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20 10:19:41
序论:在您撰写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0-01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新的环境资源危机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乃至整个世界首要的发展战略首选。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起步较晚,尽管有大量的国外经验可以借鉴,但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并不轻松,仍存在着一些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克服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意识滞后。近年来,保护资源环境的工作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节能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仍有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对此漠不关心。森林、矿产资源保护不够,过度和非法开采现象严重。公众对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参与也不足,很多人在理论上认同环境保护,在行动上却背道而驰,乱丢垃圾,使用不必要的一次性商品,以及崇尚过度包装的现象比比皆是。
2.相关技术落后。我国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限制了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的关键技术设备只有15%能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70%的设备处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20年。在资源的综合利用方面我国虽然有国际水平的技术,但绝大多数都是简单的原始的二次利用,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仅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我国每年生产新轮胎1.01亿条,产生废旧轮胎约3000万条左右,其中400万条得到了翻新,仅占新轮胎量的4%。据测算,每翻新一条轮胎可节约橡胶4千克,碳黑2千克,尼龙帘布1.7千克,石油18千克,钢材1千克。只要我国的旧轮胎翻新量达到国际一般水平,节约的资源量就是很可观的。其他的废金属、废塑料、废橡胶、废纸张的回收利用,也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环境法律不健全、执法不严。从长远利益上来看,循环经济是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决定了其无法通过市场自发地实现循环经济。因此,自从循环经济提出以来,各国通过经济刺激、法律保障等多种途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改变环境的“公共物品”性质,循环经济才逐步由开始的强制推行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选择。中国目前的政策法规、社会机制严重落后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机制落后成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
4.政府推动机制不健全。由于利益主体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国家政府的态度是积极和明确的,但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搞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实现地区间的交流互补,或对循环经济可能带来的对本地优势产业的冲击有一定的顾虑,因此在实行的过程中有所保留。环保部门是比较积极努力,而经济部门则比较消极松懈。循环经济是一门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科学和严格的管理是推行循环经济的重要条件,除了需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完备的办事规则及操作规程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外,政府相应的推动管理机制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依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和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教训,发展循环经济应建立节约循环型社会。建立循环型社会需要不同的利益主体的共同努力,齐头并进。政府、企业和社会团体等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1.建立和落实法律体系。建立和落实循环经济法律体系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完善配套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当前我国关于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从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循环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有效的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循环型社会的形成。
2.完善相关政策。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府可以从经济、管理政策、技术等方面加以引导。如:设立专项基金对废旧物处理进行补贴,建立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建立多元回收和集中处理体系, “绿化”现有产业,大力发展环保节约型产业;国家财税部门应当推行对使用循环再生资源所生产的产品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要求生产商采用绿色设计,承担回收处理责任,鼓励企业使用循环再生资源,延伸生产者责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3.示范推广。以山东省为例, 2010年山东总能耗达到3亿吨标准煤,能源保障缺口巨大。针对这种资源现状,山东通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循环经济的规模发展。2010年,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2%左右,由1.28吨标准煤降到1吨标准煤;万元GDP耗水量降低30%,由112.95立方米降到80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90.1%提高到95%;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山东实施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建设、环境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等循环经济10大工程。为节约矿产资源,开展铁矿、金矿等矿种的开采回采率专项检查,达不到标准要求和整改不合格的将依法关停。
4.发展生态工业园。当企业内部节能减排机制改善到一定程度时,往往遭遇“瓶颈”,进一步削减污染需要很大的投入,如果能与其他相关企业联手,通过废物交换和循环利用等手段,达到以废治废、以污养污,使甲企业所生产的废物成为乙企业的原料,逐步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环状利用结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料和垃圾中,至少有60%的原料可以再循环利用。生态工业园区由于它克服了单个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而日益受到重视。
5.全民参与。政府机构带头行动,通过媒体参与、典型宣传、倡导绿色消费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活动。使全民增强资源忧患意识,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关键词:工业企业;循环经济;企业发展
一、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意义
循环经济的内涵是指在社会这个统一环境内,企业的发展中考虑从资源利一产品生产一产品报废的整个流程中对于资源的历来性降低,通过生态化、可再生的、可重复利用的资源来代替传统的直接消耗性资源,其本质是让工业活动符合生态和谐发展这一目标的要求。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不加限制的利用和消耗一方面造成了资源的国度浪费,另一方面也由工业活动所产生的附加产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这种发展模式最终只会使工业发展最终无资源可利用、生产的废弃物增加、大量遗留废弃物无法处理,最终会彻底影响工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的和谐生活。
而在我国,早年为推动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长期性的完善考虑,注重短期的经济收益,致使近年国内环境问题逐渐恶化,因此循环经济模式的推广成为当年只管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说,良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可以推动资源的合理开发模式的研究,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降低资源消耗,保证国内可用能源资源的长期储备;降低废弃物产出,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循环经济要求的科技提升能够带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科技、经济、环境的发展逐渐进入一种互为促进的循环状态;循环经济激发的绿色消费模式也会大大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从社会整体的意识层面上改善环境问题。
二、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2002年,我国初次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并推动工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003年-2005年,我国开始制定出各类相关政策强制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2005年国务院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2007年中央财政新增70亿元节能奖励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当年中央财政安排27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200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最终确立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注意必要的经济发展要求。
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至今较为明显特点有三个:一是工业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以及清洁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容易形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关键点进行直接性的干预和改善;二是全国范围内推广的园区化经济发展模式,园区化的模式能够很好的对于企业进行规模性的监管,还能很好的进行园区内的资源重复利用;三是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主要在于循环经济继发的消费模式等的转换。从整体的发展模式上看基本做到了对于循环经济这一意义的认识与措施制定的,但是还存在这许多的问题: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的不够完善,目前只有国家法规,许多地方性法律法规没有出台,没有细节性、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使得法律效力不能全面发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国内在循环经济的管理上还未形成完整的管理体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代入感所形成的新模式推广压力,传统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深入人心,而且短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实施过程简单,因此许多企业对于循环经济模式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使得循环经济很难全面性的开展。
三、我国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改善措施
第一,全面性的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的经济模式也有所不同,国家级的经济政策在制定时是考虑了普遍适应性的,因此在某些特殊经济地区应用时还会存在不足,因此,地区性的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要进行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机构,企业内部要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充分的认识,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机构的设立,要做到监管到位,能够及时的提供合理建议及政策信息。
第三,大力推动生态化发展的科技研究,科技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尽早的得到成果就能更早的进入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循环,提升自身的长期竞争力。
关键词:钢铁企业 循环经济 合理措施
一、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
循环经济可以说是与资源环境和谐共生的经济运作模式,是我国当前大力追求低耗能、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路径。传统钢铁企业的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点,面对当前大力倡导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呼声,钢铁企业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头等大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能有效解决受到资源制约的瓶颈,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以及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并且适当降低钢铁生产成本,转化经济增长方式,提升钢铁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使用年限,进而做到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推动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业升级。为此,研究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不仅对企业发展,还是对社会发展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措施
1.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钢铁企业大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真正处理好经济和循环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与节约资源不能简单的划等号实现,也不能将其凡是节能环保的都界定为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含循环与经济两个层面的内容,这里的循环指的是投入资源,然后生产产品,最后消费的整个过程,实现全部资源的回收以及综合利用再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充分依托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实现资源效益的最大化,这主要包括三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保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对难以使用自然力循环经济模式,可以认定为是循环经济工业模式。其中,在物质层面上来讲,可以认定为是循环但是从财务方面来说,是不经济的,可以将其认定为是循环经济被动模式;反之,则为循环经济的主动模式。对循环经济中的被动模式,可以充分营造并实施具体的条件,清除循环障碍,将被动模式转化为主动模式;这对主动模式来说,应该讲循环经济所认可的工艺路线当成是技术政策,并且对其实行多个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
2.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
循环经济是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不能在社会发展中自发出现,各大按经济主体或者是部门也不能全部自觉实施并且实现自身的强有力的协调配合,这需要坚持从当前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首先,经济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国家,其资源问题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循环经济发展的侧重点是存在差别的。例如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减少并且对废物进行再次循环使用;从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来看,我国还处在中级阶段,重点是有效减少资源上的浪费,提升资源的整体利用效能,并适当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我国钢铁工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话,需要从实际国情出发,坚持走适合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其次,法律与制度形成了一个国家基本的社会游戏规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并不是对因为人的行为所造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与法律不健全的后果。为此,法律为经济发展的外部强有力保障,但制度和制度上的创新能力确实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系统来说,需要坚持形成市场推动、政府主导以及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综合性推进机制。还需要指出的是,因为政府主要是对市场失衡进行校正,经过对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探寻循环经济不断成长的发展空间。在产业政策、政绩考核、城市规划以及转移支付等多个方面可以形成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利的制度空间。完备的法律政策体系是钢铁企业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备保障。
3.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
钢铁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全面综合利用资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实现钢铁企业资源消耗达到减量化,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对再生金属的重复使用。钢铁企业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进行转化,实现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集约化,对高污染、高耗能、低产出的传统技术及时加以淘汰。下大力气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共性,尤其是大力推动关键技术以及推动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
钢铁企业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以及节约资源,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且适当提升机械设备本身的技术含量,采用清洁生产等技术方式对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进行控制,提升生态设备技术在整个企业经济发展中的运作率,比如当前大力倡导的现代生态技术,就能较好实现经济的发展中有关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在最初的工艺设计以及后期产品的研发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去全面考虑到生态与经济间的协调关系,让产品在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达到最小甚至是忽略不计。绿色钢铁生产技术应下大力气往新工艺、新流程方向发展,也即是生产流程短、生产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生产的整个过程能实现往新的流程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该寻求针对当前资源使用方面的替代技术,能够代替当前的有害材料,从而实现最大程度降低钢铁生产者过程中能源资源的能耗。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减少原料的用量,与此同时,在生产大量钢铁产品的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减少废渣排放,进而实现走精品战略的目标。
4.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
不能将循环经济简单认定是节能和环保,要从根本上实现循环经济,需要减少资源的整体投入量,减少有关废弃物的排放数量,并且还需要进一步既加大对废弃物的整体回收使用率,最大程度对循环使用中的资源进行再次回收利用。钢铁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载体,是生产工艺复杂、系统庞杂的大型工业生产系统。包括了炼钢等主体生产工序的同时,还包含大量的蒸汽等辅生产系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是钢铁生产企业需要对能源资源进行最佳的配置,对工艺流程加以优化是实行资源配置的前提,只有做到优化工艺流程,就能做到对相关因素利用的最大化。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能源的回收利用。钢铁企业属于能源资源相对密集型的产业,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能源的管理水平,对资源能源进行全方位的利用,提升资源能源的回收利用率。钢铁企业为了回收利用能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一是,强化对能源资源的回收利用;二是,最大限度将制造的流程缩减到最短,并且采用新的节能技术;三是,切实利用好能燃烧的塑料等来代替生产用燃料,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四是,尽量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比如石油,大力研发新的清洁能源;五是,对企业钢铁生产结构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总之,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企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认清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对企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为此,钢铁生产企业需要钢铁企业科学协调好循环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钢铁行业发展的法律政策体系,大力推广使用新生产技术,钢铁企业源头减量化,优化工艺流程,回收利用能源等措施,推动钢铁生产实现再次实现新突破。
参考文献:
[1] 程君. 浅析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J]. 河北冶金. 2011(02)
[2] 常艳君. 钢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分析[J].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11(01)
关键词: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012-01
电力工业是能源生产和转换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无论电源和电网。在建设和生产运营中都需要占用或消费包括土地、水、各种原材料等资源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类能源。根据能源转换种类的不同,还会不同程度地产生污染物和废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电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不仅影响电力工业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资源限制及环境压力是制约电力工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电力工业是实现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 优化电力结构,合理利用资源
1.1 “以大代小”,向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发展
限期关停高耗低效、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建设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率、节水环保型燃煤电站项目,调整火电结构。促进超临界循环流化床发电技术、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高效洁净的燃煤发电技术大规模商业化。据有关资料介绍,以600MW机组为例,亚临界机组煤耗为295g/kW・h,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86g/kW・h,超超临界机组煤耗为275g/kw・h,如果机组容量进一步增大,煤耗还要降低。
1.2 发展高效清洁煤燃烧技术
近十多年来,高效率燃气轮机技术得到广泛应用,IGCC、CFBC和PFBC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已相继建成示范电厂并开始商业运营。分散型电、热、冷三联供装置和大幅度提高电力用户终端效率的各种新技术、新装置也相继出现,自动化程度、可靠性和经济性能好的输变电技术将成为发展的主流。目前,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机组的80%,发电量中的水电等可再生能源比重较低,今后要优先发展水电,鼓励发展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
2 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效率
2.1 提高电厂用水效率
电厂含煤废水、净水站自用水、生活污水、化学酸碱废水及循环水处理后再生废水等处理后要排入复用水池。主厂房内的二次用水采用闭式循环供水系统,只需补充少量盐水;主厂房外工业用水因水质未受污染,应全部回收至循环水系统。推广干除灰系统和干贮灰场,减少除灰用水。火电厂应有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
中、小型电厂可将凝汽式机组和抽凝机组改为低真空运行循环水供热系统,将凝汽器作为一级加热器,利用排汽的凝结热加热循环水,用循环水代替热网水供暖,从而利用了循环水的排汽凝结热。
2.2 电厂粉煤灰利用
目前粉煤灰排放大多是湿排,据估算。我国排灰用水多达10亿t/a,粉煤灰排放量每年超过1.6亿t。历年累积堆放总量已超过10亿t。随着干式输灰及灰渣分选技术的发展,电厂灰渣综合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2003年以来,粉煤灰综合利用率为60%,利用量约1.2亿t。
2.3 脱硫副产品利用
目前,电厂烟气脱硫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一石膏湿法脱硫技术,石膏作为脱硫副产品能否有效利用,是燃煤电厂脱硫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国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用于水泥和土壤改良等领域。现在也有人提出用石膏制取硫酸的工艺,或将石膏加入回转炉内,再添加其他成分生产水泥熟料。
除了石灰石一石膏脱硫工艺外,要进一步研究在氯碱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氯碱一硫酸钠法或在氨工业基地附近采用氨一硫酸氨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使脱硫副产品能回收利用,增加运行收益,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采用氨法脱硫工艺,把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污染物生产硫酸氨产品,用于化肥生产,变废为宝。在选择海水脱硫工艺时,要考虑排出的浓盐水能否作为盐化工的进料,以减少盐田面积。
2.4 固体废弃物及城市垃圾等综合利用
将劣质燃料如煤矸石、石油焦、城市垃圾等用于发电是综合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我国大中城市垃圾热值约3300~6200kJ/kg,燃烧1t城市垃圾可发电300~400kW・h。现我国城市垃圾清运量每年约1.14亿t,如有30%用于发电,其发电量也很可观。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要控制烟气中二恶英的排放,废水、废气的污染和燃烧产物的二次污染等。
3 加强污染物的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
3.1 烟气脱硫
国家要求进一步推动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建设,要求全火电厂脱硫机组在2005年底要达到3000万kW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300万t。要努力完善火电厂烟气脱硫技术标准体系和主流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规范;主流烟气脱硫设备的本地化率要达到95%以上,烟气脱硫设备的可用率达到95%以上。要不断优化脱硫系统设计,如脱硫烟囱的设计、烟塔合一的设计等。
3.2 烟气脱硝
国家对烟气中氨氧化物排放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法规,要求大型发电机组建设要预留脱硝位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脱硝技术的引进和示范工程建设。不同的脱硝技术其装置空间是大不相同的,要科学地、合理地预留位置,目前就应该对以后的脱硝技术进行定位。脱硝技术的选择要从安全因素、国产化的难易程度、国家以后的环保政策、工程的可行性和工程造价等多方面进行考虑。
3.3 烟气除尘
目前发电机组多采用电除尘器。为了达到除尘标准,采取了增加电场数和增加收尘面积的办法,但这些措施增加了投资费用和用地。要加快对电除尘器的设计改进,如采用低温ESP、移动电极式ESP或其他措施,以提高除尘效率,布袋除尘器(BF)有极高的除尘效率,适用于高比电阻的烟气,要扩大应用范围。
3.4 二氧化碳减排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强化发展模式的探索研究,因地制宜的引导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延长和拓展循环产业链条,使农村的经济结构、社会发展和生态效果都得到了很好的和谐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处于基础性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农村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很大益处,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开展,将会使农村生活环境更洁净,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对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持续建设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析农村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大量浪费、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不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材料,在加工生产阶段产生“垃圾”,而这些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又作为废弃物处理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这是一种粗暴掠夺资源、浪费资源的落后经济模式。针对传统经济的弊病,农业循环经济奉行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不滥用土地资源,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对农业现有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物质和能源都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极大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垃圾的排放,保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使农业资源获得最好的效益,在客观上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
结合当前形势,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更新农业经济发展理念,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循环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才能真正保障农业经济长远的发展,进一步在发展质量上提升农业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挖掘,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和难得的就业机会,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稳步发展。
2 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种发展具体模式
2.1 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有一种重要的循环系统就是基塘生态系统,是目前在农村比较容易实施的循环发展模式之一。鱼塘―台田系统是水陆相结合的生态农业人工创造模式,是根据生态学发展原理进行设计并实施的一种立体农业发展系统。这种模式主要针对华北地区低洼的地势,严重的内涝以及土壤中的水盐运动的状况,农业科技工作者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低洼地带的治理发展模式。采用鱼塘积水发展渔业,在无法搞农业种植的重盐碱地里,挖塘筑台田,因为台田地势高,地下水水位就会低一点,这样会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成为无盐碱良田,实际上就达到了台田地表的盐度的目的,对于改良我们这一区域的中低产田发挥重要作用,这样不仅能种植农作物,还能种植经济作物桑树养蚕,再在塘里养鱼养鸭养鹅,载重莲藕等水生经济作物,这就构成了鱼塘台田互相促进,资源良性循环的立体发展模式,也会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还会生产许多有机无公害产品,提高农民收入,体现循环经济的真正价值。
2.2 “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
从目前农业经济发展来看,“四位一体”的农业循环模式已经在较大的范围内使用,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范例。这种模式就是把农业资源充分地利用,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在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生态循环利用模式,四位一体模式指的是“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种植蔬菜”的模式,将温室大棚、养殖畜禽、生产沼气和种植蔬菜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四者相互补充,突出优势,构建一个生态能源统筹立体体系,在同一个地方实现沼气生产与积肥共进、种植蔬菜与养殖畜禽共存、创造能源与生产资源常规循环的高效农业生态模式。
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得到农村朋友的的普遍认可,要想在实施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就必须结合基本国情,因地制宜,制定出科学的规划方案,加强引导,跟踪管理,进一步挖掘农业经济的发展潜力。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3.1 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宣传和认识,推动理念更新
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发展观,认识到只有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让社会主义农村充实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在环保部门的牵头推动下,在地方政府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齐头并进参与其中。一是要利用新闻媒体和发放宣传材料手段,有计划地开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教育宣传,让广大农民树立环保意识,在生产生活中监督约束自己的不良生产习惯。二是认真制定和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环保和治理污染的财税金融政策,鼓励开发和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增强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取缔无法做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目标要求的产业项目。如果有了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加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的一致认同,将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会为推动循环经济在农村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3.2 政府强化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引导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缺少技术指导和实施不够规范的问题,譬如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何规划和管理引导,没有统一的标准细则;农民缺少必要的文化知识,在基础建设中投入巨大人力物力,但是困难重重;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中,虽然按照相关标准施肥施药,但是没有技术员的跟踪管理,出现农作物长势较差,病虫害增多,造成减产的不良效果,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政府应完善建立引导保障机制,通过健全综合决策处理机制,建立新农业科技推广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合乡镇农业技术科研、推广和普及的网络传播体系,同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思维,引导农民采用生态农业技术,稳步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十五”后期,邯郸市委、市政府为转变经济粗放发展的方式,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契机,在全社会确定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想,随后经过几年的部署实施和项目谋划,取得了显著进展:第一,资源综合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利用率不断提高,主要能源消耗指标稳步下降。第二,清洁生产试点工作步伐加快,一方面,通过清理和关停小煤矿、小钢铁、小水泥企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气污染和资源压力,为邯郸市清洁生产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清洁生产在纺织、化工、医药、钢铁、轻工等重点行业已全面展开,一些企业被列入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第三,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谋划与实施。全市在深入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在冶金、煤炭、建材、化工、电力、农业等领域谋划、筛选了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其中象永年紫山特钢集团、磁县六合工业园等循环经济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邯钢集团、邯邢矿山局等大型企业发挥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加快推进对循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并编制了相应的规划,初步为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打下了基础;组织实施的生态富民工程和秸秆气化工程,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也节约了资源,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
总之,经过几年努力,邯郸市循环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件已初步具备,有些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步。然而,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要求相比,全市还存在巨大差距。具体主要表现为:(1)产业结构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过高,直接导致能源的高消耗问题在短时期内很难从根本上解决。2006年,邯郸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7%,而在工业中,仅钢铁、煤炭两个行业的增加值就占到了69.2%;同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为2.34吨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3.6。
(2)产业、行业、生产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循环链接联系。目前邯郸一些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即使在这些项目中,产品生产环节之间、不同行业、产业之间仍缺乏必要的资源循环利用联系,更没有形成循环产业平台,这不仅使我市所谓的循环经济很大程度上仍属于传统的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也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协同联动发展,使循环经济难以在全市形成燎原之势。
(3)技术创新能力相对缺乏。加强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途径。然而,由于当前邯郸市科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尤其缺乏,且人才观念、体制机制、创业环境等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适应,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相对较差,这些无疑都制约了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4)实施措施尚待深入。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虽然邯郸市政府已出台了有关的实施意见、规划和政策,但在循环经济建设中应着力解决哪些主要矛盾、重点采取怎样的支持措施和组织对策,目前政府仍缺少深入具体的谋划和明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全市循环经济的扎实有效开展。
二、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措施
循环经济不是一种简单的资源集约利用和清洁生产方式,而是强调要在不同生产环节、行业、产业之间的链接循环中,实现资源投入的减量化、产品生产的清洁化以及生产废物和废旧产品物资再利用、再资源化。因此,根据循环经济的内在含义,在具体模式上必须以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为基干,有效推进和带动邯郸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且立足邯郸实际,围绕这种模式的实施和带动,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抓住重点 循序推进
循环经济建设是有条件的,它要以一定的资金、技术、管理、政策、理念为基础,以优化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前提。因此,发展循环经济,既要努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但也不能无视条件,不能不能为产业链而产业链,为循环而循环,必须根据实际,抓住重点环节、重点链条,循序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在生产环节上,要首先抓住当前邯郸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污染损害大的重点产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更新,实现产品生产中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和环境影响的清洁化;在循环产业链上,应对那些生产联系密切、并且通过循环切实能够实现废料或废旧产品、物资再资源化、再利用的产业链条予以优先构建,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开展其他产业链的整合延伸。要针对制约循环产业链构建中的重大技术和管理、政策等因素,集中采取措施予以克服调整。
2.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的空间载体作用
通过组建循环经济园区,将同类和具有协作循环联系的企业集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循环经济建设的规模效益,缩短企业之间的协作和循环链接距离,降低循环经济产业链的空间运行成本;同时通过园区有针对性的系统政策和配套服务,也可以提高有关循环产业链构建的政策效率、服务效率。因此,以循环产业链为模式推进邯郸循环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载体和环境支持作用。最近几年,为推动循环经济建设,邯郸市已有意识的规划组建了一批循环经济园区,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促进效果,但是目前园区建设整体上还处于初起阶段,不仅园区数量少规模小,而且由于进园企业较杂乱、协作联系差,加之围绕园区循环经济建设缺少系统的政策、技术、配套设施服务,极大降低了园区对循环经济建设的促进效能。针对这些问题,为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空间环境支持作用,今后邯郸必须进一步把强化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循环经济园区质量置于突出地位。
3.建立科技支撑体系
针对当前邯郸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的技术制约因素,今后必须加大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科技投入,支持企业、科研院校投入对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技术研究开发。要组织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共同研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中的共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重点对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等技术进行研究与试点开发,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园区和城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重点发展精加工、能量梯级利用、工业废弃物零排放、农业节水灌溉、可再生能源、资源替代材料等技术和项目,加快设备的更新改造。
4.建立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邯郸循环经济建设,一项基本原则就是要处理好企业微观效益和社会宏观效益的关系,既要通过循环经济建设使企业增进收益,同时也要防止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损害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此,就需要确立有关的制度政策:一是强化法治建设,依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实施我国已经颁发的《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相关法规。根据国家和河北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邯郸市实际,适时出台《邯郸市清洁生产促进条例》、《邯郸市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邯郸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明确相关企业在促进和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行企业回收和利用再生资源的责任制度。二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把发展循环经济列入政府投资重点,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循环经济。要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三是明确资源的产权关系,实施资源产品有偿开采与使用。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进程,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资源及加工链条中的价格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用“需求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取代现行的“成本+利润”的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规范重点行业的环保、安全、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
[关键词]循环经济;法律;建设;完善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8-0177-02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是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的一种闭环经济形式。循环经济与传统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使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最小的负面影响,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共赢”发展。循环经济能在不同层面上把生产和消费有机地联系起来。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最佳方式,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必要手段。它是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客观要求。进行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制度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性保障。因此,对此问题必须进行研究,分析法制建设状况,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措施。
1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法律制度建设状况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取得许多成就,保障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法律法规和指标,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制定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名录,建立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
(1)发展规划制度与总量调控法律制度的建设。我国地方政府根据区域功能区划、资源赋存条件和环境状况对于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和综合利用活动。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建设用地和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遏制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和结构调整。
(2)评价指标体系的法律制度建设。我国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反映我国基本国情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资源产出、消耗、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规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对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总体定量判断提供了依据,这些法律制度建设为各地、各行业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法律依据。
(3)责任延伸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法律法规建设。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规定了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界定了各个经济主体的回收、利用责任。《清洁生产促进法》中规定了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企业监管制度。我国推进了重点行业、企业、工程的节能降耗。严格限制了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及工业园区的盲目发展。
《循环经济促进法》对产业市场准入制定了规范性的规定。如鼓励、限制和淘汰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等。并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引导了产业投资和发展方向,发挥了国家调控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提高了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了产业发展环境。
2 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与循环经济模式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和政策体系。由各地的行政手段来规范循环经济建设,辐射范围小,持续效果不稳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健全,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严重。
(2)一些企业规模较小,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效益比较困难。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较少。企业参与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部分企业在生产中片面追求局部和近期经济利益,发展循环经济缺乏紧迫感、责任感和能动性。
(3)发展循环经济的公众的参与程度不够。已出台的相关法律制度也未对环境保护或循环经济中“公众参与”的行为明确化、制度化,造成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行为不确定,参与程度较低。
(4)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建设立法不够完善,配套法规建设滞后;执法存在障碍,部门责任缺失;司法不到位,亟待公益诉讼;一些法律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立法不健全,一些领域存在空白;循环经济体系不尽完善。
3 我国健全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的对策措施
(1)国家要在《宪法》上规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保证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国家根本大法作为依据。宪法要规定循环经济的法律目的、原则和调整对象等内容;同时,要加强循环经济专项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完善现行相关法律的规定。
(2)国家要从实际出发修改完善《清洁生产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生产、流通、消费和处置等重要内容。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各种专项法律,各地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制定地方性的专项法律法规保证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将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循环经济的立法的主要目的,指导整个循环经济发展。
(3)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加强环境监管行政执法。同时,要在制度上加强规范:统一管理、调配和考核,要求监管队伍要走向按规范执法、按程序执法,严格执法的轨道。
(4)在循环经济立法过程中,要明确环境主体的范围,完善循环经济法律责任。加大处罚的方式和力度,改变过去重批评、不严惩的做法。在环境损害中要缩小免责事由的范围,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法律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5)循环经济立法内容要结合地方资源特色。如:黑龙江省是资源大省,资源产出率、利用率、再生资源回收率都比较低,而污染程度却不低,循环经济立法应从解决资源环境的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地方立法,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法规。黑龙江省近年来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经济活动的全过程都要分别立法或做出规定等,规范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污染,要结合黑龙江省的特点,要突出重点,在治理鸡西、七台河、双鸭山、鹤岗等矿业城市的矿山污染、煤化工产业污染方面进行立法,还要从全省各大中城市废弃物的管理入手进行立法,同时要加强法律规范和执法监督力度。
参考文献:
[1]解振华.中国循环经济年鉴[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