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30 10:24:40
序论:在您撰写化学所有知识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职高数学;创意;优化教学
由于在职高是一个就业型的教学,来到这里的学生,程度都不一样,有的基础好一点,自学能力强一点,有的则学习基础比较差,所以这些先决性的条件,决定了职高类数学教学的困难性,再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参差不齐,还有就是学校教学设施设备的落后,也会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来学习数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基础出发,根据职高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创新为起点进行优化职高数学的教学实践。
一、职高数学的教学现状
1.职高数学教学内容的落后
在职高数学的教学阶段,有的学生来自三年制的初中,有的学生来自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之间基础大不相同。目前职高类的教科书已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体系,讲课缺乏创新,那么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对课堂的教学质量产生影响。
2.职高数学教学方式的呆板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授”与“受”的教学方式,数学的教学注重于知识点的讲解,对概念的理解,然后根据例子反复的进行练习,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数学的概念还有定义和定理以及图形;课堂上就是以教师为主体展开的,导致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不高,而且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职高数学教学重视课本轻视个人
教师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上,比较的重视课本而轻视个人;教师在课堂上,认为无论是几何还是代数都有自己一套的体系,所以教师就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一股脑的全部传授给学生,并没有注重学生个人的表现,也没有重视学生课堂的学习气氛,更没有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二、以创意为起点 优化职高数学教学的实践途径
1.职高数学教学创新导入,为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适应了以前传统教学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好的引入和创新职高数学的教学,那么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教师就要在课本原有的基础上,对教学的内容还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激发;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数学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式教学;本身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的原因就是,数学整天和公式、概念、定理、定义还有习题打交道,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然而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故事本身就具有趣味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学习数学。
再次采用实际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探索知识的规律。
最后练习生活的实际进行导入,数学本身就是抽象的,教师可以把抽象的东西转化成形象实际的东西,然后进行传授,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职高数学教学创新导入立足于教材和学生,灵活教学
和普通高中还有重点高中的学生相比,职高类的学生基础比较的薄弱,所以本身就不爱学习,再加上没有兴趣,更不想学习职高类的数学,所以教师要灵活性的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在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减轻学生的负担,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
3.职高数学教学创新导入注重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调动积极性
在传统的意义上看,教学的主体应该是数学教师,教师用传授的方式,从一上课就开始在讲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对知识点吸收,还有听课的效率都是比较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明确学生才是学习数学的主体,整堂课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看成课堂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进行探索,亲自进行动手操作,从而在观察中自己独立地思考数学的现象及其问题,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上去了,那么职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和效率也就随之提升了一个高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4.职高数学教学创新导入练习生活实际教学
很多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最后再运用于生活。很多学生认为自己为了就是就业,数学成绩的好坏和自己以后的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很多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多元化的教学,而且课后也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把周围现实的生活和数学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体会到职高数学的趣味性,从而喜欢学习数学,同时进行教学数学的时候也要注意方法和方式。
5.职高数学教学创新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切学习的先导都是兴趣的培养,好的导师可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对职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主动的学习不但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的提高。所以教师想要在激发学生兴趣上有所突破,就要不断地提高自身教学技能,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针对学生心理的、多元化的创新设计,带入数学教学的课堂中。
三、结语
职高类数学的教学中虽然教师的教学存在着一些难度,但是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思想,多采用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从而优化职高数学的教学课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培养一个适应社会压力的和自学创新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造福我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久胜.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7).
[2]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如何加强教师的科学指导[J]. 刘在平.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05).
[3]关于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 杨骞. 中国教育学刊. 2000(03).
[4]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总结[J]. 余文森,王永,张文质. 教育研究. 1999(03).
[5]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 叶澜. 教育研究. 1997(09).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器;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崔宏巍(1974-),男,河南安阳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副教授。(广东 深圳 51805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科研项目“产学研用模式下高职专业群实践教学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2JK296)、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213J310002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61-02
“汽车电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包括汽车电源、起动、照明、信号、仪表、车身电子、辅助安全电子、巡航装置等结构、原理、线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其设置的目的在于适应汽车技术的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提出的要求。通过“汽车电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在现代汽车电子技术、汽车电器系统检修与维护等方面的应用技能,使学生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理论和实操技能。“汽车电器”是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重要的模块化课程之一,针对这门课程,需要在适合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建设,本文具体从实训项目内容安排、设计方法、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结合、教学过程优化等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与研究。
一、实践教学方法探索
1.合理安排实训项目内容
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汽车电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国内、外最新的相关技术和汽车电器的原理与应用,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系统故障分析的思路和方法,逐层分析了典型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以及处理典型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一般故障的方法。将汽车电器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项目,在实训项目中突出关键知识点,注重培养和加强规范操作,以满足汽车运用技术岗位的工作要求。“汽车电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如图1所示,其中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各占50%。
2.实训项目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汽车电器”课程的前导课程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汽车发动机及控制技术”、“汽车电子控制基础”等,考虑到高职汽车类专业的学生在电子技术基础方面普遍较弱,本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课程本身也有较多枯燥和抽象的内容,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并且有畏难心理。在课程的实践部分中,学生也普遍只对汽车电器零部件的简单拆装感兴趣,不愿去对电路原理和系统进行深入分析。针对这些特点,在设计实训项目时应深入浅出,将各部分重要的知识点设计转化为高职学生可操作的实训项目,可考虑安排几个综合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并完成综合训练报告,包括项目要求、总体方案、完整的工作流程及训练成果,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电动车门窗这一部分,实训目标确定为掌握电动车门窗玻璃升降器的线路检测方法和故障诊断与排除。为达到这一目标,设计内容如图2所示,本项目最基本的要求是能够正确的拆卸和装配玻璃升降器的电器部分与机械部分,掌握玻璃升降基本工作原理后,要求学生对其线路进行正确的分析和检测,掌握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每人动手设计一套玻璃升降控制系统,要求每人自己设计的系统能够通过组合开关正确的实现车窗玻璃的升降,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比如引导学生想办法实现车窗的防夹手功能,在完成前几项要求后,对于系统的故障诊断也会水到渠成。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并且对成果有一种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汽车防盗系统检修等其他项目的设计也可以参考以上方法和思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实训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汽车类专业的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都在不断的规范与完善,但不容忽视的是课程的实训部分还存在着相对自由、随意性大的特点,学生操作无序、不规范作业,指导教师实践教学过程控制困难等问题。学生实训质量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平时的实训课属于过程评价,最后的期末实训考核属于结果评价。因此根据实训项目的特点,建立可行的学生实训评价体系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将每个实训项目的评价指标细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和完成后由实训指导教师给出评价,并且可以留出一定的分数比例给每组组长,也可使学生与其他组成员互相评价,客观的反映学生在操作熟练程度、规范性、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展开积极的竞争,避免学生在实训操作中的随意和散漫。
“汽车电器”课程中“发电机的拆检”实训评价表如表1所示,将发电机的拆检实训细化为包括拆卸装配、测量、操作规范、学生互评在内的8项具体指标,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表现给出评分并记录,学生对操作技能掌握的程度不同,成绩则不同。完成实训目标后,成绩较好的学生会有成就感,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实训评价表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来提高自身水平。平时成绩累计到最后的课程期末考试,对实训课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课程教学与汽车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
考试对于教育而言,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但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往往舍本逐末,将通过考试看做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因此,如何将考试与平时的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有效的利用好“考试”这一手段非常重要。由于汽车维修工、汽车维修电工考试的实操考核试题库是公开的,并且较为全面和系统,因此将职业资格考试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措施值得探讨,经过对新颁布的汽车维修电工中级实操考核试题的研究与分析,可以得出汽车维修电工实操考核内容分布与比例如图3所示,具体内容分项见表2。
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器在汽车维修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汽车维修电工已经是多数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毕业生的必考证书,因此“汽车电器”课程在实训安排时可适当与考工相结合,这样学生训练时也会动机明确、目的性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模块化教学改革后,根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每一门课程都有其明确的教学大纲和目标,因此课程的教学也不能单纯以考工为“指挥棒”,而是应当有所重点、合理利用。
三、教学过程的优化研究
“汽车电器”课程重点讲授汽车常规的电器结构、组成、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分析电器电路,掌握电器电路故障的检测与诊断,通过分析找到故障,从而解决汽车电器和电路维修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的每个实训项目都可以深入的挖掘其在企业和实际应用的背景。如在汽车防盗器这部分的实训教学设计中,结合市场上流行的某种电子防盗器的设计思路、安装方法,并以该防盗器防盗窃成功的典型案例作为情景来安排实训,学生以组为单位真正的在汽车上设计安装,并要考虑线路布局、防盗器安装部位隐蔽性、异常情况下熄灭发动机的不同途径、防盗器工作可靠性等多种因素。通过真实的实训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汽车电器”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色,建议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来教学,如传统的教室内集中讲授与计算机多媒体(文本、图片、视频、声音、幻灯片等)、互联网等手段相结合,讲解汽车电器的基本理论知识,注意基本概念的引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总体、由分析到综合。在学生掌握汽车电器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其在汽车维修方面的应用,从微观到宏观逐步构建汽车电器知识与技能体系。任课教师需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教师自己必须进入角色,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教材且要具有较广的知识面;讲授要富于逻辑性。在讲课时,要适当提一些问题,可以将一些比较枯燥的概念与日常生活实际及学生过去所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高职汽车类专业“汽车电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注重应用,面向实践,结合汽车的实际相关电路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力求体现“保证基础、加强应用、体现先进为本位”的特色。注重以提高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际案例的引入,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力求突出重点、讲透要点,分散汽车电器与电子系统的各个难点,把握好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深度。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因时、因人、因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曹家喆.汽车电子控制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高文.教学模式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有效途径
就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的国家大事。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之首,据我国教育部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数据显示,从2001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翻了6倍,从115万增加到630万,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80万人。大学的扩招随之带来了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局面,使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情况,毕业求职前做好相应准备,已成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积极探索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帮助学生理性择业,实现就业、职业和谐发展,提高就业质量,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核心,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之一。
一、近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凸显“择业难”特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基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与本科院校存在着较大区别,高职教育人才定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期望是毕业即能上岗、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
本人在从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中,对所带1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从入学到毕业就业,发现约60%的高职毕业生所谓的“就业难”,实为“择业难”。即学生找一个工作不难,但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却不容易。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部分学生在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时,都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由于缺乏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毕业生在面临就业时缺少方向,出现不能理性择业或盲目就业现象,进而造成就业难和频繁跳槽情况发生。
二、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学生理性择业的基础
不能客观、理性的认识自我,缺乏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造成高职学生择业迷茫的主要原因。职业生涯规划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自我认识,通过职业测试和评估,理性、科学的分析自己,确定自己的职业气质和职业兴趣,进而制定符合自己特点的职业生涯路线和行动规划。包括学生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职业分析过程和职业训练实践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为学生设计职业方向,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人成才,对学生的职业选择与未来职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就业指导有效性
就业指导是高校辅导员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高校辅导员多具有教学和管理的双重身份,既是就业指导教学的主要师资力量,也是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伴随他们度过整个大学时光。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各个阶段的要求,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到辅导员管理日常工作中,在各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是提高学生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
(一)大一学年侧重树立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大一学年是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学习、科学认知自我方法,发现自身潜能和优势;并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测试、生涯人物访谈等实践活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职业目标进行方向定位。 转贴于
1、利用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引导学生培养对专业的认同感
对于人的整个职业生涯阶段的规划,生涯发展大师萨珀(Super)提出了著名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从终生发展角度出发,把整个人生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立业与发展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处于各个阶段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晚,这一块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是一个空白,学生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一般来自父母或师长的建议,加上高考的竞争激烈,大学新生入读专业会与填报专业有所出入,在高职院校考生被专业调剂的比例更高。这些原因造成了新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的迷茫和失落,影响到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处于成长和探索阶段的大学新生的可塑性大,通过引导,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专业及职业的认同感。
2、利用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引导学生根据内外环境,找寻自己的职业锚
职业锚,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职业生涯规划时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要素。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种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锚,影响因素包括天资和能力、工作动机和需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职业锚对职业选择既有重要影响。
(二)大二学年着重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大二学年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工作中要着重对学生能力进行定向拓展,通过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学科竞赛,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深入企业,了解社会,亲身体验企业工作生活,使学生了解专业就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出自己的差距,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
在这一时期里,辅导员要配合学校、专业课老师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理念教育等,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制定职业规划,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辅导员要根据每名同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启发学生职业梦想,参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做好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参谋,并因人而异地提出个性化的指导意见。
(三)大三学年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特点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大三学年是高职学生的毕业年度,在这一年,学生要完成实习、择业、就业等多项关键项选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这一时期辅导员工作要加强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指导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状况、有关就业政策和法规,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点来调整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特长,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就业的主动性;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就业技巧的培训,使学生学会收集就业信息、简历制作,掌握面试技巧,熟悉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程序和内容,懂得常见的劳动争议解决办法,增强劳动法规、法律意识,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大学生实现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社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素质和能力,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一化学 苏教版 必修课 教学思考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材内容,几乎结合了整个高中化学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完成为后续学习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给学生适应的空间。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会做好准备,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而在高中学习中,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在每一章学习前,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不仅仅是预习,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则是不会发现的,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逐一回顾,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所以,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扎实基础。此外,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学生负担。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大题中,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书本上的实验现象,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在水面移动等现象,单凭想象,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化学的学习,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为此,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推断能力,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1(19).
(一)提出问题
教师在对教学大纲总体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提出课堂上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和重要问题,创设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创设提问是最关键的环节,一般要体现两个原则:
1.从教学大纲出发,围绕大纲中的重点提问,把重点问题解决了,教学一般重点也就掌握了,也就是先难后易的过程。
2.使基础生物化学知识与实际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学生整体思维的形成创设的问题必须呈现与日常的相关情景,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制造教学兴奋点。例如提问“为什么吃糖也会长胖?”“长跑锻炼之后为什么腿会酸?”“酸奶是不是往牛奶里面添加了酸就变成了酸奶?”“为什么饿了就感到头晕眼花?”等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二)自学思
这一阶段要求教师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采取自学的形式通览教材,理解、讨论老师所提出的题,不再仅仅在课堂中机械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打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样就有效地降低了传统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所造成的教学缺陷。问题式教学法创设疑问在先使学生能够在疑问的引导下主动地去探求和思考问题,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对教材做笔记,对重点内容进行标注,对不理解的内容以“打问号”形式进行标注。同时,教师要课堂上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自学遇到的障碍,并引导学生尝试自主解答所设的问题,让学生发表他们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遇到有难点的章节,比如“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链”,设置小组讨论,以4人对坐为宜。小组内互相提问并互相解答疑问,发挥小组的集体智慧。
(三)充分解疑
这一阶段以教师解答学生疑问为主。解答学生所提的所有问题,一方面联系现实生活着的例子,丰富课堂信息。如讲到酶原激活的时候以自身胃没有被自身胃蛋白酶溶解为例;另一方面,教授学生解答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总结收尾
教师以提问已经解决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学生总结本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确保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点。
二、问题式考核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在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模式上,笔试成绩占主要部分,而课堂表现、试验成绩以及课后作业成绩等仅占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对死记硬背生物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点。采取随堂提问的方式,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记录学生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知晓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不足。通过随堂提问的检查形式,能够有效地帮助高校生物化学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生物化学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54-01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授课。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产生,微课就是其中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内容更加具体与生动。初中化学是较抽象的并涉及很多化学现象,利用微课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热情。
一、微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1)微课适用于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化学涉及了很多化学知识点,教学内容比较多。教师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授课,很难将那些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讲解清楚,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使用微课视频教学能起到层层引导的作用,利用微课教学中直观形象的动画以及视频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并进一步消化。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教学而言,微课具有更强的直观效果,并且使用微课讲课更加生动与具体。
(2)微课适用于抽象的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想象力。对于想象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有很多化学现象不能理解,也就比较难理解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抽象的知识难点制作成微课,利用动画以及图表、图片的形式将其展示出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现象。例如,在讲解“水分子的变化”这一内容时,虽然化学课本上已经有了水分子的图片,但是缺乏直观性,学生对水分子破裂这一现象还是会难以理解。如果通过微课视频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就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现象的理解程度。
(3)微课适用于化学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学中会有很多的化学实验,涉及大量的化学方法和化学过程的验证。这类知识点虽然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直观性不强,操作性也不够好。而将这些化学实验制作成微课视频的形式,并配上相应的文字,就能更加有效地将化学方法与化学过程展示出来。
二、微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微课教学使用的安全性。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有些实验演示本身就具有一定危险性,有些化学物品具有毒性和腐蚀性,这样的实验需要在特定的安全的环境中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会更加安全。微课具有直观性的特点,学生通过微课学习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发生的反应,同时有利于实验安全性的提高。例如,在讲解“我们周围的空气”时,教师需要利用红磷对空气中的成分进行测定。红磷燃烧时产生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具有较强腐蚀性的酸性氧化物,不能直接用手或皮肤接触,也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气味。这种实验在实验室进行演示时会比较危险,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微课视频代替实验演示,学生也能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现象。
(2)使用微课视频的重复播放功能拓展学生知识。化学学习时包括了很多“点”的教学内容,比如教材的解读、题型的精讲、对考点的归纳等一系列教学内容。教师在讲解这些化学知识点时比较零散、杂乱。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微课进行教学,将所有知识与内容以短小精炼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从而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根据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进行疑难问题的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同时,微课具有重复播放的特点,对于一些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反复地观看微课视频,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例如,教师可以将所有的酸性物质和碱性物质进行分类,通过微课视频有规律地展示出来,呈现给学生整齐、组合完整的知识点,便于学生记忆。同时对于一些需要识记的化学药品,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其特点罗列出来,并配上图形,加深学生对化学药品的印象。
(3)利用直观的微课教学突破化学知识重难点。化学是一门较抽象的学科,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抽象能力,但是理解抽象知识点仍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候使用微课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观察,从而突破化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利用微课形象生动的动画,使学生直观地观察更加微观的世界。例如,在讲解“粉尘爆炸”时,粉尘爆炸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如果进行化学实验会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仅仅通过看多媒体,学生又很难感受到粉尘爆炸时所产生的威力。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微课教学,将其制作成直观的微课视频,在化学课堂播放,让学生进行感受,并且避免了危险。
三、结束语
化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通过化学实验展开教学。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不十分理想的状态,而利用微课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微课教学具有直观与形象性的特点,教师要适当地采用微课教学使得化学教学效果提高。但是,微课教学不能适用于化学所有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要合理地利用,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红艳.浅谈微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6(10).
关键词:探究型化学实验题;PQ4R策略;模式化解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8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33
探究型化学实验题是当前各地中考化学重点、热点题型。试题在素材选取、材料组织、考查知识点的设置、整合等方面比较创新,既考查学生双基,又考查学生将书本知识迁移至新的问题情境中的应用能力,体现了化学学习中“化学·技术·社会”的教育思想。在每年中考阅卷中发现,这一类试题都是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 ,皆是这类试题阅读量较大、信息丰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阅读理解及从试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偏弱有关,而这部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所花精力也不少,付出很多,收获却不大。实践中笔者发现,PQ4R策略演变后形成固定解题模式,在应对探究型实验题时效率很高。
一、PQ4R策略演变介绍
PQ4R策略由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在罗宾逊的SQ3R学习法上改良而来,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和推广,该学习策略初期在语言、文史类教学中应用较广,通过实践,将该学习策略稍作修改应用到化学课堂,更符合目前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养成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所谓的PQ4R学习策略是指Preview(预习),Question(设疑)、Read(精读)、Reflect(反思)、Recite(复述)和Review(复习)[1]。作为一种学习策略,它将阅读、理解、运用等揉合在一起,能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很好地锲合。教学中我们将这六个步骤以如下释义介绍PQ4R策略演变:
Preview:粗读。即对试题进行第一遍阅读,以获知试题的目的、所涉及的知识点。
Question:阅读问题。以了解试题围绕的操作、反应原理、化学用语、所需要的能力策略等,即对试题的细节点作初步了解。
Read:精读,带着问题进入题干去寻找相关知识节点,同时理顺命题者的意图,寻找隐含条件,结合图、表、数据去分析试题。
Reflect:反思。即将在精读过程中所获取的信息与问题进行初步结合,判断因果关系与显隐信息之间的逻辑是否正常,作答是否合理,表述是否清晰、规范。
Reply:写出答案。即完成试题的作答过程。
Review:回顾。对试题及所有相关的信息,包含问题及解答在内的所有内容作一次认真的回顾,看是否存在理解不恰当,回答与试题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若有则修正。
二、PQ4R策略演变后在探究型实验题中的应用举例
探究型实验题常常包容较大的信息量,有源于学生现有水平而高于学生现有水平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而适用的解题模式。这对学生而言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PQ4R策略演变后更是兼顾了解题习惯又兼顾了解题模式的培养,嵌入平时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化。
例[2]:小婧同学所在的活动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分到“镁带能否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的探究课题,请你和她们一起探究。
(1)CO2气体的的制备
用如图装置制备CO2气体,写出仪器A的名称:______;
组装仪器时,m、n插入橡皮塞的次序是先装
后装 ;若将长颈漏斗换成分液漏斗,优点是_____。反应中若选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________。
(2)探究镁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小婧将燃着的镁带插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带燃烧剧烈,在集气瓶内壁附着白色物质和黑色固体。镁带与二氧化碳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
猜想Ⅰ:产物是氧化镁和碳;
猜想Ⅱ:产物是氧化镁、碳化镁(MgC2)和碳。
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
小原同学查阅到资料:氧化镁能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在热水里的溶解度较常温时大;碳化镁亦能与热水反应生成乙炔气体和氢氧化镁。
[实验分析]
为了探知白色物质成分,小组同学们实验如下: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热水至固体不再溶解,没有气体生成,则猜想____不正确;
②为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物质的成分,请你帮助她们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_______;实验现象_____。
若这一猜想正确,则镁与二氧化碳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通过本次探究,你对“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有何新的理解: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二氧化碳气体能否支持镁带燃烧”为背景设计的实验探究题,整合了实验仪器、实验技能、实验策略的选优和新的实验课题的探究等。考查学生运用现有知识面对陌生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和解题时的敏捷性;重点考查了学生在情境中运用知识、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PQ4R模式在本题中的运用如下:
P(粗读):通读题意,本题分两块进行,一是气体的制备,二是新问题的探究。
Q(阅读问题):试题考查仪器名称、操作中的细节、反应速率的控制、实验原理;镁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物的探究、化学守恒思想、新物质的检验等等。
R(精读):阅读时围绕重点细节,例如:“仪器名”、“装置安装的先后次序”、“选择相应仪器的优点”、“化学用语”、“白色物质、黑色固体”、“猜想的根据”、“氢氧化镁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变化情况”、“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对燃烧的新认识”等等。
R(反思):相应考查点的内容命题意图是什么?所有的信息是否均已经挖掘出来了?我这样作答是否符合知识间的联系?
R(写出答案):在答题纸上规范作答。
R(回顾):在以上阅读及思考中有没有未关注到的知识点?知识的应用及迁移有没有不够顺利的地方?等等。
总之,PQ4R学习策略演变后应用于探究型实验题的解题,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关注解题细节,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增强对知识点关注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形成模式化解题能力将是一种全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