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完成B类作业:根据课文完成相应课文练习题或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C类作业: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自觉性、积极性。

三、可行性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设计预习作业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教会他们英语学习的规律,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学会”为“我要学会”。如记忆单词,要掌握单词拼读规则和构词法;把单词放在句子中去记,在课文句子中,巩固它的拼写和意义;学会归类记忆法等。阅读课文,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认主题句、寻找支撑句、确立文章主题、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训练学生掌握略读、寻读、细读、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在有目标、有指导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服务,更能让学生得到一些实惠。切忌为学生布置深不可测、无法把握、无从查寻的预习练习,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累,增加畏难情绪。

四、启发性原则——以“置疑”开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精心设计问题。以“置疑”开路,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批阅预习作业时,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针对性地重点讨论。这也避免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缺乏对学生的真实了解的不足。有助于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我的疑问”,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他的学习,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很有意义,感觉到这样的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驱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

五、由扶到放——倡导学生自主参与预习作业的设计

长久以来,老师们总是理所当然的不辞辛苦的为学生设计所谓的“完美”作业,可实施下来往往还是觉得效果不尽人意或干脆就引不起学生兴趣,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总是在被迫接受并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怎么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去做作业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参与作业的形式以及内容的设计来体验作业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全新的自主学习的体验。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而预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接受每堂课新的内容的开始。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实施证明,通过这个措施,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喜欢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学习英语始终都保持了兴趣。当然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总要经过不断磨砺才会趋于完善,布置个性化预习作业也一样。

参考文献: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197.32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1)03―0006―02

社区卫生服务以个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公认的一种整合生物医学、行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随着社会经济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的评价体系和指标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就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内容及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内容报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制定的原则

1.1 公平原则 公平是指无论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支付能力的大小,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拥有的数量和质量是相等的。公平又分为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两种,水平公平是指具有等量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的人能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服务;垂直公平是指需求不同的人们所得到的社区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也不同,需要水平高者得到较高数量和质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反之则小。

1.2 效率原则 效率是单位卫生资源所获得的社区卫生服务的产出,可分为三种,即分配效率、技术效率和管理效率。

1.3 可行性原则 评价的指标要能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一个好的指标不仅可以反映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真实水平,也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更有方向。

2 社区卫生服务运营管理评价体系的内容

2.1 方针与政策 这包括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视力度,一、二级医疗卫生机构结构功能改造成为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比例,大医院、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情况,政府和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人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结构纳入医疗保险的情况,社区卫生服务的延伸、自主定价情况等。

2.2 网络建设 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居民区是否有家庭责任医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否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具有人性化的环境,是否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呼叫系统,上级医院与建立了明确分工的双向转诊体系等。

2.3 人才队伍建设是否有一定数量经过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培训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人员,全科医师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有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上级医院是否有专家定期到社区指导工作,是否有明确的政策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2.4 绩效评价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所等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比例,社区疾病预防控制、重点人群保健、残疾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中医药进入社区等工作的成效,以及妇女儿童系统保健管理率、老年保健管理率、慢性病规范化管理率、健康档案利用率、社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社区居民的医药费用平均支出逐年下降幅度等。

3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

3.1 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所(室)、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在大中型城市,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应加以补充和完善,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积极为社区培训全科医师、护士,鼓励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完善全科医师、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的任职资格制度,制定聘用办法,加强岗位培训,开展规范化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有计划地组织卫生技术人员到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参加学术活动。鼓励退休医护人员依照有关规定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3.3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统一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人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社区卫生服务收支运行管理机制,规范收支管理,有条件的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地方政府要按照购买服务的方式,根据社区服务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相关成本核定财政补助,尚不具备条件的可以按人员基本工资和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核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补助,并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完善财政补助方式。各地区要采取有效办法,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试点。

3.4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 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条件和标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人,明确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考核评价制度,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保证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将接受服务居民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作用。加强药品、医疗器械管理,确保医药安全。严格财务管理,加强财政、审计监督。加大考核力度,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履行社区卫生职能。完善逐级考核、多方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采取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绩效评估、社会评价和专家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推动社区卫生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电网调度;大运行;管理;影响

近年来,国网公司积极推行“三集五大”建设,其中“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涉及各级调度系统,提出“大运行”体系建设主要任务是“实施各级调控一体化;调度功能结构调整”。地区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分中心作为当前我国电网调度体系重要一级。因此,地调在“大运行”体系建设中较为重要且事关“大运行”体系建设全局。

1 “大运行”对地调组织机构的影响

按“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推进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与地、县(配)两级电网调度业务的高度融合。电网调度管理部门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融入变电设备监控业务,实现“调度监控”功能合一。

地调负责地区电网调控运行,承担调控各专业管理职责,调度管辖110kV电网和终端220kV系统。开展地域内110、220kV变电站运行集中监控业务。县(配)调负责县级(市区)配网调控运行。调度管辖县域(市区)35kV及以下电网。开展县域(市区)内35kV变电站及配网相关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

“大运行”体系实施后,地区电力调度中心更名为电力调度控制中心,新设调度控制组负责地区电网调控运行专业管理,另设系统运行组、综合技术组、调度二次组共四个专业组,以及地区调度班、地区监控班、配网调控班、自动化运维班四个班组。市供电公司组建市信通公司,为调度提供通信技术支撑,接受地调通信专业管理。县调下设调控班、二次系统运维班两个班组。

新设立的配网抢修指挥班专门负责配网故障抢修全过程的协调指挥和监管,虽然从组织机构上保障了配网故障抢修工作安全高效进行,但参与抢修工作的各部门(如运维配网抢修班)的积极和高效配合,也是影响配网故障抢修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且,从地县调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尤其是在农配网故障抢修过程中,受线路运行环境较为复杂等客观原因,或者供电所配电班人员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水平落后等人为因素影响,配网故障处理效率相对较落后。所以,尽管新设立了配网抢修指挥班来专门督导,但如果没有相关配套的故障处理各环节考核机制,以及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的配网自动化系统等技术系统支持,农配网的故障处理效率将很难大幅度提升。

2 “大运行”对县调人员和岗位设置的影响

为推进调度运行与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相关业务的融合,实现调度由“单一功能、单专业运行”向“全方位综合分析控制”转变,市公司在地、县调两个层面积极探索“调控合一”新模式。

(1)“大值班”工作模式。220kV市区监控班与地调班原分属变电运行工区、调度中心两个单位,以电话为媒介实现汇报、发令等业务联系。本着优化调度功能结构,推进业务转型的目的,按“大值班”工作模式将地调班与监控班集中在同一场所值班,实现了地调层面的“调控合一”。

调度与监控人员“面对面”,打破了原来的专业壁垒,双方沟通配合紧密高效。监控采用远程控制操作,再加上对调度操作意图理解深入,缩短了调度运行决策链条,实现了变电站监控对电网调度运行支持的“后台前台化”。

(2)“调控一体化”工作模式。市公司将县域和市区范围内35kV变电站及配网自动化相关设备的集中监控业务并入县调和市区配调,实现县(配)调层面的“调控合一”。

调控员的功能不再仅仅是发令,还可以直接遥控操作变电设备,如单相接地查找,整个接地查找过程思路明确清晰,时间将大幅缩短,工作效率将大幅提高。

“调控合一”提升了调度自身对电网运行的整体驾驭能力,但缺少了原来调度与变电的相互把关,增加了调控人员“误操作”的可能性。为此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操作管理制度、建立岗位约束和监督机制、开发调度智能防误新技术。

3 “大运行”对地调SCADA/EMS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影响

按照“大运行”要求,各地、县调要遵循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的统一技术规范,积极推广建设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应具备完整的SCADA功能、电网各类应用软件功能、DTS功能等,并完善二次安全防护及安全WEB功能,实现地县调信息共享。该系统运行模式主要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为主体,所属35kV或110kV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接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实现集中监控。各县调自动化系统采用“远程工作站模式”,通过专用网络通道与地调互联,实现对县域电网的监控,各县调原有的自动化主站系统将退出运行。

(1)县调在“大运行”建设前,各个地调均建有独立SCADA/EMS系统,基本上都实现了对所辖变电站安全调度与监控。但从一个地级市或一省范围来看,各县调的SCADA/EMS系统的厂家和型号繁多,而且很多县调的主站和厂站端自动化设备运行时间长、老化严重以致缺陷频发,再加上一些设备生产厂家因为规模小,已倒闭或停止生产,从而造成备品备件无法解决,这都给检修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甚至部分缺陷只能搁置,等待整套自动化设备重新改造换型。通过“大运行”地县一体化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建设的实施,基于地调更稳定、功能更强大和统一的SCADA/EMS系统,各县调自动化系统将会得到质的提升,从而县调调度、监控值班人员能更好地掌控县级电网特别是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运行状况,同时也方便自动化设备检修工作。

(2)“大运行”地县一体化建设要求35kV或110kV及以上变电站全部接入地区调控一体化系统,以及各县调自动化系统与地调主站系统互联,这都对自动化数据传输通道提出很高要求。在“大运行”建设前,各县调110kV和35kV变电站基本上都具备载波通道,而且很多县调已经实现光纤通信覆盖110kV变电站,载波通道只作为备用通道。因此,此次光纤通道建设的重点在于覆盖35kV变电站。

4 “大运行”对安全运行风险的影响

“大运行”体系建设对县调的业务范围、人员等提出了新要求,对县级电网的安全运行风险必须加强分析和管控到位。

(1)根据国网公司“大运行”要求,市公司按照“大运行”体系要求,将35kV变电站监控业务移调,同时将县域220kV、110kV变电站监控业务上移至地区监控班,实现了各电压等级变电设备运行集中监控业务纳入相应电网调度统一管理。这就使得管理更加规范化,安全运行风险显然减少了。

近年来,随着电网规模、电压等级迅速扩大和调度工作实际需要,国内调度系统已经在逐级推行调度权下放,其中网调将部分50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省调,省调将部分22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地调,地调将部分110kV设备调度权下放至县调。

因此,“大运行”建设虽然明确了各级调度的调度权限,但当前各级管理部门特别是县级电力企业仍可以在“大运行”的框架内,因地制宜和灵活解决好调度权限相关问题。

(2)“大运行”体系建设要求县调融合新的业务,增加了较多的新人员,承担了新的安全责任,面临新的安全风险。如果新的业务流程执行不畅或者磨合期太长,新增人员选配不当或培训不到位,都会导致县调安全运行风险增加。

5 结论

“大运行”体系建设是电力系统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电网调度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必须以“大运行”新思维“重新打造”电力调度控制各项业务,深入研究“大运行”体系给地区电网调度带来的影响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5篇

目前,我们总感觉英语教学质量不理想, 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学习需要兴趣,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那么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如何通过预习作业这一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趣味性教学原则在课前预习作业中的运用

动机与兴趣是紧密联系的。Keller(1984:515)认为兴趣是动机的主要因素,是现有认知结构对刺激做出的正面反应,它能激发和保持学习者的好奇心。针对如何为培养学习者的内部动机,他们列举了几种有效的方法:①应该鼓励学习者“从完成任务的活动中寻找自我满足,而不是给予过多的报酬。”②“让学生参加与他们兴趣有关的和以内容为基础的学习活动,把他们注意力的焦点集中在语言的意义与目的上,而不是什么动词与介词上。”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作业。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兴趣,自然而然地就有了完成作业的动机,他们会主动的去完成,并且用心地去完成。

二、针对性原则——根据学生实际能力设计分层预习作业

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能力各不同,“一刀切”的作业往往导致“好的吃不饱,差的吃不好”。老师往往很难做到两头兼顾。因此,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布置分层次的作业。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分成A、B、C三个类别。其中,A类作业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C类作业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B 类作业则介于这两者之间,学生根据自身水平选择作业。如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作业时,我对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只提出完成A类的要求:认真读课文,划出生字,查字典认生单词,划出不懂的词句;对中等生完成B类作业:根据课文完成相应课文练习题或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C类作业: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思考课后问题,并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这样布置预习要求使一类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满足,保证了二类学生的基本训练,也照顾了三类学生能力低的弱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自觉性、积极性。

三、可行性原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设计预习作业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指导,教会他们英语学习的规律,引导他们自觉学习、学会发现和学会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要我学会”为“我要学会”。如记忆单词,要掌握单词拼读规则和构词法;把单词放在句子中去记,在课文句子中,巩固它的拼写和意义;学会归类记忆法等。阅读课文,可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推测词义、 认主题句、寻找支撑句、确立文章主题、推断故事结局等阅读技巧,训练学生掌握略读、寻读、细读、复读等阅读方法。这样,在有目标、有指导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切实可行的预习服务,更能让学生得到一些实惠。切忌为学生布置深不可测、无法把握、无从查寻的预习练习,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累,增加畏难情绪。

四、启发性原则——以“置疑”开路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作业的设计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要精心设计问题。以“置疑”开路,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好习惯。在预习时,我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当然在这之前,我也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批阅预习作业时,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有共性的问题,在课堂里进行针对性地重点讨论。这也几避免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备课缺乏对学生的真实了解的不足。有助于真正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并把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相对照,权衡优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我的疑问”,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关心着他的学习,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很有意义,感觉到这样的学习是真正有效的学习,驱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动力。

五、由扶到放——倡导学生自主参与预习作业的设计

长久以来,老师们总是理所当然的不辞辛苦的为学生设计所谓的“完美”作业,可实施下来往往还是觉得效果不尽人意或干脆就引不起学生兴趣,因为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总是在被迫接受并且事实上也是在不断的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怎么样调动学生主体意识从而主动去做作业呢?我认为我们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在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参与作业的形式以及内容的设计来体验作业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全新的自主学习的体验。

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而预习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学生接受每堂课新的内容的开始。也是英语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通过布置个性化作业来激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实施证明,通过这个措施,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喜欢老师布置的英语作业,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学习英语始终都保持了兴趣。当然每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总要经过不断磨砺才会趋于完善,布置个性化预习作业也一样。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网球运动;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1-0097-06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ennis on the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CHEN Yan

(Northwest of A & 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Nowadays,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the economic level in the northwest China, colleges in this region actively developed tennis, which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orts culture. This article studies on tennis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It found that the lack of campus tennis facility affected the passion and exercises of students in northwest universities; Active practice of tennis in the northwest universities could facilitate the facility building and school management system. Tennis teaching and competition and extracurricular tennis activity mobilized the participation enthusiasm of students, enriched northwest campus sports culture and life experience, and created active sports exercise environment. Tennis has been involved in establishing positive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orthwest region, cultivating the sports ethic of honest, fair play and free from arrogance and rashness, and the quality of competition, will, dedication and patriotism.

Key words: tennis; northwest; university; the campus sports culture

2011年6月我国女子网球选手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的夺冠掀起了一股强烈、持续的网球热潮,促进了网球运动在我国各地区的快速推广,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走进网球场,参与网球运动,感受网球带来的无限乐趣。西北地区普通高校由于受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水平的影响,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和普及相对沿海地区较晚、较落后。如今,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竞技网球的快速发展,对我国西北地区高校体育氛围、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道德等校园体育文化元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和网球运动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浏览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查阅中国期刊数据库、国内核心期刊、全国体育院校学报并翻阅与网球、学校体育和社会学相关的专著、书籍、教材等,为撰写课题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走访了西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部门领导、体育教师、网球教练,获得了关于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状况的切实资料和本研究的指导性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对西北地区13所高校部分师生随机发放问卷共2 620份,其中学生2 500份,教师120份,有效回收2 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8%。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办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3和统计软件SPSS 12.0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处理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校园为空间,以教师、学生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1]。校园体育文化由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器材和服装等)、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体育管理制度、组织形式、体育认知、教学活动、竞赛活动、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宣传与推广活动等)、体育精神文化(体育观念与目标、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以及体育作风)三者组成(表1)。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大学生活与大学生精神风貌的积极反映;校园体育文化是也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与校风的个性表现。

2.2 网球运动的文化作用与价值 13世纪网球运动起源于法国,在漫长的网球发展史中,随着网球运动“走出宫廷、走向平民”的普及发展,如今,各行各业、不同阶层的人们都参与网球锻炼,网球运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精神面貌以及幸福生活水平指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竞技体育的典型代表就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它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以及“和平、友谊、团结”的信条激励人们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新的人生目标迈进[2]。网球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的典型代表,第一届现代奥运会,网球运动就被列入正式奥运比赛项目,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宣传载体,充分诠释了“和平、团结、友谊”的奥运信念,激励人们爱国拼搏、积极进取、求实奋进的追求人生理想和幸福生活。

2.3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

2.3.1 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器材的影响 网球场馆设施是网球教学活动、竞赛活动以及课余网球锻炼的保障,是校园体育文化继承与宣扬的物质保证。对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和器材、用品的调查得知:近1/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其学校网球场馆设施严重不足,主要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确实存在紧缺的状况,网球教学和运动队训练对场地的需求较高;2)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受场地用于网球教学和地区季节、日照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网球锻炼时间如下午5:00以后,时间选择容易发生“冲突”的情况,以此出现锻炼“扎堆”的现象,从而片面导致场馆的紧缺局面。网球器材基本由学生自己提供,器材的需求程度和对需求的满足行为主要受大学生自己支配和控制,因此,调查也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认为网球器材完全满足其锻炼需求。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积极程度与完善网球场馆设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7.6%的学生认为西北地区高校开展网球运动对完善网球硬件设施有非常大的影响(表2)。高校积极开展和普及网球运动,扩大了校园网球人口,激发了师生的网球兴趣与激情,也加剧了场地紧缺的状态,为解决场馆设施“供不应求”的问题,高校管理者须积极完善和补充网球场馆设施,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对校园体育文化起到了建设和保护作用。为了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通过打造特色项目而提高学校知名度与体育文化底蕴,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刺激了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对完善高校校园体育设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2.3.2 网球器材与服装等的消费行为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影响 体育消费是人们通过参加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竞赛,以满足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等要求的过程[3]。高校大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是衡量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重要指标。调查得知: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球消费主要以购买网球器材、服饰等实物型消费为主,也符合了当前大学生身份的消费水平与观念。网球锻炼仅仅是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生对网球的认识和接触仅处于初级阶段,满足器材和服装需求就具备了大学参与网球锻炼的基本条件,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的网球实物消费类型是大学生当前身份和网球参与程度的综合表现。41.6%的学生每年在网球运动的消费额度是300~600元(表3)在整个被调查对象中占了多数,也反映出陕西省高校学生的网球消费水平偏低下。由于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生源地主要以农村和城乡地区为主,学生对网球运动的认识与自身经济消费水平均较低,参与网球锻炼对器材和服装等的要求并不高,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即可,进而导致了西北地区大学生的整体网球消费水平偏低的状况。随着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和西北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大学生强烈的网球兴趣与长远的体育目标,更广泛的网球参与和投入带动了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也有助于良好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2.4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与行为文化的影响

2.4.1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影响 完善的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健全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立和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校园体育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关键,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准则,约束着人们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4]。37.5%的管理者和教师认为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对学校体育管理制度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且40.8%的被调查者认为其影响较大(表4)。被称为“绅士运动”的网球运动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这种“绅士”“高雅”的文化形式因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发展会相应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体育制度具有保护和建设体育文化的功能,网球文化导致校园体育文化的分层必然需要借助于体育管理制度的政治功能进行协调和适配,因此,网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对优化和完善体育制度有积极作用,合理、优化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有助于矫正、扭转不良校园风气,积极营造健康校园“绿色文化”人文环境,培养学生正确体育意识与目标,完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建设特色校园体育文化等。

2.4.2 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较高,受到地方经济水平和普及程度的影响,并不是西北地区所有高校都开展了网球教学课程,部分高校根据自身场地设施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要求的网球教学课程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兴趣公开课等)、教学学时(12学时、16学时、32学时)等,以满足学生对网球技能、知识的需求和广泛普及网球运动的趋势。网球教学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具有激发性和全面性特征:网球教学活动促进了场地设施的保障和完善;网球教学课堂是学生网球兴趣、网球认识、网球参与的“发源地”;网球教学活动是“三位一体化”大学体育模式的主要组成因素,有效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网球热情与兴趣,传授学生正确体育观念和技术动作,带动着课余网球锻炼和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基。

2.4.3 网球竞赛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竞赛活动有助于学生巩固网球技能,锻炼学生坚强意志品质,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信心与抗压能力,全面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品质。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竞赛的目标调查得知:7.5%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竞赛活动获得更扎实的运动技能;33.3%和32.2%的学生希望参加网球比赛可培养体育精神和锻炼意志品质;愉悦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交往分别占了14.9%和10.1%(图2)。随着大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价值观的逐渐形成以及对精神意志重要性的认识,西北地区大学生逐渐认识到应该积极、主动加强自身意志品质的锻炼和体育精神的培养,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大学生相应选择通过体育竞赛、锻炼的方式,以丰富体育精神和加强意志品质。在调查中也了解到西北地区高校校内网球竞赛活动相对匮乏,影响了校园体育风气的营造和师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受场地设施紧缺、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和网球竞赛组织宣传不足等的影响。网球竞赛活动的积极开展所形成的良好校园网球氛围与学生参与网球锻炼的良好习惯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承。

2.4.4 网球课外体育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网球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是网球教学的“再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行为的有效途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网球锻炼次数、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等,最终达到愉悦身心的锻炼目的。调查显示:每周参加3次以上网球锻炼的人占整体的37.5%,同类中并将网球运动作为终身体育一部分的学生占80%,每周参加网球锻炼2~3次和1次的学生在整体比值中分别占35.0%和23.3%(表5)。

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中的网球爱好者基本保持每周参与网球锻炼一次,且大多数学生能保证每周参加3次或3次以上网球锻炼,网球锻炼较频繁的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较明显,也间接反映出西北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网球锻炼参与性高、兴趣性强且终身体育意识较深刻的特征。网球运动在校园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开展,促进了西北地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参与网球锻炼既丰富了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与氛围,又舒缓了大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和压力,且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乐观、健康的品质与人格。

2.4.5 校园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对体育风气的形成有直接、广泛的影响。“就对人们影响最大的渠道而言,无疑要首推电视、广播和通俗性杂志等大众传媒[5]。”调查了解到,34.2%的学生认为网球宣传推广活动调动了师生的网球热情,31.7%的学生认为其丰富了网球氛围,且认为网球信息宣传和网球新闻广播起到丰富网球氛围作用的学生分别占了35.2%和31.5%。网球宣传、新闻广播等活动产生的网球氛围使大学生的体会较为直接和深刻,无形中使大学生体会到网球运动的影响力,尤其新闻广播使习惯参与网球运动和不参与网球锻炼的学生都被动的接受了网球知识的宣传和氛围的熏陶,而网球宣传推广活动和信息宣传对有积极网球兴趣的学生影响较深刻。校园网球宣传推广等活动创造了积极的体育氛围和气氛,使人们产生对体育活动的感性认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不仅提高了网球运动在校园体育中的普及率和重要性,而且有效带动了师生活跃参与网球锻炼的热情,使其了解网球讯息、知识,将网球运动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2.5 网球运动对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2.5.1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观念与目标的影响 体育观念就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6]。在对西北地区部分高校2 400个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得知,89.6%学生承认网球运动对增加体育兴趣、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和增强自信心等体育观念持肯定态度,其中认为通过参与网球运动树立了加强吃苦耐劳能力目标的学生有1 962人,从选择人数排名分析得知,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增加体育兴趣和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等体育目标位于第二、三和四位(图3)。西北地区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与目标是在网球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培养的,对大学生“身、心、意”三个层面都产生了影响,对其吃苦耐劳能力的提高和丰富课余文化生活是大学生共同的网球锻炼目标,反映出大学生更注重精神意志的提高和文化生活的丰富,主要与大学生对吃苦耐劳能力、精神意志锻炼以及对文化熏陶的较高需求有很大的关系。总之,网球运动不仅刺激了校园体育行为,而且培养了学生正确体育意识和观念,进而对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终身影响。

2.5.2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所表现出的体育道德素养是大学生个人道德素养以及人格品质的反映,也是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内在观念、价值和修养熏陶的表现。调查得知: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能表现出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和裁判以及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其中,诚实守信和公平竞争的表现更明显,分别占了整体的80.8%和73.3%(表7)。由于“诚实”和“公平”是网球比赛中对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大学生在网球比赛中体会到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守规则等基本体育道德的重要性,并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等,进而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道德的培养和提高。面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和大学生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积极开展网球运动,营造健康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修养和有力抵抗社会不良风气的袭击。

2.5.3 网球运动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校园体育精神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广大师生共同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7]。网球运动对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影响较显著的精神依次有:竞争精神、意志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爱国精神(表8)。随着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愈演愈烈,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在校大学生也意识到自身竞争意识、团队和敬业等精神素养的缺乏和不足,迫切需要改善和提高以应对走出校园后的社会挑战和磨练,而参与隔网、同场、技能主导类项目的网球运动,更能体现竞争、意志和敬业精神的价值,因此,西北地区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球锻炼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竞争拼搏的意识和不惧困难、挫折的意志品质,也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并巩固了精神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中的支柱作用,同时使得更多的师生参与网球锻炼,享受网球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西北地区高校网球场馆设施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与推广提高了对网球场馆设施的需求度,对完善高校网球场地设施具有推动作用。

2)网球运动在西北地区高校的积极开展有助于完善校园体育管理体制;网球教学、网球竞赛活动以及课外网球锻炼调动了师生的网球参与积极性、提高了身心健康水平、丰富了校园体育生活、提升了校园体育文化底蕴;网球宣传推广活动有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网球活动,广泛促进了校园体育风气的形成。

3)西北地区大学生在网球锻炼中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体育观念与目标;孕育了“终身体育”意识和理念;培养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不骄不躁的体育道德;养成了竞争、意志、敬业、爱国等精神,以及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有助于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与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4.2 建议 1)西北地区各省市体育局和学生体育协会应积极组织每年春季、秋季大学生、教师网球比赛,调动师生的网球热情与参与积极性;各省高校网球协会应积极组织高校间教职工、校领导干部网球交流活动与比赛,促进西北地区高校之间网球文化交流。

2)实施“扩建网球硬件设施”、“选拔优秀网球苗子”、“诚聘高水平网球教练”、“组建科研训练团队”四步走的途径,建设高校高水平网球队,有助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3)各高校体育部或体育学院部门应积极倡议“健康网球、快乐工作”的口号、采取“上门培训、主动陪打”等措施,主动引导学校领导、行政干部以及学科教授积极参与网球锻炼,营造高层次校园网球氛围,对完善校园体育体制和体育场馆设施有重要作用。

4)设立校园“网球宣传专栏”、增设“每日网球新闻广播时讯”栏目、组织“网球表演赛”、开展“网球知识讲座”等宣传手段,以加强校园网球宣传推广;定期开展春季、秋季“网球文化周”、“校级网球比赛”、“每月网球体验日”、“网球拉拉队选拔”、“网球征文”等相关网球文化活动,以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创造健康、和谐体育风气。

5)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西北地区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鉴戒国内外一流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和经验;并邀请知名高校高水平网球队、专家教练等到西北地区高校交流、指导,以促进西北地区高校网球的发展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林,唐成.高校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04.(05):91-92.

[2] 任莉英,石金亮.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47-48.

[3] 汪子文等.湖北省地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动机与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5(04):23-25.

[4] 胡启良,张斌,艾小龙.华中地区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03):100-102.

[5] 汪凌.城市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6):110-112.

第7篇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城市管治;养老社区;运行机制

1.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养老问题

1.1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

35年前,开启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而在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矛盾也在激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中国依赖于出口与外国市场消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逐渐解体。而原本通过投资拉动的快速经济增长逐渐带来了环境、社会等诸多问题,老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通过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围绕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到2020年,我国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新一轮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可谓是空前的。

1.2当前的养老问题

养老制度是我国民生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我国养老制度已建立了20多年,虽然形成了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但是仍然存在着难以改革的制度性问题。

首先是中国社会在老龄化加剧、未富先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还要面对养老金“空账”扩大的问题。根据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数据,2011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已超2.25万亿元。这种现象的产生,最初是由于老一辈的人群在刚刚设立社保时并没有缴纳、却能领取到养老金。这部分资金本应由过去的财政部门予以补充,但实际却未及时补充。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了多省“做实”个人账户的试点,但至2009年底差额仍要达到2.23万亿元,更糟糕的是空账的扩大正在加速。中国银行给出的报告甚至指出:按照GDP增长率为6%的水平,到2033年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68.2万亿。

其次是养老法律体系不健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出台,成为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重要里程碑。之后,《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民政部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2011年2月,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可谓养老法律法规建设力度越来越大。然而,目前的养老法律体系仍是不健全的。养老法规缺乏实施细则,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没有与各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可操作性差,在赡养、财产保护、老年婚姻等方面,老人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化养老成为了一项“喊得多、做得少”的事业。

最后还存在养老服务公平和不完善的问题。中国养老存在严重的双轨制的问题。其实从2008年起,中国就在山西、上海、广东、浙江以及重庆展开并轨试点,但至今无实质性进展。2013年初,社科院的《社会保障绿皮书》和《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情况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人群中,有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于4000元。

中国养老事业的问题,客观上来源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快速爆发的现实,主观上来源于社会保障机制的之后发展。而新一轮改革的启动正是从根源上改善养老问题的有效契机。2013年10月总理在中国工会十六大报告中表示:为什么现在老百姓不消费却把四五十万亿存在银行里,原因在于老百姓有后顾之忧,“最大的后顾之忧是什么?还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养老。”

2.养老社区现状分析

今天养老形式多种多样,总体上归纳为三类:旅游度假式、异地休闲式、居家式。前两类主要面向具有一定资金且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而居家养老不仅是大多数城市居民年老后采取的切实养老形式,也是社会养老保障最能落实到的养老形式。居家养老一般分为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社区养老是三者中最基础的社会养老模式,其物质载体就是养老社区。中国《九大城市老年人状况抽样调查》表明,老人在家门动的比例占65.8%,“社区所具有的各种互助功能是除家庭成员之外的能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重要保证[1]。”根据老人的健康状况可将其分为自理期和护理期。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60岁男性老人平均自理期为15.56年,占余寿94.5%;60岁女性平均自理期为17.95年,占余寿94.7%。一般在75岁以后的老人对于全面护理的要求才会迅速提高,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老人才会选择去老年公寓和护理院。只要条件允许,首先选择亲属照料和上门服务[2]。因此,相比较于养老院和护理医院这些社会机构养老部门,养老社区逐渐成为了社会养老的主要单元。然而通过调查研究我们意识到:养老社区这一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养老单元,由于制度、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其运行在目前情况下无法满足老年人群的需求。养老社区运行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养老社区发展规模有限,高端养老偏斜明显。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特征就是发展的规模有限。当前的养老社区主要由社区本身承担建设、管理和运营,由具备一定财力的家庭支持,面向的人群有限。我国东中西部都存在着服务规模门槛,服务供不应求。西部以昆明为例,城市老龄化比例在全国31个省会中排第九,约80万人。空巢老人占26%,失能老人占21.7%。而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一共只有登记床位9430张,与老人实际需求差距大。2010年王宁等研究者对昆明市五华区的6个社区调查显示 [3],大多数老年人在需要照顾时都是以家庭养老的形式进行的。中部以武汉为例,虽然兴办了很多高端养老中心,但总体的养老服务设施却不能满足大多数老人的需求,入住成本高、社区地处偏远等问题凸显。东部以北京和上海为例,相较于西部,东部和中部的养老社区发展较为成形,但多也集中服务高端养老。正因为建设和运营成本高,开发商多面向具有更高消费能力家庭的老人开发服务项目,养老社区向高端养老偏斜明显。这并不能够解决大众养老的根本问题。

其次是养老金有限,高龄老人无法支付的护理的高额费用。据媒体的报道分析,我国养老金投入仅占GDP6.62%。然而在如此低的投入比例下,又存在资金缺口问题,说明养老金确实太少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社保数据:美国参保比率是中国的3.69倍,美国覆盖面更广;中国社保费率是美国的2.26倍,中国缴费负担更重;若比较中国近年来的物价水平,中国大宗商品价格又要高于美国,这又加重了老年人生活的负担,更不用说将这些养老金投入社区养老服务了。2009年我国老龄医疗救助一项的投入为财政支出0.03%,而美国则为2.3%,缺少了政府的补助老人无法支付高额的护理费用。

再者是政府对于养老产业推动的效用有限。养老社区的建设存在前期投入大的特征,武汉民政部门做过一个测算:新建一张养老床位的综合成本在3万元,而加上购置土地成本后,新建一张床位成本约在5万元。加上物价上涨因素,成本将会升至十几万至几十万元不等。而目前的配套金融服务完全无法满足这类开发的贷款需求,开发商除了向银行贷款外再无其他融资手段,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有给此类信贷造成了负面影响[4]。其实,完全靠市场的作用是无法提供像养老社区这类公共产品的充足供给的。然而,目前的政府对于养老产业推动的效用是非常有限的,政府不仅投入少,而且在税费、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撑保障也是缺位的。民政部一般提供的城市养老建设经费连养老社区建设所需用地都购买不起,更无法提供像专业医疗、看护等高成本服务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基本都转嫁给了老人的家庭。

最后是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不健全。养老社区综合服务系统不健全首先表现在专业服务人员的短缺。大部分老人首要关心的问题是健康问题,家庭病床、心理辅导、陪同看病和健康护理等服务是老人日常需要的,但一般老年社区的服务都无法达到如此;同时,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收入低,也是导致人员短缺、影响养老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服务品质问题。以昆明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只走访到了像“滇池度假区金河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这样的社区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生理护理服务。金河社区的医护团队都是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组成,通过团队倒班的方式提供24小时细心护理服务,然而像这样的服务对于医疗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非常之高,社会化推广的可能性较小。另外还有服务的效用差问题,以嵌入式老年超市为例,其建设的初衷是为了方便老人生活,但能够提供的老人日常特殊用品常被价格昂贵的医疗器械代替,没有真正解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的问题。反倒是通过网购更能方便老年用品的购买,但在子女不在身边时老人又不懂得使用网购。

3.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研究

3.1城市管治与养老社区运行

城市管治是城市中“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它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正式制度安排[5]。”在养老社区运行这一公共事务方面,城市管治的思想用以指导城市政府和各市场主体单元为了各自的组织目标协同推进养老社区各个环节的发展,从系统整体上突破目前养老社区运行的瓶颈,使养老社区运行真正获得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而城市管治下的养老社区运行首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行机制,然后需遵循机制的规律构建两个系统:资金与管理系统和市场服务系统,在这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下养老社区方能切实地步入良性运行的轨道。

3.2城市管治视角下的养老社区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养老社区运行面临着从资金到设施再到管理服务的一系列问题,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层次的关联。养老社区运行矛盾主要表现在运行机制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构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体系(如表1所示)。首先,政府职能中缺少对养老资金筹集的保障机制。多个不同的养老保险系统各自为政,养老金水平受限于各系统自身获益能力,大多数人群所在的系统不能保障其获得足够的养老金,进而又影响了市场化运作下的养老服务供给。

在养老金保障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其次要考虑的是养老社区建设的机制。目前养老社区规模偏小、且有严重的向高端养老偏斜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建设成本高,特别是土地成本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虽然少数城市有过免征土地出让金并将其作为生产要素投资入股的做法,但实施规模小,不能解决实际建设的规模问题。普通养老社区建设的利润成长微小甚至呈负数,是造成养老社区建设规模无法提升的问题关键。因此必须形成一套投资收益机制,使得投入大众养老社区建设的收益和投入一般房地产项目的收益相近,说到底是要有养老社区建设的免税金制度。

再者,是养老社区的运营服务机制。运营的关键在于服务人员与服务网络构建。服务人员是养老社区运营服务的核心,他们决定了服务提供的水平。服务人员的薪金主要来源于老人家庭所支付的资金,在收益充足的情况下,系统科学的服务培训成为了提升服务水平重点,这又需要在政府的协调下进行。服务网络意味着社会服务对养老的扶持,养老服务网络只有嫁接在全社会的服务网中,才能在减少成本的同时大大提高服务的效用。

最后,政府协调管理机制是确保资金、设施、服务有效运行的管理保障机制。养老社区发展的现状显示:社区的规模越小,消费、服务、管理等问题越明显。这是因为养老社区所需人力、物力的要求较高,且服务内容丰富。单由某个社会部门运营都无法承担养老社区的服务压力,必须有全社会在一个统一的行动大框架下共同推动,这就需要制度。养老社区运行的协调必须通过制度体系的建设,协调个人与社区、社会与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间的关系,才能最终形成推动养老社区健康发展的合力。

3.3养老社区管理与资金体系

构建养老社区管理与资金体系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其核心在于落实提升老资金效用水平、降低养老成本,确保养老社区运行机制切实发生作用。该体系具体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1)养老社区建设与官员绩效考核。只有转向以提供公共服务品为主要职能的服务型政府,才能推动像养老这一类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提升。这一方面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带动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这一点已通过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基本具备;另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在组织管理层面保证公共服务切实有效的供给,实现它的核心方法是官员绩效考核。近年最重要的关于政绩改革的举措是2006年中央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它要求把履行职能职责与解决社会突出问题作为考核的两个基本依据,实行审批减半凭绩效取舍和第三方评估。若将养老社区建设运营的绩效变为考核重要依据之一,将对官员积极推动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2)养老社区运行制度基础的建立。只有将养老社区运营纳入制度轨道,才能协调社会的各方面要素共同推动养老社区服务的发展。制度需要从地方一级的养老标准开始建立起,然后是省一级的权属统一管理系统的建立和监督审查机制的确立,最后到中央的统筹。近期的主要任务在于地方规范的确立,实际由国家与省一级养老管理部门发起。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基础条款的统一和细则的实施工作。

(3)养老资金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对于养老金支付问题形成的较为统一的解决方案是延迟退休年龄,该举措在效果的考量上能够部分解决养老金问题。而三中全会对财税体制改革的强调提醒我们:其实通过财税的调整补缺原来国家少支付的一部分养老资金,也是缓解养老金缺口的重要方面,该财税手段甚至可以在养老金现金流出现断裂的情况下用以根本性地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可将部分可以减免的税金,转换成为社区养老经费补贴、老年用品消费税补贴、企业年金增值的部分,也能变相增加养老金。另外,一些长效机制一旦形成将更能强化养老金保障效用。比如,在完善房产评估体制及相关立法的条件下,实施养老社区“倒按揭”,将大大提升养老资金的水平以及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那时的“以房养老”才能真正实现其作用。而像养老债券这类金融产品,在形成代际养老融资相关法律以及操作规范的条件下也将大大增加养老资金保障的水平。

(4)养老社区专项税费管理与使用。由于养老社区发展的阻力因素还未移除,政府专项税费管理和使用是当前情况下必不可少的手段。首先,由于养老金收入偏低导致的老人消费能力的不足,要通过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能转换、变相增加养老金效用等手段提升。其次,因建设单位承担高额成本推升的入住成本,要通过政府的税费调整手段降低。最后,由于运营服务的工资、设备、管理等成本过高压缩了的老年服务团队收益问题,要通过提升老人消费能力、降低建设成本,以市场化的手段帮助其增值。部门可将养老社区资产权属归省一级所有,形成统一的管理税费标准,并设立审查机构实施严格的审查,这将有助于未来实现国家层面的统筹管理。而具体实施过程由市级养老管理部门负责,并与住房建设、税务、工商等部门水平协调,形成部门间的委托协调机制,落实养老社区专项税费的管理与使用。

3.4养老社区的市场服务体系

构建养老社区市场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市场各主体,其核心任务为在一定利润水平的条件下新建养老社区、提供丰富的养老服务、培训标准化的养老服务人员。

(1)养老社区建设单位利润均衡系统。养老社区新建设实施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建设单位的利润均衡。利润均衡是指企业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利润成长率,要与投资建设其他房地产项目的成长率相接近。其举措可包括土地供给政策的调整,将养老设施用地单列出来,按照公益性原则进行项目开发;而配套市政设施可由省一级政府提供专项建设资金进行配套。另外,出租式养老社区更有利于政府补贴的落实,同时加强监管。

(2)养老社区服务的市场路径。在城市管治框架下逐步培养市场支撑养老的能力。对于自理期的老人,主要由家庭提供消费资金,市场提供服务;而护理期的老人,主要由政府、家庭共同提供消费资金,再由社区、政府和市场多方面提供较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市场要能够逐步供给更多其实有用的老年服务(如在社区周边更大范围内的超市中嫁接老年特惠品的供应业务),还要提供特殊服务(如特殊医疗护理的供给)。这将有效解决养老社区服务广度及有效性的问题。

(3)老年服务团队的发展。老年社区中医疗团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医疗经验和工作待遇问题的解决。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的经验,建设中心性老年设施与服务齐全的,是启动老年服务团队建设的第一步。近期可将基础规模较大的养老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增长极”,以点带面进行规划布局。培养开发中心性养老社区,将其服务半径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节落实,在大型养老综合体的构建中总结社区养老经验、形成养老服务标准、建立养老服务团队。

参考文献

[1] 陈德君、王玥.社区在养老保障体系中的作用[A].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社会保障问题研2001[C].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湖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2001:13.

[2] 赵丽宏.完善社区养老服务 支持居家养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5.03:112-115.

[3] 王宁.城市社区养老需求与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