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2 14:45:42
序论:在您撰写县域经济模式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全国各地县域经济改革试点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问题也日益成为探讨热点。本文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了国内四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下相近规模典型县市的发展历程,对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丰城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县域经济模式 内生性发展 创新
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近年来,丰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效应逐步呈现,基本形成了一园二区六基地的新兴产业格局,丰城也因此一举步入了全国百强县行列,但其排名仅位列97位,各项经济指标与其它的百强县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丰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远落后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同时,丰城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7625元,而全国百强县平均值为64070元,丰城仅为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7.5%。由此可见,丰城与发达地区县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短差距,必须更好地学习典型县市的良好经验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典型县市发展经验分析
(一)丰城与规模相当城市的比较分析
笔者特意选取了七年前与丰城经济规模相当,五年之后GDP翻番(且GDP达500亿以上)的四个县级城市进行比较,并且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县域经济模式下不同省份的县市。四个参照县域城市研究的时间跨度统一为2004年至2009年或2010年,起始年份的GDP都集中在230-250亿元的区间,至2009年(或2010年)时GDP都达到500亿元(及以上)。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丰城市的现状与四个县市2004年的状况颇为相似。丰城的第一产业的比重远远大于其它几个县域,甚至是个别县市的两倍或三倍;第三产业比重均比其它县市较低;丰城目前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其它县市当年的水平;且丰城目前的地方财政收入远远大于其它县市的当年水平。
(二)以乡镇企业为特征的苏南模式——丹阳市的发展经验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百强县大而强,全国十强县中占有7席,特点是“集体经济+规模经营+资本市场”,区域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是以混合型经济为主体,以规模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为支撑,以鲜明特色和优势产业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集体所有制为基础和主体;二是以乡镇经济为主导,对企业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三是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四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经营方式上高度参与市场竞争;五是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储东涛,2010)。
江苏省丹阳市是苏南模式中的典型县域城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上海经济圈腹地,属苏南经济板块。丹阳产业特色鲜明,是一座现代化工贸城市,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木业、医疗器械等产业规模较大,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铝箔、钻头、人造板制造基地。
(三)以开放型经济为特征的广东模式——增城市的发展经验
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有其独具特色的模式,数量少,但总体实力雄厚,特点是“三资企业+专业集镇+外贸出口”,是以集体经济转制形成民营经济为主要特征,通过“三资企业”、依托外源型经济发展而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广东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借助地理优势和率先开放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并大力推进两头在外的专业化生产方式。其典型特征突出表现在:一是专业镇成为县域经济的生力军;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经济支柱(罗必良,2008)。
广东省增城市属于广东开放型经济的典型县市,其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增城市与丰城市有一个重要的相似点即同属于省会城市的卫星城市。增城市坚决打好“广州牌”,融入珠三角,积极探索都市圈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南中北三个经济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定位为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集聚区、中部定位为优化开发的生活安居与文化产业区、北部定位为限制工业开发的都市型农业和生态旅游休闲区,南中北三大主体功能区互补互动、协调发展。
(四)以民营经济为特征的浙江模式——余姚市的发展经验
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特点是“民营经济+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浙江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始终把握市场需求,县域经济率先实现了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浙江通过专业化的民营经济、市场经济和块状经济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民营经济得到高度的发展。二是建立了发达的专业市场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三是区域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区域特色块状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
浙江省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宁波市境西北部,改革开放以来,余姚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余姚的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较为扎实,有“塑料王国、模具之乡”之称。
(五)以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山东模式——胶南市的发展经验
山东县域经济单位众多,差异性大,百强县突出性不足,特点是“政府主导+经济协作+多种模式”,区域经济协作比较突出。山东模式,即一方面依托毗邻日韩的区域优势实施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其突出特征在于:一是加速培育了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区集中。三是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乐菲菲等,2011)。
山东省胶南市是国家最早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青岛市的卫星城市。2003年胶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突破县域经济发展框架模式,融入大青岛、建设新胶南的目标,主动承接大青岛的辐射带动。
(六)典型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启示
1.转变思想观念与所有制结构。凡是发展比较成功的县域,其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和体制转变都是比较明显和突出的。从政府角度来看,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不去包揽经济活动的一切内容,经济活动的活力不在政府,而在于这个县域范围内,是不是有无数的经营主体、无数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
2.积极推动县域“三化”建设。发达县(市)的发展经验表明,积极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的有效途径,而其中的核心是工业化。
3.借助招商引资和地方民营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大都是通过同县域内外的经济联合与协作,加快了各种生产要素在县域内的集聚,促进了县域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4.依靠区域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推进特色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百强县(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较为迅猛。这些县域的产业基本形成“1+N”或“2+N”的布局,特色经济的专业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程度都较高(张茹,2005)。
江西丰城市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各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各有特色,既发挥了原有产业的优势,也沿续了原有的体制优势,更加上了各地特色定位和专业集群发展。丰城的现状与各发达地区2003年左右的情况相似,不仅需要学习先行者们的良好做法和经验,更是要区别于其它地区定位而进行特色发展,实行赶超战略,实现弯道超越。
丰城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全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模式,既要经济快速稳步提升,也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以市场为基础,也要以政府为主导,既要快速发展,也要可持续发展。因此,笔者尝试提出丰城的发展模式: “政府引导+特色经济+内生发展”,依靠政府引导下的产业定位和产业政策引导,以招商引资的外地企业与本土特色的乡土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与周边城市(如南昌)错位竞争的特色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性发展道路(宋效中等,2010)。
县域经济要实现弯道超越,就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走内生性发展道路。内生性发展道路就是立足现状,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资源配置能力和竞争优势,更加注重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空间布局和城乡统筹,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民生幸福,更加注重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经济学中的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而是经济体系的内生动力作用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加快发展从而走向繁荣富强,决定性的因素是内生动力。内生性发展道路具有自主性、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异军突起,发展强劲和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江西省丰城市统计局.2009,2010年丰城统计年鉴
2.储东涛.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创新[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3.罗必良.增城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经验[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4.乐菲菲,朱孔来,马宗国.山东县域经济的八种典型模式[J].宏观经济管理,2011(7)
5.张茹.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江苏省个案[J].改革,2005(9)
关键词:县域经济 主导模式 环境保护 探讨
一、县域经济模式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县域经济模式的课题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由于个人的视角不同,概括出了许多种经济模式。我认为从主导产业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类模式,主要根据自身县域的第一产业优势,并在此基础之上相关联产业的发展。如提出的精细农业、有机农业等。
2、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类模式,主要发挥工业产业的主导作用,并依托工业产业的强大支柱力量,带动县域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如提出引起广泛关注的“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台州模式”等都属于此类。
3、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类模式主要突出发展第三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批发市场模式、旅游产业模式等。
二、博湖县概况
博湖县辖5乡2镇,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的43.2%,全县耕地面积28.9万亩。博湖县2011年,总人口61054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733人,主要由蒙古族、维吾尔族和回族构成。2011年生产总值为14.8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比重为45.2:20.2:34.6。2011年全县财政收入累计61307万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收入53047万元,地方财政收入8260万元。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博湖县经济薄弱,经济结构中还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经济,第二产业相当薄弱,且全县的财政收入主要靠上级的财政补助。
三、各种经济模式分析
(一)、第一产业主导模式分析
笔者认为,如果要把第一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模式进行发展,从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方式:
1、在农产品价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降低种植成本或提高亩产量,从而达到农产品利润最大化。如进行规模化种植、提高种植技术等。
2、在农产品亩产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如发展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等。
3、在农产品产量和价格都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博湖县第一产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芦苇四大类。
种植业:主要包括粮草经三种,比例为1:0.2:3.8,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水稻等,基本上能够满足本地的需要。饲草主要为苜蓿,也是基本满足本地需要。经济作物比重较大,主要有工业番茄、棉花、辣椒、甜菜、打瓜、茴香、啤酒花等,除工业番茄、辣椒、甜菜因有加工企业收购而销售较畅通外,大部分农产品都由外地商贩收购,行情随市场变化波动较大,销售渠道很不稳定,农民买难卖难现象时有出现,农牧民增收受到影响,多数农产品生产处于传统的生产阶段,仍以出售原料为主。目前,博湖县农业产品加工企业主要包括工业番茄加工企业8家和辣椒加工企业6家。而这些企业中,只有中粮屯河博湖分公司一家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且其收购的番茄原料约占番茄原料总数的70%,其他企业规模普遍小,竞争实力不强。番茄加工企业主要产品为番茄酱,主要出口国外。近年来,由于番茄酱销售行情受西方行情的影响,国际价格下挫;同时由于人民币汇率上升,工资、生产资料及销售成本逐年上涨,导致企业利润空间日益萎缩,使企业面临绝境。加工企业的困境直接导致了番茄的收购价格偏低,挫伤了农民种植番茄的积极性。据统计,2012年博湖县番茄种植面积减少了47%。
博湖县畜牧业:2011年出栏27.54万头,其中生猪出栏18万头。主要有牛、马、驴、骆驼、猪、羊6种。除了博湖县博宁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的生猪生产能达到一定规模外,其他基本都是小型个体户饲养。现在目前博宁公司的产品主要为生猪,主要采取活体出售的方式,附加值较低。
博湖县渔业:有赤鲈、鲤鱼、池沼公鱼等32个鱼类品种,其中池沼公鱼、赤鲈、草鱼等十个水产品种和大湖区150万亩水域分别通过国家有机鱼产品和产地认证。年捕捞量在 9000吨左右。除博湖县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公鱼系列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主要出口日本市场外,其他品种鱼类主要在疆内市场上进行活体销售。
博湖县芦苇:苇区总面积 59.33万亩,年产量21万吨。目前主要提供给落户于库尔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疆博湖苇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造纸原料。
通过以上实际情况的分析,目前博湖县的种植业业发展基本进入一个困境。要想实现种植业的利润最大化,目前只有两个方法。一是大面积种植高附加值农作物,比如发展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甚至有机农业。目前存在的难度主要是首先要打破现有的种植格局,这对于政府的指导、农户的种植习惯和种植技术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另外要想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国家标准较高、申请准入手续繁杂、费用高,实际操作较困难。二是引进高附加值农产品加工企业,比如引进大型番茄红素、辣椒红素加工企业。目前博湖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都是番茄酱加工,属于初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比较低,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弱。目前的困难主要是想要引进大型高附加值加工企业,招商引资压力较大。
博湖县的畜牧业属于提供初级农产品阶段,要想增加附加值,只能依托最大的生猪产品,进一步引进生猪加工企业,不过由于其生猪产品无法达到绿色或者有机产品级别,所以只能是简单的肉类屠宰分割或进一步腌制、罐装等加工企业。
博湖县渔业也同畜牧业相类似,需要引进除池沼公鱼外的其他有机鱼的加工企业。如简单的冷藏真空包装等处理,扩大其销售市场范围,做出品牌,提升档次。
(二)第二产业主导模式分析
第二产业主导模式,大致主要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类。要把第二产业作为主导模式首先必须要引进工业企业,而企业投资入驻首先就要考虑工业企业的区位因素。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动力(燃料或电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政策等几个方面。
博湖县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气、湖盐、芒硝、泥炭、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等资源。其中石油、天然气、湖盐、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正在开采。目前博湖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压力大。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都河流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向博斯腾湖的排泄量逐年加大。2009年,博斯腾湖水质总体为Ⅳ类,属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为Ⅳ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总氮为Ⅲ类,总磷、氨氮为Ⅱ类,其他指标均为Ⅰ类。开都河水质为Ⅲ类,属轻度污染。所以环境污染严重的采矿业企业属于禁止引进范畴。博湖县人口少,也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适合引进。博湖县地处南疆北部,交通问题也决定了制造业企业缺乏区位主导因素而难以引进。对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类企业,因南疆多数地区都具有缺水、多戈壁荒漠、日照时长等特点,所以光能发电企业适合入驻,如现在已入驻的中船重工、大唐集团等。
(三)第三产业主导模式分析
第三产业即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之外的各业,主要是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即服务业,我国大体分为15类。我认为,要想大力发展服务业,首先必须具有大量的服务对象,即人口数量要大。博湖县县域人口只有6万多人,2011年接待游客76.3万人次。由此可见,博湖县要想大力发展服务业,只靠少量的县域人口是不行的,必须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博湖县旅游发展情况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三节三会”作为支撑,但游客人员构成还是以疆内人员为主,无论从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还是宣传力度、品牌打造上都与国内其他成熟的旅游城市相差甚远。且起步较晚,2011年博斯腾湖才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沿湖白鹭洲、阿洪口、莲花湖、大河口等十几个旅游景点中只有大河口景点这几年开发得初具规模。且博湖县与旅游相关的其他行业发展也比较滞后,如住宿、交通、餐饮、超市、旅游商品生产等一系列行业也仅仅满足现有的接待人数,如果想把旅游产业作为主导模式发展,将来的路还很长。
四、结束语
本文未作出博湖县应采取哪种主导县域经济模式的论断,只是根据博湖县的实际状况对各种模式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探讨其相应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秦皇岛市燃气总公司)
我国县域经济生产总值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50.54%,平均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5.3%。我国的贫困县截止2012年总共有592个,大多都分布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总体来看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县级单位和贫困县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南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整体特别慢,很多县级单位的发展都是在资源储量探查清楚的情况下因为资源而得到发展的。中国的行政体制里面县级处于倒数第二位,在国家和政府进行资源分配之时往往得不到最有利的发展资源,这是发展中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第二是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单一,大部分发展中地区的经济模式比较传统,还要依靠农业的发展来带动。并且当地的农业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农业要发展需要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涌进,使得很多地区都变成了荒地。第三是缺乏人才的问题,任何一个地方要得到发展必须依靠大量人才,人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储备。许多县级高素质人才都涌入了市级或者发展较快的行政单位,留下的人才由于受教育年限太低,普遍素质不高。第四是财政问题,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财政的发展,县级政府为了得到有效资金往往租赁土地给投资者,大批财政都放在搞面子工程上面,没有形成有秩序,制度明确的财政管理模式。第五是县级政府责任和权利不对等。政府部门对一些发展困难的产业都不想管,导致最后的发展更加困难。
二、政府经济管理模式
(一)政府主管
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有四个基本职能,即计划、基本建设、领导行业经济、经济监督。政府主管的基本模式会经常给予人们一些错觉,很多都认为政府可以对其所属的企业加以管理并影响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经营环节。目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济体制,传统上认为的政府控制并影响所属企业的情况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财政机关不再把企业置于直接管理之下,并不等于完全放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引导、制约。
(二)政府主为
县级政府是否获得了较高的业绩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可以清晰地了解。很多县级政府为了提升政府业绩,把县级所能包括的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能够明显提升业绩的领域都想抓起来,政府就直接参与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和管理,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营人。积极扶持和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和商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自律管理.改革"审批经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杜绝乱收费和垄断部门的寻租行为等是当代社会对政府主为的主要要求。
(三)政府无为
很多人把县域经济发展的停滞不前归因于政府对经济的第一主管身份的限制,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政府要做好自己的职责,管理好国家机器,而不是致力于经济发展。很多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好大多是由于政府对经济过多干涉,企业不能形成自己的运营体系和管理模式,过分依赖政府和国家。所以,政府在特定时候最好能做到无为而治。
(四)政府监督
政府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主管事物负责相应事项的全过程依法监视、督促和管理。政府监督不是单指政府或政府部门出面进行检查、管理的具体做法、具体的操作。当今,政府监督已成为一个固定的概念。在我国,政府监督往往与行业自律等多方面同时并举。即政府监督的方式、方法,往往与其它管理方法、办法共同提出,相互补充。有人把政府的职责范围划定在了对县域经济发展国政的监督上,认为政府不能对县域经济进行过多的干预,监督才是政府引导县域经济发展的正确的道路,以防县域经济发展脱离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相应的问题,要采取积极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救,这就是政府对咸鱼酱及发展的贡献,即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总而言之,政府要引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对产业体制、企业机制进行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的产业理念,学习完善的经济发展理论思想,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放在正常的市场运作之上。政府对县域经济进行管理的主管、主为、无为、监督等几大类现存的模式,是我国计划经济走上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过程,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要在政府的主导情况之上进行严格的监督,不能为发展而发展,要有远瞻性,能够保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关键。
三、政府主导的县域经济
我国的个别县基层党建中,探索出在自然村建立新型党群理事会的社会管理模式,实现了社会综合治理水平的大提升。“乡镇党委、政府管不到,村‘两委’管不了,村组无人管”,是目前部分农村社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化解这个难题,打通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基层建立新型党群理事会。以前我国县区的理事会功能单一,组织分散,久而久之就导致名存实亡。新型党群理事会和传统的理事会不同,它是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由村“两委”召开村民大会民主产生。成员5-11名,每届任期3年,可连任,“有经费,有制度,有生命力。”我国县域经济要发展主要存在四个方向:首先是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产业,这是可以打造和建设的,根据县域特色创造自身的特色产业;其次要加快培育资本市场;再次要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争取做到可持续发展。最后要把提高人民基本生活水平放在最主要的立场。经济发展初期,个人或家庭是一盘散沙,缺少资金和理念,很难建设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县域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上级的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促使各级政府注重经济发展,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办企业搞基建,大干快上地发展经济,从而跨越经济起飞阶段。但是发展之后的县域经济就会出现规模大而质量差以及内涵不足等问题,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政府主导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较为突出的。就如同强度不足的飞机一样,要腾飞而没有后劲,不散架才怪。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护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经济发展离不开竞争力,政府过多参与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避免的问题。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手,在发展县域经济之时更多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速,不会太多关注技术改造和质量提升方面的问题,更不会去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积累和技术革新。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推手,需要筹措大量资金。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费收入。税费收入不足之时就会卖地,进而促使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支柱。政府卖地的价格越高,资金实力就越强,这就会在客观上形成不断推高房价的恶性循环链条。也造成政府权力和利益的集中,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四、结束语
关键词:县域生态经济;类型;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122-02
一、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国际借鉴
生态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诸多困境的一种理念、一个目标和一条路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开始对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不少探究,比较有借鉴意义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
1.太空人式经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未来的太空船――地球经济学》中提出了太空人经济。太空人经济体系,是指把整个地球看成为一个宇宙飞船,地球所需要的能量由太阳提供,另外,人类的一切物质都通过良性循环得到满足。这样的经济系统,能够有效地把一种垃圾,变成另一种适用的材料,以实现最大限度地适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
2.B模式。美国著名学者布朗在《B模式2.0: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提出B模式。这种B模式同样是针对当前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B模式由三部分组成:重构全球经济、消除贫困、恢复自然界系统。
这两种模式的终极目的都是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多层利用的原理以及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良性循环的原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形成环境优良、资源再生产能力强、经济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发展。与传统经济相比,生态经济具备以下特征。
1.系统性特征。生态经济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但在这众多要素之中,生物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这种系统性是以生物为中心的,没有生物的存在就不存在生态系统,而生物与环境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们通过物质流、能量流和某些信息流使得生物得以跟环境进行交换,从而形成开放系统。这种开发系统的存在,使整个自然界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而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否则经济的发展就会产生诸多难以解决的后患问题。再者,生态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其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必须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只有这样,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协调性特征。协调是一种普遍规律,无论在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都起着其他要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存在协调,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才能反映出1+1>2,但协调的关键是什么呢?就是人类不仅要懂得正反馈还要懂得负反馈,既要懂得加也要懂得减,因为在一个系统里只有有加有减才能保证它是最稳定的,才能得到良性循环。
3.循环性特征。整个自然界存在着一种循环,而这种循环也是其靠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外力的作用很是有限,但人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干预这种循环的进行,由此也才形成了“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的概念。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生态没有形成循环。而生态经济则要求必须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因为如果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就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而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此外,生态经济还具有一定的新的价值特征。生态经济在考虑自然时,已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仅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的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类型
在中国,县域经济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重视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是中国整体生态经济模式构建的必然要求。县域生态经济是什么?县域生态经济,是在县级区域内,利用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来发展该地域的经济。这种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遵循循序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建立和发展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在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时,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这主要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经济类型,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以绿色环保为方向,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狭义的农业就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广义的农业还包括林业、渔业、牧业、花卉业、观光农业、畜牧和农业手工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时,要根据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生态模式的构建。其一,要重视生物立体的共生型,比如可根据生物类型、生物因子的数量,划分立体种植型、立体种养型和立体养殖型。其二,要实现有机物多层利用型,这主要是在物质中实现循环生产,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三,全面规划发展型,对县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农业的生产计划,以最优的种植方式实现种植结构的优化。其四,山区资源开发型,重视对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营造良性的山区经济,比如在水土流失地区修建防护林等等。
2.以循环经济为目标,培育生态工业发展模式。资源的有限性、人均占有量低、利用率低等问题的存在,使人们不断在探索新的工业发展模式,而发展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其中一种。实现生态工业发展模式,就是要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基本目标,坚决取缔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夕阳产业,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效、节约、循环的现代企业,推动县域工业发展生态化。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资源。其二,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做主要是解决资源的浪费现象。其三,建立节约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实现高效的工业生产。其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废品再利用。
3.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培育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但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依旧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只要将各个环节都做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构建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业模式必须注意以下几点:其一,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构建和谐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生命所在,没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没有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二,旅游环境的保护还在于对游客行为的规范,杜绝人为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其三,开发和建立合理的旅游景点,因地制宜地发展旅游业,不要人为地构建,不顾当地生态发展的现状。
四、发展县域生态经济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加强全民生态教育,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态度,一是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者,二是凌驾自然的征服者,三是自然与社会持久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要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加强公民的生态意识宣传,变“征服”为共生,化“掠夺”为互助,保护自然,是实现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也是实现县域生态经济的首要条件。
2.保护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县域经济也是生态经济,不能只重视发展经济,而忽略环境的保护。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工业就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农业要发展生态农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求发展,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这就要求中国发展县域经济时,必须处理好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清洁、节约的绿色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社会经济实力是密不可分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既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利用率高,或物质、能量的消耗少,同时,又使生态、经济社会、技术和谐发展,保持生态经济系统动态的平衡和持续运转。
3.依靠科学技术,改革传统产业结构,发展新的生态经济产业。追求生态经济高效和谐模式,需要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要探索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并付诸实践。另一方面要改革传统产业,使之走向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轨道。这种新型产业的功能,既能缓解消除污染、净化和消化废物,改善环境质量;又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进而不断提高生态经济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总之,构建中国县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是从小处入手、从具体出发,将人类活动的各个环节纳入生态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当然,这种模式的实现和推广,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费月升,林洪涛.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发展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
[2]王广成.县域海岛生态经济模型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07,(11).
[3]多金荣.县域生态经济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县域旅游;旅游经济;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090-02
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当地资源、资金、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同县域都根据自身特色优势,选择某一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实现对其他产业的带动发展。其中不少县域通过旅游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了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效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一、县域旅游经济概述
(一)县域旅游经济的概念
县域旅游经济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域空间,依托县域旅游资源赋存优势,以资源开发为基础,通过发挥旅游业的整合联动作用,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
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提高竞争优势不仅依赖于资源本身的质量,而且需要依托多种因素及多个产业的协调配合。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意义在于通过改进、培养和提高县域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逐步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县域旅游经济水平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县域经济实力,而且能够改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发展县域旅游经济的作用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结合实际,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条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第一、第二产业长期作为支柱产业发展,县域可能出现经济增速缓慢或者遭遇发展的瓶颈。因此,很多地区通过扶植和鼓励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来实现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实现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2.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加快新农村规划建设
城市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在不断拉大,然而随着乡村旅游兴起与发展,许多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到乡村度假,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县域为了发展旅游业,通过改善和提高旅游接待环境,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完善了基础配套设施,改善了农村村容风貌,加快了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
3.拓宽农村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当地吸收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不足等问题,造成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而使当地有效劳动力大量流失,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通过发展县域旅游业,可以有效吸纳农村未就业人员,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有效解决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开发,提高实际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其中,最终实现县域旅游开发的良性循环。
二、县域旅游经济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确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六个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否雄厚以及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县域旅游业发展的规模与水平,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域发展旅游业具有充实的资金基础,能够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在旅游经济发展初期,经济基础雄厚可以较好解决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同时为进一步开发奠定了经济条件。
(二)政府行为
政府对旅游业所起的宏观调控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差异,政府在旅游开发中扮演的角色不同。有些县域政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有些则作为服务者,负责协调旅游开发中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行为。
(三)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指游客在多个旅游目的地,多种旅游产品及服务之间做出选择,对某个旅游目的地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意愿及购买水平。县域旅游开发首先需要了解游客需求,采取策略吸引客源市场,最终形成竞争优势。
(四)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是指经过开发建设能够为县域旅游业发展所利用的一切资源表现形式。旅游资源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凡是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一切客观事物均是旅游资源。它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旅游特色,构成对旅游者的核心吸引力。旅游业的竞争性还表现在拥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需要多方面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五)企业运作
旅游企业是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所需的产品及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旅游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强弱,经营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服务质量的感受评价,从而决定县域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六)区位环境
区位环境是指县域地区与周边地区相比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以及县域地区与周边地区所表现的竞合关系。它影响到县域地区距离中心城市和客源市场的远近,以及客源市场距离目的地的交通便捷程度。
三、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类型
不同县域由于旅游业地位、资源质量、客源市场、区位环境等方面的情况不同,在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考虑自身现状及优势,选择不同特色的县域旅游经济模式。本文通过对比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
(一)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是指政府通过强效的行政干预管理,在县域旅游发展中对资源开发建设、产品宣传营销、行业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宏观调控。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县域旅游开发初期政府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有效缓解了资金不足的问题,保证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障旅游业在较短时间内的快速增长以及产业规模的初步形成。但是,县域旅游业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水平后,仅仅依靠政府主导就会影响市场调节机制的有效运行,制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可能造成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阻碍旅游开发进度,不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主动积极性。
栾川模式作为政府主导型的典型代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表现在政府统筹主导、资源特色明显、市场营销有力。栾川模式的成功经验能够为那些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都不具备优势条件的县域给予参考借鉴。
(二)市场运作型
市场运作型是指通过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对县域内优良资源进行招商开发建设,以此带动县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通过转让企业经营权,吸纳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开发,激发旅游企业参与竞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以内资吸引外资,外引内联的旅游投资模式,提高了县域旅游发展的市场化程度。这种模式的优势表现在积极吸纳民营资本投入,有效解决发展中资金不足,激活市场主体的竞争参与性。然而完全依赖市场调节作用存在局限性,主要是市场经济的无序性、自发性和事后性决定的。政府仍然需要发挥必要的监督管理职能来规范市场秩序,防范投资者的各种短视经营行为,积极保护资源与环境质量。
婺源模式作为市场运作型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在于灵活运用市场手段,以乡村性旅游资源作为特色。其成功经验是秉持“放手民营、多元投入”的经营思想,积极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例如,婺源旅游集团公司的民营股份占了绝大多数,国有股份仅占27%。采用多种投资方式促成了企业、政府、社会资本合力发展旅游业。
(三)资源优势型
资源优势型是指依赖于具有特色、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优势,以资源强烈的吸引力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较快增长。这种模式要求旅游资源具有较高质量品级,县域地区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特色进行准确定位,整合资源开发配套的旅游产品,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相对竞争优势。但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具有永久性,随着游客经验的丰富以及消费趋势的变化,即便是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培育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强化长久性的吸引力。
九寨沟模式作为资源优势型的典型代表,其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在于优质独特的资源条件产生了强烈的市场需求。九寨沟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对资源保护极为重视,当地政府明确永续开发利用资源,以保护为前提进行开发建设。在缓冲区保留藏族村寨,实行沟内游和沟外住相结合。
(四)产业协作型
产业协作型是指县域地区最初依靠第一、第二产业的优势力量发展县域经济培育区域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资金积累之后,县域经济达到一定规模水平,再转而以其他产业基础条件带动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其他产业与旅游业优势互补,三大产业间优化互动的特色发展道路。
永安模式作为产业协作型的典型代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在于依靠工业发展积累了较为雄厚经济基础,加上稳定农业经济的支持,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水平后,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以保障县域经济持续增长。第一、第二产业给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足够资金资源支持,而旅游业发展又促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县域旅游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
本文结合实例重点分析了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四种基本类型。随着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县域旅游经济模式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发展,表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资源导向弱化,品牌意识增强
从县域旅游经济不同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不同县域都较为重视优势资源的选择和开发建设,将其作为吸引游客的核心力量。但是,由于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数量有限,资源吸引力可能会逐渐减弱,县域将更加重视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品牌形象,使自身能够从众多县域中脱颖而出,增强竞争实力。
(二)模式动态变化,呈现多样类型
县域由于经济基础、资源条件、政府行为及市场运作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现状及特色,因而不同县域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不同的旅游经济发展路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县域旅游经济模式不会一成不变,而是表现出动态变化趋势。
(三)注重质量提升,相互融合借鉴
目前,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大多数仍然处于数量扩张阶段,随着今后旅游业逐步实现产业转型和调整,县域旅游发展会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县域通过主动思考自身旅游经济模式的不足之处,积极借鉴其他成功模式经验,实现不同模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借鉴。
本文通过明晰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因素,深入梳理总结了县域旅游经济四种基本模式的优势及不足,以及这些模式所表现出的发展趋势,期望县域能够摸索建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许振晓,王国新.县域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剖析――对杭州三县(市)的实证研究[J].人文地理,2005,(6).
[2] 周霄,肖智磊.经济欠发达与发达地区县域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河南栾川和江苏常熟为例[J].江苏商论,2007,(10).
[3] 钟睿,姚治国.县域旅游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研究[J].特区经济,2010,(5).
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汉中经济特点针对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循环层次,研究了农业、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循环链模式,在综合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构建了可供汉中当前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集群模式。
关键词:汉中 县域循环经济 构建 产业集群 模式
汉中位于陕西西南部,现辖汉台区、南郑、城固、勉县、洋县、西乡、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十一县区。面积27246平方千米,人口480万人。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汉中经济发展滞后, 在陕西省经济总量排名和所占分额明显偏低。近年来,汉中县域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区域经济。而要想实现汉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并逐步构建起汉中县域循环经济集群模式,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1 汉中发展县域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①是汉中区域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循环经济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理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组成的大系统内,包括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以及废弃物排放的整个过程,它是一种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逐步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县域循环经济以县域经济发展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当地环境的承受能力,遵循县域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汉中县域的人口数量多,人均资源数量相对越来越少,人口与资源的冲突性越来越大,再加上县域经济增长模式仍以粗放型为主,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这就要求率先实施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②是创新循环经济模式的主要途径。在我国传统工业化路线下,汉中县域的生态环境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相对落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合理,地方可支配财力不足,特色经济不突出,环保投入不够等。原有的粗放发展道路已不适应汉中县域的发展需要。因此,汉中要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转变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解决汉中资源环境问题,突破经济发展瓶颈,实现县域经济和环境“双赢”,这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创造汉中未来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③是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目前从整体来看,汉中各县级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同时,由于各级政府的财政能力不足,没有能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缓解环境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汉中地区就必须转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把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是当前汉中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县域发展瓶颈的关键。
2 汉中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模式的构建
①生态绿色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是一种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知识,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的有效手段,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汉中地区由于山区地貌的复杂性、气候的多样性以及水热资源的差异性,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差异性很大。汉中县域要充分发挥当地自然条件优势,构造特色产品,发展与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的特色产业,推动区域生产一体化。因此,汉中地区可以综合考虑当地发展实际,发展“两园两业”,即桑园、茶园、中药产业和畜牧业。同时,政府各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职能,为当地居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时提供信息、技术、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逐步推进汉中农业县域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②循环型天然农产品加工业模式。汉中地区物产丰富,发展循环型农产品加工得天独厚。因此,汉中县域要积极发挥地区优势,培育中药产业,建立中药材规范化栽培基地县,以科技为先导,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实现资源优势与现代科技的对接。在一些有栽培优势的区域,以龙头企业为中心,发展特色种植业助农增收,并逐步建立起覆盖整个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控制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逐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
③生态旅游文化业模式。汉中各县域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优势明显。因此,汉中县域在发展循环经济时,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线路,打造旅游景点。同时,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还要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生态观念,提高当地人的环保意识,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整个生态旅游文化业的发展全过程。
3 小结
综上所述,结合汉中当前县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围绕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循环层次入手对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三大产业之间的循环链接模式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可供汉中当前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各种模式间互相关联,共同发展,全力推进汉中县域循环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振江.县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2011-6.
[2]张巍.陕南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和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
4.
[3]季建业.产业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06).
[4]黄成明.利用外资与中国西部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09(04).
注:本文为汉中市科技局科研项目,项目名称:校地、校企合作研究专项――汉中县域循环经济集群运行模式研究(项目编号: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模式县域地区应用
为了快速推进我国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需要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入手,了解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并从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全方位加以考虑和设计,正视当前的资源短缺及环境污染等现象和问题,探讨县域地区的循环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县域地区的经济增长。
一、循环经济概念综述
循环经济也可以理解为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它必须要依循基本的生态发展规律,建构一个和谐、协调、一体化的大系统。在这个大系统之中涵括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要在资源投入并扩大再生产、产品出产、消费并废弃的全过程,实现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要使这个反馈式的流程达到减少生产尾料、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的目的。要使大系统之中的反馈式流程将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生态再生型的循环经济。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理念和宗旨,实现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前提下,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持续化发展。循环经济以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1.以大系统的闭环、协调为前提和基础。在循环经济这个大系统之内,要在闭环式的协调运作前提下,才能进行经济实践的应用,它是相对于资源消耗型的线性增长经济而言的,在线性增长经济体系之中,不仅要以消耗有限的资源为前提,而且各个投入、生产、消费、科技等过程都呈现出断裂式的、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性,是一种无序化、不协调的状态。而在大系统的闭环、协调的合作生产前提下,可以在资源整合利用的基础上,实现彼此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在这种协调与合作的状态下,可以最大化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同时由于相互之间的资源整合和再利用,可以最大化的减少自然环境中的废弃物,极大的缓解环境中的废弃物治理的负担,有效地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成为生产有用的资源。
2.是一种功能型的经济范畴。循环经济是一种功能型、非物质化的经济,也即归属于功能型经济范畴。在这个概念定位的界定前提下,我们看到,它可以最为有效地减少对物质的损耗,而且提供关于功能性方面的相关服务,用最少的资源,满足人们最大化的物质使用需求。3.是“两低一高”型的经济。所谓“两低一高”也即是指: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在循环经济中,要实现低开采,以减少对资源的损耗,还要以循环为基础,实现低排放,将资源废料利用到最大的程度。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途径之下,物质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换,使整个大系统内的物质流高于大系统之外的物质流,实现物质的高效利用。
二、循环经济模式在县域地区中的应用路径探索
1.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在资源节约的理念之下,县域地区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要以县域地区的既有资源为基础和前提,充分利用其优势,成为县域地区的循环工业发展的依托和支撑。在资源循环型工业经济发展的模式下,要对工业系统进行整体的、合理的规划,在这个工业系统领域之内,要涉及相关的能量、物质以及信息,这些要素都会在工业生产系统之内,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关联,从而在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整合的条件下,更好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效应。同时,在这个工业系统的产业链条之中,还要对其进行适宜的补充,也即工业生产废料的循环再利用,在工业产业链中的前一阶段的废弃物,可以利用到下一个环节之中,成为另一阶段的原料,加以利用。这样,就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对资源的损耗,并且能够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工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双赢状态。在资源节约理念下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要注意以下事项内容:(1)推行工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体系,实现工业系统内的新技术应用、新工艺应用、新设备的应用,在不断改进和循环利用的前提下,从生产源头入手,稳步地提升工业能源的利用效能,在充分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前提下,做到零排放。(2)要在企业的生态工业链之间,打造完备的生态系统。工业企业要利用产业链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依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的循环模式,使上游和下游的生产链相互联结,最终达到污染的零排放。
2.生态理念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理念下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要依照物质循环、物种共生的能量递进利用的生态原理,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建构优质高效绿色的农业生产体系。要全方位地建构农产品的结构模式,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提升其附加值,更好地实现农业系统的循环。一是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要全面推行有机农产品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提高良种的覆盖率,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引领农业生产环境向产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的方向迈进。二是循环型种植业。充分利用县域经济的农业资源,与县域地区的水土环境和气候环境相结合,引入生态技术和高新产业技术,推行农业作业的良种选育、套种、间种和轮种的生产作业方式,有效地避免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实现防病、养地和多收的农业生产目标。三是循环型畜牧业。县域地区要建立优质的畜牧产品基地,转变农户型、小型的畜牧业养殖方式,使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这样可以降低成本,而且还可以使废弃物能够被农田充分。另外,还可以利用县域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和培育优良品种,实现产业链的深加工,实现农业资源利用的循环、良性的发展。
3.休闲生态理念下的旅游经济循环模式。在县域地区的旅游经济循环发展模式下,要以县域地区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资源、地理环境资源为依托,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互动发展的循环模式,以生态休闲理念为引领,全方位地发展县域地区的旅游产业,开发人与自然互融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实现县域经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4.安全通畅的物流循环经济模式。要打造安全通畅的县域地区的物流循环经济,以资源可再次回收利用的逆向物流为重点,对于不合格的物品实施退货或返修;对于废弃物品,则根据其情况进行具体对待,并实施专门配送处理。在这种有效的、循环回收的系统之下,生成了物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合回路,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回收领域。三、结语综上所述,在县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要依循节约、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建构不同体系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全方位地对县域地区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旅游业、物流产业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生态化的规划和设计,充分整合和利用县域地区的资源优势,在协调、整合、共生的前提下,实现不同体系下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更好地推动县域地区的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乐,武春友.区域循环经济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1(04).
[2]严澍.循环经济视角下的四川地震灾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1(01).
[3]谷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D].辽宁大学2012.
[4]陈建青.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设计与对策研究[D].华东交通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