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学生实习规划范文

时间:2024-03-27 15:11:56

序论:在您撰写学生实习规划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学生实习规划

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 顶岗实习 岗前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0-02

顶岗实习是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运用广泛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对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进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顶岗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在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转型的“黄金时期”内职业生涯指导的缺位。然而,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环节,对中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中职学生应加强岗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自我生涯的探索与最初职业方向的选择。本文从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前加强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及策略来进行探索。

一、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岗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不同于中职学校里的实训实操,也不同于到工厂参观及教育见习。在企业里,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是有着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要求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系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和学习任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在顶岗实习期内,学生既扮演学生角色,又扮演员工角色,同时受到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有价值、有发展潜力的职工。两者的共识都是希望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企业与学校应当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一般都会在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中包含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内容,比如性格测试、员工晋升发展方向、可接受到的培训、行业前景、企业文化、职业价值观等。但都只在入职前阶段设计该方面培训,并非覆盖学生整个实习阶段。何况,仍有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仅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层面上,基本不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内容。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明、对行业信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制订生涯决策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必须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认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自己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了解其自身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使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顺利通过顶岗实习,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 。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作用

根据黄艳芳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的教材,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定义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就实践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该内涵可以看出,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对自我及职场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技能及价值观,结合行业环境的分析,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自己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并制订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M足人生需求的重要手段,能促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准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及所处的职业环境,从而做出最佳的岗位选择。在中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就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生涯教育,当我们的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便可在现实工作状态中依据自己目标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制定如何提升某些专门技能的发展规划。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学生同样有机会在职场中寻找到榜样人物,再通过分析榜样人物的成功因素,比较得出自己今后所需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哪些方面。总之,通过职场的历练学生有机会不断修正自己原先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做到规划有针对性、有导向性、有效果,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走向职场达人的华丽转身。

二、在顶岗实习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策略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

以黄艳芳主编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为基础,对广西中职在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1)自我分析,如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等;(2)环境分析,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业环境。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此外,在教师进行生涯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熟悉并懂得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二)建立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

成功的职业规划要贯穿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学生尚未具有成熟的职业规划能力之前,各方共同的生涯辅导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由校方与企业组成的生涯辅导团队。团队可由六方人员构成――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生涯课程教师、专业课指导教师、德育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部及企业带教师傅,他们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前和实习中的生涯辅导。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生涯团队构建与沟通、就业政策的宣传、招聘信息公布、执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组织实习报告会、参加生涯设计比赛等;生涯课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生的生涯理论指导、个体生涯辅导、组织生涯训练营、创业培训活动等;专业课的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德育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同时需要时常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心理变化、实习表现等情况,对学生给予价值观、就业观的指导,并积极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职生涯培训,介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途径等;企业带教师傅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现场真实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准职业人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各种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并经常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专业技能学习及见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首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课是每一个中职学生在走向职场的主方向。因而对中职学生的生涯教育必须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中领悟未来的职业。其次,中职学校应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周末及假期,组织各种社团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实践活动。通过课余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进而学会自我规划的目的。再次,加强校内的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学校应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学生只有掌握了工作必须的技能,才能在后续的顶岗实习乃至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及比赛,通过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四)多渠道宣传与多样化引导

第一,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平面广告、板报、校园广播台等多N平台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每一年都开展全校性的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大赛,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将每个学生大赛参与度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中。对获奖学生要引导他们如何将比赛成果运用到实际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对创业大赛中获奖并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将理想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性、合理性的问题,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把学生引向顶岗实习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应拓展渠道,组成多方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类型引导不同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杨 婉,范素文,邬瑞斌.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

[3]李 引.2015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麦可思,2015

[4]黄艳芳.职业生涯规划[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第2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系统模式

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在波士顿成立职业指导局,标志着职业辅导的开端。随着职业生涯辅导理论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美国兴起,系统“生涯规划”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设。在欧美等西方国家职业教育运动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先后经历了早期萌芽、中断后的再次兴起、新世纪的全面兴起迅速发展的曲折过程。[1]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就业压力空前,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遍开展起来,目前就业指导正逐渐地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部分。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中心的全方位的职业咨询、就业指导系统。[2]这一系统应包括三个基本体系,即普适性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体系、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普适性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是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而构建的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咨询体系是与解决生涯问题相结合的个性化心理辅导过程;就业指导体系是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求相结合的全方位教育服务过程。其中,生涯规划课程教育体系为核心,职业咨询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为侧应,共同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表现在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及创业的基本知识;在技能层面,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应提高各种通用技能,例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在态度层面,应当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基本内容

(一)普适性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体在对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定位,确定奋斗目标,进而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编订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并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题体系是帮助个体实现包括理想自我评估、环境分析、职业生涯决策、制定行动目标与计划并反馈调整等五个步骤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知识、技能及态度目标的教学过程。实现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目标,要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双向突破。

1.层次性的教学内容。

第一阶段,整个大一学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侧重生涯规划意识的唤醒、择业观教育、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及需要等,并初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四年的学习计划。

第二阶段,整个大二、大三学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侧重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重点学习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加强专业知识储备及非专业知识扩展;第二层次,加强针对职业需求的职业能力提升,如职业决策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压力应对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第三个层次,加强职业世界和自我特性探索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人才市场,拓展职业选择的知识,通过假期实习,社会实践来积累工作经验,并通过实地考查,了解自己的职业偏好与职业世界的基本信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规划和目标。[4]

第三阶段,整个大四学年。专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应侧重于就业信息提供、就业政策讲解、求职技能提升的训练、就业权益保障等。如指导学生求职简历、参加面试等的训练,帮助学生收集需求信息,举办各种模拟就业市场活动等。

2.“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5]作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新思潮,实践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与职业领域相关的开放型学习与教学,本质是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注重过程中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法、项目团队活动法是有效实现实践导向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目标的手段。

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反馈分享、情景模拟等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相应的生涯规划基本知识、自我探索的基本方法、生涯决策的基本技巧,并最终获得关于自我特性与职业世界的了解,体现为能够自主地做出生涯决策、确定生涯目标、规划生涯行动。

项目团队活动法。通过基于自我特性与职业性向的同质性群体活动,完成条块分割的项目承包任务。如采用生涯人物访谈、社会实践与实习,动静态结合的信息搜索方法,开展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继续教育、具体公司机构单位等职业信息的搜索等,并将最终搜索结果以项目报告、课堂展示等形式,集体分享与讨论。

(二)个性化的职业咨询体系。

生涯发展具有终身性、独特性、发展性、全面性的特点,是一个极其个性化的过程,这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集普适性及个性化于一体的模式。实践中,大学生面临着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生涯决策技能缺失、生涯规划基本知识缺乏所带来的种种心理、情绪问题。因此,需要突出个性化的职业辅导作用,构建专门的职业咨询体系,做到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生涯辅导测评系统常态化。

1.生涯辅导队伍专业化。

目前各高校基本具备较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而学生的生涯辅导问题往往含混于其他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中,其专业性无法体现。可以通过培训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双证型”心理咨询员突出生涯辅导的专业化。同时,鼓励具有就业指导、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了解大学生求职群体的辅导员及其他从事思政、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进行职业指导职业资格培训,从而形成一支科学化、专家化的生涯辅导队伍。

2.生涯辅导测评系统常态化。

生涯规划理论及实践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职业测评工具,内容涵盖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倾向等。科学的测评系统是职业咨询必备的工具,能够帮助咨询师有效完成个案咨询、职业辅导活动。同时,通过开通学生生涯辅导自测渠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进行准确定位,提高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普及和推广生涯辅导观念与认识。

(三)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

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是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生涯规划课程的教育模式,与职业咨询的问题解决模式,它是以提升就业能力为基础、解决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具有与社会发展与需求练习紧密、短期效果突出的特点。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健全就业信息系统。

利用校园网建立就业信息平台,组织成立班级就业信息员体系,统一收集并就业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与及时。

2.做好就业渠道扩展。

主动出击开拓就业市场,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积极联络用人单位,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主动邀请校友、系友及所在单位到校选聘毕业生,形成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主动邀约组织大型人才招聘会、企业宣讲会来校宣传等,便利于学生了解就业市场增加投递自我信息的机会。

3.基于调研的就业建议支持。

通过就业市场调研及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掌握毕业生的适应度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数据库,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根据调研结果有针对性地做好基础教育,专业前景教育、专业实习调整等,为毕业生提供科学的就业建议支持。

4.加强就业心理辅导。

鉴于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心理问题突出。就业指导工作应该定期的排查、做好跟踪服务;联合心理咨询部门广泛开展包括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针对就业压力和焦虑情绪的专题讲座,培训心理辅导员及班级心理委员积极开展各层次的就业心理辅导活动。

5.就业专项辅导。

在大三、大四学年及时开展各种专题就业辅导工作。如以信息提供为基础的专题辅导,如考研和出国等继续深造专题、创业教育专题、就业政策专题、公考知识专题、具体企事业单位人才要求专题等;以求职能力提升为基础的专题,如面试技巧、就业信息搜索、就业权益保障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双向动力”的运行保障

(一)整合资源,发挥全员教育动力。

1.部门资源整合,成立专门机构,协同工作。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教学系、心理辅导中心等多个部门与机构。目前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承担了就业指导的相关工作,但难以兼顾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难以发挥系统教育的功能。因此,需要构建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办公室,负责统一指挥、明确职责分工、提供资金及师资保障、制订工作方案和实施工作效果评估等,实现横向的协调同级部门工作,纵向管理和指导各系班生涯教育工作。

2.师资资源整合,选拔与培训结合,三位一体。

师资队伍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主体主要由辅导员、学生处就业指导教师组成,缺点是职业生涯辅导缺乏专业化、实践经验少、生涯规划教学形式单一。[6]在充分利用现有师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化培训,加强生涯规划教学能力、生涯辅导理论及技能培训;对新引进人员进行专业化选拔,重点考量是否具有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是否具有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经验、是否具备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的职业资格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支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教研能力、职业辅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三位一体”的专业过硬的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二)搭建平台,增强教育活动的联合动力。

1.搭建课堂教育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育体系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实现的关键。目前各高校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着师资队伍的素质差别有异,教师上课内容随意性大;开课性质不同,选修、限选、必修要求不一,学生课时长短不同;整体教育效果难以评估等问题。因此,构建完善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除师资到位外,还需要统一课时、教学大纲、加强效果评估等问题的研究与落实,切实做到提高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执行力。

2.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是学校教育观念、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生涯发展规划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是激励有目标地生活、有计划地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的人生课题。构建特色的“生涯发展”校园文化,重在建设物质、精神与制度的文化基础,广泛开展生涯发展规划宣传、举办生涯发展规划论坛、生涯发展规划设计比赛、创业教育大讲坛等,形成特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环境和活动中感受我的生涯我做主的生涯规划主人翁意识,体验积极人生在于规划的教育理念。

3.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建立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活动;利用网络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课程学堂;开设生涯规划教育网络实践教学基地等[7];开发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测评系统,为教师教学与辅导活动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创造基本条件。

4.搭建实践与实习基地平台。

实习实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探索职业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直接和高难度、信息收集准确等特点。实习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能力与观念,加深自我了解,发展自我概念,提高生涯规划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及提出修正规划的准备机会。高校应该致力于科学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围绕专业发展、市场需求、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等为中心建立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并以此为载体开展多种活动,如定期实习、参观考察、实习单位到校交流讲座,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莎佳.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兴起、发展与挑战[J].教育与职业,2011(8).

[2]冯卫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高招[J].教育与职业,2012(2).

[3]程良越,谢珊.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彭齐林,彭桂香.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讨[J].教育探索,2011(6).

[5]雷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与探索[J].现代教育论丛,2009(5).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使得更多的学生有更大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这种发展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更大的挑战,“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多样性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压力,“天之骄子”的优越性已经不复存在,作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变化,并针对自己所学的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结合自身的优势规划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为跨入社会谋求适合自身特点的就业岗位,这是摆在每一名高校大学生及每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构建

1.1什么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结合,对决定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客观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基础上,确定其跨入社会的工作目标,并根据所确定的目标,在不同时间阶段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工作内容的总体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1)可行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筹划,否则会直接影响自身的发展;(2)适时性:要确定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各项主要活动的实施及完成的时间和顺序;(3)适应性: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所以规划应具备适应性,能适时而变;(4)持续性:职业生涯规划每一个发展阶段应相互连贯体现其持续性。

1.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理念。大学生数量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增大和社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现状,以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迷茫,未能对自己准确的定位及不能确立自己的目标,不清晰自己在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的问题,拟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本体系从知己、知彼及抉择三方面进行进行设计。“知己”包含: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方面;“知彼”包含:要了解组织环境、发展战略、人力资源需求、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等方面。

1.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步骤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需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为自己确定一个工作目标;其次,在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目标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进行自我评价分析;第三,对自己选取的职业生涯目标,基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人才需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第四,在综合自我评价和职业生涯目标评价基础上,综合分析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第五,根据所选取的职业做出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分析目标实现的步骤,和如何合理安排步骤实现自己的目标;第六,在综合以上的基础上,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反馈并根据具体形式进行校正。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分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路线应综合自己的目标定位、能力定位、机遇定位三大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察。目标定位方面,大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也就是毕业后自己适合走哪一条路的问题,是自主创业、进入企业部门还是考取编制等;能力定位方面,大学生需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特长、智能、情商、气质等特点,分析自己有哪一方面的能力特长,并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找出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就是适合走哪条路的问题;机遇定位方面:在目标定位和能力定位基础上,根据实际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抓住当前的机遇,选择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就是可以走哪条路的问题。

1.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直接反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质量的显性因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犹如高校的一套标准化人才制作“机器”,高校大学生经过这一“机器”制造后,产出其产品,真对这一产品的质量,需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确定这一产品是否合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的确定需综合高校人才质量培养标准、社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经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综合发展潜力、思维创新能力、综合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工作环境适应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指标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2.1建立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实施模式。建构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框架极为重要,在这一框架内,大学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没有大学生的参与,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一个摆设。家庭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保障,通过家庭的保证,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顺利实施。学校是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平台,通过学校这一平台,使职业生涯规划正常展开。社会是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的检验场,学生通过社会的实践,才能检验职业生涯规划的效果,为最终跨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2建立多元成长与发展模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多元成长与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优良学习环节,形成指导与自导、训练与模拟、分享与体验模式。在选择了职业生涯目标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指导与自导进行确定;在技能能力培训和反馈调整过程中通过训练模拟模拟相结合,以促进自己的能力提高;分享体验自己的阶段总结以更好的促进社会实践,以此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学生自评。对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学生自评调查,认为自己专业能力、发展潜力得到很大提高的达到80%以上,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策划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的都在85%以上,认为这些能力没有变化的都低10%。

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教师评价。由十五名高校教师组成的教师评价组,对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教师评价,结果显示:七大评价方面有很大提高,分别为82%、85%、80%、85%、79%、78%和82%,这与学生自评结果大体一致,说明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加强。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效果社会评价。通过参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员实习单位及课外实践基地调查,所考察的七大职业生涯规划评价指标都有提高,但是,我们也看到其中的不足,通过社会实践评价,我们看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组织策划能力这几项指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教职成[2008]7号文件)明确规定,职业生涯规划应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四门德育课必修课程之一。并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将执行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及相应的国家规划新教材,并首次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原课程列入必修课中。

一、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因素

第一,目前中职院校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大多数学生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学习和今后就业的指导与激励性作用,对这门课程缺乏理论知识和具体操作技巧。加之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他们本身就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上的偏见,缺乏自信和学习的上进心。第二,中职院校本身的师资力量、教师专业知识素质偏低,技术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实践合作企业相当缺乏,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指导。第三,中职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部门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各项资讯的辅导以及就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招生就业办负责,属学校管理范畴。这些都反映出学校和各级教育部门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教育和择业服务上的力度和重视度远远不足。

二、如何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学习和就业的自信

学校应从人学开始就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提高认识,提高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帮助他们纠正一些思想上的错误,改变简单的功利性就业动机。使他们能真正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指导得到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技巧,帮助他们准确定位自我,发现自己内在的优点和潜质,提升学习的兴趣、自信,在就业时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身价”,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同时,引导他们正确地评价和看待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趋向,树立科学的择业就业观。

2.建立中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部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系统建设

中职学校应适当借鉴和学习国内外典范性职业院校的机构建设模式,在学校从上层管理部门至基层建立紧密配合,分工合作的职业教育指导机构,最终探索出适合自身学校特点、体现市场需求变化特点、和我国教育制度相协调发展的科学路子。同时引进和聘请当地大中专职业院校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并加强和健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从经费、时间等多方面对他们的工作予以支持和保障。

3.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实践体系

第5篇

关键词: 师范院校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教学实践体会 存在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发展路径,确定学习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预先设计的系统安排。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教育引导师范院校学生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明确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在大学学习期间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师范院校学生与今后职业的匹配,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至关重要。但是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我通过参与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存在的问题就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了探索与思考。

一、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现状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师范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体制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就业形势很严峻,师范生就业难成为社会上一个突出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在师范院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体与职业的最佳结合,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有利于提高就业质量。

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师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而且高校在实施生涯规划教育上存在着误区,而“成功的人生需要正确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合理定位,有明确的目标,才能积极行动,获得成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一个人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而自行设计的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一种中长期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教育不仅能帮助师范生确立目标,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师范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择业意识,有助于培养师范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了解社会需求,有助于激发进取精神,有助于激发潜能,使他们在职业竞技场中保持竞争优势。职业生涯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动力和加速器,通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做好各种准备,最终实现预定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有利于拓宽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促进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健康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而有关师范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还比较薄弱,为此,我试图通过“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来补充这方面的理论依据。

二、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观点及思路

针对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为例来分析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查研究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竞争意识逐渐凸显,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难题,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师范生在校培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而企业需求的人才已从单一性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但现如今大学生频繁跳槽,盲目自信,自卑畏怯,追求高薪四处碰壁等现象频频出现,导致他们滋生了不良的就业心态以致就业失败。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脱离实践、缺乏个性指导,在指导对象上仅限于毕业生、在形式上仅限于讲座辅导、在内容上仅限于就业指导,缺乏系统化的教学模式等问题。我通过问卷、谈话、参阅资料等方式调查师范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从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认识和评判,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未来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定位的认识,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情况,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投入倾向,对教育辅导的建议等方面发现问题,从而为找到解决途径做好准备。

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这需要大量有远见、会生存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由于师范生选择教师、公务员职业比较多,造成其他职业人才缺乏,这两种职业供过于求,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发展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渴求,为师范生到农村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遇。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就业难问题,深入细致地开展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2.对师范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

调查发现,在目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师范类毕业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特别重视,但又不知道如何自我设计,我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年龄培养学生的自我职业设计能力,从大一开始就以年级划分阶段:大一开拓思想,让他们对职业形成认识,重新树立就业目标;大二职业定位,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的不足;大三加速冲刺,让他们完成深造并做好就业素质的准备;大四总结升华,让他们把握时代的拐点,进行全方位的总结,抓住机遇,一举实现自己的心中理想。

3.师范类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师范类高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贯彻于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长期的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的辅导队伍,提高工作队伍人员的素质和经验、数量和质量,使其适应社会的需要;构建生涯教育和辅导中心,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师范院校三方的协调配合机制,破解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难题,提出解决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师范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教育,帮助师范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认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个人就业理想和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相关部门的思路创新,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策。

在我国,相当多的师范类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思想,忽视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导致学生的教学技能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师范类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同时,还要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技能,促进师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师范类毕业生大学期间进行为期半年职业生涯规划体验实践,将职业生涯规划的学习内容得以转化,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创新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更快融入社会。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习开创了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学校的教务处、共青团、学生处、组织部、后勤部门应相互配合,建立政府、地方教育部门、企业单位、师范院校吸收人才、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开辟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新途径。

我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和各系在全校范围之内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与咨询;通过网络宣传国家政策及相关就业信息,定期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几乎天天都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和引导,指引着我校师范类毕业生拓宽就业领域,突破行业限制,争取多渠道就业。典型事例有:2009感动中国人物周口市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教师李灵,在农村基础教育领域建功立业,成为师范生到农村创业的学习榜样。作为小学校长的李灵,把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看作自己的责任,在炎热的夏天利用放假的机会来到郑州这样的“大都市”,不是为了领略风景,而是找别人借来收废品的三轮车,走街串巷,收旧教辅和课外读物,想用较少的钱为更多的孩子获得“精神食粮”,而这种精神,这种情操,在今天实在是十二分的宝贵。只有这样的教师多起来,中国农村教育才会大有希望。

三、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的创新及应用价值

“师范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从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主要是以师范生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探讨师范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并以此为起点,说明师范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课程改革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研究丰富了毕业生尤其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应用价值,主要有:

1.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夯实师生情感基础,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提高国家竞争力。

2.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实践价值。

3.对于个人来说,当今社会工作压力大,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师范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压力,充分合理地管理时间,认识自我和了解社会,提高师范生的就业质量,增强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烨,冷柏.大学生如何自我规划职业[J].北方经贸,2009.

[2]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

[3]张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不良景象。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不得不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一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需要高校培养出更多的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高校只有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促进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趋势的转变。本文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前提,首先阐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然后阐述了如何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最后在结论中阐述了当前时期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含义上,我们可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需要时间作为规划的标度和载体在此过程之中,大学生需要分四个维度进行规划,即学习规划、职业规划、爱情规划和生活规划等。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无及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关系到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从狭义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看,此阶段主要是职业的准备期,主要目的在于为未来的就业和--事业发展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心理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1 相对稳定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生的一次经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进的过程。也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大学生确立人生、追求理想的一个重要航标。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既是学校与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较早地树立就业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就业思维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参与实践活动。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的确立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需要具有~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一段时间之内相对的稳定,即不能够随便地更改。这一方面是由职业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是由职业生涯的指导性决定的。这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在某个时期内稳定,而不能随l生改变,否则会导致目标的盲从和缺失。当然,职业生涯规划本身具有局限性、限时性、主观性以及片面性,“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也需要及时地更新、不断地完善。

2 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愿望盲目地、多条款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是要从自己的综合素质水平出发,对自己的业务素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后,再结合自己的专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事求是的规划。这样既可以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对于未来发展的畅想,也可以减少其进入迷途的概率。反之,则有可能使大学生的职业规则变成空想,进而使大学生的事业毫无进展,生活也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目标可言。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策略

基于如上关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与原则的阐述可知,当前时期下高校必须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大学毕业生,才能够使得大学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

(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载体,加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下面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例,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行阐述。

1 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提高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程度,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日常教学中。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及职业道德知识传授的同时,应采取各种可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就业相关的问题。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提高本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应该将目光定位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这种教育理念,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当学生感受到学校是站在他们的角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接受和学习各项相关的知识,从而可以有效地带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2 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制定上存在随意性较强的情况,今后高校应积极努力,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明确其教学目标,即兼顾学生短期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长远的职业生涯过程;在教学方式上,摒弃传统的单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比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社会调查、到特定岗位实习等,让他们从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明确、新颖,抓住大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实践化的职业训练,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1 拓展实训基地,营造仿真环境。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也可以借力于学校或者其他社会机构进行在校大学生职前训练,进行真实情景的模拟式训练。同时,还可以以此为基本载体开展相应的活动,进而加强大学生对于各个职业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以及吃苦耐劳素质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职业训练,可以使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期大大缩短,并以此为主要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和预演,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吃苦耐劳意识以及职业角色,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加速社会化进程,尽快养成一定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具体的职业训练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学生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与实习活动,一方面可以使其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加深其对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理解与领悟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增强其社会经验的积累也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强实践实习,培养职业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和实习的机会,及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进一步细化自己的职业定位。此外。社会实践和实习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技能和社会经验,还能使他们尽早地接触和学习职场规则,通过生涯人物访谈等形式与职场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有助于培养他们与人沟通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78-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等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思想理论知识教育忽视实践效应问题的现象,即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力不一致的现象。现在部分大学生虽然认同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但并不为此付诸实际行动,或者不按照已制定的规划要求去行动。

一、提出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本人在个人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职业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认知的层面,广大的大学生已经逐步认识到有合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己坚定人生信念;明确自己的短、中、长期目标,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效率;避免盲目就业与不良情绪的干扰等。但是,在实践的层面,大多数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却跟不上思想认知的步伐,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校教育乏力。高等教育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多元、深化改革的教育环境,似乎把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这样关乎大学生人生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的教育任务,几乎全部交付给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而转移了专业课教师对大学生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视线,导致教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的退化和教育实践领域被模糊化。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凸显乏力。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偏颇。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家庭的环境状况对青少年成长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然而,传统应试教育的阴影对现代的家庭教育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被磨灭,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关心仍然停留于学习考试的实际分数和身体健康。另外,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家长们更在乎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进入高等院校和实际受教育的权利,而非把注意力集中于子女们在大学中是否有执行职业生涯规划。这种家庭教育与青年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缺失。大学生的可塑造性决定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确定性,自身存在着明显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执行力不足的弱点,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的能力不强。而且,一方面大学生朝气蓬勃、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成才意愿强烈;另一方面大学生既情绪易波动又极易被鼓动,在教育氛围不够的情况下,很难相互提醒、相互激励、相互评价,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上自我教育的不完善,明知要为之而不为。

二、现象分析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着眼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激烈竞争的就业环境要求大学生对个人因素的自我了解、规划与求职择业的匹配需求、职业发展目标、实践求职目标的行动方案、掌握目标职业技能等具备相当的认知度和践行力。但是,现实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却事与愿违,由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社会阅历的局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如建立在空中的楼阁,停留于思想层面,缺乏实践力度。

在认知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高等院校教育呈正相关关系。一方面,只接受侧重于研究型理论知识灌输教育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能力要明显低于接受过实践型职业技能培训的学生;另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专业的职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一起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中运用心理学心理暗示的教学技术,和学生共同分析职场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是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力与实践力的两个直接因素。

在信仰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家庭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形成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调查发现,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意识和教育理念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与发展的潜动力,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帮助大学生构建起健康职业发展模式的精神家园,在自我强化就业意识的同时也能够使自我的功利意识得以平衡。此外,人际关系、家庭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等大学生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制约着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定位的重要因素。

在执行的层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教育与其所处的年级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逐渐呈递增趋势。高年级的学生对自己需要一个科学理性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认同度要明显高于低年级的学生。调查表明,大学生投入形式多样化的职业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实习与就业基地等工作,并通过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及时反馈知识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实际差距是实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关键因素。

三、对策思考

调查结果充分显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问题是确实存在的。虽然目前我们已经关注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但是关注的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其存在的问题值得深入思考和亟待解决。

1.加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体系建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需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资源的支撑。在增进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要把握专业的师资队伍、管理激励与监督服务队伍和办学设施等物质性硬件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环境、校园精神等非物质性软件资源方面的建设;在保障显性资源和隐形资源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确保获得开设指导针对性较强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践课程等显性资源和科学技术课程等隐性资源的支持;在完善制度性资源和机制性资源上,要加强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建设的制度性、规范化管理,并且在一定制度和规范的约束下,逐渐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制定的可行性、保障性,强化有助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自组织机制建设等。

2.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当代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价值取向多元化、独立自主意识强、适应新事物能力强,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萨柏(Donald E.Super)的“生涯彩虹图”,较全面地诠释了这一点。根据萨柏对生涯发展五个阶段的划分,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职业探索阶段,在选择职业时有较大的弹性,个性化差异表现得比较明显。因此,在高等教育期间,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采取职业心理测验、职业行为观察、职业人物访谈、职业情景幻想等一系列教育技术手段,为每一位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和坚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激发他们坚定的意志力和执行力,从而为他们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智力支持和发展动力。

3.定期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展示节”。通过规范化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回答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要弄清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环境支持什么?为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又该干些什么?”指导和帮助学生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懂得要在操作自我评估、环境评估、目标设定、目标实施、反馈修正等环节的基础上,突出可行性部分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重点,确切把握职业规划的具体目标。依据此活动平台,大学生充分展示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所取得的积极成果,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断强化并深入到每一位大学生心目中,力求巩固大学生对目标职业的心理倾向,以此指引每一位大学生去实践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收获成功的职业前景。

4.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综合就业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培养综合素质而具备的获得工作机会、并在工作中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核心适应能力也往往能成为制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效应的重要因素。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就业环境,高等教育理应帮助和指引大学生培养保持乐观、自我情绪调控、高自我效能感、乐于接受新事物和思维开放性等积极上进的性格特征,以此为基础,凸显在专业知识技能上的优势,增强对理想职业的认同感,积极发挥个人适应性的积极价值,指引大学生在不断完善就业资本的同时以期达成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积极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有实践效应的系统性的思考与方法,对帮助大学生初步设定出人生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也能够表现出动态循环的功能。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不乏一系列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指引大学生明确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又要注重实践效应问题,把握在实践过程中的变化空间,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现出实际的可操作性。此外,高等教育把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效应积极地融入到大学生有系统的、有步骤的自我探索、职业探索之中,使大学生在不断达成阶段性的成功鼓舞的过程中保障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高度认同感和践行力。

参考文献:

[1]赵北平,雷五明.大学生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建国.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0,(4).

[3]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