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5 14:51:16
序论:在您撰写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以经典的货币数量论为基础,通过对1990―2008年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货币供应量、GDP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的影响,这反映出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效果滞后,亟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
关键词 货币数量论 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惯性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Gosselin(2008)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动、财政赤字正相关,与商业银行部的健康和央行的独立性负相关。熊鹭(2003)等人实证分析认为自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把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作为监测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政策在大部分时候并不理想。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以货币数量论为理论基础,进行通货膨胀成因分析。此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考虑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的金融体制还不像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那样经济对利率的反映相当灵敏,利率机制僵化,导致对通货膨胀的反映迟缓,影响甚微。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央行也只是把总的货币供给量作为管理目标,并没有倚重利率,因此,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这种分析方法还是切合实际的。
二、模型的建立
回顾历史,经济学家已经发现了货币数量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费雪交易方程式 ,我们就可以分析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以及GDP之间的关系。
通货膨胀率可由 比率来获得, 是t期的一般价格指数, 是t-1期的一般价格指数。另外,它也可由该比率的自然对数即 得到。考察货币供给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用以下指标:(1)零售价格指数P;(2)表示中国实际GDP的Y;(3)作为货币供给一种度量的流通中的货币总数,这里我们用指标M1;(4)货币供给与实际GDP的比值M1/Y,(5)以 表示通货膨胀率。以 表示的货币供给增长率成为这里我们讨论货币政策及其对通货膨胀产生效果的基础。
三、数据的选取与分析
国外的研究表明,当前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影响很微弱,可以忽略不计,货币增长率确实对通货膨胀率具有滞后效应,一般有6到12个月的时滞。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不成熟,金融系统的传递机制很不完善,而且其过程也相当缓慢,故我们在这里就以年为考察期间。用我国自1990以来的年通货膨胀率、年货币增长率来做分析(见表1)。
由上可知,所有的变量都通过T检验,也通过DW检验,回归效果较好。
这个方程表明当前的通货膨胀率不仅受到6年前的货币增长率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前两年通货膨胀率的影响。其中6年前1%的货币增长率会带来现期约0.06%的通货膨胀率,1年前1%的通货膨胀率会带来现期约1.67%的通货膨胀率。这说明,当局还没有意识到前一年的通货膨胀率或者是还没有来得及采取措施控制通货膨胀率,故存在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这里2年前1%的通货膨胀率会使现期的通货膨胀率减少约0.67%,对此的解释是因为,当局已经意识到2年前的通货膨胀并采取措施进行了有效控制,故对现期的影响为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增长率对我国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相当滞后,而且也很不明显,我国通货膨胀率主要受制于所谓的通货膨胀惯性。
四、结论
第一,我国的货币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相当滞后,而且其效果也很不明显。这就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央行可以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刺激经济而不用担心其可能带来的通胀严重后果。
第二,我国的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惯性”。从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下一年的通货膨胀率,而且还具有放大效应;前年的通货膨胀率则对下一年通货膨胀率具有负面效应。从这种结果我们可以知道,政府采取的遏制通货膨胀的政策虽然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但是这效果是比较滞后的,无法取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三,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利率可以是一个控制通货膨胀的有效工具,但是上面的分析我们并没有引入利率,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成熟,金融体制还不完善,离发达国家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利率机制相当僵化,还无法成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为此,我们要以“入世”为契机,积极推进金融体制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样我们才可以有更多影响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王中昭,李丽明.计量经济学实验及例题分析.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刘元春.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通货膨胀 成因分析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一句戏谑的话语背后,是对通货膨胀的担心与疑问。自2007年5月以来,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逐月上升,8月开始达到6%的同比涨幅,接下来的几个月涨幅均超过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CPI 平均上涨4.8%,2008年一季度CPI总体涨幅约为8.0%。
通货膨胀是一个向来被经济学家关注的词。对于通货膨胀的危害,凯恩斯曾指出,再没有什么比通过摧毁一国的货币来摧毁一个社会的基础更容易的事情了,这个过程涉及破坏经济过程的所有隐藏经济法则的力量,并以绝大多数无法诊断的方式进行。我国对本轮通货膨胀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央行自2007年以来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3次提高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已从2007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6%, 其他一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取代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可见,控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现在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一、前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按其成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混合通货膨胀及结构性通货膨胀。综合当前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我国现阶段的通货膨胀似乎很难用某一种传统理论来解释。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推动的压力
(1)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
能源和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贡献军, 价格的传导不断推动着各种成本的上扬。能源和粮食属于工业生产的上游产品,当其价格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传导到下游产品。
不断高起的油价迫使全世界加快发展替代能源,进一步增加了对玉米的使用,加工为燃料乙醇,推动了全世界玉米价格的上涨;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导致的产粮成本的提高需求的增加,以及饲料的价格上涨,在本就因为2006年猪价过低和疫病双重影响而生猪存栏量下降的我国,加大了养猪成本,养猪户更加不愿意养猪,从而更加加大了生猪的供需缺口,直接表现为猪头价格首当其冲的上涨。当前,食品上涨是一种全球现象,受全球粮价影响,我国粮价也在上涨,从粮食与水果、水产品等其他副食品之间的成本和比价关系看,个别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已经带动其他相关生活必需品同时涨价。
(2)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良性价格调整
通货膨胀看上去是价格变量的调整,它的背后是经济变量的调整。经过多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高速发展,中国从2003年开始,已经慢慢开始转向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并重的阶段。不论是和谐社会的目标,还是绿色GDP、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等力度的加强,以及今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这些无一例外的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成本。成本的增加必然带来了价格的上调。然而,这样的价格上涨是良性的。当经济结构调整经历价格的阵痛最终调整到更均衡的状态,整个社会将享受更加良性的发展。
(3)工资推动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认为,工资提高和价格上涨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推动工资提高。CPI 高企不下,人们明显感觉生存成本加大,企业也将面临提高工资标准的压力。对于利润空间本就微薄的企业而言,可能将增加的成本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称的“工资――价格螺旋上升”。
2.流动性过剩的压力
从统计数据来看,广义货币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2 多万亿增长到42多万亿,增长了3倍多;各项贷款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9多万亿增长到27多万亿,增长了3倍;外汇储备1999年底到2008年一季度末从1546多亿增长到16821多亿美元,增长了10倍多。大量的流动性泛滥,支撑着本轮通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一是国际贸易顺差过大,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占款,直接大量增加了基础货币量;二是由于中国境内较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国际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资大量流入中国;三是中国连续多年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的扩大,为了鼓励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中国在宏观上一直保持着低利率的货币政策。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各国内金融机构放出大量的流动性。
3.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形成的通胀压力
2003年以来,我国GDP速度一直在10%以上,而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某些经济结构问题更加突出,特别是投资与消费的比例结构和三次产业结构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日趋严重。在这样的状态下,过高经济增长和过快投资增长成为了通货膨胀的动因。
4.通货膨胀预期带来的压力
温总理在中外记者会上提到, 在物价上涨较快时,物价的预期比物价上涨本身更可怕。本轮通胀从食品价格开始,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商品价格开始,使人们有着最深切的体会。人们,尤其是收入水平比较低的人们会发现生活成本明显增加。近期央行的调查显示,65%的受访者预计物价会再度上扬,而通常情况下仅有半数受访者有此预计。通常情况下,一旦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继续上涨,通胀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二、结语
本轮通货膨胀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抑制本轮通胀政策制定的挑战性。如何在调整经济结构和外贸出口结构的同时看好良性通货膨胀;如何处理好利率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如何从源头解决通货膨胀中存在的矛盾;如何在使中国的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抑制通货膨胀。这些,都为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增加了难度。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通货膨胀 需求 成本 预期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正常经济运行所需的数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中反复发作的顽症。在对通货膨胀研究时,经济学者通常把通货膨胀分成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三种,其实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通货膨胀的原因。当前我国物价经历了持续的上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正确的分析其原因显得重要而迫切。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整体概况
衡量通货膨胀高低常用的指标有CPI、PPI国民生产总值是平减指数。以下从当前我国CPI和PPI认识通货膨胀的概况。
通过表1可以看出(1)我国的CPI从2007年4月的3.0%上涨到2008年4月的8.5%;(2)PPI的显著上涨从2007年的11月份开始的,2008年要密切关注由PPI推动的CPI上涨。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当前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成本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从需求、成本两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1.需求因素: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造成的,总需求的膨胀可从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两个方面来说明。
(1)消费膨胀:我国当前的人均GDP已经超过2000美元。随着人均GDP的提高,一方面人均消费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居民的储蓄倾向下降,消费倾向上升。这都推动了消费膨胀。同时消费结构的转型也造成了消费膨胀。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消费结构中不仅增加了肉、蛋、禽的消费比重,而且对食品的营养、健康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肉、蛋、禽等食品的生产需要消费大量的粮食,粮食需求迅速膨胀,但我国的粮食产量却增长缓慢,供需之间的缺口拉大,粮食价格开始上涨。同时,企业为了迎合居民对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要求,更加注重对粮食等原材料的健康要求。在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其需求情况下,转而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最近几年,世界粮食的产量一直在下降,企业必须以更高的价格购买粮食等原材料,企业成本的增加也推动食品价格的上涨。
(2)投资膨胀:总需求的膨胀始于投资膨胀,投资膨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上涨 。从2002年开始,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都在20%以上,2007年增速达到24.8%,经济出现过热的倾向。这导致了钢材等生产资料的明显持续上涨。生产资料的上涨拉开了物价全面上涨的序幕,最终从生产资料领域传导到消费品领域。
②国外资本流入。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景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外商投资和国际热钱大量的进入我国,国外资金的大量进入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迅速提高,2008年3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68万亿美元。中央银行被迫向社会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全社会流动性过剩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外的投资者将资金投向我国市场,使流动性过剩问题雪上加霜。
2.成本因素。企业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的微观主体,其成本的增加也在恶化通货膨胀。
(1)投入品价格上涨:经济学理论认为,上游投入品价格上升较快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传导到最终消费品价格上,对通货膨胀产生成本推动的压力。当前大宗商品的价格在高位运行。近期美国,以及相关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主要货币的贬值已使原油价格攀上100美元大关;粮食的工业需求的大幅增长,使粮食价格可能继续高位运行的概率加大;铁矿石2008年65%的涨幅已经是定局。这些在2008年下半年带来的直接结果便是PPI的持续走高。上游投入品对通货膨胀的成本传导的压力加大,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风险上升。
(2)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国最近几十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我国的人口红利。近几年中国经济的两位数的高增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工资呈上升趋势是必然的。最近沿海地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就显示出了工资上升的压力。《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从保护劳工权益的角度做出的各项法律规定,使工资增长的预期加大。在一个通货膨胀预期高的环境中,工资上升是通货膨胀的刚性因素。在目前我们的通货膨胀环境中,工资上升可能形成工资―物价的螺旋上升。
三、文章的结论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投资的膨胀在通货膨胀的前期起主导作用。随着通货膨胀进程的推进,成本因素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将是成本因素主导的通货膨胀,当前我们应该关注成本因素,避免通货膨胀从总需求拉动演变为成本推动。提前制定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
参考文献:
[1]李拉亚: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晓西: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2003―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建立静态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以及方差分析深入探讨了通货膨胀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国际原油、粮食及金属类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升值、外汇储备的增加以及低利率导致的国内投资的放大是此轮通货膨胀的成因。
【关键词】 输入型通货膨胀成因向量自回归模型
CPI指数
当前,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的成因是国内众多经济机构及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目前对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是物价派,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或物价总水平的上涨,承认货币非中性;另一派是货币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货币是中性的。本文在研究通货膨胀时,将综合两派的观点,即认为通货膨胀既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上涨又有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具有典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特点。
一、我国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与前几次通货膨胀相比,此轮通货膨胀具有以下六大特点。
一是价格上涨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即价格上涨从上游到下游不同环节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高于中间产品价格,而中间产品价格又高于最终产品价格,同时,各环节价格指数的内部构成也存在很大差异,城乡和区域差别也很大;二是国际粮食供给短缺背景下的国内粮食出口量增加,主导了此轮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三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集中于居民居住消费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尤其是食品消费价格的上涨最快;四是物价上涨与人民币升值并存,这也成为此轮通货膨胀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特点;五是从世界范围看,物价上涨已经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地区,物价快速上涨,通胀的压力逐渐成为摆在世界各国和地区面前的棘手问题;六是此轮通货膨胀还表现出很强的货币性特征。
二、我国当前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
根据当前导致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同时为了避免因使用少数变量带来的解释的非全面性,本文选取了多个解释变量,并在计量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此轮通货膨胀的原因。首先使用回归方程来静态分析当前通胀的原因,其次将继续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动态分析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方差分解,得出当前通货膨胀的国际输入因素和国内经济因素两方面的贡献率。
1、解释变量的选取
根据上文的分析,解释变量将主要从导致此轮通货膨胀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两个方面中选取。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国际原油价格(OIL)、国际大米价格(RICE)、人民币汇率(E)及我国的外汇储备(FER)作为解释变量;在国内因素方面,主要选取GDP产出缺口(GDPGAP)、利率(i)、上证综合指数(STOCK)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REALTY)作为解释变量。
2、数据处理及平稳性检验
本文国际原油价格和国际大米价格数据均来自于IMF网站,其余变量数据均来自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其中CPI数据被转化为以2000年为基准的定基比数列。为了保证足够的样本数据,本文选取月度数据,由于GDP只有季度数据,故通过Eviews的频率调节功能将其转化为月度数据,进而估计出月度的GDP缺口。数据区间为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84个样本。同时为了防止异方差性,以上各数列均经过指数化处理。使用ADF检验对各数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各数列均是I(1)过程。
3、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分析
建立以CPI为因变量,上述其余变量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同时对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发现残差数列平稳。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整体模型的拟合优度为94%,同时F统计量的概率水平远小于1%,这说明方程整体是显著的,并且具有很高的解释力度。从单个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来看,国际大米价格、汇率、外汇储备和上证指数都在5%的水平上显著,但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房地产景气指数和利率因素并不显著,尤其是利率因素显著性水平最低,这说明利率因素在此轮通货膨胀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并不大。另外国际石油价格、产出缺口和房地产景气指数的显著性水平大于15%,并不是特别显著,说明这三个因素在导致国内通货膨胀方面并不具有直接作用,而可能存在一定的时滞,其作用并不能在当期得以释放出来,这也是静态回归方程的一个缺陷所在。
lnCPI=2.199+0.074lnRICE+0.022lnOIL+0.075lnE+0.040
lnFER+0.024lnGDPGAP+0.048lnSTOCK+0.116lnREALTY
A-R2=0.942707DW=0.868307P(F统计量)=0.000000
由实证检验结果看出,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变动是同向的,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货膨胀,从进口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能降低进口成本带动国内总体物价水平的下降。理论上讲,升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而贸易顺差减少,但事实上,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升值、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多重压力下依然保持稳定增长,因此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传导存在阻滞。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加重,巨额的套利促使国际游资加速流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了通胀的负担,因此依靠人民币汇率升值来解决当前通货膨胀的问题并不有效。国际大米价格以及国内证券市场的变化都与通货膨胀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国际米价的上升导致了进口粮价的高涨,进而带动了CPI的增加。
4、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虽然静态的自回归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CPI的变化,但由于这种解释关系是同期的,并不能对解释变量的滞后进行反应,故有可能使原本对CPI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变量被排除掉。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在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进行分析时,选择CPI、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大米价格、人民币汇率、外汇储备、GDP产出缺口、上证综合指数和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等8个变量进行VAR估计。
在进行VAR估计前,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存在4个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模型精简原则以及AIC、SC信息准则,选择滞后期为1期。同时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是稳定的。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子方程的拟合优度均在95%,只有产出缺口的拟合优度最低,但仍然达到了65.7%,这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良好。
5、CPI的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技术是通过分析每一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而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对CPI进行方差分解的具体结果见表1。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除CPI自身的影响外,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影响贡献度最大,在滞后10期时分别达到了11.7%和11.9%。汇率对CPI的影响比较稳定,在6个月后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并稳定在1.65%左右。国际油价对CPI的影响很显著,在当期就有较大的影响,并在第6个月达到14%的最高值。然而大米价格、外汇储备、证券价格以及房地产市场对CPI的影响均较为滞后,均在10个月后达到最大值。
把汇率、外汇储备、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四个因素的贡献率加总,得到影响通胀的国际因素贡献率,发现其值在各滞后期都远远大于国内因素的贡献率。在滞后10期,国际因素的贡献率达到31.38%,而国内因素的贡献率仅为9.35%,这充分证明了此轮通货膨胀属于国际输入型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上涨的主要原因应归因于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以及我国在巨额国际热钱的涌入下带来的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外汇储备的大幅增加,而国内经济的过热及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不是导致此轮通胀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首先,此轮通货膨胀属于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国际石油价格及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商品起到了成本推动的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物价总水平上扬的主要原因。此轮通货膨胀还具有明显的结构性,国内粮食的价格上涨主导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其次,国际热钱的涌入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在此轮通胀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达到了6%,因此政府要更加关注国际热钱的流向以及调节国内经济结构,减少贸易顺差,妥善解决流动性过剩带来的影响。再次,人民币不能盲目过度升值,一方面升值会加快吸入国际热钱,另一方面也会对物价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应该是渐进式的。最后,央行通过利率来完成防止经济过热和反通胀的目标并不现实,在此背景下,央行所能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
【参考文献】
[1] 陈彦斌: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2).
一、我国的通货膨胀决定模型
假定企业的i的需求由两部分ci和ai组成,其中ci是对价格的敏感要求,服从不变替代弹性函数
因而有 , ,ai是受非价格因素影响的需求,主要受金融约束,财政支出,国外收入水平的影响。设ait=At,则企业的需求函数为:
(1.1)
设企业i的要素需求函数为1it=α+βqit,要素价格为Wt,则企业的利润函数为:
IIit=pitqit-Wtlit=pitqit-Wtα-Wtβqit(1.2)
把式(1.1)代入(1.2),求解企业的利润最大化问题可以得到一阶条件:
(1.3)
利润最大化还要求满足二阶条件:
(1.4)
将利润最大化条件,即式(1.3)对数线性化,可得:
(1.5)
类似的,我们可以得到t-1期企业定价的价格方程:
(1.6)
我们沿用Calvo(1983)的交错价格模型,假定t时期企业只能以y概率调整价格,这意味着t时期,所有企业中只有比例的部分可以调整价格,1-y比例的部分沿用前一期价格,即总价格水平为:
(1.7)
对数线性化后,得:
(1.8)
由式(1.5)、式(1.6)和式(1.8)得:
(1.9)
式(1.9)两边同时减去 并用 可得:
(1.10)
式(1.10)表明我国通货膨胀受通货膨胀预期,外生性需求对其稳态值的偏离,以及实际成本对其稳态值的偏离等三个因素的影响。我们进一步把外生性需求分解为贷款引致需求L,财政扩张引致需求G和国处收入增加引致的需求T;把要素成本分解成劳动力成本W1,资本成本WK和中间投入成本Wi三部分,并假设总的外生性需求函数和生产函数都服从C-D函数,则可得:
(1.11)
其中 都为正参数,可以看出式(1.11)描绘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动态。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根据前文的分析,选择国际原油价格指数(oil)、进口商品价格指数(mp)、人民币汇率(e)货币供应量(m1)、工业产品价格指数(PPI)以及GDP产出缺口作为解释变量。所有解释变量的数据均为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月度数据。由于我国不公布GDP的月度数据,所以我们用工业增加值来近似地代替GDP,通过对工业增加值进行季节调整,并利用HP滤波法计算循环因素,由此来表示GDP缺口。
(二)我国本次通货膨胀成因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由于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通货膨胀与解释变量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建立模型之前我们进行了CPI与各解释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解释变量与CPI存在着Granger因果联系。由于某些变量的原始数据存在非平稳性,因此,我们对各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结果发现存在6个长期的协整关系。
在前面各项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模型精简原则以及AIC、SC信息准则,我们选择滞后期为1期,并建立模型。表1为各子程的模型估计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到,除GDP产出缺口之外,各子方程的拟合优度均超过90%,虽然GDP产出缺口子方程的拟合优度相对较低,但也达到了69%,这表明模型总体有着较高的拟合效果。图1中的点表示AR特征多项式的根的倒数,可以看到这些点都位于单位圆内,说明我们所估计的模型是稳定的。
表1 各子方程的模型估计结果
图1 VAR模型的AR特征多项式根
(三) CPI的脉冲响应曲线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我们可以识别一种变量的冲击对VAR系统中其他变量的影响程度,现在我们就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来分析各解释变量所形成的冲击对CPI的影响,CPI脉冲响应曲线如图2。从图中可以看到:
(1)一次正的汇率冲击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正的影响,这种影响在15期左右达到最大,而30期之后,这种影响逐渐消失了。
(2)正的GDP产出缺口的冲击对CPI产生正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第6期达到最大,16期后变为负的影响,而33期后影响消失。同样,M1的正面冲击也会对CPI产生正的影响,影响在第7期达到最大,18期后变为负的影响,35期后消失。正的PPI扰动也会对CPI产生正的影响,与GDP产出缺口和M1的影响相似,PPI所产生的影响在3期左右达到最大,第9期后变为负的影响,22期后影响消失。
(3)进口商价格的冲击首先会对CPI产生负向的影响,但在16期后该影响变为正向影响,并在35期后消失。国际原油价格冲击起初有正的影响,但持续时期较短,很快便转为负的影响,并在16期左右达到最大,但23期后,其影响又变为正向影响,并在40期后消失。
(1)对cpi的响应 (2)对汇率的响应 (3)对产出缺口的响应
(4)对M1响应 (5)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响应 (6)对原油价格指数的响应
(7)对PPI的响应
图2 CPI的脉冲响应曲线图
三、实证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对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首先从厂商定价模型出发,进而推导出我国通货膨胀成因决定的理论模型;然后,在我国通货膨胀月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建立VAR模型对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上述步骤的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的结论:
(1)汇率对通货膨胀有正向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所持续的时间不长。
(2) CPI对产出缺口、M1的冲击有相对较大幅度的响应,产出缺口与M1是代表需求的变量,说明需求因素在我国本次通货膨胀的成因中起相对主要的作用。
(3)CPI对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原油价格指数以PPI冲击的响应幅度相对较小,这些是代表成本因素的变量,说明成本因素对我国本次通货的影响小于由需求因素产生的影响。
从以上的结论我们可得到以下启示:
(1)利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效果,但其效果持续时间不长。理论上来说,人民币升值会使得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上的竞争力下降,出口减少,减小贸易顺差,从而减小国外的需求,人民币的升值可以从需求方面减少我国的通胀压力。然而,事实上,我国外贸在汇率持续上升、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等多重压力之下仍然保持着稳定的增长,说明人民币汇率的传导机制存在着阻碍。另外,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上升,巨额的套利机会促使国际游资加速注入,这将使得人民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我国的通胀压力,因此,依靠人民币升值来解决当前通货膨胀问题并不见得能够取得相应的效果。
[关键词] 通货膨胀 VAR模型 方差分解
一、引言
自2010年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了持续地上扬。2010年7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突破了3%警戒线,11月CPI同比上涨5.1%,2011年1月CPI在权重有所调整的情况下同比涨4.9%,3月上涨到5.4%。7月更是达到6.5%之多。物价总水平的快速增长,引发社会各界对当前通货膨胀问题的关注。
近几年来,国内不少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8)利用最小二乘法(OLS)估计扩展的菲利普斯曲线方程与构建VAR 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外部冲击对中国通胀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国内物价上涨在短期主要由国际食品价格上涨引起;在中长期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开始体现;人民币升值对通胀的抑制有一定时滞;外汇占款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最主要因素。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2010)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上涨1%,我国 PPI与CPI分别将上涨 0.176%与0.124%。 相反的,林伯强等(2009)通过构建SVAR 模型的发现,能源价格上涨对PPI的影响很小,对 CPI的影响更不明显。此种研究的主要缺点在于主要强调了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忽视了国内因素的影响。张成思(2010)利用协整的方法对1998年~2009年间中国不同生产与消费阶段的上、中、下游价格的动态传导特征,以及货币因素对不同价格的驱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指出,我国的上、中、下游价格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上、中游价格对下游价格有明显的动态传递效应,下游价格对中游价格、中游价格对上游价格都存在有反向传导的“倒逼机制”。同时,货币因素对上游价格的动态驱动效果最为显著,但是没有直接作用于下游价格。该研究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讨论了价格之间的关系而没有具体分析通胀的因素。黄益平等(2010)利用VECM 模型与SVAR 模型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研究。 文章指出,过剩流动性、产出缺口、房价和股价都会促进通胀的上涨。其中,过剩流动性和产出缺口是影响通胀的重要因素,房价与股价对通胀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该文的主要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讨论有些偏颇。张志文等(2011)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TSLS)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发现:在样本期内,通胀惯性是造成我国通胀的最大影响因素,GDP 过快增长是第二大导因,流动性过剩虽然也促成通胀,但是其不具决定影响;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对通胀的影响非常小;国际食品价格上升对中国物价有统计上显著但不是最大的推升作用,而国际能源涨价显著地推高 PPI ,但对 CPI 的影响统计上不显著。 此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能够降低通胀,但是幅度不是很大。该文讨论的因素比较全面,但只注重了当期的影响因素,没有动态的体现通货膨胀的发生机制。谭小芬(2011)分析了我国2000年至2011年通货膨胀的成因,该文考虑因素全面,但研究通胀的时期较长,没有具体分析本轮通胀的特征与应对措施。
基于以上的不足,本文综合考虑国内外的主要因素,构建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讨论我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动态的展现各因素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与作用强弱。以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变量的选取,接着构建VAR模型,对我国的通货膨胀进行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最后总结结论。
二、变量的选择
对于通货膨胀的成因不外乎有货币数量引致或实体经济引致的需求型通胀、成本推动型的通胀,以及输入性通胀三种。依据这三种成因本研究选取变量如下:中国广义货币发行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产出缺口(表征需求因素);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价格指数与城镇居民收入(表征成本因素);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与CRB指数(表征输入型通胀因素)。同时为了反映财富效应的影响,本文还加入了上证综合指数作为考量对象。基于以上变量,本文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主要反映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上涨)进行了研究。从CPI的数据可以看出本轮通胀开始的时间点为2009年7月,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的月度数据作为研究对象。下面对变量的选取进行详细的说明。
通货膨胀究其根源属于货币现象。根据货币数量论, 经济体发行的货币过多就会导致通货膨胀,考虑到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广义货币M2,因此选取M2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成为一个新名词,黄益平等(2010)、张志文(2011)使用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代表流动性过剩的程度,作为影响通货膨胀的指标,本文没有采取是因为对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如果以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的差来衡量是有失偏颇的(余永定(2007))。况且本文选取了GDP缺口作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M2的数据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GDP的数据取自国家统计局的网站。因为是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最后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产出缺口与潜在的产出。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是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是生产的必要组成部分,两者的上涨代表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带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上涨,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此,作为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两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季度数据,首先通过 Tramo/Seats 方法进行季节调整,然后三次函数的插值方法 ( Cubic-match last)进行数据变频。
2005年7月21日,我国进行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形成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汇率变动会影响生产者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它可以通过作用于进口消费品价格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水平,还可以通过进口的原材料或中间投入品价格影响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即影响到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并进而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时,汇率的升值抑制了本国的出口,增加了本国的进口,有助于降低本国的需求,降低本国通胀。相反的,汇率的贬值则具有扩大国外需求增加本国通胀的作用。为了充分反映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作用,我们选择人民币的名义有效汇率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自BIS)。
近一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飙升,对于那些有大量能源、食品和原材料进口的国家,其物价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因国际大宗商品的涨价对我国造成的输入性通胀的这一影响因素。CRB作为商品期货的价格指数,很好地反应了世界的价格水平,用来代表外部价格的冲击是一个合适的变量,因此选取CRB指数作为输入性通胀的代表(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
近几年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有了迅猛的发展。股票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会使资产拥有者产生财富效应,促使他们扩大投资与消费,有助于推高通胀。由于房地产业属于长期投资,且具有较强的周期性,本文放弃考察房产升值带来的财富效应的影响。股票具有灵活性,可以进行短期投资,且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因此选取上证综指作为资产市场的代表(数据来自雅虎财经网)。
三、模型的构建
下面利用CPI、GDP 产出缺口、广义货币M2、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收入、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CRB指数及上证综指来构建VAR模型。首先检验各变量的稳定性。经ADF检验,其中GDP产出缺口为二阶差分平稳序列,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为平稳序列,其余各变量均为一阶差分平稳序列(见附录)。利用各变量建立模型为:
其中,yt是(n×1)内生变量的向量组合, c=(c1,c2,…,cn)是VAR模型的截距向量,Ψi是 (n×n)维系数矩阵,εt=(ε1t,ε2t,…,εnt)是模型的随机因素,假设其为白噪声。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分析外部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其中,各变量排序很重要。一般文献均按以下变量排序分析脉冲响应函数:第一个变量不会同时受到所有其他变量的影响,但对第一个变量的冲击将影响其他变量;第二个变量同时影响剩余的其他变量(除了第一个变量),但不会同时受这些变量的影响;以此类推。我们依据这一原则作以下排序: GDP的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的月变动,CRB指数的月变动,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生产者价格指数的月变化,名义有效汇率的月变动 ,广义货币 M2月增长。这个顺序选择,符合相关文献的传统。GDP的产出缺口不受模型中其他的变量冲击的影响; 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指数、CRB指数、居民收入与上证综指的月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直接影响。通货膨胀率对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存在潜在影响,为应对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可以调整汇率、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M2,最后反馈到实际产出GDP。由于我们的研究变量较多,相对样本期较短,因此造成多变量的VAR模型不能估计。因此本模型通过不同模型的筛选,只选择具有明显影响的解释变量。对CPI影响较大的变量包括GDP产出缺口、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CBR指数、名义有效汇率、广义货币M2。下图展示了CPI对个变量的脉冲响应情况。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 纵轴表示国内物价的变化, 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
图1 自变量变动一个标准差引起CPI的响应情况
从图1可以清晰看出:(1)GDP产出缺口首先引起CPI的小幅上升,3个月后,引起CPI较大幅度的上升,对CPI的影响持续到18个月之久;(2)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立刻引起了CPI的大幅上升,一个月后,这种影响消失;(3)CRB指数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3个月的时候达到峰值,然后出现小幅震荡,到第十二个月才消失。由此可以得到结论国外的通货膨胀传导到了我国;(4)广义货币M2的增加促进了CPI的上升,在第四个月的时候出现峰值,然后呈现一定的震荡;(5)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有效的抑制CPI的上涨,前5个月效果较为明显,第六个月抑制效果最为明显,之后表现为小幅的震荡;(6)由CPI对自身的脉冲效应曲线可以看出,CPI的上升存在一定的惯性。
2.方差分解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下面分别对CPI与PPI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用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图2 自变量冲击的方差分解图(对CPI)
从图2可以看出:GDP的产出缺口对CPI的上升有较大影响,这与前面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此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在第四个月后达到峰值30%左右,并一直维持下去;原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的初期影响较大,达到36%,然后逐渐回落,到第四个月下降到15%。CRB指数对CPI的作用存在两个月的时滞,第三个月,影响达到峰值为25%左右,此后,影响稍有回落为20%。广义货币M2对CPI的影响较弱,只有3%至4%。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对CPI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足10%。与CRB指数的影响相比较,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升值,只是部分的抵御了外部的冲击。CPI指数对自身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二个月达到45%,此后出现回落,维持在26%左右,表明CPI存在严重的滞后效应。这与脉冲响应分析是一致的。
四、结论
本文基于2005年7月至2011年1月的月度数据,构造VAR模型,通过运用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对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现象进行了研究。脉冲响应分析与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GDP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燃料与动力价格的上升对CPI影响较大,其次是CPI自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CRB指数的上升对CPI也存在一定的作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升值对CPI的上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月度数据,时间段为2009年7月至2011年1月,数据频率高,更能捕获经济变量的动态,且时间段合适,正好反映本次通胀的特征,因此得到的结论对于应对当前的通货膨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以上分析,对于抑制通胀,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由于国内通胀主要是GDP 产出缺口与原材料的价格上涨所致,因此我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与成本推动双重因素所致。有效地控制我国的需求增长,并注意应用财政政策,加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中低收入人群进行财政补贴,是我国当前应对通胀的重要手段。
2.提高汇率机制的弹性,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计量分析表明,升值对抑制通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关键,是要逐步增强汇率机制的弹性,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参考文献:
[1]贺力平,樊纲,胡嘉妮.消费者价格指数与生产者价格指数:谁带动谁[J].经济研究,2008:11
[2]林伯强,王锋.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一般价格水平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9:12
[3]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
[4]张成思.长期均衡、价格倒逼与货币驱动[J].经济研究,2010:6
[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
[6] 中国 2007 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原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物价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7:12
[7] 张志文,白钦先. 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中国经验的研究[J].上海金融,2011:6
[8]余永定. 理解流动性过剩[J],国际经济评论,2007: 7
[9]吕剑.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8
【关键词】通货膨胀;影响因素;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分析
一、引言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一般认为由货币泛滥引起。通常,通货膨胀的发生与否及其大小是用某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幅度来衡量的,国际上一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增长幅度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持续30年的快速增长期,然而,通货膨胀是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重大难题。我国的通货膨胀存在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特征。如何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维持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已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为此,对近年来影响我国通货膨胀的各经济因素做出客观真实的分析,不仅有利于进一步认识中国经济,而且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是相当必要的。
二、变量选取
影响通货膨胀的因素很多,但由于许多因素之间相互重叠,同时为了反映影响通货膨胀主要的经济因素,有必要从诸多的因素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若干个。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以下变量:
y: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因变量;x1:固定资产投资额,解释变量;x2:GDP,解释变量;x3:上一期实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解释变量;x4:外汇储备,解释变量。
三、数据来源及处理
样本数据区间为1980~2012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一些变量数据经原始数据加工整理而成。
y的上期值取100;x3,1978年为100;x4:用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乘以(1+投资回报率),由于找不到投资回报率数据,用当年存款利率+3%的存贷差代替。
四、实证分析(因果关系模型)
(一)普通最小二乘法(OLS)
对因变量和4个解释变量分别取对数,用OLS建立回归模型。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因变量y分别对4个解释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在10%显著水平下只有logx3不是logy的格兰杰原因。由于通货膨胀的预期自我实现功能,上期的价格对当期y应当有影响,但可能这种感性的预期表现在数据方面的精确度还不够,还是把x3作为解释变量。
(三)协整检验
为避免虚假回归,需要检验变量是否具有同阶单整性,以及是否存在稳定的线性组合。发现在5%显著水平下各变量一阶单整。对回归模型的残差项进行ADF检验,可以看出残差项序列平稳,因此各变量一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
(四)经济学检验
结合简单的生产要素模型,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需求log
x1增加,导致logy上升;供给logx2增加,导致logy下降;外汇占款logx4增加,导致货币供给增加,从而logy上升;上期价格x3会使经济人产生对下期y的合理预期,x3越大y越大,两种力量综合作用后表现为后一种力量更大,所以log x3前面的符号为正。故log x1、log x4、log x3三个变量前面的符号应当为正,
log x2前面的符号应当为负,从回归系数看3个变量都通过了经济学检验。
(五)统计学检验
判断系数R2为69.96%,表明拟合优度欠佳;各解释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显著;回归模型通过了F检验,表明模型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六)计量经济学检验及修正
1.异方差性检验。采用怀特检验,由于解释变量较多,为防止自由度损失,去掉了交叉项。发现nR2的拒绝概率为
0.6431,所以不能拒绝同方差的原假设,表明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2.序列相关性检验。采用拉格朗日(LM)乘数检验,LM统计量为0.38%,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存在序列相关性,进行序列相关性修正。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由于在LM检验中滞后1期残差项影响不显著,所以只选取滞后2期残差项引入模型进行回归。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系数显著,对该模型的残差项进行LM检验,结果显示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3.多重共线性检验。
可以看出,x2、x1、x3的对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大于90%,表明存在多重共线性。3个解释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法修正。由于x2和x1的对数相关性最强,去掉log x1重新估计,但对比含有log x1的回归模型,发现判断系数、F统计量增加许多,各解释变量t检验值增加许多,更重要的是增加logx1解释变量之后SC值和AIC值显著变小,说明增加的解释变量提高了模型解释力。
4.参数稳定性检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经济的变化往往导致计量模型的参数变化。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体制和经济改革全面铺开;从y(上年=100)数据看出我国从2003年开始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因此有理由认为1994年和2003年是两个明显的节点。分别以1994年和2003年为分割点做邹氏分割点检验都不能拒绝参数是稳定的,所以认为在1980~2012年各解释变量的参数没有发生变化。最终的因果关系模型为:
CPIt=exp(6.86+0.51lnIt-0.8lnGDPt+0.19lnPt+0.02lnFt-0.58ut-2)。
五、结论及建议
1.从模型看出,影响通货膨胀的最主要因素为需求、供
给。通货膨胀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即使是单一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联动,任何一种单一的解释都是不准确的。CPI作为最终表象反映货币现象的物价水平变动,有时候不应受到过分关注,人们而更应该关注人均消费的商品数量。
2.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机制。国家应加强外资流入和外汇占款因素对通货膨胀影响的深层次专题研究,建立外汇与人民币资金配套运行机制,加强对外资流入规模和配套人民币资金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建立适度外汇储备规模。
3.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鉴于CPI指数与通货膨胀的高度相关关系及预期在通胀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使人们确立未来物价将保持稳定的看法在防治通胀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使人们对未来物价可能所处的环境充满信心;同时,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以及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调节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使其价格保持平稳中略微提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导致价格突然暴涨现象的发生,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参 考 文 献
[1]Jeffrey M.Wooldridge.计量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四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