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4-03-25 09:56:41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

第1篇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中老年发病率很高,对人体健康危害性极大。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成为此类疾病的主要特点,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本文旨在对心脑血管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现状做概述,特别是中药在此类疾病上的应用。 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药物 现状

1 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就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疾病统称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心绞病心肌梗塞,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病种。 

高血压是心血管最常见的疾病之一[1],特别是老年人多患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动脉血压异常增高,患者常无症状。动脉血压增高增加了闹卒中,动脉瘤看,心力衰竭,心力梗死和肾脏损害的危险性。高血压常伴很多并发症,且危害极大,高血压和高血脂有关,因此防治高血压病应该同时降血压,调节血脂。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肌病,是多种冠状动脉病的结果,但冠状动脉粥样梗化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绝大多数(95%-99%)。根据其临床症状,冠心病可分5种:1,心绞痛型;2,心肌梗塞型;3,无症状心肌缺血型;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5,猝死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脂质代谢紊乱及慢性高血压等。 

别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脂发病率升高,且有年轻化的趋势,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2]。胆固醇含量增高,甘油三脂的含量增高,或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血脂症。调查显示,高血脂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而由此引发的各种心脑血管并发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祸首。 

2心脑血管药物的应用现状 

2.1化学药类。目前心脑血管化学类药物应用的比较广泛,单降压药物种类就很是丰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组成了治疗高血压的一线药物[3]。利尿降压药应用较多的是氢氯噻嗪和螺内酯,降压温和,疗效确切,对老年人收缩期高血压病及心衰疗效佳,对左心室肥厚有逆转作用,价格低廉,适合大面积人群防治。但应注意大剂量对糖,脂代谢有影响,易引起低血钾,阳痿,高尿酸血症等。β受体阻滞剂常用的有普奈洛尔和美托洛尔,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或合并心绞痛时。钙拮抗剂主要有非洛地平缓片,尼莫底片,硝苯地平,硝苯地平控释片,地尔硫卓,莫索尼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有卡托普利,福辛普利(蒙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药氯沙坦等都是在临床门诊上应用较多的药。虽然化学药物种类很多,但是高血压患者一般需要长期服用,且多有不良反应。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治疗常用的有消心痛,硝酸甘油,心痛定等作为急救时用,这些药物比较常用且疗效显著。化学药有三类治疗心脑血管主要是:他叮类如洛伐他叮等,烟酸类如烟酸肌醇等,贝特类如枸橼酸钾等。

2.2中药类 的治疗作用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一些心脑血管中药的出现,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是想中药丹参滴丸这类疗效显著的药物的出现,更加增强了我们利用祖国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心。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

中药中常用的心脑血管药物有,丹参,红花,银杏叶,玄参,降香,三七总皂苷,郁金,抱茎苦荬菜,川穹,灯盏花素,灯盏细辛,毛冬青,牛膝,水蛭,夏天无等。这些中药多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4]。今年来丹参和银杏研究的比较多,也得到了较好的疗效,这两种药的制剂市场占有率也很大。 

目前中药制剂成药应用广泛,已上市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银杏叶片,心脑舒,人参再造丸,回天再造丸,再造丸,舒风再造丸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医中药的不断发展,中药独特,活络丸,大活络丸,人参搜风丸,杏灵颗粒,天宝宁,舒血宁,通心络胶囊等等。可以看出心血脑疾病的药物繁多,心脑血管中药治疗功能较大,产品的直接竞争层面扩展到心脑血管用药,从而导致心脑血管中药的市场范畴太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心脑血管中药产品之间没有绝对优势的竞争差异,别外,中药注射剂在心脑血管疾病上的应用也常见,主要有参麦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丹参滴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注射用丹参,丹红滴注夜,丹香冠心注射液,丹香葡萄糖滴注夜,瓜蒌皮注射液,冠心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苦碟子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人参茎叶总皂苷注射液,生脉注射液,舒心宁注射液,香丹注射液,刺五注射液。虽然中药注射剂应用广泛但是接连不断的中药注射液出现问题,暴露出了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是我们国家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不够完善统一。

3中医对心血管病的诊疗。传统中医病因学,不仅用直接观察病因的方法来认识病因,更重要的是根据中医传统理论从疾病临床表征推绎病因,从而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如《灵枢·本藏》云:“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病因作用于人体,致机体产生病理变化,临床必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证候)。临床证候是果,由机体病变产生;病因是病机变化的原因。病因、病机和证候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病因不同,所致疾病的证候表现亦不同,通过分析症状、体征,即可辨识疾病的原因。在传统中医临床发展过程中,病因认识学的每次发展,都会带来治疗方法学的改变和相应疾病治疗效果的提高,如温病学、疫病论及现代血瘀理论的认识等。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因、蛋白、生物信号转导通路等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和发现,现代中医病因学的研究也逐渐向微观深入——尝试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认识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形成和发展了一些疾病病因的认识,由此导致了现代一些疾病传统治疗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临床疗效和研究水平。这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学的认识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1中医病因学发展促进了心脑血管病疗效的提高。对于冠心病(胸痹、心痛)和中风等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病因的认识,从古到今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和深入的过程。如对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认识,20世纪60~70年代以前,多遵循《金匮要略》上焦阳虚,阴寒闭阻,采用宣痹通阳或芳香温通方药治疗。此后,以陈可冀院士为代表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专家根据传统中医关于血瘀致病特点的认识和冠心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倡导活血化瘀为主治疗冠心病[5],创制冠心Ⅱ号等系列活血化瘀方药用于临床。同时围绕冠心病血瘀致病的微观病理生理改变和临床特点,制定冠心病血瘀证病证结合诊治规范,提高了冠心病的中医治疗效果,促进了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治疗方法学的创新。有关中风病病因的认识,唐宋以前,多以外风立论,强调“正虚邪中”,主张用“风引汤”和“大秦艽汤”治疗;其后,逐渐认识到中风为“内风”所致,提倡采用平肝熄风或补肝肾熄风方药治疗;清·王清任则强调半身元气亏虚,血脉瘀滞不利,并创制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以王永炎院士为代表的中医专家,根据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神志不清、昏迷、大便干结等临床症状及组织坏死、水肿、过氧化脂质积聚等病理改变,提出毒损脑络的病理概念,认为病因为“风”、“火”、“痰”、“毒”、“瘀”互结,并创制清开灵、醒脑静等方药用于临床治疗,提高了临床疗效。可见,中医病因学的研究深入、发展和创新,是中医临床防治疾病疗效提高的基础。

综上所述,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关系人们的生活质量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心脑血管药物种类繁多,化学药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多不根治,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本身的优势,治疗效果可以和化学药相比有的甚至更好,但是还需要合理开发利用,来发挥中医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上的优势。作为医药工作者继续发掘治疗心脑血管的方法和药物具有很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杨业伟,彭智聪.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经济学国内文献综述[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3):157-158. 

[2]田波,刘福清,司凯英.降血脂中药的研究现状. 黑龙江医药,2006,19(6):487-487. 

[3]胡桃红.高血压疾病治疗现状.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799-1800. 

[4]白晓菊. 中药注射剂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分析.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7):58-60.

第2篇

1“浑然一体”:一个基本点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整体观念将机体作为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的思想与系统论思想不谋而合,首创系统论思想的贝塔朗菲也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同时,中医学认为机体各个脏腑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作为个体的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统一性,这也是系统论思想在中医思想中的体现。具体表现为: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生理上,构成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完整统一的,即中医学以五脏一体观来认识人体;在形神关系上,中医学认为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即形神一体观。②人体的生命过程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自然界的气候与环境均与机体疾病的产生、变化与康复有直接的关联,因此,《灵枢·邪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应也”的说法,即天人一体观。③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其生理、病理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如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法律等社会因素。采用数字“一”来概括中医整体观念,便于学习者掌握中医学的特点,又符合中医系统论的思想。

2“二分天下”:两个着力点——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用来阐释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基本着力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观点看问题。具体到中医学中的简单数字上,就是用阴阳,即项数为2的二元极性类的总类这一双变量均衡的动态模型来分析问题。中医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因此,中医学不但以阴阳来描述事物的属性、变化,还将其用来阐释机体的病理变化与病因的属性、分析四诊资料与概括疾病症候、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以及指导养生等。把握中医学中的数字“二”,可以接近中医思维的核心。

3“三生万物”:三个量化点——三分法

中医学在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思维方式基础上,进一步将阴阳在定性的辨证基石之上作出量值辨证,即把阴阳各分为三,这一点也类似于系统论中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划分系统类型的思想。中医学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属性,一阴分为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既体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的发展变化模式,又为疾病的量值辨证提供了主体框架。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丰富了三阴三阳六经辨证,为后世医学留下了以阴阳定性辨证为纲,以三阴三阳量值辨证为目的框架。此外,这种三分法还在经络学说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和进一步拓展,手足经络的命名也是基于此三分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十二经脉等概念。数字”三“为学者提供了量化指标。

4”四诊合参“:四个切入点——四诊法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中医通过四诊合参,诊察疾病外在的症状与体征,进而揭示疾病的病因、病机,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四诊合参是以望、闻、问、切为切入点,并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而综合四诊、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进而做出判断与治疗的做法本身就是系统论的方法。如《难经·六十一难》中所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数字“四”提示了中医医生确诊时的四个切入点。

5“五彩缤纷”:五个支撑点——五行学说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学说来阐释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五行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以说明机体的生理病理,并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整个中医理论的支撑点之一。同时,以五行为中心,配以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和机体结构的五脏构成了解读中医学的基本框架,如表1,即五行与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神、五志、五声、五变相互对应,加强了对中医学整体观念的论证,使中医学所采用的整体系统方法进一步系统化,数字”五“在五行学说中多次出现,形象地总结了中医学说的重要支撑点。

表1五行与自然界和机体的相互对应

6“六七情”:多个落脚点一病因学说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分析致病因素时要注意综合客观条件与临床疾病的症状、体征,全面推求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体现了系统论思想的中医病因学,将常见病因形象的总结为外感六——风、寒、暑、湿、燥、火(热)和内伤七情——过喜、过怒、过优、过思、过悲、过恐、过惊。常见数字“六”、“七”高度概括了中医学中的致病因素。

此外,中医学中还有其他的简单数字也体现了中医学的系统论思想,如机体健康和疾病关系的五运六气学说;经络系统中沟通、渗灌十二经脉的奇经八脉;《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描述男子、女子生长发育规律时间性节律的“七”、“八”,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同时,同一简单数字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如“四”和“五”既可以用于提示四诊合参与五脏一体,又可以用来描述中药的四气五味,虽含义不同,但并不影响其传达概括中医学概念的整体思想。

7小结

第3篇

关键词:早老性痴呆;中医中药;防治近况

中图分类号:R74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776-02

随着人口老年化,老年期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痴呆分为两类,一类为血管性痴呆(VD):即必须是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痴呆综合征。血管性痴呆主要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其中多发梗塞痴呆是其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二类为老年性痴呆(AD)又称阿尔茨海默氏病(SDAT),又名早老性痴呆,它是一种以记忆力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点的原发性灰质脑病。

早老性痴呆是一种以脑的退行性病变,脑细胞萎缩为其病理基础的痴呆症候群。在临床上,以起病隐匿,记忆力、智力呈慢性进行性减退,乃至部分或全部丧失,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能力为主要特征,可伴有精神和行为异常的表现。早老性痴呆,不仅威胁老年人晚年的健康与幸福,也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烦恼和困难。

1AD在国内外发病情况

据欧美国家的统计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6%~12%发生痴呆,85岁以上的老人则有20%~40%发生痴呆,其中半数以上为早老性痴呆。据统计,全球有超过2000万的人患有早老性痴呆。

最近国内对42890名老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地区60岁以上居民痴呆患病率为6.9%,其中早老性痴呆为4.2%。我国南方地区65岁以上居民痴呆患病率为3.9%,其中早老性痴呆为2.8%。估计我国现有痴呆的老年患者超过400万,其中早老性痴呆约占1/3。2000年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达1.3亿,占人口总数的10%;到2020年将达到2.3亿,占人口总数的20%以上。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使早老性痴呆患者的人数大幅度上升。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患早老性痴呆的人数将达到6000万,仅我国就将有1200万。随着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种病的患病率必呈上升趋势。早老性痴呆目前既是一个严峻的医学难题,更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2目前中西医治疗状况

据报道:对AD的西医治疗有神经递质替代疗法、激素替代疗法、神经营养因子支持疗法、代谢增强剂、抗炎治疗、抗氧化剂、钙离子拮抗剂、基因治疗等,但前述的各种治疗措施,均为依据相应的病因和发病机理假说而进行的尝试。目前所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尽量减轻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包括精神症状在内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患者出现兴奋躁动和攻击行为,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情绪抑郁者用抗抑郁剂治疗,如用药物难以控制或有明显自杀倾向者在密切观察下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1]老年性痴呆患者大多体质差,肾功能减退,故极易造成药物在体内积蓄,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本病的病因至今未明,故无特殊疗法。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将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希望转向了中国传统医学。因为中医历来重视智力保健,早在《内经》中即对老年智能减退和老年痴呆的共同核心症状“善忘”,多有描述,后世又专立“健忘”、“痴呆”、“神病”等病证。中国传统医学对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中医学关于脑的生理认识非常重视“神”的概念,认为脑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强调神是思维意识,精神活动的全部体现。在脑的功能方面,认为它是清阳之腑、主升,喜清恶浊,喜盈恶志,喜静恶扰。脑与五脏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肾,“心藏神、”故心被认为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肾为先天之本,肾虚与脑衰老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又上通于脑,脑为髓海。“肾藏志”故精足则令人体魄坚强,智慧聪颖。唐容川说:“事物之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之于脑中(《内经精义》)。”老年性痴呆系老年肾精虚损,精气不能上充于脑,以致髓海空虚使脑窍受损,元神失用,产生各种症状。所以随增龄而发生的肾精亏损、肾气不足常是脑衰老、老年痴呆发生的最基本变化。

故从病因病机上分为:①肝肾不足,髓海空虚;②肾精亏伐,心神不守;③肝郁脾虚,痰瘀阻窍。治以益肾养心,辅以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祛痰开窍之法。用辨证分型:肝肾两虚型方用左归饮合补肝汤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川芎、酸枣仁、益智仁、炙远志等。另用辽条参5 g,炖水合中药同服。心肾两虚型方用天王补心丹合二至丸化裁。药用党参、丹参、麦冬、天冬、酸枣仁、柏子仁、女贞子等。痰瘀内阻型导痰汤加通窍活血汤化裁药用桃仁、赤芍、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益智仁、郁金、石菖蒲、蜈蚣开窍等。阴虚阳亢型方以左归丸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肉桂、黄连、灯心草等。另外,可用冬虫夏草3~5g,炖服,隔天1次。有文献示:利用现代医学及现代生物学的技术,研制出具有调节神经细胞、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中药及其单体成分,经临床使用,对老年性痴呆有独特的疗效,具有提高全身免疫能力作用,能改善记忆、思维、运动、感觉、语言等方面的功能障碍。

在目前寻找治疗AD有效中药的研究工作中,已经发现可能有一定疗效的方剂有近200首,多是宗古方、经方化裁,如读书丸、生慧汤、转呆汤等。中药资源丰富,毒副作用小,安全可靠,便于长期服用。归脾汤、当归芍药散、黄连解毒汤等,单味药物或提取物有人参、枸杞、银杏叶提取物、绞股兰、锁阳、羊藿、首乌、女贞子、葛根、丹参、石杉碱甲、黄皮酰胺等[2]。另外,还有针灸疗法、针灸加药物疗法、气功疗法、饮食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药氧吸入和心理疗法等,充分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手段上的多样性[2]。

3祖国医学对AD的早期干预

中医一贯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本病除在已病之后积极治疗外,未病之时应立足于防,对早老性痴呆要防重于治,在进入老年前期时即着手早老性痴呆的防治,则患病人群将大为减少。一般来说,40岁以上的人,因阳气渐衰,肾精亏损,脑髓失充,易诱发本病,对该病的预防宜从中年着手。早老性痴呆的发病女性多于男性,由于绝经后妇女伴随雌激素下降,好发早老性痴呆,故对绝经期妇女进行预防性治疗,对减少早老性痴呆显得尤其重要。

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增加基底前脑、海马区胆碱能神经元的易感性;同时血浆中载脂蛋白E(APOE)水平升高,APOE与β淀粉样蛋白共同作用,直接促进了淀粉样原纤维的形成,导致突触的密度降低和神经元性增加[3]。

1994年Paganini Hill A和Henderson V W,报道了一个社区病例―对照研究,其结果提示老年妇女可能由于雌激素的缺乏而使AD发生的危险性增加,雌激素的替代治疗也许能防止或延迟痴呆的发生。同年,Brenner D E等报告的妇女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的病例―对照研究也支持雌激素缺乏是AD和痴呆的一个危险因素的观点。另外,一项老年纵向研究显示,任何时候使用雌激素都可以减少AD发病率56%,提示雌激素具有防止AD发生的保护作用[4]。

有研究提示:对绝经后妇女应用雌激素对中枢系统神经元有多种保护作用,研究发现雌激素在调节下丘脑GnRH神经元活动诱导和维持海马树状棘突,以及保护神经元等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故认为雌激素替代治疗有预防早老性痴呆[5]。

研究使用雌激素替代绝经期妇女,预防早期老年性痴呆问题已受到重视。但由于许多的药物禁忌症的限制及子宫内膜癌与癌的潜在危险,影响雌激素治疗的广泛应用,使病人难以接受。

故有研究表明,常食大豆,可有效预防老年痴呆的发生。 营养分析表明:大豆不仅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更含异黄酮、皂苷、低聚糖等活性物质。占大豆含量3%的异黄酮与人体的雌激素十分相似,称为“植物雌激素”。美国科学家对大豆异黄酮的脑保健作用进行了为期3年的动物试验,结果发现,与人类非常接近的灵长类动物恒河猴若长期摄食大豆,绝少发生阿尔次海默氏症(老年痴呆症),而对照组发病率则与西方人相似。由此得出结论,大豆异黄酮这种“植物性雌激素”很可能对灵长类动物大脑中的淀粉样变性(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有干扰作用。

有报道:中药更年青胶囊对提高更年期妇女记忆力的作用及其对血清雌激素(E2)的影响。32例患者经更年青胶囊治疗3个月后,记忆商有显著提高,E2水平也有不同程度升高,提示更年青胶囊能调节E2水平,增强免疫功能,具有补肾健脑增强记忆的作用[6]。

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也是预防AD有效方法之一。有学者将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归纳出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药饵诸学派。中医认为,人的衰老主要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指禀赋不足,亦指本身肾气不足;后天失调,是指人的衰老与后天精神形体的调摄、正气的培养、饮食起居的调节、四时的调护也有密切关系[7]。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药饵保健法:现有初步证据常用的不少单味中药(或其提取物)如人参、丹参等具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实验性记忆障碍或增加老年人记忆能力、或减轻老年人记忆损害的作用,其中一些中药如人参、茯苓等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尤其是人参泡水常服,可健脑益智,以降低大脑退化引起的痴呆。

②调畅情志法:由于年高之人易于激动,情志多变,若遇事能自我调节,则能避免七情所伤。“血气充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此之谓也。

③合理饮食法:老年人五脏皆虚,抗御病邪的能力明显降低,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尤为突出。因此,饮食要清淡,三餐要节食,这样,确保老年人营养的需要,又可减少病理性产物在体内的停聚而诱发本病。

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法:只有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推迟大脑功能的衰退。也只有坚持学习,多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思索,才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脑功能[8]。

4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