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范文

时间:2024-03-20 10:19:40

序论:在您撰写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中医基础理论十二五

第1篇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5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第2篇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第3篇

作者:李冬雪,徐益君

[关键词]中医药;科技发展;现状

[收稿日期]2013-09-16

[通信作者]*李冬雪,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领域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Tel:(010)88225159,E-mail:lidx@cncbd.org.cn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中医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围绕政策环境、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科技成果等方面,梳理了我国中医药科技发展的基本现状。

1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中医药科技发展,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来促进中医药的科技发展。2006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以中医药理论传承和发展为基础,通过技术创新与多学科融合,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构建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技术方法和标准规范体系,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并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人口与健康领域的优先主题。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到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到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2012年,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等,里面均涉及了发展中医药的内容。

各部门也大力协同,了很多相关规划及文件,推动中医药科技的发展。科技部2007年1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中医临床研究、中药产业发展、基础理论研究、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列为优先领域。2010年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发展规划(2010―2020年)》,提到发展中药产业,提升中药工业,改造中药商业,培育中医药知识产业和服务业,将中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健康产业。2020年,建成一批各具特点、布局合理、区域化协调发展的中药科技产业基地。2011年,科技部又陆续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医学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生物技术发展规划》等,均把中医药的发展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2年下半年连续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共列举了16项重点任务。

可见,近些年来,国务院及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中医药的发展,纷纷制定了各种规划及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政策大环境,也是中医药能够稳定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2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持续增长,但同生物医药的其他相关领域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1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经费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在2007―2011年间保持逐年增长趋势,研发投入经费总额由2007年的188295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3399807万元[1-5],增长了约17倍,尤以产业研发投入经费增长最快,见表1。

表1中医药领域产学研各部分R&D投入经费数

Table1R&Dfunds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万元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1650828106143681200823076396041959842009263525114820804220103536455674174144201139390667063293711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2.2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研发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中医药学科的R&D课题投入经费与其他生物医药相关学科相比差距较大,中医药学研发投入经费只有临床医学研发投入经费的约1/3[1],见表2。

表2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生物医药相关学科R&D投入经费数

Table2R&DfundsinbiomedicalfieldinR&Dinstitutionsanduniversityin2011万元

排名学科研发机构高校1生物学2596142263232临床医学621652263303基础医学37923988944药学61188566115中医学与中药学39390667066预防医学与卫生学36984215447军事医学与特种医学7281138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2.3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与化学药品制造业相比差距较大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中成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经费为3293711万元,不到化学药品制造业的1/3[1],存在较大差距,见表3。

表32011年生物医药各相关产业R&D投入经费数

Table3R&Dfundsinmanufactureofmedicinesin2011

排名分类2011年R&D投入/万元所占比例/%1化学药品制造业1044223255.322中成药制造业329371117.453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业265449414.064医疗设备及器械制造业248614013.17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年)“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且研发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3.1研发投入人员总量增长较快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中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人员总量从2007年的18578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35597人年[1-5],增长幅度达91.6%,增长较快,见表4。

表4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

Table4R&Dpersonnel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eld人年

年度研发机构高校高技术产业2007245587037420200827741066713660200934021049915464201036471098910458201138971170519995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2012年),研究与开发机构“按学科分组的R&D课题”、“按学科分高等学校R&D课题”、“高技术产业R&D活动情况”。

3.2产业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1年,研发机构和高校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趋势,增长幅度分别为58.7%和34.5%;但产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增长迅速,从2007年的7420人年增长到2011年的19995人年[1-5],增长幅度高达169.5%,并且占中医药领域研发投入人员总量的比例也由2007年的39.9%提高到2011年的56.2%,充分表明科研投入人员的主体正逐步由高校和研发机构向企业转移。

4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取得成绩显著

4.1“中医学”科研数量增长显著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网站数据显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中医学”文章的数量从2007年的15164篇增长到2011年的24620篇,增长幅度达62.4%,文章总数量的排名由2007年的第9名上升至2011年的第4名;并且在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中,“中医学”也由2007年的不在前10名跃升至2011年的第6位[6],成绩显著,见表5,6。

表5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排名

Table5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takenbyCSTPC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农学农学中医学计算技术3计算机科学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计算技术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4基础医学计算技术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农学中医学5农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农学6药学药物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7生物学中医学药物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基础医学8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预防、卫生预防医学与卫生学生物学9中医学预防、卫生化工化工化工10化学化学地学土木建筑土木建筑

表6国内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10个学科排名

Table6Top10listfornumberofpaperscitedbydiscipline

排名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1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临床医学2地学农学农学农学农学3农学地学地学地学地学4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生物学5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6基础医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基础医学中医学7化学基础医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基础医学8环境科学化学化学计算技术计算技术9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技术计算技术中医学环境科学10电力与电气中医学中医学化学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另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SCI/EI/CPCI-S收录的“中医学”论文数从2007年的63篇增长到2010年的450篇[1,4],增长明显。

4.2中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明显增长2002―2012年期间,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和PCT申请进入中国国家阶段的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由3074件上升至9451件,增长幅度超过200%,增长明显;同时,2002年至2011年期间,涉及中医药领域的发明专利授权量由692件增至6319件,增长了约8倍,增长更为显著,见图1~2。

第4篇

在深化医改的大潮中,郑州市中医院始终坚持“仁德济世,止于至善”的行动准则,努力传承、创新飞针、点穴、火功疗法等传统技术。通过拓展中医传统技术在现代医疗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培植中医特色技术和重点专科,医院形成了核心竞争优势,实现了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靠惠民和诚信赢得口碑。通过开展“创先争优”、“万名医护送健康”等活动,医院成立了博士和名医志愿者义诊服务团,坚持常年开展义诊咨询服务,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服务。医院还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对共建及实施了师带徒计划,使中医传承接地气,惠民生。开创了医疗行业与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发挥中医药“治未病”、身心同治、食疗等传统优势,为老人提供及时、便利、有效的医疗服务。在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中,从开通便捷绿色通道、设置触摸式电子显示屏、开展导医咨询,到划价、收费、取药一站式服务,努力打造绿色医疗环境。医院努力为患者减负,并通过实施优势病种临床路径,有效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缩短了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了其住院费用。在脑病科,来自驻马店的患者王先生说:“在这里看病,医生会详细地把治疗费用、治疗方案等告诉我,每一项花销我心里都很明白,很放心。”

靠特色和品牌赢得信誉。一是着力打造科室特色品牌。脑病科在继承老中医经方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脑血通口服液”、“面瘫扶正丸”、“脑脉通胶囊”等十余种中药专科制剂,并引入脑血管介入治疗、综合康复治疗等诊疗手段,形成了对中风病从诊断、治疗到康复的一套成熟体系,并以高分顺利通过了国家“十一五”重点专科评审。心病科独创的长效降压制剂“复方降压胶囊”,治疗冠心病的“双参口服液”,“六味冠心宁”等中药自制制剂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开展的冠状动脉造影术、支架置入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射频消融术等介入诊疗技术,融入中医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使医院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儿科通过中药直肠滴入、推拿按摩、膏药贴敷等疗法,用于小儿哮喘、脑瘫、黄疸、癫痫、厌食等常见病,成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妇产科特有的“三黄汤”、“生化汤”和“排气汤”,不仅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还帮助产妇尽快恢复肠胃功能等。肺病科研制的“三九”、“三伏”穴位贴敷等防治慢性咳喘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纯中药制剂和疗法,得以广泛应用,自制的“解毒消炎茶”、“咽炎茶”更是深受患者欢迎。

二是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医院的针灸疗法,以无痛、得气明显、疗效显著为特点,被国内外业内人士誉为“飞针”。火功疗法,即通过药借酒力、火借药力,使药物迅速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对治疗颈肩腰腿痛、脱发、痘痕等有显著效果。国术点穴也是郑州市中医院的一大创新,其“点”、“拨”手法不同于一般的推拿按摩,它是以手法调节为主,通过角度、力度、配穴的调节。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深受患者好评。

靠人才和科技增强实力。医院把名医、名科、名院、名药作为业务战略,在全国首家申办了中医院士工作站,并引入高端人才(博士4人),为医院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医院还把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作为重点专科建设的关键,着力念好四字经,即“学”,在临床医、护、技中倡导“读书一临床一总结一思考”模式,使读书与临床有机结合,不断提高技能水平;“练”,广泛开展中医基础理论考核和业务技术练兵活动,强化实战能力提升;“带”,让老专家结合具体的病案,运用中医理论向自己的徒弟讲授具体病案的生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治疗原则等,并对师徒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送”,有计划地选送业务骨干外出进修深造。通过念好“四字经”,医院人才结构逐渐优化,特色优势科室凸显,有力推进了品牌强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先后获得“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中国医药卫生行业社会责任孺子牛奖,“全国爱婴医院”,郑州市廉医、诚信、为民、和谐医院等100余项荣誉称号。

第5篇

“对于‘控制血压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或复发脑卒中时,血压水平是否越低越好’这一问题,已有许多争论。 对这样的争议,只有通过设计很好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来回答。”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在“脑卒中后患者最佳血压控制方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ESH-CHL-SHOT)”的新闻会上指出。

据介绍,刘力生教授与欧洲高血压学会原主席Zanchetti教授,于2010年率先联合中国高血压联盟与欧洲高血压学会,组织发起了以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和意大利米兰Istituto AuxologicoItaliano为联合中心的“中欧脑卒中后患者最佳血压控制方案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ESH-CHL-SHOT)”,其目的是以最佳的科学方法探讨在脑卒中患者中预防脑卒中复发的最佳血压控制水平(诊室血压、七日家庭自测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和最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水平,从而回答血压水平的控制与心血管疾病事件之间是否存在J-型曲线的问题。

据记者了解,“ESH-CHL-SHOT研究”是一个前瞻性的,多国家、多中心参与,可比较的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该研究方案已通过中国及欧洲伦理委员会的审批。目前,SHOT研究中国中心已有50多家符合条件的地方中心或医院参加,欧洲中心也已有23个国家中心参加。其目的不是比较药物的疗效,只是比较将血压血脂控制在不同水平对于预防脑卒中复发的影响。研究人员需要根据随机分组后病人所在的组别采用合适的国家许可的处方药物将病人的收缩压(SBP)及LDL-C控制到相应的目标范围。因此,ESH-CHL-SHOT课题与药品制造企业的药品开发与上市无关,但它的学术意义及对于临床指南的制定意义重大。为此,李氏大药厂(香港)有限公司-兆科药业(合肥)有限公司、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等机构,在国际经济持续走弱的大环境下,决定尽其所能支持ESH-CHL-SHOT中国区研究工作的开展。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对李氏大药厂(香港)有限公司、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会、深圳奥萨医药集团、河北石药集团及百略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所持有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及对ESH-CHL-SHOT研究的支持表示感谢;与会同期举行的还有李氏大药厂(香港)有限公司向SHOT研究中国中心捐赠3000 人份降压治疗用药“再宁平”的签约仪式。

“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中国针灸全书》出版发行

日前,由本刊特约编委、河南中医学院王民集教授担任第一主编的国家“十二五”重点图书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图书项目——《中国针灸全书》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了解,《中国针灸全书》是一部针灸相关人士必备的针灸大型实用性工具书,图书容量达1000多页,由全国众多知名针灸学专家和医生合作完成,融合了古今针灸精华,共分为上篇、下篇与附篇。上篇概述针灸发展史、基础理论、经穴名称、出处、取法、定位、主治作用、刺灸法及古今验方与现代研究等内容,并汇总古今常用针法、灸法的操作程序,对多种针法内容予以规范;同时还新增了刺灸法操作量学要素及临床常用的腹针疗法、小针刀法等内容,体现了针灸学科发展的时代性。下篇重点介绍了针灸辨证、脏腑、经络八纲辨证、治则治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具体应用,并对近200多种针灸疗效较好的病症进行规范详尽的描述。附篇主要包括针灸学古今集锦,并集历代文献之精华和诗词、歌赋于一体,起到了括约全书及画龙点睛的作用。全书收录针灸图标1000多幅,让大家阅读针灸学知识时更为直观。

另据记者了解,本书第一主编王民集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邵经明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中国针灸学会耳穴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专长中医针灸。临床上擅长针药并用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尤其对中风偏瘫、面瘫、脑瘫、哮喘、风湿、类风湿、乳腺病、胆石症等病证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

第6篇

阿拉伯伊斯兰医学曾经享誉世界,对东西方医学都有深远的影响。其经典著作有拉齐的《医学集成》和伊本・西拿的《医典》。

回族医药学始于唐,盛于元。在唐宋时期伴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阿拉伯香药大量输入中国,为阿拉伯医学的渐入及与中医学的融合创造了条件,进而为回族医药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及《新修本草》等古籍对阿拉伯伊斯兰香药的记载和运用前所未有,这标志着中阿医药的相互渗透融合。回族医药学中重要的典籍之一《海药本草》就成书于该时期,书中记载了124味海外新药,对药物形态、性味主治、制药方法、禁忌畏恶均有详细描述,是我国第一部回族医药学专著。

进入元代,以外科、骨伤以及解毒见长的回族医学成为扩张时期的蒙元帝国必不可少的医学,《明史・西域传》载“元时回回遍天下”。当时官方设有许多回医药机构,如“掌修制御回回药物及和剂,以疗诸宿卫士及在京孤寒者”的广惠司、回回药物院,以及《元史》中记载的于各地设置的惠民局。除了这些官办回医药机构以外,民间也有许多广受赞誉的回回医院。成书于该时期的回族医药学典籍有《饮膳正要》《瑞竹堂经验方》及回族医药学核心典籍《回回药方》。《回回药方》原书36卷,现残存4卷。该书是包括内、外、妇、儿、骨、伤、烧以及神经、皮肤、精神病等科的一本治疗典籍,载药方6000~7000首之多,其价值与中医古籍《外台秘要》相当。

到了明代,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回族医药学也步入中国化之路。涌现出来了许多的医学名家,如以“金篦刮膜”术治疗白内障类眼病著称于世的明代医师俺都刺,任《医宗金鉴》主编的刘裕铎等人。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活动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回族医药学中国化、回医药理论形成的重要阶段,中国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回医药理论体系的阐述,首推刘智的《天方性理》。至晚清民国,回医药迎来了自元以来的另一个鼎盛期,回医大家辈出、回回医馆林立、回回药物盛行,尤以京津世医丁氏家族和发源于河北定州的回药企业为代表,现在大家熟知的白敬宇药业与马应龙药业均属回药企业代表。

“崇尚自然疗法、注重整体平衡”是回医药学最突出的特色,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样的诊疗技术,芳香祛病的香熏疗法,清净真一的养生保健方法等,至今仍被世人广为采用。

近年来,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回族医药研究和发展已被列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和促进回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回医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宁夏医科大学作为宁夏唯一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在回族医药文化挖掘、科学研究、临床诊疗、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学校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教授担任回医药发展顾问;特聘第二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我国知名的药物化学专家张万年教授领军回药研发。先后成立了回医学院、回医药研究院,目前已建成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回医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回医学、回药学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编辑出版了《中华回药志》《回回药方研究》《回医基础理论》等著作。2008年,学校开展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和回族医学本科教育,回族医学教育和研究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2011年,中华回医药文化博物馆在宁夏医科大学落成,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系统介绍回医药文化的专业展览馆,已经成为展示回医药文化、宣传宁夏的重要窗口。2012年,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2013年,宁夏医科大学与阿曼卡布斯苏丹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拉开了与阿拉伯国家高校深化回医药合作的帷幕。

目前,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主,宁夏区内各回医药学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开展了密切合作。回医药学形成了回医文献、回医理论、回医临床、回医保健和回药研发等稳定的发展方向。回回养骨膏、回回脑络通、回药爱康方等三十余个回医药品、保健品和医院制剂项目在研。回医药研究课题获“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立项,各类科研资助经费达6000余万元。

第7篇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是授课前期的核心内容。教学设计对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尤为重要。本文以《中药药剂学》中传统剂型“胶剂”教学内容为例,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学习资源、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互动环节设计、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方案的阐述,为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借鉴[1-3]。

1教学内容分析

11教学目标结合授课专业、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确定本章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胶剂的原料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熟悉胶剂的含义与辅料的作用;了解胶剂的质量要求与检查。②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胶剂的原料、生产工艺流程,培养从事胶剂生产中相应岗位的工艺员及QA的工作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中药胶剂的认识。③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严格控制中药制剂质量的观念,建立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为生产有效、安全、稳定的中药制剂及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进一认识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

1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胶剂的含义与制备工艺(工艺流程图)。教学难点:在制备工艺中所涉及的“打沫”“挂旗”“发锅”“胶坨”“开片”“闷胶或伏胶”“塌顶”等传统生产术语的解释。

2学情分析与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中药学专业大三学生,学生的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中药鉴定学等相关基础知识较扎实,有利于本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中药的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为工艺流程的讲解奠定了基础;学生对中药的鉴别、功效、临床应用能够掌握,学生已初步建立了中医药的思维模式,但是中药胶剂的特点、制备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对胶剂的原料、制备可能感兴趣。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应结合阿胶生产的实例,并与中医药相联系,培养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目的。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本章内容以课堂讲授与提问式、讨论式、实例讲解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利用板书为主、PPT为辅的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阿胶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学习和探究,互相提升教与学的能力。如采用以“临床常用的中药三宝人参、鹿茸,还有一个是什么(阿胶)”设疑导入课程。以“阿胶属于什么类型的剂型?”“具有什么样的临床功效?”“药厂生产怎样制备?”等问题进行引导,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兴趣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授课过程中采用总结、举例、提问、练习、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和教学中。

4学习资源

41教材《中药药剂学》教材选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本书为中药学专业学习的主要教材,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胶剂为该书第十二章。教学参考书主要有《中国药典》2010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药剂学》。

42多媒体课件自制“胶剂”课件,网络下载的视频资源课件(阿胶生产技术)。

43网络学习资源以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将课程讲稿、课程大纲、教学课件、课堂辅助教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开放,增加学生的信息量。

5板书及多媒体课件设计

板书设计以黑板(白板)为载体,分为重点书写区域与编写区域,二者应分开,授课中重点区域尽量不要擦掉便于学生记笔记及上课结束后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掌握的知识要点。多媒体课件设计,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组合,将原本枯燥、缺乏吸引力的讲授变成了生动有趣、动静分明、图文并茂的讲授。因此要结合本章的内容制作符合学科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同时注意与板书的配合要恰当。如载入中药阿胶、鹿角胶图片、胶剂原料图片、工艺流程图、对工艺中各操作单元配图片等。视频播放以阿胶生产为例,使学生加深理解。

6教学互动环节设计

课堂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本章讲解的剂型。如给出中药阿胶的照片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是哪种中药及其功效等,然后抛出问题,它属于哪种剂型,采用何种原料、如何制备,导入本节课。如讲到胶剂的制法时,结合生活中皮冻的制备及煎法的分类,进行提问,引入胶剂煎取胶汁的制备工艺。讲到辅料选择时,用明矾沉淀胶液中杂质的原理,从目前来看是否可取,进行提问,与学生互动。课后互动:通过布置作业,包括简述胶剂的特点和分类、说出阿胶的原料、简述胶剂制备的工艺流程、胶剂中加入黄酒、植物油的作用。并在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讨论板,如胶剂服用采用什么方法?目前为便于服用,用中药胶剂开发的剂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