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3 17:45:56
序论:在您撰写法理学概述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立法语言学;研究概述
一、国际立法语言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文章或著作对国际立法语言进行研究和梳理。可以说对国际立法语言研究是立法研究的薄弱环节。
国际立法语言的研究始于成文法典的出现。法律其实就是法学原理和法律规范的语言展现。因此,不管从习惯法还是自然法的视角,成文法都是立法语言研究的集中体现。《汉摩拉比法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宗教法,其立法指导思想主要根据宗教教义。法律规范、宗教规范、伦理道德不分。在立法语言范式上采用序言、正文和结语三段论式的表述方法。城邦制的希腊,商业经济发达,私法发达,后来的《罗马法》从其成文法中继承了自然法思想。罗马法时期,法学家开始解答法律的疑难问题并通过著述解释法律。中世纪是教会法的时期,教会学者对法律语言和宗教教义进行研究,对神学法典进行编纂,使法律神学的地位得到巩固。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罗马法的复兴”,先后形成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对罗马法进行研究。并在英国出现普通法和判例法。这段时期的法律语言尚未被人们所认识,而是作为法律文本的一部分进行研究,是孕育在法律研究的母体中的。
近代从文艺复兴开始,学者开始重视法律语言的研究,法律语言从法律的母体中独立出来。但丁(Dante Alighieri)曾在《论俗语》中指出法庭的语言是“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曾对立法语言进行研究“法律的体裁应该简明扼要;法律用语应该准确无歧义,法律不要精微玄奥。”(何勤华、贺卫方2006)法国拿破仑法典德国德意志法典都不仅是法典的典范,也是法律语言研究的体现。拿破仑法典以立法语言的准确简明为特征,德意志法典则以立法语言规范严谨为特点。
现代国际立法语言研究多从立法起草的角度来建构立法语言学体系。(陈炯2005)埃佛尔斯汀(Everstine)的《立法案的标题》(1948),密勒(George Joho Miller)的《论法的风格》,罗伯特.C.迪克(Robert.C.Dick)《法的起草》(1972),亨利.惠霍芬(Herry Weihofen)的《法的起草风格》(1980)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里德.狄克逊(Reed Dickerson),他一生重视立法起草研究,把立法语言作为立法技术的一部分,始终不渝地与轻视立法起草技术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其代表作是《立法起草》和《法律起草基本原理》。在《立法起草》中,他从起草角探讨立法语言,如标题的确立,法律文本各部分的安排,立法文本,立法文句的组织,累赘与冗长,定义、条件和要求等,几乎涉及立法起草中有关语言的各个方面。布林克认为每一种法律理论直接或间接依赖一种语义学理论,而法律实证主义依赖的语义学理论是错误的。他认为一种正确的语义理论表明意义——或至少指称——并不依赖于使用者关于语词的信念,而取决于对象的特征或与这个语词相符的对象分类。(布莱恩 比克斯2007)
国际现代立法语言研究沿袭了其注重实践的法律语言研究的思路,从操作性的起草角度对立法语言展开研究,是其主要特点。
二、中国立法语言的研究
综观法律语言学演变的过程,法律语言学活动是从立法领域开始的。这与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注重立法活动和立法语言研究有关。(李振宇2007)从中国第一部法律学著作《法经》算起,中国的法律语言研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法者,天下之公,所以辅乎治也;律者,历代之典,所以行乎法也。故自昔国家为治者,必立一代之法,立法者必制一定之律。”
中国立法语言的研究最初集中于对法律术语的研究,先秦时期,从名家的“名实之辨”可以看出,在追求名实一致的同时,还体现了立法语言即法律文本语言的通俗性和可理解性的原则。秦汉时期的《说文解字》、《释名》中均有对法律术语的解释。对立法语言的自发性研究在此时开始出现。至唐代出现《唐律疏议》,该书对唐律的法律条文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是一部法律注释学巨著,在当时“自是断狱者皆引疏分析之”。从立法语言的角度考虑,则对立法的词语、条款、篇章进行来研究,只是这种分析是自发的,而非自觉的。宋代《宋刑统》沿袭了《唐律疏议》的法律注释,另一部法律著作《律附音义》则是一部较为深入的立法语言研究著作,其中“律音义”部分对七百五十二个字、词、短语做了注释和解析。(何勤华2006)明清时期,注重立法的简明,强调立法应当因时而变。明代由《大明律》到《大诰》到《问刑条例》到《大明会典》。立法不断适应日益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明丘濬指出“立法贵乎下人尽知,则天下不敢犯耳。”明清时期出现大量对法律语言进行研究的著作,有立意于注释律例条文、疏解律意的释本,如《律例笺释》、《读律琐言》等,有立意于考竞源流沿革变化的考证类释本,如《律解辨疑》、《读律存疑》等。中国的传统的立法语言研究多体现于成文法典的编纂中,后期逐渐出现对法律语言的研究,但也是存于对法律文本的注释研究中。
中国近代的法律语言研究包括立法语言研究是从引进借鉴中开始的。引进的方式多种多样,杂志、译著、聘请国外法学者、法学留学。其中最直接的方式是杂志和译著。最早的杂志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守腊(K.F.A.Gutzlaff)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政法类刊物则是《译书汇编》。著作则有《万国公法》等,以及大量法律成文法的翻译。1902年清廷下诏:“著派沈家本、吴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当代民法学家梅仲协指出中华民国民法“采德国立法例者,十之六七,瑞士立法例者,十之三四,而法、日、苏俄成规,亦撷取一二”(参见封丽霞2002)。中国近代的立法语言研究则是从部门法的分立及立法和司法的分立开始的,从清末的修宪开始,商律、民律、著作权律、民事诉讼律等部门法分立,司法独立、三权分立在近代业得到实现,这使得立法得以独立,而立法语言也获得了独立的身份。
在立法语言词汇引进方面,1900年左右法律专业词汇的引进达到,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研究,中国此时引进的日文法律词汇约80多个。在著作方面,穗积重远著、李鹤鸣译《法理学大纲》专章对法律的形式进行了研究。国外的法学家也对中国的法学发展提出建议良多。美国法学泰斗庞德则提出:中国的法学要繁荣进步,必须要有足够的法律人才;应当充分发挥法学家的作用,因为“没有法学家,便没有法,没有法律教授及学术上的著作给予立法以生命,立法便会消失其功能。”在此基础上,对立法语言的研究也就存在于近代的立法活动中,从清末的修宪到民国的立法,其中的法律文本术语、法律文本句式和法律文本条款均在借鉴引进的过程中,实现了法理和形式的双重变革。
立法语言研究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快速发展,大量从语言学角度对法律草案、成文法的论文出现,法律语言研究著作也对立法语言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首先,改革开放为社会带来了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学者开始关注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文本;其次,这一时期的立法快速发展,其中必然出现较多的法律文本语言失范甚至误用问题,需要予以研究和解决;再次,法律语言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立法语言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被广泛关注。陈炯(2005)的《立法语言学导论》是唯一一部以立法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著作,也是立法语言研究的集成之作,著者意在建立立法语言学的研究体系。但著者对立法语言的研究仍旧是从对立法语言特点的研究入手的,即缺乏其反面的材料以证。从方法论的角度考虑,对某一学科的研究正面的总结归纳和反面的证明同样重要。
这一时期,从立法语言的语言语言缺陷或者语言规范的角度,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其研究从语料选取上看,语料选取单一,或者为单一法律,如王顺华(2006)只研究现行宪法,或者为偶举性研究,如胡明(2003)。从研究方法上看,对法律文本的研究多是从逻辑、词语、句法等方面来分析,缺乏语言学的新理论的引入,如语义学理论等。从研究成果上看,多是对立法语言本身的语言问题作出了个别性的建议或修改,缺乏更为深入系统的对立法语言规范更具指导意义的规范库的尝试和研究。
因此,中国对法律文本语言的研究还有待深入的探讨。法律作为整个社会人们活动的规范,其文本语言表述的简明、准确、统一,对整个法律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更具有实践意义,需要从多方面对法律文本的语言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比克斯.法律、语言与法律的确定性[M].邱昭继译.法律出版社.2007.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还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高校一直在沿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受这一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表现为单方面的知识传授。因此,尽管很多的物理老师有着丰富的物理学科知识,因为受制于教学模式的影响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时间一长老师也就接受了这一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而学生在物理课程的学习上表现也显示为盲从。又因为人们功利性心态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自己就对物理课程认识不够,单纯的认为成绩代表一切。最终导致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变成了为了考试的学习,老师是代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单方面的接受知识传授。
二、现代教育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应该采用的教学方法分析
2.1基于大班课程教学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法
现阶段,大众教育已经在我国推广开来,大学学生人数急剧增长,对此很多大学学校课堂教学工作都使用大班教学的方法。我们也很清楚使用大班教学方法的效果有限,但我们可以有针对的去对大班教学法进行改进,如此更好适应大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通常情况下,大班教学工作中可以使用启发讲授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教学法。以上所提到的两种教学方法都很灵活,因为其对现实教学环境和其他教学方法的要求不高,所以很适应于大班教学的现实环境条件。分析启发讲授的教学方法,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讲授法是什么概念。讲授法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有其自身的优势,举例如:这种方法很直接,将问题的本质使用通俗易懂的内容进行讲述,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同时它还有系统性特点,这一系统性特点让大学物理课程的知识内容讲述变得更加系统、完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大学物理本身也有很多的理论、概念等,使用讲述法都可以直接明确的讲述给学生们听,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讲授法接受来自理论方面的批判,在接受批判的同时它也在不断的完善自己,现实的教学工作中,讲授法已成为高效课程教学方法。讲授法将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和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综合能力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激发学生潜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当中,老师应当适当的添加一些问题讨论活动,有益于引起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程教学氛围。当然,这里我们所讲到的讲授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法,它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讲授法的创新、改进,抛开以往灌输式的知识讲授,要求老师在事先了解好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组合开展物理课程教学,进而有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习能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班环境下要注重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的融合,适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加入启发式教学计划安排,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活跃思维,深入思考知识的要点。根本上而言,启发讲授教学法是融合了启发元素的讲授教学法,这一教学法旨在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积极主动的引导学生主体学习作用,鼓励学生探究学习。老师在开展启发讲授教学法当中要做好相应的课前准备工作,尽量让问题的设计更有针对性、简洁性,明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基于物理课程教学本质内容的有效教学法
有些历史事件比较特殊,其内容也很复杂,例如:中学历史有关商鞅变法的部分,其历史背景、内容及作用等涉及的知识很多,学生所要掌握的的知识也很繁多,靠死记硬背学生掌握起来就相当吃力。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化繁为简,提炼记忆知识点。可以用语文学科方法,提炼段落、重点词、重要句子,概括段落大意等;或者利用知识框架的学习方法,来系统的学习与掌握。
二、系统、全面地学习与掌握历史教材体系
历史学科有其特殊性,它所表现出来的是每个时间段相互衔接的过程,每个部分的历史内容也不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将零散的历史知识碎片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按时间相互联系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便于掌握。首先要熟练掌握历史教材的体系,例如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各自的时间进程以及发生了哪些推进历史进程的大事件。而中国历史与世界史以可以分为古代史,近代史与现代史。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都需要学生系统的去学习与掌握。
三、深挖教材知识,理清历史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1、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知识。历史教科书中有不少图表及文字材料等,能够直观的反映相关历史内容的一些主题,这些我们称为显性知识。但是,这些显性知识也可能体现或映了其他历史内容的主题,表现出了隐含知识。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要特别注意这方面内容,学会挖掘。2、探究历史的本质与规律。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找出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及客观原因。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探究析原因,得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3、探究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同时也是构建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因此历史学科内部的知识联系的运用也就成为了关键,同时也是学生对历史学科内综合能力的体现。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每个知识点间的联系、综合与对比。巧妙运用横向、纵向联系,加以分析对比,不断提高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能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28-03
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对人才数量的需求。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扩招,逐步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教育模式转变,标志我国高等教育向国际化教育趋势发展。受长期的精英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管理者和教师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新理念和现代教学多样性,这一现象在众多的新生本科院校中尤其明显,严重影响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根据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与趋势,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多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加快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当前的重要任务。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新生本科院校的建设给予了大力支持,各院校也出台了众多的措施促进学院发展,尤其在教学质量建设方面推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促进教学改革,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2]。我们以《数学物理方法》课程为载体,结合双主型教学模式[3],整合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探索一种由教师主控、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项目。通过该教学项目的实施,有助于巩固理论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物理方法课程
《数学物理方法》是一门以高等代数和普通物理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以讲授古典数学物理中的常用方法为主,为电磁学、量子力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4,5]。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数学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通过处理实际物理问题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理论性强,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较复杂地理论推导和逻辑思维转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有较大难度。因此,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改革,尤其是在现有较少学时内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使数学物理方法成为一门生动的、充满现代气息的课程,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综上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
1.科学调整教学内容、选择合理的教材。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根据降低理论难度、增加应用型能力培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将其变为一门“易教、易学、易懂”的课程。我们将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重点、教材选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同时新增实践教学内容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突出重点,增加应用型实例。在教学内容“少而精”的基础上,精心筛选经典内容,合理组织材料,避繁就简,突出重点。突出分离变量法、积分变换法等重要内容,而对其他方法进行简洁的概述。选取了一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问题,采用高年级学生以毕业设计的形式探索不同的求解途径,得到新的处理办法和技巧,将所得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形成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课外实践教学实例,要求学生课外自主完成,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代技术,提高教学效果。数学物理方法是一门基础性理论课程,教学中适当融入现代教学手段和现代科技知识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数学物理方法需要求解偏微分方程的特点,采用特殊方法求解与传统解析求解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氛围、拓展学习思维。因此,我们将完整的课外实践教学项目穿插到课程教学中,通过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应用相结合来提升基础理论的教学价值,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力,激发他们对应用基础学科理论学习的勇气和应用的欲望。
二、数值模拟方法拓展能力培养教学实例
根据我校数学物理方法课程改革现状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近几年对“数学物理方法”的教学实践,给出了两个课外自主学习内容实例。
(一)Excel数值求解弦振动模型
例:一根长为1m,张力和密度的比值为1两端固定的弦,用手将其中0.5m处横向拨开距离0.2m处,然后放手让其自由振动。求在4s内的任何时刻各点的位置。根据模型分析可得出方程。
utt-uxx=0, 0≤x≤1,0≤t≤4u(x,0)=0.4x, (0≤x≤0.5)u(x,0)=0.4(1-x), (0.5≤x≤1)u(0,t)=0,u(1,t)=0 0≤t≤4)
1.网络分割。将总长为1m按h=0.1的空间步长为分割,则计算点位置分别为0,0.1,…,1;将求解振幅0.2m按h=0.05的空间步长为分割,则各计算点坐标分别为xi=kh=0.2k,k=0,1,2,...10;将时间4s按τ=0.1的时间步长进行分割,则tj=jτ=0.1j,j=0,1,2,...,40。
2.方程变换。用u(x,t)的中心差分代替微分方程■,■;用u(x,t)的向前差分代替初值条件中的■(x,0)。整理得原方程变换为如下差分形式:
u(k,j+1)=0.52(uk+1,j+uk-1,j)+2(1-0.52)uk,j-uk,j-1 u(k,0)=0.4x,u(k,1)=0.4x (0≤x≤0.5)u(k,0)=0.4(1-x),u(k,1)=0.4-0.4x (0.5≤x≤1)u(0,j)=0,u(N,j)=0
3.Excel表格计算设置。A列的(A2:A22)输入,B列的(B2:B22)输入边界条件u(0,j),L列的(L2:L22)输入u(N,j),第一行(B1:L1)输入xj的值,第二行(C2:K2)输入初始条件u(k,0),第三行(C3:K3)输入u(k,1),在C4输入公式0.52(μk+1,j+μk-1,j)+2(1-0.52)uk,j-uk,j-1,将公式复制到(C5:K22),则在区域(B2:L22)内的数据即为该问题的解。如图1所示。
由图可以直观的显示弦振动的详细过程和各点在任意时刻的振幅,且可以分析出周期为4s,可以定性分析计算结果的正确性。
(二)蒙特卡洛方法求解热稳定模型
蒙特卡罗方法又称为随机取样法,统计模拟或统计实验方法,它是一种利用随机数的统计规律来进行计算和模拟的方法[6]。其求解过程包括以下主要步骤。
1.构造与模型有关的概率数学模型。
2.确定变量的概率分布,将概率分布转换为累计概率分布,以保证与给定的随机数相对应,利用随机数从累计概率分布中采样以确定变量值。
3.进行计算机模拟计算。例:某一散热片是边长为10cm的立方体,底面以1w的功率向散热片传热,散热片表面为25℃恒温度。沿Y轴在■~■之间,向Z方向开一个深度为■的槽,如图2所示。求散热片内的温度分布。
因为散热体达到平衡后,散热片吸收的热量就等于释放的热量,那么对于散热片来说温度不再随时间改变,即■=0,方程为?荦2u=0。该方程是满足蒙特卡洛随机求解的基本要求,因此可以采用蒙特卡洛方法分析散热片内任意一点的温度。
我们以步长Vx=Vy=Vz=h的正方体网格对散热片进行分割,网格点(ix,iy,iz)就简记为(i,j,k),现在要求这一点的解Ui,j,k,将热平衡方程中的微分方程以商差方程替代。
■+■+■
由于Vx=Vy=Vz=h,因此有
Ui,j,k=■(U■-U■+U■+U■+U■+U■)
根据上述思想,我们将沿x,y,z三个方向的六个面,分别记为1,2,3,4,5,6。现在由点P(i,j,k)出发,每得出1~6中的一个随机数,并随机数字按规定移动一步,直到移到边界为止。当点移动到吸热面时,吸热面单位面积吸收的热量Δq1=■,ρ为密度,ε吸热系数,Δv单位体积;当点移动到散热面时,放出热量Δq2,通过大量的随机过程处理,整个系统达到动态平衡,保持考察点能量稳定,根据能量与温度的关系可得出考察点的温度。
u(p)=φ(p)≈■■Δφi(p)■■ΔQi(p)
表1是与图2所示模型处于热平衡时中心轴上一系列点温度的模拟计算与理论计算结果。从表中对比可发现,模拟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越靠近发热体差异越大。我们认为两者的差异主要是发热源对散热片的热作用过程处理过于粗糙。另外,模拟计算过程中网格划分较大和理论计算过程将边界简化为一类边界条件都将引起差异。虽然该模型中采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计算的结果精确度较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但从理论角度来看是科学的,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促进作用。
三、结语
本文开展了适用于自主学习方式的课外实践教学项目探索,并用于数学物理方法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提出的实践教学项目模型简单,求解思路多元化,通过课外辅助教学项目的实施,拓展了学生学习视野和知识面,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哈焱.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质量[J].宿州学院学报.2010,25(4):103.
[2]恽瑛,张勇,叶兆宁.研究型、互动型的课程模式改革的探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2007,26(6):51.
[3]田丽杰,李清山,徐秀玮,郝志仁.《数学物理方法》多元化双主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1):44.
[4]周浩森,李超,赵吉祥.结合工程应用的“数学物理方法”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85.
[5]周庆平,李伶利.谈数学思维与物理教学[J].教育与职业,2006,(17):167.
[6]陈锺贤.计算物理学[J].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9.
【关键词】浮力 初中物理 应用知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60
一、正确理解浮力中的有关概念
关于浮力内容中的基本概念,能够正确理解,是解浮力计算题的关键。如浮力的定义、浮力的方向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在液体中上浮、下沉、悬浮或在液面上漂浮等。
二、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当F浮>G物(ρ物
当F浮=G物(ρ物=ρ液)时,物体悬浮。
当F浮ρ液)时,物体下沉,静止时物体沉底,这时F浮=G物-N支持力。
物体在液体中悬浮或漂浮在液面上时,二力平衡。
例题:如图1一玻璃杯中装有适量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不含杂质的冰块,问:当冰块完全熔化成水时玻璃杯中的水面将如何变化?如图2、图3所示,若冰块中含有杂质呢?
图1 图2 图3
这是一个典型的物体漂浮条件下的浮力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漂浮的条件,即F浮=G物,然后根据等量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此题中要判断玻璃杯中水面的变化,就要弄清冰块完全熔化前和冰块完全熔化后总体积有何变化?
首先我们来分析冰块完全熔化前的总体积:
由于冰块是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得出:
F浮=G冰,从而可知V冰排=G冰/ρ水g=m冰/ρ水
即:V总=V冰排+V水=m冰/ρ水+V水
当冰块完全熔化后:V总'=V水'+V水=m冰/ρ水+V水
由上分析可知V总=V总'
所以当水面上的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变。
1.当冰块中含有杂质时,分析方法一样,只不过此时要对杂质进行分类处理。
如图2所示,冰块中所含杂质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设冰块中所含杂质为木块ρ木
由于冰块未完全熔化前冰块与木块是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得出
F浮=G冰+G木,从而可知V冰排=G冰+G木/ρ水g=m冰+m木/ρ水=m冰/ρ水+m木/ρ水
即:V总=V冰排+V水=m冰/ρ水+m木/ρ水+V水
当冰完全熔化后,冰与木块分成了两部分:水和木块,而由于木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当冰块完全熔化后,木块漂浮在水面上。
故F木浮=G木V木排=G木/ρ水g=m木/ρ水
V总'=V水'+V木排+V水=m冰/ρ水+m木/ρ水+V水
由上分析可知V总=V总'
所以当水面上的含木块的冰块完全熔化后水面保持不变。
2.如图3所示,冰块中所含杂质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设冰块中所含杂质为小砂石ρ砂石>ρ水)首先我们来分析冰块完全熔化前的总体积:
由于冰块未完全熔化前冰块与小砂石是漂浮在水面上,我们可以得出
F浮=G冰+G砂石,从而可知V冰排=G冰+G砂石/ρ水g=m冰+m砂石/ρ水=m冰/ρ水+m砂石/ρ水
即:V总=V冰排+V水=m冰/ρ水+m砂石/ρ水+V水
当冰完全熔化后,冰与砂石分成了两部分:水和砂石,而由于砂石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当冰块完全熔化后,小砂石在水中下沉。
故F砂石浮
V总'=V水'+V砂石排+V水=m冰/ρ水+m砂石/ρ砂石+V水
ρ砂石>ρ水
m砂石/ρ砂石
故:V总
三、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计算浮力的关键。
在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中,G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表示液体的密度,V排表示被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当物体全部浸入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入液体中时,V排
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关。阿基米德原理适用于所有液体和气体中。
四、浮力计算的常用方法
(1)弹簧秤法(F浮=G物-F读)
此方法仅适用于用弹簧秤在液体中称物体重力时受到的浮力。
例1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在空气中称读数为27N,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测力计读数为17N,此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g=10N/kg)
分析:金属块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称时示数变小,这是因为金属块受到了水的向上浮力作用,所以F浮=G-F=27N-17N=10N
(2)平衡法(F浮=G物)
此方法仅适用于物体一部分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漂浮状态,或完全浸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状态时,可根据“F浮=G物”求浮力。
例2将质量为800g的铜块(体积为2dm3)放入水中静止时其所受浮力是多少?
分析:此题没有明确铜块是实心还是空心,所以铜块放入水中的状态不能确定。但我们可以求铜块密度:
电影心理学是电影理论学科之一,也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根据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影象特性、影片和观众、观影过程、创作过程等问题的电影理论分支,是电影学和心理学、美传播学的综合交叉学科。电影心理学主要是以感知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或精神分析学为主要依据,研究观众的心理和影片心理效应。同时包括对观众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例如视觉暂留、认同、幻象等现象;影片对观众的心理功能的影响,例如会产生抚慰、宣泄、殿堂效应等;而观众在感受影片的内容及形式的同时,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群体效应也是也是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后期由于精神分析学的引入,精神分析研究范畴内的无意识、潜意识等也被纳入到电影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并被应用于对观众心理的分析与解释。
电影心理学成熟和发展,并不是水到渠成的,也经历也各家各派学者不断探索和积淀的过程。真正称得起当代电影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的是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他的两卷集《电影美学与心理学》,被电影理论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电影理论巨著。[1]同时国外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对电影这个影像艺术也情有独钟,为电影理论的创建作出了贡献,经典电影心理学理论时期特别要提到的是闵斯特伯格、爱因汉姆和米特里。经典理论时期主要运用感知心理学、完形心理学对影片和观影过程进行研究;而现论则主要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研究。电影心理学的现论阶段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主要表现为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由法国电影理论家克里斯蒂安•麦茨将他们的理论和结构主义语言符号学相结合,创造电影第二符号学,其代表作为《想象的能指》。[2]电影心理学,过去既有实证的研究,如感知心理学;也有假设、演绎的研究,如精神分析学。早在1916年,德国心理学家雨果•闵斯特伯格在他的《电影—一次心理学的研究》中指出:为了理解电影通过什么手段感动观众,必须求助于心理学;电影是一种心理学游戏”。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爱因汉姆的著作《电影作为艺术》,在其中他系统研究了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同时他也是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并提出了“局部幻象论”和“形象偏离说”。1963年法国的让•米特里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电影美学与心理学》问世,米特里集经典理论之大成提出他的基本电影观念,他作为理论家也应用心理学来研究电影,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电影心理学在国内的研究还相对落后,虽然相继也涌现许多年轻学者在关注和学习,但是由于国内学者对电影心理学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和清晰,并且缺乏更专业的人才使电影心理学导向更学术化和实证化的研究,使得电影心理学在国内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唯一的电影心理学专业在北京电影学院,并且已经从1996年开始招收电影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申请下了国家九五科研规划立项。
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担任知识传播者的角色,教学环节上也多以传授式为主,在新课程下进行高中物理教学,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担当引导者、情景创设者和学习协同者的角色。在教学中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多创设物理情境,大部分知识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去掌握。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要善于运用实验教学,因为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大部分物理理论都来源于实验,学生对实验中得到的理论记忆会更加深刻,对物理概念和公式的由来会更加清楚,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才会游刃有余。教师还要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可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课堂的趣味性,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增强应用能力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问题,一切理论都是空谈,所以学生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
(一)要培养学生多练习的习惯
物理是一门逻辑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要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必须多动笔、多做练习,练习多了才能更加熟练和灵活地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
(二)要让学生养成不怯题的习惯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较长的物理问题就会胆怯,望题生畏,连题目的具体内容和问题都没有看清楚就放弃了。我的做法是刚开始给学生一些题目较长的物理题,引导学生把题目至少读三遍,然后再分析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最后才去看题目中的问题,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经常做这样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在遇到一些较难的物理问题时虽然做不对,但是可以做一些分析,写出相关的公式,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三)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
解决物理问题重视的是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很多学生在解物理题目的时候往往疏忽了分析过程或者分析过程没有表现在解题过程中,还有作图不规范,做题过程层次不清晰,一些证明题论证不够严密,这些问题在应试过程中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四)要增强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近年来其他课改省份的高考题目,我发现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题目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对学生的要求层次更高,不光要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物理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知识整合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所以要在这一方面多下工夫,让学生多做这样的练习。
三、充分利用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改革高一学生要面对12个教学科目,每一个科目的教学时间都比较少,而且物理每周只有四个课时,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极少,在时间如此紧迫的情况下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就显得极其重要。要提高课堂的效率,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热热闹闹,讨论、合作层出不穷,可对目标的落实却微乎其微。反思我们的课堂,有多少讨论是没有必要的,多少合作是多余的,多少争论是离题的,如果在课堂上少追求一点形式上的东西,课堂的有效性就能提高一些。
(二)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只有那些唤起学生学习探究欲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善于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用心去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以活跃、旺盛和高昂的精神状态去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让物理从此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三)要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高度鼓励和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师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的做法,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给予更大的关注,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更富人性化,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及时进行课后反思和总结,做到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