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0:07:07
序论:在您撰写金融科技与金融工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国内依然沿袭着传统教学模式,最常见的是讲解传播模式,教师约花5分钟温习上堂课主要内容,再讲解新知识,最后归纳小结并布置作业练习,整个过程都是板书加讲授,教师头脑里装的只有教案,课堂缺乏活力,同时由于金融工程学所涉及的知识是相对抽象、枯燥的,这种方式下培养的学生掌握的仅是表面书本上的知识,知识点是模糊的,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讲解传播模式最大的缺陷是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上课中出现的问题,因此逐步出现较为先进的模式:引导模式,其具体流程是由教师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探究猜测,再由老师逐一推理并最终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克服了学生不参与的缺陷,却终究是以老师传授为主,成效一般。本文根据几年教学经验并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对基础知识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同时针对本课程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引入案例教学与实验操作环节,以增强学生应用与动手能力为最终目的。
2教学方法设计
2.1重视案例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点的机械灌输,忽视了生活中的应用,往往令学生对课程产生枯燥无趣、高深难懂的印象。而如果能够从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教学,不仅将知识点得以充分展示,而且还能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案例教学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实践应用型和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流程:展示案例—分析案例—知识内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针对金融工程课程体系主要研究远期、期货、互换、期权四类衍生产品的特点,可将班级分为4组,每上完一个阶段的课程,就由教师事先指定一个相关案例,由小组运用所需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且要求小组每个人都要发言,再由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评价和提问,在此过程中观点得以充分碰撞,最后由小组长将案例内容与知识点进行小结,避免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模式,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和团队精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国内衍生产品市场处于摸索研究阶段,缺乏真实的案例,在教学中布置的案例都是参考国外的,脱离了国情。
2.2增加实验教学
金融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金融管理类人才,强调动手能力,而实验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平台,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验教学应遵循以学为主、技为辅,学技结合。实验的目的是深化对金融工程课程中基本理论、原理与方法的理解,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为进一步进行专业研究奠定基础。根据教学课程设置的安排,设置了6课时的Excel软件操作实验,利用这类辅助技术解决金融工程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如解决利率的换算,年金、养老金等问题,实现对无收益资产远期、支付已知现金收益资产远期、支付已知收益率资产远期的定价。能够用Excel软件模拟布莱克-舒尔斯期权定价模型,应用该模型根据结果能够进行分析期权交易的价格波动状况等等。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课程中所学的内容,逐步提高学生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本次引入金融实验过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但在增加案例与实验教学环境的同时,应注意到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不能忽视。
2.3主动式教学
传统填鸭式的教学及生硬的强化训练虽然能暂时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却培养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的知识面,更要多关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因为短暂获取的知识是会遗忘的,而学习能力却是永恒的。如同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样,不要只给别人钓好的鱼,而要教他们钓鱼的技巧。
2.3.1培养学生主动收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中,可按如下程序安排进行教学: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实施任务—成果交流。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一方面,创设情景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尝试小组探讨、全班交流、论文报告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教师运用教学艺术,利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立体化的评价激励机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态度。不仅能有效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更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收集、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及综合应用信息的能力。
2.3.2体验式教学
现在都注重实践教学,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学生参与的活动面不够广,大部分学生是活动的“旁观者”,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走“过场”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模式,是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的学习和教学模式,因此体验式教学是个可取的方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模仿现实中的情境,采用真实的数据,用来解决经济问题,该方法操作性强,易于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可使理论知识理解更加透彻,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模拟炒股,模拟期货炒作,鼓励学生参加网上模拟炒股大赛等,若具备一定编程能力则可自己设计技术指标。
3结论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双语课程;网络课程
1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早在2001年11月, 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 中第八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王本华(2003)在上海召开了 “英语(与双语)教学国际论坛”,在《双语教学论丛》书中对双语相关的概念、双语教学的理论等进行了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研究。并强调要在金融、国贸、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较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金融工程学》作为金融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实行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近年来,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教育公平化和教育全民化等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网络教育突破时空限制等特性,使得网络教育成为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由美国白宫发起的GLOBE计划,是一项由科学家和教育家共同策划、通过互联网将科学家、教师、学生、学生的家长和朋友组织起来,共同致力于研究和理解全球环境问题的国际研究和环境科学教育计划,由全世界人们共同建设的一门网络课程。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高教 [2005] 1号),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网络课程逐渐成为传统教育的第二课堂,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成为传统教育的有益补充。可见,网络课程的建设已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之一。由此,本研究认为2013年教育部新增课程《金融工程学》设置为双语教学网络课程适应了当前金融学专业国际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1929 年世界双语教学第一次会议在卢森堡召开的,标志着双语教学成为国际性教育问题。在此之后,众多教育工作者们开始纷纷投入到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当中,他们的努力为双语教学的发展开辟前进的道路。早在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浸入式双语教学名族运动标志着全球范围的浸入式双语教学革命运动拉开了帷幕。目前,加拿大被称作是世界上双语教学最为成功的国家,其发展成熟的浸入式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我国外语教育和如何强化外语学习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双语教学实验有着较好的指导意义(王斌华,2003)。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大概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这些科研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双语教学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二是针对双语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相关研究。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双语教学研究虽然有了一些成果但还仍然是处于发展初期,对双语教学基本理论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开展。
20世纪末全球就掀起网络教育的热潮。1989年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NGFL);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正式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主要源于以下理论:
2.1 阈限理论
阈限理论又称临界理论。它把双语学习者分为两类: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精通型和不精通型的双语学习者对认知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或负面效应。阈限是一个能力的分界线,达到第一阈限时负面效应则可以被避免;当达到第二阈限时正面效应则大大提升。阈限理论的关键是使学生从第一阈限达到第二阈限。
2.2 双语教育评价模式理论
斯波尔斯基认为,以往的双语教学太过于简单,仅涉及到部分问题。他对双语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基本变量进行了归类,并提出了自己的双语教育评价模式。改模式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双语教学的社会环境;第二层次,双语教学计划的目的;第三层次,双语课堂与双语学校的运作;第四层次,双语教学的效果。通过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可以促进双语教师更加明晰,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推进双语教学发展。
2.3 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基于自身原有经验与外界刺激相互整合的渐进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转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当成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建构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就是要让学生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建构自己的新知识体系。
3 《金融工程学》双语网络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成功经验,本文以2013年教育部新开课程《金融工程学》为基点,通过对《金融工程学》双语教学网络课程的设计,来实现第二语言学习目的和掌握专业学科的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目标。这两个目标包含了对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思维和智能的发展、文化修养和情感意识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同时,通过网络课程,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双语教学网络课程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自身更好地适应社会与参与社会竞争。对《金融工程学》进行双语网络课程设计如下: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非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会计核算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收入的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的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末计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处置等内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难点:难以理解“摊余成本”这个概念和掌握计算“摊余成本”以及折价、溢价的摊销额,因此,在教学当中,运用T型账户这一辅助手段进行分析和计算,这样既形象又直观,简单明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发行日折价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
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利息收入核算时借记“应收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贷记“投资收益(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某公司债券(利息调整)”;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不包括“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账户余额,其等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余额(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应计利息”、“成本”、“利息调整”三个明细账户的借方贷方余额之差)减去已发生的减值损失,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余额(不包括其中的公允价值变动明细账户余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例1:A公司于2009年1月1日购买了B公司当日发行的面值为600 000元、票面利率5%、期限3年、每年12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支付价款(包括交易费用)为584 190 元,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对该债券持有期间产生的利息收入进行后续计量,假设该债券持有期间不存在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情况。
分析:本例的难点是确认实际利率和计算持有期间不同时间点上的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就是该债券未来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折算为现值等于取得该债券初始确认的账面价值(584 190元)所使用的利率,由于B公司债券的初始确认金额低于面值,因此,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一定高于票面利率。先按6%作为折现率进行测算,查年金现值系数表和复利现值系数表可知:3期、6%的年金现值系数和复利现值系数分别为2.673和0.840,B 公司债券利息和本金按6%作为折现率进行计算的现值如下:
债券年利息额=600 000×5%=30 000(元)
利息和本金的现值=30 000×2.673+600 000×0.840=584 190(元)
因此,实际利率i=6%。
(1)2009年1月1日取得债券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债券(成本)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584 19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15 810
根据上述(1)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1所示)可以看出,2009年1月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84 190(600 000
-15 810)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84 190元。
(2)2009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 (600 000×5%) 3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051.4
贷:投资收益(584 190×6%) 35 051.4
根据上述(2)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2所示)可以看出,2009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89 241.4(584 190+5 051.4)
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89 241.4元。
(3)2010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 (600 000×5%) 3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354.48
贷:投资收益 (589 241.4×6%) 35 354.48
根据上述(3)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3所示)可以看出,2010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94 595.88(589 241.4+5 354.48)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94 595.88元。
(4)由于2009年、2010年采用四舍五入法计算投资收益,因此,造成省略部分尾数,而利息调整要在债券的持有期限内全部摊销完,所以,最后一年的投资收益倒挤出来,即:2011年12月31日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为5 404.12(15 810- 5 051.4-5 354.48)元,再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得到2011年12月31日确认的投资收益35 404.12(30 000+5 404.12)元,会计分录为:
借:应收利息 (600 000×5%)3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404.12
贷:投资收益 35 404.12
根据上述(4)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4所示)可以看出,2011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600 000(594 595.88+5 404.12)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600 000元。
通过T型账户分析上述例1,很容易求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时点上的摊余成本。对于折价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摊余成本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每期确认的投资收益(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越来越大,每期摊销的利息调整(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就越来越大。反之,溢价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摊余成本越来越小,导致每期确认的投资收益越来越小,每期利息调整摊销额(应收利息-投资收益)就越来越大。在不考虑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无论是溢价还是折价购入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到期时其摊余成本等于债券面值,利息调整全部摊销完毕。
二、发行日溢价购入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
对于购入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利息收入核算时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某公司债券(应计利息)(债券面值×票面利率)”,贷记“投资收益(债券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某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例2:C公司于2010年1月1日购买了D公司当日发行的总面值为500 000 元、票面利率8%、期限3年,到期还本付息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实际支付价款(包括交易费用)为520 800元,要求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当期利息收入,假设该债券持有期间不存在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情况。
分析:同样,本例的难点与上述例1的相同。实际利率就是该债券未来收回的利息和本金折算为现值等于取得该债券初始确认的账面价值(520 800元)所使用的利率。由于C公司债券的初始确认金额高于面值,因此,该债券的实际利率一定低于票面利率。先按6%作为折现率进行测算,查复利现值系数表可知:3 期、6%的复利现值系数为0.84,D公司债券利息和本金按6%作为折现率进行计算的现值如下:
债券年利息额=500 000×8%=40 000(元)
利息和本金的现值=(40 000×3+500 000)×0.84=520 800(元)
因此,实际利率i=6%。
(1)2010年1月1日取得债券时的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成本)
500 000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20 800
贷:银行存款 520 800
根据上述(1)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5所示)可以看出,2010年1月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20 800(500 000+20 800)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20 800元。
(2)2010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00 000×8%)40 000
贷:投资收益 (520 800×6%)31 24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8 752
根据上述(2)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6所示)可以看出,2010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52 048(520 800+40 000-8 752)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52 048元。
(3)2011年12月31日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00 000×8%)40 000
贷:投资收益 (552 048×6%)33 122.88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6 877.12
根据上述(3)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7所示)可以看出,2011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585 170.88(552 048+40 000-6 877.12)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585 170.88元。
(4)由于2010年、2011年采用四舍五入法计算投资收益,因此,造成省略部分尾数。而利息调整要在债券的持有期限内全部摊销完,所以,最后一年的投资收益倒挤出来,即:2012年12月31日应该摊销的利息调整为5 170.88(20 800-8 752
-6 877.12)元,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得到2012年12月31日确认的投资收益为34 829.12(40 000-5 170.88)元,会计分录为: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应计利息) (500 000×8%)40 000
贷:投资收益 34 829.1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D公司债券(利息调整) 5 170.88
根据上述(4)的会计分录登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总账的T型账户(图8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12月31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户余额为620 000(585 170.88+
40 000-5 170.88)元,即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620 000元。
通过T型账户分析上述例2,很直观、容易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同时点上的摊余成本。在不考虑减值和公允价值变动的情况下,无论是溢价还是折价购入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到期时其摊余成本等于债券面值和利息之和,利息调整全部摊销完。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工作过程
作者简介:丁永琦(1966-),男,河南兰考人,开封大学财政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46-0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因此,从传统的以学科建设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行动体系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模式已是发展必然。若不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那么高职教育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针根本无从谈起。
一、课程设计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程设计的定位。国际金融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根据从事进出口业务岗位及岗位群设置情况,并对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该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以培养学生从事进出口业务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与《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等前导课程和《国际结算》、《国际贸易实务》等后续课程构成完整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根据《国际金融》课程所面对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基本国际金融业务人员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知识目标。熟记国际上常见的自由兑换货币的图样和基本知识;能熟练判断世界主要外汇市场各种汇率标价方法;对即期外汇、远期业务、套汇、套利业务能熟练操作;能熟练进行交叉汇率的换算;能够分析国际收支、外汇制度对外贸企业的影响;能够运用外汇即期、远期业务在进出口中的熟练操作;能够运用国际金融业务进行进出口业务的风险的防范;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贸企业的国际融资业务。
2.技能目标。具有对国际货币改革、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制度、利率变化等分析能力;具有基本的从事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具有把国际金融业务的操作能力运用到外贸企业中的能力。
3.态度目标。刻苦学习的精神―听课专注,思维积极,作业独立完成,正确率高;敏锐的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经常收集和关心国内、国际上的金融改革,分析对本行业的影响,预测行业的走势;遵纪守法原则―时刻记住遵纪守法为本职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干违法、违纪之事;诚实守信的品格―做事要诚实、守信、正义、和谐。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课程内容与项目设计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外贸业务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为线索,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金融保险实训基地”及省内银行、外经贸企业作为实训场所,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主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课内外均有实训项目,双线并行。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本课程设计了2个学习项目,包括16个学习型任务,具体如下表:项目一的任务:培养学生国际金融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国际金融基本业务的能力。项目二的任务:培养学生外汇报价、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融资业务操作与管理能力,使学生具有把外汇报价、外汇风险防范、国际融资应用到外贸企业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针对高职高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认识特点,在国际金融教学内容上尽量关注国际金融最新发展,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实例、最新动态,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同时还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目前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国金融改革的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突出课程教学能力培养的实务性和适用性。在安排组织国际金融授课时,一定要结合高职高专办学特色,突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职业岗位能力等要求去安排,突出学就业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要求,突出学生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实践操作,突出实务性和适应性。
(三)突出课程教学安排的系统性和先进性。自注重高职高专的“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时也课程改革不但立足现在,也要也要对国际金融的历史进行回顾,只是历历史观的体现,要让本专业的学生把握国际金融理论和实践演进的脉络,体现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系统性,同时还要对国际金融未来的改革发展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趋势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力求体现国际金融教学改革的开放性和先进性。
(四)突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教研室和金融保险教研室的老师积极与和河南省相关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证券、外企等,加强沟通交流,成立了金融、外贸等方面的学者、专家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并与这些企业签订了实训基地协议,以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实践机会。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进一步突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实训室,购买教学软件,使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质量得到模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有力支持。例如:从2006年开始,通过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金融保险专业学生参加 “世华杯”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就是利用我院的金融实验室的设备、教学软件来参加这次比赛,无论是外汇买卖、期货交易、股票买卖都是与真实交易同步下进行的模拟交易。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很快适应真实的工作岗位,从而达到实践教学的设计效果和目的。
另外,我院还注重双证书教育的培养,组织了包括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保险人、证券等资格证书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鉴定与考核
注重对任务、项目完成的过程及完成结果的考核,并且把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职业素养列入考核内容等。具体考核指标如下:
(一)态度目标的鉴定与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工作责任、团队协作度、主动性、课程参与程度占5分,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占5分。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10%。
(二)技能目标的鉴定与考核。根据学习小组任务完成情况、团队成员贡献度、团队作业效果等来考核占10分;参与实训的过程来考核占20分,这部分主要交给企业兼职教师完成,实行基于工作过程化的教学评价模式,不仅突破了过去以试卷评价为主的传统模式,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30%。
(三)知识目标的鉴定与考核。主要通过金融、外贸业务员工作流程设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考核指标,聘请资深行业专家共同开发,工作任务导向贯穿整个方案设计过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性考核,采用笔试书面答题方式,该项占共计60分,其中理论部分20分,实践40分。该项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60%。
四、结束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职教界针对在传统“双元制”模式下,职业学校的教学偏离职业实践和滞后科技发展而进行课程改革的成果,它对欧洲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等探索,就是源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的核心思想。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也从一个单一的讲授者转变为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从而实现学生向“做中学”的自主学习过程转化。当然,实施课程改革之后也带来了诸如教师工作量大、课堂组织难度大等问题。但是为了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以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应该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工作流程;职业岗位;承保理赔
金融保险专业根据岗位实际需求,采用灵活的实践教学形式,充分开展行业授课、顶岗实习,学生参与实战经营;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岗位所要求的素质为重点培养目标,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实务经营能力与基本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保险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客户服务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培养素质全面,适应力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养,掌握保险基本知识,具备保险业务经营能力与专业技能,能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从事业务拓展、查勘定损、核保核赔等实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保险一线人才。
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下:
(一)保险营销 工作任务有:1.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2.进行增员招聘、团队建设、业务辅导;3.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参加公司安排的各项业务培训。
(二)保险承保 工作任务有:对承保标的进行筛选、对承保标的的费率或者价格进行确定、对客户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等。
(三)保险理赔 工作任务有:确定理赔案件、查审证明和资料、核定保险责任、履行赔付义务。
(四)保险客户服务 主要工作任务有1.通过电话、电邮、柜台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及人提供投保、理赔等方面的专业咨询及业务处理;2.负责保单及相关材料的纸制文档及电子文档的档案管理工作;3.记录、跟进客户及人的诉求,转呈相关部门落实客户需求。
(五)综合内勤 工作任务有1.帮助业务员解答与条款与契约相关问题;2.按照业管规则进行保单填写与初步风险核保;3.负责与业管部门进行保单、产品资料交接;4.负责发票等重要有价证券的管理。
二、职业岗位要求分析
按照保险公司的工作流程设计专业岗位分别有:保险营销、保险、保险承保、保险理赔、保险客户服务、综合内勤岗位等。
(一)保险营销
是开展业务,特指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开展保险业务。保险营销岗位工作要求:1. 开拓客户,确保销售目标的达成,正确选择保险营销渠道;2. 掌握社交技巧方法和营销手段,对保险商品进行促销;3. 正确计算保费;4.具备沟通协作、服务创新的能力;5. 协助客户进行理赔、给付、保全变更等服务;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对应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营销技巧》、《保险客户心理》、《保险营销礼仪》、《保险产品分析》。
(二)保险
保险岗位要求:1.依据确定目标市场的调研目的,用问卷、电话、访谈等方法进行调研;2.能与被调查对象进行有效沟通;能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表述保险条款的内容,熟悉保险的专业知识和一切客户可能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详尽、准确、通俗易懂地解释保险条款。具备较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灵活运用营销和社交技巧、方法;4.能用电脑进行文字输入,并熟练使用office软件;5、能按照公司的要求填写固定格式的投保单,并建立相关数据档案;能按照保险公司和银行的要求开立保费帐户;按照保险公司要求领取保单和收据;及时交给客户并介绍收据的作用和理赔程序、变更告知和理赔通知;6.具有金融财务知识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能正确计算保险费;会在银行开立账户;7、时刻遵守职业文明礼仪规范;语言规范,举止得体;8、能吃苦、耐劳,有持之以恒精神、工作踏实、认真、谨慎,积极主动;具备客户至上的服务意识;9、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具备抗挫折能力;具备及时总结自己工作、改正错误、补救失误的能力;10、遵守相关法律(保险法\民法通则),有商业道德,保证最大诚信。需要取得《保险从业资格证书》。
(三)保险承保
将投保单资料输入保险公司内部计算机承保系统;搜集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根据核保政策对投保人提出的投保申请进行审核;决定是否承保并做出承保决策;缮制保险单证
保险承保岗位要求主要有:1.熟悉保险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2.较全面地掌握保险基础理论、核保专业知识;掌握保险条款、保险合同、实务处理方法及基本原理,熟悉保险核保业务管理的政策、流程及服务标准,并能正确贯彻执行核保方针、政策及制度;3.熟练运用办公系统软件,掌握统计和量化分析方法;4.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较强的沟通能力;5.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6.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能力;7.人寿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财产保险要求具备一定的机动车辆相关知识(车险)、进出口贸易相关知识(水险)等。
所开设课程主要有《保险承保》。
(四)保险理赔
保险理赔岗位要求了解保险理赔的相关知识;能够协助理赔员为客户提供理赔服务。
1、掌握接报案、查勘、定损的方法,及时进行手工登记立案。
2、根据立案通知书,及时登录未决赔案,准确选择出险原因,准确录入预估赔款金额。
3、收集或催收有关索赔单证。
4、缮制理赔案卷,对于拒付的案件,能够做到向客户合理解释拒付原因,并能妥善处理与客户的纠纷。
5、及时通知客户领取赔款。
6、按有关规定装订、保管理赔案卷。
7、按月编制理赔业务报表说明;编制季度、半年、全年理赔分析报告。
所开设课程《人身保险理赔》、《财产保险理赔》。
(五)保险客户服务
保险客户服务岗位要求有:
1、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2、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为目的的为客户服务。
3、多次沟通,稳定并拓展客户,做好后续跟踪服务。
4、运用互联网、电话、传真、信函等多种途径与客户沟通。
5、熟练运用office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业务系统操作熟练;具有较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工作主动性较强。
6、有较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技巧,聆听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
7、坚守保险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抗压能力强。
所开课程有《保险客户服务》等。
(六)综合内勤
综合内勤岗位工作任务有出单及核对保单,提醒外勤续保、录入与存档业务相关的资料、配合内勤主管进行单证整理对应开设课程《计算机基础》、《保险客户服务》、《保险产品分析》、《保险承保》、等。
三、学习领域构建
校外实训大致包括:一是到保险公司业务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实地演练,熟悉业务操作流程;二是到各类保险标的责任事故现场、汽车修理厂等,培养现场查勘、核定赔偿责任、分析理算保险赔款的能力。三是到保险公司营销部参加晨会、夕会、业务培训,随保险业务员走访客户,掌握陌生拜访、约访、条款解释、拒绝化解、业务谈判、促成签约等营销技巧。
参考文献:
[1] 陈俊杰;《高职院校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探析》;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年03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金融学;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关键词:高校;公司金融;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46-02
作者简介:熊晓炼,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经济、货币银行。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双语教学模式的《公司金融》课程改革”[编号:gdjg(2010)034]的阶段研究成果。
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的更高要求,许多高校都已进行双语教学试点,结合国外的理论与实践内容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早在200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使得双语教学成为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双语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趋势将不断加强。但目前在已开展双语教学的大部分高校中,其教学方法和手段仍比较陈旧,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笔者结合贵州大学经济学院金融专业《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践,对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促进该课程双语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一、公司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是微观金融范畴的三大支柱之一,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投资决策、融资决策和资产管理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全过程,也是教育部确定的 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目前,国内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块展开,皆偏重于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不利于金融专业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金融环境逐步开放、市场化趋势日益明显,金融微观化特点明显增强,对高等教育金融人才的培养和金融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而公司金融课程具有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接轨的现实意义。由于公司金融理论从国外引入,其学习和研究在国内仍然相对落后。过去的引进与传统教学是在使用中文译本或重新编著的基础进行的,很多公司金融理论的精髓在授课过程中会出现理解偏差,甚至受编者水平所限导致对理论的误读。为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其理论及方法,高校应将该门课程作为双语课程进行建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英文多媒体课件,教师混合使用中英文讲授,将国外最先进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直接传输给学生,能快速、直接地把最新的微观金融的动态传递到课堂,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分析公司金融问题的方法、工具,对国际稍前沿的理论形成整体效应,培养具备专业英语能力同时能解决实际金融问题的国际性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高校公司金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偏离。公司金融课程作为金融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首先属于专业课教学。但部分高校忽略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一味强调要用全英文授课,完全不顾公司金融学科知识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将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英语课,教师单纯强调英语的语法和表达技巧,以语言教学的方式来讲授双语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组句构篇和其他专业语言知识等,虽然有很强的实用性,但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割裂成英语词汇、概念、语法,难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学术思想。这与该课程关注的采用何种最为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的初衷相悖,作为合格的金融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语言教学只是传授知识的手段,双语教学应区别于语言学科的外语教学,也应区别于各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因此,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当以传授公司金融理论与知识为重点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用英语沟通和分析企业融资、投资、上市和兼并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辅助教学目标。
2.双语教学教师水平有待提高。目前,高校设立的专业课程较多,但真正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较少,这直接影响了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既有良好外语运用能力又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双语教师,能熟练地运用外语讲授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动态。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听说方面较为欠缺,存在口语不流畅、发音不够准确等问题,难以用外语准确地表达专业知识,而国内尚未设立专门的、系统的双语教师培训机构,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缺少对外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只为迎合高校教学质量改革的要求,尝试开设双语课程,因而双语课的教学质量不理想。
3.缺乏高质量的双语教材。双语教材的选择、教学大纲的安排、课程的设置都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而教材选择适当是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前提。目前,各高校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普遍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使用较多的是Stephen A.Ross编写的Fundamentals of corporate finance,以及Richard A.Brealey,Stewart C.Myers与Franklin Allen著由McGraw-Hill出版社出版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英文原版教材语言纯正、内容丰富、通俗易懂,但存在教材容量多、较多的生僻专业词汇、国内外企业制度的差异及案例脱离中国实际等问题,由于课时的限制,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挑战。让本科学生完全理解全书的内容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往往让外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失去信心。同时,英文原版教材价格高,受学生和家长承受能力影响难以推广。虽然近年来国内出版社推出了一些改编后的双语教材,如王化成改编的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Eugene F.Brigham 及Joel F.Houston著、沈洪涛编的Fundamental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但这些教材的适用性还有待检验。
4.学生外语水平个体差异,影响双语教学效果。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将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随着教学条件的提高和教育的普及,当前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英语学习主要是语法和单词,缺乏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此外,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使用全英语授课对于英语水平较好、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来说容易与教师产生交流和互动,教学效果较好;但外语基础不牢的学生由于听不懂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对课程和学科的兴趣逐渐丧失,甚至产生恐慌心理,使双语教学出现负效应。考虑到学生外语的层次差异,教学设计往往只针对大部分中等英文水平的学生,结果是课堂信息量不足,效率不高。
5.教学模式单一,缺乏科学性、灵活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应与金融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运用实践性强的教学形式,注重应用能力方面的培养。但现在双语课程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是教师单向灌输或将双语课变成翻译课,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课程单调乏味,不能启发学生灵活运用英语和专业知识积极地思考。目前公司金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少对双语运用能力要求的设计。
三、完善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策
1.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定位。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语言并非学习公司金融的最终目标,必须树立金融专业知识为教学重点的目标。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应将外语与金融专业密切结合起来,将目标定位于教师运用外语对课程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既了解国际企业制度和文化,又了解我国经济金融环境,通过专业教学推动英语水平的提高,并利用双语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英语拓展专业技能,以培养具备微观金融活动的实际决策和操作能力的金融人才为最终目标。
2.提高师资质量,强化激励机制。学校应加强政策和制度的扶持,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海归留学人员、外籍教师或资深双语教师来校任教,定期派出教学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或访学,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设立双语教学培训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双语教学理论及技能培训,定期开展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对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课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还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学校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与考评体系,推动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例如,设立双语课程建设专项资助经费,计算工作量时提高双语教学课时系数,双语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出国深造等方面优先。
3.以原版教材为主要教材,与推荐报刊资料及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相结合。原版教材不仅语言纯正,而且内容新颖,能反映学科专业前沿的最新信息,教师事先可根据学生的外语水平进行筛选,选择的标准为该教材能基本概括公司金融的理论和方法,能反映学界已达成共识或权威性的分析方式。它能为愿意进一步研究公司金融理论的学生提供知识和方法上的基础,也能为将来从事公司理财具体实践的学生或专业工作人员形成一定系统的理论认识。针对原版教材内容多、价格高的特点,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学校以专项经费设立双语课程教学研究小组,对课程选用的原版教材进行分析,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对原版教材进行改编,同时推荐一些国内外报刊资料、相关中译版本参考读物供学生课外学习,及时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走势的影响,以及金融领域出现的新问题介绍给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帮助他们理解原版教材的内容。
4.有针对性地教学,激发学生双语学习的主动性。公司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的对象最好是三、四年级金融专业本科生,因为高年级的本科生有较好的英语读、写、听、说能力,并且已经完成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推行学生自主选课制度和教师选拔的方式对学生分班,使授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为公司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学校、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公司金融双语学习氛围,学院可组织金融英语口语比赛,邀请国内外专家作英文报告,设立公司金融课程相关实训,让学生将西方较为成熟的公司金融理论在中国资本市场中进行实证分析和检验。
5.多元化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公司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应采用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精讲基础理论、原理及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重视金融职业道德熏陶,重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构建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而对实务性、较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课后自学;②理论课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课程中的重要概念、规则等,辅之以小组用英文进行公司金融案例专题讨论,学生独立完成各项目的投资、融资、财务计划等计算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加深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③交互式教学,组织学习小组,采取交互式学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根据给出的英文公司资料要求学生做出资本预算及项目决策,分小组让学生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小组书面报告;④课后、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局域网,创建网络双语教学平台,教师把教学资源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后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对授课内容进行独立思考,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⑤科研型教学法,以教师课题、金融教研室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研立项及SRT,在亲身感受科研氛围和工作方法的同时,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掌握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方法及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办公厅,2001-08-28.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3]王慧.“公司金融”双语教学各环节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4]顿朝晖.《公司理财》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设想[J].财会月刊,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