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03 10:55:30

序论:在您撰写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质量问题;预控

Abstract: bored piles because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strong adaptability, high bearing capacity, construction is convenient wait for an advantage,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form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this paper, and the cause of the quality problems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is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ntrol counter measures.

Key words: bored piles; Quality problem; preview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钻孔灌注桩是采用不同的钻孔方法,在土中形成一定直径的孔,达到设计标高后,将钢筋骨架吊入井孔中,再灌注砼的施工技术。施工时可在孔内直接检查成孔质量,观察地质土质变化情况;桩孔深度由地基土层实际情况控制,桩底清孔除渣彻底、干净,易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钻孔灌注桩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占地少、相邻干扰小、施工质量稳定、承载能力大等优点,主要应用于桥梁深基础、水中桥梁基础、地质较为复杂地段的桥梁工程中。钻孔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常存在一些质量通病,在施工中需要特别注意,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一、坍孔

灌注水下混凝土过程中,发现护筒内泥浆水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为坍孔征兆。如用测深锤探测混凝土面与原深度相差很多时,可确定为坍孔。

1、产生原因

(1)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钻进速度过快,空钻时间过长,成孔后待灌时间过长和灌注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孔壁坍陷。

(2)孔外堆放重物或有机械振动,使孔壁在灌注混凝土时坍孔。

(3)导管卡挂钢筋笼及堵管时易发生坍孔。

2、防治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泥浆护壁。护壁用的泥浆应满足护壁要求,液面需高于地下水位0.5m 以上,有条件时,以高于地下水位2m以上更好。若护壁的泥浆胶体率低、砂率大,则不仅护壁性能差,而且因其容重较大,势必产生沉淀速度过快的问题。一般来讲,当在黏土或亚黏土中成孔时,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浆护壁,控制排碴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2之间;当在砂性土质或较厚的夹砂层中成孔时, 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1~1.3之间;在砂夹卵石或容易坍孔的土层中成孔时,应控制泥浆的相对密度在1.3~1.5 之间。施工过程中,应经常测定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胶体率等指标,使浇注前孔底500 mm 以内泥浆的相对密度≯1. 25 ,含砂率≯8 %,黏度≯28 Pa·s。对一些直径< 1 m 的小直径桩,即使在泥浆停止循环期间,也要使孔内保持合理的泥浆液面。

二、偏斜、桩位偏差

成孔后桩孔出现较大垂直偏差或弯曲,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1、产生原因

施工人员放样有偏差或钻孔机械定位不准确;在钻孔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孤石,以及在软硬土层交界处和岩石倾斜处,钻头受阻力不均而造成桩孔倾斜。由于钻杆弯曲或连接不当,使钻头钻杆中线不同轴线,也会导致桩孔偏斜。此外,场地不平整或钻架就位后没有调整,或因地面不均匀沉降使钻机、钻盘、底座不平而倾斜。桩孔偏大,起重滑轮边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不同轴线等因素,也会使桩身倾斜造成事故。开挖基坑时,一次性挖土深度过大,土侧压力造成桩位错动。基坑开挖后,对照轴线检查桩位,桩位偏差超出规范允许范围。

2、防治措施

先将场地夯实平整,轨道枕木宜均匀着地;安装钻机时要求转盘中心与钻架上起吊滑轮在同一轴线,钻杆位置偏差不大于20cm。在不均匀地层中钻孔时,采用自重大、钻杆刚度大的钻机。进入不均匀地层、斜状岩层或碰到孤石时,钻速要打慢档。另外安装导正装置也是防止孔斜的简单有效的方法。钻孔偏斜时,可提起钻头,上下反复扫钻几次,以便削去硬土,如纠正无效,应于孔中局部回填粘土至偏孔处0.5m以上,重新钻进。 若桩位偏差较大,应请设计人员核定,必要时在基础底板内增设暗梁(对桩筏、桩箱基础而言),如是单桩基础,一般应重新补桩。

三、钢筋笼难以放入槽孔内

成槽后,吊放钢筋笼被卡或搁住,难以全部放入槽孔内。

1、产生原因

一是槽壁凹凸不平或倾斜过大,或弯曲。二是钢筋笼尺寸偏差过大,纵向接头处产生弯曲,定位块过于凸出。三是钢筋笼刚度不够,吊放时产生变形。

2、防治措施。一是成孔要调整好钻机导板箱的垂直度,使保持槽壁面平整、垂直,并在成孔过程中反复扫孔。二是严格控制钢筋笼外形尺寸,其截面长宽应比槽孔小11~12cm;钢筋笼接长时,先将下段放入槽孔内,保持垂直状态,悬挂在槽壁上部导墙上,再将上节垂直对正下段后,进行焊接,要求二人同时对称施焊,以免焊接变形,使钢筋笼产生纵向弯曲。三是钢筋笼应按要求加设纵向钢筋衍架及斜向拉筋加固,使有足够的刚度,不致产生过大变形。在两侧加设导向带钢筋耳环的定位垫块(保护层垫块),使每侧与设计槽壁间应有20mm空隙,以利下钢筋笼。如因槽壁弯曲钢筋笼不能放入,应修整槽壁后再吊放钢筋笼,避免强行放入,使钢筋笼变形。如因钢筋笼尺寸偏差过大或变形不能放入,应全部或局部拆除,重新绑扎,使尺寸达到要求为止。

四、钢筋笼上浮

槽段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被托出槽孔外,出现上浮现象。

1、产生原因

一是钢筋笼重量太轻,槽底沉渣过多,被托浮起。二是下钢筋笼后,没有将钢筋笼固定在槽壁导墙上,将钢筋笼压住。三是混凝土浇灌导管埋入深度过大或混凝土浇筑速度过慢,钢筋笼被挤托起上浮。

2、预防措施

一是做好清槽工作,使槽底沉渣厚度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二是在导墙上设置锚固点固定钢筋笼,以阻止上浮。三是加快混凝浇筑速度,控制混凝土浇灌导管最大埋深不超过6m。对钢筋笼上浮不大(≤100mm)的,可不处理。对钢筋笼上浮超过要求,应及时在上部加压使部分回复原位,并在上部导墙上加设锚固点,以控制继续上浮。

五、卡管

水中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下不去的现象。

1、产生原因

初灌时,隔水栓堵管。混凝土和易性、流动性较差造成离析,混凝土中粗骨料粒径过大。各种机械故障引起混凝土浇筑不连续,在导管中停留时间过长而卡管;造成混凝土离析等。

2、防治措施

使用的隔水栓直径应与导管内径相配,同时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保证顺利排出;或采用隔水盖板或插板盖住导管顶部,封底时拉起盖板或抽时插板即可。在混凝土灌注时,应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时间和混凝土坍落度的控制。水下混凝土必须具备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实验室确定,坍落度宜为18cm-22cm。为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缓凝,水下混凝土掺缓凝剂。应确保导管连接部位的密封性,导管使用前应试拼装、试压,试水压力为0.6 Mpa -1.0Mpa,以避免导管进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应缓缓倒入漏斗的导管,避免在导管内形成高压气塞。在施工过程中,应时刻监控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运转正常,避免机械事故的发生。

六、桩身缩径

1、产生原因

孔壁粘土的侵入,或地层承压水对桩周砼的侵蚀;灌注过程中孔壁坍塌;砼严重稀释。

2、预控措施

此类问题一般在灌注作业时不易被发现,因此要认真注意预防。下放钢筋笼须孔口扶正,慢慢放入,避免挂拖孔壁引起塌孔。钢筋笼下放完毕检查孔底沉渣情况,发现沉渣突然增多,则表明孔壁有失稳垮坍现象,应换用比重为1.5~1.7的稠泥浆护壁,防止进一步垮孔;灌注中,如发现孔口返水颜色突然改变,并夹有大量的泥土粗砂返出,说明孔内出现了塌孔现象,应停止灌注作业,探测孔内砼面位置,分析塌孔原因,并提出导管,换用干净泥浆清孔,排出塌落物,护住孔壁,重新成孔进行成桩;砼灌注完成后经验桩发现桩身缩径,如位置较浅,则直接开挖对缩径部位施工补救,如位置较深,且缩径严重,则应考虑补桩。

结束语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大部分属隐蔽工程,其施工环节多,工艺复杂。由于施工管理的重视不够、技术不达标或施工人员操作失误,使得坍孔、扩孔、钢筋笼上浮、沉渣等成为常见的质量问题,因此,必须以系统工程的观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明确工序质量标准.建立严格的施工管理和工序质量检查制度,保证或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成桩质量。确保桥梁基础施工的顺利完成,以便减少过多的成本投入,为项目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1]郭嘉.浅述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和常见问题处理[J].山西建筑 2009(06).

[2]余运喜.浅谈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法[J].四川建材,2010(01).

[3]黄跃进.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18).

[4]吴运华.钻(冲)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方法与措施[J].土工基础.2005(03).

第2篇

关键词:灌注桩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U3

0 引言

混凝土灌注桩通常是在建筑物、桥梁或构筑物深部土层较弱或上部荷载比较大,而且对沉降有严格要求时采用的。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灌注桩凭借其抗震性好、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承载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灌注桩常见的质量事故的影响

根据成孔方法的不同,灌注桩分为钻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爆扩成孔灌注桩及人工挖孔灌注桩等。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灌注桩,此类工艺正日益完善。但往往由于灌注桩施工作业的大部分工序均是在地面以下完成的,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测,同时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查也不能开挖验收。同时,施工工艺不当,断桩、堵管、夹泥、蜂窝、少灌等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正确地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使灌注桩达到全部优良,是事关主体结构安全性、使用寿命,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2.1 孔壁坍塌 现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过程中,在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护筒里水位突然下降,这都是坍塌的迹象。

处理措施:发现塌孔,首先应保持孔内水位,如为轻度塌孔,应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将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严重,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实后采用低钻速。

2.2 护筒冒水 现象: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桩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处理措施:初发现护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实加固,如护筒严重下沉或位移,则应返工重填。

2.3 钻孔偏斜 现象:钻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发生倾斜,偏离中心线,超过规范允许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桩基质量外,还会造成施工上的困难,如放不进钢筋骨架等。

处理措施:如已出现斜孔,则应在桩孔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孔校直;或在桩孔偏斜处回填砂粘土,待沉积密实后再钻。

2.4 钻孔漏浆 现象:钻孔漏浆是指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泥浆向孔外漏失。

处理措施:加稠泥浆或倒入黏土,慢速转动,或在回填土内掺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2.5 流砂 现象:发生流砂时,桩孔内大量冒砂,将孔涌塞。

处理措施:保证孔内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适当增加泥浆密度;当流砂严重时,可抛入砖、石、黏土,用锤冲入流砂层,做成泥浆结块,使其形成坚实孔壁,组织流砂涌入。

2.6 钢筋笼偏位、变形、上浮 处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发生钢筋笼上浮或下沉,对于混凝土质量较好者,可不予与处理,但对承受水平荷载的装,则应校对核实弯矩是否超标,采取补强措施。

2.7 断桩 现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桩截面上存在泥夹层,会造成断桩现象,这种事故使桩的完整性大受损害,桩身强度和强度大大下降。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如比较严重,则应进行补桩。

2.8 吊脚桩 现象:吊脚桩是指桩成孔后,桩身下部局部没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

处理措施:注意泥浆浓度,及时清渣。

3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3.1 缩颈 现象:缩颈又称瓶颈桩。它的特点是在桩的某部分桩径缩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处理措施:对于施工中已经出现的轻度缩颈,可采用复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为宜;局部缩颈可采用半复打发,桩身多段缩颈宜采用复打发施工,或采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

3.2 断桩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比较严重者则应进行补桩。

3.3 吊脚桩 现象:即桩底部的不密实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软层。

处理措施:①沉管时用吊锤检查。桩尖是否缩入管内,如发现有,应及时拔出纠正。②为防止活瓣不张开,可采用密振慢抽方法,开始拔管50 crn范围内,可将桩管翻插几下,再正常拔管,使混凝土正常落下。③沉管时封好桩尖,使活瓣间隙减小。

3.4 桩身下沉 现象:有时在桩成形后,在相邻壮伟下沉套管时,桩顶的混凝土、钢筋或钢筋笼下沉。

处理措施:如发生桩身下沉,应铲去桩顶杂物、浮浆,重新补足混凝土。

3.5 桩尖进水、进泥沙 处理措施:对于少量进水(小于200mm),可不做处理,只在灌第一槽混凝土时酌量减少用水量即可;如涌进泥砂及水较多,应将桩管拔出,清除管内泥砂,用砂回填桩孔后重新沉入桩管。如桩尖损坏或不密实,可将桩孔拔出,修正后将孔回填,重新沉管。

4 干作业法成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4.1 塌孔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塌孔,应先钻至塌孔以1~2m再用豆石混凝土或低强度混凝土(C5、C10)填至塌孔位置以上1.0m,待混凝土初凝后,在钻孔至设计标高。

4.2 桩孔偏斜 现象:桩孔垂直偏差不符合要求。

处理措施:如发现倾斜,可用素土回填夯实,重新成孔。

4.3 孔底虚土过厚 处理措施:重新清理孔底。

5 人工挖孔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5.1 桩孔坍塌 处理措施:对塌方严重的孔壁,应用砂石填塞,并在护壁的相应部位设泄水孔,用以排除孔洞内水。

5.2 井涌 处理措施:当遇有局部或厚度大于1.5m的流动性淤泥和各种可能出现涌土、涌砂土层时,应将每节护壁高度降低为300~500mm,还可以采用有效降水措施以减小动水压力,同时还可将水流方向引向下,从而有效预防井涌。

5.3 护壁裂缝 现象:护壁裂缝是指护壁上、下届之间脱节,或出现一些水平、垂直缝和斜裂缝,一般多发生在桩孔的中、上部。

处理措施:对于护壁产生的裂缝,一般可不处理,但应切实加强施工现场监视观测,发生问题,及时解决。

6 结束语

桩基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如不严格按规定操作,通常会出现质量事故,影响使用安全。引起灌注桩质量事故的原因较多,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重大质量事故。因此,在桩基工程开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这是控制灌注桩质量的关键。认真审查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强调现场管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以防为主,对灌注桩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及时补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94)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陈跃庆.地基与基拙工程施工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侯洪涛. 建筑施工技术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灌注桩  质量问题  处理措施

        0 引言

        混凝土灌注桩通常是在建筑物、桥梁或构筑物深部土层较弱或上部荷载比较大,而且对沉降有严格要求时采用的。近年来,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大批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及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混凝土灌注桩凭借其抗震性好、适应性强、施工工艺简单、承载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较小等特点,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 灌注桩常见的质量事故的影响

        根据成孔方法的不同,灌注桩分为钻孔灌注桩、套管成孔灌注桩、爆扩成孔灌注桩及人工挖孔灌注桩等。作为基础承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灌注桩,此类工艺正日益完善。但往往由于灌注桩施工作业的大部分工序均是在地面以下完成的,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测,同时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查也不能开挖验收。同时,施工工艺不当,断桩、堵管、夹泥、蜂窝、少灌等质量问题也时有发生。因此,正确地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保证混凝土灌注桩的质量,使灌注桩达到全部优良,是事关主体结构安全性、使用寿命,确保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

        2 泥浆护壁成孔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2.1 孔壁坍塌 现象:孔壁坍塌是在成孔过程中,在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护筒里水位突然下降,这都是坍塌的迹象。

        处理措施:发现塌孔,首先应保持孔内水位,如为轻度塌孔,应首先探明塌孔位置,将砂和黏土混合物回填到塌孔位置以上1~2m;如塌孔严重,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淀密实后采用低钻速。

        2.2 护筒冒水 现象: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偏斜和位移,以至造成桩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处理措施:初发现护筒冒水,可用黏土在四周填实加固,如护筒严重下沉或位移,则应返工重填。

        2.3 钻孔偏斜 现象:钻孔偏斜是指成孔后,空位发生倾斜,偏离中心线,超过规范允许值。它的危害除了影像桩基质量外,还会造成施工上的困难,如放不进钢筋骨架等。

        处理措施:如已出现斜孔,则应在桩孔偏斜处吊住钻头,上下反复扫孔,使孔校直;或在桩孔偏斜处回填砂粘土,待沉积密实后再钻。

        2.4 钻孔漏浆 现象:钻孔漏浆是指在成孔过程中或成孔后,泥浆向孔外漏失。

        处理措施:加稠泥浆或倒入黏土,慢速转动,或在回填土内掺片石、卵石,反复冲击,增强护壁。

        2.5 流砂 现象:发生流砂时,桩孔内大量冒砂,将孔涌塞。

        处理措施:保证孔内水位高于孔外水位0.5m以上,并适当增加泥浆密度;当流砂严重时,可抛入砖、石、黏土,用锤冲入流砂层,做成泥浆结块,使其形成坚实孔壁,组织流砂涌入。

        2.6 钢筋笼偏位、变形、上浮 处理措施:在施工中,如已发生钢筋笼上浮或下沉,对于混凝土质量较好者,可不予与处理,但对承受水平荷载的装,则应校对核实弯矩是否超标,采取补强措施。

        2.7 断桩 现象:水下灌注混凝土,如桩截面上存在泥夹层,会造成断桩现象,这种事故使桩的完整性大受损害,桩身强度和强度大大下降。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如比较严重,则应进行补桩。

        2.8 吊脚桩 现象:吊脚桩是指桩成孔后,桩身下部局部没有混凝土或加有泥土。

        处理措施:注意泥浆浓度,及时清渣。

        3 沉管灌注桩质量事故及处理

        3.1 缩颈 现象:缩颈又称瓶颈桩。它的特点是在桩的某部分桩径缩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

        处理措施:对于施工中已经出现的轻度缩颈,可采用复插法,每次拔管高度以1m为宜;局部缩颈可采用半复打发,桩身多段缩颈宜采用复打发施工,或采用下部带喇叭口的套管。

        3.2 断桩 处理措施:如已发生断桩不严重者核算其实际承载力,比较严重者则应进行补桩。

        3.3 吊脚桩 现象:即桩底部的不密实或隔空,或泥砂混入形成松软层。

第4篇

对钻孔灌注桩施工中进行分析的问题有:护筒冒水,孔壁塌陷,孔底沉渣量过多,埋管,断桩。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 质量; 防治

Abstract: this paper is mainly expounds the bored pile in construction encountered in the quality problem, and on one of them to common causes of problems are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solutions.

In bored pile construction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are: protect tube take water, hole wall collapsed, the hole bottom settlings excessive amount, buried tube, broken pile.

Keywords: bored piles; Qualit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 U443.1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概述

近年来,在大批高层建筑、高等级公路、铁路工程的建设中,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凭借其抗震性好、适应性强、成本适中、施工工艺简单、承载力大、施工噪音污染较小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无法直接观测,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检查也不能开挖验收。若稍有不慎,就会在灌注中产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本文通过分析桩基质量问题的现象、成因,总结出一些预防处理桩基质量问题的经验与技术方法。

2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和防治措施

2.1造成护筒冒水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1.1护筒冒水的现象: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移位,造成钻孔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2.1.2造成护筒冒水的原因:

埋设护筒的周围土不密实,或护筒水位差太大,或钻头起落时碰撞护筒。

2.1.3护筒冒水的防治措施:

在埋筒时,护筒四周应选用最佳含水量的粘土分层夯实。在护筒的适当高度开孔,使护筒内保持1.0~1.5m的水头高度。钻头起落时,应防止碰撞护筒。发现护筒冒水时,应立即停止钻孔,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若护筒严重下沉或移位时,则应重新安装护筒。

2.2孔壁塌陷:

2.2.1孔壁塌陷的现象:

钻进过程中,如发现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或泥浆突然漏失,则表示有孔壁坍陷迹象。

2.2.2造成孔壁塌陷的原因:

孔壁坍陷的主要原因是土质松散,泥浆护壁不好,护筒周围未用粘土紧密填封或者护筒埋深位置不合适,埋设在砂或粗砂层中以及护筒内水位不高;没有根据土质条件,采用合适的成孔工艺和相应的泥浆质量,尤其在砂性土中选用优质的护壁泥浆更为重要。如果泥浆密度太小或护筒埋置太浅、护筒的回填土和接缝不严密、漏水漏浆,以致孔内液面高度不够或者孔内水头高度不够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

2.2.3孔壁塌陷的防治措施:

在松散易坍的土层中,适当埋深护筒,用粘土密实填封护筒四周,使用优质的泥浆,提高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保持护筒内泥浆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要对准孔位,避免碰撞孔壁。成孔后,待灌时间一般不应大于3小时,并控制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尽量缩短灌注时间。

2.3孔底沉渣量过多:

2.3.1孔底沉渣量过多的现象:

成孔后桩孔出现孔底沉渣过多,清理不干净。

2.3.2造成孔底沉渣量过多的原因:

孔底沉渣量过多主要由于施工中违规操作,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使用的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时,桩底的沉渣浮起困难,沉渣将堆积在桩底;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清孔后,待灌时间过长,造成泥浆沉积。

2.3.3孔底沉渣量过多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钻头提高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不少于30分钟。采用性能较好的泥浆,控制泥浆的比重和粘度,不要用清水进行置换。钢筋笼吊放时,避免碰撞孔壁。下完钢筋笼后,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则应利用导管进行二次清孔,直至孔口返浆比重及沉渣厚度均符合规范要求,二次清孔后要立即浇灌混凝土。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应有足够的混凝土储备量,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溅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的。

2.4埋管

2.4.1埋管的现象:

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导管埋在混凝土内,无法拔出。

2.4.2造成埋管的原因:

混凝土浇灌速度过快,施工人员未及时将导管拔出或起吊设备不够;混凝土初凝时间短,或由于其他原因造成混凝土浇灌时间中断,间歇时间过长,重新浇灌时下部混凝土已初凝乃至硬化,导致导管拔不出。

2.4.3埋管的防治措施:

在浇灌混凝土过程中,应勤提勤拆导管;混凝土初凝时间一定要保证正常浇灌时间的2倍,夏季施工时应加缓凝剂,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浇捣。

2.5断桩:

2.5.1断桩的现象:

混凝土凝固后不连续,中间被冲洗液等疏松体及泥土填充形成间断桩。

2.5.2造成断桩的原因:

由于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混凝土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形成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

2.5.3断桩的防治措施:

成孔后,必须认真清孔,一般是采用冲洗液清孔,冲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冲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灌注混凝土前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次混凝土灌注量。混凝土浇注过程中,应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严格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在地下水活动较大的地段,事先要用套管或水泥进行处理,止水成功后方可灌注混凝土。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

3结束语

总之,为了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必须认真分析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防治措施。以防为主,对灌注桩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合理措施补救。才能提高钻孔灌注桩工程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占宇,姜玉玺,殷鸿彬.张建国.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沈阳建筑,2004(1).41-46

第5篇

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加强了对检验机构的规范管理和监督检查,制定和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检验规则,对已有的检验规则和规程也进行了修订和补充 ,并通过对检验机构的资格认可和监督检查的手段,有力地促进了检验机构质量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很多检验机构根据新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定和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并在实际工作中组织有效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随着检验机构规模的发展和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有的标准或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满足检验工作的需要,不少机构的质量管理的力度和有效性方面还有缺陷,应不断加以修订,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体系。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要注重的是有效性和适用性

要将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与本部门的管理资源相适宜。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是越多越好,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基础上,一些程序和要求应当尽可能与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程序文件要与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的目的相适应。内审的目的是审核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的目的是评审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做到质量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

二、控制过程是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

质量体系的建立,只是为了质量管理提供了载体,而体系的运行,才是质量管理的核心。要将质量体系建立和运行做到实处,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所有的标准或体系都只是暂时地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随着时代的发展,条件的改变,都会发生从适应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随时修订标准或体系,使之适应新的情况。特种设备电梯检验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标准的修订,及时使用贯彻新标准,对外来的法规及标准要加以控制,结合本部门的一些情况的变化,及时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修订,这种不断完善的过程推动标准化活动逐步向纵深发展。

2、对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即质量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如检验报告的审核,管理评审,质量抽查等)应按计划开展全要素或个别要素的内审活动,使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组织实施,并对评审要素充分准备,对问题研究、对给出的结果确定无异。

3、要严格贯彻执行法规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重大技术质量问题的请示处理要严格执行质量体系文件的规定程序,不能有随意性,避免检验质量存在隐患。所有的标准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达到这个范围内全面开展标准化的各项工作,全面地使用标准,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根据标准加强对现场标准质量的抽查和监督工作,才能确保检验质量的准确无误,使内部质量监督工作得到有效控制。

第6篇

[关键词]钻孔 灌注桩 质量问题 分析与处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在软弱土层上修建构筑物,当浅层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不能满足要求时,便需要因地制宜地采用相应深基础,其中钻孔灌注桩就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结构物上部结构荷载就是通过它穿过软弱土层传递到较硬、较密实,压缩性较小的土层或岩石上。

但钻孔灌注桩施工常发生孔壁坍塌、钻孔偏斜、护筒冒水等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工程整体的质量与安全,如何能保证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顺利完成施工任务,下面我以万水河桥桩基础工程为例,就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处理办法:

2.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和处理办法

2.1护筒冒水

护筒外壁冒水,严重的会引起地基下沉,护筒倾斜和位移,以致造成桩偏斜,甚至无法施工。

2.1.1原因分析

2.1.1.1护筒冒水的原因,是由于埋设护筒时周围填土不密实。

2.1.1.2或者由于起落钻头时碰动。

2.1.2预防及处理措施

2.1.2.1为防止这个问题出现,在埋护筒时,四周的土要分层夯实,并且要选用含水量适当的粘土填筑。

2.1.2.2同时在起落钻头时,防止碰撞护筒。

2.1.2.3初发现护筒冒水时,可用粘土在四周填实加固。

2.1.2.4如护筒严重下沉或位移,则应返工重埋。

2.2孔壁坍塌:

钻孔过程中,有时在排出的泥浆中不断出现气泡,有时护筒内的水位实然下降,这都是塌孔的迹象。

2.2.1原因分析

2.2.1.1护筒埋置过浅,周围封填不密、漏水。

2.2.1.2操作不当,如提升钻头、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或吊放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

2.2.1.3泥浆稠度小,起不到护壁作用。

2.2.1.4泥浆水位高度不够,对孔壁压力小。

2.2.1.5向孔内加水时流速过大,直接冲刷孔壁。

2.2.1.6在松软砂层中钻进,进尺太快。

2.2.2预防及处理措施

2.2.2.1坍孔部位不深时,可改用深埋护筒,将护筒周围回填土、夯实,重新钻孔。

2.2.2.2轻度坍孔,可加大泥浆相对密度和提高水位。

2.2.2.3严重坍孔,用粘土泥膏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钻进。

2.2.2.4汛期或潮汐地区水位变化过大时,应采取升高护筒,增加水头或用虹吸管等措施保证水头相对稳定。

2.2.2.5提升钻头,下放钢筋骨架应保持垂直,尽量不要碰撞孔壁。

2.2.2.6在松软砂层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并用较好泥浆护壁。

2.2.3万水河桥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过两次坍孔,就是因为刚开始护筒较短为2.5m,护筒埋置浅,周围封填不密实、漏水,造成护筒下沉,还好坍孔时钻进只有5、6m深,采取将护筒加长至4m、深埋,将护筒周围回填土夯实,重新钻孔,整改后的效果非常好,至灌注桩结束再没有出现坍孔现象,非常顺利。

2.3钻孔偏斜

2.3.1原因分析

2.3.1.1桩架不稳、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机磨耗,部件松动;2.3.1.2土层软硬不匀,致使钻头受力不均;

2.3.1.3钻孔中遇有较大孤石、探头石;2.3.1.4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2.3.1.5钻杆弯曲,接头不正。

2.3.2预防及处理措施

2.3.2.1检查、纠正桩架,使之垂直安置稳固,并对导架进行水平与垂直校正和对钻孔设备加以检修;

2.3.2.2偏斜过大时,填入土石(砂或砾石)重新钻进,控制钻速;

2.3.2.3如有探头石,宜用钻机钻透,用冲孔机时,用低速,将石打碎,倾斜基岩时、可用混凝土填平,待其凝固后再钻。

2.4卡钻

2.4.1原因分析

2.4.1.1孔内出现梅花孔、探头石、缩孔等未及时处理;

2.4.1.2钻头被坍孔落下的石块或误落入孔内的大型工具卡住;2.4.1.3入孔较深的钢护筒倾斜或下端被钻头撞击严重变形;2.4.1.4钻头尺寸不统一,焊补的钻头过大;

2.4.1.5下钻头太猛,或钢绳过长,使钻头倾斜卡在孔壁上;2.4.1.6冲击钻孔,尤易产生卡钻情况。

2.4.2预防及处理措施

2.4.2.1对于向下能活动的上卡,可用上下提升法,即上、下提动钻头,并配以将钢丝绳左右拔移、旋转;

2.4.2.2卡钻后不宜强提,只宜轻提,经提不动时,可用小冲击钻锥冲或用冲、吸的方法将钻锥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提出;2.4.2.3施工中注意保持护筒垂直,防止倾斜;钻头尺寸应统一,下钻应控制钻进速度,不要过猛过快。

2.5掉钻

2.5.1原因分析

2.5.1.1卡钻时强提强拉、操作不当,使钢丝绳或钻杆疲劳断裂;2.5.1.2钻杆接头不良或滑丝;2.5.1.3马达接线错误,使不应反转的钻机反转,钻杆松脱。

2.5.2预防及处理措施

2.5.2.1卡钻时应设有保护绳方能适度强提,严防钻头空打;2.5.2.2经常检查钻具、钻杆、钢丝绳和联结装置;

2.5.2.3掉钻落物时,宜迅速用打捞叉、钩、绳套等工具打捞,若落体已被泥沙埋住,则应用冲、吸的方法,先清除泥砂,使打捞工具接触落体后再打捞。

2.6扩孔及缩孔

2.6.1原因分析

2.6.1.1扩孔是因孔壁坍塌或钻锥摆动过大所致;

2.6.1.2缩孔原因是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或因地层中有软塑土,遇水膨胀后使孔径缩小。

2.6.2预防及处理措施

2.6.2.1注意采取防止坍孔和防止钻锥摆动过大的措施;

2.6.2.2注意及时焊补钻锥,并在软塑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2.6.2.3已发生缩孔时,宜在该处用钻锥上下反复扫孔以扩大孔径。

2.6.3灌注桩工程都有扩孔现象,定额中给的扩孔充盈系数为1.2,万水河桥项目灌注桩结束后,根据混凝土量计算扩孔系数为1.12,(根据图纸和配合比计算设计用水泥量468吨,而实际用水泥量525吨)。万水河桥项目清孔采用掏渣清孔法,用冲击钻掏出孔底粗钻渣,并注入相对密度在1.03~1.1之间的泥浆,反复清孔,至孔底剩有少量钻渣并且泥浆相对密度在1.03~1.1之间时为止。

2.7钢筋骨架上升

2.7.1在浇注的过程中常见钢筋骨架上升事故,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很难避免,而且一经发生,采用任何重压方法,也不能使它复原。

2.7.2当底口距钢筋骨架底端在3m以内至高于骨架底端1m 之间,且混凝土面距离钢筋骨架底在1m 内时,降低混凝土的浇注速度,完全可以避免钢筋骨架顶托上升。

2.7.3其他防止钢筋骨架被顶托上升可将钢筋上端固定于平台或护筒上;

2.7.4将钢筋骨架底端引伸超声波测管至桩孔底部,使其先埋入混凝土内产生抵抗骨架上升的握裹力。

2.7.5使导管底口设置在低于钢筋骨架底部3m 至高于骨架1m 的方法,可根据钢筋骨架底部跟钻孔底的距离H、感应探头固定地导管上距导管底口距离h 和采用不同的导管提升高度计算得出。

2.8清孔的注意要点

2.8.1不论采用何种清孔方法,在清孔排渣时,必须注意保持孔内水头,防止坍孔;

2.8.2柱桩应以抽浆法清孔,清孔后,将取样盒(即开口铁盒)吊至孔底,待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取出检查沉淀在盒内的渣土,渣土厚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2.8.3用换浆法和掏浆法清孔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提出的泥浆的平均值应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孔底沉淀厚度应不大于300mm;2.8.4不得用加深孔底深度的方法代替清孔

2.9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注意要点

2.9.1混凝土拌和物运至灌注地点时,应检查其均匀性和坍落度等,如不符合要求,应进行第二次拌和,二次拌和后仍不符合要求时,不得使用。2.9.2首批混凝土拌和物下落后,混凝土应连续灌注。2.9.3在灌注过程中,特别是潮汐地区和有承压力地下水地区,应注意保持孔内水头。

2.9.4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宜控制在2~6m 。2.9.5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测探井孔内混凝土面的位置,及时

地调整导管埋深。

2.9.6为防止钢筋骨架上浮,当灌注的混凝土顶面距钢筋骨架底部lm 左右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拌和物上升到骨架底口4m 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其底口高于骨架底部2m 以上,即可恢复正常灌注速度。(满笼钢筋不用考虑此项)

第7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置管;体表测量长度;理想置管深度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8(c)-0063-04

Relationship analysis of length of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 and 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with PICC

FANG Li SHI Deli HAO Xiangmei

Department of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of length of body surface (LBSM ) measurement and 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 (IDTD)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 with PICC. Methods From May 2012 to January 2014, in NICU of the Children's Hospital of Xuzhou City, 40 VLBWI with upper PICC and 24 VLBWI with cephalic vein and cubital vein PICC were selected. The relationship of LBSM and IDTD at PICC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40 VLBWI with upper PICC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was IDTD acquired, for 67.50%, the next was followed placed too deep, the lowest was too shallow into the lowest percentage, only 12.50%. The result of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except the left cephalic vein of LBSM had no correlation with IDTD (r = 0.397, P = 0.512), the rest were correlated throughout the vein. By regression analysis, LBSM and IDTD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as follows, the right side of the vein: Y = -6.23±1.01X; the right of the cephalic vein: Y = -14.36±1.15X; the right of the median cubital vein; Y = 4.12±0.82X; the left side of your vein; Y = 2.86±0.84X; the left of the cubital vein: Y = -19.52±1.23X. Conclusion When the right side of VLBWI vein catheterization to have a good correlation with IDTD LBSM, the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valued.

[Key words]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PICC catheter; Surface measuring length; Ideal catheter depth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类患儿出生体重一般1000~1500 g,患儿在出生时机体各系统的发育仍未完善,容易导致各类并发症,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VLBWI实施PICC置管(外周静脉植进中间静脉导管)操作显得较为必要[1]。McCay等[2]报道称,PICC置管的操作方法较为简单,且具有带管时间较长和并发症较少等诸多优点,如今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目前临床插管时并无直观的定位设备,置管时较易导致导管末端的位置欠佳,无法达到最好的疗效。为进一步探索VLBWI行PICC置管时患儿体表测量长度(length of body surface measurement,LBSM)和理想置管深度(ideal depth of tube detaining,IDTD)的关系,本研究在辅助临床治疗中得到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NICU 40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儿及24例头静脉和肘正中静脉PICC置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22例,女42例。纳入标准:①胎龄

1.2 研究方法

使患儿平卧在远红外辐射台中,将其上肢外展,并与躯干约呈90°角,为其测量自穿刺点顺沿静脉到胸锁关节间的长度。记为LBSM(X)。先测量自实际进针点至末端的置管导管长度(A),此长度可从导管标尺读出。将第6胸椎间隙水平记为零位线,由影像科医师通过专业软件对X线显示进行测量。从导管头端到零位线的距离记作(B),若导管头处在零位线之上,则记正数,反之记为负数。而后去长补短,记录理想的置管深度(Y)=A+B,利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好X与Y因果关系的有关回归方程。描述二者间平均变化的数量关系,并以此推测。

1.3 观察指标

IDTD,导管末端处位置主要可分成3种情况,即导管末端至T5、T6的间隙水平是理想的置管深度,大于T6的间隙水平记为置入过深,小于T6的间隙水平记为置入过浅。LBS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检验,并利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处理回归方程。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儿置管情况

结果显示:获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为67.50%,置入过深次之,置入过浅的比例最低,仅为12.50%。见表1。

表1 患儿置管情况分析

2.2 LBSM与IDTD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左侧头静脉的LBSM与IDTD无相关性之外(r = 0.397,P = 0.512),其余各处静脉均有相关性。见表2。

表2 LBSM与IDTD相关性分析

注:LBSM:体表测量长度;IDTD:理想置管深度

2.3各处静脉的回归方程分析

经回归分析,LBSM与IDTD的回归方程如下:右侧的贵要静脉:Y=-6.23±1.01X;右侧的头静脉:Y = -14.36±1.15X;右侧的肘正中静脉:Y = 4.12±0.82X;左侧的贵要静脉:Y = 2.86±0.84X;左侧的肘正中静脉:Y = -19.52±1.23X。相应回归方程的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各处静脉的回归方程分析

3 讨论

在临床上,VLBWI主要是指出生体重在1500 g以下的新生儿,且此种新生儿的胎龄通常小于33周。属于早产儿的范畴[6]。国外关于VLBWI的报道显示[7],VLBWI的其发病率大约为1%,且该病的预后情况较差,VLBWI生活能力普遍较弱,基本很难凭借自身能力适应外界的环境。因为此类患儿通常为早产儿,出生时身体各个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患儿在出生后有较多的合并症,所以应把VLBWI视为高危儿行监护处理。而PICC置管措施亦常用于此类患儿,但由于PICC置管操作缺乏相应的末端定位技术,容易导致末端位置放置不当,不管过深或者过浅均会对VLBWI造成一定的影响,一般末端位置放置不当较易导致血栓和心律失常,以及血管穿孔等并发症,对患儿预后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到VLBWI的生命安全。由此可知,末端位置是否正确对于患儿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影响重大,目前临床上虽有研究涉及VLBWI的PICC置管操作与护理,但鲜少有学者研究VLBWI行PICC置管时LBSM和IDTD的关系。

本研究中40例贵要静脉PICC置管患儿置管结果表明,获得理想深度的比例最高,为67.50%,置入过深次之为20.00%,置入过浅的比例最低,仅为12.50%。表明置管深度的准确较为重要,符合Sharpe等[8]报道的结果。目前国外所推荐的置管深度是将导管末端至T6的间隙水平作为理想深度,导管末端最适应的位置应该是右心房和上腔静脉下段的交界处位置,但综合考虑分析国内VLBWI的临床实际情况,反复推敲,决定将导管末端至T5、T6的间隙水平作为理想的置管深度,而将患儿第一肋与第三肋之间的位置最为导管末端放置的最佳位置,经临床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指出的是,PICC置管在临床应用时,部分患儿会出现导管末端位置不当的情况,针对这类患儿,若导管末端位置不当并没有影响导管功能与正常使用,则可不必对置管位置进行调整,这亦为结果中存在32.5%的置管位置不当的患儿,却有部分置管位置不当的患儿未对结果造成干扰的原因[9]。此外,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左侧头静脉的LBSM与IDTD无相关性之外,其余各处静脉的的LBSM与IDTD均有明显的相关性。回归分析结果得到LBSM与IDTD的回归方程,右侧的贵要静脉:Y = -6.23±1.01X;右侧的头静脉:Y = -14.36±1.15X;右侧的肘正中静脉:Y = 4.12±0.82X;左侧的贵要静脉;Y = 2.86±0.84X;左侧的肘正中静脉;Y = -19.52±1.23X。其中,右侧的贵要静脉LBSM与IDTD的r值为0.823,R2值为0.67;左侧r值为0.869,R2值为0.72。两侧均有线性关联,但因右臂静脉与上腔静脉的汇入路径相对于左臂更短,在进行体表测量时误差亦较小,从而可以更好地接近于理想长度。右侧头静脉R2值为0.55,虽然亦有一定的线性关系,但结果与同侧的贵要静脉相比更差,猜测其原因,笔者认为这可能和血管走行的差异以及抽样误差以及样本容量比较小等原因有关[10-13]。而右侧的头静脉和左侧的贵要静脉,以及两侧的肘正中静脉因例数较少[14],虽然本研究显示其LBSM与IDTD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无法有力地证明整体的情况,仍需扩大样本容量再进一步确认,以提供更加有力的证据。有相关报道表明[15],影响PICC置管的最佳长度的因素是多样的,且PICC置管的体表测量长度根本无法做到与VLBWI的静脉解剖基本相同。本文通过对VLBWI进行研究得出PICC置管与LBSM和IDTD有着较为明显的相关性,但是具体是如何相关有待更加深入的进一步探讨[16-18]。此外,VLBWI的皮脂厚度、置管时导管有没有进入侧支和VLBWI血管是否有畸形的情况等相关因素本研究并未对其进行相关探讨,其是否会影响到PICC置管情况也有待进一步系统性的研究。

综上所述,在VLBWI右侧的贵要静脉进行置管时LBSM与IDTD的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得到的回归方程亦对临床治疗发挥指导意义。同时还可避免发生置管过深的情况,消除了心悸、胸闷、心脏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的隐患,增加一次置管的成功率,有着较为重大的意义,值得临床关注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邱琼,黄春花,刘克勤,等.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 PICC 管理流程改进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7(1):848-850.

[2] McCay AS,Elliott EC,Walden M,et al. Videos in clinical medicine. PICC placement in the neonate [J]. N Engl J Med,2014,370(11):17-19.

[3] 雷素华,赵秀芳,马晶晶,等.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体表测量方法探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3,9(5):660-662.

[4] 焦英华,郑珊红,和晓美,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34-4136.

[5] 徐兵,王茜,杨丽君,等.藻酸盐敷料预防早产儿PICC穿刺点渗血和炎性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 11(11):1817-1818.

[6] 冯玉玲,宋文超,杨硕真,等.静脉治疗护理学组在PICC带管出院患儿延续护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 47(12):1083-1084.

[7] Repa A,Mayerhofer M,Worel N,et al. Blood transfusions using 27 gauge PICC lines: a retrospective clinical study on safety and feasibility [J]. Klin Padiatr,2014,226(1):3-7.

[8] Sharpe E,Pettit J,Ellsbury DL,et al. A national survey of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practices [J]. Adv Neonatal Care,2013,13(1):55-74.

[9] 朱玉欣,张莎,董会民,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导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2,20(6):387-389.

[10] Sharpe EL,Roig JC. A novel technique for difficult removal of a neonatal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J]. J Perinatol,2012,32(1):70-71.

[11] 明静.不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途径应用于新生儿的效果对比及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4, 11(1):116-118.

[12] Marcatto J,Vasconcelos PC,Araújo CM,et al. EMLA versus glucose for PICC insertion:a randomised triple-masked controlled study [J]. 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2011,96(6):467-468.

[13] 李曾艳,王璇.ICU危重患儿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6):132-133.

[14] Fidler HL. The use of bedside ultrasonography for PICC placement and insertion [J]. Adv Neonatal Care,2011,11(1):52-53.

[15] Corzine M,Willett LD. Neonatal PICC:one unit's six-year experience with limiting catheter complications [J]. Neonatal Netw,2010,29(3):161-173.

[16] Delarbre B,Dabadie A,Stremler-Lebel N,et al. Introduction of the use of a pediatric PICC line in a French University Hospital:review of the first 91 procedures [J]. Diagn Interv Imaging,2014,95(3):277-281.

[17] Giangregorio M,Mott S,Tong E,et al. Management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in Pediatr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Inotropic Support [J]. J Pediatr Nurs,2013,19,(13):3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