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9 10:06:30
序论:在您撰写国外市场前景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场外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我国的场外交易市场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关村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公司挂牌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该市场向全国扩容的趋势也成为其建设的重要改革点。中关村市场逐渐成为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奠基石,并通过优胜劣汰,提升了挂牌的中小企业资金运作的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了直接融资的渠道;同时也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天交所市场发展现状天交所目前也主要是为了“两高两非”ii公司股权提供交易和融资平台,还为私募股权基金份额提供交易平台。天交所具有以“小额、多次、快速、低成本”的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特色股权融资模式。融资金额一般每次不超过5000万元,而且考虑到企业挂牌后的增发,以及带动的银行授信额度增加和股权质押融资,总融资额仍较为可观;中小企业按需融资,资金使用效率高,有利于市场理性发展。融资时间短,不存在繁琐的层层审批,一般从项目启动到完成融资用时3个月左右。融资方式灵活,已经挂牌的企业一年内可以通过天交所市场实现多次股权融资,融资效率较高。与此同时,天交所对市场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的收费进行管理和整体控制,挂牌企业的最终融资综合成本远远低于其他资本市场。截至2013年2月底,天交所市场累计挂牌企业256家,总市值23526.75百万元,天交所的行业涉及与中关村市场略有差异,多以制造业为主,其他领域也多有涉及。
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前景展望
因此场外交易市场的成熟稳健发展显得迫在眉睫尤为重要。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个企业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在初创期之前在此处又加了一个种子阶段,此阶段内,企业犹如尚在襁褓中刚出生还未成长的婴儿。健康成熟的市场是能为各种不同企业主体提供所需金融服务的市场。资本市场是为企业服务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也应该顺应企业成长周期的变化。如下图示3所示四个层次的资本市场。第一层次资本市场,为处于已形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成熟期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资本市场。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规模很大、业绩稳定、市场风险较小的企业,通常采用有形的证券市场交易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主板市场。第二层次资本市场,为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规模和业绩在各方面低于第一层次,而市场风险和成长性高于第一层次。既可采用有形市场,也可无形市场。如创业板或交易所以外的柜台市场形式。第三层次资本市场,为处于初创幼稚阶段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规模和业绩在各方面低于第二层次,而市场风险和成长性高于第二层次。通常采用区域性证券交易所或分散的场外柜台交易形式。第四层次资本市场,为处于种子阶段和初创前期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其服务对象规模和业绩在各方面低于第三层次,而市场风险和成长性高于第三层次。iii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要发展到成熟期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的,市场上成熟期的企业是少数的,绝大多数企业都处于创业期和成长期,而这些企业恰恰急切需要场外交易市场提供融通资金的平台,以求得生存发展。可见,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对企业的成长是举足轻重的。建立以场外交易市场为基石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能为处在各种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更全面更完善优质的金融服务。以中关村市场和天交所市场为两个基点,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场外交易市场以中关村和天交所为基础点,辐射全国,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场外交易市场。中关村和天交所的建设已初见成效,虽然活跃度不及主板市场热烈,但是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突破各种难关,已实属不易。自2010年起,中关村市场的扩容问题就被业内热烈追捧和讨论,2011年,高新技术企业标准放宽,将会有更多企业符合其挂牌标准,初步估算,将有3000多家中关村园区内企业将成为强大资源储备和后备军。天交所截至2013年2月底,挂牌企业已覆盖26个省市,而不仅仅局限于天津滨海区,而是扩散至山东、福建、河北各省。虽然各省的挂牌企业数量不多,但是省份范围的广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首先完善挂牌后服务。对于已挂牌企业,园区将营造环境,加强对公司挂牌后的服务。一是将已经挂牌公司作为公共政策聚焦的对象,引导和鼓励挂牌公司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聚集作用。进一步完善和挂牌公司的定期联系机制,做好服务工作。二是帮助挂牌公司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才、市场、用地、并购重组、国际化发展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制订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政策。三是督促和引导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自觉接受证券监管部门和投资者的监督,规范治理结构,依法履行持续信息披露义务。挂牌企业的良好运营将为后备军企业的挂牌树立坚定的信心,同时利用优秀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建立挂牌企业培育孵化机制,达到一定财务指标或者市场标准之后,即可参与培育计划,享受更便捷的挂牌快速通道,以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此市场,逐渐形成覆盖全国范围的场外交易市场。
作者:王宁 单位: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会计学系
[关键词] 私人银行;外资私人银行;竞争分析
私人银行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提供的一种个性化的高端金融服务。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正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金融服务新热点。随着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设私人银行,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业务正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热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财富市场的可行性
亚洲各经济体的日渐富强为当地银行创造了大量机会,随著亚洲阶层急剧膨胀,向有钱人提供投资理财及私人事务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亚洲各地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有80多个私人银行机构在亚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他们在亚洲地区所设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GDP从1997年的3624.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加了98.9倍,人均GDP2009年为6914美元。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联合的《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亚太地区富裕人士的财富总值达8.4万亿美元;中国大陆与日本占亚太地区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的64%。同时,《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2006年富裕人士财富总值分别排名第二、第四。而富裕人士平均净资产分别列居第一、第二,均值超过500万美元。中国大陆和香港富裕人士的财富集中度都较高。中国的34.5万富人拥有17,300亿元的资产,超富裕人士占该市场富裕人士总人数,中国为1.44%,集中度仅次于中国的香港(1.53%),高于新加坡(1.39%)。并且,中国70%以上的富裕客户都集中在中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而私人银行业务本身的特点就是从中心城市向卫星城镇辐射。由以上数据表明,富裕人数之多,财富总量之大,完全可以和香港市场相比,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又据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2010年6月24日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个人资产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士,2009年总数达到47.7万人,较2008年增加31%,继续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私人银行市场逐渐成熟,亚洲本土客户经理所管理的资产约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之外的地方,如瑞士、纽约和伦敦,客户经理们管理的亚洲客户资产额则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的3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监管机构为该行业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境外私人银行坚信这个市场商机无限,为迈过这道门槛,一直在努力进入当地市场的并积极建立市场地位。
二、中国银行业法规分析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24日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办法》在归纳总结境内外商业银行实践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分类,并界定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性质。所谓个人理财服务,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账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满足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了监管部门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和有关程序。转贴于
私人银行参照针对大众理财的相关监管指引,还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但私人银行与一般的大众理财无论在产品结构和销售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办法》中,提到从客户的角度针对“特定客户群”的服务,一般把它叫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一对一的,或者简单来讲一对多的,而不是具有普通特征的“客户群”。
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多家外资私人银行出于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要求,针对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追求高增殖、高回报的特征,产品设计相当激进。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外资银行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损失严重,投行模式下的私人银行无论是在品牌和资产上都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令这些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进行了严格限制——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不能参与PE投资、定向增发等。同时,该《通知》还规定,“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就意味着,银监会对金融理财行的风险作了规定限制,银行如果做股权投资类产品,也只能面对高端客户,投资起点起码在30万元以上。这份通知的出台意在加强和改善风险控制,一方面对理财产品的安全和风险作了限制,同时也指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出路,即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这一利好消息也激励了外资大规模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三、中国金融制度分析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尽管潜在的市场很大,但也面临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制度限制?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金融的混业经营,即身为银行,可以从事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等多项金融业务。中国金融业却还处在分业经营状态,即银行只能做银行业务,保险公司只能做保险业务,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等等,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不相通。监管层的许多金融政策也都是针对分业经营的。这使外资私人银行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步履维艰。在这样一种分业经营状态下,人才也是单一化的占绝对多数,综合型财富管理专才十分稀缺,只有在少数海归派中能觅到寥寥几位?
在国内银行尚未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遭遇到瓶颈。如果要进一步帮客户做资产配置管理,就势必需要涉足资本市场,但目前中国银行业还不能向海外私人银行那样进行混业经营。私人银行不管怎么服务还是属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范围之下,即银行不能投资股票或其他投资工具,所以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
由于分业制度的限制,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也成了半成品。成熟的财富管理服务是真正“管家式”服务,国外客户倾向于选择“专业投资人”或者“专业财富管理人士”为自己打理资产,这类人士受到一系列法律、规章等制度约束,有效规避潜在“道德风险”。因此,客户放心将资金完全交由这类专业人士打理,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基本不需要客户自己进行投资。而在国内这种情况还不可能实现,国内银行的服务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也就是说,银行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投资意见,但是需要客户自己去完成投资、资产配置、调动资金等全部过程。纠其原因还在于国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这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差距非常大。随着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加快,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正在经历艰难地突破。
对于私人银行来说,信托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银行业还不能经营信托业务,这样富裕家族资产的相承相传就很难体现,所以很多业务只能与信托公司联合来做。另外,中国外汇管制制度较为严格,客户涉及境外投资的需求目前还难以充分满足,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资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资银行。
私人银行大都属于中间业务,存在着大量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以及洗钱风险。我国目前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金融法律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实施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等等,完善建成尚需时日。
四、私人银行业务同业竞争分析
目前,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抢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在中国,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都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等特征。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竞相争夺高端客户。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本土银行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个性化、区域化的业务,本土银行与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并且本土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扎实的客户基础。因而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巨大的客户基础和网点优势在私人银行业务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外资私人银行则拥有卓越的品牌、高效的管理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毕竟西方发达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受制于国内的金融法规,海外经验与相关产品也不能完全直接应用到中国富裕客户的私人银行实践中去,是否有能力开发出金融法规框架之下,更具备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困扰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未知数。同时,它们还缺乏深厚的客户基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不小的难度,使得它们目前在和国内银行的竞争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因此,总体上中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前整个中国私人银行业还没有展现出一个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私人银行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主要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基本没有差异化,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由于专业财富人才资源匮乏,各家私人银行急需既精通国际业务又熟知本地市场的人员。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国内所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外资私人银行同处在一个市场,都需对市场、客户进行探索和发掘,双方在市场开拓前景上都各具潜力。
五、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优势
外资私人银行独有竞争优势。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经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品牌声誉优势:
1.管理经验优势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掌握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各类核心技术,其管理制度非常成熟。比较典型的是,国外私人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为每年固定比例的资产管理费,以及为客户提供超额回报的分成。
2.产品研发优势
近年来,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别是用于资产保护和衍生工具和各种投资工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在于构造型投资产品和非传统投资工具(如套头基金、投资基金、私募股本和不动产投资等)的运用,外资银行成熟的运作使其产品资源极其丰富,能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产品更具特色。有些跨国银行,其经营业务无所不包,形成了自然的垄断优势。
3.品牌优势
海外几家著名银行历史悠久,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进入中国后先声夺人,还未开展业务就已开展品牌宣传攻势,使不少国内高阶层客户从心理上认可海外品牌。
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银行服务的最高阶段,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要求看,私人银行业务的加速开展,是迈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的一步。外资银行经过多年本土经营,已经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和市场号召力,可将现有客户进行分层,将最高端的客户分离开,提供最顶级的贴身式服务。
六、外资私人银行目前的对策
当前中国金融环境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有一定掣肘,但私人银行仍然拥有许多机会和优势。
1.根据中国市场特征,建立完善组织架构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总是需要把集团高层对中国市场的印象、中国团队的特点及政府的视角和客户的需求考虑进去并联系在一起,然后才可能形成信任关系。而行业新进入者是必须付出成本和时间代价,要与其他同业者拉开差别无非从三个方面入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对一个新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业务操作层面上如何确立相应的业绩考核标准,如何更好地结合IT发展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管理,初期的高额投入与短期内不易取得账面利润的矛盾,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最终的一套完善的业务组织管理机制。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私人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突出重点地区,根据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从宏观上来说,加深当地市场客户的了解、熟悉金融法律环境,树立品牌声誉,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制定策略的。
3.树立品牌,培养客户
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富人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风险偏好归于理性,并且将逐渐对银行的投资顾问建议持更开放的态度,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目前相关私人银行法规没有正式出台之前,外资银行的工作中心仍放在宣传私人银行业务上,树立品牌形象,培养客户基础,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好准备。
总之,在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及稳定金融市场环境前提下,外资银行业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再加上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以及配套政策出台,私人银行业必将在国内大放异彩。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外汇市场;改革;汇率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相互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外汇市场是一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产物是联系国内外经济的纽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市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国内经济发展的平稳性,特别是涉及外币交易的外汇市场。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保护我国外汇市场平稳运行成为了时代经济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发展历程
我国外汇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诞生,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的外汇市场也逐步的进步和完善。根据我国外汇市场的管理形态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和全国统一外汇市场。
外汇调剂市场阶段——1979年8月至1988年8月,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所有的外汇收入的企业和机构必须卖给国家,官方汇率缴纳营业税,所有外汇支出按国家计划统一安排,实际上没有外汇市场。为了调动创汇通过出口企业的积极性,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实施保留外汇配额制度。该系统客观导致我们需要调整他们的外汇。1980十月,在与中国银行联合国务院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了中国6的银行开始在12个大中型城市调整暂行办法的外汇,包括北京和上海经营外汇掉期业务,到1985年底在深圳设立第一个外国外汇调剂中心,这一阶段是我国外汇调剂市场起步。
外汇调剂公开市场——1988年9月至1993年12月。随着改革开放程度加深,我国对外汇需求越来越强烈,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外汇要求,因此外汇管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势在必行。终于在1988年9月,上海率先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引起其它省市效仿,深圳等地也相继成立外汇调剂公开市场。这种模式的开创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开和公正的交易原则。促进外汇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国统一的外汇市场,从1994一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在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基于原有的外汇调剂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取消储备货币,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银行书面保证体系,实现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汇率制度,要根据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建立一个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储备和支付,银行被迫退出,允许人民币在经常帐户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中国外交外汇交易中心。
二、我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低
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在2005年外汇形成机制改革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扩大了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促进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但从那以后,人民币对美元一直处于缓慢升值的态势,由此可见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程度仍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双向资本流动的机制在资本项目自由化程度提高的影响下将形成,但是资本流出仍然处于严格控制下,居民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格仍然受到很大的限制,要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建立对称的“双向资本流动”的格局是一个渐进的实践过程。从经济基本面看,中国国际收支一直持续“双顺差”格局,中国外汇供给呈现刚性增长的趋势,外汇供给和需求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人民币汇率面临继续升值的压力,“双向变动”预期的形成较难,这意味着必须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以实现国际收支的平衡。
2.外汇市场交易过于集中,缺乏流动性
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性,有利于均衡外汇价格的形成,同时有利于规避风险,较多不同质的外汇交易主体,不同的风险偏好和预期,有利于促进有效外汇市场的形成。自2005年5月18日以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开办了9个外币对交易,但是根据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统计,EUR/USD、GBP/USD、USD/CHF占据了交易量的主导地位,其他货币相对缺乏流动性,这种状况直接制约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交易主体的集中性虽然有利于监管机构的直接监管,但是由于商业银行交易行为的趋同性,不利于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和弹性的提高。
三、促进我国外汇交易市场发展的建议
1.改进人民币汇率管理制度
随着中国大国经济特点的形成,中国不能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货币政策是中国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实现内外经济平衡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合理的汇率制度是平稳促进外汇市场发展的关键。
2.完善即期外汇交易
即期外汇市场在中国外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即期外汇市场也是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基础,外汇远期合约的定价需要即期汇率,因此,即期外汇市场的发展关系到外汇远期交易工具的运行情况。提高即期汇率的市场化水平,应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程度。因此,进一步扩大指定银行外汇持有额度,有利于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
3.加强外汇市场监管
在外汇市场加速改革下,银行的自也在增加,因此应该完善外汇市场的监管法规,提高外汇市场参与者的自律管理能力和水平,中央银行允许银行有较大的自由度以保证外汇市场的有效性,使银行能够根据外汇市场变化识别和规避本身面临的外汇风险。监管的分散影响了外汇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因此,应该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减少可能的市场波动和系统性风险,提高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监管水平。(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庆平.外汇管理调查与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9.79-86
[2]胡晨.去杠杆化在美国外汇市场的体现及其影响[J].才智,2010.12.44-45
[3]王信“: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国际经济评论》,2003 年第 5~6 期,第 2 页
关键词:境外热钱;房地产;人民币升值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1-0089-03
一、中国房地产现状
中国的房价增长过快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呢?衡量房地产是否出现泡沫也有多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一般可以用空置率、房价收入比和购租比三个指标加以衡量。以下通过对比房屋租赁指数与销售指数的增长速度,即变相的购租比来判断房价是否过高。
任何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并且决定后者的高低,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相应的在房地产市场,房屋的租金水平体现了房屋使用价值的高低,是房价的基础。从理论上讲,商品房价格变化应与租金变化同步。
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1年开始,除了2003年低房屋租赁价格有一个快速的拉升外,大部分时间房价同比增幅都远高于租金。2001年后房价的高速增长则主要源于商品房市场的逐步增长与繁荣。尤其是2004-2008年,租金涨幅维持在2%上下,房价增幅却高达6%~10%,这种房价脱离房租的现象,说明房价增长过快,已经不合理。
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启动时间较早,而且政府对金融体系的控制力很强,一直压抑着市场泡沫的过快产生。不利与有利的因素并存,从而造成目前中国只是少数发达城市出现局部性的房地产泡沫,而全国整体上并未产生明显泡沫。
二、热钱流入房地产市场
(一)热钱的计算
2006年、2007年,北京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平均分别上涨8.62%、11.36%,而深圳同期的房屋销售价格累计分别上涨12.3%、16.33%。2008年,受累于全球金融危机,房价升值速度才有所放缓。2009年,“量跌价涨”成为国内楼市的主基调。一线城市房价涨幅远高于二、三线城市,其房地产“泡沫化”程度也远比二、三线城市大。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量境外热钱。
尽管目前中国资本项目还处于管制之下,但境外热钱总能通过相关渠道悄然进入中国房地产投资领域,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房地产价格持续走高以及人民币汇率快速上升的三重利益刺激下,投资中国房地产将成为外商和外资规避风险、获取利润的最佳选择。以下将热钱的计算分为三步:
1. 估算热钱流入规模的最常用方式,是用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差额为正表示热钱流入,为负则表示热钱流出。针对外汇储备增加额可能由汇率升值收益导致的批评,对热钱流入数据进行汇率升值收益调整。相应思路如下,假定自2005年初以来,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保持不变,即美元资产占70%,欧元资产占20%,日元资产占10%。用欧元资产某年年初的存量乘以该年内欧元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即得到该年欧元资产的汇率升值收益。用每年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同年内欧元资产以及日元资产的汇率升值收益,即得到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再用调整后的外汇储备增加额减去贸易顺差与FDI,即得到热钱的流入规模。
2. 虚假贸易中隐藏的热钱。观察近年来中国贸易顺差数据,不难发现一个重要趋势,即从2005年起,中国贸易顺差规模突然上升。2001-2004年,中国贸易顺差分别为225亿美元、303亿美元、254亿美元和328亿美元;2005-2008年,中国贸易顺差分别为1 021亿美元、1 775亿美元、2 627亿美元和2 981亿美元。很难相信,在2004-2005年间,中国出口部门的产业结构或劳动生产率会显著提升,或者外国需求出现显著增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7月人民币启动汇改进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明显升值。因此可以怀疑,自2005年以来中国贸易顺差大幅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热钱通过虚假贸易流入而推动的。2005-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外需并未大幅增加;而且中国一般贸易行业具有劳动密集型与低附加值特征,产业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在2005-2007年并未显著改善。李东平(2008)认为,只要出口部门产业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2005年之后的真实贸易顺差,应该与2004年之前大致保持相同水平。我们假定,2004年之前基本没有虚假贸易,2005-2007年各年的贸易顺差增长率等于2001-2004年的平均贸易顺差增长率,即16%,那么高于16%的贸易顺差增长额即为通过贸易渠道的热钱流入。那么,2005-2008年的虚假顺差分别为640亿美元、1 334亿美元、2 114亿美元、2 387亿美元;虚假顺差占名义顺差的比值分别为63%、75%、80%和80%。虚假顺差的绝对规模和相对比率均令人吃惊。
3. 唐旭和梁猛(2007)认为,贸易融资在外资企业总外债中占比很小,历年余额均不超过10亿美元。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条件下,外资企业向母公司或国外金融机构以短期融资为主的借债行为,具有较强的投机性,因此可以将外商投资企业的每年新增外债视为通过外债渠道的热钱流入。2005-2008年外资企业每年新增外债分别为58.67亿美元、103.29亿美元、131.62亿美元与221.29亿美元。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调整,计算得出从2005年到2009年上半年的热钱规模分别为1 526亿美元、1 526亿美元、3 333亿美元、1 856亿美元、1 171亿美元。除了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大量海外资金撤出以求自保造成热钱流出,其他时候都是热钱流入(见图2、图3)。
由此看来,热钱的涌入造成了大量的外汇占款,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加剧了中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对应的不是履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量过多,而是具有价值贮藏职能的货币量过多,不是在实体经济运行中流通的流量货币过多,而是存在于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虚拟经济内部,与实体经济活动不相关,没有直接作用于生产、投资和消费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存量货币过多。中国流动性过剩现象的主要特点是投机交易性货币需求极大旺盛,出现大量货币追逐有限非货币资产,并导致资产价格“泡沫膨胀”的现象。
(二)热钱流入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从图2与图3可以看出:热钱的流出流入规模与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有密切关系。2005-2008年上半年,热钱流入规模与房地产价格都是平稳的增长,2008年下半年热钱开始流出,房地产价格急剧下滑,直到2009年初热钱又开始流入中国,三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才开始回升。
1. 中国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与境外热钱的涌入密不可分。在人民币升值与房地产行业高利润的吸引下,境外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行业,这会形成明显的“羊群效应”,致使很多民间资金在其影响下纷纷跟风入市,推动国内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例如,浙江温州民间资本聚集,炒房团四处出击,几乎成了全国楼市的“风向标”。上文已经分析过,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已存在泡沫,热钱的涌入更是助长了泡沫的膨胀,出现了房地产使用价值与价值脱轨的现象。一旦泡沫破裂,对房地产市场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2. 境外热钱的涌入造成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供给结构失衡。热钱属于投机资本,而投机资本主要集中于高档公寓、别墅,因为这类住宅带来的利润较高;而需求量逐年增大的经济适用房和中低档公寓由于其价格较之于其他房地产价格偏低,开发商不愿进行投资,这又反过来导致中低档住宅平均售价增长率的攀升,使得其售价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仍然难以承受。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很高的住宅价格,但另一方面是较高的住宅面积空置率,这就形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房地产行业的投资需求取代了使用需求,房屋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成了一种投资工具。这种结构性的失衡将对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3. 热钱出逃将对房地产市场造成不稳定影响。热钱涌入中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但是人民币汇率已经在6.8元兑1美元这个区域徘徊了很长一段时间。一旦境外热钱认为人民币升值已经见顶,再加上政策的调控和物价的稳定,热钱很可能会选择获利后大规模退出。这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巨大的打击,大量的空置房屋抛向市场,将导致房价的大幅下跌并拖累中国经济的增长。
三、结尾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下,房价过快上涨,必然会对中国的经济平稳增长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目前中国不是投资不足,而是消费不足。高房价会扼杀大量低收入阶层正常的住房消费需求,即使通过住房信贷能够提前实现住房消费需求,高房价也会吞噬其毕生的收入,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也会使大量购房者在今后数年不得不减少其他消费需求,从而削弱消费对经济的刺激力度。
为了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涨,就必须对外资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针对外资在房地产市场的炒作行为,抑制境外热钱对房地产的投机,可以取消外资投资房地产行业时的税收优惠,废除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征收“托宾税”也是抑制热钱投机比较有效的办法,它可以提高短期资本流动与交易的成本,这就大大降低了热钱投机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黎友焕.境外热钱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金融与经济,2008,(2):13-16.
[2]唐旭,梁猛.中国贸易顺差中是否有热钱,有多少?[J].金融研究,2007,(9):1-19.
[3]王维.房地产基础价值及泡沫类型解析――以上海市为例[J].经济学家,2009,(7):18-24.
[4]Vincent Bouvatier. Hot Money Inflows and Monetary Stability in China: How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Took up the Challenge.省略/abstract=963621, January 2007.
The Impact of Foreign Hot Money on Real Estate Market of China
Qin Si, He Lei
(Finance College, Central Financ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6, China)
一、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前景分析
首先,中国证券市场对本土企业IPO日趋具有影响力。从全球经济发展的宏观格局来看,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经济增长核心,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投资者的关注。中国企业无论是否具有国际化的战略前瞻,其主导目标客户仍然在中国,任何一位理性的企业家都不会忽视越来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证券市场。
其次,中国政府发审和监管效率提升。伴随中国政府监管机构监管能力的日益提高,政府在企业IPO过程中发审效率将会明显提升。从中国证券市场股票发行演变历史来看,从计划经济的额度制、推荐制到目前的审核制,一方面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审制度的并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作为促使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最主要因素正在发生质的改变。发审效率的提升将会使更多地企业选择本土证券市场IPO。
再次,层次分明的市场结构逐步形成。中国证券市场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三级市场结构正在形成。质优大盘股对应主板市场;收益稳定、盈利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选择在深圳中小板上市;风险大、高成长性的企业选择创业板上市,一向面临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在中国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通道业已打通。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本身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从市场替代效应的角度来看,中国证券市场融资渠道的完善,更多地中国企业将会被本土市场所接纳。
最后,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长远来看,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外币贬值降低了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估值水平,削弱了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的动力。
总体来看,中国企业本土市场可上市选择性增加,必将对海外市场上市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必将涌现越来越多的企业,上市需求与市场扩容的可承受能力之间的缺口依然存在,加之一些企业配合国际化战略的定位,海外市场上市仍将会是中国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中国企业海外市场选择主要考虑的因素分析
关于中国企业海外市场上市市场选择的问题, 从2009年1月~5月份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统计来看,共有13家企业成功实现海外证券市场IPO,香港证券市场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从IPO企业数量来看,香港市场共有六家中国企业成功上市,占海外上市企业数量的46.15%,从IPO企业融资总额来看,13家企业共募集资金17.75亿美元,香港证券市场占比87.66%。无论上市企业数量还是筹资总量来判断,香港证券市场均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市场。
一般而言,公司在选择上市地点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因素:
(1)上市规则的影响。上市规则即包含公司所在地政府关于上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同时也包含了证券交易所所在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的影响。(2)上市成本的影响。上市成本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构成。直接成本一部分是指上市所直接支付的资金,另一部分是指与筹资规模相关的承销保荐费用。间接成本主要反映了不同市场上市所需要的时间成本。(3)估值水平的影响。本质上而言,IPO是原始股东对投资者出让公司预期收益的一种交易行为,那么价格对公司上市地的选择至关重要。上投资者的认同程度、市场估值水平和股票市盈率高低往往左右了企业对交易市场的选择。(4)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的影响。成熟的交易市场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和再融资能力。既方便股东股份变现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满足公司发展过程中再次融资的资金需求,降低了公司持续经营的风险。(5)发展战略的影响。企业目标市场定位,产品市场、客户和国际化进度, 企业与拟上市地国家(或地区)业务的关联度等对企业上市地的选择在理论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香港成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市场首选
中国企业在谋求海外上市的进程中,更多地把香港作为首选,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国两制”大的经济和制度背景优势。政策优势是其使它地区证券交易市场难以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为了吸引中国企业赴港上市,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国政府为了稳定和促进香港地区的经济繁荣,巩固其金融中心的地位,先后也出台了鼓励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政策。
地缘、文化和认同使香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2009年1-5月份,香港上市的每家中国企业平均平均募集资金2.6亿美元,同期在其他地区上市的中国企业平均募集资金不足两千万美元。地缘、文化和认同带来的高估值将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公司赴港上市,联交所就具有更为宽泛的范围进行优中选优,进而形成了一个正向促进的闭环。
筹资成本差异。香港上市的中国企业IPO需投入的直接资金成本约为600万港币,承销保荐费用占募集资金成本约为8%~10%。中国企业赴新加坡上市直接成本支出与香港基本相同,但承销保荐费用占募集资金成本的815%左右。但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初始IPO成本,IPO直接资金需求约为150万美元,约合1000万人民币,承销保荐费用也高达15%~20%左右。
关键词:融资融券;外部环境;信用评级;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融资融券交易是欧美证券市场普遍实施的一项成熟交易制度,是证券市场基本职能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经历了从禁止到准备,再试点,最终于2010年3月30日,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布开始接受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申报。至此,准备多年的融资融券制度正式推出,我国的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目前,各个国家开展融资融券的资本市场都根据自身金融体系和信用环境的完善程度,采用了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融资融券业务模式,从国际范围来看,可以概括地归结为三大类: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化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集中授信模式和以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双轨制模式。美国凭借其完备的信用体系和高效的金融市场,直接通过证券交易公司,投资者进行信用交易,其市场化模式效率高,成本低。日本不是通过证券公司,而是通过由银行控股的金融证券公司,间接的向投资者集中授信。台湾地区则实行双轨制,持有许可证的券商可以向证券金融公司进行交易,没有许可证的证券公司进行的是业务。中国香港地区香港的股票融资交易沿袭了欧美的市场化模式,具有特定资格的证券经纪公司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可直接为投资者提供证券保证金融资交易。
截止到2014年7月,我国共有申银万国等76家券商具有融资融券资格,涉及沪深两市标的证券710家①。我国目前采取允许证券公司使用自有资金进行融资融券业务的模式。从本质上看,我国融资融券业务模式偏向于分散市场信用模式。我国金融创新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其动因偏重于社会稳定,对创新需求的感知能力也不如身处其中的微观金融机构,金融创新滞后于金融和经济的发展,金融创新的市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随着融资融券规模的扩大和业务范围的扩张,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从根本上讲,只有构建好良好的外部市场氛围,才能更好的发挥融资融券业的积极作用。
首先,要规范信用评级市场,健全证券信用交易相关的法律和监管监管制度
目前,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在评级工作中采用的标准与国际上仍有差别,加上不同的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导致了不一致的评级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投资者理解和判断所投资金融产品的风险级别,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竞争力。同时,应当走出去,参与到国际评级市场的竞争之中,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我国金融市场并不太发达,市场化水平不高,信用制度相对不健全。融资融券业务给我国证券市场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有消积的影响。因而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与监督监管机制则尤为重要。
其次,改善市场投资者结构,加强投资主体的风险控制能力
对于投资者而言,则应加强风险控制能力。随着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参与其中的投资机构越来越多,相应地,投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因此,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现至关重要。投资机构应当建立起一套内部授权控制体现,完善对风险的定性判断模型,制定科学的授信流程,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核定信用额度和风险限额;建立对投资池的组合管理,定期制定企业投资风险指引,前瞻性地管理投资信用风险,持续性地跟踪评价投资风险,对主题风险进行检查,及时采取相关行动,以降低损失;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强对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培养。
再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的问题仍较为突出。针对上述问题,监管部门应综合考虑我国特定的价格形成机制、信息系统成本、交易规模特征等因素,顺应证券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发展趋势,对我国信息披露制度进行设计。国务院2014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企业信息公示条例》。应该根据资本市场融资融券的实际,进一步规范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
1.制定信息披露制度,专人负责
为规范信息披露渠道,最大限度保证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上市公司应当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制定专门的高级管理人员承担定期的对外信息披露工作,同时可以在行业网站等媒体相关信息,使得投资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动态,制定相应的投资决策,从而有利于增强市场透明度,推动购票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2.实行发行信息披露和持续信息披露并重
诸多财务报告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投资者所需要的相关财务信息,因此,应当要求股票发行人在IPO和增发的说明书中,管理层强制披露可能面临的财务困难、偿债风险、经营风险及已经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并出具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简明性结论意见。同时,披露管理层就已发行和将要发行的短期债务和或有债务问题做专项说明。
3.增加对影响企业经流动性和重大事项的信息披露
影响企业经营的流动性,由于偶然性和突发性,其存续时间短,但长期累积会对企业的信用风险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对于影响发行企业短期流动性的重大事项,企业均应予以披露。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和讯网
参考文献:
[1]王克鸽.我国融资融券担保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8.
[2]蔡笑.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顾海峰,孙赞赞.融资融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沪深股市的经验证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
[4]杨德勇,吴琼.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外贸 经济市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出现的频率有所上升,每一次都会对我国的外贸经济市场产生巨大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况,首先需要分析了解影响的情况,其次是针对实际的情况财务一些应对的措施,保证我国外贸经济市场的正常运作。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经济市场的影响
1、对我国外贸经济竞争力的直接影响
金融危机状况下,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历史比较短,缺少对外汇风险的管理经验,面对汇率造成的外贸交易差额等问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处理方式比较单一,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经济手段来解决汇率波动引起的问题。第三,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对于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我国市场上缺少一些完善、成熟的管理机制,中小外贸企业没有可以借鉴的外汇风险管理模式。虽然我国一直在探索外贸外汇风险管理方式,也形成了一些外汇风险管理体系。但是,这些管理模式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汇风险管理需要。由此可见,加强中小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产品之所以能够受到诸多消费者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我我国产品的低价,这是我国外贸经济能够在极小的利润空间中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原因。一旦国外政府对我国进行反补贴调查成功,那么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这些出口产品的价格必须会相应的上涨。该种形势下,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会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物美价廉优势不再,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受到极大挑战。不仅仅如此,国外政府开展的反补贴调查并不是针对某一企业的,而是针对一国政府、行业,一旦制裁收到肯定,不仅产品优势不再,我国同一行业的优势将会受到直接的挑战。
2、对外贸产业政策造成一定影响
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相结合的方式,外贸经济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外采取反补贴调查,实际上也是针对我国政府实施的,在严峻的外部形势下,必须相应的对国内产业扶植力度进行一定力度的减少。此外,伴随着反补贴调查的日益频发,对于我国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上升到体制层面,这对于我国出口产业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同时我国以市场化、自由化以及私有化的目标在外贸市场中开展,进而打开了金融行业混合业的局面,从而为受到西方外贸市场的虚拟化。同时一些西方国家依靠本国货币的环流机制,实现稳定收入出现证券化以及资产化的现象,这样对于我国的外贸产业政策的影响十分的严重。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应该采取的措施
1、坚持外贸经济发展的标准
首先应该是坚持不懈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政府对经济主体以及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监督管理作用,采取紧缩性政策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经济的影响,对于新时期的中国而言,这样模式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同时也是具有成效的。其次转化货币政策目标,促使货币政策稳定性和前瞻性,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货币供给出现持续增加的现象,同时金融深化指数也呈现出迅速上市的趋势,在长期的金融深化指数上将会导致货币冲击的风险,因此金融货币的政策目标应从经济增长趋势向抑制资产泡沫和稳定币值的方向发展。
2、调整外贸经济贸易战略
进行调整经营战略,目前,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出现,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正不断趋于区域化和集团化,在集团内部,我国的外贸经济受到的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的影响都比较小。所以,我国的外贸经济中要积极转变现有的经营思想,积极调整进口经营战略,要注重贸易与投资,加快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要加紧建立一批外贸方面的跨国性公司和企业,实现在进口国的当地进行生产,并在产品生产完毕后就地进行销售的模式。实现外贸一条龙经营模式,从而有效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和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的外贸商品也可以积极加大开发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市场,以及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市场,积极开拓更多新市场,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压力,增强对各种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外贸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面对西方各进口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我国的纺织外贸行业进口进行了各种约束和限制的现状,我国的外贸行业一定要紧跟形势的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具体变化,否则就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惨遭淘汰。目前,我国外贸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生产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水平还有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际商场中的竞争力较弱。所以,国内的外贸行业一定要努力提高意识水平,并加强自身生产技术与贸易能力的建设。我们相信,通过切实的努力,我国的外贸行业一定能突破西方各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国际市场份额,获得长足的发展。避免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对我国的经济造成影响。
三、结束语
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保护我国的外贸经济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的保证内需,同时能够成功的抵抗金融危机的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候,一定要针对我国外贸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有效的保证外贸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关溪媛.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浅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