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7 10:32:38
序论:在您撰写高二历史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 高热惊厥患儿; 临床护理路径; 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98-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49
高热惊厥又称为“热性惊厥”,是一种与发热相关的惊厥现象,以婴幼儿多见。由于惊厥发生时患儿出现眼球固定、上翻、斜视、头向后仰、牙关紧闭、抽搐、面色发紫、意识丧失等症状,严重的还将会导致患儿发生舌咬伤、窒息等意外,若反复发作可致脑损伤,导致智力低下,个别患儿可发展为癫痫。在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做好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提高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路径式护理针对性较强,可细化到每日护理工作,根据合理方案制定合理表格,使护理工作标准化、直观化,避免漏洞。本研究对80例高热惊厥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高热惊厥患儿,患儿均符合临床相关诊断标准:第一诊断为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为4个月~5岁者;体温达到38.5℃以上者;既往无热性惊厥史;符合住院指症患儿。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高热惊厥患儿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男58例,女22例,观察组患儿平均年龄(2.3±0.3)岁。对照组平均年龄(2.0±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在临床治疗中,对对照组患儿采取传统护理,即根据医嘱及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应随时观察患儿的病症以及体征变化,详细记录患儿临床中的各项数据,密切观察患儿的康复信息,对临床并发症及时进行预防。
1.2.2 观察组 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临床护理路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的制定是通过笔者所在科主任、主治医生以及科护士长和责任护士依据高热惊厥治疗特点与护理特点,并结合笔者所在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时间用表格的横轴表示,护理的项目用表格的纵轴表示(护理表格略)。住院第1天,根据临床路径治疗,依据第1天护理计划,快速准确地执行各项治疗与护理方案;做好临床沟通护理,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方式,与患儿家长做好信息交流以及沟通工作,在患儿入院时,护士要用和善的态度以及温柔的说话语气,这样可以消除患儿及家长的陌生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严密监测患儿神志及体温,注意体温波动情况,多与家长沟通,做好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消除其陌生感及紧张情绪,对患儿及家长交待治疗期间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做好各项宣教工作,防止意外发生。遇到患儿家长都不配合的情况,可让家长在治疗室外面等候,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耐心解释,缓解家长的不安情绪,等到打针成功后再把患儿交给家长;住院第2~3天,根据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定时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记录,协助患儿做好各项检查,并加强饮食、用药、疾病方面的健康宣传,考虑患儿病情,关注家长的心情,能够设身处地多为患儿着想,通知医生,做好基本护理工作;住院第4~6天,在执行护理计划的同时,为出院患儿做好出院指导,协助家长办理出院手续,嘱咐定期门诊复诊,指导家长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积极引导患儿进行治疗,提高其自信心,指导家长掌握预防惊厥的措施,提升护理干预效果[1]。最后,观察分析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病情得到极大改善,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路径主要是在专业医疗机构中,通过多个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疾病而制定的一种标准性照顾计划,是一种医疗模式,实施该模式可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天数,在治疗高热惊厥患儿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就是利用专业医疗健康模式,对患儿实施标准化照顾护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加直观化,优化临床护理效果[2-3];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表格中的任务,护理工作具体细化到每日之中,提升了临床护理质量;同时,成立专门护理路径小组,组织护士对患儿病情进行讨论,严格按照护理路径对患儿进行护理,可优化临床护理流程,帮助患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降低患儿住院医疗费用,缩短其住院时间[4-6];在该护理中,还可以减少护士进行书写记录的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通过逐项完成路径式护理任务,使临床护理工作不会出现遗漏,并能够及时发现潜在危险,提前给予正确干预,防止惊厥再次发作,改善患儿预后[7]。
对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还可以帮助家长增加对疾病的了解、认知,加强健康知识掌握,注重预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使患儿与家长可以主动参与治疗,提高家长的临床满意度。其中在本次患者临床治疗中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水平及护理满意度均具有显著优势,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充分证实,对高热惊厥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自杰.病程不同时段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7):3816.
[2]曹建英.高热惊厥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救治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15):1377-1378.
[3]戴丽霞.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儿高热惊厥患儿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0):17-18.
[4]舒辉.高热惊厥患儿的护理及家长的健康教育[J].全科护理,2010,8(10):871-872.
[5]陈辉丽.高热惊厥患儿20例急救护理体会[J].河北中医,2011,33(6):923-924.
[6]毛君芳.223例小儿急性高热惊厥的病因分析及其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0-73,76.
[7]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8]黄爱肖.对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92-93.
[9]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论文摘要: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公式和定理是中学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推理论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公式和定理的教学是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大部分是需要掌握的,按照课程标准对掌握的定位,就是必须明了知识的来龙去脉,领会知识的本质,能从本质上把握内容、形式的变化,对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也要掌握[1]。
1.数学理解的作用
1.1理解可以促进记忆
由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记忆的过程是一个建构和再建构的过程,因此记忆并不是将知识直接原封不动地接收然后储存的过程,而是要理解要不断做一些建构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把原有知识变成更容易记和提取的知识;新旧知识尽量联系更多;新旧知识本质属性联系数量越多,就越容易提取。因此,在记忆知识时,个体会主动去理解,加强知识联系的广度和深度,由此提高新知识的记忆程度。
1.2理解能降低知识的记忆量
没有理解,知识就是孤立存在,各种知识分别占用记忆单位;如果理解,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构成一些有机组成部分,那么需要单独记忆的东西变少,这样,记忆量就减少了[2]。
1.3理解将推动迁移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由于建构性的理解活动能突破限制,组建表象与表象之间丰富的联系,在结构内部或更大范围以及结构之间寻找更深层次的意义,因此能发挥知识方法的潜能,推动迁移的进行[3]。
1.4理解会影响信念
学生在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会渐渐地体会到数学是一个紧密的内部联系的整体,知识网络之间非常有条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联系是学习者自己通过努力去探索和尝试地建立起来的,这同时就建立了比较正确的数学观、数学学习观和数学信念等。就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及关联有了理解,对数学方法的运用有体会时,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产生兴趣,想学习更新更深的知识。因此,只要抓住学习的关键—理解,或者学生的学习达到该水平,那么就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4]。
转贴于
2.强化高中数学公式和定理教学在高二学生中的理解措施
2.1教师要增强对公式和定理证明的意识
在课堂上适时的简单证明公式和定理,让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也就是把大部分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水平提升到领会水平,学会公式和定理的证明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的信念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信念,教师如果自己觉得公式和定理只要会用就可以,那么要学生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这是不可能的,目前普遍认为公式和定理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了,可见教师信念对学生信念的影响很大以及学生本身对公式和定理的认识不深刻。处于公式和定理的不同理解水平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两者成高度正相关。也就是说,掌握公式和定理的证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2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和理解
让更多的学生能正确表达数学和明白数学专用名词的意思。在学生访谈中,当问到错位相减法的字面意思时,所有的学生都不知如何回答,经过提示,才慢慢的能说清楚一些。因为数学名词的命名都是有一定原因的,它跟命名的对象有关,所以教师在讲解比如倒序相加法、错位相减法时,把推导过程与名字结合在一起,学生当时理解会稍微深刻一点,以后估计看到方法的名字就能想起或知道具体的证明过程。这也让学生慢慢形成一种意识,就是中学数学中只要从字面上简单清晰地理解数学,不仅在以后可使回忆变得简单,而且呈现知识的“原貌”也显得不是那么困难了。
2.3教师本身应提高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认识
问卷的同时,也与高中数学教师进行交流,比如问为什么公式和定理的证明一般只讲一遍,对公式和定理的要求一般为什么是只要记住会用就可以?教师的回答一般是: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差,好的学生都被最好的市重点先录取;就算讲了,学生能掌握证明的也很少。事实上,分析学生测试卷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学生都有比较完美的解法,说明学生并不差,总是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存在,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资优教育。如果教师因未发掘学生潜能而期望过低,使学生感受到老师认为自己不行,那么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定位就己经很低了,学生要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就非常困难,另一方面教师讲得简单,没讲一些数学深刻的地方,那学生也没法领会数学的深奥,以及数学原来很有趣。
2.4教师有时要基于数学史作教学设计
以有趣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以一些更简单、更巧妙、更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数学可以很简单直观,只不过是自己没发现而已。
2.5教师平时应多强调推理的严密性,少用“记住、别忘了”等词
比如对于学生忘记分q等于1和q不等于1两种情况,或在学生忘记a=0的情况,不要只强调下次别忘了,而应该指出这是数学推理的严密性,a=0时就不是等比数列了,就不能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发现数学的深刻性,可以减少认为数学只是解一些题而不存在多少思想和特点的学生的人数。
3.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数学公式和定理,学生不能只是简单的“一背二套”,还要学会其证明过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记忆、知道应用条件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最终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也不能注重应用,而忽略推导过程,并且推导过程中最好“艺术化”一些,更好地创设情境加以引导,多加入美的元素,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因此,研究高中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水平,对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和中学数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燕玲,喻平.对数学理解的再认识[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03):17-l9.
[2]胡梅.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七种推导方法[J].考试(教研版),2009(07):67.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重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围绕教学工作而展开的培养方案、开课计划、教学组织、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稳定进行,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水平。目前,很多高等院校教学管理还是采取以学校为主,二级学院为辅的管理模式,学校教务处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一般是按照教务处的安排进行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服从学校教务处安排,承担事务性的工作。这样一来,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从而使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陷入被动执行的局面。为了改革这种管理模式,强化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二级学院的地位,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就需要分析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
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以校级教学管理为主,二级学院缺乏教学管理自
从目前来说,学校教务处掌握了全部的决策权和大多数管理权,二级学院只是被动的执行事务性任务,工作还是停留在贯彻执行教务处的决策上,管理权力比较集中。大多数任务都是由学校各个行政部门下达,二级学院在日常工作中遇到事情就得向相关部门请示汇报。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一方面会导致二级学院在教学进程中、在课程管理上等缺乏自。以我院为例,学校每学期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时间通常是第11周和第12周共两周时间,而我院土木工程专业第六学期的教学进程是从第1周至第13周为理论教学周,第14周为考试周,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5周至20周进行。这样在学校安排的期中教学检查阶段土木工程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理论课基本上都已结课,而期中教学检查中又要求教研室主任听课次数,这样导致听课被动的局面。所以说各二级学院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活动,这样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能很好地发挥,其优势也不能体现出来。二级学院不能从本学院的角度提出建议和意见,及时进行教学管理上的调整,导致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工作人员倍感力不从心,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校院两级教学管理责权不清晰
就目前二级学院成立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二级学院都是在原来系部的基础上成立的,这样教学管理模式由传统的学校集中统一管理再向二级学院自己进行教学管理过度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导致管理责权不清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各自的基本职能没有划分清楚,学校教务处赋予二级学院的多是责任而不是权力,就工作范围方面,对二级学院来说,其工作范围大,责任重,但权力小。一方面要完成教务处下达的任务,同时还要考虑二级学院的发展,各二级学院在工作过程中只有责任而没有权利。管理重心并没有真正的下移。这种责权不平衡的现状制约了各二级学院积极性的发挥。
(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配备不足,管理队伍不稳定、素质有待提高
首先,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很多高校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较少,在结构上不论二级学院的师生人数有多少,基本上都是只有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一名教学秘书组成。这本来对师生人数多的二级学院来说,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学管理任务就比较繁重。另外,学校的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很多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二级学院,例如我校将补考安排等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这样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工作内容。而教学管理人数不变。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以笔者所在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各二级学院教学秘书一般是刚参加工作的新人,过一两年工作熟悉后,一般都转到专业教师队伍去,导致教学管理队伍极不稳定。最后,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在管理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够合理、及时地处理好,将会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可以说,教学管理工作的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影响。目前各高校都已使用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所以说,学校应注重培养教学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够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四)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观念有待改变
如果只是在管理体制方面把教学管理的重心下放到二级学院还不够,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另一个难点是管理意识及管理观念的改革。在管理观念上应该让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意识到应该从被管理者向主动管理转变。传统的教学管理体制是以学校教务处为主,给各二级学院下文件、下通知、下任务的管理方式。在日常工作中,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要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各项工作,没有主动管理的意识动力。因此在把教学管理工作下放到各个二级学院的过程中必须让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转变过来,要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
三、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加大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自
高校教学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两者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内容是不一样的。学校教务处应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将工作重心放在科学决策、质量监控、信息服务、资源保障等方面上来,而将日常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下放给各个二级学院。教务处在日常管理中着重发挥指导、监督与协调作用。对二级学院来说,其管理重心应该放在教学活动过程的监控与管理。每个学院应该根据本学院的专业特点,教学进度情况,师生情况等形成自己的教学管理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明确教务处和各二级学院在管理内容上的分工,减少教务处和二级学院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二级学院作为教学管理者,学校应该赋予其决策自,特别是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经费支配等方面。如果这样做的话,二级学院就可以根据本学院的发展需要进行自主管理,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职能
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的管理对象是本学院的师生,管理内容主要是从事具体的、事务性的工作。在管理过程中应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务处制定的方针政策等制定出符合本学院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二级学院的管理内容事务性较强,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出相对应的管理办法,例如教学资料的管理办法、教学活动的管理办法等。从角色定位上说,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办公室更多的是学校规则的执行者,是本学院教学信息的反馈者。学校将相关的一些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明确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的职能,可以改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依赖于学校教务处管理的习惯,充分发挥其主动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
(三)重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教学管理工作是综合性工作,其特点是工作量大,工作面广、服务性强、责任性大。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要具有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熟练的业务水平,否则很难胜任此项工作。学校不但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还要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稳定教学管理队伍,学校应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地位,制定优惠的政策,从而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保证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四)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制度
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二级学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目前执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务处制定的,全校统一的管理制度,不能完全符合各个二级学院,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多样化。同时管理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些方面不太合理。例如课堂管理比较死板等。因此,二级学院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高校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和系统化,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总之,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不断优化管理制度,提高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作者:李艳芳 黄洪亮 张波 单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崔凤珍,崔海波,苏翠红.论地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大学教育,2004(4):140-143.
[2]李海英.关于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13(17):147-148.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5―0085―01
在音乐语言的各种要素中,曲式结构是支撑音乐作品的骨骼。钢琴作品的创作始终遵循着一定的曲式创作原理和结构性创作体系,任何一首钢琴作品,无论是练习曲,还是主题作品,都有其相应的曲式结构。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曲式结构分析,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曲式结构分析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树立曲式结构分析的意识
曲式结构分析是钢琴演奏的前提。学生不论是在演奏哪位作曲家的作品,哪个流派的作品,哪个时期的作品,都要树立曲式结构分析的意识,只有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作品的深层次结构体系,明确所演奏的部分在全曲中的地位及结构功能,把握作品前后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合理地表现作品。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演奏之前树立起曲式结构分析的意识:其一,要分析所演奏作品的谱号、调号、拍号、典型节奏音型和主要音符时值型。其二,要把握作品的曲式结构,探究作家的创作思路。
二、引导学生掌握曲式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
曲式的结构性,是指作品特定长度、材料种类、和声、调性布局等各方面情况及其作用的总和。每一曲式都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调性、和声、节奏、织体等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来表现的。在钢琴演奏中,学生不能把作品的曲式结构看成是多个毫无关联的图式或章节,而是应将作品节奏的高与低、快与慢表现出来,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方式。由于钢琴作品所反映的内容非常丰富,题材也多种多样,每一首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曲式结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演奏,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曲式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首先,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然后,聆听其创作的钢琴作品,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和节奏等,继而分析作品的曲式结构。如,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为呈示部,包含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两个主题的色彩有明显区别,通常用不同的调来表现;第二部分为发展部,其通常是由呈示部的第一主题或第二主题发展而来;第三部分为再现部,通常反映为呈示部的变化型,但又并非完全采用前面的旋律。此外,在三个部分之间则由连接部来承担衔接任务。最后,因曲式结构复杂多变,在分析钢琴作品曲式结构相同点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其不同点。如,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属于回旋曲式中典型的主流曲式结构,而莫扎特的《A大调奏呜曲》的末章《土耳其进行曲》则属于回旋曲式的变体――连接二部式与三部式的套叠。虽然同样都是回旋曲式,但两者之间却在风格和曲式结构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论文摘要:作为一名幼儿音乐的研究者,我们要抓住幼儿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的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们可以通过音乐自由的想象,快乐的成长。一方面,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孩子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所以,我们要在提高鉴赏能力的方法上做研究。增加孩子听音乐会的次数,让孩子多听;把“听”、“看”、“做”全面结合,耳、眼、脑并用,使幼儿深刻理解音乐的含义,并能够全面加强幼儿对音乐的感知,还有利于他们身体的协调性发展。再由浅及深,由儿歌上升到名著,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在诸多方法的实施下,相信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幼儿;音乐;鉴赏能力
幼儿时期,孩子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音乐的魅力是巨大的,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又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那么作为幼儿音乐的研究者及教育者,我们又如何提高幼儿音乐鉴赏能力呢?
一、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对音乐的认知
一般3至6岁的儿童,我们称之为幼儿。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词汇量不断增多,已经能够较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常常对未知的新鲜事物感兴趣,对生动、形象的具体事物较为敏感。同时,幼儿的记忆是很随意的,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往往会记的很清楚,而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常常天马行空,甚至夸张、毫无逻辑,不受任何思维定势的限制。幼儿的情感也是反复无常的,易激动,易变化,不稳定。作为父母,或者教师,为了孩子们能够在幼儿时期健康快乐的成长,能够建立积极乐观的人格,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引导他们学会欣赏、学会想象。音乐恰恰能够给他们制造一个遐想的空间,对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启发作用。
同一年龄阶段不同的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是不同的,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就会随着音乐又蹦又跳,有的小朋友听到音乐则会变得比平时安静许多。这样也间接的影射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对音乐的不同感受。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胎儿时期就进行音乐教育,无非是想利用音乐来影响孩子,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同时也不乏有些小小的期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培养音乐方面的兴趣,长大后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而作为一名幼儿音乐研究者,笔者更多的是致力于幼儿身心更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幼儿音乐鉴赏能力的方法
(一)有情趣的引导
1、从听觉感知音乐。接触音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音乐也是如此。转贴于 尤其是幼儿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而音乐所表达的都是摸不到看不到的东西,只给幼儿听一遍就想让他们理解其中的意思,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反复倾听,同时在教育者有意识的引导下,幼儿才能慢慢的体会所听到的音乐。我们可以在每次音乐课开始时,都让幼儿一起听或者唱一首儿童歌曲,如《我有一头小毛驴》,在第一次听的时候不要告诉他们歌曲的含义,让大家随着歌词内容想象一下,听完后由小朋友讲述自己听后的感觉;再由老师进行正确的引导讲解。在放第二遍的时候大家就会随着老师的讲解听歌曲,这样很快就能进入歌曲中,有的小朋友会情不自禁的跟着唱出来,甚至有的还会手舞足蹈的一起蹦蹦跳跳,想象着自己正骑着一头小毛驴,快乐的模仿歌曲中的内容。这样一来,不仅幼儿充分的了解、感知了他们听到的音乐,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2、从视觉感受音乐。回归音乐艺术,笔者认为应多让幼儿听音乐会,看歌舞剧等艺术节目,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了解。从听到的、感觉到的,孩子有他自己的看法,觉得这场音乐会是好还是坏,哪些歌曲好听,哪些能听懂。这就使他们初步形成了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增强了孩子对艺术的感性认识,增强音乐带给幼儿的感染力。
幼儿音乐常常表现的是一个个的小故事,孩子们虽然识字不多,但能读懂图片。所以,笔者根据自身经验认为,在幼儿音乐课上为孩子们配备简单的与所听歌曲有关的图片也是能够提高幼儿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的。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边听《粉刷匠》边看有关《粉刷匠》的图片,如果有条件,视频结合就更好了,再加上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将会逐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3、从肢体语言感受音乐。游戏是幼儿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把音乐溶于游戏或表演中,收到的效果常常尽如人意。例如:幼儿们在玩“丢手绢”游戏时,大家一起唱《丢手绢》,当手绢放在某个小朋友身后时,大家会不由自主的唱得更大声,更兴奋,完全把歌曲和游戏结合,在游戏中体验音乐带给大家的快乐。又如:在听《一分钱》时,可以让小朋友们跟着表演,在表演中体会歌词的内容,欣赏音乐。
(二)情趣的升华
在引导过后,孩子对音乐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给孩子听一些名著,如:《梁祝》、《二泉映月》、钢琴曲之类的,让孩子的思想得到升华。一点一点的倾听,慢慢的体会,由儿歌到名著,孩子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会不断提高,鉴赏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管理;人事管理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在内部治理结构上采取校院二级管理模式,“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整合、优化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学院两个管理层级,通过学校分权和管理重心下移,转变学校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学校和学院的职责和权限,形成学校宏观决策、部门协调配合、学院实体运行的管理体制”。[1]其实质在于重新划分学校的管理权限,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再分配,使二级院系获得教学、科研、育人以及人事、财务等方面相对独立的管理权,以激励其发挥主体作用,释放内部活力,主动地根据社会改革和行业、企业及地区发展需求进行有效调整,提升教书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二级人事管理,是指二级院系在学校的授权下,根据相关规章制度自主负责所在院系人员的“进”“管”“出”环节,其涵盖的内容应当既涉及人力资源规划、机构编制、人事调配、岗位聘任、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方面,也涉及对教职工从引进、聘用、培养、调配、考核、评价直至退休的全过程。[2]
一、高职院校二级人事管理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各机构的目标都与系统的目标一致,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3]具体到人事管理来讲,就是代表学校行使人事管理权的主要职能部门(一般是人事部门)和履行具体人事管理义务的二级院系的子目标构成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高职院校以往通常采取校一级集中管理制。长期以来,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出现以下弊端:一是管理重心在学校层面,学校和人事部门对二级院系的过程管理比较明显,二级院系仅处于接受任务的位置,既无权自主处理院系事务,也无意愿考虑院系发展,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够;二是学校要对二级院系上报的所有事项进行决策,决策层忙于琐碎而要紧的具体事务,工作效率不高,且发展规划和宏观统筹的作用发挥不够。针对校一级集中管理中的问题,高职院校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探索实行二级管理,学校下放部分人事管理权力,赋予二级院系师资配置、人员管理等方面较大程度的自主权。但在改革的实践中,令学校和二级院系感到困惑的往往是二级人事责权利范围的界定问题。因为实行改革的高职院校主要集中在“日常常规人员管理活动权力的下放,改革的实际结果主要是使学校摆脱了日常繁杂的事务管理,重点集中在重要人事决策和重大资源的配置上;而学院在关键资源和关键人事权上依然没有决策权”。[4]因此,我国部分高职院校试行的校院二级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仍然是一种不彻底的二级管理。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层面
从高职院校与政府的关系看,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高职院校是由政府举办的,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人事工作往往按照“下属单位”的模式直接统管。例如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教师高级和中级职称评定分别先由省高评委和市中评委评价后,再由学校组织聘任,而不是由高职院校自主评价、按岗聘用。这种评价方式带来教师评价和使用相脱节、职称评审与岗位管理和考核聘用相脱节等问题。
(二)内部环境层面
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历史不长、基础比较薄弱,主要是通过“三改一补”政策和中专升格形式发展而来,同普通本科高校相比,既缺少管理文化积淀,人事管理相关配套制度或文件也有待完善。同时,社会经济形势发展、教职工观念的变化等也给二级人事管理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高职院校对二级人事管理也处于边实践边探索边改进的过程之中。
(三)法治环境层面
高职院校是法人单位,但其内部的二级院系却不具有法人资格,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能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不可以作为合同法律关系主体,也就不具备劳动合同关系上的聘任权,只有高职院校的校长作为法人代表才有聘任权。因此,二级院系的人事管理责任在法律层面上是不完全的,需要由学校来承担其用人风险。
(四)定位认识层面
高职院校没有形成对二级院系定位的准确认识,虽然教育部的《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学院(学部、系)及其他内设机构,但现今高职院校的章程中,普遍没有对二级院系“办学主体”的明确定位,有的将二级院系定位于“教学科研机构”,有的明确二级院系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组织实施单位”。
二、高职院校二级人事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校院权限不明确
校院二级管理改革是涉及人事、财务、事务和教学、科研以及育人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改革,二级人事管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不少高职院校虽然已经实行二级人事管理,但往往没有院校两级管理模式的正式文件,或者只有一个二级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没有制定包括二级人事、财务、教学管理制度在内的其他配套文件。同时,也没有对学校和院系内部各类具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机构和组织的职能和管理范围进行合理划分,没有明确校院两级人事权限的界限以及校院层面的职责和利益,顶层设计缺失。这导致相关机构和组织以及二级院系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应依据,不明确其人事管理的权限和范围,出现“无规可寻”的现象。
(二)管理运行制度不完善
1.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不到位。一方面人才引进权限不够。受政府直接统管的影响,人才引进的简章、资格条件、程序等完全由人事部门统筹,引进教师决策权由学校决定,二级院系想引进的人才引不来;另一方面重引进和使用,轻培养。二级院部缺少教师培养制度,往往注重从引进新教师的角度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通过现有教师转岗转专业培训、院系之间调剂以及师资梯队培养等方式优化人力资源。2.人才评价和绩效考核机制不科学。目前,我国高职教师评价考核标准基本上是参照普通本科高校制定的,缺乏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体现不出高职高专的特色。人才评价导向不明确,指标设计重点不突出,忽视高职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主观需要,既严重影响优秀青年人才的工作主动性,也无法有效调动高职称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人力资源浪费。3.绩效分配激励效果不佳。在二级管理体制下,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将教师绩效分配下放到二级院系,但一方面学校所划拨用于考核的绩效总额偏少,另一方面二级院系没有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考核与分配制度,考核结果和分配制度中平均主义突出,导致一些勤勤恳恳而又业绩突出的人员未得到相对应的奖励,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二级管理落实不到位
制度的缺失以及以往的习惯思维,导致校院在责权利问题上存在认识差异,进而导致相关管理落实不到位,出现校院都管而又都不管的情况。同时,由于没有明确校院两级的人事管理责任界定,院系往往承担无限责任,既缺乏人事管理的主动性,也选择忽视人事管理能带来的利益,因而在人员招聘、年度考核、绩效评价、职称评聘、绩效分配等重大利益冲突面前“和稀泥”或者不履行学院一级的管理权限,遇到人事纠纷和管理难题往往不自觉选择回避责任,把矛盾上交至校级层面。
三、高职院校二级人事管理对策
从法人资格和内外管理体制来看,高职院校的二级院系无法拥有教师聘用方面的独立权限,但从实践层面来讲,学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最终需要由二级院系来具体落实。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入,不断赋予二级院系更多的人事管理权限是扩大高校自主权的应有之义。各地陆续启动的创建优质高职院校工程中的“试点二级学院”的实践与探索就是先行先试的证明。
(一)明确校院两级职责
二级人事管理需要经过慎重论证的顶层设计,需要真正将人、财、物和事统筹考虑,划分合理且职责清晰的二级组织结构,并最终形成以财务二级管理制度为基础、以人事权限分配为核心、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要合理配置校院两级职责与权限,校级权限应定位于发展规划、统一目标、宏观指导、过程监督和结果考核方面,其人事管理职责可以包括:负责制定院系以上的机构设置及全校的人员编制;整体规划全校队伍建设,制定相应配套政策;负责高层次人才资源的配置;负责全校性的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开发;负责校级以上的评优评先等。院级权限定位于贯彻执行和自我管理方面,其人事管理职责为:制定并组织实施本院系队伍建设的规划;自主设置本院系机构;负责系聘岗位的人员聘用;负责全院系人员的管理。
(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学校制定二级人事管理的总体制度,同时要明确下放到二级院系的权责利。二级院系则要从无到有建章立制,将人力资源规划、人才引进与调配、岗位聘任、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事务制度化。1.在用人制度方面,改变过去职称评审终身制的做法,按照“按需设岗、公平竞争、择优聘任、约定职责、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贯彻落实岗位聘用制度,充分发挥竞争激励机制的作用,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动态岗位管理制度。2.在分配制度方面,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岗位管理”相配套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根据人员所聘任岗位来确定其待遇,聘任岗位变化,待遇相应随之变化。在基本工资体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前提下,主要通过绩效工资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学院导向,有倾向地向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一线教职工倾斜,合理拉开收入,鼓励教师注重校内岗位业绩贡献。3.在考核评价制度方面,不再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考核办法,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妥善处理好师德导向与工作业绩、教学与科研、定性与定量的关系,突出“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指标以及高职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
(三)明确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的定位
形成协调运转的二级人事管理体制,要提高人事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对各自定位的认识。学校人事管理部门要上升为决策层部门,成为学校战略的决策者,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政策制定、业务指导、统筹协调、备案检查等方面。转管理思路为服务思路,在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基础上,要经常深入二级院系进行调研,及时了解情况,查找问题,提供对策。同时,主动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宣传高职教育和学校的发展,使其了解学校现状,理解学校困难,要主动积极要政策,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二级院系要切实履行主体作用,勇于承担责任,敢于行使学校赋予的权限,立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结合自身的人事工作实际和发展特点,主动管理,切实做好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评聘、绩效分配等工作。同时,主动接受人事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及时向人事部门反馈信息。
(四)实行目标管理
实施目标管理就是要突出目标、明确方向,尽量减少对二级院系管理过程的干预,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监控,变过程管理为目标管理。学校根据各二级院系的发展现状和学校的长期投入情况,将学校的总体目标按学院进行分解,提出每个二级院系年度和一段时期内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师资队伍建设目标,经研究后,与二级院系签订《年度目标管理任务书》和《任期目标管理任务书》。年底和期满对二级院系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二级院系及其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推行目标管理,来发挥二级院系选人、用人和管人的主体作用,加强二级院系自主管理的能力,推进二级院系人力资源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与办学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人事职能部门节省精力,提供优质服务,并切实履行好宏观管理职能。
参考文献:
[1]许杰.深化校院两级管理:经验与思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42.
[2]罗亚玲,王学林.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职业时空,2008,(8):25.
[3]章达友.人力资源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婴儿卤米松治疗分析
婴儿湿疹是婴儿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1~2岁婴幼儿,好发于头面部、臀部及四肢屈侧,多见于两颊及前额,影响了婴儿的健康成长和正常发育。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增多的趋势,2010年6月~2011年6月应用卤米松乳膏治疗湿疹婴儿23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儿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40天~2岁,均具有典型的红斑、渗液、结痂伴瘙痒临床表现,各病例病变部位多在头面部、肩、颈、胸部,少数可累及四肢。
诊断标准:符合美国皮肤学会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中的必备两项指标即可诊断。1瘙痒;2具备典型表现及年龄特征,婴儿面、颈及肢体屈侧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排除疥疮、脂溢性皮炎、接触性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
治疗方法:单纯外用卤米松乳膏,每天早晚各1次擦患处,禁用香皂及其他刺激性洗涤剂清洗,以免刺激皮疹。10天1疗程,2岁以下7天1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10天后观察疗效。1痊愈:皮损全部消退;2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3好转:皮损消退50%~70%;4无效:皮损消退50%以下。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结果
痊愈18例(78.76%);显效3例(13.04%);好转2例(8.70%);总有效率100%。治疗期间1例出现轻度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观察1个月恢复正常。
讨论
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和多发的瘙痒性皮肤病,尤其是婴幼儿更为多见,多因各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行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反应,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皮肤见局部红斑、丘疹、水疱,行分泌物渗出;重者以糜烂瘙痒为主反复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近年发生率逐年增加,1岁内婴儿是湿疹发生率最高人群,且多于生后6个月内起病,部分患儿1岁半后可自愈,但仍有部分患儿迁延至儿童期,发展为特应性皮炎。因皮疹反复发作且瘙痒剧烈,常致婴儿啼哭不安。因此,婴儿湿疹应予积极治疗,预防反复发作。瑞典哥德堡大学对多例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婴儿生后6个月内接受抗生素药物治疗者,患过敏性疾病的危险比未使用者增高,其原因是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的同时,也破坏了婴儿肠菌群平衡从而引起免疫失调。湿疹等过敏性疾病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婴儿期湿疹的高发年龄,可能与婴儿肠道菌群建立迟缓或肠道菌群平衡破坏而引发的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所以建议在用外用药物治疗小儿湿疹的同时,积极恢复肠道菌群平衡,以帮助恢复免疫平衡,提高疗效、预防复发。
中医学认为,湿邪是婴儿湿疹的主要病因,而湿邪的产生主要责之于胎中遗热遗毒、饮食失调或外受风湿热邪。中医古籍中虽无湿疹这一病名,但许多文献对于该病症状的描述极为相符,如“浸疮”“肥水疮”“旋耳疮”“奶癣”等。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敛疮始发头屑间,胎中受热受风缠,干痒白屑湿,热极红晕类火丹”。《外科正宗》记载:“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博,遗热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证治准绳》云:“胎毒疮疥,回禀胎热,或娠母饮食之毒,七情之火”。《诸病源候论》云:“癣病由风邪侵入皮间,变成隐疹,并予儿饮乳,乳汁渍污儿面而生”。婴儿湿疹病变在体表,目前常用的外用药物是糖皮质激素外涂治疗,其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已得到证实,但是,这两类药物长期反复应用于新生儿、婴幼儿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对皮肤局部的不良反应如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萎缩等也无可避免,对婴儿皮肤损伤大。卤米松乳膏为糖皮质类固醇药物,对非感染的皮肤病有显著的抗炎作用,经过应用观察,其对婴儿湿疹疗效显著,总有效率100%,不良反应低,仅有1例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在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因此,卤米松乳膏尤其适用于治疗婴儿湿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使用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桂华.中药外洗治疗婴儿湿疹240例[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