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行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4-03-21 10:24:45

序论:在您撰写休闲农业行业研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休闲农业行业研究

第1篇

关键词:鞍山市;休闲农业;农村

1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基本情况

鞍山市休闲农业经过近30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近年来,全市各地把休闲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78家,休闲农业园区20家,农家乐514个,从业人员5718人,带动农户2.7万户,年接待游客22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3.3亿元。重点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品牌。“鞍山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统”成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鞍山东部山区南果梨花带入选“中国美丽田园”。海城市被认定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鞍山台安大麦科湿地保护区-西平林场苹果采摘园-鞍山韭菜台渔村-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海城三星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海城天籁谷露天温泉-千山南果梨祖树园-鞍山绿泰佳葡萄主题公园-岫岩满族博物馆-中国玉雕会展中心被列入全省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阶段

2.1第一阶段: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鞍山市经济基础还比较落后,尤其与旅游直接相关的铁路、公路、航运交通业还很不发达,人多车少、交通不便。在这一阶段鞍山市绝大多数游客对消费的期望不高,满足于吃、穿、住的基本要求,对休闲农业不是非常的理解。休闲农业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依赖,并未能形成独立运作的经营模式,受开发资金的制约,鞍山市休闲农业不能形成一定的开发规模,设施过于简单,经营粗放,休闲农业几乎全都是未经认真规划论证而行的,处在一种盲目状态,几乎全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度假型和租赁型的休闲农业项目自然偏少,休闲农业仍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

2.2第二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

该阶段正处在鞍山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鞍山市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休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在这样背景下,靠近鞍山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

2.3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的秩序驱动阶段

休闲农业经过前些阶段的快速发展,供需关系趋向缓和,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发展较快,整个的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休闲农业内部的经济活动和纠纷频繁;另一方面急剧扩张导致行政机构尚未形成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执法力量,市场处于相对的无序状态,急需进一步完善和管理。

3.鞍山市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3.1重视农村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农村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较高的文化品位,要实行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休闲农业必须结合鞍山市地方文脉,研究鞍山特色、挖掘鞍山特色、突出鞍山特色,用“鞍山特色”创招牌树形象、吸引休闲者,尤其是外地游客。

3.2理念引导,政府扶持

以民间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采取企业投资为主体,政府扶持引导。实行财政上的以奖代补政策,聘请专家和学者制定休闲农业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对经过考核达到验收标准的休闲农庄以奖代补,带动资金来源的渠道,达到共赢共建的目的。

3.3树立典型,示范带动

每个县、区 先抓1――2 个示范点,政府给予立项补助,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排水、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推动和加快休闲农业的建设。

3.4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必须培训具有系统知识的专业人才,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保障休闲农业中所提供服务产品的可靠性、响应性和安全性。

3.5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

在鞍山市建立、健全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具有迫切的需要,实行协会对行业的自律管理。

第一,鞍山市旅游局、鞍山市农委要赋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职权,适度地让休闲农业协会参与政府行业管理,增强协会权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可给予休闲农业协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休闲农业协会要主动、充分地发挥协会在政策宣传和建议、协调关系、行业培训、行业自律、宣传促销、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即鞍山市休闲农业协会要把鞍山市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研究等方面的人员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加强鞍山市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促进学术经验交流;开展对内对外合作,实现鞍山市休闲农业资源共享,等等。

第三,为鞍山市休闲农庄树立品牌,建立典范,提升农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全省休闲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协会在会员农庄中开展星级休闲农庄的评定工作,制定星级休闲农庄评定细则:星级休闲农庄参评对象、星级休闲农庄标准、星级休闲农庄评定时间、星级休闲农庄评定责任等。

3.6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首先要加强信息化推广,让游客对休闲农业区位置、休闲内容、交通线路、文化特色、餐饮民宿、联系办法等一目了然。其次,要加强与旅行社联系,借助旅行社对市场的开发、把握能力,由旅行社进行资源整合、组织客源、开发休闲项目。第三,要与媒体联合组织宣传促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制作宣传片、光碟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相关信息。同时,各休闲农庄应该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口碑效应”,提高游客对鞍山市休闲农业的忠诚度。最后,组建鞍山市休闲农业网站,借助于网站可以与众多的旅游者沟通,产品信息,了解市场需求,进行市场调研,让企业更多地参与休闲农庄沟通系统的运营,使休闲农庄以较低的建设、运营成本更有效地出现在市场上,为鞍山市内大量没有能力独立上网的休闲农庄提供面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网络平台。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

第2篇

关键词:国外休闲农业;典型模式;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S792 文献标识码:A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5] 赵俊晔.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农业旅游经营管理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2(5):27-31.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思考

休闲农业是当下比较新颖的综合型新兴农业类型,通过结合农业先天优势资源,实现与旅游行业同时进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种模式促进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够带动农业深度发展,同时满足构建生态农业环境的需求。构建休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是有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我国的经济体制,促进各项产业相结合。因此,本文针对休闲农业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合理化建议实现快速发展的需求。

一、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现状

1.休闲农业监管体制缺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现状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张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积极的努力来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国休闲农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缺失,由于是新型的农业类型因此还不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管理体制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管理经验不足,对于新型行业的发展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监督体制上的缺失也是影响工作执行的关键。

2.休闲农业缺乏特色发展。当下我国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的业务还不是非常专业,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市场巨大而且消费族群比较广泛,因此才能够迅猛发展。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没有考量到体制的完整性,导致实际的建设体系出现了缺失,丧失特色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休闲农业生产规划缺失。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建设和生产的规划不足,导致了实际工作存在缺失。常见的规划缺失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盲目索取经济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工作热情,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明显的回馈,实际的服务质量也因为规划的事物出现了降低的情况。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缺乏专业的运作理念,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单独只会考虑到如何短期内创造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发展计划,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充满兴趣,却没有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隐藏在背后。

4.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建设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对于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还存在不足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另外一方面,是源于政府资金扶持不足。建设政策不够清晰就不能吸引农民进行良好的休闲农业环境建设,也导致后期的宣传力度不足,影响了人们对地区休闲农业活动的选择。管理制度的缺失是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竞争阻碍的重要因素。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约束和规定相关的内容,就会影响实际的建设工作实施。

5.休闲农业建设缺乏相关人才。就目前的休闲农业建设情况来说,缺乏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人才是阻碍发展的关键。一般从事休闲农业的工作人员都来自于农村,他们原本就不是专业的管理和服务型人员,从前从事的工作类型对于满足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严重的阻碍情况。长期务农的工作人员难以深度理解休闲农业的建设意义,因此缺乏建设休闲农业的热情。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

1.我国休闲农业市场前景良好。我国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绝好地域,因为我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这一因素决定了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伴随我国社会文明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因为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也促成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和发展。迅速增长的城市人口迫切需要得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休闲农业体制的构建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渴望自己调配自己的休闲时间,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十分良好。

2.我国经济腾飞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呈现递级增长的形式。根据人们经济收入增长的情况,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先天环境。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趋渴望。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同样,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收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3.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我国人民休闲时间充裕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业务拓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节假时间,激发了市场不断拓展业务的需求。传统的行业假期业务一般就是进行短途的旅游,现代人们对于旅游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能够通过农业业务拓展的形式得到休闲质量上的提升,因此,休闲农业的出现正好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了生态旅游等多样性产业相结合的经济运作模式。

4.农村交通环境改革有助于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交通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全面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与城市构建交通网络的基础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设也满足了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购买车辆的情况迅速提升,人们选择自驾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况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是非常吸引人们的休闲农业建设条件,通过良好的交通促进了休闲农业建设的进度。

三、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强化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实现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建设新型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运营模式,希望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农村环境实现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风景环境,在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人民经济收入。向城市人们宣传农村环境吸引游客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发展向城市人民学习交流的机会。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导各行各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

2.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系。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制,不断的强化新型农业发展的功能性和服务质量。在建设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谨的管理和拓展制度,并且选择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规则性。建设团队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从建设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善,合理的调整更加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实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监督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制度,是未来发展新型行业的基础,也是当下建设优化的保障。

3.科学制定建设休闲农业策略。针对我国社会的市场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建设目标,通过新型服务性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坚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给休闲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建设特色服务型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环境的特征选择休闲农业的建设亮点,结合自然风景和当地特色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业的建设目的是综合人们需求构建一个及感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行业根基的稳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基础包含便利的交通条件,配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以及相对配套的综合型服务质量,其中重点是先决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休闲农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创新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掌握情况出发,设计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对工作之余生活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种综合型服务行业,它充分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业务创新。

5.构建对应保障机制培养人才。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同时能够建立相对应的保障机制实现对人才利益的维护。就目前而言,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行提升,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和理论的培训对于提升休闲农业服务质量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满足现代新型行业发展需求。指定相对完善的保障机制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同时也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农民带来实际的经济收入。维护农民和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的权益,是未来更好发展行业的前提,也是提升生态行业质量的前提。

6.学习西方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经验。综合上述对策思考,根据我国建设休闲农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科学适度的总结归纳西方国家的经验,能够更加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建设休闲农业的起步比较早,相对来说经验比较丰富。西方国家之所以成功建设休闲农业主要是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加上相关法律条文的重要约束成就了行业的发展。相关的制度和条例对于西方建设休闲农业具有约束力,也保障了后期行业的稳定发展,强大的资金和有效的服务质量支持,也是促进休闲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示,休闲农业的建设是当下的比较热议的话题。构建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设计,在人们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趣味的农村生活。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构建休闲农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资本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实际成长步伐缓慢。通过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监管体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建设目标。建设休闲农业对于改革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良好帮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方针。

参考文献:

[1]刘正国,江学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关于加快推进丹徒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04:5-7.

[2].“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10:17-20.

[3]牛瑞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内在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4]芮正云.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及其效应研究——基于江苏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认识与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11-16.

[5]曾玉荣,翁伯琦,许标文,刘宇峰,刘波.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选择与策略思考——以厦门市为例[J].发展研究,2014,04:88-91.

第4篇

[关键词] 海南省休闲农业;台湾省经验借鉴;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 F323.1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由于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农产品的迅猛冲击,导致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高、价格低、农民收益少,台湾农业发展逐渐面临着衰退和萎缩。一种能够加快农业转型,改善农业结构,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能进一步开发农业的生活、生态功能,促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的新的农业经营型态——休闲农业便成为台湾农民与农政单位极力突破困境的不二选择。台湾休闲农业由于起步较早,经过将近40余年的发展,走过创立期、成长期,已经步入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发展方向与目标、政策与措施、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二、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加强领导,积极支持

1.组织保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就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采取的是政府主导模式,休闲农业发展计划的审查与核定、计划内容、经费配置、推动方式均由农业主管机关——“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导,“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台湾休闲农业从“农委会”、“农林厅”,直到基层农会都有专人负责。台湾农业主管部门直接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行动、管理和咨询,并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不失时机地出台各种法规政策和管理办法。

2.资金支持。台湾当局对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配套部分资金。经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园。拨出专项经费支持休闲农场建设,经费一般用于修建通达农场的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文宣等。

3.服务提升。除了组织保障和资金扶持之外,台湾当局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一是组织各种类型的辅导班、研讨会,开展培训;二是组团前往发达国家参观考察;三是聘请研究单位帮助农园规划,指导建设。除了出国考察外,其它各项活动均由政府组织和资助。

(二)强调规划,重视研究

1.强调规划。为了防止休闲农业背离农业本质,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台湾农业主管部门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和休闲农业区建设规划。台湾“农委会”研订了“发展休闲农业示范计划”和“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并把这些计划列入综合农业规划之中。台湾从省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形成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除了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有明确的规划布局以外,一般农园和农户自身也有近、中、远期规划。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休闲农业后期的发展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2.重视研究。休闲农业的综合特征以及多样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机构的协助与扶持。台湾相关部门机构在做好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同时,会根据休闲农业产业需求,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诸如经营模式研究、服务态度与服务行为关系研究、提升竞争力的研究、农园规划建置研究等。目前台湾大学、台湾成功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相关专家以及不少科研机构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与当地的休闲农企联系密切,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开展技术培训等形式对企业发展提供帮助。

(三)健全法规,规范管理

1.健全法规。休闲农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台湾“农委会”主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法律依据是“农业发展条例”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休闲农业规划、登记及运营,均须遵循相关法律规定。

2.规范管理。“农委会”作为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负责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标准的制定,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当地休闲农企进行审查评估与考核管理,确保休闲农场、农园或是民俗村落都能够依法运营,避免无序开发和恶性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增强盈利能力。

(四)培植专才,创新经营

1.培植专才。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相关专才培养,致力培植专业团队,从市场定位、价值分析、项目策划、设计建造、招商营运等方面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了适应台湾休闲农业蓬勃发展的需要,台湾很多大学都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其中有5所大学在企业管理系设了休闲农业专业,有十余所大学在旅游系统设立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培养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2.创新经营。把农产品不当农产品看待,而当成体验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特点。依靠当地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农渔特产,创新经营,构建不同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首先,大力开展网络宣传促销,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做到“足不出户,了如指掌”。其次,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横向联合。第三,开发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提升休闲农业品位。

三、台湾经验对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琼台两地同属岛屿型经济,在地理气候、土地面积、农业资源和人文习俗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两岸三通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休闲农业成为两地合作的焦点,台湾的经验结合海南的资源,两地休闲农业合作和发展前途光明。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搞好规划。借鉴台湾经验,由政府牵头制定全省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通过细化目标、强化责任,形成“主要领导决策部署,分管领导组织协调,职能部门归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实施,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虽然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但海南休闲农业以民营企业家、农民自主开发为主,大多处于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任由经营者盲目的投资与开发。海南要把加强规划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以规划促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海南各地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城镇发展规划、城市规划等相衔接,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

(二)创新发展机制,规范行业管理

海南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借鉴台湾发展经验,创新体制机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投资融资、农民参与四个方面机制创新,逐步形成保障、促进休闲农业科学发展的工作机制体系。

海南目前还没有休闲农业专项法规和行业标准,整个行业的发展缺乏相关法规的约束和行业标准规范,容易导致无序竞争甚至损害游客利益。因此,海南迫切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台湾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强制规划项目,严格审批制度,设立准入门槛。台湾采取的进行先期发展指导,以休闲农业区和休闲农场两种不同的准入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并伴随着休闲农业的深入发展进行相应的法规修正,以保证发展的正确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模式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海南参考借鉴。

(三)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政策扶持

海南各相关部门需要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为休闲农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认真落实乡镇企业治乱减负有关政策,从严查处“三乱”行为,依法保护休闲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银信部门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重点,完善有关政策,适当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信贷额度。积极培育和发展休闲农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及中介服务组织,加强指导和服务。大力加强休闲农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加强与旅游部门的合作,促进农业与旅游的结合,建立农业旅游网络体系。

休闲农业要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海南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支持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建立相应的专门机构、支持和引导好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制定创业优惠政策、培育市场氛围、提高劳动者素质、统筹安排项目等方面。

(四)突出产品特色,开发精品线路

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竞争中的关键要素。海南在借鉴台湾休闲农业经验的基础上要突出自身的地方特色,不能照搬全抄。海南休闲农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依托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如热带特色、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景观、温泉景区、海洋渔业、生态环境、地方文化和黎苗风情等特色,以海南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休闲农业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之路。

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台湾有针对性地开发休闲农业主题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如:自驾旅游、青年旅游、校外教学之旅、银发族养生之旅、花卉生态农特产之旅、原住民传统祭典之旅等。海南可以借鉴台湾经验,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主题和精品线路,以适应市场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五)实施人才战略,促进相互合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而作为一个教育相对滞后的省份,专业人才缺乏是当前限制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海南目前仅有海南大学开设“观光农业”专业。因此,实施人才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既是相关企业的紧迫任务,也是各级政府和各大科研院所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大投入力度的项目。海南应当学习台湾的先进经验,建立健全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体系,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琼台两岛文化传统背景大体相同,自然资源相近,农业形态相似,经济互补性强,休闲农业合作潜力巨大。把台湾的发展理念、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特色方面的优势,同海南的劳动力、土地、市场、自然资源等优势结合起来,可推动两岸休闲农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琼台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免税”的政策优势,开发休闲农业精品路线,打造无障碍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区。当然,海南在借鉴台湾经验的同时必须要突出海南当地特色,不能照搬全抄。

四、结束语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与台湾的农业合作。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由此可见,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将是海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海南休闲农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健.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1):288-291

[2]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一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8):16-20

[3]彭溢,车轮.台湾“金点子”破解我省休闲农业突围“密码”[N].黑龙江日报,2009-08-14

第5篇

【关键词】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

一、前言

观光农业是体验经济时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崭新路径,这种发展模式,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发展旅游观光,提升农业附加值。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进行有机结合,以农业生产带动农业观光,是休闲农业旅游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值较低,农业资源利用程度不够,这种情况下,限制了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提出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战略观点,注重结合体验经济特征,对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就其战略发展目标,进行了相关预测,为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崭新道路。

二、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优势———以YJ村为例

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战略发展分析过程中,结合了长春市绿园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实际情况,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关探究。长春市绿园区YJ村地理位置优越,四季分明,夏季气温平均在26度左右。YJ村以葡萄种植业为主,并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观光点,可以让游客体验到较好的风光。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YJ县从2003年开始发展葡萄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村党委积极争取国家农业建设投资,建立了“静珠葡萄生产基地”,并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发展旅游观光行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加强了对产品品牌的宣传,提升了“静珠葡萄”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外来游客观光[1]。在发展葡萄种植业的过程中,还开展了蔬菜种植业,开展了生态旅游。游客可以在葡萄架下现吃现剪,品尝新鲜的葡萄。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村党委还设置了相应的餐饮业,主要以地区特色为主,以“杀猪烩菜”等东北特产,让游客品尝东北特色的食物。这种发展模式下,为YJ村农业提升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没有开展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YJ村人均年收入在9000元左右,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人均年收入高达13000元。

(二)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以YJ村为例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对于YJ村实现更好地发展和进步来说,较为不利。YJ村休闲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旅游景点的设置,多以观光和品尝为主,对深层次体验开发较少。据相关市场调查显示,有50%的游客满足于现阶段YJ村的旅游情况,30%的游客基本满意,20%的游客认为,YJ村的旅游模式太过单一,不能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2.经济发展相对落后。YJ村在发展过程中,人均GDP虽然达到年平均13000元,但是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村里的道路仍然有泥路的情况,导致在发展观光行业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局限。3.思想认识存在一定的缺陷。YJ村休闲农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人均GDP收入也在显著提升。但是受到小农经济的发展,YJ村的旅游观光行业进展缓慢,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不能够很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农民对休闲农业旅游这一崭新概念认识不足,农业资源开发程度较低[2]。

三、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以YJ村为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1970)一书中提到:“服务经济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则是体验经济,如何对体验经济时代特征进行把握,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进步来说,将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在体验经济背景环境下,如何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进步。

(一)注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

YJ村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是更好吸引游客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关键。对此,YJ村要注重加强村内交通建设,改变原来的土道,使道路设施得到有效完善。同时,要丰富现有的餐饮业和住宿业,提升餐饮和住宿环境,提高YJ村的旅游接待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注重丰富旅游资源,增加乡土民情的旅游特色,提升游客满意度,为YJ村带来更多的游客资源[3]。

(二)加强观念转变

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对于这一行业的发展,同样有着重要影响。对此,YJ村党委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将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旅游巨大发展前景向农民进行讲解,让他们意识到休闲农业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在进行宣传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主要将其优势进行分析和宣传,能让农民真正意识到这一行业发展带来的“实惠”,提升农民积极性,这样一来,才能够更好地促进YJ村休闲农业的发展和进步。

(三)加强市场开发

市场开发过程中,强化对资源的应用,是提升经济效益和促进发展的关键。YJ村在发展过程中,相关资源应用不足,限制了其发展。对此,YJ村要注重立足于现阶段发展情况,能够对自身的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更好地吸引游客,以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和进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体验经济时代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战略构建问题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YJ村的情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并就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YJ村的情况,我国其他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过程中,可以借鉴YJ村的经验,并注重对自身情况的结合,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自身的发展。同时,基于体验经济时代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要注重对资源优势的把握,这是休闲农业旅游更好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德红,周志宏.论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应用[J].江苏商论,2011,01:78-80.

[2]章继刚.发展创意农业建设美丽中国———2012~2013中国创意农业体验经济发展研究报告[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3,01:53-58.

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山东济宁

中图分类号F592.7;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322-02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农业旅游节庆是以吸引大量旅游者和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主要目的,并以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竞技、农作物、土特产、物产、地理优势、气候优势、遗址、胜地、古迹等各项资源为依托,围绕农业、农俗、农事及相关资源为主题开展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庆典活动和公众集会[5]。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围绕休闲农业策划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节庆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微山湖荷花节、泗水桃花旅游节和中国泉乡(泗水)泉水节、梁山莲台祈福休闲万人庙会、梁山春节水浒游、曲阜市大樱桃采摘节、邹城草莓采摘节等。开展这些节庆活动让游客体验到观赏、采摘快乐的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农副产品的销售。济宁市的农业节庆活动主要集中在瓜果菜及各种作物的开花期和收获期,活动内容多为观赏和采摘,活动时间非常集中,客流量大,在节庆活动期间出现了停车难、就餐难、住宿难等问题。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休闲农业企业涉及农业、旅游、经贸等多行业,管理部门多,管理上分工不明确。目前,政府尚未制定休闲农业企业发展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难以管理。济宁市休闲农业起步晚,尚未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在门票定价、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服务上缺少管理规范,难以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 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 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 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5] 潘虹,张岩丽,刘英.农业旅游节庆开发研究――以“泗水桃花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26):12820-12822.

第7篇

关键词:北京市;休闲农业;互联网意识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4 -03

近年来,休闲农业已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到休闲农庄度周末成为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休闲农业潜力巨大。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处在口口相传、网络黄页的阶段。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掀起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讨论热潮,农业部也明确提出推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对休闲农业的互联网转型升级研究,国外的研究较少,聚焦在网页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等初级层面。Z. 等(2013)建议整合web2.0及信息推荐技术应用在休闲农业上。国内的研究才刚起步,学者们意识到了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的促进作用(覃子珍,2010)。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以休闲农业的关键主体―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为出发点来研究,经营者对互联网的认识、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对互联网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运用互联网改造休闲农业的深度和速度,并进而影响到休闲农业这一能够极大提高农业附加值的新型业态对我国农业及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及进程。因此,本调研将以北京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互联网意识,为北京市在休闲农业与互联网+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一步。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调查研究目的

本项目对北京休闲农业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进行调研,找出经营者们在利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农业改造方面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北京休闲农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二)调查研究方法

本调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问卷的调查对象是北京郊区农庄的经营者,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

在深度访谈中采取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即根据提前设计好的问题与访谈对象进行访谈,随后根据问题的不断深入,灵活机动地加入新的问题。参与访谈的人员主要是农庄的高层管理者,共访谈了8个人,每人的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深度访谈的目的主要是了解阻碍农庄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因素。访谈的预设话题集中在: 1.受访者对互联网的了解及使用程度;2.受访者对“互联网+”的理解;3.受访者对同业使用互联网作为经营的工具的认识;4.受访者对未来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的看法。深度访谈的目的是验证问卷的结果,并从问卷的结果中找出深层次的原因。

二、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调查结果分析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分析

此次180份有效问卷中,男性被调查者占到52%,女性占48%。在年龄分布上,3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占到67%,30岁以下的占到33%。在学历方面,大专生所占比重较高,达到42%,本科及以上占到33%,高中(中专)及以下占25%。被调查者中56%是高层及股东层级的人员,中层管理者占到34%,一般员工占到10%。在被调查者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来看,71%的人员对互联网使用的年头在5年以上,对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非常熟悉,能够利用它们进行各种应用。

被调查者所在的农庄83%都成立了5年以上,农庄的规模在10-50人的达到了79%。农庄的客户以北京人为主,通过口碑相传、互联网广告及传统广告形式来推广自己的农庄。被调查者对目前的旅游网站都比较熟悉,特别是熟悉驴妈妈、携程、去哪儿的被调查者最多。从以上基本信息可以看出,北京农庄的经营者们学历水平较高,但年龄偏大,对互联网的使用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对业界的网站较为熟悉。

(二)农庄的互联网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调查数据显示,85%的农庄没有自建网站,即使农庄自建了网站,网站也不具备电子商务功能,仅具有农庄形象宣传、广告的功能。农庄与其他互联网网站的合作,主要以驴妈妈、携程、去哪儿这三家为主,甚少与百度、门户网站等进行合作。农庄在网上开展销售的时间普遍在5年以内,有的甚至只有1~2年。而通过互联网销售带来的客户在50%以下的占到87%,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农庄的经营者目前并不十分看好互联网在农庄的发展中的作用,他们的客户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口碑效应或者公司客户,由合作网站或者互联网广告导引过来的流量不是很多,这使他们比较质疑自己花在互联网上的费用是否值得。

(三)普遍看好网上农庄的未来

尽管对目前在互联网上的花费是否合适有一定质疑,但是95%的农庄经营者都认同网上农庄能对未来带来更好的收益,他们认为互联网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未来的各行各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96%的人非常赞同网上农庄对农庄的未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且是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是未来的发展潮流。这一结果也可以看出总理的讲话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之后政府各种各样的文件特别是农业部的文件都一再强调互联网的作用,使农庄的经营者在思维上有了巨大的变动。98%的人非常赞同农庄的经营者需要具有互联网思维,懂得如何在互联网上宣传自己的项目以及销售、接待等一条龙服务。

(四)对网上农庄的经营管理了解不多、不知道如何去做

在政府的大力宣传下,尽管农庄的经营者已经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但具体怎么运用到农庄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的经营者非常迷茫。有40%的农庄经营者在面对“我对互联网了解得不多,也不会让农庄在网上进行销售”的问题时还是选择了“同意”。79%的农庄经营者认为网上农庄需要太多的专业计算机技术,不适合一般的小农庄或者农家乐,只有10%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75%的经营者都非常同意网上农庄就是把农庄搬到网上,农庄的管理不需要进行大的变革。但同时他们也承认,经营网上农庄太耗费精力。

在具体的做法上,更是分歧严重。比如,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农庄在互联网上进行营销活动,成本太高,不值得做,只有33%的人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认为网上农庄能够节省如电视广告、实地宣传等传统广告的费用。而多数农庄在网上销售时并非源于自己的内驱力,而是因为看到其他农庄在网上开展业务活动了,迫于同业竞争的压力,不得已必须这么做,这个比例高达78%。但是在具体的做法上,51%的人在对待与其他网站合作的时候,是否通过他们进行销售方面却选择了中立的态度,无所适从。同样,认为自己农庄的生意很好,不需要在互联网上营销的人也占到了将近50%的比例。而将近55%的农庄经营者认为即使农庄的网上宣传和实际的情况不太符合时,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大。他们这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况更容易招致消费者的不满,而更多的网上负面评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消费者的选择及消费行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互联网的规则及运行规律没有掌握。

(五)在互联网背景下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认识偏差

受同业竞争的威胁,农庄的经营者大多意识到了要为消费者更好地提供服务。89%的人非常同意网上农庄主要是依靠当地特色景点和特色小吃吸引消费者。90%的人非常认同网上农庄应该靠自己的特色项目(例如:钓鱼、捉鱼、单车骑游等等)来吸引消费者。但对于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共识的商家要提供免费无线wifi的基本需求,70%的农庄经营者都认为不需要花费成本在农庄里安装无线网络开放给用户免费使用。这说明了在传统的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或者说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方面,农庄已经认识到了要有特色,而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智能终端的大幅度应用这一大背景下,对消费者新的需求的变化及微妙的心理还没有准确把握,如何在互联网的情境下,更好地研究消费者心理学,提供更好的符合他们特点的优质服务还需要继续努力。

(六)普遍认同政府应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

近几年,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特别是智慧城市、智慧旅游等方面制定了一些政策、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也使得农庄的经营者99%都认为需要政府推动才能实现农庄的网上经营。在实地的深度访谈中,这一说法也得到了验证。农庄普遍居于北京郊区,甚至有的更加偏远,基础设施方面有些还不完善,对互联网+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政府来建设。对由于“互联网+”而产生的各种费用农庄希望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如学习新的技术产生的培训费、购置电脑及上网等产生的费用、自建网站产生的费用等。经营者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推动网上农庄的发展,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支持休闲农业的互联网化改造。

三、影响北京市休闲农业经营者互联网意识的主要因素

本次调查主要以业态比较完整的休闲农庄为调查对象,调查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从问卷及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影响他们互联网意识的因素多种多样,自身的受教育水平、生活环境、经济状况、生活经历、个人视野等,其中政府、行业、教育是三个主要影响因素。

(一)政府

政府在“互联网+”的推动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方向指向哪里,各种相关的政策、资金、人才就会向哪里汇聚。近年来,政府花大力气打造智慧城市、智慧旅游、休闲农业,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这些从上到下的一系列举措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触动,虽然许多休闲农庄的经营者对具体怎么做还没有概念,但如何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的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他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二)行业

互联网上已经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旅游网站使行业内的信息更加透明,也加剧了休闲农庄之间的竞争,竞争的压力迫使农庄的经营者改变原有的思路,从新的角度新的方法来进行思考,而同业模仿则成为快速改变的一个捷径。因此,我们发现了一种集聚效应,周边农庄上网越多或者与携程等旅游网站合作越多的地方,其他农庄更容易把业务搬到网上。相反,越是不怎么用互联网的农庄聚集的地方,其周边的农庄也不怎么用互联网。因此,行业互联网化的成熟度直接影响了农庄经营者的互联网意识。

(三)教育

这里的教育有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农庄的经营者在过去所获得的教育,即他们已经达到的教育水平,另一个是指再教育。农庄的经营者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从前文中我们已经描述过,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占到75%,教育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他们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接受能力普遍较快,这也是为什么他们都认识到互联网对行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同时,他们也需要不断接受再教育,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社会上出现的或者流行的新事物,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与人沟通,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才能不断把互联网意识变为互联网行动。

四、提高互联网意识、转变互联网行动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大互联网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首先,当地政府要根据中央和农业部的相关文件,加快制定“互联网+”与休闲农业融合的具体规划,以规划来指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其次,继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再次,政府需要制定优惠政策,拿出一部分资金,扶持互联网基础薄弱的经营者,加速互联网化转变。

(二)加强跨界合作及业内合作,多渠道促进发展

当地政府需要积极引入第三方商业网站,促进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其对接、合作,推动休闲农业真正触网。发挥互联网化比较好的同类农庄的引领及示范作用,其他经营者需要向他们进行学习,加速互联网化的转化。与互联网行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发自有网站、APP应用,为实力较强的农庄打造自己的专属平台。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培训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的深度与广度,使更多的经营者知道互联网对休闲农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宣传的深度,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对如何进行互联网改造的具体做法进行宣传、推广。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休闲农庄互联网应用情况,促使他们更多地从网络渠道了解休闲农庄的情况,从客户端倒逼经营者加速互联网改造的速度。

加大培训力度,举办形式各异的培训,如讲座、培训班、论坛、研讨会等。通过让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与政府、企业、学术界等人士进行交流,深度获悉行业发展状况、未来努力方向、具体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化从思想意识层面到具体操作层面的转化。

参考文献:

[1]Duk-Byeong Park,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in rural tourism: A Korean case study,Tourism Management,2009,(30).

[2]Claire Haven-Tang, Local leadership for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Adventa, Monmouthshire,UK,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2,(04).

[3]Hardesty, Shermain,Agritourism operators embrace social media for marketing,California Agriculture,2011,(65).

[4]覃子珍.利用网络平台促进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J].热带农业科学,2010,(01).

[5]孙逊.物联网技术在休闲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