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4-04-03 10:55:32

序论:在您撰写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人工智能与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中等职业 数学教育 人文功能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正式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11月7到8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借着职业教育的春风,我们应该明确: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二等学生,而是时代的幸运儿,中职学校的教师也应该鼓励的帮助中专生加强文化修养,提高专业技能,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作为中职教育中的基础学科的数学教育,它是一种知识体系,是一种研究活动,也具有人文功能。因此,做数学、教数学也就有依托于数学知识之上的数学思想和信仰;也就有贯穿于数学研究活动的数学精神和数学的审美能力;也就有与之相关的数学伦理准则。所以,数学教师除传授数学概念体系、数学计算技能外,还应注重数学教育的人文功能,使数学学习内化为中专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加强中专生的文化修养,使之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终身内在的品质。

1.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执着探索、勇于发现、百折不挠和不断进取的治学精神,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不迷信书本、不盲从老师和增强求异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可适时向学生介绍“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的和。这个命题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根据实验结果用归纳的办法猜想的。他于1742年6月7日写信给欧拉,希望欧拉能帮助他作出证明。欧拉在同年6月30日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但他不能证明。欧拉是当代首屈一指的数学家,这个问题叙述如此简单,而欧拉却不能证明,这引起了大家的注意。1937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托夫证明了“充分大奇数可以表示为三个质数之和”,由此推出每一个充分大的整数都是四个质数之和。1938年,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证明了“几乎全部偶数都能表成两个质数之和。”换句话说,任取一个偶数,它能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概率是1.1966年,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一个质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质数之乘积之和。陈景润的结论已经接近哥德巴赫猜想的解,被国际数学界誉为“杰出的成就”。至今,这仍是“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好结果。

远在5000多年前,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的人民,在测量土地、疏通河道、制造工具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农牧业的实践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得出了计算面积、容积、测量距离等的方法产生了几何学。公元前7世纪,几何学从埃及传到希腊,并逐步演变为几何原理之间的逻辑推理,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又将几何上升为系统的数学理论。15、16世纪,特别是17世纪,生产实践向自然科学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于是有了“笛卡儿坐标”,产生了解析几何学。这些数学科学的取得,经历了封建迷信、宗教统治时期、资本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直至当代,每一次的进步无不是一次创新革命的成果。

又如,我国在前未能采用国际通用的符号体系;在1906年京师大学堂使用的教科书上就用“天”、“地”、“元”等来表示未知数,用符号“”、“”等来表示加、减,分数则自上往下读,这样式子就被写成:,这是及不方便的。还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向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发出质疑,由次而来“无理数”;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等人为提倡阿拉伯数这种优越记数法,自己忍受了讽刺和挖苦。

回顾数学发展史,刘徽与“割圆术”、祖冲之与“缀术”、李冶与“天元术”、秦九韶与“大衍求一术”、欧拉与“七桥问题”、古里斯与“四色猜想”、当代数学家华罗庚的“优选法”、吴文俊的“吴方法”都是具有国际声誉的成就。这些数学成就的取得,无不是中外学者为了数学的不断完美呕心沥血写下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2.在课堂教学,结合数学应用性问题加强人文教育。

例2.1 某顾客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一台售价为5000元的电脑时,与商店约定,在一年内分6次将款全部付清,即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问该顾客每期应付款多少,总共应付款多少?(规定月利率为0.8%,每月利率按复利计算。)

例2.2 某公司计划在今年内同时生产纳米洗衣机和智能DVD,由于这种产品需求量大,有多少就能卖多少,因此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如资金、劳动力)确定日生产量,以获得总利润最大。已知对这两种产品有直接限制的因素是资金和劳动力,通过调查得到关于这两种产品有关数据如下表:

试问:怎样确定这两种产品的日生产量,才能获得总利润量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这些例题很好的联系了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学生懂得生活、会生活。

例2.3 某人听到谣言后1小时内传给两个人,这两个人在1小时内每人又分别传给另两个不知道这则谣言的人。如此下去,一昼夜能传遍1000万人口的大城市吗?[1]

这一例题,起先大家认为办不到,经过计算,发现却能传遍,结论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鲁迅先生说“众口烁金,积毁消骨”确实可怕。这既训练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又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受到思想教育,谣言传播速度惊人,影响及坏,传谣可耻。

从上面的例子,富含文化教育价值的数学应用题在对人的教育感化方面的作用是非凡的。

3.展示数学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的和谐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体验到学科的价值,从而孕育创新的潜能,激发创造的欲望。

数学的美随处可见,有外在的形式美、内在的结构美;有简明美、对比美、对称美、序列美、节奏美、奇异美、滑稽美等,这些美在教材中俯拾即是,美不胜收。如,罗宾逊引入了作为数的无穷小,它比任何正数小,比任何负数大,但又不是零,这是什么样的数呢?在传统的和直观的范围里是无法想象的,这是何等奇妙!但他引入了,而且建立了非标准分析,用崭新的方法重建了微积分学。

4.结束语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当它成功的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从上文,我们体会了数学的魅力,也体会到加强数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孕育出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引导中专学生更好通过三年的中专学习中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第2篇

关键词:启发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最新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可见,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中职生大多是从初中文化课的学习竞争中“败”下来的群体,其中还不乏顽劣调皮的学生,如何充分利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优势,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天赋条件,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水平就显得格外重要。

1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力争把课堂还给学生

虽然早在几千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以至理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但几千年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大部分的老师仍然教得又苦又累,而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显然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更何况中职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弱,这样只会让他们深陷以前差生的阴影中,从而影响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领会和学会孔子的启发式教育思想,像孔子那样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启发诱导,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地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的方式,以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素质。

2 因材施教,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

以兴趣为导师的第一步做好以后,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此时,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关键,这是持续提高学生学习素质及人文素质的突破口。

一日,子路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教导他说:“你还有家长呢,你不请教他们,上来就做,好像不合适吧?”又一日,冉也来问孔子:“老师,听到一件事,我马上就要做吗?”孔子断然地说:“听到了就要做。”孔子的学生公西华就不解地问:“老师,怎么同样的问题,你的答案却完全不同啊?”孔子说:“冉这个人生性怯懦退缩,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的,所以要鼓励他赶快去做,给他前进的力量,而子路勇猛过人,就要让他谨慎一点,多思考,凡事掂量之后再做,所以要约束他一些。”针对不同的主体,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愧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无独有偶,有个中国女孩进入美国一所公立中学后,她竟说不清楚自己上了几年级。原来这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除了任课老师之外,还有一个“指导老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结果,这个女孩的英文、化学在12年级,数学和美国历史在11年级,法语在9年级。这大概就是美国式的因材施教吧!

重视个别差异性,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形成有共同奋斗目标和蓬勃向上的班集体,让学生在集体中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之道,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质和个性品质的形成。

3 学-思-行,突显教育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育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制定中职语文教学目标,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服务于学生的专业特点,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它使学生能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解决工作、学习、生活问题,较高的语文基本素质和较强的语文基础能力,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今后职业能力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它丰富的人文性,可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完善健康的人格奠定坚实基础,这对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等素质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知识陈旧率加快,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的,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是千姿百态的,老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是千变万化的,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活到老学到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唯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素质;重视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持续可发展性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及人文素质;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形成较高的人生境界、达观的人生态度和完善的人格结构,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

语文教育中要渗透教育素质,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培养高素质教育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语文育人 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不仅担负起“树人”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语文在育人方面分功能,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我国的语言文字,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交际性。同时,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们还更应该培养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为宗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业教育和法律教育,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敬业爱岗的职业意识,提高求索创新和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个人能力素质。

中职生大多是带着中考失败的阴影。或者中途辍学的经历来到学校,其语文素养相对较差,大多数学生认为来到职业学校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忽视对基础性学科的学习。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就要不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正所谓:“语文就是生活,就是一个人,就是塑造一个人的灵魂。”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心灵的陶冶、历练。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需要用心的教学,让教师、学生的心灵相互撞击、共鸣,让语文教学不仅教书,更要育人,特别是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学生,更要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下面就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语文生活实践,语文精神及语文的思想认识探讨中职语文的育人功能。

一、中职语文教学内容应展现人文精神

教师在语文教学是应注意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在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使其个性和人格完善健康地发展。就语文的课本内容分析,学生可以从语文课本中领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冰心的小橘灯的通明彻亮,可以让学生认识为国尽忠为义捐躯的屈原、文天祥;可以让学生感受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刘和珍的磅礴气势。这些与教材有关的古今中外的形象,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脉动和汩汩血流的跃动,感受到这种生命价值的提示。这种极有意义的文学作品教学,体现了文学教育的美学功能,培养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对人世间活生生的事物的人文关怀。阅读《登高》、《将进酒》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悟美好的未来靠自己去奋斗。

二、注重语文实践,发展能力,开拓智力,革新课堂。

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突破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从教学过程的教师单纯知识传输,发展到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构建起立体交叉的信息传递方式,呈现教师、学生、教材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中心。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充满民主、平等、独立的教学氛围,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与潜能,扶植那些萌发出的特殊才能的幼芽,使学生的个性、智力得到健康发展。

我运用启发式谈话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到亲切、热烈。改变那种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怎么讲,学生就乖乖听;教师黑板怎么写,学生笔记就照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旧传统教学模式。还运用对比、质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师生共同对课文进行探究,这样上的课让学生越来越喜欢,他们都乐意上我的语文课,感到课上得有滋有味,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上导读课时自己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唤起学生内心的美感反应,领会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积极朗读的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布鲁纳又提出“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顺着思维发展的程序,进一步的教学要求,“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并且“把我们必须要说的东西转化成为适应学生的思想形式”。

三、文道统一,注重育人。

第4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 大学教育 价值功能

一、现代大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人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体,‘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须服从‘人的尺度’。大学课程实践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因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1]“以人为本”的目标应贯穿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需强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文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落实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上。大学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这两者最终的目的是关注大学生的成长,促进大学生从智能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要始终做到以人为教学实践的主体,教学过程要始终以人为中心运作。大学教育的中心在于“立人”,这应该是大学教育中普遍遵循的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精神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旋律。

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良好发展的人和良好的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教学理念: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显然,科学性智能素质和人文性精神追求,这二者要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和谐统一,大学生仅有科学理性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文化传统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完善知识,完善思想,完善个性,从而造就许许多多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教育应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以创新教育为立足点,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高标准人才。

二、高校人文学科肩负着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双重职能,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肩负着使高校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学科还有一项潜在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特的职能,即从人文精神方面铸造大学生爱美向善和求真的灵魂。人文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善与美方面正确引导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文学科的意义归结于一点,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以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趋于完善。

高校人文学科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及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养不断完善方面,肩负着无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还可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论述德国人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时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5]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大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不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从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大学要实现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大学者,社会进步之发动机,大学生者,促使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栋梁人才。大学教育应在教育的各种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实现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具备造福于社会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学科能够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具备健康和优质的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情感意向、价值追求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的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谐调发展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知识和科学才可能被赋予善的目的。[7] “科学探索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约,就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维度之外,从而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的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可能会沦落为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功利,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和谐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要避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失衡状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则要注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重理轻文”“文理有别”的思想观念,加深了学科之间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学生所学知识圄于专业领域,不能够眼界开阔和触类旁通,这便造成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科技、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将二者有机融合。

为了在更深层次和更宏阔的领域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谐调发展,大学的课程改革应走综合化的道路,这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使得大学生避免“专门化”的局限,做到“通专结合”,强化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和谐统一的综合素质。所谓课程综合化,一方面,要建设科学的、高水准的课程群,使得各门相关的课程结构为有机整体,这整体应体现出层次性、互补性、综合性;另一方面,同一学科的各类别课程,如,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要也进行优化组合,此外,以学生的求知进取为中心,还应将各种知识因素、技能因素、研究因素、发展因素加以整合,使其转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潜能。因此,实现了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便可“有利于消除大学现行各门学科之间的隔膜状态,以便进行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科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相互渗透、融通与整合,沟通课程之间的知识连带关系,实现课与课之间的交互融汇与递进提高,从而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9]大学教育通过综合化的课程建设,能够有效地培养大学生顺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质,并进一步强化其创新思维能力,例如,提高其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科研能力等等,“课程综合化”促使“人才培养综合化”,如此,课程体系便与社会需求相关联。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理科与文科课程应进一步相互渗透,做到“贯通文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破专己守残之陋习”,“立融会贯通之学风”。课程综合化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能够谐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它还能够促使大学的课程结构实现现代性转型。

【参考文献】

[1]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南京:江苏高教,2003(1):33-36.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3]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3-154.

[6]高平叔.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第5篇

【关键词】基层文化工作 实践能力 精讲多练 “第二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51-02

军队院校的任职教育,是为满足军官更高一级的岗位需要而进行的培训。当前,在全军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新形势下,担负任职教育任务的军队院校,应充分认识基层文化工作在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基层文化工作课是一门实践性强、内容广泛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基层文化工作理论、音乐知识、体育知识、美术知识和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方法,这些内容的可操作性决定了该课鲜明的实践性特点。因此,任职教育院校必须立足学员的任职需要,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

一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应遵循的原则

实践教学是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员的组织领导能力、动口动手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工作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是“导演”,学员是“编剧”和“演员”。实践教学的实施应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促进学员素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员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要始终以问题为核心,以学员参与为基础,以实践为基本形式,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原则。

1.坚持民主教学原则,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性

实施实践教学必须贯彻以学员为主体的民主教学原则。实践证明,并不是教员教了学员就能进步,而是学员真正学了,自身才能提高发展。教员不仅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员怎样学。不应以教员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而应以学员为主体去设计、组织教学。教员要勇于让出讲台,把学员推上讲台,使学员由“台下听”到“台上讲”。如在学习“基层俱乐部工作”时,课尾的10分钟可以开展“我谈新时期俱乐部建设的创新方法”活动;学习“音乐知识”时,开展“我来教歌,大家点评”和“我指挥唱歌,大家点评”活动;学习“体育活动组织方法”时,开展“当一次篮球裁判”的活动。

2.坚持教员引导与学员自主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精讲多练,即理论部分精讲,增加学员实践机会。有些教学内容放手让学员自己组织备课、试讲、讨论交流;其次要实施换位教学。如由学员自己动手编写剧本,自导自演文艺晚会,并拍摄下来让学员观看,然后集体总结晚会组织工作的经验教训,提高学员对基层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从侧重“教”到指导“学”,从“学会”到“会学”。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参与教学全过程,锻炼其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员对基层文化工作的知识、技能产生了兴趣,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创新精神。坚持课堂实践教学与培养兴趣相结合,就是要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实践,让学员体验基层文化工作实践独特的魅力,使学员主动、自发地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课堂教学中要为学员提供广泛的实践活动和大量的参与机会,设定教员指导下学员多层次、全方位的参与模式,由主持人组的学员筹划主持程序,多媒体组的学员制作实践教学课件,摄影组的学员拍摄教学活动,留下珍贵镜头。

二 提高学员基层文化工作实践能力的方法

1.优化课堂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课堂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注重科学性、可行性、实效性,并不断加以完善以自成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组织“四个一活动”来实现知行合一。“四个一活动”,即“组织一台文艺晚会,组织一次篮球比赛,组织一次板报展评,组织一次演讲比赛”。在文艺晚会的组织过程中,由学员自编、自导、自演,既学习训练了文艺技能,又培养锻炼了文化活动的组织领导能力;在组织篮球比赛中,由学员自己编排比赛的程序、要求,学员既当裁判又当参赛队员,篮球的竞赛规则、裁判方法、基本技术、组织程序都在活动中进行实践;在以“履行职能使命,争做忠诚卫士”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中,学员积极开动脑筋,查阅资料、撰写演讲稿、选定主持人、评选学员评委、评选优胜选手,锻炼学员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课堂教学坚持讲练结合,精讲多练

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课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除了理论要讲解透彻外,还要结合理论多做示范,把教员自己在文化活动中的切身体会、注意的问题和细微的感觉传授给学员,让学员仔细揣摩。同时,还要针对理论多做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消化理论,真正做到讲练结合。另外,课堂实践教学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要有现代意识,努力掌握现代教学知识和手段。

如多媒体的运用,声像结合,图文并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吸引和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以增强教学效果,增强课堂艺术性和感染力。还要运用录音机、电子琴、VCD光盘等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通过美妙的视听效果加深学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3.坚持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

要真正提高学员做好基层文化工作的实践能力,只靠课时很少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它需要日复一日地练习。我们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和双休日为学员开设“第二课堂”,使“第二课堂”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可以让学员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掌握的基层文化工作技能,在“第二课堂”熟练掌握;把在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教学内容,在“第二课堂”完成,通过“第二课堂”使学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6篇

关键词 人文素质 理工学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问题成了全民关注的民生问题。但是在大家纷纷感慨就业难的同时,一方面是毕业生人数过剩,一方面缺失人才的稀缺,这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反映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缺失。有研究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指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心素质等。概括起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仅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也包括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可见,人文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人文素质教育对就业的影响,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有所助益。

根据数据研究显示,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受实用主义影响,重专业、轻人文,导致文学、历史等人文知识匮乏;受到多元经济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观念模糊,理想信念缺失;受个人主义影响,以致适应能力欠缺,团队意识薄弱;受低俗文化影响,导致审美情趣低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从就业竞争力的角度来说,人文素质是求职者综合能力的内涵部分,它不像外在的专业知识等易于量化考察,人文知识是隐性的,他内化成为求职者的理想信念、志趣追求、价值取向、同情心、办事风格、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等。一名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生,求职时更可能有正确的就业、择业观,通过学习以后能够把个人职业理想与国家利益、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扮演多种角色,成为复合型人才。良好的人文素质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展示自我风采,在面试中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往往礼仪得体、心理健康、文明礼貌,有利于获得面试者的亲睐。而在获得岗位以后,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表现出更强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特别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掌握好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再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成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无论对创业还是就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造成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重文轻理的学习习惯。由于高考文理分科,导致理科生对人文社科类知识不重视,进入大学以后虽然开设了如大学语文等课程,很多理工科学生都是为了完成学分而学,为了考试而学,没有意识到人文知识对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学生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认为人文学科没有什么用处,专业知识才是求职致胜的法宝。其二,理工类专业人文素质课程开设较少,受到教学资源的影响,大部分理工科专业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仅开设较少的选修课。其三,受任课教师的素质影响。理工科学生接触的老师多数都是理工方面有专长的教师,部分教师本身对人文学科不够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认识。甚至教师人文知识的欠缺,在教学中渗透不够,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受学生素质的影响,人文类活动参与度不高、效果不理想。团学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是营造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人文类活动重视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

鉴于以上原因分析,提升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第一,转变观念,加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应用型、技术性专业招生火爆,历史、哲学等学科常常招不满学生。书记曾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发繁荣发展,也离不开以为指导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良好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改变人文素质课程无助于理工学生就业的观念,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审美情趣,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提升人文素质。在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中适当增加人文类课程的设置,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增加优质的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课程。有的综合类大学开设很多人文选修课,可是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却没有改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身姿仪态等都能够影响到学生,更不用说教师在课堂上直接表现出对重大事件的评判、重要人物的看法、政治信仰等,必然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价值判断。

第7篇

关键词: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由于专业教育的偏向,使得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相对偏低,这使得他们在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综合适应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略逊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面对大学生价值困惑,大学应通过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成长,同时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在当今社会,人文素质的含义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 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

2. 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同科学思想相比,人文思想是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人文思想的核心是基本的文化理念。

3. 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学方法强调精确性和普遍适用性不同,人文方法重在定性,强调体验,且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

4. 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人文素质四个方面中,人文精神是核心。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时,突出人是主体的原则;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以人各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诉求,强调人是目的的原则;在人与物的比较中,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精神重于物质,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和人本主义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人文素质的形成主要有赖于后天的人文教育。人文素质的培养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二、强化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提升理工科大学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

1. 早在八十多年前,就已非常明确地指出,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中,由于文理分割对于人才培养所造成的弊病,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克服,以图文理融通。1932年,他在武汉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学目的有二:一为研究学问,一为培养人格。”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高教改革,一改60年代提出的“学问中心论”,进一步提出“人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心理结构所具有的知、情、意三大维度的特点,在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化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和个人心理品质教育。眼下我国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各类课程的门数越来越多。但在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涉及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类课程仍比较少,特别是能够深入浅出、比较全面系统、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课程数量更少。这是因为缺乏称职的师资。现在高校中能把西方哲学课程讲得好的教师比较多,相对而言,能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讲得好的教师不多,应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二)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

理工科院校应制定一定相关管理规定,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任务中,尽量将人文素质巨大活动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鼓励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应把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学生管理的重要工作之一,纳入正常管理,建立管理体系。将学生参加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作为学生的重要考核资料进入档案管理,纳入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学金等内容。

(三)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人文素质教育如艺术等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开发学生的右脑,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0世纪60年代,罗杰・斯佩里博士在其历史性的裂脑实验中发现,人脑的两部分都有其自身独立的意识思维系列及其自身记忆。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甚至发现人脑的两边是用根本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亦即左脑易于用语词进行思维,而右脑却径直用感性表象来思维。换句话说,人的创造力主要来源于右脑的功能。因此,音乐与艺术等课程的设置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孝经》说: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世界级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渗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以自拔的苦难。”[4]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如爱因斯坦、杨振宁、李政道等都是对艺术情有独钟的。事实上,艺术的形象思维往往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已成为当代潮流。科学与人文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翅膀,彼此可以相互带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开设一些人文艺术方面的专业或课程。

四、结语

理工科大学生既需要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在大学生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理工科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必须强化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同时,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 李桂花.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内涵与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9):56.

[2] 薛健飞,宣儒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思考[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21-22.

[3] 孙小礼.融通文理[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