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简述通货膨胀的治理范文

时间:2024-03-27 15:11:55

序论:在您撰写简述通货膨胀的治理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简述通货膨胀的治理

第1篇

关键词: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贸易逆差

中图分类号:F5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07-02

GDP的增长无论怎样,最终都应该可以反映到国民支付能力的增长上。如果缺乏了后者,那么GDP的增长就是畸形的。这里面便涉及到支付能力、通货膨胀、GDP、平均消费投资倾向、进出口贸易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便是通过作者自己多年的观察思考,探讨和总结了一个关于它们之间尽可能简单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的数学关系式,并且进而探讨了它对实际经济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公式的推导

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这个社会的支付能力的提高。

我们以支付能力与总需求的关系为起点来展开对题目的讨论。

先需要对我们所讲的支付能力作一个含义范围的规定:

这里的支付能力是指泛意的支付能力,我们这样规定它所包含的范围以利于后面的讨论――对个人和企业来讲,它是指已有的支付能力加预期可以承受的并且可以借贷到的支付能力;对政府或者国家来讲,它是指已有的财政盈余加预期可以承受的财政赤字。从这个定义的范围来讲,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支付能力可以直接通过提高工人工资,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手段来提高,也可以通过降低银行借贷利率,实行宽松的金融政策等来提高。

设一个国家的总支付能力为Y,它有能力支付并且愿意支付的那部分(即愿意转化为总需求的那部分)与总支付能力的比值为N,那么:总需求=Y*N(国内需求)+出口总值(国外需求)

这里的“N”不是只包含“平均消费倾向――APC”,也包含“平均投资倾向――API”,我们这样规定:APC是消费占支付能力的比例,API是投资占支付能力的比例。

所以,N=APC+API

由于影响APC、API的因素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一个定值。

当一个社会供求平衡时:总供给=总需求=Y*N+出口总值

当一个社会供大于求时:总供给>Y*N+出口总值

设在货币流通速度为V的情况下,需要增大货币投放量H,才能使供求平衡,那么有:

总供给=总需求+H*V=Y*N+出口总值+H*V

二、关于关系式的进一步解释和应用

(一)关于公式1

从H*V的产生过程可以看出,它只是代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差值。当是正值时代表通货紧缩,负值时代表通货膨胀。当是“0”时代表供求平衡。在经济的快速的发展过程中,H*V值越是在接近于“0”的位置活动并保持的时间越长,说明经济越是在良性发展。

从公式1可以看出:H*V与GDP、贸易逆差正相关,与Y*(APC+API)、贸易顺差负相关。

1.当H*V成负值时(产生了通货膨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消除这个负值。

(1)增大GDP。增大GDP有多种方法,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这依赖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也可以通过增大投资来拉动,但这最大的副作用是可以同时提高Y(APC+API)值,从而不利于消除H*V的负值。由于“管理的完善和科技的发展”不是宏观经济的范畴,以下我们便着重就投资对GDP和H*V,进而对Y值的影响作讨论。

投资(主要指基建性投资和生产经营性投资)对总供给和总需求哪方面的拉动更大一些,取决于投资项目的建成速度和利用率。

在项目利用率相同的情况下,在一年内建成和在一个月内建成,对通货膨胀(即H*V值)的影响应该是不同的。因为在项目建设期是纯粹的对需求的拉动――它本身建设所带动的GDP(供给)的增长,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而项目没建成前不会产生供给,但投放出去的资金却已经产生了对需求的二次拉动。所以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角度讲,项目的建设期越短,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越大。

a.它在建设期由于它本身建设的需求所带动的GDP的增长,只是带动了“建设期”的GDP的增长,而增加的那部分GDP也正好被它自己的需求所消耗掉。b.这个项目本身没有出产品,即没有增加GDP。c.项目建成后即废弃,对GDP的拉动作用随着建设期的结束而结束,但这时由于这个项目投放的资金留在了社会上,即Y值增大了(在建设期API也是增大的),而这时GDP又回到了建设前的水平,这样使H*V更加趋负(结合公式1来考虑)。

所以这样的项目对H*V“正化”(增加GDP,抑制通货膨胀)的贡献是负的。所以,建成的项目必须尽快地产出有效供给,才会使H*V保持稳定。

项目建成后的利用率“低”(包括开工不足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等)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利用率是“0”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道理和推理上是一样的,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2)增加贸易逆差。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有力、有针对性的增大总供给,使H*V趋正,特别是对于本国结构性通胀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需要本国货币的坚挺。美国前段时间为了增加出口等因素而默许或者鼓励美元贬值的做法,最终会得不偿失的。因为这样在根本上不利于它的整体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根本上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公式2可以看出H*V趋正是可以提高支付能力的,而增加出口是可以使H*V趋负的。

(3)减少Y*(APC+API)值。这是世界各国最长用的抑制通货膨胀的手段,即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从严从紧的财政政策。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但由于具体措施不同,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和很容易出现严重负作用的,这也是造成“滞胀”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我们规定的Y的范围可以看出,提高贷款利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是可以是可以直接减少Y值的,而且它既可以降低APC,又可以降低API。所以它对抑制国内总需求有很直接的作用,但由于它也可降低API和实际投资额,如果具体措施不当,它对国内总供给的损害也是很大的,如果产生这样的情况,就会产生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同时下降,造成不但公式左边的H*V(可以理解为通货膨胀率)没下降,反而GDP随着Y*(APC+API)的下降而下降了,即形成了“滞账”(结合公式1理解)。比如:一些很快可以产生效益(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缺乏启动资金或者周转资金,厂房建好了,却不能生产(利用率是”0“,助长了通胀);有的可以产生有效供给的企业由于贷不到款而影响生产,甚至由于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综上所述,出现H*V是负值(通货膨胀)时,增大GDP和增加贸易逆差才是良好的使H*V趋正的办法,而且副作用是最小的,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如果采取减少Y*( APC+API)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容易出现一刀切的不良信贷管制行为和产生恶劣后果。并且影响直接国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绝不能以“减少Y*(APC+API)值这样的财政金融政策”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

2.当H*V成正值时,即产生了通货紧缩(只要不是在滞胀状态下产生的),这正是提高国民支付能力的最佳时候,各种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也正是出台的好时机。因为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可以直接提高Y*(APC+API)值,这样既消除了通货紧缩,又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

从公式1上看,增加出口(减少贸易逆差)虽然也可以遏制通货紧缩(使H*V趋负),但这并不是最有利于国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措施,所以应该把这样的措施放在较次要的位置上,除非本国自然资源缺乏或技术缺乏,需要外汇进口自然资源或技术。关于贸易顺差对本国国民支付能力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在后面还要较为详细的讨论。

虽然在关系式上看,减小GDP也是使H*V趋“0”或者说趋“负”的办法,但这显然是违背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的,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就像某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把活牛赶进河里淹死或者故意把土地撂荒以提高产品价格一样。

(二)关于公式2

从公式2可以看出,Y与GDP、进口总值、贸易逆差正相关;与H*V、APC+API、出口总值、贸易顺差负相关。

这里的Y值的增长是指购买力的增长,不是单指货币绝对数量的增长,即在H*V稳定或者趋正情况下的增长(举个例子:一个人原先有100元可以买5斤肉,现在同样还是100元,但可以买10斤肉了,这也是Y值的提高)。

第2篇

“扫黄打非”运动式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文化艺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过程、模式和效应

文化视角下的儒家思想持久性与边缘化

战略协同型政府模式的缘起、途径和特征

层级视角下的低碳政治

国外政绩评价的兴起、价值及启示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结构、效应及构建路径

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两种社区自治机制的比较——基于公共事务自主治理理论的视角

非典型税收国家:当代中国的表现与陷阱

2011年中国公共政策学研究新进展

清末自由权样态分析

美国展会知识产权纠纷及应对

现职公务员为何不得作为听证代表

行业协会自治权基本法律问题浅议

制造业结构变动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分析

大学精神的“本土化”资源——以省思书院精神为视角

促进广东现代产业发展的金融模式探析

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简述

改进社会管理重构四个机制

公民身份视阈下的社会排斥与公共治理

执政环境与地方政府涉政公共事件分析

我国政府微观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论突发事件中的危机修复——以9·10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为例

建立农村基层民主绩效的测量指标探讨

政治信任的研究缘起、逻辑基础及分析范式

论网络政治动员及其功能与趋向

美国的利益集团规制:理论、经验及启示

对我国执行公开的思考

行政规范性文件评估中合理性标准的运用

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悖论与完善

广东特色农业区域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转型发展策略探析

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影响因素: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广州商务服务业区位布局分析

以文化共识为基础建设幸福广州

职能分工:我国市区政府间关系再造的新思路

地方环境治理中政府合作的实践探索

官僚制批判研究:起点、进程与归宿

公共政策的代际负外部性:发生机理、影响及其内在化

政策监控视域中公共政策滞后之防范

县级政府执行力纠偏问题探讨

论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

西方政党政治中的弱势群体正义与协商民主

现代国家的建构逻辑及面临的责难

自卫权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可能趋向——围绕美国“先发制人”口号的分析

行政法上不确定法律概念之解释

公民参与预算的法治建构:从规范到制度

工伤保险与民事侵权赔偿适用关系立法模式选择

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平衡——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框架下的研究

生产业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重要效应分析——兼析珠三角的相应对策

美国在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与对策

我国企业慈善事业发展路径探析

论高等法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第3篇

课程代码:00048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是实现

A.公平分配 B.资源配置

C.经济增长 D.充分就业

2.最低费用选择法计算的成本只是

A.有形成本 B.无形成本

C.直接成本 D.间接成本

3.文教科卫支出是

A.生产性支出 B.社会消费性支出

C.转移性支出 D.国防支出

4.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政策的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向某些特定的企业或个人提供的无偿补助是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财政补贴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低于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下降 B.提高

C.不变 D.无法判断

6.纳税人与负税人同为一人,不发生税负转嫁关系的税种称为

A.从量税 B.从价税

C.间接税 D.直接税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 B.行为课税

C.所得课税 D.财产课税

8.公债最基本的功能是

A.筹集建设资金 B.弥补财政赤字

C.调节经济运行 D.货币政策操作对象

9.我国正式实施分税制是在

A.1950年 B.1984年

C.1990年 D.1994年

10.决定税负转嫁实现程度的关键因素是

A.纳税人的主观意志 B.商品供求弹性

C.自由价格制度 D.商品经济

11.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

A.使用价值 B.价格

C.供求 D.生产成本

12.合约购买者可在合约规定的执行期内的任一天执行的期权是

A.看涨期权 B.看跌期权

C.美式期权 D.欧式期权

13.间接融资方式中的核心中介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证券公司 D.保险公司

14.下列属于中央银行中间业务的是

A.再贴现 B.存款

C.贷款 D.清算业务

15.我国的商业银行属于

A.单元银行制 B.总分行制

C.行制 D.控股公司制

16.下面属于中央银行负债项目的是

A.政府债券 B.金融机构存款

C.财政借款 D.贴现及放款

17.当总需求不足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税收 B.缩减政府支出

C.降低利率 D.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8.我国货币层次中的M0是指

A.流通中的现金 B.活期存款

C.现金+活期存款 D.现金-活期存款

19.货币政策的根本目标是

A.充分就业 B.经济增长

C.稳定物价 D.国际收支平衡

20.货币*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时间间隔是

A.内部时滞 B.外部时滞

C.认识时滞 D.行动时滞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

A.提供公共产品 B.制定市场运行规则

C.决定资源配置 D.分配企业利润

E.对经济运行的计划指导或宏观调控

22.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府职能范围

C.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 D.价格变动

E.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收政策

23.按征税对象不同,可将税收分为

A.直接税 B.所得课税

C.商品课税 D.财产课税

E.行为课税

24.公债管理的主要目标有

A.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B.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C.争取规模化 D.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E.减少公债的流动性

25.属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理论的有

A.商业贷款理论 B.风险防范理论

C.利率平价理论 D.可转换性理论

E.预期收入理论

26.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在于

A.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

B.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C.信用货币创造的需要

D.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

E.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27.影响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有

A.一国人口规模 B.一国经济发展水平

C.一国经济结构 D.物价上涨和货币贬值

E.汇率和利率变动

28.治理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措施有

A.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削减财政支出

C.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 D.增加税收

E.出售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操作

29.货币的职能包括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储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信用手段

30.金融行业公会的主要功能有

A.协调功能 B.救济功能

C.服务功能 D.沟通功能

E.监督功能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31.政府采购

32.紧缩性财政政策

33.信托

34.汇率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35.某公司2011年取得经营收入100万元,特许权使用费50万元,其它收入20万元,当年税法准予扣除的成本、费用和损失等共计80万元,计算其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

36.某甲在银行办理了5000元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5%,但甲在存款半年后要求提前支取,当时的活期利率为0.6%,计算甲在提取存款时银行支付的利息额。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37.简述构建财政投融资体制的重要意义。

38.简述消费税的特点。

39.简述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40.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4篇

官方为了影响汇率水平,在通常情况下用他们自己的货币买卖外汇时,就发生了外汇市场上的官方干预。但是当局并不能完全正确理解识别经济基本面所含的汇率,即使他们能够识别,但汇率干预的成本远大于它的收益。同时,设计汇率干预的另一个困难在于这样的事实:当局不容易了解已经观察到的干扰到底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因此,就很难判断是否应该在外汇市场上对这种年扰作出特别的反应,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官方干预的需要可能只有在事后才能确切地说明。

由此可以看出,官方的外汇干预效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实际中我国的情况又如何呢?这是本文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简述

从理论上讲,官方干预包括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冲销干预是指,官方同时或者在很短的时滞内采取行动抵消或“冲销”官方持有的国外资产的变化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影响;非冲销干预是指,当局通常用他们自己的货币买卖外汇,而并不采取抵消行动。一般来说,非冲销干预能够影响汇率,同样也通过引导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影响货币政策,而基础货币的变化导致广义货币存量、利率和市场预期的改变,最终引起汇率的变化。然而,冲销干预的有效性是非常有争议的,对官方在外汇市场上千预的有效性的争议的核心很大程度上与冲销干预有关。

冲销干预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影响汇率:改变资产的相对供应量和发出政策意图信号。

1.影响渠道:资产组合平衡渠道(portfoli。balancechannel)

官方干预通过资产组合平衡渠道的影响可以在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BM)的框架内进行分析,在这个框架内,投资者根据各国资产预期的相对收益来平衡他们的资产组合。

由于在实证模型中要考虑非货币资产的选择是困难的,而且在双边基础上数据并不是可以获得的,为了测量PBM,第一类是建立在PBM简化形式上所得解的估计值这一基础上的。这种方法通常被叫做直接需求方法。第二类集中在求解PBM的风险溢价上,并检验不同货币面值的债券的完全替代性,这种方法叫逆向需求法。

PBM的本国资产和外国资产不完全替代性的假设相当于把预期贬值和国内外利率差加以分离的风险溢价的假设;而在PBM中,这种风险溢价原来是相对的本国债务和外国未清偿债务的函数。在使用逆资产需求方法估计资产组合平衡模型中,许多研究者估计了这样的一个方程式,风险溢价(ρ)是国内外债券持有量(Bt和BT)的函数。

2.影响渠道:信号渠道(signalingchannel)

信号渠道或预期渠道(穆萨,1981)假定:干预通过向市场提供新的相关信息影响汇率。更确切地说,通过信号渠道冲销干预发生的影响是私人主体改变了他们对汇率的预期,这或者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他们对货币当局未来的可能的行动的看法,或者是因为他们改变了他们对货币当局的影响的看法。

汉弗珀杰(Humpage,1989)通过对下式的回归检验了通过信号渠道进行冲销干预的操作的假设:

这里INTt是干预变量,εt是白噪声误差;两期滞后的名义汇率是预期汇率的近似值,并用对利率差的预期来捕捉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最近的研究中,张和泰勒(Chang和Taylor,1998)使用1992年10月1日至1993年9月30日的数据对路透社报道的在日元一美元市场上与日本银行干预有关的消息,进一步考察了日本银行干预的效果。他们发现,在路透社刊登干预报道的前后,日元一美元汇率波动的变化非常的不明显。他们使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恩格尔,1982),发现在路透社报道干预前30-45分钟他们的干预临近时对汇率的极为频繁的波动有最大的影响。

二、我国外汇干预机制分析

在我国,其制度背景比较特殊,我国外汇干预尚未形成成熟的三大市场机制的传导效应。央行根据货币调控的预期目标,先后运用了再贷款回收、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进行冲销。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说,是怎样的效果?下面在M-F框架内分析。

在M-F模型框架内,非冲销干预在改变外汇供求数量的同时,也引起国内基础货币和利率变动,这将导致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变化,从而增强对汇率的影响效果。同时,外汇干预也能通过改变金融市场的资产结构,对汇率产生影响:在汇率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内,假设一国居民的财富由本国货币(M)、国内债券(B)和国外债券(F)三种资产构成,投资者依据不同的收益水平和风险水平进行资产组合,均衡汇率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三大资产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如图1,三条资产平衡线MM、BB和FF分别代表短期内在财富一定的条件下,货币市场、本币债券市场和外币债券市场均衡时的I-S组合,A为初始均衡点。在非冲销干预的情况下,若货币当局用国内货币买进外币资产,那么国内货币供给增加,在给定汇率水平下引起利率下降,从而MM向左移动到;同时,外币资产供给减少,外币债券市场出现超额需求,使得本币汇率下降,FF向右移动到;BB曲线不变,最终三曲线在C点重新实现均衡,汇率由S0贬值到S1,增强了干预效果。在冲销干预中,货币当局在外汇市场购进外币资产的同时,在公开市场出售本币债券回笼货币;这一过程中,外币资产供给减少同样引起FF曲线右移至FF’;同时,本国债券供应量增加使得本国债券价格下降,导致债券利率上升,BB线也右移至BB'''',而货币供给量MM曲线不变;三曲线最终交于B点,此时S2大于S0,汇率仍实现贬值,但贬值效果因国内债券利率的上升而部分抵消,且本外币资产替代性越强,干预效果越弱。在预期理论框架内,货币当局在进行干预时,可向市场传达一种干预意图或未来货币政策的信号,这将改变投资者市场预期并进行相应资产调整,引起即期汇率变化:如货币当局买入外汇资产,市场投资者预期政府有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倾向,从而增加私人外汇资产的持有,引起本币贬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非冲销干预的利率和资产组合机制可以放大干预效果,降低操作成本;但这种干预要以利率平价条件和改变货币供给为前提,干预规模不易过大,否则,会引起内部经济失调。冲销干预可保持货币供给独立性,但冲销效果受本外币资产替代程度、资本流动利率弹性及公开市场业务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干预的预期机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货币当局自身要具备良好的信誉和实力,并能把握信息披露有效的时机。现实中,各国背景与制度不同,干预方式和作用机制也会存在差别。但是,就我国实际情况来讲,有效干预的关键是在实现汇率稳定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内部经济的冲击。

二、对1994年以来央行冲销干预的实证分析

1994年?正率并轨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长,为了稳定汇率,央行通过频繁干预,导致外汇储备继续高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已达9411多亿美元,居全球第一。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改变了货币供应机制,从而使央行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

(一)1994--1997年外汇干预和再贷款冲销的操作

1994年汇率并轨后,这一阶段国际收支年均顺差达451.2亿美元,外汇市场供过于求导致当时人民币汇率面临升值压力,对出口企业造成影响。为此,央行人市干预,相应投放大量人民币。在人民币稳定甚至升值预期下,套利资本通过混入经常项目结售汇、外汇黑市等途径流入境内,进一步加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此,央行采取减少或收回商业银行再贷款进行对冲。根据测算。这一时期外汇占款共增加12217.5亿元;而央行回收商业银行贷款约3310亿元,未冲销余额约有8900多亿元。再贷款冲销相对不足,加上冲销时滞等因素影响,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国内M2(广义货币供给量)增速高达34.5%、29.5%和25.3%,较大幅度偏离了预定目标,并成为当时通货膨胀的主要推动因素。直至1997年,银行再贷款需求大幅下降,同时持续冲销效果逐步显现,通货膨胀才得到缓解。

(二)1998—2000年外汇干预和公开市场操作

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出口增长大幅减少,1998—2000年国际收支年均顺差仅为229.5亿美元;加上周边国家汇率不断贬值,市场形成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当时政府坚持人民币汇率不贬值,央行一度减少对外汇市场购汇,外汇占款急剧减少,三年间仅增加2308.8亿元。同时,国内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的情况,央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纷纷先后归还再贷款,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进一步受阻。国内货币投放相对减少没有引起利率的相应提高和资本流入,相反,为治理通货紧缩,央行连续降息,人民币一年期的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7.47%,下调到1999年的2.25%,在本外币负利差和贬值预期影响下,国内短期资本进一步外流。1998—2000年国际收支错误遗漏逆差高达422.7亿美元,其他投资逆差则达932.7亿美元,这种趋势进一步减少了国内货币供应。为此,1998年5月,央行恢复公开市场业务,1998年和1999年,通过债券逆回购等方式投放货币2622亿元,占当时基础货币增量的87%,基础货币增长逐步回升。2000年起,随着金融机构流动性增强和债券市场出现投机现象,央行改变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向,开始采用债券正回购,实行货币回笼。

(三)2001年以来的外汇干预和冲销操作

2001年起,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恢复高速增长,同时,央行为治理通货紧缩继续降息,但同期美联邦利率也持续下调,本外币又形成正向利差为主。伴随经济基本面好转和海外政治压力增加,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日益增强。为稳定汇率,央行被迫扩大购汇规模和人民币投放量,同时,在公开市场通过不断增加债券交易种类、频率等方式增加冲销力度。但随着政府债券逐年到期和相继抵押,债券正回购严重缺乏“弹药”,资产冲销空间日益缩小。2003年4月开始,央行通过滚动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货币。2005年,央行共发行了27882亿元的央行票据,共进行了62次正回购操作和3次逆回购操作。3次逆回购操作都是在年初为应付春节期间的社会流动性需要而进行的,逆回购投放的基础货币很少,总共只有368亿元。2005年62次正回购操作的交易录达到了7380亿元。同时,在持续单向冲销下,央行已对商业银行形成过多负债,导致其对信贷总量的控制能力下降,2004年末,金融机构的信贷余额为177363亿元,2005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7万亿元。由此可见,在货币供应与银行信贷的调控目标之间的配合,并不是令人满意的。

四、对我国冲销干预的深入分析和完善构想

从上述干预实践可以看出,央行日渐陷入平衡稳定汇率和控制货币增长的两难境地,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首先从干预目标看,我国过于追求人民币汇率的静态稳定,外汇干预的主要目的是使汇率朝着实际均衡汇率方向靠拢。央行在日常干预中也很难判断真实的均衡汇率方向,只能通过短期频繁干预来实现中长期稳定,使得干预失去了主动性。

同时,银行结售汇和最高持汇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市场投资者的资产选择,本外币替代程度较低。这种制度有利于防止冲销引起的大规模游资的冲击;但外汇干预缺乏相应市场机制的配合,只能通过增加直接干预的规模和频率来达到预期目标。最终,央行吸收了外汇市场大部分供求压力,加大了干预的操作成本和汇率集中管理的风险。

在冲销效果上,再贷款本身存在计划刚性无法即时回收,且冲销对象和干预不一致等问题,造成货币供给结构不合理。由于国内债券市场规模较小,国债正回购等资产冲销方式也无法对抗外汇占款持续性增长。央行票据作为负债冲销的手段,虽然在理论—上可无限制发行,但实践中也存在局限性。因此,我国对冲工具的选择余地十分有限,随着外资流入进一步增强,国内冲销缺口也将不断扩大,内外冲突更趋激烈。可见,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不能兼得的“三元悖论”同样存在。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对干预目标设定进行调整

继续稳定的人民币汇率改革。这不仅可以恢复其对国际收支的调节功能,而且也能提高央行干预的主动性和政策的有效性,减轻外部通胀输入。目前,央行可适当放宽内定的汇率波动日标,降低日常干预的频率。

(二)逐步放松汇率形成的制度约束,继续稳定的汇率改革

央行可以因势利导,加快市场建设,理顺各种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关联性,逐步增强干预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行汇率改革后,央行可逐步摆脱外汇市场供求中的被动地位,将外汇储备和汇率政策作为调控手段。在冲销上,央行可适当增加短期国债持有量,发掘各种新的冲销工具,并积极推进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

(三)加强官方干预的国际协调

从理论上讲,从官方干预的国际协调中得到的利益相对于单方干预得到的利益更加明显。今后我国要进一步增进国际间政策合作,在扩大外汇援助资金来源的同时,加大外汇干预力量,提升应对货币危机的实力。

(四)加强人民币汇率干预的政策配合

考虑到资本流动放宽后,我国本外币替代程度上升,冲销干预效果将逐步削弱,因此,增强与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是弥补此缺陷的重要途径。央行在干预时,要注重与国内财政、货币政策间的协调,推进港币与人民币一体化建设,以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目前,人民币汇率干预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币冲销干预与基础货币投放之间的关系。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可选择的方案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加紧人民币公开市场业务的建设,配合外汇的公开市场操作,加大外汇干预的缓冲余地。由于受再贷款规模的限制,回收再贷款已不适于作为冲销干预的主要手段,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公开市场业务,将其作为冲销干预的主要手段以加强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其次,逐步健全短期货币市场,改进利率机制,逐步提高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提高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是汇率干预与货币政策合理组合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 CPI 人民币升值一、当前国内通胀形势简述

中国当前的通胀形势十分严峻,高企的CPI背后是复杂的经济运行态势:货币增幅始终维持在16%以上,五年后就翻一番;多数要素价格长期被管制,潜在涨价因素太多;农村红利消失殆尽;输入性通胀压力空前。多重因素交叠使得CPI通胀随时可能朝着两位数急升。而且中国正在遭受巨大的房地产超级泡沫的“绑架”,M2占GDP比已经接近两倍,资产价格通胀和社会投机氛围严重,都使得治理通胀的难度更为巨大。目前已经采取的紧缩货币或者行政管制措施,从现实数据的反映中看都未能起到真正有效抑制通胀的效果。

通胀问题是未来掣肘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稳定物价被政府视为今年的首要任务。3月CPI同比上涨5.4%,刷新去年11月的高点,而国内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及输入型通胀的压力也将是影响我国物价水平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夏粮收成以及国际粮食价格走势仍将对我国未来的通胀形势带来变数。国际方面,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通胀的压力,3月份,巴西CPI6.3%,俄罗斯、印度等国的CPI在9%左右,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粮食价格也出现了大幅度上涨,这些都可能转化为输入型通胀压力。

通胀是中国经济运行的重大风险。我国从前很长一段时间CPI的警戒线是3%,但近两年CPI水平早已超过这个标准。CPI指数不断上升,治理通胀成为重中之重,通货膨胀目前已经是非常严峻的现实挑战。

高通胀加深通胀预期,又会带动新的通胀,会有一个螺旋式上升压力。从现实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所有通胀最快的行业订单都增长得最快。例如服装行业最近订单增长很快,因为棉花价格上升80%,消费方都预期现在不买服装,三个月以后价格会更高。并且,通胀对于收入分配会产生恶化效应。一方面对低收入人群收取很重的税收,另一方面对企业收入进行大幅度重新分配,会导致社会稳定方面的压力。通胀如果在短期之内没有一套及时、有力的措施对应,很可能在通胀加剧的时候,让政府被迫采用更加极端、更加力度大的政策加以紧缩,容易导致经济中期大起大落的风险。

二、人民币升值,外资入境导致的流动性宽松是通胀的最主要原因

由于许多西方国家采取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资本流动性异常活跃,新兴经济体因经济快速增长,汇率升值后导致全球热钱大量流入。一般认为,热钱是为追求最高报酬以最低风险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今年2月中旬,外汇局首次披露官方估算数据:2010年“热钱”净流入35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7.6%,占当年GDP的0.6%。

央行的国内货币紧缩手段已经无法有效控制通胀

假设不存在升值、新增贷款增加等其他激化通胀的因素,那么央行无论加息或是提准,对于抑制通胀都会非常奏效。但是,假如没有新增贷款和外汇占款的猛增,通胀也不会发展到现在的程度。从新增贷款的时间上看,2009年新增贷款10万亿,cpi12月为1.9,ppi为1.7;2010年新增贷款8万亿,11月cpi已升至5.1,ppi升至6.1了。虽然2009年10万亿新增贷款有滞后效应,但它不足以导致两个时间点的CPI与PPI相差如此之大。而10年6月启动了汇改,外汇占款猛增,对cpi与ppi贡献不小。

从图二中我们可以发现,方框内的cpi(2007年2月到2008年2月)是历年上升最猛烈的一段,但此时的投资和M2都呈现温和增长。与此同时央行从2006年至2008年累计共15次提准6此加息,存款基准利率从2006年8月的2.25%升至2007年底的4.14%,准备金率从07年1月的9%提升至08年6月的17.5%,货币紧缩力度非常罕见。但如此大的调控力度,并没有能够抑制CPI的增长。

从图二的形势可见,人民币升值越快通胀就越严重,通胀越严重央行的调控政策出台就越频繁,但结果表明无论央行进行多大力度的调控也难以抑制通胀走势,因为调控所抑制的流动性较之于入境套利的资金是杯水车薪。如果央行过多的动用利率手段,还可能严重破坏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扩大失业范围。而不动用利率手段存款利率负增涨又会导致储蓄搬家而进一步加剧通胀,在这样的环境下基本上没什么更好的政策手段来解决流动性泛滥的问题。因此得出结论,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货币调控仅属象征性的,央行的国内货币紧缩手段已经无法有效控制通胀。

通胀的发展程度与人民币升值具有正相关性

人民币近年来一直面对着来自国际的升值压力。终于在2010年6月,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在汇改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在本次改革实施初期并未有明显的升值迹象,但随着时间推移,终于升值速度有所加快。截止到目前,人民币走势逐渐明朗。

从图三可见,通胀最剧烈的时间段也是人民币升值最快的时间段。由于人民币快速升值,引发境外资本入境套利,外资入境后兑换成人民币导致外汇占款猛增流动性泛滥,因而引发剧烈通胀。

而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欧洲国家投放流动性的政策,为外资入境提供了货币基础。美国的利率极低,仅为0―0.25%;中国利率2.5%是美国的10倍,中国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1美元比3.8元人民币,还大有升值空间,导致外资流入中国套利。既可赚取“高利息”收益,又可避免美元贬值、获取人民币升值之利益,因为此流入中国是热钱的最多的选择。热钱大量进入中国,外汇占款急剧增加,形成中国输入型通胀,

三、未来通胀的走向

中国近年来一直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除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外),2009年投放信贷9.5万亿,2010年为7万亿。而M2迅速增加,全国1999年为9万亿。2010年的数据为69.9万亿,是11年前的7.76倍,是GDP35万亿的2倍。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是经济高速增长下的一种选择,也是中国抗拒人民币升值的必然结果。从1995年来,中国盯住美元,以1:8.28达11年之久,2005年7月开始被迫升值,大量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为了使人民币慢升值,少升值,只能买入大量美元等外币,使外汇占款迅速增加。中国每年推出大量央行票据来吸收对冲这些流动性。但M2却越积越多,竟达GDP的2倍。在这种特殊的货币结构与形势下,通胀成为了顺其自然的产物。

而现在的社会总体流动性依然充裕。4月14日,央行公布的信贷、M2等指标稳步上升,但有两个数据却出乎意外。截至2011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0447亿美元,同比增长24.4%,首次突破3万亿美元。贸易顺差缩小,资本项下增加,外储增加,我国的基础货币发行不可能下降,只能靠提高存准率等手段冲销。

央行首次公布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包括人民币各项贷款、外币各项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股票、保险公司赔偿、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等各项之和。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融资规模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为4.19万亿元人民币。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表示,从计量模型得出,社会融资总量与CPI的关联度为0.65%,而人民币贷款与CPI的关联度为0.54%,社会融资总量与CPI指标关联度更高。央行货币发行已经够多,社会融资总量更远高于货币发行量,社会资金泛滥。未来泡沫是否恶化,取决于民间投资,以及资本市场的好公司是否足够多。

从全球看,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徘徊,美国依然不愿意进入紧缩的货币周期。从目前美国国债收益率较低,基准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3.429%,美国还有不加息的空间,甚至不排除会有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出现。

近期,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明康称,当前中国经济金融形势正发生新变化,汇率进入单边升值期。这个信号可以视为政府已经认可人民币今后继续升值,根据前文所述升值与通胀的关系,通胀仍将长期存在。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结论:第一,人民币升值之后引发外资入境,导致的流动性宽松是通胀的最主要原因;第二,央行目前的紧缩调控无法对其造成实际性影响;第三,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推进,通胀还将继续。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网站.历史数据.(stats.省略)

第6篇

一、企业财务目标理论梳理

(一) 利润最大化论利润代表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成果,利润越多意味着投资者的财富增加的越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以此作为企业的财务目标有其合理性。一方面利润是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利润最大化可以使企业的经营具有可靠的来源保障;另一方面利润最大化在满足业主或投资者增加自身财富时,也使社会财富达到最大化。

(二) 股东财富最大化论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既考虑了各种风险因素,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这种财务目标理论的缺陷有:一是强调股东的利益,必然会忽略企业其他关系主体的相关利益,不利于处理好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中产生的各种财务关系;二是股票价格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很多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将一些不可控因素引入企业的理财目标中是不合理的;三是它只适合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很难适应。

(三) 企业价值最大化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投资者报酬的现值,即未来一定期间归属于投资权益的现金流量,按考虑风险报酬率的资本成本换算的。企业价值最大化充分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风险价值和通货膨胀对企业资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然而,在整个的测算评估中也存在着很多难题,比较费时费力。

(四) 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论现实中,在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思想指导下。一些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的财务管理经济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极有可能做出仅仅有利于实现企业财务目标的理财行为而对社会、环境的责任不管不顾,从而对社会造成危害,由此也可能导致企业自身的终结。因此“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应运而生。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供应商、顾客甚至企业所在社区、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就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提出是财务管理内容的一个创新。由于其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企业行为和理念与社会发展是相协调的。在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企业考虑的因素较多,因此相应的成本就会增加,但是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企业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会得到更多社会信誉和消费者的认同。能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二、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内容简述

(一) 理论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是20世纪初以来凸现于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诸多学科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亦是建构企业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基本思想。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一些知名大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上升为公司战略,视其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尚无统一认识。美国经济学院密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增加利润。期蒂芬,P.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种工商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义务。它要求工商企业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找出基本的道德真理。哈罗德・孔茨和海因茨,韦里克认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里基,w.格里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提高本身利润的同时,对保护和增加整个社会福利方面所承担的责任。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企业首要的社会责任是经济责任,但利润不是企业的目的,而只是一个限制因素,满足社会需要才是企业永恒的目的,利润只不过是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回报。而我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看作是对社会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二者基础上的道德责任,即社会责任可以表现为提供就业、缴纳税金、保护环境、支持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等。

(二) 社会实践尽管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无法完全统一认识,但是企业界和理论界在对待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实体之一,遵守国家的法规法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事业提供帮助,是企业应担负的社会责任。当然,企业到底应该承担哪些责任,取决于那些与企业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愿望,取决于企业和社会、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力量博弈,以及最终达成怎样的共识。

三、企业财务目标与社会责任的内在联系

第7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折旧方法;企业会计;探讨

前言

现代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的会计信息其决策有用性正日益受到人们质疑。企业要合理使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必须拥有优秀的会计师、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依托成熟的资本市场。

财政部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大部分的减值准备是其对应资产的唯一减项,只有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是与累计折旧共同做为固定资产的减项。固定资产折旧会计的运用,对我国传统会计观念造成很大冲击,它将引发许多新会计问题。

1.固定资产及固定资产折旧

1.1固定资产的定义

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固定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劳动资料。它能够在若干个生产经营周期中发挥作用,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其价值则由于损耗而逐渐减少。这部分减少的价值以折旧的形式,分期转移到产品成本或费用中去,并在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1.2固定资产折旧的定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

1.3固定资产折旧的主要影响因素

(1)计提折旧基数,计提折旧基数是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或账面价值。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一般以固定资产的原价作为计提依据,但选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的企业,以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作为计提依据。

(2)折旧年限,折旧年限的长短直接关系到折旧率的高低,是影响折旧额的关键因素;

(3)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

(4)净残值,是指预计固定资产清理报废时可以收回的净残值扣除预计清理费用得出。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方式,合理估计固定资产的净残值。

2.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意义

2.1不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1)直线法

直线法,属于平均年限法的一种,它假定折旧是由于时间的推移而不是使用的关系,认为服务潜力降低的决定因素是随时间推移所造成的陈旧和破坏,而不是使用所造成的有形磨损。

(2)工作量法

工作量法是按照计算期内固定资产的预计完成的工作量来计提折旧的一种方法。工作量法是平均年限法的补充和延伸。企业专业车队的客、货运汽车、大型设备以及大型建筑施工机械可采用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3)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法是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寿命,分母代表预计使用寿命逐年数字总和。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2]

或者: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的年数总和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4)双倍余额递减法

双倍余额递减法(DDB):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2.2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差异

从静态角度看,企业无论采用何种折旧方法,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都是要补偿的,对企业利润总额并无影响;但从动态角度看,不同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是有早晚之分,在计提折旧期间,由于各种方法下不同年份的折旧额有差别,对企业各年份的利润会造成影响。

2.3不同折旧方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1)不同的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补偿时间会造成早晚不同。

(2)不同折旧方法导致的年折旧额提取会直接影响到企业利润额受冲减的程度,造成累进税制下纳税额的差异及比例税制下纳税义务承担时间的差异。

3.我国现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弊端

(1)忽略了货币时间价值因素

在购建固定资产的时点上来计算未来应该摊入生产成本或费用的金额,其实质是站在现在这个时点以现行发生的投资成本分摊到以后各期。显然,这在根本上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使得固定资产折旧分摊计少,导致期末利润虚增。

(2)没有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

固定资产以现行折旧方式分摊完成后,其每年的折旧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其更新的需要,也就更谈不上购买替代其生产的先进设备。因此,每次固定资产的更新就变成了企业自由资金的减少。

4. 改进固定资产折旧的建议

(1)定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

如果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的预期数与原先的估计数有着重大差异,则应相应调整折旧年限,如果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则应相应改变折旧方法,企业应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和使用寿命,选择合理的折旧方法。

(2)定期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数

现行制度以原始价值作为折旧计提基数,在固定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所计提的折旧额,只能做到账面价值上的补偿。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检查,按照重置价值来逐项分析及计算,重新确定部分资产的折旧额。

(3)修改计价

改变折旧计提基数以后,对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的问题的问题也应随之而改变,按现行成本计价,就要对固定资产的原价进行调整,以便与计提折旧基数一致。在物价上涨期间,不至于发生由于计提折旧额问题而导致的虚盈实亏现象。

小结

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但不管是什么样的方法,只要能够确保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能够被科学、清晰地反映出来,同时企业也能够对固定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准确的计提折旧额,则该种方法就是合理、科学的。本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上述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能够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有一个准确的描述,同时也对固定资产折旧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何雪峰.谈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所得税的影响.吉林:百科论坛,2009,8.

[2]张建峰.对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的探讨.科技广场,2009,7.

[3]陈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折旧计提的会计处理.财会信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