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10:57:43
序论:在您撰写生产物流的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狭义的汽车生产物流也称厂区物流、车间物流,一般指在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再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物料投入生产后即形成物流,并随着时间进程不断改变自己的实物形态(如加工、装配、储存、搬运、等待等状态),这一过程贯穿生产全过程和整个企业。
2.特点:汽车是由约3万个配件组成的复杂整体,涉及几百种材料和几十个加工行业。当今,对汽车品种多样化的要求更增加了汽车生产组织的复杂性,其复杂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的复杂性。为方便组织生产,汽车产品设计时都是将整体分成若干子系统(如发动机系统、车身系统、底盘系统等),子系统又可分成若干总成,总成又可拆分成许多部件,部件则由许多零件组成,因而汽车总体产品的结构相当复杂。
(2)生产方式的多样性。在生产方面,轿车以大量流水线生产为主,货车及客车以系列化的大批量生产为主,重型汽车和专用车则以批量或单件生产为主。
(3)生产工序的交融性。由于汽车产品由多种零部件构成,零部件的生产工艺各有不同,因而在汽车的工艺中包含并交叉了成批生产系统的生产工序和连续生产系统的生产工序。
(4)汽车工业生产的专有性。汽车零件的加工与其他零件的加工在原理上没有什么异同,但汽车工业包含许多专门技术,采用各种自动生产线和柔性自动生产线,如汽车装配会采用装配流水线。
二、汽车生产物流的原理、模式和方法1.原理汽车生产物流主要做的有以下几个工作:一是接货、卸货,二是储存、保管,三是出库,四是上线,五是生产线上废弃物的回收。其中生产物流管理的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材料、外协件品种与数量的供应保障及时性、车间之间及内部各工作地之间物流运作的便捷性、生产的均衡性以及经营费用及信息集成管理技术等。生产物流系统的要素构成主要有交货时间、交货频度、交货数量、订货量、截止时间、订货至交货的时间等,形成生产物流系统要使这些要素的组成与运作合理化。
2.模式企业生产运作方式的基本问题包括生产系统的投入要素管理、产出要素管理、生产变化过程要素管理三大方面。企业会通过看板供货系统、JIT供货系统和JIS供货系统来确保生产顺利进行。而生产系统在空间组织上有三种专业化组织形式,即:对象专业化、工艺专业化和成组生产单元;在时间组织上则有顺序移动方式、平行移动方式、平行顺序移动方式三种方式。此外,在生产物流管理的过程中,有MTS和MTO生产模式,即备货型生产和订货型生产,汽车生产系统大对数采用MTO模式,即按用户订单生产,而非按库存生产。
在汽车的生产过程中,对于部分模块化的零部件或组件,通常会制造出相当数量的标准化产品,最后根据客户需求做颜色、样式等细微的改变;称作延迟制造。实施延迟制造,又会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工艺重构(或重新排序),即对生产工艺或步骤进行修改和调整;模块化,即将一个产品分解为便于组装在一起的模块,如汽车可分解为车身、车底盘等;标准化,即使用另一标准产品替代另一产品系列;通用化。
3.方法广义上的汽车生产物流涉及工厂总平面的布置、车间布置、设备布置等等。在生产开始前,企业会根据订单制定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等计划;而在工厂平面布置中,一般采用物料流向图法和物料运量图法;车间布置则一般按照生产流程的顺序来布置;设施布置的形式有线型布局、U型布局、半圆型布局等等,汽车生产线一般采用线型布局;在生产过程的控制上,有IE理论与方法、精益化生产理论与方法、创意方法和常用QC方法、定制管理、看板管理等,如丰田集团的精益化生产、6S管理及看板管理;在汽车装配流水线上,更多采用移动流水线、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即劳动对象发生移动,工人、设备等不移动;在生产调度上,分为建模和调度算法设计两方面,会采用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加以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如丰田的GTMC备件系统和仓库保管作业及运输中的JIT管理。
三、案例一汽大众的“零库存”
1.实现“零库存”的方法(1)进货的“零库存”处理流程一汽大众的零部件的送货形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电子看板,即公司每月把生产信息用扫描的方式通过电脑网络传递送到各供货厂,对方根据这一信息安排自己的生产,然后公司按照生产情况发出供货信息,对方则马上用自备车辆将零部件送到公司各车间的入口处,再由入口处分配到车间的工位上。
第二种叫做“准时化”,即公司按整车顺序把配货单传送到供货厂,对方也按顺序装货直接把零部件送到工位上,从而取消了中间仓库环节。
第三种是批量进货,供货厂每月对于那些不影响大局又没有变化的小零部件分批量地送1—2次。
(2)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公司很注重在制品的“零库存”管理,在该公司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在制品是万恶之源,用以形容大量库存带来的种种弊端。在生产初期,捷达车的品种比较单一,颜色也只有蓝、白、红三种。公司的生产全靠大量的库存来保证。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整车车间,生产线上每辆车的车身上都贴着一张生产指令表,零部件的种类及装配顺序一目了然。计划部门控装车顺序通过电脑网络向各供货厂下计划,供货厂按照顺序生产、装货,生产线上的工人按顺序组装,一伸手拿到的零部件保证就是他正在操作的车上的。物流管理就这样使原本复杂的生产变成了简单而高效率的“傻子工程”。令人称奇的是,整车车间的一条生产线过去仅生产一种车型,其生产现场尚且拥挤不堪,如今在一条生产线同时组装2~3种车型的混流生产线,却不仅做到了及时、准确,而且生产现场比原先节约了近10%。
(3)实现“无纸化办公”随着物流控制系统的逐步完善,电脑网络由控制实物流、信息流延伸到公司的决策、生产、销售、财务核算等各个领域中,使公司的管理步入了科学化、透明化。公司已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各部门之间均通过电子邮件联系。
2.评述“零库存”是现代物流中的管理理念,它实质上是在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实现库存费用最低的一种管理方式。工业生产和商品流通过程的阶段性目标并不一样,商业企业组织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保证市场商品供应,而市场波动与供求不协调是完全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每当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时,企业为能保持经常性的供求平衡,一般采取增加库存,保证供应的作法,实质上是加大了流动资金的占用量。工业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是众所周知的,在传统上,为适应这种复杂生产所形成的大量原材料、配件、在制品、各种零部件的库存,及由此造成的大量资金占压,已成为许多企业的一块顽疾。本案例中,一汽大众实现的“零库存”,无疑是一个有意义的启示。
(1)特点与启示①一个目标,多种途径。一汽大众为实现“零库存”,采用了三种有针对性的零部件的送货形式:一是,电子看板;二是,“准时化”;三是,批量进货。三种方式各有适用范围,这就作到了因地制宜,因事而异,利用不同方式,共同实现“零库存”的系统目标。
②信息化、网络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而在现实中如何实现信息化呢?一汽大众“建立了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的作法是值得借鉴的。它的物流控制系统没有采用德方系统,而是根据自己企业固有的特点定身打造的,不仅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能够实实在在的满足需要,取得效益。这一点,很值得我国的一些正在打算引进与开发物流信息系统的企业借鉴。
③一汽大众在物流系统运作的各个环节及其流程中,特别注重的一点便是竭力降低其库存。
(2)问题与思考①如果你作为公司的决策者,打算怎样对待引进物流信息系统或自行开发物流信息系统?二者的利弊各是什么?
②怎样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来开发或引进最恰当的物流信息系统?
③要认真考察影响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的各种因素,及这些因素的不同影响程度。
关键词:生产物流 制造业 物流评价
生产企业的产品制造与企业外部的物流运输相似,其本质上也是一种物料流动的过程,既生产物流。在制造业的生产过程中,企业的生产原材料通过内部的生产物流网络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最终形成产成品,完成企业的价值制造过程。由于在制造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生产物流的重复周转次数较多,生产物流占用企业运营资金较大,因而优化制造业企业内部生产物流的结构和流程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耗费,加快企业的产品生产速度,减少产品生产周期,最终加快企业内部资金周转和物料循环,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为了有效地改进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实现其内部生产物流网络的最优化配置,对制造企业既定生产物流网络和生产物流模式的科学评价和问题缺陷发掘是完善制造企业生产物流机制的重要前提,因而针对制造业生产物流的特点,为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制造型企业未来发展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生产物流系统构成要素分析
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是其整个企业运营系统的核心,是驱动整个制造企业运作的关键模块,因而分析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主要构成和影响要素,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和亟待改进的缺陷,从而形成一套科学规范、长期的制造业物流生产物流系统评价模型是提高制造企业运营效益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依据制造业企业的运营特点和企业生产物流的主要运作流程,本文将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分成五大要素,如图1所示。
(一)外部环境机制要素
制造企业的内部生产物流系统的存在和运作既受制于其上游的外部原材料供应市场的影响,同时其运作目标也往往由其下游的外部消费需求市场所决定,同时企业内部生产物流的运作还受到诸如技术水平、资源投入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对其生产物流的评价必须建立在一个清晰明确的外部环境机制设定之下,并适当注意企业生产物流的外部环境机制对于生产物流系统的制约效果和影响模式,从而避免建立一套脱离企业生产物流实际的生产物流评价系统,并形成一套不利于既定外部环境下生产物流系统运作的改进措施。
(二)采购物流系统要素
有效的、高质量的采购物料系统可以保证企业生产物流的稳定性,实现企业生产物流的高效运作,避免生产物流因为缺料或是坏料输入而导致运作停顿,减少企业因为生产物流连续性被破坏引致的不必要的资源损失。
企业生产物流的采购物流系统作为整个生产物流的前导部分,其运作重点在于高质的供应商的选取与有效的库存调配控制机制。供应商作为企业生产物流的最初原材料和配件的提供者,其所提供的原材料和配件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制作企业生产物流能否稳定地制作质量稳定的产品,并且坏料的投入往往容易导致生产物流中的加工设备的损耗程度加大,甚至可能因为材料或配件问题导致生产物流非正常中断,直接降低生产物流的运作效率,因而在制造企业的采购物流系统中保持一个稳定高质的供应商群体对其生产物流的高效运作十分重要。制作企业内部的原材料库存调度方式也是决定企业采购物料高效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制作企业原材料库存调度策略和调度机制的高效运作可以保证其生产物流快速流畅地获得其生产所需的原料,从而保证生产物流的快速运行。
(三)制造物流系统要素
作为制作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核心,制作物流也可以称为加工物流,是制造企业内部将原材料输入转变为产成品的关键环节,其优化和改进也是整个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升级的关键环节。因此在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评价中对于制作加工物流要素的评估和问题分析是提升整个生产物流系统效率的关键所在。
在制造企业的制作物流模块中,产品类型、生产规模和内外部协作水平是衡量企业制造物流运营水平的关键评价要素。制造企业的主要产品类型往往决定其生产线的工序排布、工位网络和加工流程的设计,因而在评价企业的制造物流效率时必须紧密关注企业产品的制造特点。同时制造企业的生产规模大小往往决定了其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而内外部协作水平的提高则有助于制造企业制造物流系统的快速优化,因而在制造企业的制作物流系统中,对这两个要素的关注也必不可少。
(四)销售物流系统要素
企业生产物流的价值实现必须依靠有效的销售物流的支持方能实现,因而销售物流是衔接生产物流的生产循环与企业价值实现机制的过渡环节。
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物流系统的评价过程中应当注意对其销售物流系统的有效性评价,具体来说,企业销售物流系统的关键影响要素包括:产成品库存调度优越性,制造企业的产品作为销售物流的主要输入和主要处理对象,其销售流程中的产成品库存调度机制的高效快速进行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减少产成品库存积压的压力,从而降低企业生产物流的运作成本;生产反馈的及时性,制造企业的销售物流的快速运作有助于加快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效果验证工作的进行,如果企业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有效的销售物流将会尽快地获取市场的反馈信息从而更改企业生产物流的运作内容和运作模式,从而避免信息获取迟滞所得带来的生产理念和产品设计落后问题,避免制造企业不必要的资源消耗。
(五)回收物流系统要素
在制造企业的运营过程中,残次品、生产余料、呆料的产生往往难以避免,而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通过收集这些废弃材料或产品可以在一方面保护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来尽可能地提高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率,因而在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中,对于回收物流系统的设计和改进也是十分重要的。
制造业生产物流系统评价方法设计
基于上文的分析,针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特点,对其生产物流系统的评价应当在考察生产物流的外在环境,从而了解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所存在的限制因素之后,参照其主要构成元素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一)采购物流评价方法设计
在制造业的采购物流稳定性、优化程度的评价过程中必须关注企业的供应商网络的质量和原材料库存管理策略的优化程度,因此,本文认为对于制造业生产物流中的采购物流的评价可从供应商评价和原材料库存策略评价两方面考察企业的采购物流是否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1.供应链网络评价。制造业企业可以应用层次分析法,由企业内部经验丰富的高级采购经理会同第三方的业界专家对企业的原材料备选供应商群体进行分别评分,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确定供应商之间的相对优劣程度,最后计算出不同供应商的总体绝对排序,将最终排序顺序与企业目前所使用的供应商进行比较来发现企业所使用供应商网络的质量,如果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在最终排序中均较为靠后,则制造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供应商网络进行升级。
2.原材料库存策略评价。采购物流中原材料库存的有效管理和配送是保证生产物流输入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制造业的生产物流系统评价中,企业应当对自身的原材料库存调配状况进行测试,以评估原材料输送物流的稳定性,具体的方法包括考察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断供率(出现原材料缺货次数占生产线要料次数比)、原材料配送速率(原材料调用命令的平均响应时间)、原材料坏料占比(原材料中坏料占总供应量比例)等指标的优劣程度来评判企业采购物流中原材料库存策略的优劣。如果企业在这些指标上的表现较差或是其呈现下滑趋势,则制造业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库存策略和调度机制进行改进和优化从而提升采购物流的效率。
(二)制造物流评价方法设计
由于制造业的制造物流受到其生产的产品类型、生产规模和技术协同水平的影响,因此在对制造业的制造物流进行评价时,企业可以通过供应链仿真的方法来模拟现实生产中制造业的制造流程,并通过对生产线的每个生产环节的参数的测量来定义仿真模型的参数。通过对制造企业的生产流程的仿真,制造业企业可以了解自身制造物流中的物流网络和物流操作流程中存在的瓶颈,从而有效地改进自身的制造物流,提高物流效率。
具体到操作上,制造企业首先应当将自身的制造物流流程抽象化为一张物流流程图,从其生产环节中提炼出关键的加工点作为该网络图的节点,通过了解这些加工环节之间的联系来确定网络图中节点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生产一线员工的调查和观测来确定不同节点的加工时间、不同节点间的运输时间、加工点的生产启动条件和完工条件等,从而形成对制造物流的仿真模型,而后应用仿真软件如Simple等对企业的生产物流进行建模,借助仿真软件的自动模拟功能评估真实数据模拟下的各个加工节点的效率,从而发现影响整个制造物流效率的关键节点,由此为指引对现实中企业的制造物流进行调研,最终发掘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关键制造流程,优化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
(三)销售物流评价方法设计
制造企业的产成品库存调度和销售策略的优越性、销售物流的信息回馈效率是衡量制造业销售物流是否有效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1.产成品库存策略优越性评估。制造企业的产成品库存策略是保证其销售物流运作流畅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有效的产成品库存策略是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物流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制造企业的产成品库存策略的评价必须关注两个重要方面:产成品维护保养策略、产成品配送网络。
制造企业应当在生产物流评估中对企业产成品的库存保管机制进行评价,重点针对企业库存产成品的维护机制和保养状况进行考察,包括对企业产成品库存的盘点机制的评价(如产成品失窃率、产成品数量失实率等指标的评测)、产成品维护机制的评价(如产成品定期维护频率、产成品问题修复率等指标的评测)和对产成品保养状况的评价(如产成品抽检通过率评测)。
此外,制造企业还应当对其产成品的配送网络进行考察和评估。目前多数制造企业与销售终端之间的产成品配送已经转包给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是制造企业仍应当对其产品销售物流的配送网络进行一定的评估,以避免由于企业销售配送网络的缺陷对自身内部生产物流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制造企业自身的运营效率,因此制造企业应当定期对其产成品的销售网络优越程度进行评估,如第三方物流企业声誉评估、配送准时率评估等。
2.销售信息回馈信息流效率评估。由于制造企业的销售信息回馈对于其产品的改造和修正工作十分重要,及时的信息回馈可以保证生产物流尽早地结束不恰当的产品生产循环,因此为了保证制造企业的生产物流效率,企业对其销售物流的信息回馈效率的评估也是十分必要的。
制造企业可以通过对自身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的沟通频率的评价,如计算销售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联合会议召开频率、销售人员与生产部门单位人员单位时间内的沟通次数,以及对生产部门相关人员的面谈调研来了解企业销售人员是否有及时向其回馈产品可用性和缺陷问题方面的信息,从而评估企业的销售物流是否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制造物流产生回馈,修正制造物流的缺陷,最终提升企业生产物流的效率。
(四)回收物流评价方法设计
制造企业的回收物流作为其生产物流内部的附加组件,其有效运作可以尽量减少企业生产当中的资源消耗,并且一个健全的回收物流系统也可以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承担环境保护责任,从而帮助其在资本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声誉。
制造业回收物流的评价可以从企业不同阶段产品的回收利用率指标入手进行评估,如半成品回收利用率、产成品回收利用率等,此外企业还应当对这些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返工重复利用情况进行考察,评估企业的生产物流是否有效地将这些废弃产品进行废物再利用,从而衡量企业回收物流的运营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技术;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研究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发展,对计算机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和良性竞争。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企业管理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等。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一般包括物品生产,销售和物品运输等环节。而企业管理模式中,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管理部分一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一般来说,企业会将管理重点放在产品销售阶段,往往忽视了物流系统。但是,由于企业生产物资或销售商品占到整个企业费用的30%-40%,可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好坏往往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改善我国目前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在原始物流管理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出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管理,并进行总结。
二、我国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现状
1.企业生产物流优化研究意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管理,好的管理模式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受益,还可以从根本上给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从表面来看,我国企业处于不断发展中,并且发展速度逐年增加。但是,我国企业中任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生产物流设施布局不合理等。而这往往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进行优化。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的意义主要有:合理布局厂区位置,方便生产物资的运输,降低企业生产运输成本;稳固系统,提高系统管理力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益;优化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加强各子系统间的联系,使其分工合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2.我国企业生产物流现状
企业的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一个子模块,是企业物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环节是企业的最初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同时还是资金投入最多的环节。其中,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生产物流占据着整个资金投入的绝大部分。因此,在企业生产物流是整个企业物流的重点。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企业生产物流总共经历了5个阶段,分别是:
(1)人工物流阶段
此阶段是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最原始阶段,其特点是完全依赖人力资源,靠人的力量去解决问题。缺点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企业生产成本高,并且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出现误差的可能性较大。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2)机械物流阶段
机械物流阶段是在人工物流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后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人员的依赖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后来自动化及智能化物流阶段提供依据。
(3)自动化物流阶段
自动化物流是现代智能物流的雏形。大规模的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自动化生产物流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实时操控生产物流的运输情况。
(4)集成化物流阶段
集成化物流是指在集成思想的指导下,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企业生产物流的各个子系统,按照一定的模式构成集成系统进行管理。通过生产物流的集成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交流运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企业节省一大笔资金,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生产物流管理系统。
(5)智能物流阶段
随着现代化各种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也随之不断更新。目前提出的最为先进的生产物流系统是智能物流管理系统。此阶段,生产物流系统的最主要特点是方便,高效。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建立数据库,将信息通过数据库直接传递。降低了出错的可能,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仿真技术在现代企业生产物流中的应用
仿真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最初,人们通过手工仿真完成仿真工作,承担了大量的工作量。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用计算机编程技术进行仿真。直到70年代后期,科学家们研发出专门做仿真的仿真计算机,大大提高了仿真效率。近年来,仿真技术越来越普及,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仿真技术在现代各行业的发展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今,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企业为了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发展之地,必须想方设法的提高企业自身综合竞争力。众所周知,企业管理是企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提,是企业综合竞争力提高的必要条件。而企业的生产物流系统占据着整个企业资金的30%-40%,因此,管理好企业生产物流对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仿真技术的出现正好解决了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问题。利用仿真技术优化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简化原本复杂的生产物流结构,优化生产物流处理方式等。
三、基于仿真技术的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构建
关键词: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缺乏理论知识,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推动研究,以研究指导实践,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内容摘要:钢铁企业的生产属于大量连续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本文分析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合理组织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要求,并针对目前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对策。
关键词:钢铁企业 生产物流 合理化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通过节约物资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做法已转向非生产领域,特别是物流领域。物流被公认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迅速加大了对钢铁产品的需求,钢铁产能的提高为钢铁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钢铁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加快现代钢铁物流的进程,逐步使钢铁企业物流趋于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值得钢铁物流企业思索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在企业内部的实体流动。现代钢铁生产物流是指包括原材料、在制品、成品的企业内部衔接,在制品的存储与库存管理,以及生产安排及节奏的调整等活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物流流程繁杂。钢铁企业产品制造需要经过多分厂联合制造才能交货。因此其生产过程是多段生产、多段运输、多段存储,物流管理是分段式(分割式)的;而且从原料投入到最终产品产出,整个物流中多数工序同时兼有物理和化学变化,是高温、高能耗工艺过程,生产物流管理的复杂性很高。
生产过程中信息量大。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将矿石经过复杂工艺加工成钢材的过程,生产过程环节多、流程长,且伴随着原料、燃料、辅料的信息变化,及生产过程中各物流节点之间保持物流作业衔接的大量信息。因此生产过程中信息复杂。
钢铁生产所使用的都是大型生产和运输设备,且主要工艺路线和设备比较稳定,整个工艺流程有很强的连续性或分段连续性,上下环节关联性强,后道工序受前道工序的约束。各主要厂之间的生产-物流的密切联系,各种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库存量以及运输设备的停留时间等都对生产物流产生影响。
在制品的温度和生产时间在过程中的地位比较重要。如实施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的目的是提高连铸坯入加热炉的温度,其考核指标为连铸坯入炉温度和热送热装率。另外,在制品的生产时间既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应该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节奏性和比例性。
合理组织生产物流的基本要求
物流过程的连续性。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道工序的流转要紧密衔接,连续不断的始终处于运动状态,能够顺畅、最快、最省地通过各个工序,直至成品。期间不出现物流堵塞现象而影响到整个生产的进行。
物流过程的单向性。即物料在生产过程中的流转要向一个方向流动,要避免迂回流动往返运输。单一方向的物流运输路线短,可减少运输工作量,节省运输费用。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构成产品的零部件在生产中对各种物料的需求量是不同的,因而各种物料在数量上要有一定比例,这就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它是生产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果比例型遭到破坏,则生产过程必将出现瓶颈,瓶颈将制约整个生产系统的产出,破坏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
物流过程的均衡性。均衡性是指产品从投料开始到完工能按计划均衡地进行,能够在相等的时间间隔内完成大体相等的工作量。即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能够按照计划有节奏地运行,保证按计划均衡完成生产任务。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这要求生产过程应具有灵活多变的能力,使企业内部的生产能力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市场变化,具备从一种产品迅速转移为另一种产品的生产能力,以满足生产过程品种变化的需要。
钢铁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物流系统各要素分散且难以实现系统优化
我国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内部各要素没有实现集成,缺乏整体优化。绝大部分企业物流组织还处于物流功能整合的初级阶段。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系统要素分散在企业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一系列零散的活动之中,企业内部参与物流活动的部门包括采购部门、生产管理部门等,各自负责一部分物流职能;企业内没有物流管理专门机构,物流业务人员分属于不同的职能部门,物流合理化的计划、方案以及企业物流体制改善的任务都由生产、销售等部门的管理人员兼管。物流系统各要素间普遍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各物流要素分属于不同的部门, 如果各部门仅从各自利益出发进行优化决策,虽能实现局部目标最优,但对整个生产物流系统而言,很难实现系统整理效益的最大化,甚至会降低系统的效益很难进行要素整合,实现系统效益的最优。
(二)物流资源分散管理且物流节点间衔接不顺畅
由于钢铁企业仓储、运输对象的特殊性,在长期的生产运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铁路、公路、港口、仓库、起重设备等物流资源,但由于这些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合力。钢铁企业生产的物流网络节点多、流向复杂,整个钢铁生产过程可能要几个生产厂共同协调完成,由于钢铁生产的连续性、特殊性,因此物料流转过程之间的衔接较重要,这就要求物流节点之间的信息顺畅。目前虽已有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而大多数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节点之间还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实现充分即时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在不断改建、扩建中无法完全遵循物流合理化的原则,导致设施布局上形成一定的缺陷,物流流量大,运输方式复杂,运输不合理现象较为严重。
生产物流管理涉及的部门、环节较多且各自为政,致使各部门连接处常常存在重复操作和多余环节,物流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无法正确把握和控制。
(三)生产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短缺
物流人才是钢铁行业物流发展的关键,也是物流企业成长的保障。但我国钢铁企业和钢材流通领域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都还相当滞后。尤其是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人才更加匮乏,有些钢铁企业在生产部门中成立物流管理科,其成员仍由原生产部门的人员兼任,而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具有很好的连续性,而物流管理工作却是由生产物流某一节点的生产管理人员担任,显然其很难胜任这项工作,其最终的管理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而专门针对钢铁行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凤毛麟角。另外由于国企内部机制不灵活,导致钢铁企业薪酬结构与外资、民营企业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企业人才管理措施不多。
(四)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且信息系统功能不完善
目前公司已有一些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如销售管理、炉料管理、公司生产管理系统、一些工厂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在相应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着问题,他们是零散的、局部的信息管理系统。厂际间的通讯没有运行,现行的操作仍停留在半自动化的操作阶段。没有形成整个公司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同步的完整的生产经营信息系统。
(五)技术装备落后且作业效率低
钢铁物流装备较落后, 仓储设施70%是普通平房仓库, 旧有仓储设施,功能单一,设备陈旧,现代化立体自动化仓库设施较少, 仓储空间利用率不足。 物料出、入库机械化程度低, 人工搬运车及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 很多仍采取手工装卸,作业效率较低,作业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运营的需要。另外很多企业运输、仓储手段单一, 车辆可承载的货物种类有限,同时信息系统落后, 企业内部运输规划不合理,交叉运输、迂回运输的现象普遍,同时货运车空载率较高,单位运输成本偏高,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发展合理化物流的相应对策
(一)实现企业内物流一体化管理
一体化生产物流的基本含义是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或不同生产环节之间通过物流上的合作,建立起“外与市场接轨,内部高度集中”的物流管理模式,达到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效果。一体化生产物流包括:纵向一体化生产物流和水平一体化生产物流。物流一体化是针对传统的物流分割式管理提出来的。
然而,物流各环节之间的效益背反,使得各部分优化的叠加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劣化。为此,应将企业物流所有环节联系起来,将贯穿整个过程的物流看作一个整体;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而非部门的角度上,运用系统化的方法,寻找物流的合理化状态。这样做的结果消除了物料在各部门之间流动的障碍,加快了产品流动的速度,缩短了交货周期,减少了库存量,使得企业的整体物流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从战略高度促成了物流部门与生产部门、销售部门的协调,提高了企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运用MRP和JIT等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优化企业生产物流
MRP是通过产品结构文件(BOM)、产品出产计划(MPS)和库存状态文件输入到MRP系统中,MRP系统运行后,输出企业的主计划即车间生产计划和物料采购计划及辅助计划。MRP是以保证原料供应、市场需求的确定性、信息的灵敏性和企业资源的无限性为假设前提,以消除超量库存为目的。JIT采用拉引式生产物流控制原理,在生产中由下一个工序决定上一个工序供应物料的品种、数量、到达时间和地点,以改变传统的生产计划(下一个工序被动的接受物料,由于物料的提前或延迟到达,造成库存的增加或生产中断)产生的损失,达到降低库存、消除废品、实现最大节约的目的。精益生产(LP)要求消灭残次品,实现零库存,是同原来的大批量生产相对的一种以尽善尽美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敏捷制造(AM)则是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对多变的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生产方式。这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以系统的观点,从企业的全局出发,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目标,对企业物流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
(三)采用先进物流设备及信息技术
对企业的物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运用现代先进的物流设备及电子信息技术,实施快速高效灵敏准确的物流业务管理。采用先进的物流设备及EDI、GPS、EOS、条码技术等先进的物流信息技术, 使库存、装卸、运输、采购、配送、订货等各个环节都实现电子化;另外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采用可视叉车、现代化立体自动仓库及箱式货柜和集装箱及特种运输车辆等先进的物流设备,从而提高钢铁企业生产物流运作的效率。
(四)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人才
目前我国钢铁物流从业者大部分为基础性、事务型人员, 缺乏理论知识, 需要大批懂得专业知识、拥有业务技能并受过专业训练且对钢铁企业生产运作较为熟悉的物流管理人才。因此, 应搭建高等院校与钢铁企业合作的平台, 结合钢铁物流的实务, 理论联系实际, 以实践推动研究, 以研究指导实践, 达到产、学、研有机结合, 培养真正的钢铁物流人才。并大力引进国外钢铁企业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操作方法,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苏雄义.企业物流总论—新竞争力源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企业的生产物流活动一般是指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将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流转过程中,材料本身被加工,并产生一定的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结束,再流转至仓库。
丰田生产方式的生产物流是有区别于生产工艺角度的物流系统的,它主要是指伴随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物流活动,即按照工厂布局、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实现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物料在工厂内部供应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工序与工序、车间与成品库之间流转的物流活动。
12生产物流的特点
121实现加工附加值
針对一般大小的企业来说,生产物流只要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而且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在空间和时间价值上相对于社会物流来说都不是非常明显。生产物流主要体现在加工附加价值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伴随生产过程而产生的,也实现了企业的主要目的。
122工艺过程性物流
一旦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及生产流程确定,生产物流也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物流系统,成为了工艺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性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除非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被改变,因此生产物流的改进也是通过生产工艺的优化得以进行的。
123具有很强的伴生性
首先,生产物流是伴随生产工艺等活动产生的,它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其次,它也是企业物流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生产物流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2丰田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物流运作
丰田生产方式最早是由日本丰田公司创立的,20世纪70年代左右,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很多世界性的企业都受到重创,唯有日本丰田公司的损失最小,这使得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一举成名,在经济低速发展的形势下,更是受到各国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追捧。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彻底杜绝浪费,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是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拉动式生产方式,即从消费者的需求端出发,向供应链的供应商端逐渐推进,是与福特的推动式生产方式完全相反的。
21生产物流的准时化运作
准时化生产是在1953年由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提出的,指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其想法来源于美国的自选超市,即把自选超市看作生产线上的前一道工序,顾客相当于组选超市后面的一道工序。顾客在需要的时间购买需要数量和所需的商品,而自选超市要立即补充顾客取走的那部分商品。丰田生产物流系统是实现准时化的重要保障,同时准时化的实现要通过看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运行。看板不是一种方法或理论,它是实现准时化的工具,看板分为生产看板和取料看板,在生产过程中后一道工序拿着取料看板和物料箱到零件存放处去领取相应数目的物料箱,将生产看板取下,带走新的物料箱和取料看板,前一道工序根据放下的生产看板进行生产,在保证前后两道工序不间断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零件存放处的零件数量。
22生产物流的自动化运作
自动化生产并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含人的因素的自动化,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带有自动停止装置的机器,丰田的每一个机器都带有这种装置。只要任何机器一个出现问题,就会阻止机器继续运作,并且是哪一部机器出现问题也会在指示灯上显示出来,有效控制了次品的产生。另一种是人的自动化,即机器出现问题时,可以人为的使生产线停止运作。在处理机器故障时,丰田的员工会根据五个为什么原理,逐渐找到问题的根源,直到现在,丰田的生产过程基本不会出现任何故障。自动化也有助于实现准时化生产,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实现彻底杜绝浪费的基本思想,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
23均衡化的物流计划
丰田的均衡化生产要主要是支持准时化生产,来满足消费者的小批量、多样化需求。如果后一道工序在时间和数量上以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到前一道工序提供零部件,那么,前一道工序就必须保留超出实际需要的人员和设备,这也就造成了浪费。
实现均衡化同样是需要计划的,但这种计划是完全不同于福特生产方式的。首先要制订年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制定关于一年生产多少量汽车的一个大致的生产量;然后制订月计划,例如三月份的计划,要根据一月份通过内部通知下达有关什么车生产多少来制订,到了二月份再确定车型和样式以及其他的生产细节;最后还要制订日计划,在二月份的下旬,各条生产线被分门别类地告知三月份每天的生产量。把日计划进一步均衡化,包括不同种类部件的生产顺序、生产数量等,制订出生产工序计划,只送到最后的总装配线的开始处即可。但要注意的是,丰田的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微调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看板会自动进行微量调整,但肯定不会达到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状态,因为市场需求是无法精准预测的。
24生产物流实现均衡化的要求
241内部生产线布局合理化
丰田的生产线布局主要是实现生产的单件流,消除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上的浪费。很多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线布局非常混乱,导致在制品积压,均衡化生产难以实现,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合理化的生产线布局非常重要,要求达到生产单向流动,交叉点少,路径最短,中间库存量最少的标准,使整个生产线清晰明了,真正缩短企业的制造周期。
242内部生产线平衡
生产线平衡是指把生产的全部工序平均化,尽量使各工序的操作时间相近。首先要进行生产节拍管理,节拍是完成单件产品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测完节拍时间后,要逐渐打破瓶颈,降低瓶颈工位节拍时间,逐渐使生产线趋于平衡。
243内部单件流生产方式
单件流生产是指将作业场地、人员、设备等进行合理配置,使产品在生产时,每道工序最多只有一个在制品或成品,从生产开始到完成之前,没有在制品放置在场地入库包装的作业。单件流要遵循物流同步原则、内部用户自检互检原则和消除浪费的原则。
【关键词】企业,生产物流,问题,管理
生产物流是企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收到企业生产物流系统是否具有科学性的影响。加强生产物流可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降低企业生产的成本。 传统的人工生产物流管理系统与现代经济和生产的发展逐渐显得不相适应,生产物流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成为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大方向。
一、生产物流及其特性与主要功能要素
企业的生产物流活动,就是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的一种物流活动,是一种工艺过程性物流。生产物流的起点为原材料、外购件的投入,终点为产成品仓库,在这中间的一个个的节点上,加工、搬运、仓储等活动。此过程与生产过程联系紧密,在对生产过程的管理上采用的管理技术要求有相应的物流手段与之相对应。企业生产物流,实现价值的特点与和社会物流不同,即企业物流最本质的特点,是实现加工附加价值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实现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的经济活动。企业生产物流,一般是在企业的小范围内完成,空间距离的变化不大,在企业内部的储存是对生产的保证,并不是追求利润上的独立。企业生产物流伴随加工活动而发生,为的是实现加工附加价值。
企业生产物流主要功能要素不是运输和储存,而是搬运活动。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即使是配送企业和批发企业的企业内部物流,实际上是物料不停的搬运过程中的加工和形态上的改变,通过搬运,商品完成了分货、拣选、配货工作,完成了大改小、小集大的换装工作,从而使商品形成了可配送或可批发的形态。
二、生产物流管理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
企业物流的稳定性,企业物流的可控性、计划性便很强,一旦进入这一物流过程,选择性及可变性便很小。对物流的改进只能通过对工艺流程的优化,即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根据物质资料实体流动的规律,应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对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人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对物流活动计划,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加工点和存储点,运送监督,从一个仓库流入下一个生产单位火生产环节,按照规定流程,对于产品的加工、储存,通过运输装置,将产品进行点对点的转入与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
现代物流成本是指从原材料供应开始一直囊括到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上所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物流管理是“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供应链可以耗费企业30%的运营成本。而通过物流管理和供应链优化,可以实现原材料采购成本将减少10%;将整个供应链库存下降30%;使得企业的运输成本下降15%;供应链整体上的运作费用下降25%。可见,物流能使得企业的总成本大幅度降低的同时,加快企业资金周转,库存积压降低,提高企业整体利润率,为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的提高整体利润的最大源泉。生产物流管理可以使各项物流活动实现最佳的协调与配合,通过企业生产物流对自身资源的配置优化,实施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实现物流成本的大幅度降低,用最小的成本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提高企业的生产物流效率和企业的整体上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优化生产物流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1、优化生产线设置,实施效率化配送。企业产品一般都是体积庞大,一般都是尺寸超过宽度lin的线体,质量重,产品的型号也不同,艰难地在线体上移动。工人在装配时,有的爬到线体上,有的登在凳子上。还有就是原设定的生产线,仅仅为生产而设定,刚性较强,对产品结构适应性较差,都会给生产企业物流出现内部不平衡的现象。可见,效率化的配送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安排配车计划,提高装载率,选择最佳运送手段可以实现生产物流效率化。
2、利用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生产物流管理。企业为了降低投资成本,可以将物流外包给专业化的第三方,不仅可以减少商品周转过程的费用和损失,而且可以大大缩短商品在途时间。让第三方物流公司直供上线,实现零库存,降低成本,优化生产物流管理,对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实现供应链管理。使由生产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实现物流一体化,使整个供应链利益最大化,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3、借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转变管理模式。企业的成本控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实现各个环节的最优控制,企业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控制,准确而快捷地对各种物流作业,对企业各项业务进行处理。企业借现代化的信息系统,通过信息数据汇总,做出科学的预测分析,有效地控制物流成本。
4、加强企业职工的“战略性成本意识”。物流管理部门要加强职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从产品的开发,到生产,到销售,这一整个过程,都要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企业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
总之,各国的企业把生产物流管理作为新的战略视角,越来越重视通过物流管理,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新着眼点。制定各种物流战略,优化物流管理途径,为企业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江华.新玛德公司物流管理优化策略及实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原慧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J].燕山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高超.我国生产型企业集团物流管理协同化发展的三大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6年07期
[4]周林,王杰,肖素梅.中小型制造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探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5年02期
[5]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融通仓与物流金融服务创新[J].科技导报.2005年09期
[6]储雪俭,梁虹龙.对发展物流金融中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J].物流技术.2005年02期
[7]陈祥锋,朱道立.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物流[J].物流技术.200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