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4-03-27 10:32:37

序论:在您撰写新课标与语文教学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三语文舞台上,为了不让学生们输在这关键的一年,为了给家长们一个满意的成绩,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得到安慰,我将改进教法,勤奋工作,为同学们成才和升学提供帮助。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

我刚接触这个班,对学生的思想不太了解,总体来说本班学生思想不太活跃,不能向老师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男生大部分基础太差,字写得不好,课文读得磕磕绊绊,学习态度不端正。女生比较好,但缺少尖子生,导致班级优秀率不高。面对当前严峻的中考形势,要想在中考中取得较好成绩,难度很大。

二、对语文教材的初步分析

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整合能力。教学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

三、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一)思品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三)能力目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词,强化对文言诗词的积累,进一步培养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为中考打下良好基础。

四、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与方法

(一)认真学习导学案,转变教学观念。导学案与以往教学变化较大,进一步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做到提前预习,课堂展示,限时训练,堂堂清,日日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

(三)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尤其要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四)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纸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营造轻松、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五)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极为重视,并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督促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因此,要认真组织好阅读教学,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除此之外,每周还要补充一定量的精美时文,以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六)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大力提倡周记、随笔、日记等作文形式。

(七)精选训练材料,明确训练目的。对课外参考资料进行筛选,认真训练、及时批改、仔细分析、讲评落实。为了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板块。这样就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就整合在了一起。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标准、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是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八)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助学系统,促进学生德智体三方面的全面发展。教材选的课文体裁、风格多样化,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九)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世纪需要复合型的人才,要求能独立解决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因此教科书在内容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一种是语文研究性小组,创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学习互助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落后同学,营造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教学 回顾 反思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我县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更是如火如荼。通过九年的教学探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也还在存一些误区与不足,现就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作一次回顾并进行反思。

一、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回顾

实施新课标以来,从教师到学生,从观念到具体实战活动,从课内到课外,都有着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1、观念变了。观念是先导,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新课程标准下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2、角色变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

3、教法变了。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

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4、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变了。《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的弊端就在于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满堂讲、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地听和记。学生听得索无味,昏昏欲睡。而学生自身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会、见解以及情感态度得不到重视,也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丧失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熄灭了探索的动力和兴趣,最终遭到扼杀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能抱着一堆现成的结论和不知道是否有用的知识几乎空手而归。这种状况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缺陷。

“课程的基本理念”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实施新课程九年以来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中,也对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相应的要求,例如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中,要求“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狼》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依据教材安排,有目的地尝试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包括提出研究性课题及目标、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设计展示研究成果的方式等。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具体深入,展示成果的方式丰富多样,包括陈述观点、展示材料、相互辩论等。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5、教师的身份变了。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教师由原业的教学工作组织者转变成教学与科研集于一身的身份了。

二、新课标下语文知识教学的反思

(一)理论尚不完善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施行已经六年多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会对21世纪中国语文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课改的深入,人们也发现《课程标准》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然而标准处处突出“人文素养”,却没有一处体现、落实“科学素养”。特别是提到“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到底要不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种种问题,急需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去探索、去研究。只有靠扎实的学术研究作后盾,《课程标准》才会科学、标准,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语文教学的航标。

(二)课堂开放而无度

第3篇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审美意识是人类世界观、人生观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审美是人类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我们的社会生活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人类的审美意识,比如我们的喜好厌恶。高中学生的审美在这个年纪已经有了一定的雏形,主要表现在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角度和人生志趣方面,忽视审美教育的语文教学是有缺陷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体验,陶冶情操,涵养品性,这也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审美理念的培养的重要原因。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贯穿审美教学,将美带入课堂,输送给学生。我们在课堂中可以适时地加入动人的音乐、优美的画面,从感官上先给予学生美的享受,这样再加上老师的循循善诱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

二、优化情境教学,增加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系统的优化运行就是教学系统的各种构成要素保持最佳状态和最佳结构,以保证教学系统的最佳运行,实现教学最佳效果。情境优化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素质优势,而语文本身的学科语言所具有的强烈的表现力和美感作用又为教师优化课堂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优势。在情境中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于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或信步邀游,或蓝径通幽,得攀援之情趣,尽求索之愉悦,走进了愉快求学的氛围中。执教者宜在此用劲儿,激起学生跃跃欲试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情境,使他们进入意境,化为角色。课堂教学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从空间上看,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要优化其结构,必须使三者充分协调;从时间上看,课堂教学总是由若干阶段组成的独立段落。我们可以把教学目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作为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这样,课堂教学的任何发展阶段上都存在着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协作关系。

三、养成朗读的习惯,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说’字最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叶老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即使是课时减少,朗读仍然不能“挤压”掉。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器官可以相互沟通,调动得越多,学习效率就越高,朗读是一种眼看、手到、脑思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能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朗读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文本意识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强调作品本身的感染力,让学生主动地感知、探索、创造和积累,这与现行的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办法,避免全班讨论的“大呼隆”,甚至有人玩、有人闲的局面。进行组内讨论,然后汇报结果,让每个学生获得表达的机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读写结合,使学生“手动”,读与写是“灵犀互启,密切相关”的。“读”是“写”的基础与根本,“写”是“读”的拓展和升华,语文教学若能将“读”“写”结合在一起,想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写评论,可以“以画带读”,如选自《水浒传》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要求学生画出情节发展示意图,林教头性格发展示意图,体会小说的艺术特点。动动手画一画,对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会产生明显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写写每课一得,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提出还有什么不懂,以便老师为下一节课、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四、注重积累,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言文化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精巧的体系,如果能将语言文本转化为易于感知的文化情境,则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知识,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强调理论系统的介绍,教者充充实实地在学生脑袋里塞进系统的理论知识。殊不知,考试时,学生却不能灵活运用,教和学都是事倍功半。我们应该着手开创一种新的方法:追求“实践性”的阅读过程。以教者创设问题、情景和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为前提,以学生在阅读中寻答案、在答案中求理论、在理论中见能力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组织教学。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尝试情境教学法,构建一份立体、形象的阅读情景空间。

第4篇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起初要靠教师的引导,之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它们的根本分水岭是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确立与否,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须具备以下条件: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需要、主体责任、主体价值以及主体力量的一种自觉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体意识,才会自觉地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意识往往是潜在的,既是具体,若不加强化,常被掩盖在惰性之中,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培养,让学生能经常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意识,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不断发展提高。自主学习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二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初中阶段,学生的自主能力较弱,主体意识淡薄,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表现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点拨引导,促进自主学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新课标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提问题时要多维思维,思考要灵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严密性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灵活思维对语文的综合能力很重要,但要注意思维的严密性,防治思维不当。所谓思维过程不当,一是指思维过程不清楚,二是指思维过程不正确,三是指思维过程不合逻辑。思维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也许有时候这条“线”似乎是时断时续,但实质上它是连续不断的,总包含一定的前因后果,具有鲜明的层次,并要合乎逻辑规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敢于对前人的说法提出不同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其思维的过程常常突破一般的思维模式,但这不等于说思维可以处于无序的混乱状况;尽管它在思维的角度上可以不同一般,在思维的过程上可以有一些跳跃,但每一个思维环节之间又必须有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可是有时候我们同学们的思维就会出现思路混乱不清、因果牵强的情况。语文课中这样的,应该说这是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的表现,可是让他陈述理由,他却只是说,这是某位专家的某篇文章中的观点,却不能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分析;也有的同学也只是说,作者在那样的时代根本不可能有鲜明的阶级意识,编教材的人是牵强附会。所有这些回答,对问题的分析,对自己观点的论证,思维过程都不够正确,逻辑上都有明显的漏洞,因果关系更不能成立:专家的观点就都对吗?编教材的不就是专家吗?对作品的理解就只是限于作者的创作原意吗?别人的意见和自己的不同就是牵强附会吗?这时候,就要及时地指出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问题,分析有关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思路之中。必要时还要介绍逻辑思维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一些基本规律,用理论指导他们的思维实践。

四、注重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

优秀的文化可以激励人、鼓舞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教学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初中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应把人性中最主要的人文精神放到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来对待,在语文课堂上,去寻求更多的路径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树立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不断去提升思想品质,最终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任务。细细挖掘初中语文教材,我们就会发现里面蕴含着很多德育教育的素材。让学生认真进行阅读,就会给人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强烈感染。但有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学得辛苦,老师教得吃力,学习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和主动参与的理念,极大地更新了我的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更好的进行人文教育。主体教学模式中最难以把握的便是小组合作讨论,在初中这都是难点,经常听同行说效果也不太理想,我们的学生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尚且比不上普通初中,岂不难上加难?这时,根据阶梯难度的原则,在讨论题上下功夫,设计的问题同学生能力接近或者稍高,这样学生便有话可说,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熟悉课文的内容,这也是不难做到的。根据行动计划的合理性、周密性、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方面给予指导,就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这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5篇

思考一,语文教学应快乐教学,快乐生活,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我有幸参加了“爱岗敬业”演讲比赛,把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些感受颇深的事说给大家听。我小时候上学,长大后教学,一生都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是我大半生的生活环境,从任教导主任到退休大约三四十年的光景。这半生应该快乐地度过,将来甜蜜地回忆。

记得我上中学时,一次课上,一名同学偷看小说,被老师发现了,当时老师拿起他的小说,看了看,是一部名著,老师又还给他了。然后老师说:“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看,你不听老师讲课,偷看小说,说明老师课讲得不精彩,不吸引同学,没小说精彩,老师以后应该努力把课讲得更精彩,比小说还吸引人。”顿时教室里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有一次,我上作文课时,又是个下午课。上课后我怕学生睡觉,就让同学们一块唱首歌,同学们非得让我先唱,我就说;“老师给你们唱首歌也行,但是老师唱完后。你们上课还睡不睡了?”“不睡了”学生齐答。于是我就唱了《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教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节课果然没一个睡觉的,针对学生睡觉的问题,我尽量使课堂气氛活跃些,让学生有兴趣,上课时做一些与语文有关的小游戏:猜谜语、成语接龙。

还有一次语文课,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同学们情绪都很高涨,都争着抢着展示自我,这名同学还没朗诵完,另一名同学就已经在讲台旁等着了,每一名同学朗诵完之后,都会响起鼓励的掌声。那节课是上午的第四节课,放学铃响了,同学们还没朗诵完,我还没接孩子呢,我就说:“咱们今天就先到这,明天再接着读,好吗?”“不行,”同学们喊到。后来班长帮我把孩子接到了学校。我和同学们继续朗诵,一直到12:30才结束。

思考二,多措并举,关注课本,以本为本。

在平时的单元检测和段考前的复习课中,发现有很多在课本的概念等重点内容学生还是答得不够完整或不够准确,该记的东西没记住,但在上新课时他们是能讲得比较好的,也理解得比较透彻的,为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又一知半解了呢?经了解,他们都是在上新课时看一次课本,然后再也没看过课本了。有些知识原来他们是掌握得比较到位的,但过了一段时间,知识越学越多,对前面所学的一些知识没有及时复习,逐渐地又淡忘了。

如果这样下去学生又怎么能考到好的成绩呢?要以本为本,练习也是必须做的。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关注课本,重视课本,我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1)教会学生看书的方法,让学生多看课本,并要用心看,记住重点内容;(2)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堂消化重要知识;(3)课后经常抽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如随机抽一名学生,让他讲出某单元某课题的重点内容或问他一些重要概念。这样做之后,因为他们想在老师面前表现好些,所以会更多地关注课本的。

思考三,公开课的教学反思。

平时在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后,效果与自己期望的差距甚远,反思如下:(1)自己对学生的实际水平了解得很不够。课上安排了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目标,课前怕学生做错的问题,自己给学生讲一遍,没想到,很多学生在课上还是不知怎么做。看来,学生的印象是较肤浅的;(2)课前预习工作没有做好。到底让学生学习哪些内容,没有明确,课上有些现象不知如何描述;(3)分组不尽合理。四五个人围在一起做学习,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愿望,既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又能相互照应;(4)平时应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提高课堂效率。而让学生亲自动手必然占用一定的时间,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了就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5)后进生的转化,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在学习上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其转化过程中的绊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强。

思考四,打造高效课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为了鼓励所有学生在课堂上亮相参与展示,我制定了小组管理积分细则。小组互相竞争,一周一评,哪个小组落后了就承担下周班内的扫地工作,上课展示,1号展示给小组加1分,6号展示给小组加6分,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我从学生的坐姿、讲姿、书写等一步步规范,一学期下来,学生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看到他们优美的讲姿,我心里乐开了花。上学期,开了两次主题班会:《爱我校园从我做起》、《上网的利与弊》,学生以小组参加节目表演,90%的学生参与进来,形式不一,有三句半、小品、诗朗诵、双簧、歌曲、情景剧、相声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把班内的工作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优秀学生承担管理工作,把其他工作分配到剩余的学生身上,门窗卫生,班级文化分配到各小组:“人人有目标和擂台大比拼、温馨提示栏、冲关我最棒!小组争明星、小组公约、优生学习方法、生日榜、个个懂规矩、事事知礼仪、装饰黑板边、走廊文化、装饰窗户”等工作由小组承担。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 创新与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从教学策略、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方面尝试创新和改革。以下是笔者针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浅谈的几点实践经验与体会,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一、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理解团队精神并提高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不断创新精神而采取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开展此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语文知识,为此,他们需要经过合作谈论、阅读、实验、等实践过程,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具有这种自觉的、主动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更好的响应了新课改倡导的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正因如此,教师在实践中应当多多运用“合作探究”这种创新式教学模式,以利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理解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并实现教学上的创新。具体来讲,教师可让学生自由结合为3-4人的学习小组,并让其讨论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风景这一问题,在其理解的前提下合作完成一副“西林壁意境图”,完成之后要求每个小组轮流结合诗句讲述本组的画作。通过开展这种在“合作探究”的模式中穿插绘画以理解语文诗意的方式,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改变传统学习思想,科学质疑教材

质疑,这一学习思想在实践中很重要,因为不论是语文教材还是其他书籍都是人根据生活经验和理论实践创作出来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所以,教师要培养小学生质疑的意识和能力,对书籍上的知识和观点采取科学性、批判性的接受,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一学习观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质疑的重要性。但是,质疑需要有科学的理论或实践依据作为基础,不能乱质疑,否则就让大家见笑了。这质疑的基础还需要教师教导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积累,另外,语文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素材,以启发、鼓励和诱导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以便日后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节课时,有一段作者是这样写的:“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在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思考,小孩子被埋在地底下38个小时存活的几率有多大?并且凭借父亲一人之力实现这一营救目标是否符合现实?从而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一问题,并能从思考中逐渐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养成善思、多思,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素养。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吸取语文教材中的精髓部分,摒弃文章中的不合理成分,实现小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以上是质疑中的“揭示矛盾法”,此法在质疑时使用较为广泛,除此之外还有“查找原因法”、“比较优劣法”和“区分差异法”等,教师要教导学生在质疑时灵活运用。

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自学,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明显区别的学习模式,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学习成果上也能取得较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点也正好契合了新课改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一要求。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多为“一言堂”,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感受,让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式教学,这样反而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若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很好的实践基础。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教材合理、科学的安排预习任务,明确学生的预习目标,让小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温故知新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有效实现自学的关键是,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小学生也要以预习要求或者自学问题作为基础,带着问题运用学生自己的基础知识和学习策略感知教材、精读教材。在预习的时间上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准备,“慢工出细活”这一道理众所周知。如此,方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例如,教师在教学五年级语文《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可以布置如下教学任务:1.搜集相关圆明园被毁的图片和视频以便在课堂展示。2.结合其他历史资料了解圆明园被毁的背景、经过以及重大意义。3.标出本课文中最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让学生开展如此自习任务,让小学生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又能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对小学生的家国思想起到了积极的启发意义,换句话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德育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通过让学生自习,自己也能空余出一些时间来进行下一段语文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从而丰富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模式,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广大的语文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开展“合作、质疑、自学”的小学语文创新式教学模式,如此,方能丰富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徐焕.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探究[J].时代教育,2013,(12).

[2]夏霰芳.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第7篇

一、走出教学误区,重新认识语文

很大老师或许会承认,我们的学生只会考试,而运用能力比较差。这个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我们的初中语文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多少年来,由于教材、教学、教师和考试等诸多原因,语文教学不同程度地步入了误区,语文科在中学里所占课时最多,教学双方压力最大,问题最多,效果最差。原因就是老师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视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客观存在,人文精神彻底流失、阅读教学断章取义,把生动的语文肢解为知识的拼盘。文章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却被肢解得支离破碎,什么字、词、句、段、修辞,不一而足。文章的气脉、作者的思路埋没在这些琐屑的分析中,学生的思想共鸣、情感熏陶便无从谈起,这种做法了文章精髓和思想灵魂,忽略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人文内涵的积累。另外,盲目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不讲比喻也罢,一讲就是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互喻;不讲论证则罢,一讲就是归纳论证、排比论证、递进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讲到语法,更是罗列概念,学生听得一头雾水、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与生活实际脱离。学生无法从课文的阅读学习中获得技法,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同时,阅读资源严重匮乏直接导致了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低下和知识面的狭窄,很多初中生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初中三年下来,他们没能读过一本名著和流行文学,只读过卡通画和《故事会》等,很多学生没听说过纳米等。同时,学生生活体验少,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谈不上走向社会去参观访问、调查研究、体验生活等。因此,在选材上,雷同的作文材料很多,直接来自《学生作文选》的很多。基础知识教学繁琐细碎,搞题海战术。从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无用论倾向的蔓延,其实都体现了对语文教育目的和功能认识的片面和遮蔽。如果说,把语文片面理解为“语言和文字”,那是语文对人文的驱逐,而把语文片面理解为“一种文化的人文传承”,则是人文对语文的排挤,两者都无法真正揭示语文与人文的关系。

二、训练学生思辨能力,培养语文语感

在新课标教学理念下,语文老师要注重学生思维以及语感的培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摒弃流行较广的语言知识、语文知识和文章构成一类的机械讲析方法,而应从所提供的语感训练实例材料本身出发,运用质疑、分析、研讨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辨欲望,发掘语言的隐含意义和文章的内在意蕴,寻觅语言的言外之意和文章的弦外之音,提炼语言的要点、难点和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引导学生循文辩理,内化吸收,或者激励学生追根探源,推陈出新的能力。语文教师要设法把教学过程变为思辨的过程,变为研讨的过程,变为创新的过程。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能变得活跃起来,对事物的本质就能逐步做到把握准确,对事理的认识就能逐步做到全面深刻。换言之,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反馈能力,亦即语感能力就能不断地变浅薄为深刻,变浮泛为邃密。因此,思辨内化法是一种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方向升华的有效方法。教师从联想和想象中培养学生丰富的语感,要体验语言的高妙,通过展开联想和想象,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体验作家描述的意境。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各抒己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效率,而且将以往师生间的双方交流变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文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其语感也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根本目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基础知识,还要创设科学、合理、有效的语文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会创新与创造。创设合理的语文情境,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精神、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素养与审美态度。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各种有效方法进行教学,创建趣味十足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语文可以展现教学情景,如学习《观潮》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描述大潮的场景,如“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对于那些没见过大海的学生,我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由“白浪翻滚”联想到“万里长城”的雄伟,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场面等。让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进入情境,感受大潮的壮观,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鲁彦的《听潮》,教师演示了海上景物的三幅图画―――海睡图、海星图、海怒图,展示了三种美景―――静谧美、轻快美和雄壮美,播放文中写到的“波浪轻轻地吻着岩石”,那声音“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然后让学生设想:在万籁俱寂的夜晚,一方空地上放着一张古琴,这时微风轻过,那轻风轻轻地拨动琴弦;在波澜不惊的潮面上,朵朵娇巧的小花飘落在水面上,那种声音是怎样的美。让学生静静地去想、去体会、去听、去品味,他们定能领略出波浪轻吻岩石的美妙、神奇、温馨和柔美的韵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