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4-03-20 10:19:39

序论:在您撰写初中语文教学过程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应用

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不能失去情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初中语文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以往的教学模式得到了相应的改变。通过情感教育的应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就能够更有兴趣和活力,对教师教学的目标实现也有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及应用现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情感教育的应用有着积极的作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积极的情感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学生主观经验及生活体会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有效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认知程度得到有效加深。通过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促使主体感情世界丰富多样性的生成,使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得到良好保持。

2.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应用现状分析

从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来看,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工具性以及思想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中能产生道德情感及社会情感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老师在课堂上还是争分夺秒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本来比较精彩的语文课堂氛围得不到有效呈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策略探究

1.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应用需要从多方面考虑,要实现情感教育,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育的效果上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呈现

例如,《背影》《我的母亲》这种类型的课文,就是比较好的道德欣赏教材,能够通过实际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细细体会父亲、母亲对子女的爱,促使学生能够进行情感思考。老师在具体讲述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程度,采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画面,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情感上的震撼,将课本中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

2.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自身情感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情感激发下学生也会产生共鸣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全身心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基础,让情感作为教学和学习的桥梁和纽带,让学生更为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知识的学习当中。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是通过情感来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亲切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加强情感的体验。例如,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可以通过问题设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作者将艰难的历程分成一小步一小步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在积极的争论过程中能够活跃其情感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内涵的领悟。老师也可以讲述自己如何面对艰难,引导学生进行探讨。

3.语文阅读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学需要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些文章都饱含深刻的情感以及哲理,在这些优秀的作品阅读过程中,老师要能对学生进行鼓励来激发学生情感流露。可以结合文本内容和场景的不同等采取不同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心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能对情感教学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呈现,通过动态的场景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例如,在《沁园春・雪》的课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情感,这样才能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有效体会,在朗读上阕时要有豪情万丈的情感,而在朗读下阕时要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尤其是在朗读最后三句时要保持气宇轩昂,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那种坚定的信心以及伟大的胸襟。通过情感教育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气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才能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才将情感教育的作用充分展现

出来。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趣味教学 互动

互动式教学的本质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机器之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它的基本出发点是学生与学生、教师和机器之间的和谐交流,而这种交流要顺利地开展下去,趣味性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为此教师应努力创造趣味的语文互动教学环境。

一、提出趣味问题,促进师生趣味互动

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都是高高在上的,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互动的实现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师生趣味互动,教师必须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一个趣味的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趣味性,从而刺激学生主动地思考并回答这一问题,从而让趣味互动得以实现。

比如在讲授课文《幼时记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大家现在都已经是初中生了,已经长大懂事了,不知是否还能记住幼儿时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学生一听说教师提起这样一个与生活息息相关,且非常有趣的问题,纷纷参与问题的回答过程中,有的回答:“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在姥姥家院子里面玩,堆石头、逮虫子、消灭苍蝇等。”有的回答:“我小时喜欢看各种好看的动画片。”“我小时候喜欢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玩耍,我们一起过家家,特别有意思。”教师见大家聊得非常起劲,加入互动中:“是啊,每个人都能记住自己童年的一些趣事,我记得我小时最喜欢玩的就是滚铁环、编竹条。”面对教师说的游戏,学生都感到非常稀罕,教师见状给大家解释了这些游戏的内容,大家的互动非常好,最后教师话题一转:“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作者回忆的一些童年趣事,大家和我一起去看看好吗?”

例子中这样通过趣味问题引出的,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实现更好的互动。

二、安排游戏环节,加强生生趣味互动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原本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在上课期间,生生互动要么是无法实现的,要么是不自然的互动,甚至有些学生会利用生生互动期间浑水摸鱼。为了让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语文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些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自然地融入互动过程中,在互动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变色龙》一文时,当教师讲完整篇课文后没有马上带领学生看课后的练习题,而是提出这样一个游戏:“变色龙是一个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通过转换自身颜色而保护自己的,下面我们来玩一个变色龙的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说要玩游戏,纷纷表示好,教师简单介绍游戏规则:“游戏采用小组合作,一组将作为藏宝人,教师会给学生分发一个球,然后指定教室中的某块区域,该组学生要共同探讨如何将小球放在教室的表面又不能让另外一个小组在20秒中看到这个小球。”这样一个游戏布置后,甲组学生作为藏宝放,纷纷进行互动交流,最终用一块抹布裹住小球放在黑板下面,乙组学生用30秒才找到小球,甲组学生获胜。

大家纷纷在互动过程中取得一场场的胜利,在游戏中加深生生互动的同时,让学生对变色龙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三、利用白板技术,实现人机趣味互动

数字化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以教师演示为主,即以教师与机器互动的方式实现的。目前教学主张一切以学生为主,因此要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语文,一定要促进学生与数字化技术的互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与机器的互动之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好初中语文。

比如在讲授《口技》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设备进行上课,上课前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口技是一种用口表现世间各种声音的一门技术,大家有没有听过啊?”学生纷纷表示没有,教师利用多媒体白板打开一个电子屏幕,然后随意请一位学生上台触摸屏幕的各个位置,随后教师开始播放各种不同的口技声音,白板随后会提示该学生根据口技声音触摸画面中相对应的图像内容,比如“汪汪”声,学生可以触摸画面中的小狗;“喵喵”声学生则需要触摸画面中的小猫。越往后越难听清楚,在这样的情节中,学生与机器实现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种人机互动的方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后期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趣味互动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人机互动,互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主要方式是趣味式的互动,教师只要把握住这些基本原理,进行互动教学时就能更好地开展有效的教学。为此教师应通过趣味提问促进师生互动,通过游戏开促进生生互动,通过趣味数字技术实现人机互动。

参考文献:

[1]成立村.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5.

[2]徐福纲.互动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3]沈家青.体现主体地位,引导自主学习[J].新高考(升学考试),2014,1.

第3篇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尽管在每次培训中,我都能认真参加,刻苦钻研,对语文这门课程的性质;语文的读、说、听、写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实践性学习等方面,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念系统,有比较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自我发展观。

一、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二、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结语:

初中语文是重要的基础课程,而教学反思正是改进语文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手段等几方面入手,不仅要找出问题,更应该寻求解决的途径。教学反思可以利用质疑、比较、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其得到深入化、本质化。 更多还原。

参考文献:

[1] 于蕾蕾. 浅谈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1)

[2] 赵雪. 教学反思浅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0(06)

[3] 岳慧丽. 重视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J]. 甘肃教育. 2010(11)

[4] 牟景升.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J]. 甘肃教育. 2011(21)

[5] 张季浩.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1(02)

[6] 邹浩中. 让课堂成为放飞思维的天空――谈语文活动课的教学[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1(07)

[7] 巩玲玲. 浅谈语文教学中民族精神的培养[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09)

[8] 秦建忠. 中职语文教学中“活水”的引入[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93-01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理念的更新”。这句话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平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下面提出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便对新课程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

一、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课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是很重要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当下课堂中,出现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不是像上面所述那样无目的的自主。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结合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

第5篇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上课伊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

因为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新颖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简洁性的导课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它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思考、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

二、优化教学情境、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它必须由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参与来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全身心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生命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完善人格。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为真正有效的学习必须是在积极的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的广度、频度、力度、深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契诃夫指出:“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谈。”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学生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按学生性别、学业水平、个性特征等,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师生、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共同切磋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从而活跃思维,拓宽思路,激发创新的热情。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斯腾博格在《思维教学》中明确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阐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或见解是否具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应是由问题开始。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生疑―质疑―释疑―激疑”的环环相扣的过程。

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迭起。

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

自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教育界相关人士从各个角度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归纳出了各种教学改革措施。针对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材料进行了多方位的深挖和研究,为新课程标准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选择方式。本人认为重视单方面的教学措施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对教学工作进行把握,这就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深挖和研究,这与新课程标准中重视“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

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其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递“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教学,是我们应当探讨的重点。文章从备课、课堂教学、课堂活动、课后反思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备课

教学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为教,一为学,因此教学的备课阶段也应该是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准备。这里的“教”主要针对教师,“学”主要针对学生。

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备课活动主要是教师将课本上的固有内容,依次拷贝到教案中,然后用特定的几种讲授方式将其串联起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将过多的注意力倾注在了方式的选择或者创新上,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因素,其主要作用在于“导”,而要将“导”的工作做好,首先对将要“导”的对象有一个较深刻的了解,也就是要对课本的文章的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撰写该文章时的具体情况有所研究,做足以上功课,才能说是做到了与文章和作者进行“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大量的阅读和查阅相关的文献,并与其进行心灵的沟通,从根本上对文章进行感知、赏析、重解、评价,最终形成独到的见解,并将这些都反映到教案上,因此教案的设计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另外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应包括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资料的查阅、对与语文教学相关联的百科知识的储备、对多媒体或其教学用具、教学手段的熟练等。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爱好兴趣、性格特点、思维逻辑、思想层次、各方面能力等等,因人而异,此所谓学情复杂,通过教学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收获和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对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的相关情况了如指掌,课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提前有预测,对学生课前的预习有系统的布置,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让学生打有准备之仗。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预习,了解学生所想、所需,这样的预设,才能切合学生的实际,才能有效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这一环节锻炼了教师本人,促进了教师的个人成长,同时把学习前移,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

我们常说向 45 分钟要效益,可见课堂教学过程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环节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活动的主要过程。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主动学会其中知识,从而能独立阅读和分析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加上课前预习,此时可由学生归纳自己的所得,有不准确的,可留待后面集体讨论,之后由学生再次通过反复朗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透视其后面隐藏的内涵。放手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梳理出自己的问题,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交流,大胆让学生自己得出阅读理解的结论,这时教师不能靠边站,要深入学生中间,或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师生互融。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处理信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捕捉指导和点拨的最佳时机,使指导和点拨恰到好处。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快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一种高强度、创造性的工作过程 , 教师要在创设问题情景上多下功夫,吸引和感染学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获得应是学生自身动脑、动动的结果。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课上的活动尤为重要。语文课堂上的学生活动可有多种形式,如朗读、讨论、质疑、提供相关资料等,关键在于活动有序。有的语文教师担心权力交给学生,课堂将会失控,或者学生任意发挥,导致时间延长,预定的教学任务难以顺利完成等等。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不是绝对自由的,也不是随意的,学生活动质量的好与坏,取决于教师的安排与调控。教师可在课前按男女生比例、学生成绩优劣分成6—8人小组(前、后、左、右桌,便于课上交流),小组成员在粗读、精读课文时会发现不少问题,容易的问题小组内自行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小组内讨论,再解决不了的,求助于全班同学或老师。学生讨论针对性要强,讨论要到位,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形成习惯。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坦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虚心地辩证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能不断地体验成功,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能力逐渐得以培养。

四、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提问;教育意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1]。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提问艺术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2]。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怎样艺术地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1.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难题,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3]。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淤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于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淤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于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高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