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04 10:57:43
序论:在您撰写麻醉学的作用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传统医学教育强调基础与临床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过于死板地遵循传统老三段教学模式(基础、临床、实习)。基础理论和临床课涉及到众多学科,而且每个学科都十分强调各自学科知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学生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完成全部基础课的学习,从基础课到临床课中间有一个很长的时间跨度,进入临床课教学时学生们所学的很多基础知识已经淡忘。比如,麻醉系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参与胸科肺叶手术麻醉时,基础阶段所学习的肺的组织学如气血屏障结构、呼吸生理学、呼吸病理生理学如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知识很多都已淡忘,在面临如“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的处理”这些具体临床问题的时候,常常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而限制了临床分析能力的提高。传统的老三段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体现在:①理论课的学习以大课讲授为主,仍延续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②理论课与临床见习、实习存在时间差,课程衔接不连续,容易遗忘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③由于需要全脱产带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④长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2]。
系统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
实行系统整合教学是改变上述状况和实现基础与临床教学一体化贯通的重大改革举措。它的特点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遵循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以器官系统重组课程内容,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科、基础医学知识的衔接与渗透。它所强调的是系统模块内各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基础学科之间及基础与临床学科之间的双向渗透与重组[3]。
我院在麻醉学实习教学中以临床麻醉亚专业为基础,设立了7个模块:①麻醉学总论;②泌尿外科麻醉;③骨科麻醉;④神经外科麻醉;⑤胸科及心脏麻醉;⑥产科麻醉;⑦小儿麻醉。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相应的7个系统整合课程小组。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的融会贯通,按照整合课程的要求,各个课题组重新编写了整个课程体系全部7个大模块的课程教学大纲,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各相关板块的有机融合。课时分布为临床操作及技能培训45%,学生理论自学20%,专题讲座15%,PBL训练5%,病案讨论15%。将实习学生分为7个小组,在每个课程小组进行1个月的学习培训。
以产科麻醉课程小组为例,该课程组的教师编写产科麻醉实习教材,教材内容整合了组织胚胎学、病理生理学、妇产科学、理学、麻醉生理学、危重病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为期1个月的学习期内,从事产科麻醉生产实习,下班后自学实习教材。学生边学习,边接触病人,既可以及时理解、消化和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再回到书本上寻找答案,在学习方法上逐步形成良性的循环。鼓励学生在理论自学与生产实习中提出问题,及时与带教教师交流,课程组教师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两个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并选择一个在临床中遇到的重症产科病例进行病例讨论。教学目标是实现基础与临床知识的贯通,使系统整合模块教学内容成为有一条明确主线的一体化教学内容。这条主线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导向、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能力为目的,模块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将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学生对系统整合课程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超过95%的学生认为授课效果优秀而且非常有必要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学生毕业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来看,总体成绩优于既往传统教学模式教学的学生,说明采用系统整合模式对麻醉系实习生进行教学已初见成效。
研究考核办法麻醉科专人负责手术间麻醉机监护仪等考核前布置;考核安排在上午第1台麻醉实施前,1名教师监督、1名学生操作;学生之间不能就考核内容与结果进行交流,现场完成考核结果确认;专人负责收集试卷和分析。1.2.3研究考核时间麻醉科内6个月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每位学生操作考核时间为10min。
考核结果60名学生中能正确完整操作者51名(85.0%),不能正确操作者4名(6.7%),不能完整操作者5名(8.3%)。两届学生考核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学生中不能正确或完整操作项目在全部12个麻醉前准备项目中,学生不能正确操作的项目大多是较为复杂的操作,即可随时应用简易通气设备;检查吸引器;检查监护仪;验证中心供氧压力;检查呼吸环路密闭性。而不能完整完成的操作中则多为简单的习惯性遗漏,即确认麻醉机参数设置,评估是否已为实施麻醉准备就绪;检查完毕后登记;可得到并且能应用的备用氧气瓶,压力充足。
麻醉前准备是临床麻醉实施前的重要步骤,麻醉前准备包括患者在病房的术前准备、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对仪器设备的准备等[4]。从麻醉医生临床能够完全支配的角度出发,本研究选择手术室的麻醉前仪器准备程序作为切入点,评估学生在实习中对麻醉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麻醉前准备是本院麻醉学系大三开设的临床麻醉学必修实验教学项目,学生在实验室接受模拟示范学习,是进入临床麻醉实习时每天都需要进行的基本技能,该技能是保证麻醉安全实施的前提,每位麻醉医生通过麻醉前的仪器设备检查准备,能够早期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或弥补遗漏。
20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墨菲法则”认为,只要存在发生事故的原因,事故就一定会发生。而且不管其可能性多么小,但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损失。在临床麻醉工作中,曾有麻醉仪器在使用中失灵或存在故障而事先疏于检查更换或未仔细核对,误将其他药品注入神经间隙等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事件[5]。基于此,本研究在麻醉前准备的临床实习教学中事先制订出统一规范的操作程序,并由教师在学生进入麻醉科实习初期集中示教,要求每个学生亲自练习掌握;在其后的6个月实习期间,带教教师每天需监督学生对麻醉前准备程序的实施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良好地操作习惯,尽可能提高麻醉安全性。
关键词:阶段式教学;麻醉恢复室;医疗风险控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g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ostanesthesia practice teaching application and the role in the control of medical risk.Methods 64 patients in anesthesia recovery room practice in anesthesiology undergraduat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P (stage teaching group,n=32):the stage of teaching;C group (control group,n=32):the use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with practice.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nship operation skills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risk assessment,and calculate the risk event rate.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before and after practice the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P> 0.05),P group at the end of the training the skill score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risk assessment scores were higher in C group (P
Key words:Stage teaching;Anesthesia recovery room;Medical risk control
麻醉恢褪沂锹樽砗蠡颊吒此铡⑸命体征监测与调控的重要单位。麻醉恢复作为一项专业性极强的麻醉技术,是麻醉学本科生实习期间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麻醉恢复具有高强度、高风险的特点[1],怎样让实习生在快速掌握患者复苏技能的同时有效控制实习带教的医疗风险目前尚无良策。阶段式教学法因其具有目标明确、管理规范的优势而被广泛用于临床教学,而该方法在医疗风险控制中的应用及效果尚不明确。故本研究旨在探讨阶段式教学法在麻醉恢复室实习带教中的应用及在医疗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校64名麻醉系本科实习生,已完成临床医学及麻醉学相关理论学习,于2014年10月~2015年5月在我院麻醉科进行实习。64名同学分8个批次进入恢复室实习,每批次8名同学,实习周期为1个月。
1.2分组 将64名实习同学随机纳入到两组:阶段教学组(P组)和传统教学组(C组)。阶段教学组(P组)采用阶段渐进式培训教学,共32人;传统教学组(C组)采用传统讲解示范培训教学,共32人。两组带教均由麻醉学恢复室培训教师进行,两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两组同学制定教学培训计划,在讲授及培训内容间无统计学差异。
1.3教学方法
1.3.1阶段式教学组 纳入阶段式教学组的同学将4 w的实习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为期1 w。第一阶段为恢复室认知培训期,培训时结合实际病例进行讲解。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意识、恢复室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恢复室环境、设备的使用与维护;恢复室常见的危急事件及处理。第二阶段为常规操作培训期,带教老师按照操作风险高低渐进式培训,包括患者的监护、常规吸痰及患者转运等,在熟悉一项操作后再开始下一项操作的培训。第三阶段为高风险操作培训期,实习同学基本掌握了常规的操作技能后开始培训高风险、高难度的操作,包括动静脉穿刺、气管拔管等操作。第四阶段为综合能力培训期,实行分管床位,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患者的复苏,尤其对于老年、重危患者的恢复期管理。
1.3.2传统教学组 纳入传统教学组的同学进入恢复室后,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先进行入室培训,培训3 d,培训内容主要是恢复室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培训结束后分管床位,带教老师一对一传统讲授带教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技能培训,并学习患者恢复的相关知识。
1.4考核内容及方法
1.4.1教学质量分析 对实习同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每项满分均为100分。理论考核分两次,分别在开始恢复室实习前和恢复室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试题根据实习教学大纲内容确定,两组考核内容相同。操作技能考核在恢复室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内容为恢复室培训过的所有项目。
1.4.2风险控制评价 风险控制的效果评估包括理论考核和风险事件发生率两部分。理论考核内容分两次,分别在开始恢复室实习前和恢复室实习结束后,主要包括:医患沟通、常规操作的并发症、麻醉文书的书写等内容,满分100分。风险事件发生率按照实习期发生的风险事件次数占总操作次数的百分比计算,详细记录两组同学在恢复室实习期间的操作次数及医疗风险事件发生次数,医疗L险事件包括:医患矛盾、操作并发症、恢复室记录单缺陷等。
1.5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以P
2 结果
教学质量考核结果:在开始恢复室实习前阶段式教学组(P组)与传统教学组(C组)两组同学的专业理论成绩和风险意识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习结束后P组和C组同学的专业理论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组同学的操作成绩高于C组(P
3 讨论
麻醉恢复室也称麻醉后监护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患者由手术和麻醉后转运回病房的重要中转站,患者经历手术和麻醉,在短时间内因全麻作用尚未消失,机体的呼吸、循环功能均未恢复正常,在此期间极易出现呼吸道梗阻、缺氧、循环波动、呕吐误吸等并发症,因此麻醉恢复室的工作要求恢复室人员理论知识扎实、风险意识强、应急反应能力突出。麻醉实习同学理论知识薄弱,尤其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基本操作技能缺乏,这给其在麻醉恢复室的实习造成阻碍,同时也增加医疗风险[2]。
目前麻醉学同学的麻醉恢复室实习多采用传统的分组带教法,实习期间根据同学的技能掌握情况和熟悉程度由带教老师有选择地讲授麻醉恢复知识,这必然造成实习生学习缺乏目标性和计划性,不利于实习同学对于麻醉质量的自我控制意识培养,增加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增加医疗风险[3]。阶段式教学法,教学目标明确,制定教学计划,根据恢复室各项操作的风险程度,安排实习同学循序渐进、阶段培训、阶段达标,使实习管理更规范,从而既提高实习的教学质量又明显抑制医疗风险的发生[4-5]。
本研究中针对P组同学在恢复室实习期间实行阶段式带教,阶段教学目标明确,过程规范。在开始恢复室实习前,两组同学的理论知识和风险意识均较缺乏。实习期间,实习带教的内容两组均遵循教学大纲,因此在实习结束后,两组同学的理论知识测试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但采用阶段式教学的P组,由于阶段目标明确,对于各技能操作和风险意识的掌握比较深入,在实习结束后P组同学的操作成绩和风险理论知识均高于C组,且实习期间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也低于C组。综上,本研究显示在恢复室实习带教中采用阶段式实习带教法有助于实习同学的操作技能掌握和医疗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Allen A,Badgwell J M.The 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unique contribution,unique risk[J].Journal of Perianesthesia Nursing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Perianesthesia Nurses,1996,11(4):248-258.
[2]王耀岐,贾树山,王颖,等.麻醉学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3,3:78-79.
[3]金菊英,程波,闵苏.培养实习医生麻醉质量控制意识的方法初探[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96-98.
1.麻醉护士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伴随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和手术室护士角色的不断完善,麻醉护士这一新型角色应运而生,它是为适应现代麻醉学科的发展而设立的一个工作岗位,在日常的麻醉护理工作中,日益凸显其工作的重要性。他们的麻醉护理质量不仅关乎着患者的切身体验,更是患者手术安全性的一个重要体现。
2.麻醉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2.1麻醉备用物品管理 麻醉准备间设在层流手术室内,备有麻醉所需各类药品、耗材、物品等,均需麻醉护士按需请领,按有效期顺序摆放,分类放置便于使用。急救抢救药品、物品,按规定数目、种类定位摆放于急救箱内,便于麻醉师急救插管使用,用后及时整理、添充。
2.1.1高价值麻醉物品的管理 设专柜放置,记录基数并每日核对及时补充,以防用后漏记,造成科室经济损失[2]。
2.1.2常用麻醉耗材的管理 以每个手术间为单位,每次手术完毕后及时更换呼吸回路、面罩、钠石灰。每台麻醉机内放入固定数量的牙垫、多功能吸痰管、口咽通气道及各种型号的气管插管,每日手术后及时清点查对、补充。每个手术间的麻醉车内都放入固定数量的心电电极、三通、连接管、麻醉处方、单据等,每日检查、补充。
2.1.3麻醉仪器的维护与管理 麻醉器具按医疗原则,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的,每次手术后更换。一般喉镜、可视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用后清洗、消毒,并用环氧乙烷消毒备用。喉镜每天检查,如发现接触不良、电源不足等情况,应及时更换,确保麻醉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2.1.4麻醉仪器 购置新的麻醉仪器后建立设备档案,认真掌握设备的基本性能和维护方法,熟悉常见故障的处理,保障仪器的正常使用并确保麻醉工作顺利完成。
2.1.5麻醉机和心电监护仪的管理 麻醉护士每日对麻醉机进行保养,检查麻醉机的性能是否正常,清洗呼吸回路及活瓣,补充吸入性麻醉药物的药量,每日手术完毕后更换麻醉机内的钠石灰,保持麻醉机的清洁、干净。如发现故障,应向领导汇报,并报维修,以确保机器运转正常。心电监护仪的各种连线应按规则盘好,并放入吊塔的抽屉内备用,保持干净无血迹,每日下班前检查各手术间内的插头是否拔掉,以防漏电。
2.1.6急救车、急救箱的管理 急救车按规定放入所需急救药物,急救箱内放入各种型号的一次性气管导管、导芯、牙垫、一次性吸痰管、喉罩、一般喉镜和一次性喉镜,每周检查补充。
2.2 麻醉科药品的管理
2.2.1麻醉科护士要熟悉各种药品的药理作用,根据药品性能,按普通常规用药、贵重药品、抢救药品、麻醉药品、精神类药品这五种进行分类管理;根据药品的有效日期及贮藏方法有序存放,定期整理,做到各类药品定量、定位,使其一目了然。
2.2.2麻醉准备间护士于前一天下午整理每个手术间麻醉常规药品,并根据每台手术的术式、麻醉方法、麻醉医师的习惯准备好第2天相应的手术用药。对于特殊病例,参加麻醉前讨论,根据病情及麻醉医师的要求,准备手术所需贵重药品并做好登记,手术后收回多余药品,与已发的必备药品及麻醉单、收费单一一核对。若发现不符,及时查找原因,做到不浪费、不漏记或多记药品。
2.2.3麻醉药品管理的关键 制订严格的麻醉药品管理制度,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类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账册、专用处方、专册登记的“五专管理”[3]。定期核查药品的有效期,并建立药品有效期登记本。把每种药按各批次的有效期分类登记在册,这样通过对登记本的定期查阅做到心中有数,将有效期接近的药先用,避免药品的积压和浪费。
关键词:PDCA循环;综合药学干预;麻醉药;管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医院2016~2017年的临床科室麻醉药使用管理情况进行研究,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实施前为2016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采用常规麻醉药管理方法即药学干预。实施后为2017年的麻醉药使用管理,在常规的麻醉药管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的管理模式对麻醉药进行管理。实施前后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实施前实行常规的麻醉药管理,即为药学干预。严格监测医师处方的适宜性和规范性,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即诊断与用药进行审查,同时必须对处方的规范性,如前记、正文、后记的完整性等逐项检查,对抽样点评长期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干预,对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规范性、安全性、科学性进行干预,对药品的用量和用法、不良反应、禁忌证和适应证、有害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进行严密监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医师沟通,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调整用药方案。(2)实施后采用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计划(Plan,P):医院管理部门对各临床科室开展麻醉药新管理制度工作,要求各临床科室选人进行规范性培训,培训后分工合作,从麻醉药的采购、发放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执行,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两年后需要上交相关数据分析及科室未来对麻醉药的管理计划。执行(Do,D):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管理,例如,严格监测医师处方的适宜性和规范性,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进行审查的同时,必须对处方的规范性逐项检查,对抽样点评长期药物治疗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干预,对处方用药的适宜性、规范性、安全性、经济性进行干预,对药品的禁忌证和适应证、有害药物的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等进行严密监测。与此同时,交代患者药品的用量、用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随访出院患者对麻醉药服务的满意度。对发现的问题与医师沟通,及时调整用药方案。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应该严格按照要求采购、发放和使用麻醉药,对麻醉药进行分类保存,及时完善麻醉药管理制度,确保经济性、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提高麻醉药管理质量,增加患者对麻醉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在麻醉药中以利多卡因注射液为例,收集实施前和实施后各1000例,对利多卡因空安瓿回收情况进行记录分析。检查(Check,C):医院管理部门需组建监督管理小组,不定期对医院各临床科室的麻醉药用药情况、患者对麻醉药服务满意度进行抽查,重点检查麻醉药的有效期、储存情况、处方情况、登记手册完整性情况、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情况等,若发现不符合管理质量标准,应督促及时做出相应处理,并对其实施相应处罚,对符合管理质量标准的予以表彰。调整(Action,A):对执行时期的结果进行概括总结,继续正确的执行流程,对错误的流程进行整改,以此反复进行,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以一种螺旋式的循环进而逐步提高。严格规范调配及发放处方药的流程,从而尽可能地提高处方调配合格率。
1.3观察指标
统计实施前后的差错事件发生例数、不合理用药例数、处方调配合格例数、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对麻醉药学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空安瓿批号模糊例数、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例数、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例数、缺少药物批号例数、缺少回收批号例数、缺少药物规格例数、药物名称不规范例数。差错事件发生率=差错事件发生例数/总例数×100%,不合理用药率=不合理用药例数/总例数×100%,处方调配合格率=处方调配合格例数/总例数×100%,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各组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比较
实施后的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显著低于实施前;处方调配合格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2实施前后的管理质量与满意度评分比较
实施后的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患者对麻醉药学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
2.3实施前后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比较
实施后的空安瓿批号模糊率、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
2.4麻醉药登记手册完整性比较
实施后的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缺少药物批号、缺少回收批号、缺少药物规格、药物名称不规范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临床科室麻醉药管理质量得到高度重视。目前,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依据和思想基础,它以一种螺旋式的循环进而逐步提高的方式,来达到优质管理的效果。PDCA循环在全国各方面的管理质量中不断被运用,其效果显而易见[3]。在医疗界中,以往研究证实PDCA循环配合内刘莹等学者研究PDCA循环干预对规范临床科室麻醉药和精神药品管理的效果观察时所得出的结论相支持[6]。为了进一步说明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对麻醉药管理的价值,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两种管理模式下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及临床科室麻醉药登记手册完整性,结果显示:经过规范性培训后,严格按照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管理计划对麻醉药进行管理,以“抓培训、重执行、找问题、想对策”为指导思想,并在监督小组的监督管理下对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总结,于是在实施后的2017年麻醉药管理中,空安瓿批号模糊率仅为0.20%,发放批号与回收批号不符发生率低至0.10%,有效降低了麻醉药品缺少交接班护士签字、缺少药物批号、缺少回收批号、缺少药物规格及药物名称不规范的发生率。麻醉药品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每次交班护士签字、每次对麻醉药品批号、规格的检查都是麻醉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管理模式正是从这些细处着手,故能有效改善麻醉药品管理质量。综上所述,PDCA循环配合综合药学干预措施对麻醉药进行管理,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麻醉药差错事件发生率、不合理用药率,提高处方调配合格率、利多卡因注射液空安瓿回收合格率,改善临床科室麻醉药登记手册完整性,提高麻醉药管理质量评分,并且能增加患者对麻醉药服务的满意度。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的增大,高血压病患者的数量是逐年增多,而由于高血压需要手术的患者也愈来愈多[1]。对于该类患者,在进行手术麻醉时,患者在围手术期极有可能发生脑血管意外,因此,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手术的麻醉非常重要[2]。本研究中,对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的高血压妇科手术患者,监测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记录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9年04月~2011年0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妇科手术患者,患者具有I~II期高血压病史,年龄35.1~63.74岁。将患者随机分两组,单纯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每组各20例。术前所有患者均给予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1.2麻醉方法
[3]患者术前肌注苯巴比妥钠(剂量为2mg/kg)和阿托品(剂量为0.01mg/kg)。单纯全麻组患者,给予咪唑安定(剂量为0.1mg/kg)、芬太尼(剂量为3g/kg)、依托咪酯(剂量为0.3mg/kg)和阿曲库铵(剂量为0.8mg/kg)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连接麻醉机,将潮气量调整至大约10mL/kg,呼吸频率调整至12bpm12次/min,呼吸比维持在1∶2,呼吸末期CO2分压维持在35~45mmHg。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调节需要的麻醉深度,全麻吸入1.0%异氟醚,间断追加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微泵静脉输注异丙酚(剂量速度维持在3mg/(kg•h)),手术关腹时候停用异氟醚,手术缝皮时候停用异丙酚,手术结束时,待患者神志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实施硬膜外穿刺,外导管注入3mL的2%利多卡因,测定阻滞平面,阻滞平面出现后,开始全麻诱导,诱导用药同单纯全麻组,每60分钟硬膜外推注4mL的2%利多卡因,间断吸入1.0%异氟醚。以微泵静脉注射异丙酚(,剂量速度维持在3mg/(kg•h)),间断追加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时,待患者神志清醒时,拔除气管导管。
1.3监测指标
右侧颈内静脉置管测中心静脉压,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用Detex-Ohmeda多功能生理监护仪连续有创监测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结束时,记录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的对比结果与单纯全麻组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手术结束至清醒时间和至拔管时间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插管及拔管时,患者桡动脉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等指标的对比结果。与麻醉前相比,插管及拔管时,单纯全麻组插管及拔管时SBP、MAP、HR明显升高,(P<0.05);与单纯全麻组相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组SBP、MAP、HR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673-7717(2007)12-2616-03
葛根系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近年来对葛根的多种有效成分研究较为活跃,探索了其多方面的药理活性。葛根注射液临床上主要用于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用于心肌缺血疾病的防治,本实验主要观察该药对麻醉犬冠脉结扎所致心肌梗死各项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该药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实验依据。
1.实验材料
1.1药品与试剂 葛根注射液,供临床用每支含生药量5g,10mL/支,人日用量10g生药/60kg,供试验用浓度2g生药/mL,由南京海陵中药制药工艺技术研究有限公司提供,批号:041016。丹参注射液,10mL/支,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408112;NBT,上海前进试剂厂,批号:960701。药物配制:取葛根注射液原液(2g生药/mL),小、中、大剂量组分别用NS配成浓度为0.3、0.6、1.2g生药/mL。
1.2动物 杂种犬,8~10kg,雌雄兼用,由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3仪器 RM-6000八道生理记录仪及附件,日本NI-HON KOHDEN公司;DHl40人工呼吸器,浙江医科大学医学仪器实验厂;CK、LDH、CKMB、AST测定试剂盒,北京中生生物工程高技术公司。
2.方法
2.1步骤 杂种犬3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假手术组及模型组给予等体积NS,阳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0.6g生药/kg,药物组给予葛根注射液0.15、0.3、0.6g生药/kg。各组给药容积为0.5mL/kg。将杂种犬用戊巴比妥钠(30mg/kg)静脉注射麻醉,背位固定,记录心电图(ECG)。分离气管并插入气管插管。分离股静脉插人静脉插管,以备静脉给药用;分离股动脉插入动脉插管测量Bp及HR。于左侧第四、五肋间开胸,暴露心脏并接人工呼吸机。打开心包膜,缝于胸壁,做成荷包摇篮。用0号丝线结扎左冠脉前降支主干中下1/3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选择梗塞区附近位置12个标测点缝置心外膜电图电极,并在远离梗塞区选一对照点,用手持绝缘金属点状电极按标测点顺序标测,记录EECC,结扎15min后经股静脉恒速给药,记录HR,并描记EECG。记录扎前、扎后15min和给药后1、15、30、60、90min的EECG、HR。统计各标测点EECG的sT-段偏移乏ST及sT段抬高≥2mV以上的N-ST。各组分别于扎后15min(作为药前值)、给药60min后股静脉取血,测定血清CK、LDH、CKMB、AST值。实验完毕,取心脏,用NS洗去血液,称取全心重和心室重,并把心室横切成5片,置于0.25%NBT溶液中37℃染色15min,剪去各心肌片被染色的非梗塞区,把未染色的梗塞区心肌称重,计算梗死区心肌重与全心重和左心室重的比重,以表示心肌梗死面积。
2.2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用x±s表示。以各时间点实测值占药前值百分比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判断其显著性,以减小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
3.结果
3.1对心率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 葛根注射液大、中剂量组能降低冠脉结扎所致心肌梗死麻醉犬的HR和心肌耗氧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3.2对EECG的影响 ①对Σ-ST的影响:葛根注射液大、中、小剂量组可降低冠脉结扎所致心肌梗死麻醉犬Σ-ST,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3.3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影响 葛根注射液大、中剂量组可减少麻醉犬冠脉结扎所致急性心肌梗死范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3.4对血清心肌酶谱的影响 葛根注射液大、中、小剂量组,可减少麻醉犬冠脉结扎所致心肌梗塞后血清中LDH、CK、AST的释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P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