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8 18:35:45
序论:在您撰写生态环保战略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环境;某市
Abstract: the whole world is in deep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How to overcome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as separate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the abuse of the system,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key to achieve sustainability is in. This paper i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egic problem, the hope for some city and other distri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some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Keywords: circulation econom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ity
中图分类号:[S21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循环经济内涵与特征
循环经济的特征与传统的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闭合循环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运行模式,改变过去“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合循环模式,使得各种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以“一高二低”(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产出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取代以往的“二高一低”(高投入、低产出和废弃物的高排放),从而从根本上消解了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事实上,不仅物质要实现闭合循环,能量也要实现梯级反复使用,以缓解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整体效益最优
循环经济遵循的是自然生态规律,将人类社会当作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统一考虑。为了这个巨系统的平衡,必须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协调起来,实现三大效益的整体最优,在某些阶段,甚至要强调生态效益优先。
3、全程调控
循环经济以高科技为支撑,积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全过程调控,即从开采、加工、运输、使用、再生循环、最终处理六个环节对系统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进行控制,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这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有效的、积极的方式,有别于以往的“末端治理”即或甚至听之任之的消极方式,必然给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来全新的理念突破。
二、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新理念
在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一样,环保理念不断地更新。
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的“三废”治理,到 80 年代的末端控制与法制化管理,发展到 90 年代的生产全过程控制以及清洁生产,环境保护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1 世纪初,循环经济理念的出现,带来了环保理念革命性的突破,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由单纯的生产领域转到了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革新、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由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和自然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取得生产发展、生活优质、生态良好,物质与精神文明同步发展。
循环经济改变了沿袭了几十年的“资源―产品―污染物达标排放”环境保护的传统做法,带来了环境保护理念质的飞跃,它的核心是以物质封闭循环流动为基本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科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实践证明,过去所采用的办法和措施尽管在不同的时期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个循环型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体系,这才是当今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和根本出路。
三、实证分析
1 .某市生态环境概况
某市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基质优越,森林夜益率达 76 . 3 % ,境内有被誉为“物种宝库、岭南明珠”的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示范点、国家林业综合发展示范县和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始兴县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 II 类标准( GB3838 ― 2002 )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人颗粒的水平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II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优良,烟尘控制区夜盖率达到 100 %;县城的生活垃圾 1 . 8 万 t ,超过工业固体废弃物 0 . 5 万 t ,医疗废物 3 . 27t 。
表 1 2003 年某市污染物排放情况
基本上没有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见表 1 :
总之,目前某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如林地逐年减少、“三废”排放里逐年增加、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当前某市正处于农业主导型社会向工业主导型社会的过渡期,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环境问题会逐渐显露出来。
2 .某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战略
( 1 )制定地方法律法规,规范循环经济发展
借鉴贵阳等地的经验,某市应当着手制订循环经济的相关地方法规,如 《 某市循环经济试行条例 》 ,其中包含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以及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包装物品等行业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规定;建立健全 《 某市废物回收制度 》 ,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物由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贵回收,生活垃圾主要由政府和民众回收,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
( 2 )加强政府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环保局和生态办要转变职能,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县、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等,以此促进循环经济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政府要继续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促使企业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要限制“三高”产业的发展,扶持生态型产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闭路循环”式的生产,投资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 3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带动生态工业发展
作为某市国民经济的主体,工业领域应率先实施循环经济,其重要发展形态就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新型工业组织形态。严格地说,在循环经济中,没有“废物”这个概念,因为在生态工业园区中,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或副产品是另一个企业的营养物。
( 4 )建立共同参与体系,刺激绿色消费和绿色需求
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循环经济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众。政府要通过利益的驱动和精神的号召使社会各界都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当中来。通过舆论、宣传教育等让公众了解循环经济的原理和理念,引导居民正确购物、适度消费,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增强反复利用和多次使用的意识,以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公众监督和倡导下的生态文明。其中消费是循环经济中的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应起到保护环境的表率作用,通过政府的绿色采购、消费行为影响事业单位、企业和公众。同时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 5 )鼓励产学研相结合,构筑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某市要积极主动地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帮助企业解决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接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的目标,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推动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应用;集中力量支持一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的改造项目,包括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进行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沽生产技术。
【关键词】环境保护 资源 生态
目前,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不同程度的存在供水不足问题,而水资源的污染和对水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状况。我国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世界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就占了5个,可见,我国我环境问题已经到了相当的程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
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目前,我国经济整体仍是粗放型的,是高度依赖资源的发展模式, 而资源利用率远低于国际先进水平。《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调查排序,中国居世界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45%和120%。我国1t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保证的。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而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又导致了对环境的严重破坏。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烟尘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的67%、二氧化碳的70% 都来自于燃煤。除了能源消费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外,
能源在开采、炼制及供应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着大气环境质量。
能源既是对经济发展的保障,又是污染来源。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及浪费不但束缚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加速了环境的恶化。 因此, 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发展先进的技术,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产出。
二、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资源利用过程。这样一种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不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而且节约了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1972年开始, 德国制定了多部法律规范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办法。自1995年7月1日起,德国法律规定,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要达到80%。1996年德国又公布更为系统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受德国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盟诸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也都致力于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欧盟规定到2003年报废汽车的回收利用率达到其质量的8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回收率比较低.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许多可以再利用的资源成了废弃物,不但浪费了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的污染。虽然我国资源总量大,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更要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建立人水和谐的水环境体系的策略和建议
(1)积极推行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流域管理。要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就须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为核心,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关键是要对流域和区域的事权进行合理划分,以流域管理为龙头,加强区域的水务一体化建设,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各个领域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要从各方面强化流域管理的权威性,加强流域机构建设。
(2)推行监督机制,倡导制度建设。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分两方面进行: 其一,要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强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强化环境影响在项目决策中的作用。同时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实行环境影响评价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分别明确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评审专家、审批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当然,为确保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要强化公众参与。
(3)注重生态安全理念, 强抓流域规划的修订。流域规划是水资源管理的依据。首先,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环境角度编制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统筹开发与保护。在满足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有序、合理进行水工程建设。例如,河道整治要突破原有片面加高加固堤防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固滩护堤,恢复部分洪泛区。其次,要从生态安全的角度对现有的规划进行修订完善;要加强规划之间的衔接,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坚决废止那种以牺牲生态环境而换取的些许利益。
四、加强环保立法及执法
生态环境被严重破环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然而,当自身的短期利益与环保发生冲突时, 人们往往选择了前者。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利益而无度的开发和破坏地球,使后人无以为继,因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就需要法律来规范。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第一,仍存在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涉及到的空白;第二,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有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新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在制定新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的同时,完善和修订现有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情况.在健全法制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改善由于职责不清而导致的扯皮现象;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
五、结束语
人们是从先辈那里继承了地球, 但也是从后代那里借用了地球。不能为了满足当代人的欲望而留给后代一个资源枯竭、满目疮痍的地球。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已经给人们提供了借鉴,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突破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
一、“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分析
2015年2月3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意见》出台并再次强调,“十三五”期间,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着力实现绿色发展是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点任务之一。
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过程中,要正视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突破辽西北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二、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辽西北地区长期以来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再加上该区域农业经济的粗放经营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浪费等生态破坏加剧,资源环境承载力极其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在立法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不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主体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其对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缺乏,使得许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2、在执法层面,执法手段和措施单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统分结合的分层管理体制效率低下,且极易导致各执法部门互相推诿和争权夺利现象产生。农业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都可以行使行政执法权,加之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违法失职现象,使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陷入一个异常混乱和尴尬的局面。
3、在运营环境上,相关制度协调性较差。许多生态环境法律制度虽已建立,但制度之间的配套性和协调性较差。在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如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等。
4、在法律归责上,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禁止性规定与法律责任规定不协调,法律责任规定相对较为宽泛不够严苛,使得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既不足以震慑违法的当事人,也不能发挥应有的警示作用。
5、在法律监督上,相关部门认识,行政管理手段单一,过分偏于经济处罚,缺乏对于建立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的重视,致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完善辽西北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议
辽西北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使得改善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才能更好的发展辽西北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
面对辽西北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困境,应制定统一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范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管理;通过对现行环保法的修订,完善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项规定。
2、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建立垂直管理体制,以求增强管理和执法效率,避免部门间相互推诿和扯皮的现象的发生。通过赋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较多的行政许可、行政强制和行政处罚权,来增强其执法和管理权威;此外,应严厉打击地方保护主义,严格执法,对危害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行政和司法打击力度,加强执法和司法保护。
3、明确农业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无法可依”的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农业环境保护法必须对污染和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加大处罚力度,完善相关处罚指标体系,从重从严处理相关违法行为,保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开展。
4、采用统一监督管理与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信息不公开、不对称是妨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根源。要不断完善农业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立法,积极构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公开法律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行使”,才能使得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公众的参与下得到有效监督。
结语
“突破辽西北”战略有利于提升全省经济整体实力,促进区域发展,也践行国家政策。因此,在这一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十足的动力。(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叶兰.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法之治.求索.2008.
[2] 韩广.杨兴.陈维春.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制度研究.中国出版社.
[3] 张铣涛.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现状及对策.当代生态农业.2009(21).
[4] 汪志革.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0(16).
[5] 周海博.网络伦理失范及其法律应对.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08.26.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分析;挑战;策略
为助力我国生态建设,我国林业部门先后开展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1-4]。当前,虽然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明显增加,但木材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林业产业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我国林业在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尤为重要[6-7]。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当前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面对的困难,进而对新时期应当怎样更好地实现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1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原因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生态环境保护离不开林业资源的支持。林业资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0-16]。1.1避免水土流失。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森林中的枯枝落木吸收水分,具有一定储备地表水的能力,森林中的植物根系对土壤具有凝聚力,在暴雨等天气时,减少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避免水土流失。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以往的林业工程也充分证明,扎实地做好林业资源发展与保护工作,才能让土壤得到有效保护,减少河道泥沙淤积,减少水灾发生概率。同时,这对自然地理环境原貌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的生态也因此得到改善。1.2应对沙尘天气。森林可作为沙尘的屏障,对沙尘形成阻隔作用。森林可形成防护林有效降低风速,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以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我国多地区的防沙治沙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沙尘天气得到有效改善,防护林改善了下垫面的植被状况,树干枝叶对局地小风场可起到抑制作用,能有效防止局地扬尘,林业资源对防风治沙和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效果较为明显。1.3调节气候。森林对气候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每一处森林都具备小气候特征,这也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之一。森林对周围地域的温湿度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气温。相关研究发现,林地日均气温明显低于林地外日均气温。一方面,林地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另一方面,林地比热容大,增温慢。此外,森林中的小气候系统可通过水循环向环境中释放水蒸气,提高生态环境中的湿度,从而使周围的气候更为舒适。1.4净化空气。绿色植物借助于光合作用,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再释放出氧气。有研究表明,1hm2阔叶林1天可以消耗吸收1t二氧化碳,释放0.73t氧气。森林中的多数生物也因此获得更好的生长环境,生态环境也因森林面积的扩大得到明显改善。森林净化空气的作用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作用较为明显。
2林业资源保护面对的挑战
2.1林业资源保护机制不够健全。为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当前已形成相关监督保护机制,并对林业资源保护中的责任进行了细化。但是,由于我国各地林业资源的复杂性,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很多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受人力物力限制,尚未结合当地林业资源情况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尤其在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基层政府用于林业资源保护方面的资金较少。此外,由于林业资源保护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针对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难以从法治层面进行惩治。基于市场利益的刺激,有的企业或个人对林业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林业生产作业中存在破坏林业资源的行为。上述问题凸显了加快林业资源保护机制建设的重要性[17-18]。2.2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相对薄弱。虽然,林业资源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基层林业保护部门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部门不仅需要落实各项林业工程建设工作,还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监管。只有将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到位,才能对林业资源形成更好的保护。但是,在当前不少地方的林业资源监督管理当中,有的部门对自身职责认识不到位,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管控制度,增加了毁坏林业资源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原因所在[19-20]。2.3林业资源保护投资总额不高。林业生态工程是林业资源保护的实现途径之一。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地区往往经济不够发达,难以承担林业生态工程所需资金,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规划暂时被搁置[21-22]。
3加快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策略
3.1做好生态保护宣传,提高群众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民参与,因此做好生态保护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意识尤为重要。各级林业部门需要充分用好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对林业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普及林业资源保护对生态及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注重提高当地居民对林业资源的基本认识,从而减少林业资源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确保林业的可持续发展[23-24]。3.2采用农林结合方式,加强部门联合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原则既需要侧重于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也要注重林业与农业资源保护的有效结合,使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协调林业资源的使用与保护时,通过农林资源的结合,对农林用地规模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既有利于对林业用地进行保护,也有利于协调农林用地的全面可持续利用。例如,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应与保证农业耕地红线相协调[25-26]。3.3积极利用先进技术,完成生态保护目标。在进行林业资源保护时,应充分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及先进设备,例如GIS地理信息系统、无人机等,实现对林业资源的实时监测,对林业资源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进行全面掌握,实时对林业资源进行防火防灾监控,从而更好地进行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并根据监测数据随时调整与优化工作方案。林业资源保护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让林业资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7]。3.4采取多样保护措施,实现林业持续发展。林业资源保护的地域不同,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在植树造林时,应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对现有林业植物的需求进行全面了解,针对当地不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种植技术,从而提高成活率。在选择树种时,尽量实现当地林业资源树种结构的多元化,提高人工林抗病虫害能力。这不仅能丰富林业种植资源结构,还能让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28-32]。
4结语
刘思含(1990-),女,辽宁阜新县人,沈阳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孙卓(1981-),男,辽宁法库县人,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摘要:“矿产资源是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同时矿产资源也是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相当重要的环境要素,在维系生态系统这一有机体的平衡及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矿区生态环境恢复
1.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概况
辽西北地区涵盖阜新市、铁岭市、朝阳市这三座城市,是辽宁省区域经济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这一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制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巨大。但此地区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其概况如下:
朝阳市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也较为广泛,同时开发潜力很大等特点。目前,境内已发现有益矿藏五十三种,产地五百七十余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百分之七十,其中锰储产量在东北各城市中位居第一位,钼产量在全国排名第二位,此城市黄金产出量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膨润土、大理石等总量大、质地好,具有非常好的开发前景。
铁岭市矿产资源丰饶有煤炭、白粘土、硅灰石、灰石、花岗岩石、大理石、锌、铁、铜、金等各类矿产共二十九种,开发利用已有二十多种。其中,煤炭储量二十二亿吨,占辽宁省储量的三分之一以上。作为全国煤炭基地之一是国家特大型煤炭企业铁法煤业集团,年生产能力达一千五百万吨万吨。
阜新市这座城市盛产煤、玛瑙、石灰石、膨润土、玄武岩、金、铁、硅砂、萤石、沸石、地热、风力等四十多种资源。其中,萤石、沸石、硅砂储量居全省首位。阜新作为各种玛瑙制品的生产基地,玛瑙产量与销量占中国的二分之一,被誉为“中国玛瑙之都”。而且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并建有亚洲地区最大的露天煤矿――海州露天煤矿。
2.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首先是由于矿产行业本就是属于高污染的行业,只要对资源进行开采就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不但破坏地表环境同时也会破坏地下环境。由于煤矿资源的采取必然会产生采空区域就可能引起地面塌陷,引发矿震或滑坡等灾害。并且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废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同时由于很多企业的开采技术较为落后,设备陈旧导致在开采中的废物尚无污染处理工艺。其次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为追求经济的利益不惜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造成自然生态失衡,资源极度浪费,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最后由于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尚不健全,现有的相关法律只是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出原则性的规定,或者相关规定单一不具体,没有对具体的监管措施和惩罚措施进行详细的成体系的规定,使得在司法实践中遇到相关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不能得到具体的法律制裁。
3.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第一,矿产开采开发体系缺失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探矿权和采矿权行政授予面过大;以及探矿权人取得探矿权资历要求低、项目资金要求低等问题,圈占地盘、囤积居奇、投机牟利现象较为多见;采矿权人掠夺式、低效率和高污染式的开发资源方式,损害了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既破坏了资源,又大大的污染了环境。
第二,开采企业资质低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大多数的开采企业规模较小,超大、大、中型矿产企业较少,个体企业占多数等情况。小型或者个体企业多存在开采设备落后造成多浪费,多污染等问题。
4.完善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
(1)树立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
对于环境治理的各国立法都存在环保治标不治本的问题,重视污染的处理而轻视污染的预防,同时忽略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监管的立法思路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所以针对辽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存在的先污染后治理轻污染缺乏监管的现象,应该树立全程监管的立法观念,将矿区环境污染治理落实到资源开发利用的每一个阶段中去。
(2)提高矿区生态环境监管执行力度
基于矿区环境“一条龙”监管立法观念,继而设个专门的矿区环境污染监督部门,全程监督管理矿山企业遵守环境保护各项规定的情况,并要求有关部门在破坏行为产生时及时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其次,此部门须对矿产企业的生态环境恢复的程度随时进行检查监督。
(3)完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的治理功能
矿产项目成本较高、进行时间长、不可抗力多,而且,矿业的不合理生产往往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减少开采矿产资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应使复垦政策与立法须条理清晰,细节明确,增加可操作性。其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恢复基金会,负责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及相关辅助工作。
(4)制定矿产开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在开采实施前对该行为对开采区域附近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将负面环境影响降到最低的预防措施。设立专门监督矿产开采的环境影响评价部门,开采方须向提供减少环境污染相关数据,并由该部门进行评审,这将成为矿产开采方申请矿山开采的重要指标。
(5)制定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度
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进行明确的规定,首先此标准是对矿区污染情况的评估和法律责任的追究有据可依,其次作为衡量矿区开采造成污染后是否积极进行恢复工作的标准。我国其它方面的生态环境标准较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标准还是比较完善的,所以应针对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制定相应的规定。辽西北地区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应迅速着手制定有辽西北特色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作者单位:1.沈阳师范大学法学院;2.沈阳师范大学;3.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
本文为2012年度辽宁省软科学指导性计划项目“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对策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策略
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环境难题,如果不及时的对我国生态环境加以保护并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必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各个方面。
一、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当下,我国正在面临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程度已经急剧上升,并且还有更加恶化的情况。在此主要从水资源、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几个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水资源。当下我国水资源十分匮乏,而且呈现水资源分布不均,部分被污染的情况,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都在南方,北方所拥有的淡水资源还不足南方的1/4,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至少有600个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缺水情况,但是就当下发展趋势而言,这一数字还会上升,还会有大量的城市缺水。除此之外,面临的问题就是水资源的浪费,由于工业化生产,大量工业废水肆意排放,严重污染我国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水资源[1]。
(二)土地沙漠化。实际上土地沙漠化与水资源缺少存在密切联系,可以说土地沙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水资源的缺少。除此之外,大量的砍伐、建筑使得绿化面积减少,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当下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正在急速上升,受伤没化影响的人口也随之增加,同同时农田和草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土地沙漠化现象更加严重直接影响了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甚至是生存。
(三)大气污染。近几年来,我国工业正在迅速的发展强大,而工业发展的背后是越来越严重的大气污染。尤其是在工业集聚地经常会出现雾霾天气,大量极细微的干成立均匀的分布在空气中,使得空气十分污浊、有害。大气的污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消极影响,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2]。
除了以上几点,我国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而且这些问题有越来越严重的倾向,可以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十分不到位,直接侵害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十分不利于人们的健康发展,而且从更大的一个方面来讲,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正预示着我国正在走,环境保护治理的下坡路,如果长此以往必将会降低我国综合国力,影响我国综合建设。
二、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提高公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人民永远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破坏者,人民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结果。所以对此一定要积极的提高我国人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首先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从思想上影响人民的态度和行为,下到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宣传,上到政府生态环境教育宣传,扩大宣传范围,加强宣传力度。其次是要采取强硬手段,制定相关管理机制,对生态环境破坏者加以惩治,大力提倡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必要时可给予物质奖励。最后,一定要让人民从思想上根本上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组织、有纪律、科学的制定思想教育帮扶,以“结对子”的方式来进一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序进行。
(二)创新发展绿色科技,用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的时代,强大的科技足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快其可持续发展,所以政府一定要注重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家先进的科技,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强大科技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此所提出三方面建议,第一点一定要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创新是发展生产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但是并不是人才大国,所以一定要积极的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其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第二点是加大绿色科技投入,绿色的科技能够减少资源浪费,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太阳能发电绿色无害,既没有资源的浪费,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这就是绿色科技的亮点[3]。第三点是推动科技发展,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当下生态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够逐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我国生态环境中说存在的一大主要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加大资源保护和利用是我国当下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资源有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只有对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和利用才能够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可能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一定要加强此方面的意识,保护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气、粉尘等都不能够直接排放,所以可以想方设法对工业生产中的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的利用,尽可能的实现循环经济,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就是指经济增长由不可持续转为可持续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为集约型模式,由技术引进型转为自主创新型,由忽略環境型转为环境友好型,由高碳生活型转为低碳生活型,由第二产业带动经济模式转为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模式,由少数人致富转变为共同致富。当下我国许多领域仍然没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尚未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这种情况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4]。所以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道路中,一定要积极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工业生产建设,进行绿色生产经营。
参考文献:
[1]郭越龙. 农业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2].韩长赋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夯实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基础[J].现代畜牧兽医,2015(08):61-62.
[3]朱天龙. 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1.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意义。森林作为林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有效促进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为我国复合类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同时,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恢复和健全生态体系功能,优化配置林业资源,形成木材和林果等方面的深加工产业,促进林业的系统化及绿色化发展。
另一方面是现实意义。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对林业资源的过度索取,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森林作为林业中最为重要的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新鲜的氧气,有效吸收和净化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人类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的经济建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①林业功能的发挥。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时,需要对其经济和生态的功能进行充分考虑,以有效发挥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作用,以此体现林业的经济功能。此外,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资源生长规律和国家相关规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保证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其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②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得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世界的享受,如假日旅游已经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之一。当前生态游作为旅游的重要选择,开发商或农户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寻找森林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森林资源,构建新的生态旅游产业链,将林业资源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生态环保建设的强化。将自然和社会与林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建设,为生态发展和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当然在林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保护产业的民主化与规范化齐头并进,使林业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连。
3.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共同发展的策略
3.1 协调发展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
协调发展园林城市和工业园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源浪费现象,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城市经济的长远发展。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园。需要从生态城市建设出发,科学保护部分水系、植被和山体,有效维护园区的景观环境。同时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规范一次性木筷的流通及生产,确保木材的综合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其次,提高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许多园林城市的绿地被随意征用,导致城市发展受阻,这需要加强城市绿地的相关法律建设,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最后,加快绿化城市建设。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加以宣传,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加快城市绿化造林的速度,形成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
3.2 构建良性的林业经济发展机制
要想实现林业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构建良好的发展机制。以生态平衡为基础经营林业,采取科学的营林措施和采伐手段,有效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加强资源的培育及管理。同时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将山区经济发展和山地综合建设相结合,加大林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农村替代资源建设,从而缓解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3 扩大森林面积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