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7:43:50
序论:在您撰写校园产生的原因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校园暴力 中小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校园暴力定义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从医学的角度对校园暴力做出了定义: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简而言之,和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界定为校园暴力。由于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叙述的是中小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欺凌行为。
2.1家庭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上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观念,家长在各种矛盾与利益的选择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而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国内有调查显示,当家庭中出现亲密伴侣暴力时,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攻击等适应方面的问题。而儿童一旦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国内学者李涛等发现,儿童社会适应的不良通常表现为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攻击、违纪、多动等违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内化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消极情绪问题。
2.2暴力传媒的影响
如今的社会快速发展,新的传媒方式正在不断滋长。生长于新世纪时期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新兴媒介的影响,这些新兴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和网络游戏等。由于电视电影节目良莠不齐,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没有发展完全,因此观看这些电视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节目的替代强化,将自己代入电视节目,容易幻想自己就是电视中的暴力人物,潜移默化地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攻击行为。而相较于电影电视中的角色,电子游戏中游戏者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属于直接强化,即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会得到奖赏,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将使攻击行为增加。因此网络暴力游戏是诱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学校原因
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轻德育重智育,一昧地教书却忽略了育人。缺乏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使学生只注重成绩,忽视自己道德建设。而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不作橐彩堑贾滦T氨┝ο窒舐沤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有些学校为了维护政绩形象,秉持“家丑不外传”的观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低调处理,将欺凌行为简单的定义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因此不但不为受害学生讨回公道,还积极做受害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不追究到底。有很多受害学生和家长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烦,往往选择接受道歉或者隐忍转校,对施暴者的追究往往也不了了之,这无疑会纵容和强化施暴者“恃强凌弱”的思维和行为。
2.4政府原因
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及相关政策,没有形成有效而又明确的依据来认定“校园欺凌”事件,使得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经常会不了了之。而受《未成年保护法》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都会从轻处理,或是由家长带回去教育。因此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保护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以及由于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大处理,使得施暴者可以肆意妄为而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特别是对于处于十四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责任能力,因此在违法犯罪后不会被判刑,只是让家长领回家教育。这使得很多受害者家长在没有有效方法避免孩子遭受校园暴力的情况下,会鼓励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对待校园暴力,而这种方式无疑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
3校园暴力的防治
3.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却也是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特征及其控制机制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父母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负性养育方式越多,其子女有更高的愤怒情绪,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达。因此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耐心引导而不是拳打脚踢。平时要注重于孩子进行交流,关心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待孩子所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知晓,与孩子保持沟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化家庭。而对待家庭内部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问题,可采取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对改善青少年家庭环境、减少青少年家庭内的暴力行为有协助作用。有利于缓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媒介方面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感、培养社会支持体系和应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电视媒体和电子游戏诱惑,试图使用虚拟世界作为替代来缓解现实中的社交问题。青少年学生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得志,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同学关系紧张淡漠才沉迷网络。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交往中体验乐趣意义,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对于一些沉迷网络游戏不能立即抵制诱惑的青少年,应该让他们多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亲社会这一游戏使其远离暴力游戏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亲社会行为纳入自己的意识,减少暴力行为。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
3.3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定期督促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欺凌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并且可通过小品、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同时能够懂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并将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地方去解决。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与学生多加接触,留心有异常情绪的学生,及时的给他们心理帮助和辅导。同时应防患于未然,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方面的意识,教给学生对遇到暴力事件时,正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不至于孤立无援。由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因此应该在学校教育时注重对孩子进行自信心及社交能力训练,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产生自信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4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校园暴力立法行为。健全暴力行为惩治制度,让欺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有效地鼓励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工读学校,对那些有暴力行为,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但是不至于送入少管所的青少年,送入工读学校就读。在工读学校应该进行常规的学校教育,使处于学习黄金期的青少年不至于荒废学业,同时建立职业教育,让青少年在工x学校里学会一技之长,这样以后进入社会,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至于无所事事。更要进行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能够真正的懂法、守法、用法,明确法律的界限。
4小结
校园暴力的频发,我们不能集中于哪一方面的过错,也不能忽视每一个方面的原因。对校园暴力的杜绝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就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还孩子一个清平世界。
参考文献
[1] 秦秀清,朱双燕.论校园暴力的类型及主体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11,24(1):32-34.
[2] 李涛,徐振兴,等.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48-1456.
[3] 邵阳,谢斌.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81-483.
一、农村校园冷暴力存在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形式
冷暴力主要是利用心理攻击将受暴力对象在心理上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农村校园中展现的形式主要是两种方式[1]。一种是利用具体的言语动作给目标带来负面情绪,使受暴力目标在感受上偏向消极。另外一种展现形式就是施暴者对目标展现?o视行为,让目标感觉不到受尊重,逐渐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施、受暴力对象也存在着显著差别,有可能是团体之间或者个人之间、以及个人和团体之间产生矛盾情况下造成冷暴力的发生。
二、在农村校园环境中呈现冷暴力的具体展现
学生在互相交流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常常会因为见解不同造成冷暴力的发生,在校园这样同一学习环境下长时间相处下的学生,由于存在着某些矛盾促使他们发生争执。从对农村校园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大部分施暴者在性格上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学生在个体行为上存在很大差异致使他们对待事物的看法显著不同,很容易因为意见无法达成一致造成冷暴力时间发生。如果受暴对象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该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甚至对社会的认知产生偏差。由此看来,这一现象的发生对暴力双方都造成不利影响,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产生一定阻碍。同时,对农村校园在校园建设方面加大了难度,不利于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在农村校园中频发冷暴力事件的主要原因分析
在农村校园中发生冷暴力事件,对校园整体建设呈现不利作用。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来自以下方面因素的不正常引导。首先,学生在个性养成上存在着一定偏差[2]。很多学生在情绪表达上过于悲观致使其在与他人相处时发生矛盾。同时,家庭在对学生展开教育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家长与学生之间相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性格养成。此外就是校园、社会两大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正确引导,造成了这一不良现象的发生。
四、农村校园在处理冷暴力、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决策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确立正确观念
农村学校在展开教学工作时,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设为主要教学目标。老师在教学时着重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并对其进行适当疏导,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养成。学生自身要不断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对事物产生正确看法,严格控制自身负面情绪的产生。在与他人相处时既要保证自身的利益又要考虑他人的想法。学生应该利用闲暇时间多参与活动,注重与人交流,在活动中掌握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二)家长配合学校展开心理疏导
家长在与学生相处时要注重自身行为的管理,以及与他人相处时要注意言行规范,给学生呈现榜样作用。同时,家长应该主动与学校配合完成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表现困惑时,老师及家长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给予正确的指导。
(三)学校、社会加强环境监察力度
学校、社会应该注重环境的建立,为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对学生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校园环境的管理,加强对学生在素质方面的教学,尤其对思政教学策略进行有效更新,适当融入心理教育。还可以定期举办相应的德政教育讲座,或者相关课外实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有助于冷暴力现象的减缓[3]。同时,社会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正确理念引导,向学生呈现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学生之间和谐相处,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交通安全 交通事故预防 交通事故处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各类机动车辆的拥有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进入大学校区的机动车日益增加,校园内的道路交通安全亟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交通安全的概念与交通事故的危害
交通安全是指不发生交通事故或少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观条件,即指交通参与者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提高警惕,不因麻痹大意而发生交通事故,只要有行人、车辆、道路这三个交通安全要素存在,就有交通安全问题,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意外,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断送美好的前程,甚至生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安全重于泰山”。校园安全事关全体师生的生命和财产,事关学校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交通安全。
二、高校易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使校园内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也很多。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已经滞后于高校的发展。当前,许多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据武汉某交通大队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该辖区10余所大专院校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16起,伤15人,死亡6人,其中重大交通事故5起。
三、高校交通安全事故的主要形式
(一)校园内易发生的交通事故。
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行人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2)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2000年5月,上海某高校两位男同学在操场踢完足球后,在回寝室的路上还余兴未尽,在路上相互边跑边传球,此时身后正好驶来一辆两轮摩托车,驾驶员躲闪不及撞上了其中的一位,驾驶员方向把握不稳,那位学生被撞成右小腿骨折。(3)骑“飞车”。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室、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许多大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技术也实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车骑得与汽车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祸根。
(二)校园内各种招牌,海报和大幅广告牌设立位置不合理,影响视野。
30岁左右的黄某是华科大的在读研究生,身为一对双胞胎母亲的她,每天下课后都要去接放学的儿子回家。据黄某的家人介绍,2005年12月9日下午4点半,黄某骑自行车从华科附属幼儿园把大儿子接回家后,准备回幼儿园接小儿子。骑车从16栋家属楼过道出来,在横穿校内东三路向左转弯时,与迎面飞驶而来的一辆山地自行车相撞。黄某连车带人翻倒在地,送往医院后因特重型急性颅脑损伤不治身亡。骑山地车的华科大附中学生钱某也多处受伤。据了解,事发后,交警赶到,但由于现场未保护好,对自行车相撞的责任划分无法界定。黄某的家属事后发现,在出事地点有一块宽6米高2米的木质报刊栏,和南端一棵大梧桐树连接,造成在路口处行人视线被遮挡。黄某家属认为,此处报刊栏设置不当,该报刊栏的设置足以造成可预见性的后果,华科大在此处未尽交通安全保障义务,在易发生事故的路口,未设置任何安全警告标志,有安全隐患,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遂将学校告上法院,要求赔偿各项经济损失近40万元。得知此情况后,事故中另一“主角”钱某也以同样理由将学校至法庭,要求赔偿其治疗费用。 据悉,武汉市洪山区法院一审判决校方有过错,需赔偿撞车双方的损失。
四、对发生交通事故的处理办法
(一)及时报案。
无论在校外还是在校内,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后,首先想到的是及时报案,有利于事故的公正处理,千万不能与肇事者“私了”。若在校外发生交通事故除及时报案外,还应该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由学校出面处理有关事宜。
(二)保护现场。
事故现场的勘查结论是划分事故责任的依据之一,若现场没有保护好会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困难,造成“有理说不清”的情况。切记,发生交通事故后要保护好事故现场。
(三)控制肇事者。
若肇事者想逃脱一定要设法控制,自己不能控制可以发动周围的人帮忙控制,若实在无法控制也要记住肇事车辆的车辆牌号等特征。
五、交通事故的预防
(一)参照社会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加强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和监督。
高校可参照社会道路交通的管理方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2004年5月1日施行)和校园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职能部门;明确校区各类道路的功能与限制规定;明确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要求,把校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切实加强规范管理。
(二)加强学校师生员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的专项宣传和教育。
要重加强校内机动车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督促司驾人员遵纪守法;要把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之中,切实提高师生员工对于交通安全的认知度,提高师生员工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和自我保护的自觉性。
(三)加强校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校区道路交通安全的基础水平。
高校要在校门口和校区主要道路上设置减速和限速禁令标志,在转弯道路口和易发事故地点设置警示标志以及设置减速垄等,校区主干道机动车限时速为20公里。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各类道路行车标线,增设夜间道路照明,增加水泥路坪防滑措施,有条件的高校实现校区主干道人车分流。同时,做好对校内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
(四)加强对违反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行为的纠正与处罚,强化对校内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力度。
要加大校门的监管力度,施行校区机动车密度控制,严禁机动车特别是二轮摩托车在校内超速行驶。对违反校内道路交通安全规定的行为要果断制止,对不听劝告、屡教不改的当事人要辅以适当的行政处罚,以提高管理的严肃性,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1)治理外来车辆。校园是载客车辆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有的大学校园多门,有的门在改建或未建好前,出租"的士"经常进入校园乱冲乱撞,加上逃避收费的车辆绕道经过校园,严重影响校园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生命安全,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校门设卡拦截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重点拦截进入校园的出租“的士”及二轮、三轮载客摩托车。对车辆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对来校办事的车辆实行换证通行,本校教职工车辆发证通行,其它车辆禁止进入校园。同时在交通事故易发地段的校道上增设缓冲带,在校道上比较危险和拐弯的地方设置交通标志牌,可减少校园交通事故的发生。(2)清理校园乱停乱放车辆。解决校园内车辆乱停乱放,特别是在校道上乱停乱放车辆,严重堵塞交通,影响校容校貌的现象,应严禁在校道上乱停放车辆,规范车辆的停放。加强对外来车辆和乱停乱放车辆的整治和管理,特别是载客机动车辆和“的士”的管理。纠正和处理各种违规车辆,教育乱停乱放车辆的人员,确保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3)控制车辆进出校门,规范车辆行驶路线和停放秩序.实施按位停车,计时收费,凭卡(证)进出,按指定路线行驶,按指定校门出入等.
(五)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遵守交通法规是最起码的要求。若没有交通安全意识很容易带来生命之忧。 大学生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除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交通安全常识外,还必须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才能保证安全。在道路上行走,应走人行道,无人行道时靠右边行走。走路时要集中精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与机动车抢道,不突然横穿马路、翻越护拦,过街走人行横道;不闯红灯,不进入标有“禁止行人通行”、“危险”等标志的地方。
(六)高校与交警联手治理校园内部的交通秩序。
高校大多为开放式校园,进出车辆较多,近段时间来在校园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呈增长趋势。中南大学是湖南省率先与交警联手治理校园内部交通秩序的高校。岳麓交警大队的移动电子警察车驶入中南大学,对交通违法车辆进行抄牌记录。中南大学投入了30多万元,在交警部门的协助下,在中南大学5个校区的主干道统一规范了标识标线,共树立了62块交通标识牌,划出了5200多平方米的交通标线.据介绍,以往校园交通秩序主要由学校保卫处进行管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一些交通违法行为管理或执行不到位。现在日常的交通秩序由交警部门和学校保卫处联手管理,交警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校园内交通违法行为实施手工或移动电子警察抄牌,并进行纠正和处罚。目前交警部门重点整治校园里乱鸣喇叭,乱停乱放,逆向行驶,自行车载人等现象。
六、结束语
要确保高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维护校园的教学、生活秩序,学校一方面可采用上述相关可操作性强的策略外, 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对校园内交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大学校“绿色通道”的建设和学校周边交通环境的整治,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提高其自防自护能力,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保卫部一分部)
参考文献:
[1]刘家琛.《道路交通安全法分解适用集成――常用法律分解适用集成系列》 .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10.
[2]刘志强.《现代道路交通安全技术丛书――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2.
[3]赵向阳,李文阁.《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释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1.
[4]贺崇明.《现代城市交通规划丛书--城市停车规划研究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
[5]贺崇明,邓兴栋.《城市道路"语言"--指路标志系统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4.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偏差;心理健康
小学生的行为偏差不仅对于自己所在的家庭、班级和学校会带来不良的影响,更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学习发展有着负面的效应。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点关注小学生行为偏差的预防和矫正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研究,分析了小学生行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据此给出了一定的建议。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小学生行为偏差的产生原因
学校和教师发现、预防并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行为偏差,必须对学生产生此问题的原因充分掌握,从而以此为根本“对症下药”。笔者认为,小学生产生行为偏差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学校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现在依旧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将学生的考试分数看做评判优等生和所谓“差生”的唯一标准。由于升学率、优秀率、班级和年级排名这些量化指标带给学生心理压力的同时,教师在客观上也只能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看做自己工作的重点。这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增加作业量,“主科”教师加课。有时,遇到教师因为缺乏指导的耐心,进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学,也会直接对学生施加他们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另外,由于有的学生性格特点问题,即便教师对其问题已经指出多次,并反复强调,但这些学生的行为却依旧故我。还有的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学习方法等问题,虽然不断地学习,想方设法地提高成绩,但是仍旧无法获得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从而让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和歧视,进而导致他们畏惧他人、丧失竞争意识。长此以往,上述两种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自卑等逆反偏差。
2.家庭方面。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儿童成长的源头。因此,家长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以及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方式都会对他们的成长起到直接的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低于社会平均程度,那么他们中有很多一部分人会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的家长还会认为既然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和自己再无关联;甚至个别家长抱着“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落后思想,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长此以往,家长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害怕和不敢进行交流,更不要说什么情感交流了。所以,来自家庭的错误教育方式也是学生出现行为偏差的重要和直接原因。
3.社会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主体意识更加得到重视及尊重,这种意识不仅有利于在社会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围,对于小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开放意识以及民主法律意识的树立和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可是,与此同时,由于部分人对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认知偏差,往往会造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负心理。由于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当的风气,比如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渗透、网络上不健康信息的传播,对是非辨别力尚不健全的小学生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和引导。所以现在的小学生也出现了互相进行物质攀比、高档场所消费、追星、沉湎于手机和互联网等现象。这都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片面地贪图享受的行为偏差,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小学生行为偏差的纠正建议
1.家庭方面。作为家长,应当在平时多和子女进行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主动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为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萌芽时能够及时发现,并和教师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另外,家长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对待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成败,因材施教。既不能要求过于严格,也不能听之任之。对于这一点,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通过日常从道德到生活习惯,让孩子意识到怎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进而利用家长的言传身教预防和纠正行为偏差。
2.学校方面。学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这包括制定合理有效的制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培养、与心理健康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合作,共同预防和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问题等。学校还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利用素质教育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关注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另外,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对于具有行为偏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应当通过切实有效的沟通和他们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并给予他们鼓励和引导。不仅如此,对于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教师还需要及时和家长、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共同为学生的行为偏差进行纠正。
3.社会方面。学校与教育机构应当连同相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社会中的不良诱因,给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学校和社会还应当加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的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主动远离和抵制不良的风气和错误的观念,为自己的健康成长进行自我防护。
综上所述,有效预防和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这要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承担预防和纠正学生常见行为偏差的责任,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身心健康的状态下学习、生活和成长。
参考文献:
2、森林采伐:树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二氧化碳浓度,并且释放出氧气。而因为全世界的人类大量的砍伐树木,使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树木数量大量减少,因此使得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3、永冻层:地球上25%的土地覆盖着永久冻土,永冻土中含有大量的碳和甲烷气体。而现在根据科学家们的调查显示,永久冻土层正在释放导致全球变暖的碳,这导致全球气候温度变暖。
4、来自农业的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排放:甲烷是细菌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主要来自于植物,还有一些是来自于吃草的动物,像奶牛一样的动物也会产生甲烷,而甲烷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一个原因。
5、海平面上升:因为两极冰川的气候变暖,使得那里的冰开始融化进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而因为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人就要迁移到内部地区,它增加了少数地区的人口密度,并导致这些地区的热量增加。
6、臭氧耗竭:臭氧是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安全保护层,而臭氧层正在一天天变弱,这是非常危险的情况。而臭氧层变弱的主要原因是工厂排放的烟雾导致的。
7、采矿活动:像煤,石油和其它矿物从地下开采出来的时候,会有大量的甲烷被同时释放出来,而这些矿物本身也含有甲烷,这对于臭氧层有着一定的影响。
8、太阳黑子:太阳表面有不同的像斑点一样的太阳黑子,阻碍了危险的太阳等离子体的形成,而现在太阳黑子现在变得越来越弱,无法阻挡太阳的等离子体,这也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9、燃烧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原因,如汽车、卡车、公共汽车等大都使用的是能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而且目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使用煤炭发电,这些都会导致二氧化碳大量增加。
10、人口增加:人口增加速度过快,资源不足,同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而树木的砍伐也是为了给日益增长的人口提供空间以及日常用品,因此人口增长是全球变暖的首要原因。
11、危害是:气温上升,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会被淹没。
一、逆反心理的理论背景
社会心理学理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的。认知要素对逆反心理起着准备和导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心理上都事先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着人们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是拥护、支持、顺从的态度,或者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要素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者反感。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理解了某一信息或观念,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反之就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大学生面对新观念、新信息会产生新的情绪感受,然后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产生去抵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这些意向累积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行为意向要素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从理论上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寻找解决对策,有效地预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指的是大学生对施教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诸种心理效应。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直接影响到对目标对象及其相关事物的态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的不良社会认知,往往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体表现是,第一,大学生可能对教育者产生了不良的第一印象,受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进而怀疑和反感其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些不良的第一印象如同一副有色眼镜,使大学生对该教师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低劣的价值评价,引发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冷漠甚至对抗的心理。第二,大学生会给教育者罩上一圈不良的“晕轮”,因晕轮效应的影响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当大学生对某个教育者的某种不良或不当的行为特征形成突出的印象后,就容易以这个印象掩盖掉对教育者其他行为特征的认知,造成以点代面的消极结果,从而动摇了教育者的可信度,形成对教育者的偏见。这种偏见表现为轻视甚至蔑视的成分,或者远离、不愿意接近、不友好的成分。连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本身产生偏见和抵触。
(二)情感因素的缺乏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情感性。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采用统一的考试制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分数来判断大学生的政治及道德水准。这种教学体制具有外在的强制力和束缚力,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顺利地拿到学分。造成对教育者表现出来种情感上的不接受,情绪上的排斥和反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反感甚至厌恶,他们得过且过,以六十分为荣,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抱着被动、消极、或拒绝参加的态度。其次,施教者不重视情感因素。教师在课堂享有高度的权威,大学生被看作是有待塑造的对象,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张力失衡,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处于的自我意识快速提升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和尊重,当他们的自由和价值观受到外力的强压和干扰时,难免会极力抵制,对原本愿意接受的理论和愿意去做的事,也可能故意与教师唱反调,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大学生不重视对教师教风学风的评价,教师也就懒得去研究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的教学也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消极排斥心理。
(三)大学生的行为意向和实际需求被忽视
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性的行为取向。对共性的追求方面,在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问题下,难免会与学生个人的学习目的产生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带有强制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正视和重视,也应有信心用正常的手段将其扭转过来。为此思想政治课程本身除了具有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严肃的政策性和稳定性之外,还要求教材在内容上做到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一件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造成了教育内容与学生学习要求之间缺乏契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被严重忽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宏观目标讲得太多,具体要求讲得太少,要求太多但指导太少,不能有效回答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就当然地敬而远之,产生冷漠感和厌恶感,转化为对思想政治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热情。
三、大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观,但是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学生仍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对自己所反感的东西,不论是否正确,都是一概否定和排斥。这样产生的后果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形成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疏离感,而且使教者无法准确捕捉与其沟通情感的切人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有些心理逆反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口才,拥有很大的蛊惑力,很容易使其他学生甚至某些教职工与之发生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离心力,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四、探索有效的策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列的基础理论教育。学生逆反心理消除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基础理论学习时,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对各种形形错误思潮进行抵制,结合他们的实际,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作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要采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较强,强烈的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同。用单向输入的教育方式来灌输观点,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加剧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情感先行的原则,放下架子,以顾问和朋友的身份出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有效控制和引导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德育网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工作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2013年3月12日,某中学八年级的学生袁某因与同班同宿舍的学生雷某发生纠纷,在宿舍被轩某用水果刀刺伤,经抢救无效死亡;2013年3月28日下午5点,某中学八年级的学生刘某、张某等人私自离开学校,骑摩托车狂奔玩耍,车速过快导致翻车事故,刘某、张某受伤,张某因伤势过重在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死亡;2013年4月7日下午7时,某中学高二学生罗某从教学楼五层上跳楼,当场死亡;2013年4月11日晚11点,某中学高一学生王某与同班同学李某等人,同某一中高一学生陈某等人过生日,酒后双方发生争执,相互追打,王某被杀伤,虽及时送至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于次日凌晨死亡。
以上事故的发生,给伤亡学生家属带来了无限的悲痛,给学校带来了无尽麻烦和不良影响,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深刻创伤,教训十分深刻。
一、表面原因
分析以上事故我们认为表面原因是:一是学校安全管理不到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不深入,危险刀具收缴不力;二是学校法制安全教育不深入,学生法制安全意识淡漠,生命价值观不强,遇事意气用事,心理承受能力弱;三是学校信息搜集不够,信息研判与舆情处理工作滞后;四是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合力不够。
二、深层原因
一是学校安全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各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学校安全工作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足,学校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未按标准落实。在安全队伍建设上,人员少、工作量大,没有按“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要求进行配备,致使学校安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很好适应当前严峻的学校安全工作形势需要;在安全工作经费上,投入严重不足,安全工作基础条件薄弱,学校及周边安全设施建设不足,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安全管理手段滞后,“五支队伍”建设不健全,警务室标准化建设和学校及周边电子监控设备滞后。
二是学校安全工作评价与引导不够。各级各类学校对“没有安全事故就是安全工作的成绩”认识不到位,未按此标准对安全管理干部职工进行评价与引导,学校安全工作做好了,社会对学校安全监管工作的辛苦不闻不问,而学校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社会都会质问学校安全教育没做到位,把校外社会职能缺位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引发的安全事故推向学校,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却无人质问。另外,安全干部工作中受到的多是批评,少有表扬。由于职权不对称,工作辛苦而成绩上不明显,学校安全工作岗位受到冷落。安全分管领导和安全干部频繁更换,使得学校安全管理大多处于从适应变熟悉阶段,这也是造成学校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
三是安全责任追究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安全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力,有关部门在学校安全监管中存在错位、缺位、越位现象,一些部门甚至认为学校安全管理及学校校园周边治理是教育部门的职责,安全事故责任追究与各级各部门职责不相对应,安全工作始终达不到“严起来、硬起来、狠起来”的要求。
四是安全教育有误区。安全教育是安全告知教育、告诫教育(警示教育)、学校教育的综合体,不少学校用广泛性告知教育、告诫教育(警示教育)代替了全部安全教育,这些广泛性安全教育反复进行,与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不相符,不仅学生听不进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安全教育没有真正让学生入心入脑,安全防范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