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食品科技核心范文

时间:2024-04-03 14:46:10

序论:在您撰写食品科技核心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食品科技核心

第1篇

【文章摘要】

以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为现实需求,进行基于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研究,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调研,准确把握咸阳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的基本状况和影响因素,探讨有机整合、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路径,针对咸阳食品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构建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模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方案,为实现咸阳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升级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 其包括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饮料业和烟草加工业等,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产业。也是消费品工业中为国家提供积累最多 ,吸纳城乡劳动就业人员最多 ,与农业依存度最大 ,与其它行业关联度最强的一个工业。

当前,咸阳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抢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机遇,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作为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充分重视发展食品工业的战略意义,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促进食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陕西食品工业基地。

1 食品工业现状

近年来,咸阳市食品工业总产值以年均递增10%以上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门类比较齐全,既能满足消费者多种需求、又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作为咸阳市传统支柱产业食品工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从总体上说,食品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较大成就,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11年,全市工业支柱产业共完成总产值1632.3亿元,比上年增长32.3%,其中食品工业实现产值236.8亿元,增速为37%,分别位居支柱产业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涌现了一批在省内外影响较大的食品企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产业经济的发展。

2 食品工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从行业结构上看, 加工方式粗放、精深加工少、产品附加值,特殊人群食用的食品发展不够;从产品结构看产品品种花色少、 档次低、 包装差, 产品更新换代慢, 产品结构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2.2 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 生产聚集度低,产业链条短

咸阳市食品工业中中小型企业比重较大,处于食品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在总体的经济发展中,很难形成规模经济,缺乏明星企业。

2.3 食品工业技术相对薄弱,科技项目研发匮乏

咸阳市食品科技力量整体基础薄弱。从事食品工业的科技人员数量只占咸阳市总科技人员的9%, 且都集中在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

2.4 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有待完善

现有的检测人员大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较低,因此,食品安全检测水平偏低,部分监管机构尤其是基层的检验设备,装备落后监管技术力量薄弱。

3 促进食品工业优化升级对策建议

3.1 以市场为导向,优化产品结构

对全市的食品企业进行市场调研,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设备,提高品质,开发新规格新花色新包装的系列食品加工业。并且利用咸阳市果品业,畜牧业等农牧产品的优势,树立整合产业资源的新理念,推进农村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偿流转,逐步实现规模化、企业化种植、养殖。最后,优先发展基础原料。充分利用农、林、牧、渔业提供的原料,扩大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产品品种系统化、专用化。

3.2 加大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力度

我省具有显著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深入推进实施、西咸新区发展步伐的加快以及2011年5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的出台,这对科技创新迎来了巨大的战略机遇,政策及区位优势日益显著,为咸阳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区域,在更高平台、更大空间聚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创新的产业发展优势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科技创新资源是食品工业优化升级的直接动力,是其增长方式转变的决定因素。没有科技创新资源,食品工业发展只能依靠相对充足的原料、廉价的劳动力及资本的追加投入来维持低效率的产出,难以为市场提供安全放心、营养健康、种类繁多的产品。

3.3 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首先, 应该加强食品安全和环境意识,严格执行 《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严把产品质量关。 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卫生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模式和措施,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贮藏到消费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3.4 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建立产业链联盟,促进资源整合

产业链联盟的目标是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创新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产业链联盟加强了企业间的信任,促进了技术和信息的交流,从而促进创新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联盟是产业协调发展的保障,产业链联盟使产业链各个环节联合起来,实现资源的相互配合、相互满足,各自的发展才有保障。

食品工业是咸阳的传统支柱产业,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作为咸阳市传统产业之一,发展咸阳食品工业有着其绝对的资源优势,但也存在其规模和科技方面的问题。因此,咸阳食品工业今后的发展应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现有资源有效整合,提升食品行业的规模经济,打造咸阳名牌企业,走一条适合咸阳自身特色的食品工业化道路,进而带动咸阳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丽.车素芳.刘海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11 期 P34-36

[2]徐飞,钮福祥,孙 健,岳瑞雪 建立地域特色产业联盟 促进徐州食品工业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年第39 卷第6 期 P674-675

[3]肖建红,赵润华,洪名勇.西部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建议[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6 P533-536

[4] 罗强.王涛.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企业 2008.9 P48

[5]冯俊华.宋安玲.董继先.咸阳市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10月(中旬刊)总第482期 P222-223

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整合;实践;研究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为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的综合性质决定必须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而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身到人文性、实践性较强的思想品德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信息技术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作用

1、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但思想品德课自身较强的理论性使许多学生学起来感到有些枯燥。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应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关键,是要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影响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关系达到和谐统一,其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在主体意识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特有的形象逼真的画面,富有情感的声音,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能充分借助视听优势,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不断探求,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拓宽师生互动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而其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用教材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整合实践

1、整合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学科特点来构建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师在传统教学中不能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课型都适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思想品德教师过多依赖信息技术,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必要使用信息技术,更不顾信息技术出现的时机是否恰当,一味长期使用。其实,笔者认为,学生用于观看屏幕的时间越长,用于独立探究、阅读、实践的时间就会越短,所以,一定要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构建适宜的整合模式。

2、整合中要注重综合利用、重点突出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主要应该围绕教学的重、难点,使之能够帮助师生在教学中突破重点、化难为易、删繁就简。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利用上,如果过于偏离教学重点,很容易造成学生新的学习负担。所以,无论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图像和音像的编辑和播放,还是上网进行教学活动,都应该是紧扣学习主题和研究课题,围绕重点内容和重点问题进行,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实效。

3、整合中要紧扣教学目的进行合理教学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单一课件的编制,还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的设计,设计工作都应科学而合理:在设计初,要考虑实用性原则,要能够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设计中,要简明清晰,而不是繁琐,如文字编排不宜过长、过密和字体过小,图像不要模糊不清,录像不宜冗长拖沓等;每一设计都应该考虑到实际操作时所用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呈现有效的信息。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不只是填满学生的硬盘空间,而是要帮助他们发展成为有综合能力的和理解力强的信息处理者。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是更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3篇

毋庸置疑,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专业角度来讲,产品设计抑或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广大的范畴,每位从业者及未来从业者都对其且应对其有独特理解。传统的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多还处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状态,每门课程固有的大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灵活配置。教学范畴及涵盖领域的拓展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据调研,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设定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均能认识到课程大纲只是该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导,具体教学内容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各高校的相关大纲却背离了这一指导原则,对每门课的具体内容、教材选用、所占学时等均进行了严格限定,最后形成的文件大多已在根本上扼杀了教学调整的可能,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产品设计教学的灵活性及创新性,在设定新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时,决策者及参与教师应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从前瞻性的视角设定各门课程的大纲内容,既能形成可供考核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又不过多限制不同教学主体及教学对象的再创新可能,切实实现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如此,才能使教学大纲能够应对一个大纲调整周期内出现的教学及学科前沿变化。

二、系统规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需要教学大纲提供应有的路线指导和调整空间之外,还应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和精心设定等来确保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产品设计虽然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及学习模式。以经典的、可推衍的教学及设计理论为指导,以设计项目为中心,合理安排设计理论与实践课题的教学次序及比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将“大班授课”的理论讲解、“小组研讨”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实时交叉学习。在保证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还应因应产品设计的专业特点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这种加强不应只是口头上的严格要求,而应贯穿各类课程的始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设计案例中,侧重于设计计划的整体实施过程;二是多个设计环节中对方案进行模型研究的能力锻炼,包括草模、过程模型、功能模型及原型机制作等。针对第一个层面,多数设计院校传统的做法是拟定适合的虚题,让学生就此展开,将之前所学的理论在其中得以运用深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题目,拟定更合理的课题要求和标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缺点是有可能流于纸上谈兵,与市场无法衔接或应用价值不高等。近几年随着各学校产学研合作进程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并开展了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将企业的一些实题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更真实的设计体验。这种方式也越来越成为时下流行的或者说被追捧的一种方式。有些老师和学生甚至觉得如果不做实题,课程作业就毫无意义。这恰恰是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纯粹以企业的题目和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和要求,时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毕竟国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设计的关注和认识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要求往往会有各种局限,或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效益,或只求产品“改头换面”,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会直接提供“模板”,要求学校“参照”“改良”,其目的不言自明。如此引导,对设计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尤其对于初学设计的学生,这种不良体验会直接影响其正确设计观的构建。当然,此问题并不是产学研合作方式的问题,而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要想改善,需要多环节共同努力。但作为教师,能够完全控制的就是慎重选题。市场上有不同层次的企业,企业有不同层次的命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来选择恰当的题目引入课堂。不能一味追求短期的所谓“成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实际的效果。注重对学生正确设计观的引导,通过课题的“虚实”结合,让学生在全面、多样的设计实践中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第二个层面一直是我国设计专业培养的弱项。这只需要简单对比国内外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就可以看得出来。从德国第一所世界知名的设计院校包豪斯,到今天代表一流设计水平的设计学府洛杉矶艺术中心、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等,无一例外,动手实践环节是各学校设计课程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院校的学生往往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草模型的研究,中期模型的实验以及最终成果模型的制作上,以此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严谨度。国内的高校则不然,一般只是在专门的模型课程中,学生才会真材实料、真刀真枪干上一番,而实际上却是把别人的设计做成模型,真是“名副其实”的模型课。除此之外,只有在少数一两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安排几个或十几个学时,让大家实验。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会聪明地选择比较省力的方式代替,从老师到学生都比较怕“麻烦”,“怕”动手。连作为大学学习最终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模型,都基本由专业模型公司代劳。这样的代工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亲自动手或参与制作草模型和研究模型对于设计方案的推敲、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免学生只注重绚丽的软件效果图表达,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更真切的体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故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留出足够的动手实践时间。制作模型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模型课程的学习及各专业实验室的课余教学培养,让学生掌握常用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应遵循由简入难,随课程深入逐步加大工作量及难度。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动手兴趣,收获动手制作的乐趣,并逐渐形成在“实践”中思考设计、做设计的习惯。

三、明确目标,注重课程目标的考核与终极目标的实现

从产品设计基础到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再到产品系统设计以及产品创新设计,作为产品设计的核心课程,各环节设置应目标明确,注重短期课程目标与长期培养目标的统一。系统制定各课程目标、任务书及考核标准等,要求各任课教师对课程群有整体认识,并明确自己所承担课程的位置及作用。同时,为了使学生更加有的放矢,在课程之初,便将该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考核要求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提前告知学生。前期课程应为后期课程做好足够充分的知识储备,求全不求深。具体来说,就是在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广度,促进其对设计有较全面的认识,培养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随后,逐渐深入,注重知识的深度。先培养兴趣,引之主动探索,再渐入“正规”,理性思考,最终实现感性和理性的自然融合。课程任务的制定自然也应以此为目标,合理设计。考核方式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计,根据不同课程特性,对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过程可以有课程群内其他老师参与,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使考核结果更趋客观,也更好保障各课程之间的贯穿、衔接。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微视频;信息技术课堂;运用途径

微视频教学资源一般是指依据教学规律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小的教学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录制时长为 5~10分钟的视频片段。如何用好微视频呢?用好微视频的前提是制作好微视频,可以参照如下程序:选择教学主题―确定细分点―理清知识脉络,形成体系―确定重难点―设计微教案―制作微视频―形成系列化微视频。依据这些流程,制作好微视频后,再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初中生特点,用微视频辅助课堂教学,实现微视频教学功能最大化。

一、利用微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对于学科学习缺乏一定的兴趣,那么,设计再好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也是枉然。在“微”时代下,可以利用短小的微视频作为辅助情境创设的工具和手段,以新颖、活泼的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学习。特别是对于实践性强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要以微视频调动学生实践操作的欲望,奠定学习的基础。例如,在学习《有效获取信息――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一内容时,教师制作了讲解说明型的微视频,以微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微视频的制作以搜索引擎的产生和发展为主要内容,通过讲解说明,让学生知道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从因特网中获取信息。由于这个微视频是用于导入阶段,为了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在内容上还是有所保留,让学生提出疑问,并且有探索的欲望。如有的学生观看这个微视频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知道能够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那么,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获取信息?搜索引擎具体指的是什么?有哪些分类?在搜索信息时,有没有什么秘诀?”等。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来看,这个微视频已经成功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二、利用微视频,促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移动技术等的发展与普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而利用微视频,有效进行自主学习是其中的一种方式。相对于传统视频教学来说,微视频更为短小、浓缩,所占据的内存空间也较小并且支持多种播放方式,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很大的便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高效利用微视频,开展自主学习,以“微”引路,带领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表格规划与修饰》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个微视频,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次微视频的制作以操作演示为主,以Excel中常用的“格式”工具栏、“格式”菜单、“单元格格式”对话框、“页面设置”对话框为重点学习内容。如果单纯介绍这些常用工具、菜单栏的使用,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聊。而制作成微视频,并以实例进行演示操作,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并提出问题。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探讨解决。例如,利用微视频自主学习后,教师设计一个环节:提出心中的疑问。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再及时编辑成一个文档,然后利用大屏幕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如有学生问“如何修饰表格”等。此时,教师再给出一张未经过修饰的“学习成绩表”,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得出问题的答案。总之,教师利用微视频,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也是对传统教师灌输式教学的一种颠覆,最大化实现了新课改提出的要求。

三、制作微视频,共享学习资源

教师在制作微视频后,可以将这一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留下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再次利用微视频,巩固和拓展课堂学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微视频内容,做好分类工作,将其分为三大类:唤醒包、锦囊包、提升包。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数据处理与统计》这一内容时,教师按照以上分类,设计了不同的微视频。如有的学生忘记了输入数据的知识,则可以从唤醒包中选取微视频进行再次学习;有的学生忘记了如何用序列填充输入数据,则可以从锦囊包中选取相关微视频进行再次学习;有的学生想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则可以从提升包中选取相关微视频进行学习。如此一来,微视频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5篇

由于当前《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空间十分有限,在思品课程中更多地采用讨论、资料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欣赏体验等活动形式,单独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学习途径更为多样和广阔。据调查,在《思品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书本上的故事、图片获取资料之外,还可以运用视频资料、网络等获取教学资源,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效果。如教第一单元《家庭小账本》一课时,教师收集一些学生家长工作的照片、视频,再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深入体会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工作的艰辛,让教学变得有血有肉、灵活生动、极富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学生节约开支、尊重劳动、自己理财等品德和社会知识教育水到渠成,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

2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学整合途径

2.1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有机整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老师在课堂枯燥的讲授,学生毫无兴趣。而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方式,则可以将多种网络媒体信息快捷、方便地交互集成,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如教《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当危险发生的时候》一课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安全事故的资料、在网上下载观看《生命安全高于天》等影片,让学生系统全面的接触到安全知识的教育,学生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学习了消防知识,详细了解对火灾的处理方法,知道当火灾发生时候要机智、勇敢,不慌张、不盲目,从而达到升华,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

2.2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准备教学的重要工具。现在,我校正在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自制教学课件,进行电子备课,实现现代教学技术的革命。教师在准备教学阶段,利用网络查找详实的资料,筛选适当的、丰富的例子,尽量使思品课堂生动、活泼、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知识;二是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的整合得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符合学生的主动学习需要,利用课件广泛运用视频信息,不但有助于直观感受知识,更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课堂知识,可以激活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明辨是非。

2.3息技术与思品学科学习方式的有机整合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特征表现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主动参与。而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形成由个别学习转为合作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学习转为探究学习的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如教第二单元《我们的班干部选举》一课时,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获取班干部的工作职责,某某学校班干部最近一个星期在忙些什么,然后进行讨论,假如你是班干部如何来为大家服务,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增强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热情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建立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

2.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第6篇

毋庸置疑,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专业角度来讲,产品设计抑或工业设计是一个内涵广大的范畴,每位从业者及未来从业者都对其且应对其有独特理解。传统的以课程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大多还处在一种“约定俗成”的状态,每门课程固有的大纲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教学内容的灵活配置。教学范畴及涵盖领域的拓展对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据调研,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在设定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时,均能认识到课程大纲只是该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导,具体教学内容是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的。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为了应对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各高校的相关大纲却背离了这一指导原则,对每门课的具体内容、教材选用、所占学时等均进行了严格限定,最后形成的文件大多已在根本上扼杀了教学调整的可能,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鉴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产品设计教学的灵活性及创新性,在设定新的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时,决策者及参与教师应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解放思想、拓展视野,从前瞻性的视角设定各门课程的大纲内容,既能形成可供考核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同时又不过多限制不同教学主体及教学对象的再创新可能,切实实现教学大纲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如此,才能使教学大纲能够应对一个大纲调整周期内出现的教学及学科前沿变化。

二、系统规划,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产品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目标,除了需要教学大纲提供应有的路线指导和调整空间之外,还应在具体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系统规划和精心设定等来确保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产品设计虽然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仍应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及学习模式。以经典的、可推衍的教学及设计理论为指导,以设计项目为中心,合理安排设计理论与实践课题的教学次序及比重;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将“大班授课”的理论讲解、“小组研讨”的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实时交叉学习。在保证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还应因应产品设计的专业特点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这种加强不应只是口头上的严格要求,而应贯穿各类课程的始终。设计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设计案例中,侧重于设计计划的整体实施过程;二是多个设计环节中对方案进行模型研究的能力锻炼,包括草模、过程模型、功能模型及原型机制作等。

针对第一个层面,多数设计院校传统的做法是拟定适合的虚题,让学生就此展开,将之前所学的理论在其中得以运用深化。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更适合的题目,拟定更合理的课题要求和标准,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应用。缺点是有可能流于纸上谈兵,与市场无法衔接或应用价值不高等。近几年随着各学校产学研合作进程的推进,许多高校都开始注重并开展了与企业的项目合作,将企业的一些实题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更真实的设计体验。这种方式也越来越成为时下流行的或者说被追捧的一种方式。有些老师和学生甚至觉得如果不做实题,课程作业就毫无意义。这恰恰是又走了另一个极端。因为纯粹以企业的题目和要求作为课程目标和要求,时常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毕竟国内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对设计的关注和认识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要求往往会有各种局限,或局限于单一的经济效益,或只求产品“改头换面”,更有甚者,有的企业会直接提供“模板”,要求学校“参照”“改良”,其目的不言自明。如此引导,对设计教学产生的不良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尤其对于初学设计的学生,这种不良体验会直接影响其正确设计观的构建。当然,此问题并不是产学研合作方式的问题,而是如何操作的问题。要想改善,需要多环节共同努力。但作为教师,能够完全控制的就是慎重选题。市场上有不同层次的企业,企业有不同层次的命题,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培养目标来选择恰当的题目引入课堂。不能一味追求短期的所谓“成果”,而忽视了长期的、实际的效果。注重对学生正确设计观的引导,通过课题的“虚实”结合,让学生在全面、多样的设计实践中循序渐进,厚积薄发。

第二个层面一直是我国设计专业培养的弱项。这只需要简单对比国内外设计教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就可以看得出来。从德国第一所世界知名的设计院校包豪斯,到今天代表一流设计水平的设计学府洛杉矶艺术中心、皇家艺术学院、罗德岛艺术学院等,无一例外,动手实践环节是各学校设计课程强调的重要内容。所以,这些院校的学生往往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草模型的研究,中期模型的实验以及最终成果模型的制作上,以此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严谨度。国内的高校则不然,一般只是在专门的模型课程中,学生才会真材实料、真刀真枪干上一番,而实际上却是把别人的设计做成模型,真是“名副其实”的模型课。除此之外,只有在少数一两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安排几个或十几个学时,让大家实验。实际操作中,大家往往会聪明地选择比较省力的方式代替,从老师到学生都比较怕“麻烦”,“怕”动手。连作为大学学习最终要环节的毕业设计模型,都基本由专业模型公司代劳。这样的代工模型对于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价值。亲自动手或参与制作草模型和研究模型对于设计方案的推敲、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避免学生只注重绚丽的软件效果图表达,使学生对自己设计的产品有更真切的体验,提高产品的可用性。故此,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应留出足够的动手实践时间。制作模型的基本技能可以通过模型课程的学习及各专业实验室的课余教学培养,让学生掌握常用加工设备的操作方法及常用材料的加工方法。实践环节的设置,应遵循由简入难,随课程深入逐步加大工作量及难度。让学生逐步建立起动手兴趣,收获动手制作的乐趣,并逐渐形成在“实践”中思考设计、做设计的习惯。

三、明确目标,注重课程目标的考核与终极目标的实现

第7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建设 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94-03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食品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严重关系到我国农产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瘦肉精、假绿色猪肉、劣质奶粉、毒豆芽、回锅油、染色馒头等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离不开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的专业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首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随后,许多农业院校及原来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已有几十所院校设置了该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各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因其各自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由于各高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对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各校在该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思想均是把食品产品的检验分析和质量控制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控制和预防管理。

广东省有众多高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仅广州市就有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六所院校设置该专业。因此,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严峻,为此,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二、科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科学的灵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要求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处在攀登科技高峰征途的教育者,更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去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即发现、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加工,然后广泛地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或资料。

第二,酝酿阶段,即应用现有的理论与技术去理解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三,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即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意象,并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

第四,检验阶段,即将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经过检验、鉴定,确定它的价值。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创新

(一)建设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要定期派一些精英老师到相关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研究访问,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的优秀人才来校交流。还可以聘请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高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在专业教育中科研、建设和在改革中的作用,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内部交流。利用目前我省实施的“省部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联系青年教师与企业实施对接,派出科技特派员,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科研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要创新发展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还是让学生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实验教学中也要进行改革,将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分解成食品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化学与工艺学综合实验、质量检验技术等四门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平时实验中,采用技能训练型模式,即在教师讲解完实验原理之后,提出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自己设定实验方法,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任务。实验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同时对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而且经过这样一番动手和思考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设综合实验,而实验内容可以结合当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深入的参与感,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能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首先,积极开拓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涉及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监察、检测和认证机构还有食品生产企业ISO、GMP和HACCP体系认证机构等实习基地,多多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生产实习和参观,使学生能接触生产实际情况,熟悉并了解从食品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从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来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