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期刊支持: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范文

时间:2024-03-20 10:19:39

序论:在您撰写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业产业发展需求

第1篇

关键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55-0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江苏省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规模化、产业化进程。苏北、苏中土地流转率达到30%~40%,据沭阳统计,该县土地流转达到50%,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0%,在苏南土地流转的进程更快,吴江县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输出,泗阳县裴圩镇全镇约有70%的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对夫妻只能种几亩地,现在一对夫妻可以经营几十亩地到几百亩地,一个经营大户只要雇几个人,可以经营几千亩地;以前一户农户只能养几头猪,现在一个专业户可以养几十头到几百头猪,工厂化养猪,一个工人可负责2 000头猪。随着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与传统的小农经营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仅经营方式不同,其生产的技术体系也完全不一样。传统的小农生产,主要依靠手工劳作,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要求精耕细作,劳动强度大,产品整齐度差,其技术主要是长期生产过程中的经验。如陈永康的水稻生产经验就是传统的小农生产的技术典型。现代农业是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产业化经营形式,主要借助于农业机械化,只要少量的职业化的农民,劳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产品整齐划一,是标准化的生产,它的技术体系是在综合各种环境条件,依据成本核算,科学设计出来的精确农业。因此在现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了解掌握规模化、产业化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研究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技术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着力解决农艺与农机脱节问题

长期以来,农艺与农机的脱节是中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诟病。从事农艺科技的人员与农机设计者之间的沟通较少,搞农艺的不懂农机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搞农机的也不了解农艺发展需求的不断变化。农机与农艺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农机与作物品种之间的矛盾,农机与耕作制度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单一性与农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农机的固定性与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农机有限的可靠性与农艺较强的农时性之间的矛盾,国外农机与中国农艺之间的矛盾。农机与农艺的矛盾不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且牵涉到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体制方面的问题。

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为农业机械化打开了发展的空间。农业机械正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2011年中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4%,“十二五”末要超过 60%,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的农业生产操作是由机器完成。而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又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机化正深刻影响着作物品种选育方向、耕作制度变革方向、栽培模式改进方向。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日益从以生物技术为主向生物技术与机械化技术并重及轻简栽培方向转变。

当前,要从培育适合机械化生产的作物品种,制定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研制适合农艺要求的农业机械等三个方面着手解决矛盾,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要立足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需求,大力研发推广增产增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技术。针对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战略需求,以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为目标,重点突破水稻、小麦、油菜、棉花等机械化技术瓶颈,形成适宜不同区域、农机农艺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针对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重点研发推广果蔬茶、设施园艺、设施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与装备。针对丘陵山区种植制度多样、规模小、种植分散的特点,大力研发推广小型、轻简型农机化技术与装备。针对促进节能减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研发以精准变量作业技术为核心的高效农机装备,加快普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土地深松、秸秆还田、高效施肥施药等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节地农机化技术。

三、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技术支撑体系

近年来,农业新的经营主体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私营农场、种养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在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延伸产业链,其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多个环节。产前品种的选择、农业生产资料等投入品的准备,产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后的产品收获、加工保鲜,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多项技术的配套。沭阳种粮大户滕云飞,以前水稻曾达1 400斤亩,现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麦曾达1 000斤,现在只有700斤,产量越来越低,问题出在秸秆全量还田上,技术不过关,播种质量差,田间发酵严重。还有一个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产草菇四五千斤销往上海,就是解决不了采后运输过程中的“开伞”问题,使得效益大降。产业链上的技术“瓶颈”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障碍。而单项技术的推广又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生产上因技术不配套而影响产业发展的现象屡有发生。因此,加快构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对农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环节提供技术支持,成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我们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侧重于单项技术突破,解决生产中的某个关键技术问题,产生的科技成果在生产中应用往往受到其他条件的制约,转化效率低,推广时间长。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是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资源,建设从产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的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是科技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重大创新。要认真梳理产业技术需求,完善产业技术链条,突破关键技术,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优质高效粮棉油生产、现代设施农业、生态规模养殖、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技术体系研究。根据产业发展特点顶层设计好各个技术环节。充分利用省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的调节作用,推动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科研力量协作,纵横交错,协同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领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术体系构架

(一)粮棉油生产

粮棉油生产面广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机械化水平发展不一。稻麦机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还在探索之中。秸秆利用难度依然较大。要积极探索利用机械化进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种、精准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盖、保护性耕作、统防统治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1.水稻生产。移栽水稻:(1)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2)适合机械化栽插的工厂化育秧技术。(3)机械化栽插的高产农艺要求。(4)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5)水稻机械化收割、烘干。(6)秸秆还田技术。

直播水稻:(1)选育适宜直播的水稻品种,主要对生育期有严格要求。优质、高产、多抗粳稻品种,特别是要抗水稻条纹叶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剂水稻品种。(2)机直播技术及农艺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剂应用技术(直播稻杂草是一大难题)。(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麦生产。(1)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小麦品种。抗除草剂小麦品种。(2)一次完成碎秆、灭茬、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项作业。难点是一播全苗。(3)除草剂应用技术。(4)小麦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3.棉花生产。(1)选育早熟、适合机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种。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种。(2)机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术。(3)机械化直播地膜覆盖技术。(4)适合机械化要求的化控技术。(5)适合农田使用的高效农药及植保设备研制。(6)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制。(7)秸秆处理装备研制。

4.油菜生产。(1)选育适合本地栽培机械化采收的高产、“双低”、抗病油菜品种(株型紧凑、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趋于一致)。(2)直播技术、除草剂使用技术。(3)育苗技术、机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术。(4)机械化收割、烘干。(5)秸秆还田技术。

(二)规模养殖

规模化养殖的技术需求主要在养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和畜禽粪便的处理上。

1.规模养猪。(1)优良种猪的选育。(2)现代化猪场的选址、可移动、不固化土地猪舍的建设。(3)“猪―沼―菜”种养结合循环技术。沼气发酵技术,沼液的输送肥田技术。(4)生态发酵床养猪技术。(5)母猪繁育技术。提高繁殖系数和仔猪成活率。(6)饲料加工和营养配方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猪场监控技术及装备。

2.规模养禽。(1)优良种禽的选育。(2)养禽场的选址。(3)养禽场的建设、设备的研制和创新。(4)网床养鸡技术。(5)林地规模化生态养鸡技术。(6)孵化繁殖技术。(7)疫病防治技术体系。(8)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

(三)园艺作物

园艺作物用工量大,种类繁多,特别是丘陵山区的果树生产,地势高低不平,种植模式多样化,给果树机械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产品的保鲜加工是一重点。

第2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信贷供给;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不断的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等形式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其中农业产业集群是将产业集群理论运用到农业发展中可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形成集聚效应,通过分工协作实现规模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但是与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仍不健全、资金供应不足,甚至很多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存在大片的金融空白。嘉兴作为浙江省的农业大市在发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因此,通过对农业发展中各个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量以及具体需要何种类型金融产品的调查,能更好地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对农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调查背景

1.嘉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形势成效明显

嘉兴市的农业发展成熟,基础好,潜力大,具有特色产业,区域布局清晰。其中,畜牧、蚕桑、设施蔬菜、花卉苗木、名特优水产品、优质水果和优势特色食用菌等为主的七大主导产业区域格局基本确立。嘉兴市在地域上基本形成了以嘉善县、南湖区、海盐县、平湖市为主的生猪养殖集聚区,以海宁市、桐乡市为主的茧丝绸产业区,以嘉善县、南湖区、平湖市交界处为中心的东南部大棚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区等。这些成熟的农业集群,便于分析农业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的共性,可以得到更准确的供应链金融现状的资料,有利于后续研究的开展。

2.当前金融支持农业新发展形式尚存在升级空间

嘉兴现代农业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迈出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第一步,成为全省农业发展的先行区。但客观分析嘉兴农业现状,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有相当差距,仍存在以下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农民整体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低下;大部分农产品在市场分级、精细程度、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国际市场要求尚存在很大的距离,难以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对农业企业的调查结果

在对农业企业发放的问卷中,共发放30份,实际有效回收25份。这其中包括了嘉兴的龙头及大、中、小型各个层次的企业。

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大多倾向于商业银行的筹融资方式。由于商业银行的利息率相比于债券等筹资方式,比较稳定。在影响农业企业融资的主要因素选择中,选择企业规模的占绝大多数。企业在选择向银行贷款遇到的主要问题中,大部分选择了缺乏有效担保。说明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效的担保,而有效的担保则与企业的规模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企业在进行筹融资的过程中,商业银行为了控制风险,需要固定资产的抵押和有效的担保,从而对企业的筹融资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在从银行获得贷款时,企业注意方面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选择银行时更加注重的是效率,由于银行的审判时间影响了企业的一些决策方向,所以获得资金过程的时间越短越能够得到企业的欢迎。在各个金融机构当中,能够获得的贷款的金额十分接近而且利息率相差也不会很大,所以放贷速度更加成为了主要的选择因素。

问卷反馈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或者采用除商业银行的方式进行筹融资,其他的筹融资的方式的宣传力度有限,是企业拘泥于商业银行贷款的形式中,降低了市场中资金的使用和流转效率。商业银行的贷款程序以及法规已经比较完善,所以能够得到大多数企业的青睐,其他的筹融资方式还需要完善其法律法规。

在选择农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中,企业希望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放宽贷款的条件,同样也希望政府能够通过改善融资、担保体系来使企业能够更轻松、更多地贷到款。

(二)对个体农户的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中,个体农户的家庭人口数约为3.2人,其中在外务工人数为1.8人,平均每户有耕地面积0.945亩。2012年家庭人均收入为14365元,其中涉农收入为5315元,务工收入为9049元,总支出约为7811元。在农户的收入形式中工资收入占到了63%,超过了涉农收入。在调查的农户中,大多数家庭只是将农业生产当作副业。除去家庭中未参与生产劳动的人员,家庭中主要的人都基本在从事在第二、三产业的工作。

在调查人群中,约有89%的人有银行贷款的需求,但只有37%的人得到了当地银行的满足。在2010年至2012年中,有21%的人得到了银行信贷。个体农户基本都存在着资金的短缺,主要是以短期且小额的贷款需求为主。

在2010年至2012年中获得的信贷有81%属于农村信用社,7%属于农业银行,2%属于邮政储蓄银行,8%属于村镇银行,1%属于小额贷款公司,1%属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信贷的担保抵押方式中,有8%是凭自己信用贷款,14%是找人担保,73%是以房产抵押,3%是以存单、国债等质押,还有2%是其他的方式。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中,农户倾向于农村信用社,并且主要是用房产和担保人以及个人信用为主,最多的是房产。相对于企业,银行贷给个体农户的风险要大上许多,所以基本上只接受固定资产质押的方式,这样在个体农户需要再次进行贷款时,就缺少了有效抵押物。而即使获得的信贷资金89.29%投向于子女上学、盖房、婚丧嫁娶、支付医疗费等生活性支出,由此可以看出,个体农户用于农业再生产的比例十分有限。

在需要多少资金才能满足现在的生产生活要求的问题中,农户需要的资金额度在各个层次都有,但主要是小额贷款。个体农户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一些生活过程中,小额资金的周转,所以只需要满足个体农户的小额贷款的质押、信用评级问题就能大大地满足农户的需求。

在向他人借贷的借贷利率调查中,有20%是在10%以下的利率,有26%是在10%到15%的利率,有46%是在15%到20%的利率,有7%是在20%到30%的利率,有2%是在30%以上的利率。在民间的借贷中,利率分布主要是集中在15%到20%,并且在各个层次的利率都有,相比银行给出的利息率,民间的更加高一些。所以若银行能够解决个体农户借贷的风险控制的问题,农户就会倾向于选择通过正规的渠道进行贷款。

(三)对银行的调查结果

在对银行的调查中,有近40%的银行针对农业(的贷款占其贷款的发放总量比重超过50%。截至2012年3月末,浦发银行的总资产达到13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亿元。在发放的全部贷款中,涉农贷款占比82%,增幅高于全部贷款增幅。从调查得到的数据可以看出,对农业贷款的利润率比其他行业较高。

农业信贷并不是十分方便,农户贷款仍有门槛限制。银行拒绝贷款给农业企业或个人的原因可以看出,如果能够解决在贷款过程中,控制风险降低坏账率,银行还是愿意借款给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控制主要体现在信用评级和担保物上,若能够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则银行能够放心地借给信用良好的企业和人群,若能够开发出多种担保形式和担保物,则能给更多的企业和个体农户提供贷款的机会。

在调查中大多数银行表示希望通过农业信贷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集群。银行能够提供较低盈利贷款,说明还有大量的款项并没有贷出,需要有更好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农业通过集群发展的形式,降低农业本身存在的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盈利率,相信银行会十分愿意借给这些更低风险的农业产业,从而实现双赢。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从金融机构角度看

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

嘉兴从2004年就提出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农村环境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消除,体制政策制约已成为嘉兴城乡一体化向纵深推进的“瓶颈”。

2.嘉兴市农业担保机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

正常运作的农业担保机构各县、市、区平均还不到一家,这与幅员辽阔的农村市场与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显然不相适应。

3.商业银行收益低,难度大,服务不到位

对多数商业银行来说,农业类贷款企业规模小,难度大,风险大,收益低。因此,专业人员配置极少,贷款品种设计、业务模式研究等方面重视不够,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导致农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直接因素。

(二)从企业角度看

1.企业规模小、层次低,有效抵押资产少

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率低,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全市农业龙头企业仅有300家,且大部分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方式,总体上规模较小,创品牌能力不足,辐射面不宽,带动力不强。绝大多数农业龙头企业都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加工,精深加工不多,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

2.受自然因素影响大,贷款风险高

农业中小企业,多是从事与农产品原料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服务相关的业态类型,与立地条件联系密切,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农业产业要素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多变性及不可控性决定了农业中小企业贷款较其他行业存在更多的不可控和高风险性。

(三)从农民角度看

1.农民缺乏贷款所需的抵押品

农民由于没有足够的抵押而缺乏获取抵押贷款的能力,这是金融机构不予放贷的主要原因。另外,从银行贷款,要办理抵押,不仅环节多、手续繁,而且费用大,需要去公证部门公证,登记费、鉴证费、评估费等等各种各样的费用相加,增加了农民从商业银行贷款的成本。

2.农村现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农村金融业务的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经营形式,导致生产规模小、可用于贷款抵押担保的资产少,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生产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少产业支撑,负债能力低。

五、对农业借贷机制的对策研究及优化设计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

嘉兴地区农业发达且嘉兴政府重视农业的发展。以往的嘉兴市政府的政策中,政府注重的往往是直接对农民的补助,虽然这样对农民的生活同样有所改善,但却不能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

由于农业和农业企业的高风险、低收益,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现代化的积极性要低于支持高收益产业,因此,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手段为金融机构提供政策扶持,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鼓励他们提高服务质量,而这也是国外的通行做法。如对金融机构开发的适合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给予政策支持;对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增设分支机构或金融服务网点的,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

(二)金融机构调整对农业产业的信贷政策

农业企业发展呈现特色化、区域化、集中化的趋势,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对县域特色产业研究,加强与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的金融业务整体合作,对企业信贷政策进行适时调整。嘉兴地区的主要农业产业为桑蚕、鸡鸭生猪等牲畜等,并且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区的集群特征。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金融机构可以针对这点,对不同的行业设立不同的信贷政策。例如,针对桑蚕业可以创造用桑蚕的半成品、成品等作为质押物,从而可以增加贷款的可能性。

(三)加大农业小微企业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对市场需求、金融产品与同业比较研究

一是要针对农业微小企业客户贷款金额小、时间急、期限短、频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简化贷款审批程序,提高信贷投放效率,积极探索县域经济环境下新的有效抵押方式。二是要根据农村产业发展的要求,对龙头企业信贷产品进行完善。三是要针对农村商业的特点,积极推行符合县域商业流通现状的商业信贷产品,创新符合商业银行控险要求的贷款方式。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029-02

1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整体落后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落后,初级加工占有重大比例。2008年,全省大中型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储藏、面粉和淀粉加工等初加工的企业占到粮食加工企业总数的63.1%;肉类加工企业中,从事初级屠宰的企业占到肉类加工企业总数的74.3%。

1.2农产品加工装备整体水平及其机械性能低

同其他先进水平省份比较,农产品加工业在陕西的装备普遍落后,原因可能是受机械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整体制约。目前,技术装备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世界水平农产品加工企业占80%以上,只有5%的技术装备处在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设备简陋、规模小,加工装备的机械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加工能力低下。

1.3科技投入及成果转化不足

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少,农业创新能力弱。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7%~27%。这使得农产品加工技术和水平很难得到快速提高,使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示范带动作用不强,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为地区农产品加工业服务。

科技转化能力低,高新技术未能很好转化。全省食品产品万余种,90%以上属初加工和粗加工产品,精深产品少,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对相关产业带动力不强,科技转化能力低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1.4缺乏科技创新意识,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陕西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晚、起点低、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差,在科技创新意识、产品质量控制、研发条件、科研开发投入、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员工培训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公司相比,差距大。多数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所谓“科技投入”或“高科技驱动”等,多是从国外进口设备,而不是用于产品和技术的创新与开发,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抵御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因此,建立和完善高效的科研创新体系十分必要。

2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需求

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趋势及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现状,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科技需求有如下几个方面:

2.1农产品深度加工关键技术的需求

2.1.1大宗农产品传统加工技术的提升改造

陕西农产品重点需要开展肉制品、粮油、果蔬、乳制品、烟酒茶胶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突破酶工程、生物工程以及高效分离、杀菌、防腐、干燥等农产品精细加工技术,引进开发一批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创出一批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建立若干农产品深加工示范生产线,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陕西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1.2需要农产品产后保鲜、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陕西农产品生产存在用途不专、品质不高、定位趋同、效益低下等问题,迫切需要农业科技为优势农产品生产提供系列优质专用良种,区域化、专业化、系列化、标准化的优质、高效、栽培(养殖)技术,以及配套的收获、仓储、运输、加工、包装等技术。

陕西农产品目前仍以鲜食、原料和初级加工品消费为主,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资源系列多级化综合利用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短、经济规模小、附加值低,严重制约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迫切需要农产品产后保鲜、深加工、资源多层次利用、产品系列开发生产的综合配套技术。

2.2技术装备方面的需求

目前,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重大技术装备主要依赖进口,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局限。一是设备进口,成本高,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投资。而受投资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得不到发展,制约了规模加工的发展。导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装备的落后,影响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二是设备进口,维修麻烦,配件价格高,更换配件费钱又费时,影响了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因此,现阶段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质量好、性能强、技术高的国内自主研发产品。

2.3技术创新方面的需求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许多企业重引进、轻研发,重设备、轻技术。因此提高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能力,新时期有下列需要:

2.3.1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需求

投资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风险性,它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入。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金融体制,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广泛的融资渠道。

2.3.2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需求

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过程、并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绝大多数加工企业技术却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陕西情况也一样。长期以来,技术创新主体本末倒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次要的角色。而研究开发机构和政府成了创新的主体,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

2.3.3技术创新信息服务作为中介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传播技术的局限性很大。因此就必须用中介信息来搭起在确定何时创新、创新什么、如何创新,市场并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一座桥梁弥补不足。而陕西目前对中介信息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到位,许多加工企业还没有建立计算机网络设施,还不能进行快速多渠道的信息联络,这样,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市场在创新技术方面难以直接联系,这一方面造成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受到了较大限制。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创新成果也难以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4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的需求

2.4.1食品安全关键技术

针对陕西农产加工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建立食品安全监督与评价体系,构建陕西食品安全科技支撑平台,满足对农产加工食品安全保障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

2.4.2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与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陕西农产品加工业尽管已采用国家或行业标准,但普遍标准旧,在有害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农药残留量等食品安全与卫生标准上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大,不能与国际市场接轨。针对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开展重点农产品技术标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借鉴国外推行GMP、HACCP、ISO9000质量管理规范的先进经验,构建陕西大宗农产品主要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提出与国际接轨且适合陕西实际的大宗农产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程,促进加工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陕西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发展的对策

3.1技术创新的推进和增加科技资金投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科技和市场一样,是农业产业化的起点,也是农业产业化得以腾飞的双翼和升级的阶梯。农产品加工业只有以科技为先导才会持续发展,成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政府要加大农产品加工的科技投入力度,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科技的发展,切实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扭转产后科技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科技计划中重点予以支持,实现重大突破。

3.2采取投入主体多元化的形式,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该是加强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逐步实现质量标准化、加工原料规格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专业化、运营一体化。建议科技厅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农产品种类,在重点生产区域,采取多元化投资的形式,重点抓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

3.3引导科研单位的参与,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升级实行产销一体运行,以市场为导向,从而获得比较丰厚的回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实行“公司+农户+科研院所(高校)”的新型运营模式,促进三者的紧密结合,探索出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先导,以农户为依托的新型产业化、规模化运营机制,实现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与升级。

3.4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与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市场、技术、信息三者都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尽快建立健全可辐射陕北、关中、陕南的市场、技术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专家咨询系统,指导全陕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尽量减少一哄而上、盲目重建的现象。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分包,投包,农业政策。

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农业体制的创新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是在巩固的基础上,把小生产变为大生产,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也是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力措施;扶持、引导扩大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走农业产化之路,是当前农村工作重中之重。

一、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各个环节结成统一的利益共同体。在实现形式上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是:以市场机制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使三者之间由原来的单纯买卖关系变为以利益为纽带,以契约的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利益一体化。

从制订战略性政策的角度来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进农业运行的全过程,其中除农业产品市场化外,特别重要的是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土地和技术的市场化;二是推进农业运行的高度化。一方面是将传统的低级产业一一粮食种植业降低比重,通过发展其它种植业,用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式,促进农业高度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提高其附加值,再则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水平,使大工业技术和"实验室"技术能普遍而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三是实现农业运行的有序化,不但使农业生产各部门要有组织性地进行局部的分工与协作,而且还要实现全社会范围内农业资源的有序和有效配置。

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从传统的产品生产演进到商品生产,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经营明显区别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农业。基于这一认识上的转变,将为政府制定和实施农业政策注入新的内容。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我们工作的中心。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产品市场已经实现了"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农产品短缺的历史将一去不复返。过去一提到农业往往意味着农业生产以产出为首要目标,现在所说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认识"经营"农业的真实含义,即搞农业生产要与赚钱挂钩;农业不再是过去的"从田头到地头"只求产出不求收益的统购统销的模式,而是要使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一直延伸到"餐桌",让农业经营者利用市场机制获得和投资其它产业-样的平均利润。农业不仅包括传统的种植业,也涵盖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的向产前和产后的延伸。在产业化经营农业的观念下,过去单个的某一种农产品都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或产业体系,整个农业将呈现为众多的各具特色的"链条型经济"格局。积极探索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综合经营,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竟争力,实现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是制订和实施农业产业政策基本点。

"经营"农业还体现人们对农业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对农业产品的质量和多样化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要求农业功能的多元化,出现了"生态环保农业","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等新的内容,这就要求农业生产者要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要懂得农业生产的"田间管理"而且还要懂得农业的经营管理,要树立竞争意识和品牌经营意识,讲究市场营销策略,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要借用工商企业管理的理念,用工商企业的经营之道去经营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企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济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享,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最终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都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目前,农业产业经营实现形式是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行基地化,集约化生产,这种模式是由具体的农产品生产引发和拓展而成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虽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仍属于起步阶段。"公司十农户","订单农业"多受制于市场开发不力,流通渠道不畅及信用关系脆弱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地"惨淡经营"。因此,寻找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通过生产要素的合理流转和配置及在产业链上的分工与合作,将各经济主体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化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应成为我国政府农业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呼唤政府职能的转变,因而对政府指导和管理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相关政府和法律为各参与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制订政策的角度来把握,一是要发挥农民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遵重农民意志,不搞硬性搭配,不搞一刀切,实行自愿、自觉的原则,以典型示范引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农民调整生产要素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效益。二是要加大各级政府农业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定位的改革力度,从创造"产业化"农业和"经营"农业的良好环境出发,切实转变工作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保驾护航。三是要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培养。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农业生产产品化的观念使农业商业化经营未能获得全社会认同,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因此,要十分注重发现、培养农业经营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人才投身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关于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没有土地规模经营,就没有高效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是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朴素而宝贵的经验。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市场取向改革的继续和延伸,必然要求引入新的市场关系。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尤其为首,因此,必须加快培育农村土地市场,实现农地流转的市场化。目前我国土地经营大都停留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这一层次上,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地块零散,调整频繁,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没有形成,极大地阻滞了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外,个体农民无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造,集体组织的弱化难于将分散的劳动集中起来,削弱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后劲。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还会引致土地低效率利用,同时也无法满足"大农业"所要求实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笔者认为:制订相关并实施有关政策,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实现分散的土地使用权再次集中,把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与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农业土地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龙头企业转移是当务之急,是我国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面临问题的关键性工作。

前提下,平均分包形成的土地使用格局已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的稀缺性进一步提高,土地经营格局的相对凝固化使想多耕地的人不能多耕,不想耕地的人又不能不耕;耕地的人不愿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想耕地的人又不愿放弃所承包的土地。这样就不利于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也不利于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平均分包土地只能解决农民基本生活条件问题,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来说存在明显缺陷:(一)、农业粗放经营,规模过小。(二)、出现农户兼业或弃耕现象,土地丢荒,降低土地效率。(三)、国家集体因发展和建设需要征用农村土地十分困难,不利于农村城市化规划与发展,妨碍农村小城镇建设。(四)、土地开发和流转过程中经济利益分配不公。(五)、因征地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民的生活难以保障。为此,把解决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承包权问题作为突破口,改"均田制"为"投包制",实现土地经营从"公平"到"效率"的飞跃,是新时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点"。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基本设想是:在不改变原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折价入股,农户土地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土地经营从实物形态转换为价值形态,使土地收益和分配股份化,从而保证了农民承包土地的收益。,通过股份合作社(村、镇集体经济实体、农业公司)土地所有权的入股,把所有权同处分权分离开来,集体的土地所有权不变,土地处分权在股份合作社里,收益权在农户手中,实现土地"三权"分离,这样使土地可以在股份合作社或更大的范围内集中、流动和合理规划使用,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起点上配置土地资源。农业也就能够由粗放经营走向集约经营,由小生产转向大市场。

目前,我国正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逐步形成开发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对增加土地效益,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农业基地化、专业化生产并非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终结,它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前端,是初级阶段。从土地使用权结构上来看,"基地化"生产,是以农户分散生产为特征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同一品种、类型的农业产品生产。这种以分散农户做主体的生产模式,必然不能适应灵活地变换农产品种的生产。由于分散经营的模式自身存在不能适应市场变化的缺陷,农户的利益只能命系于目前单一市场功能的"龙头企业",而这种带有明显"中介"性质的组织和农户之间并未能达成"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共识,脆弱的信用关系常常因为市场价格变化的不利影响而相互毁约,使处于相对弱势的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

和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广东顺德、南海、东莞等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要高一个层次。这里"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较好"、"农业科技投入较大"、"农村信息网建设较快"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他们敢于大胆革除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旧的土地管理体制,建立了加速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机制,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顺德、南海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中走在全国的最前头,早在1993年便开始了以土地使用权为中心的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这项改革在保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改变土地分散经营的格局,从整体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规划和利用,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并通过向村民配置股权,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换为土地收益权,进一步明确了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地位,明确了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保障了村民承包经营土地的收益权。目前他们在进行"固化资产"改革,就是将村里集体资产、土地量化成为若干股,其中20%为集体股,80%为个人股。集体股所得红利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各项集体福利,个人股按联产承包责任制或现在可以入股的人数平均分配,股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通、转让。土地管理权归村、镇股份合作社,股份持有人有投包土地使用权的优先权……。他们改革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重组。由于农户土地经营权由分散承包向投标集中招包方式转变,承包期内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有了保障,大规模利用土地成为可能,建设农田"园林化、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农艺规范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便有了条件。(二)、由土地资源的重组引发劳动力资源重组。因为推行股份合作制后,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收益权,使土地的承包权与经营权从原来不可分割关系转变为可分离关系,为部分有资金有门路的农民放弃对土地的"依恋"提供了条件。他们从被"束缚"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一心一意从事第二、三产业,加快了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组合。(三)、一部分有技术专长的农民(当地农民、外地农民和外商等)通过投标获得了发展规模农业和"三高"农业所需的"大土地",使"龙头企业"的成长、发育有了根基。因为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龙头企业(即拥有自有土地使用权、拥有自有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经营者)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力军,一句话,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需要"大农场"的建设来奠基。(四)、实行土地"三权分离",改变了原来因人均分包土地,使土地难于集中规划和合理利用的状况,为土地集中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村城市化进程。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土地在农户之间的调整大都采用行政方式为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如果不能实现流转的市场化,那么农业产业化经营必定是残缺不全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土地市场化问题的研究,发挥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照顾我国农民各方面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农业土地使用权流转政策,用市场化的理念实现土地资源向大型龙头企业、农业公司集中,进而实现农业土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关于龙头企业培育与建设

培育经济实力较强、具有健全销售渠道和较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引导和组织基地化生产与农户经营的重任,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力量。

"公司十农户"的经营模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按照"一体化"农业的要求,全面重新配置资源,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形成农业主导产业和产业开发体系,使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目前,在未能形成大规模、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情况下,把龙头加工、流通企业建设好不惜为明智之举。农户可根据加工企业对农副产品原料的需求状况来调整自己的种养结构,将自己的生产进程变成产业链上的一个有机环节。这样,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与带动,使众多的分散经营的小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从而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型龙头企业,使更多的农产品在深加工中成倍增值,改变我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包装落后,销售渠道不畅状况具有积极意义。据了解,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都在农业产值的三倍以上,而我国还不到80%。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程度-般都在90%以上,我国只有20%一30%。因此,必须把培育龙头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工作来抓。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农业生产应选择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构建拥有自有农业生产基地的"大农场"才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的根本出路。目前,由于我国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普遍存在组织程度低,产品流通渠道不畅等问题。尤其是企业与农户各个环节的联结上没有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稳定机制,影响了农户追求产业化规模经营发展的动力。因此,政府农业工作机构如何转变职能,创造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尤其是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大型企业建设和规范显得特别重要。:

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外商投资经营的农业开发企业正发挥着重要的带动和龙头作用,这也是我国龙头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我国政府应充分认识并制订实施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国际先进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和吸收先进管理技术。学习外商兴办农业企业的管理经验,积极推行农业企业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外商资汛灵活、渠道畅通的优势,,拓宽销售渠道,拓展国内外市场,解决农民"卖难"问题。同时要突破引进外资只兴办工商实业的传统观念,大力倡导引进外商兴办农业。

培育龙头企业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真正将农业产业化模式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我国政府农业工作重心应放在支持、引导、协调、规范和服务上。实施政策的着力点应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公益性技术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等"公共产品"上。特别应避免培育龙头企业时政府农业机构具体介入,因为那样做将违背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要做到"四自主"的最基本原则。各级政府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机制的诱导才是企业真正成长、壮大之道。出台引导、扶持政策为的是鼓励农业生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之不断提高和改善农业经济效益,而不是因政策的实施或因政府的硬性捏合,象设立政府工作机关那样"人为造就"龙头企业,最终造成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培育对政府的严重依赖,削弱农业的组织创新能力,并让政府财政背上包袱。

四、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然涉及到土地使用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结构调整。这是农产品市场状况发生变化的结果。目前,我国农业经济所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的供需状况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急剧转变。从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看,在解决了温饱和进入了小康阶段后,在食品需求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作为原料的初级农产品,而是经过多次加工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消费者的食品支出中归初级农产品生产者的份额日益下降。相反,对肉、禽、蛋、鱼和蔬菜、瓜果类副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已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明确指示农户缩减或淘汰目前已不受欢迎的传统作物和品种,特别是质量低劣的品种,而开发和扩大具有市场潜力的新兴作物或新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企业家能否在农产品市场中获利的关键。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发生也发生了变化,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的上升,诱发农业工资的攀升,随着耕作方式的改变,种植业更多地依赖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物质的投入,由于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不断上升,使种植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处在最不利的地位,粮食作物中的一些传统品种,尽管受到强有力的行政干预,种植面积仍然大幅度减少,农户们只好被动地应付那种"用最好的土地来生产最不值钱的东西"的政策。与此同时,新的、比较优势产生,使一大批新兴品种和优质品种的开发和引进,农产品结构正在广大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再考虑到"入世"将带来农产品市场的整体开放,有理由认为,这种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将导致全国性农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调整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正好是这一市场格局变化内在要求。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归根结底是实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的农业效益和体现农业结构变化中的比较优势。所以,从制定政策的思路上考虑,为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就必须把发展效益农业作为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一项基本政策来实施。因为效益农业的实质是农民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农业,因而必然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变革充分显示了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显示了效益农业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一致性,这启示着我们必须为农业的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作出努力。因此,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的要求出发,制订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政策,鼓励农户对农业结构作深刻的调整。我国目前调整农业结构最大的困难是在对用地结构的调整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系列农业政策中对区域性粮食自给或基本自给目标的追求造成我国农业产出结构调整的范围和灵活性受到限制。如何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适应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

主要参考文献

1、广东南海市农村改革试验区资料汇编

第5篇

[关键词] 发展态势 作用 政策投入

现如今,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根基的农业却停滞不前,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只有摆脱农业落后这一瓶颈状态,才能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有其重要的作用。

一、产业化现状及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效用

我国农业产业群刚起步不久,还处在比较薄弱的基础状态。相对优势较弱,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如此高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扶持好这一产业,那将在我们的经济建设的历史中写下重要的一笔,同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开拓了一块肥沃的土地。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发展道路。对于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首先面对无情的市场风险,单个农户的力量极其微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产生合力,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建设我国农业产业化,将以前每家每户分散了的土地集中组织到一起,根据区域、地理条件等不同因素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发展战略,以整体对抗局部、凝聚对抗分散,形成规模效应,发挥比较优势,从而提高农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生产能力。

其次,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农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产业化投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主张“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自己生产自己销售,省去中间商的涉猎,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经济收入上去了,农民的干劲也就更足了。同时,实行产供销的一条龙发展模式,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大的解决方案。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在获得租金的同时还可以在自己的田间地头务工,即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让农民获得双重的经济收入得到实惠。如此看来农业和其他产业既独立又互相促进、紧密联系。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像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农业开始由以前的买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自由化市场转化。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需求层次也由以前填饱肚子为主的生理需求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转变。而我国的农业在这样一新的形势下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而今天,我国的农业从单单的注重量的增加向提高农产品质量上转化。以优质的农产品、优质的销售方式来迎合大众口味,从而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也由自己国家地区间的贸易向国际间不同国家间的贸易转化,面对国际市场这一块大肥肉,我国农业的强势发展,有助于打开海外重工业为主轻工业缺乏的发达国家市场,将中国农业打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加强对三农问题的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对我国的长治久安、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重要的

作用。

二、加强政策投入的必要性

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如此则要求我们的政府给予农业发展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农业是我国经济的根本,所占比例大、牵涉范围广,凭借个人之力根本无法改变其现状。只有政府的介入,充分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给予最大的政策支持,设置针对农业的管理机构和加强对农业的改革力度,为农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贫富差距极大地今天,农民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政府给予极大扶持,加强农业产业投入,2006年1月1日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广大农民的经济负担,但我国依旧出现了有地无人种有田无人耕的局面,而广大农村劳动力都参与到了南下的打工队伍,造成我国的农业严重空缺。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让广大农民在免费耕种还可以获得政府补贴,尝到甜头,参与到农民的一体化建设队伍中来,同时农民的压力减小了,也使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消费欲望,促进货币的流通,人民生活富裕了,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从而主动地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加投入的为农业一体化服务。

加强新农村建设,在为农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农业的技术指导,将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建设当中。为农业的发展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用以指导和帮助农民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提高种养殖的质量,为通过自己劳动致富的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技术援助,为其排忧解难,从而达到帮助广大农民增产增收。有实例指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由此可见科技进步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农民的收入增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以科技为支撑,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加强新农村的建设。成功的新农村将在别的乡村成为佳话、成为榜样,能推动更多的乡村参与到产业一体化建设中来,如此,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坚持科技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市场经济则应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政府在为其投入政策科技的同时,还应为其打造适合发展的销售方式,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未来需求的发展方向,打造能迎合市场发展的销售方式。建立一支先进的销售队伍,为农民一体化进程出谋划策,将生产的农产品推广到市场之中,在市场中为其谋求一个很好的市场定位,去打造出出色的品牌效应,提升知名度从而更好的拓宽市场销路。就如在四川达州市场上出现的旧院黑鸡蛋,就是来源于四川万源普普通通农家而做大做强,在市场定位上充分抓住广大消费者追求健康的心理需求上,制定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营销策略,以其营养丰富,富硒,具有滋补、美容、延缓细胞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健等特殊功效打开了鸡蛋市场,成为鸡蛋行业的领先者。

参考文献:

[1]宋海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青海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青海统计,2001(C00)

第6篇

我区通过多种形式扎实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一是农业“三减”工作。全区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126万亩,覆盖率达到90%,施用有机肥60.5万吨。二是农药废弃包装物处理工作。全区11个乡镇均设立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站,共投入各类专项资金25万元,目前集中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达到16.88吨。三是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治理工作。我区25个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改造升级、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中心及54处村屯公益处理站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全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5%以上。四是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围绕打通种养循环堵点,推动“粪污”变“粪肥”,促进有机肥科学合理施用,我区已建立肥效监测点20个、规模连片面积2000亩的示范区1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验点4个。五是侵蚀沟治理工作。今年我区计划治理侵蚀沟53条,涉及5个村屯,总投资1932万元,目前已完成工程量10%,争取11月末前完成工程量85%。

二、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

我区2020年省级下达高标准农田任务6.3万亩,总投资7950万元。项目涉及6个乡镇、12个村屯,建设内容包括明渠衬砌、涵闸、泵站、输电线路、硬化路面等。目前已完成工程量93%,预计11月末陆续竣工结算。

2021年对上争取高标准农田任务6.92万亩,项目总投资8900万元。项目涉及7乡镇、8村屯,建设内容包括田间路、桥涵、渠道衬砌、泵站等,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55%(76.4%是包含2020年结转工程量),计划12月末前完成工程量的65%以上。

三、畜牧产业发展情况

在保证牛羊和家禽饲养量稳中有增的同时,重点推进生猪养殖业稳步增长,以星海、双喜、明宇、源丰等种猪场扩繁为重点,提高区内供种、供仔能力,降低外引带来的风险,鼓励中小养殖场户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截止三季度末,全区生猪、肉牛、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5.5万头(城调队数字为88.1万头)、5.4万头、7.7万只和688万只,同比增长分别为24%、3.8%、11.6%和16%。全区各类养殖专业户达7000余户,规模养殖场150余个。同时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星万头羊养殖加工项目,目前已经开工建设,养殖场地改造已经完成,一期工程预计12月末前完成。通过以“龙头企业+贫困户+金融机构+政府扶贫资金”的养殖模式与扶贫资金养殖项目相结合,引进哈尔滨谷实生猪养殖项目,目前正起草拟定合同,预计12月末前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第7篇

咨询是一个泊来语,英语写作“Consult”,它的第一层基本意思是向人求教、询问以便寻得资料和参考意见等;第二层基本意思是会诊、看医生;第三层基本意思是与人商量、商议。在中文的解释中,咨询就是“征求意见”。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指政府涉农部门,经营农业的相关企业或组织,在农业产业发展的问题上,向农业产业发展顾问、专家或专门从事农业咨询的机构征求意见并针对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提供专业化的分析和行之有效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及实施方法。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具体说就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等相关机构和团队以科技为依托,以信息为基础,综合运用农业产业发展科学知识、技术、经验、信息,按市场机制向政府涉农部门、经营农业的相关企业或组织等提供各种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可行性报告、规划、方案等创造性智力服务,为解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组织面临的农业产业发展的复杂问题提供帮助。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意识不足。一是目前在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意识还不够强,许多涉农企业尚未认识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对农业发展所起的“倍增”作用,“借脑”、“融智”、借助社会综合配套服务“助我发展”的“导入”意识不足;二是一些已意识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重要的“先行者”,则对购买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的对象和做什么样的咨询、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何实施咨询意见、在咨询中如何配合咨询机构等许多问题都不是十分清楚,在相当程度上把做咨询作为宣传、炒作的手段。

(2)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作为一个产业尚未定位。虽然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已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从产业定位上看仍存在许多发展障碍,突出反映在以下方面:一是部分专业咨询公司注册难,要有相应的各级管理部门颁发的资质,才具有资格;二是国家并没有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家统计系统也没有建立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的一整套准确、完整的统计指标体系;三是从社会层面看,新闻媒体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的报道经常概念不清,统计数据不准确;四是从农业产业发展的认识看,涉农企业及组织等对咨询业体系认识不足,在需要咨询服务时不知如何做,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对咨询业体系本身缺乏了解。

(3)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支撑条件弱。一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行业队伍建设滞后。目前还缺乏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才专门的培养基地和健全的制度,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人才的个体知识结构、群体知识结构、科学专业搭配结构及年龄结构都还很不合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手段的现代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咨询机构普遍缺乏资金、信息库,信息网络的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所提供的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个性化不够,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需要。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行业规范差、缺乏合理管理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管理,长期形成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机构少、各自为政的局面。

(4)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市场行为不规范。一是市场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获得咨询项目往往是依靠人缘、行政隶属关系或行业垄断优势。二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形式不规范。突出表现为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合同谈判上无细节安排、无咨询人员具体要求、工作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咨询成果的操作性要求不确切、合同执行不严谨等。三是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费用确定无标准。农业产业发展咨询费用确定基于项目的来源,依项目完成所需必要成本之外的因素确定,而从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报价看,不同的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需要支付多少成本、税费也不十分清楚,缺乏合理的费率标准。

3云南农业产业发展咨询对策研究

(1)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内容要向深层次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最初的服务是简单劳动,比如帮助购买种子、询问种植(养殖)情况、农药化肥使用情况、农产品加工销售情况等内容。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要转变到为解决涉农企业如何发展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为政府涉农管理部门决策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层面上,最终为农民增收致富。针对农业产业发展前沿问题,如龙头农业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发展专业人才瓶颈、农业产业赢利模式、农产品品牌策略等,开展深入的咨询服务研究。

(2)农业产业发展咨询服务方式要向团队协作转变。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最初的作业方式是个人作业,即企业创立者是专家型咨询人才,一个人带几个助手,靠个人智慧开展业务。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业要求要组成农业产业专业团队,如从事农业工作的注册工程咨询师、经济师、农业工程师、农业专家等,形成协同作战专业化运营的现代咨询业发展方式。

(3)农业产业发展咨询项目的获得行为要进一步规范。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要有相关国家颁发的具有咨询资格的企业才能进行研究。但在实际操作中,由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主管部门来决定项目是否进行咨询或者是由谁家咨询企业来做,而没有从真正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出发,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评审论证,也只是走一下程序,还是由项目主管部门领导决定立不立项。前期的咨询活动,从进行可行性研究到形成决策咨询报告过程,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很多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没有实际调研,只是根据项目实施单位提供的材料,按照格式规范一下,形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无法真正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4)农业产业发展咨询企业或者机构有待进一步增加。目前云南具有国家建设部、国家发改委颁发的甲级资质咨询企业或者机构4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咨询需求,阻碍了农业产业咨询行业的发展,咨询服务质量难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