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范文

时间:2024-03-29 10:06:32

序论:在您撰写高中语文必修教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第2篇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透过服饰看王熙凤

二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王熙凤的服饰进一步了解王熙凤

三 教学时数

15分钟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题导入: 同学们,当你们与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主要是透过什么来初步判定一个人呢?衣服长相还 是? (生答)

恩,大家都回答的非常好,那么今天我们就透过服饰来分析一下黛玉眼中的“神妃仙子”——王熙凤

(二)研读分析

曹雪芹是“江宁织造”的后人,对服饰描写别具一格,他在《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每个人物的服饰描写都服从于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性格,而且有一定的美感。分析服饰描写,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首先,我们来找出王熙凤服饰描写的句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接下来我们就通过服饰来进一步了

解王熙凤。

1、 我们先看这些服饰的颜色(大家从文中找出颜色词语):金、赤金、豆绿、玫瑰、缕金、大红、五彩、石青、银、翡翠。这些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答) 【凤姐服饰的颜色张扬,略带收敛。凤姐头饰金色为主,衣服色泽基调是红配绿,色彩对比强烈,显出了人物较为张扬的个性。但外衣的石青色和宫绦的豆绿色又缓冲这份张扬。反映出凤凡事争强好胜的个性,同时她也懂得掩饰收敛。虽说石青色缓和了这份张扬,但是却遮掩不了她的野心。《大清会典》规定:从皇帝、后至王公大臣,其礼服(即衮服、龙褂、朝裙、补服等)一律用蓝或石青色。所以清朝贵族崇尚蓝和石青色,贵族阶层里,都以石青色为贵。石青色虽然不是那么绚丽耀眼,但却能体现出一种贵族气息,能够达到炫耀自己地位的作用。】

2、 接着我们看下王熙凤服饰的材质:金丝,八宝、珍珠、珠玉、玉、洋缎、鼠皮等。凤姐的饰品全是八宝、珍珠等,极尽奢侈和华丽。同时,凤姐衣服的面料很昂贵,不是“洋货”便是“皮货”;而且纹样与做工讲究,就看“刻丝”,用熟的蚕丝做纬,生的蚕丝做经,熟丝是彩色的,生丝是单色的,然后用丝平织出图案花纹……华贵精美,符合她的贵族少奶奶的身份,同时也透露出她对财富的热衷与追求。

3、 (典型)不知大家注意到“五凤朝阳挂朱钗”这个饰品没,“五凤朝阳”是钗形,“挂珠”是钗上垂饰的珍珠,连缀于凤鸟的衔口上。这件首饰引人瞩目和联想。“朝阳五凤”正好与王熙凤字中的“凤”吻合,“凤”为百鸟之首,暗合了凤姐管家主子的地位,也显示了她的权势与霸气。你们也可以用同样的道理来分析“盘螭璎珞圈”。我们从颜色、材质、做工图案等方面可见凤姐在服饰上煞费苦心啊。茅盾先生也曾说:“人物服装的描写不是没有目的性的,不应该为描写服装而描写服装。”而中国古代的服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衣冠服饰既可以显示人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折射人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思考下,为什么她要如此精心设计自己的穿着呢?

【王熙凤的服饰,表面是在于表示隆重地迎接黛玉,实际上其主要目的在于炫耀其地位、身份、财富和手中拥有的权力,从中也折射出其独特的心态。】

① 向初来乍到的黛玉炫耀其身份、地位、与贾母的特殊关系。王熙风高贵的出身——大家闺秀,“金陵王”之千金;在贾府与众不同的身份、地位——贾琏之妻,王夫人内侄女;深得贾母的宠爱,与贾母的关系非常特殊——众姑娘都不敢妆饰奢华而她却敢妆饰奢华乃至俗不可耐,众人在贾母面前“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而她却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在贾母面前说笑随意,打情卖俏,“放诞无礼”。这些无形的身份、地位、特殊的关系,或通过王熙凤的言语流露出来,或通过王熙风的服饰显现出来。在此王熙凤的衣着服饰可以说就是她的地位、身份的物化,“处处留心,事事小心”的黛玉定能体察王熙凤这身“打扮”的奥妙及其用意。

② 向黛玉炫耀她的财富。“东海缺了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王熙风娘家(王府)经济实力之雄厚可想而知;“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她婆家(贾府)财物之丰富由此可见。至于王熙风本人的财富有多少,从她披金挂银、戴珠缀宝的服饰中略见一斑。同时,王熙凤又是贾府财物的实际支配者,贾府财物任其挥霍,或假公济私、据为已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对于虚荣心极强的王熙凤来说,财富之多不便直言相告,但又得设法让黛玉知道,因此,她只好借助自己的服饰炫耀出来,让黛玉有所察觉。就此来看,王熙凤的服饰正是炫耀其财富的金字招牌、无声的广告。

③ 向黛玉炫耀她所拥有的权势。在贾府对财物,王熙凤可任意调拨挥霍,这是财富支配权;对“丫头老婆们”她可以颐指气使,随意处罚,这是治人权。集财产支配权、治人权于一身,可见王熙风权力之大,权势之盛。为了更好地揭示王熙凤所拥有的权势,作品除了通过王熙凤的语言外,还通过王熙凤的服饰表露出来,王熙凤此时此境的服饰正是她所拥有的权势的象征。同是生活在贾府的“姑娘姊妹”,为何贾氏三姊妹的“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唯有王熙凤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究其原因,主要的是没有拥有王熙凤那样大的权力。王熙凤能支配贾府的财物,爱怎样就怎样,不需要经过他人之手。而贾氏三姊妹则不同,她们所需之财物,必须经过王熙风这一关,要仰王熙凤之鼻息。王熙凤想给就给,想不给,只要找个托辞就可不给,贾氏三姊妹也奈何不得。从这点上看来,王熙凤这身奢侈华丽的服饰正是无声地炫耀了她所拥有的权势。黛玉初进贾府,看到贾氏三姊妹“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而“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王熙风此时却一身“与众姑娘不同”的“打扮”。论条件,贾氏三姊妹同样拥有王熙风的条件,可她们三姊妹却没有王熙凤那般打扮,原因何在?除了贾氏三姊妹在贾母面前不敢如王熙风这般“放诞无礼”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不像王熙风那样有“心眼”。作者对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描写只是轻轻地一笔带过,而对王熙凤的服饰进行浓墨重彩地详描细写,一方面是借贾氏三姊妹的妆饰来衬托王熙风的与众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就是让读者从王熙凤的服饰中更好地认识她不但生活奢侈,而且恃宠

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

(三)总结

本堂课我们透过服饰来看王熙凤的形象,我们看到了王熙凤极尽奢侈的、颇费心机设计的服饰,同时也了解了王熙凤这样处心积虑设计服饰的目的。从而看到王熙凤生活奢侈、恃宠骄人、争强好胜、颇有心计等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清代著名小说家。名沾 ,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而饱尝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红楼梦》前80回稿子。

 

高中语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教案范文

2.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教案(2)

3.高一必修三语文林黛玉进贾府预习教案

第3篇

高中语文教学《寡人之于国也》鉴赏

1.结构严谨。

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2.善用比喻。

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3.气势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高中语文教学《寡人之于国也》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教学《寡人之于国也》鉴赏相关文章:

第4篇

“高中语文新课标”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这五个系列各有侧重,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多,所给的教学时间少,需要语文老师动脑筋、巧实践,让每个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中有所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达到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近年来,笔者根据本人的教学专长和兴趣爱好,选取“诗歌与散文”系列,在对选修课和必修课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教学策略研究,探索总结了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相同之处

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大体也相同。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构建高中语文新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这三点是选修课和必修课这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

选修课五大系列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但从本质上说,这些系列不管如何区分,只是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上的侧重点不同,它们都是语文课的一部分。因此,凡是必修课常见常用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都是适用于选修课的,不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它,也不能让所谓的新的方法左右了我们的教学内容。例如《唐宋家散文选读》的教学,就一定要和必修阶段的文言文教学采取不同的方法吗?没有这样的必要,实际上也没有这样的可能,因为文言文的阅读规律和教学规律是必须遵循的,该学习的实词虚词等一个也不能少,不能因为教学内容安排在选修课中就可以无视这样的基本规律。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课型设计的不同之处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之处在于,理论基础侧重点不同。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更侧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基础性与均衡性,它由五个模块组成,它致力于学生良好思想文化修养的形成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增强,使学生“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选修课在体现课程基础性的同时,则更注重了学生特长的形成与个性的发展。它由五个 系列组成,每个系列可设计若干模块,使学生选择的灵活性更大,选择的空间更广阔。新课标提出选修课“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相比必修的“基础性、均衡性”特点,选修的这一点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因为选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不同,它是以必修课为基础的教学,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教学的要求理所当然更高一点。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考虑学生参加高考的实际。正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基础,所以选修课的教学容量与必修课可以适当加大,教学的节奏可以适当加快。文本的处理,更不可面面倶到、按部就班,应该精心整合、大胆取舍,而且它要求活动多一点,为学生的自主研习和探究留下更大的空间。尽管不同的选修课程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和必修课相比都应该有更多、更丰富的活动式学习,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选修课程都是一种专题学习,而选修课程的教科书也大都是一种专题式结构,教学中应该加强专题意识,以更好地营造教学情景,增强课堂教学的张力,提高教学的效益。“共同基础,多样选择”,是新课标设计选修课程的基本理念。就目前所见到的选修教材,容量准备都超过其预设的学分所规定的教学时间。选中再选,将是选修教学的共同特点,即在所选择的模块中仍可以或者说仍必须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选修课给学生更多一点自主,让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一般说对所选择的内容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以更充分地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和前提,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和提高。选修课与必修课是相辅相成的、互补的关系。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系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议题集中、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的功能,理论性较强,但它不是课堂中的一个局部环节或随意性、添加性的教学活动,需要较周密的计划与一定的组织、准备工作,时间要求也较高,在实践中有时需要一节课甚至几节课来完成。

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教师应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让学生自己多阅读、多讨论,形式丰富一些。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是此类选修课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例如,在《中国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用专题探讨教学指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教师给出书目《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让学生对什么是“文化散文”进行专题探讨。弄清楚“文化散文”是多种涵义的集合,并在此讨论上继续延续专题式探讨,品味余秋雨独特的语言风格,进而探讨余秋雨的散文风格。

〔教学案例〕选修一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第15课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通过专题总结,让学生对词人李清照的一生有清晰认识。从而对她的所有诗词有非常准确的解读。

教学过程:一、诵读《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和永遇乐(落日熔金)

二、下发当代散文家梁衡《乱世中的女神》全文,快速通读

1.在了解她生平的基础上,回顾《声声慢》。请学生从生平遭遇的角度分析她的创作心绪。

2.指导学生从生平看其写作特色,找出分水岭。

3.指导学生分析这两首词的意境和写作手法,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来。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于联系的普遍性、文学的形象性、以及文学欣赏的想象性和创造性,用比较教学法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很多教师都有许多成功的实践,甚至理性的总结。的确,语文教材里选编无不是经典,它们自与其他名家名篇,包括有关的文献或者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自然给我们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上此类型的课时,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唐诗宋词选读》第二单元“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教学版块为例,我尝试让学生去体验自己进行教学的乐趣。第二单元有6首诗歌,我把学生分成6组,要求每组学生尝试讲解一首诗歌。我在简要讲述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写教案的基 本要点后,让学生进行准备,从查资料、写教案、做课件到讲课等,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让学生在诗歌主题、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的自学,我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整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也不错。在以后的宋词教学中,我也陆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比较教学中,教师不用说太多,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对两首背景故事一样的诗歌进行鉴赏,其过程有趣而丰富。此时,教师将几个高考考点(表达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巧妙贯穿进去,效果好又不死板。

(三)角色扮演教学强调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是一种模拟训练方法,其特点是角色扮演的情境具有拟真性,由学生扮演某种任务的角色,要求扮演的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认知自发地投入,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所扮演角色的感受与行为,以发现及改进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行为表现。采用角色扮演法时,扮演角色的学生数量有限,其余学生则要求在一边仔细观察,对角色扮演者的表现用“观察记录表”方式,对其姿势、手势、表情和语言表达等项目进行评估,以达到教学的效果。观察者与扮演者应轮流互换,这样就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模拟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使实现学生爱好和特长的自我组合,因此我们要强调因材施教。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的读排演教学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传记选读》第三单元有六篇古文,任务很重,我们为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选择心仪的一位历史人物,查找他的有关资料,用舞台剧的形式再现他的人生经历。

设计目的:

1.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唱主角。

2.通过活动带动教学,引导学生在读排演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

3.通过让学生亲自表演、亲身体验,引导他们对文中人物进行情感态度的评价,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设计方案:

以全班学生为一个整体单位进行组织,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搡作步骤如下:

1.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全员参与申请,每位学生都要写出书面申请材料,内容包括怎么确定演员人选,如何进行排演,有什么创新性的设计等等问题。通过此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主动研度文本,同时学习如何化阅读文本为舞台剧本作品。

2.选拔若干名演员。同样是要求全员参与,每人写出一份篇书面材料,内容包括你愿意扮演哪一个角色,并说明理由,你为什么不想扮演其他的角色等等问题。通过本项活动,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研讨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给出一定的评价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以上两轮选拔中积累的文字内容为学生上讲台宣读和介绍自己写的书面材料,师生共同评判,最终确定一名导演和若干名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观看和评价后,再推选出一名最佳演员,颁发“最佳演员奖”给以表扬鼓励。

4.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目的是引导学生不仅要会背诵原文,而且还要会翻译课文,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教师;学生

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得,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生命、发展中的生命来对待,也没有顾及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教师是教学机器,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课堂上,教师沉闷地教,学生被动地学,不仅导致了课堂效率的低下,也导致了教师的厌教,学生的厌学。生命课堂正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以关爱生命、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为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课堂氛围,进行教学评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一、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概念 人的主动、健康发展是当代教育的终极追求。生命课堂,是从生命的视角,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想概括。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师生经历生命的活泼,展示生命的精彩,体验生命的意蕴,最终实现每一个生命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是以因高中语文的存在而使课堂生命充满生机为表征,以学生的应用、审美、探究等能力发展为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以教师帮助学生学习言语的动态生成过程为教师科研素养的达成手段,以师生的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步实现为最终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新模式。

二、高中语文“生命课堂”的特征 (一)师生共同成长,目标柔性

课堂既是学生成长的“天堂”,也是教师的职业处所,专业的舞台,事业的平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发展目标不求整体划一。

(二)重视体验,关注过程

课堂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教学过程是培育学生知情意的过程,是学生个性彰显、拓展和提升的过程。教师放手让学生体验,想方设法让学生体验,在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质量时,提升自己作为研究型教师的水平。

(三)注重高中生认知与个性心理差异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出现明显的差异,加之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是从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分必修和选修,课程实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课堂中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等,很容易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脱离文本,远离言语,并以为应然。实际上,高中语文教学应以课本为“本”,以“言语”教学为“本”。课堂中的知识、能力、审美、情感等目标的实现应以“学习言语”为本,为“抓手”,在课堂演进的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四)注重语文能力的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把应用、审美与探究三大能力的培养作为语文素养目标实现的具体途径。因为当代社会,学生必须掌握言语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必须通过言语应用才能培养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同样,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理应在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有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加德纳说:“不同的智能组合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差异的主要根源。”

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对语文已有偏好。“生命课堂”尊重他们的偏好,为他们个性言语的发展搭建平台,允许他们在应用、审美、探究能力发展方面具有个体的不平衡性。

三、“生命课堂”的构建与语文教学改革

此前的多次语文教学改革都只是较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更好的获得知识,忽视了语文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提升人对自然与自身的责任感。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以“立人”为中心,即教学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未来;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主上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关注,对课堂生命意识的觉醒,是培育“人”的教学。构建“生命”课堂就是为了让语文教学更好的回归培育人的本体价值。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其工具性,还要关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为此,必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高中语文“生命课堂”构建的途径

(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模式

每个学生的性格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性格内向则比较喜欢独自学习,有的外向则喜欢谈论且商讨进行学习,老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满足不同的学生。例如,在教学《鹊桥仙》一文中学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对于牛郎和织女这两个人物的形象,作者在文中所想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就可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酷爱影视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梳理思路的学习,有些同学则可以通过活动表演把文章的情节以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一表现出来,有的则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和要好的朋友商讨问题等方式来加强对文章的印象,以此来达到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二)精心设计教案,让文本“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好的教学氛围,就需要老师依据课本上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设计出让师生、生生间相互交谈、辩论的教学方案和内容,培养和鼓舞学生勤于思考的能力。

(三)让文本与生活相联系,以文本彰显生活魅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教学课堂课本上的内容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实践方面的活动安排,让学生从这些活动中了解学习的乐趣和文章的思路,引发他们思考。

总之,语文的生命课堂是联系老师和学生的枢纽,课堂教学对于每一个与它有关的主体都要营造活跃的生命力,才能让其体现出课堂的创新。

第6篇

【摘 要】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状况,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优化教学设计,分解知识点具体运用教材,进而优化课堂结构。有意识地探索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这在当前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的推进,原有的“勤劳加汗水”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所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做好“减法”,怎样做足“加法”,是当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是由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决定的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负担重”的状况。即便进行多次课程改革,这种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有的语文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忽略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使课堂进入放任无序的状态。教师没有发挥好课堂上引导者的作用,没有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一堂课结束了教师没有给学生什么,学生也没有从本课中收获什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尤其一些青年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足,时常会在课堂教学中被学生的问题牵制,忽略了课前预设的实施,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师生都是费力不讨好。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是由高中语文学科的教材特点决定的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课文材料有较强的主观性,学生的主观能力作用的发挥程度影响着对教材的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继承和发挥了传统教材的长处,注重了各个专题和每篇课文间的有机联系,能把学生的语言、思维训练和思想道德提高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如何灵活运用教材传授知识、方法和技能,学生怎样通过教材获得知识、学习方法和技能,是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

三、德育教育渗透到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

马克思曾说过:“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实现高中语文课堂的“减负增效”,就是教师独立地创造性的“教”,学生独立地创造性的“学”。我个人认为“减负”,更深层次的是教育观念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达到“增效”的效果。尽管教与学没有定法,但是只要我们肯专研,就会找到高中语文课堂“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做足“加法”

教师备课,要“吃透”教材,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对这节课教学内容进行的预设。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课前预习什么、怎样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教师可检测掌握一手材料,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预习学案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再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结果,再次调整教学设计。通过优化了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二)分解知识点,做好“减法”

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为例,第一单元是欣赏小说,教学应该注重从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入手关注全文,深入学习文本内容。这时候就需要做好“减法”,分知识点进行教学。《老人与海》中的“大海”等环境富有象征意义,对老人来说是生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物个性形成和展示的一个大背景、让学生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把小说的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典型的课文中,把每个知识点讲透,把与知识点相关的高考题型讲全,何愁不“增效”。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升效率

新课前的精彩导入,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扎实的课堂教学,应该由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在合作探究环节,应注重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研讨,来生成新的问题,促使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各小组学习目标的完成。另外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锻炼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四、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的意义

高中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从功利的角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高考成绩,从长远的角度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新理论的课程改革即将在神州大地破土而出,在高中语文课堂实现“减负增效”,也是适应新课标教学理念、教材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的需要,更是把学生从耗时长、效果低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更高的能力去全面发展,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在教学实践中,还有丰富多彩的“减负增效”的策略和方法有待于我去发现。“减负增效”绝对不是一种口号和形式,在做了“减负”的尝试,“增效”就成了教育教学中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晓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践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

[2]任志鸿.《高中语文优秀教案》[M].南方出版社,2009.12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泰勒原理;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课程编制

拉尔夫・泰勒(R .W. Tyler)在“八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49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提出了极具普遍性但又产生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泰勒原理”。该原理旨在阐明一种观察、分析以及诠释一个教育机构所提供的课程及教学计划的基本原理,它主要围绕四个中心问题展开,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认为要从事课程编制活动,就必须得先考虑这些问题。但是泰勒在他的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他只是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与程序。同时他也认为这些问题的本身就构成了考察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实际上,人们在回答泰勒的这四个问题时,也就确立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泰勒原理在课程设计具体行动方面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是课程研究中的经典范式。因此,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我们无疑要运用泰勒原理,让它在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指导我们科学的改革。

一、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泰勒提出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时,他认为确定教育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因为其他所有的步骤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如果我们要制定一个教育计划并力图不断地改进它,就很有必要对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有些概念。这些教育目标将成为选择教学材料、勾勒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步骤以及准备测验和考试的标准。”[1]其次,制定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他建议要考虑学习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哲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目标进行筛选。最后,确定教育目标后,要采取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它控制着课程,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它反映着教师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哪些进步与发展的期望和追求,课堂的一切方面,组成部分和阶段都必须服从它。因此,语文教学目标的制订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语文课堂行为及语文教学评价都有重要的意义。设计清晰、表达明确的教学目标,既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语文教学过程及评价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长期以来高中语文教学总是把教师备课,课堂内容丰富有条理作为抓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讲解占去了课堂的主要时间,没有给学生的实践提供足够的机会,从而使学生成了语文知识的消极接受者,实际上,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

从泰勒所论述的教育目标的确定中可以看到,泰勒的课程模式较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这正是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需要改进的。泰勒关于课程设计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个主体在其论述的问题中都有所体现。在论述学校应该追求的教育目标时,他要求从广泛的来源中索取教育目标,其中之一包括从研究学习者本身去寻找教育目标,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对研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的方法做了详细叙述。然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很多时候是由学科专家确定,并未从学生者本身、当代校外生活、学科专家建议等如此广泛的来源中来确定教学目标,更没有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习经验的选择及学习经验的组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很大一部分也是由教育专家和教师来决定的,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的很少。因此根据泰勒理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需求,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使学生在获得语文学习自信心和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方面最大限度地受益。

二、不断调整课程编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泰勒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对于教育目标的确定中提出,要根据目标选择学习内容,组织学习内容,再到学习结果的评价,似乎提供了课程编制的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直线性的课程编制过程。而事实上仔细阅读泰勒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可以发现泰勒所论述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对课程的编制也是不断发现其中的不足,不断提高的过程。泰勒在论述“如何评价学习经验的效果”时指出,“我们不但要分析评价的结果,以指出各种优点和缺点,还有必要检查这些资料,以便就这种特点类型的优点和缺点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能的解释或假设。”[2]还明确指出利用一般程序,在泰勒看来,“课程编制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在编制材料和程序时,要对它们进行试验,并评估它们的结果,指出其中的不当之处,提出改进的意见;然后就是重新规划,重新编制课程,重新对其进行评估。”[3]可见,在泰勒眼里,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要根据实际状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并且利用评价来改进教育目标,从而改进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首先,要在观念上有对课程要不断加以改造、调整的思想。教师对课程编制通常体现在其教案中,很多教师认为上课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似乎也是年复一年地使用同一个教案,很少意识到要对课程的编制进行不断的调整。其次,不仅要利用评价来改进课程目标,改进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同时应根据课程编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包括学生的因素及不确定的周围情境等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课程适应不同情境下的教学需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因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征:语文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具备极强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而且要懂得如何通过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

首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修满必修课程的10学分便可视为达到了高中阶段本课程基本学业的最低要求,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同时设计了五个选修课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可以设计若干模块。课标要求学校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在必修课之外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个性差异发展的不同需求。另外,采用学分制,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这是促进我国语文课程改革与世界课程改革同步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在课程编制中,要结合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几方面获得发展。此外,教师应采取各种手段开展并充分利用课堂互动活动。高中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未来的实际情况比较贴近,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要点,拓展学习内容,揣摸好角色心理,指导学生设计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表达,提供尽可能逼真的场景安排,加上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学必然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在生活中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