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6:45:26
序论:在您撰写音乐复习课教学反思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因此,通过趣味教学、活动教学、网络教学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不断增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基本现状
当前,微课教学已成为最受广大师生欢迎和青睐的教学形式,特别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微课教学应用最为广泛。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展的要求。
(1)教学理念跟不上微课教学发展的速度。目前,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即教师既要体现思想、理念、意识的先进和时尚,也要体现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行为活动的基础和先导作用。教师理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甚至影响学前师范钢琴教师的教学效果。学前师范钢琴教学理念是教育者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内在规律的认知的一种直接表现形式,是学前师范钢琴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指导前提和思想先导。微课是一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数字资源,学习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元化。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跟上微课的新型教学法,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想观念。教师也可以将一些为人熟知的经典钢琴教学资源,编辑成为学生喜爱的微课课程,使教师的教学理念随着学生的成L特点规律而不断改善,不断迎合学前师范钢琴教学对象的实际需求。
(2)教学方式滞后于微课教学形式。目前,在艺术类学院之中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授课这种呆板、固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性差,学习效率低下。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备受学生青睐,但是微课更加需要学生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后自行复习和巩固各个知识点,这对失去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过高的要求。鉴于此,教师需调整教学方式,及时贴近学生性格爱好来设计课件内容,改善和创新教学方式,融入更为新颖的微课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复习巩固之前所学知识。微课也可以增强新课导入价值和加强学生对钢琴文化知识的理解,让微课教学在学生课堂中火起来和活起来,可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达到教学目标。
(3)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效果明显。随着社会发展,大多数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工具,随时可以从网上获取信息。微课资源内容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文化知识。学前师范钢琴教学可以通过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途径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微课教学,能够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使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微课资源教育的无穷魅力。在微课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让学生能够认知教材和把握学习规律,在微课时长不超过8分钟的情况下能够吸收更多的知识,掌握钢琴教学特点和内容,了解更多的知识点,掌握钢琴学习规律。教师长期使用微课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增强教学能力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二、主要困境
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但其中也存在各种教学困境。
一是教学硬件困境。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制作的一种“微”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当然还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各种辅教学资料,既是传统单一教学形式的延伸,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完善、发展起来的新型教学形式。因此,开展微课教学需要诸如教室多媒体、课桌、电脑、钢琴、电子显示屏等多种教学设备。但是,在当前微课教学过程中,学校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这导致教师录制、制作微课的过程很艰难,导致微课教学难以开展和实施。因此要实施微课教学,必须改善学校硬件教学设备,更新与微课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为微课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
二是教学软件困境。当前微课平台不能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需要,微课建设管理、应用研究仍为低端而不是一站式服务环境,相对来说微课教学软件建设还要经历宣传发动、技术培训、选题设计、例课拍摄、后期加工和评价反馈等软件处理的几个环节,才能确保微课平台质量和效果。但是,在目前微课教学形势下,微课平台不普及,学生不会用平台,再加上平台并未搭建好,个人力量有限,仅仅通过教师的推动,则几乎很难实现微课教学。因此,要把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下的微课资源运用到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好微课教学平台,提供一个既具有先进性、时尚性和技术性,又具有共享、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功能于一体的微课教学平台。
三是教学主体困境。目前,教学主体大多数为“90后”“00后”学生,他们性格开放、思维活跃、追求时尚,但这部分学生往往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自主学习观念很薄弱,部分学生无法完成课前复习、课后预习任务。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更需要学生通过小组或者团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微课钢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欠佳,往往需要教师强制提出要求才会去复习、预习课程内容。微课教学需要学习主体、教学客体、教学环节相互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途径
微课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并且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虽然存在教学上的各种瓶颈和困境,但未来教学中微课必将被广泛认同和接受。为此,学校要强化理论课堂教育,开辟独具特色的网络微课,以增强微课的实际应用价值。
一是要不断改善微课教学硬件设施和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微课是一种微小的教学资源,教学一般为3~8分钟,教学内容精练简洁,信息容量大,具有时代性和实效性。这就需要更加优质的教学条件,诸如舒适、宽敞、明亮的教室,讲台、多媒体、灯光、课桌凳教室设备齐全,拥有优质的钢琴,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只有教学硬件设施良好,微课教师才能够根据微课教学特点,采取诸如启发式、讨论式、实验式、演示式等形式,以及讲授类型和问答类型的形式来丰富人物的情感,可以通过讲授一两个钢琴的知识点,设置科学合理、趣味生动的课程体系,来完善课堂内容,切实有效地增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要构建全方位微课教学平台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微课建设内容的整体规划和增强软件设施建设力度,确定微课建设方案和微课教学进程,构建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微课教学体系,避免钢琴微课教学的重复和无序开发。在构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按照幼儿钢琴微课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确定教材,要根据“90后”“00后”W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求确定微课内容。要做好微课的宣传推广,要组织微课钢琴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做好微课教师选题设计,切实把握好微课例拍摄、后期加工和评价反馈等软件处理的几个环节,要进一步增添新颖的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内容。教师要把新鲜有趣的钢琴曲目制作成各种视频,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微课能让学生受益匪浅,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思想。学前师范钢琴课教师要不断完善微课教学内容,修订微课教学目标,丰富微课教学形式,提高微课教学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教学不是教师唱独角戏,也不是自吹自擂的教学方式,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前复习、课中认真学习、课后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掌握钢琴知识点和知识脉络。另外还可以在课后加大力度督查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小视频,拍摄弹奏钢琴较好的学生,制作成钢琴教学视频。可以在课后用其他方式督促学生,比如课代表抽查,录制弹奏视频发给老师等,再者可以从学校辅导员层面增强管理,比如由辅导员统一收集视频,各班交叉检查。还可以将微课教学内容上传到微信微博以及论坛上,让学生在课后休息时间自行下载学习,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网上、网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切实有效地增强钢琴教学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英卓.应用型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钢琴课教学探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6(6).
[2]倪俊杰.微课应用途径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5).
[3]王新国,秦智伟,张永强.高校微课资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4(6).
[4]王晨帆.微课在学前师范钢琴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探析[J].北方音乐,2016(15).
[5]韩东B.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本技术训练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2.
[6]俞 卓.高师钢琴必修课教材的历史沿革与改革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3.
[7]刘 佳.关于当前中国钢琴教育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1(14).
[8]张永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分组教学与微格教学整合模式探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5):102-104.
[9]张 霞.现代教学模式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评论,2015(3).
写教学反思可以有意识地及时总结教学中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原因,研究改进措施,以作为今后改进教学的依据。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一)音乐教师,首先就应明确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构成健康的音乐审美潜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和推进新课程改革,我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逐渐喜欢音乐,从而才能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用心引导学生,从而使学生不仅仅做到此刻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教学上,我会从下列两个方应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
1、根据音乐教室现有的乐器,透过音乐欣赏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并且让学生参与其中亲身实践,讲解各种乐器基本的演奏方法,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对乐器有了进一步的接触,而且还对我国的各种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
2、透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
二、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针对本校特点,配合新课程改革,在学习音乐教材的同时运用数码钢琴进行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在音乐欣赏课上,有些乐曲能够利用学校现有的乐器,结合大纲要求,给学生示范演奏,改变以往放录音让学生单纯欣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既开拓了视野,有提高审美潜力。
2、在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方面,为避免单纯学理论的枯燥,利用情境联想教学,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例如音符实值的学习,透过模仿动物叫声的长短来辨别不同的音符,这样一来,学生会比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电视、音响等不同教学设备,欣赏大型的交响乐和民族管弦乐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音乐。
4、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潜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二)我在网上看到过金彩云老师讲到的“识谱集中教学法”,我觉得很有道理。长期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都是把识谱随课文分散教学的,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基本完成简谱识谱任务,在初中阶段基本完成五线谱识谱任务。事实上,这个任务远没有完成,也不可能完成。首先,这种过分分散的识谱教学法违反了记忆规律。音乐课不是每天都有的,更不是每堂课都只学识谱内容,很难及时组织复习。学生往往是学了后面忘前面,缺少连续性,形不成系统,效果自然不佳。其次,分散识谱教学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按目前课程的编排体系组织教学,学生不可能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获得初步的识谱能力。小学学了两三年甚至四五年仍然无法独立视唱简谱。
集中识谱教学法是一种可以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可行性选择。所谓“集中识谱教学法”,即缩短战线,集中一点打歼灭战,把原来需要用整个小学、初中阶段来学习的识谱内容集中安排到小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初中一年级,用二到三个学期学完。这样,一方面学习内容紧凑,可以克服识记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简单的独立视唱技能,使他们学得积极主动,进一步激发兴趣,到小学或初中毕业时,他们就基本上具备了应有的识谱技能,能够比较熟练地听唱和视唱简单的曲谱了。
当然,运用“集中识谱教学法”,必须由专职音乐教师或识谱能力较强的老师任教。同时,音乐教材要按“集中识谱法”的要求重新编写,在时间分配上也要适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使难度增大,学生接受不了。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一改以前依__灌输,偏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承式教学取而带之的是一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注重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教育理念。在音乐识谱教学中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需要充分发挥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走入音乐中去寻找,探索和创造,在美妙的音乐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小学音乐课教学反思(三)新课标、新理念、新教材告诉我,现在的音乐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和交流情感,并获得创造、表现、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组合、运用、创新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1、弃传统的苦学,推行“乐学”
整个教学始终在愉快合作、多彩、友爱、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我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变繁为简,变厌为趣,变深奥为通俗易懂,变被动为主动,变机械重复为灵活多变富于创造,充分做到既能促进学生智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特别是在情感上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2、音乐课,多媒体电脑其乐融融。
运用多媒体教学,优化音乐教学过程,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课中大有用武之地。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深厚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
在处理歌曲《大雨和小雨》的过程中,把知识与实际有机结合,把静态的歌曲内容作动态处理。用声势节奏练习、师生对唱、模唱等活动架起主客体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探索、发现,在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等方面的素质。
反思这节课,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一、教案设计容量太大,导致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其课堂的精华没能展现,在四把不同颜色伞上旋律戏雨后,我悄悄看了一下时间,呀,只有三分钟了,因此,我就慌慌忙忙让学生听了一遍歌曲踩雨,就结束了此课,给人以没有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二、如果能把教学环节组织得更周密一些,教学效果会好一点。我认为歌曲处理上所花时间偏长 ,应精减精练。
三、对于学生识谱能力的估计,不能准确到位,也就是说,了解学生的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给老师提了一个小小要求,“老师,你可以不给我弹琴,我相信我会唱好的。”具体说:在戏雨视唱《踩雨》第二乐段的旋律时,因歌谱节奏复杂,高音较少,我担心学生唱不好,总用风琴帮着学生,其实这个环节在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是很好的,应该放手给学生。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24
高三化学复习课的质量提升一直是各级各类学校研究的重点,传统上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学生的学习研究均把重点放在课堂时间的有效、充分的利用上,这实际上还是未能挣脱传统复习课堂高速、海量传授的藩篱,试图通过海量知识的覆盖所形成的“溢出效应”,来弥补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架构的欠缺,低效、缺乏针对性、没有设计理念等三大常见问题就成为高三化学课堂的一种“常态”,且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高三化学复习课评价标准的“异化”。
大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这本书中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也就是说,情境的创设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服务的。优质的高三化学复习课必须从“入境、在境、出境”三个层面设计教学。
一、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入境”
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教学的核心是‘情境’,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生活环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科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使死的知识成为活的生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传统的高三课堂还是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而且越是重点高中的教师越是对讲授法情有独钟,在标准化、模式化的知识中心背景下,教师通过流水线式的教学大批量进行知识的讲授和操练,以试图实现复习教学和高考内容的对接,其基本模型如右上图。
事实上这类缺乏设计思想和教学灵魂的课型,首先在课堂教学的“引入”上就没能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优质的高三化学课堂首先从“入境”开始。
如果说情境的“情”是指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愿望、学生的积极态度,那“境”就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优质的“入境”是能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激发学习愿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省教研室主办的教学新时空中,我执教了高三《电化学》复习课的“下水课”,试以本节课为例进行分析。
在“入境”设计环节,我是以中央二台热播的“喜剧界的姚明”黄西的节目“是真的吗?”开始创设情境的,当提出问题:“用水果电池能给iphone充电”,是真的吗?学生很疑惑,是是而非,当他们讨论出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事实却需要2380个橙子电池串联起来才能实现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惊讶的表情。相信这时的学生一定希望在复习课上见识和了解各种各样的电化学装置,趣味的开场使学生初步“入境”。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在境”
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并非高二新授课,因此知识层次的处理只是化学复习课教学的平台和载体,并非复习课教学的重点。高三《电化学》复习课应该是针对电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学生在高二新课教学阶段学习后依然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综合复习。学生在电化学部分分块学习原电池、电解池等具体知识后,对电化学相关内容有了个性化、独立化的了解,但如何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理解、迁移、应用电化学知识,是否能见高中化学中电化学的“森林”全貌,则功夫全在“在境”。
作为高三复习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对于新课教学中比较关注的“变量控制”未做过多涉及,但在学生探究活动“电化学装置设计”中设置了更多的开放性和可能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对比、加工,采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自己的结论。该设计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学习小组内部通过讨论,交流,在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交叉反馈中来矫正和强化,用集体的智慧来丰富个体的收获,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构建对电化学装置及其反应原理的理解模型。“在境”阶段的设计是需要教学智慧的引领的,在《电化学》课中我采用了三重设计:
第一,矛盾引起探究冲动。对于电化学装置的识别,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从单一到组合,从简单到复杂。先是最简单的原电池、电解池和电镀池,再用西红柿作为平台将原电池和电解池组合在一起(如图)。
最后用实验演示了同一个装置由电解池转化为原电池,要求学生解释实验现象。无疑当最后的音乐贺卡响起时,学生们都很惊奇:一个电解NaOH溶液20秒后切断电源的电解池怎么反过来却能为音乐贺卡供电呢?这种反差引起的矛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反思这种奇怪现象背后的原因。
第二,失误引导思维反思。“在境”不仅要求学生“人”在,还要“心”在,不仅“耳朵”在,还要“思维”在。我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的课堂参与预留了充分的时空,如要求学生利用提供的各种材料,进行“电解法制备氢氧化亚铁”的可能设计。这个问题相对综合性较强,对学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由于有学习小组在,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组内研讨中得到启迪和帮助,最终学生设计虽有不完美之处,但还是很快完成了。然而这远不是教学的结束,就在学生的设计活动过程中,教学情境自然而然就生成了,因为设计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可以采用不同的材料形成电解池达到同一个目标,在各学习小组汇报展示时,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既失落又兴奋的心情。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让他们领悟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思维应该是开放的,然而解决问题的思路本身却是严密的。相信这样的“在境”教学一定能帮助学生在科学方法的引导下学会拓宽思路。
第三,实验引燃创新火花。高三复习课的教学,很多教师甚至直接忽略了实验的作用,试图用习题分析和黑板实验来代替真实的化学情景,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离开了实验这个最重要的化学教学媒介,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就会缺少学生的参与,如何让学生“在境”?本节课教学中我引入了DIS数字化实验,用学生非常熟知的材料镁和铝作为电极,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传导器精确测定电流方向和大小。传统上学生会认为显然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理所当然的是铝做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通过数字化实验,学生会清楚地看到电流方向在两个不同阶段的流向情况,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极的反应,让学生“亲眼”发现问题,引燃他们思维创新的火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现实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设置梯度性和层次性的有效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弄清了原理,还提醒了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这在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在境”本身不是教学的追求,它所追求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理论知识对于指导实验改进的重要性,鼓励他们秉持化学学科基本观念,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高三化学复习课的“出境”
“出境”本质上关注的教学落点的问题。高三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但教学设计目标更应该是多元的,使得高三复习课成为学生不断回味的“品质课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读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种境界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高三化学复习课的第三境“出境”大抵与此相似。能否“出境”主要看教师从课程、教材、课堂三个层面对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其基本模型如下:
《电化学》复习课教学中低端的教学设计常常不能站在课程的高度,只是基于教材和课堂,对电化学知识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和复习。而高端的教学设计则需立足课程标准,在分析教材内容、分析高三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角度来重新审视本节教学内容,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作为了本节课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新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在高三复习课上必须要关注分析、运用、整合等三大能力的形成。
首先是思考分析能力。《电化学》这节课中我设计的问题都是系列性,也就是说,这些问题的内容是相关。因此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往往需要比较问题的“同”与“不同”,并在比较中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铝和镁原电池,同样用镁和铝为材料形成原电池,但用盐酸做电解质和用氢氧化钠做电解质,电极反应就有同与不同;甚至同样的铝和镁为材料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形成原电池,不同阶段电极反应也不同,让学生充分感悟到“无思考,不学问”的课堂魅力。
其次是综合运用能力。本节课教学设计中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各种电化学装置的识别到设计,从定性地写出电极反应到定量的计算,再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没有了正负极标记的蓄电池如何判定正负极?)。在各种新情境中,学生除需要全面地运用电化学反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外,还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等,当然还有物理的知识。正是在这种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以加强。
最后是拓展整合能力。这其实就是知识的建构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虽然这节课的问题解决涉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不同知识点,但由于巧妙的情境创设,我们看到的是知识与知识的相互联系,教学内容通过生动而有序的编排形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知识网络和思维经络呼之欲出,最后以思维导图形式来结课也显得水到渠成。
《贝壳之歌》是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的演唱内容。是一首优美的二声部合唱歌曲。旨在让学生在愉快优美的情绪中,轻松、自然的参与二声部合唱,体验合作的快乐,为今后的合唱学习打好基础。但音乐课又不能单一的去表现,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融音乐基本技能训练于唱、玩、敲、动之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情趣盎然地学习。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二年级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活泼好动,易于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富有情趣的事物。给学生多听的机会,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所以在导入新课前我就让学生欣赏海边美丽的景色同时感受新课音乐。对于这堂课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以他们的体验为教学起点,把抽象的音乐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音乐、参与音乐、认识音乐、喜爱音乐、理解和表现音乐,体会音乐丰富的内涵。通过具有引导性、挖掘性的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自由探索,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表现能力。
开始部分从他们熟悉的乐曲导入,通过复习《金铃铛》,加深 3/4拍拍号的印象,同时为歌曲学习作铺垫,开始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对于二年级学生的音乐教学来说,要从多方面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尊重学生已经养成的学习习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课堂上十分注重情境创设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贝壳之歌是一首旋律琅琅上口的儿童歌曲,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学生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但我们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二声部的演唱,所以在学习新课前我把二声部旋律单独拿出来作为发声练习单独训练。结果,学生学的很轻松,效果也非常好。音乐课堂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感受音乐的美,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感受美好的事物。也要通过歌曲的学习来丰富孩子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这堂课,我还设计了丰富的打击乐器伴奏。课堂上学生对打击乐器很感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孩子们尽情的唱啊,敲啊,呈现出一片开心的画面。而且,孩子们的表现都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课前设计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教学;初中音乐;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或模拟出的生活场景,学生在这个模拟的场景中将所学语言材料进行综合,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这种练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同时,将学生放在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习。
二、游戏教学法
初中阶段的孩子好玩性比较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心理进行游戏教学。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用游戏形式复习各种音乐技巧,使学生寓学于乐,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获得音乐相关知识与技能。游戏要求简短易行、有趣味,而且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如,教师可以举行影视与智力大比拼比赛,通过听、看、答、唱、创影片中的主题歌曲,让学生了解多彩的荧屏世界以及影视音乐的多种存在方式,感受主题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
三、活动教学法
课堂、课外活动在音乐课堂中十分重要,学生在活动中,自己的音乐相关能力往往会得到全面发展。所谓活动教学法就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操作、观察思考。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认识事物、发现问题,得出答案,发掘学生潜能。例如,在初中音乐课本《让世界充满爱》这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各种爱心故事、演唱、表演等活动中体验、感受爱――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学习中,探索学唱新歌的方法,练习自然而有感情地演唱,注意保护嗓子。
总之,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整个音乐学习过程是十分关键的,教师要合理的安排教学方案,加强初中音乐的学习水平,提高音乐学习技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音乐学生。
参考文献:
[1]姚宇化.1949年以来我国初中音乐课程目标的回顾与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集体课教学 反思改革
引言: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近年来新兴起的一门备受关注的专业,在当今国内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备受重视,对于他们的培养也越来越全面化。然而,众所周知,声乐教学是对于音乐素养的基础培训,无论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是对于未来接受学前教育的孩子,声乐专业都是练习乐感与发声的重要课程,然而当前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仍然存在问题。下文就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两个方向去剖析和解决该问题。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生源差距大
当今的学前教育专业招收人数越来越多,然而扩招对于专业性教学而言弊端仍然是很多的。学生基数大,也就自然引起了生源差距大的问题,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的基础层次不一样,这就让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去对待课堂,这种生源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首要需要克服的问题[1]。
(二)不注重教学实践能力
声乐集体课是要求学生不断训练的,学前教育专业更是要求足够的耐心,然而当今的声乐集体课中,教师通常把声乐技巧当作理论知识去授课,忽略了学生对于声乐技巧的训练与实践,这种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声乐集体课效率,不注重培育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生活运用,不能让学生学会真正的音乐知识。
(三)声乐教材严重缺乏
由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飞快,这种脱节发展催生了声乐教学教材的缺失。无论是教育领域还是专业音乐学校,声乐的教材都是严重缺失的,这也象征了我国声乐教育领域的空白,没有教材就没有授课的根本,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教学举步维艰。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探索
(一)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作为国内新兴的最具实际效应的专业,在教学体系上仍然不是非常完善,为了让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进行更好的发展,首先应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众所周知,声乐教学的改革是要在完善的体系中完善的,只有在发展它的大环境是完备的,才能考虑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学内容也要有所调整,当前的声乐教学相对空洞,建立充实且符合实际的教学备案是很有效的声乐集体教学方式。
(二)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
学前教育提倡的就是全方面发展,声乐教学作为这其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教学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2]。顾名思义,集体课就是众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的声乐课是对于课堂气氛的创建很有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学会利用集体课的优势,采用更加活跃的授课方式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更好的进行声乐教学。
(三)加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创新理念的应用与以人为本观念的全面普及,现代教学中可以运用很多新奇模式去教学,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里,教师可以加强多媒体的运用,声乐是音乐学习的基本技巧与素质训练,例如在学习发音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教学音频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声乐学习的细节,从而在发音方面更加准确,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四)扩大招生力度,提高生源质量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生源质量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方面应该严格控制招收的目标,扩大招生力度,同时保证生源质量,只有生源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才能更加统一和谐的进行,在声乐各个方面的训练都达到统一标准,进而促进声乐集体课的开展。例如在音色区分与练习阶段,有基础或者有乐感的同学就会更加容易起步和接受,没有基础或者天赋的同学就会觉得艰难,所以,生源质量的改善与控制至关重要。
(五)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输出方向一般都是幼儿教育,这种特殊的行业自然要求具备更多的素质,为了让声乐教学在此专业中更加顺利并且学以致用,教师就应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在学习配乐课程时,教师不能只是讲理论课本知识,而是要注重让学生训练,这时教师可以把乐器带到课堂,给学生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实践,从而把声乐知识更好的运用。
(六)通过各种比赛加强学校之间互相交流
声乐知识是非常专业的,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都是深爱其本质的,为了让声乐教育更加高效,教师和学校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加强专业知识的交流,在比赛与竞技中提升教学效率[3]。
(七)鼓励相关部门加强教材编写
众所周知,无论是什么科目,教材都是授课与复习的根本,根据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集体课教学现状,教材的短缺需要尽快解决,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奖励机制,鼓励声乐相关教材的编写,从而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
结语: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其中声乐集体教学方面也是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上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学前教育的意义与现状,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与声乐教学的要素后,总结了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声乐集体课的优势和加强多媒体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等七种教学策略,相信这些思考会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声乐集体课教学的改革带来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正新.学前教育相关问题的思考[J].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微课教学 学生声音
教师利用微课开展教学,不应只是单纯地罗列、展示教学微视频等资源要素,而应该在灵活组织与有效呈现微课的前提下,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学习状态和表现,及时聆听他们的声音,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创造有益于他们发展的、更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经历、体验真实的学习过程。
一、善导“微预习”,倾听质疑的声音
自主学习、善于质疑是学生的内在学习品质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微课资源条件,巧妙设计形式新颖、精简有趣的“微预习”(包括预习微视频、预习任务单、预习小练等),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预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并鼓励他们在预习活动中积极发现、提出问题,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笔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预习,主要是在高年级进行。特别针对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的一定的记忆能力和关联能力,对许多新鲜信息有较强的敏感性。于是,笔者尝试借助“家校QQ交流群”,有选择性地把精心设计的短小精趣的“微预习”视频、预习单、预习小练等资源上传到群中,让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结合预习要求开展自主预习,尤其注重鼓励学生能从预习过程中提出学习困惑、疑难或是自己的个性化见解,使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善于质疑的能力。如,在五年级上册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学前,教师就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一个6分钟的预习微视频,从温习已学平面图形、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图形(如长方形)的方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方面做了着重展示;同时把配套的预习单和预习小练上传到“家校QQ交流群”,要求学生做好自主预习。学生在微视频中形象的flas效果和生动的旁白氛围烘托下,轻松完成了预习任务。但是,当教师上线查看学生的预习反映情况时,却发现已有好几个学生的留言。如刘研同学提问:“老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那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来剪呢?任意剪可以吗?”张晓励同学则问道:“老师,任意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对吗?”还有,“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呢?”“老师您好,看了视频,我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不很理解,怎么办?”……学生的质疑声音,正体现出他们在预习活动中的问题意识和学习热情,这为第二天将要开始的新课教学做好了铺垫,为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做了充分准备。可见,微视频是形象动态的,学生学习思维是跳跃丰富的。教师应善于设置“微预习”,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自主预习活动中勇于质疑,努力让质疑的声音成为数学学习中的常态之声。
二、善设“微情境”,细听独到的声音
笔者主张在教学中创设“微情境”,即注重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把他们参与实践活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互动活动(游戏、舞蹈、音乐)等各种场景作为情境的主题,利用媒体技术设计成简短的微视频,适时适地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并用心体察、细致听取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中独到的声音,或是他们富有个性的见解和看法,或是对同学精彩表现的由衷评价等,从而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体验“微情境”、快乐释放“微声音”的舞台,让他们都获得出场、出声、出彩的机会。
如,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中,笔者积极设计了生活化“微情境”视频资料,并以巧妙设置问题指引学生内化、迁移数学知识,培养他们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首先,展播“水蜜桃大丰收啦”微视频,描述了暑假时学生张兴旺邀请他的几个同班好朋友一起参加家乡的“水蜜桃节”丰收节庆活动,现场呈现了如火如荼的采摘场景。3分钟视频之后,教师插入flash情境展示,并以旁白辅助,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张兴旺总共摘到了20个水蜜桃,要求每个小篮子各放4个,想一想,可以放几篮啊?”学生利用竖式计算后很快得出了答案:“可以放5个篮子!”此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继续思考:“此时余数为多少啊?”“0!”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道。“0在这里表示什么呢?”教师问道。有一个声音在学生中响起:“表示OK啊!说明他们顺利把所有桃子都分好了。”课堂上立刻响起一阵欢笑声,大家都为他的回答喝彩,都很好地理解了“20除以4等于5”完全整除的含义。紧接着,教师又把问题转化为:“假如张兴旺同学总共摘到了25个水蜜桃,大家能自己设计问题吗?要求是每个小篮子各放几个?可以放几篮,并且还有剩余呢?”学生在新的问题指引下纷纷设计起来。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设计:“每个小篮子各放4个,可以放6个篮子,还有1个桃子剩余。”还有学生设计到:“总共放7个篮子,每个小篮子各放3个,还有4个剩余”……这样,教师巧妙通过问题转化,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使他们在变式学习中链接了新旧知识,很好地从“没有余数的除法”引入“有余数的除法”学习,促进了学生对“余数”概念的理解。
可见,教师积极利用富有生活趣味的“微情境”视频,并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实施问题教学和变式教学,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由已有的生活体验迁移入数学的学习中,使他们密切地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关联起来,进一步培养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善制“微课练”,聆听错误的声音
在数学微课教学中,教师坚持在学生认知的矛盾焦点或疑惑处适时设置“微课练”,能引导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训练;同时用心聆听、捕捉训练中的“错误的声音”,积极把学生的错误转化为有益于课堂的再生资源,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设计的“微课练”主要是与课堂问题探究主题相关的随堂测练课件(微视频)。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学习了四则运算及运算规则之后,适时设计并展示了“微课练”指导学生强化训练:“某校小学要举行全校期末考试,需要各个班级统计好课桌椅的数量。其中,四年级(2)班有学生单人桌13张,双人桌17张,请问这个班级可以坐多少位学生呢?”围绕这一相对简单的两步计算的数学题目,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训练的情况时,发现他们基本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教师还是发现了个别学生的错误。于是,教师不动神色,而是特意分别让三个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要求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第一个学生展示时,他说出自己的答案:(13+17)×2=60。同学们都认为他的答案是错误的。教师微笑地问道:“你能不能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解题啊?这(13+17)表示什么呢?再想想?”经过教师的在旁点拨,他明白了是自己粗心大意而犯了错,因为他把班级里的课桌椅都当成是双人的。到了第二个学生,他展示了答案――13+17×2=60之后,不少同学也认为是错的。他感觉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你能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吗?哪儿出错了?”教师在一旁指点,同学们在下面积极配合。他稍作思考,立刻明白了自己没有正确应用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则的错误原因。到了最后一个学生上台,列出了自己的答案:13+17×2=47,同时还清晰明了地说出了混合运算中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的运算规则,大家对他精彩的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犯错误并不可怕,“错误的声音”往往是课堂教学中宝贵的可利用资源。所以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必须精选难易适中的问题,借助设计“微课练”,指引学生参与问题探究,并积极利用学生的错误,在引导纠错悟错中正确理解数学演算,实现更有效的释疑解惑,促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在错误中发展思维、求得进步。
四、善引“微反思”,静听交流的声音
“微反思”作为小学数学微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笔者注重通过创设有效的反思途径,如课堂小结、课后自省、单元自查、考后小思、学期总结等,引导学生做好反思,特别鼓励学生尽情释放所思所想,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同时,教师积极搭建和利用多样化的数字媒体条件(如家校QQ交流群、微信、班级微博、班级学科主页等),静听交流中的声音,捕捉交流中的精彩,收集素材并摄制成微视频,引入课堂教学,与学生共享。
如,在六年级上册《方程》单元教学完成后,笔者适时开展了单元复习教学,从“数量的相等关系、列方程解问题、对比训练”等环节指导学生进行了较全面的复习,并在“家校QQ交流群”上传配备了同步的“微课练”,让家长积极督促学生做好复习后的巩固提升。后来,通过跟踪发现复习成效并不理想,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于是,笔者改变思路,积极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寻求有效复习的方法。在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完成时,先不急着复习,而是利用了“家校QQ交流群”的便捷条件,与各位家长积极沟通,倡导开展“一家一视频”的“微反思”评比活动,活动的要求是:(1)家长先让孩子说一说本单元的学习体会,如收获、困惑、疑难、想法和建议,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学习情况;(2)家长也来说一说“我们的孩子”在家学习表现,注重以鼓励和肯定为主,也可适当指出不足、提出建议;(3)家长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条件(如手机、IPAD、数码相机等移动终端设备)把说的话录制成3~10分钟不等的视频,并上传到“家校QQ交流群”,与各位家长共享,相互交流家教的心得体会;(4)数学教师协同班主任对这些视频资料进行精心筛选,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精神鼓励和荣誉嘉奖,特别对一些家庭提出的富有共性又具典型性的反思,将其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共同探讨。
评比活动开展后,引起了家长的积极反应和支持,他们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问题;学生也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学习心声。在此,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巧妙利用“微反思”听取学生、家长交流的声音,更好地促进了新课教学或复习教学。
总之,学生在学习中流露出的各种声音就是真正的“好声音”,是有助于他们学习、进步、发展的有益资源。随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断发展,各种有效的微课形式将为教师更便捷地聆听学生的心声和愿望提供良好支持,也将日益发挥着服务学生、促进个性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