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24-03-18 16:00:27

序论:在您撰写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

第1篇

关键词:地方传统村落,村庄规划,文化传习,特色塑造

Abstract:The village planning is to realiz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mprove the level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e important measure of happiness, jiangsu province also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od urban and rural sports". However, in the village planning, especially in with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often exist in the village the destruc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village out of texture change wait for a phenomenon,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 in the planning of "fade". Taking xuzhou LvLiangShan scenic spot NiYuanDong village village renovation pla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the 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 planning, how to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culture,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heritage, the mol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 how to protect and use of the loc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continue local traditional style and other important problems in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Keywords:local traditional village, the village planning, Sue culture, shap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村庄环境整治与规划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幸福的重要举措。为了科学有效地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江苏省全面实施了“美好城乡运动”,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制定并印发了《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明确了“村容村貌更加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乡村特色更加鲜明,公共服务更加完善”的行动目标。

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倪园东村自然环境极佳,保存有相对完好的空间格局,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民居、石头房、奇石宕口等历史建筑和原生景观,形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特色的地方传统村落。倪园东村村庄整治规划是落实全省“美好城乡运动”和市委的“三解三促”活动,更好的引导吕梁山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引导倪园东村的社会发展,促进倪园东村的旅游开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的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改善倪园东村的人居环境。

本文以倪园东村村庄整治规划为例,探讨在地方传统村落规划中,如何传承和发展地方文化,有效保护历史遗存,塑造特色鲜明的村庄,如何保护与利用当地资源、保护与延续地方传统风貌等重要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

2 地方传统风貌特征及现存主要问题

2.1 传统风水格局及村落形态特征

地方传统村落在选址和营造方面注重运用传统风水学理念,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强调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倪园东村古称“悬水村”,三面环山,一面面水,有状如腰带之溪流环绕山谷,是上乘的“藏风、聚气”之地。村落选址于山谷之中,村落具有“形局完整、山环水绕、负阴抱阳”之传统风水格局,自然生态环境极佳。村落依山就势、街巷狭长通幽、院落规整有序、村野相互交融,形成有机生长、和谐共生的村落布局形态。

2.2 自然古朴的村落风貌及丰富的文化遗存

倪园东村拥有较为完整和自然的村落格局,村落建筑风貌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传统特色。同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存,村庄南侧的冲沟被誉为“小三峡”,峡谷内奇石林立,是原始的地质地貌形态的再现,形成年代目前正在考证;村庄保存了20余处石头房和石头庭院,庭院基本为一进院落,体现了典型的苏北山村建筑特色;村落中还保存有一定历史的古井、古树名木等物质文化遗存。此外,倪园东村还拥有相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如:具有地方传统的耕读文化、吕梁奇石文化、民俗风情等,还拥有芦花鸡、土鸡蛋等地方土特产品。

2.3存在问题

通过对倪园东村和其它地方传统村落的调研分析,目前地方传统村落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历史建筑得不到有效保护,有濒临损毁之趋势。

(2)传统空间格局遭到破坏,地方特色风貌逐步丧失。

(3)村庄公用设施缺乏,环境质量较差。

3 规划对策

3.1 整治为主、有机更新、控制引导、和谐发展

地方传统村落整治规划中一定要妥善处理好村庄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以村落内部街巷空间、建筑、以及环境卫生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综合整治为主,保护并延续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地方风貌。在保护地方传统特色风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合理的有机更新,避免大拆大建。

倪园东村村庄整治规划在保护并延续村落格局和地方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有机更新,考虑到部分村民的住房需求,分析村庄原有空间肌理的有机生长和村庄发展脉络,在村落的东南部坡地选址建设新区,既节约耕地,又体现“负阴抱阳”之风水理念,与原有村落共同构成了“藏风聚气”形制完整的风水格局。加强对新区建筑的形式、色彩、立面、材质等进行控制引导,继续保持“白墙、灰瓦、坡顶”等传统民居的基本元素,强调对当地石头资源在规划中的运用,对围墙形式或青砖白墙、或当地石材的自然堆砌,实现新区与原有村落的和谐发展。

3.2 加强地方传统村落空间环境要素的规划

(1)延续村庄自然肌理特征

传统村落村庄规划要注重延续村庄自然肌理特征,避免“大拆、大建”,保护村庄原始的自然增长边界特征。倪园东村规划秉承延续村庄自然肌理的原则,对村庄院落逐一分类进行整治,避免“大拆、大建”,使得村庄不仅有完整的原生型内部生活空间,同时保护和呈现了“山村型”村庄自然增长边界的特征。

(2)传统村落空间的营造

传统村落空间一般拥有典型的村口特征、街巷空间、院落空间、宗祠宗庙、古井、戏台等特征。倪园东村规划中,重点梳理村庄开敞空间作为公共空间,恢复村口、街巷,形成“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人空间”和“街巷—组群—院落—建筑”的传统村落,同时考虑村体的高差,形成富有层次感、韵味感的坡地和台地空间。

(3)突出梳理街巷空间

街巷空间是体现村落格局极其重要的场所,是村庄的脉络。规划保留原有街巷的空间格局,并对原有空间肌理进行修补、整合。主要街巷采用当地自然石材铺地,整治街巷建筑立面,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门窗、门罩、院墙等特色环境要素予以保留或修复,保护并延续原有街巷空间的尺度和质感。同时,结合古树、古井以及街巷转折处等重要节点空间适当扩大,以满足人行交汇、村民交往、采光通风等多种要求。

3.3 重视地方传统村落中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正确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的关系

在地方传统村落中遗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村庄整治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展示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利用。

(2)传承和发展当地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在传统村落的规划中要注重对其他物质文化要素和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传承与保护。倪园东村的石头房和石头庭院是展现苏北山村风貌建筑特征的重要历史遗存,在规划中予以重点保护和修缮,周边建筑在规划中也注重与其相协调。此外,规划还加强了对村庄的奇石、古井、古树名木、历史构筑物、特色铺地等物质文化要素以及吕梁奇石文化、耕读文化、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保护。

(3)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业

在我国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一些乡村田园风光优美,历史文化资源较丰富,并拥有较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的地方传统村落,可以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乡村旅游业。

倪园东村山水资源环境极佳,生物资源丰富,富氧量极高,是养生、休闲的绝佳场所,同时村庄面貌古朴、保留了较多的石头房、石头农用器具,村庄南侧和西侧的宕口奇石景观资源丰富,规划把握山村旅游要素,将其融入整个景区的旅游策划,打造民俗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养生与乡村体验为一体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村,成为徐州市最美山村、省三星级康居示范村。

4 结语

在进行村庄规划中,应提高广大村民自发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地方传统风貌的意识,增强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正确处理地方传统村落的发展、保护与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要采取财政支持措施进行鼓励,将地方传统村落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落到实处,切实保护并延续地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及特色风貌。对于乡村旅游开发要深入研究,要防止对历史文化资源和村落传统风貌的建设性破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晓阳,赵之枫.传统乡土聚落的旅游转型[J].建筑学报,2001(9).

2.刘伟.论村落自主性的形成机制与演变逻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J].上海城市规划,2010(1).

4.尹超,朱怿然,姜劲松.江苏省古村落保护与实施机制初探[J].小城镇建设,2010(8).

5.曹海林.村落公共空间:透视乡村社会秩序生成与重构的一个分析视角[J].天府新论,2005,(4).

6.刘沛林.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J].人文地理,1998,(1).

7.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第2篇

关键词:体育课程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 传承

一、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实现地方体育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等价值,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还有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是相对于流行于全世界或整个国家的体育文化,仅仅存在于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因此,体育文化,特别是地方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学习传承、发展创新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都必须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来逐渐渗透,即结合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其意义主要在于:

1.有利于充分注意经济文化类型差异。有学者在研究中提出,学校课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课程目标忽视“经济文化类型差异”。事实上,我们国家因地域辽阔,再加之民族众多,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和文化差异,即使是在同一地区,乃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往往也存在着方方面面的不同。这种差异会使得同一门课程的实施必须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充分结合各地区和各学校的差异,鼓励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无疑是最有利的选择。

2.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区居民的健身意识也普遍增强,但学校与社区之间在体育文化方面的交流却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这种阻力一方面来自学校场地向社区开放,另一方面在于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无法与社区居民顺利接轨,简言之,就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与社区体育文化不兼容。若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结合地方体育文化特色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在教学中加入本地居民普遍从事的地方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较好解决这一问题。

3.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具有封闭性和相对静态性,这使得地方传统文化向外扩张的能力相对较差,同时又更为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与合理利用,使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走进校园,为青少年儿童所习得并接受,这种文化必将能够较好地传承下去,并有可能得以发展和振兴。

4.有利于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地方特色体育项目的引入,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地方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得以保持,从而增强体育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证体育文化间的沟通、碰撞、融合的普遍化和经常化,这也是维持体育文化生态平衡与稳定、发展与繁荣的先决条件。

二、中小学体育课程传承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作用的发挥现状分析

我们在对15所被选取的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无一例外地以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为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课上辅以游戏。在被调查学校中没有一所在体育教学中加入具有本地特色的地方传统体育内容。

主要原因是:

1.认识不足。在所有被调查学校中,除了两所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增加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外,其他学校全是以田径和篮、排、足、乒、羽等球类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普遍认为上述项目才是“正宗”,民族传统体育难登大雅之堂,就更别说土得掉渣的本地体育文化了。而且学生们绝大多数生于此长于此,对于本地体育文化的兴趣不高,在学校开设地方特色体育项目可行性差。

2.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本地体育文化由于其形式不一定适合学校体育教学需要,有的可能是难度大,或对抗性太强,造成伤害的可能性大,如果不对其加以改造根本不适于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课教学。若要通过中小学体育课程对此类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开发和改造就成为必需。然而这种费力又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做。在研究小组对被调查单位的体育教师进行走访时,大家一致称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与打算。

3.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普及程度低,推广难度大。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因其相对静态性和封闭性,虽然使其存续成为可能,但也严重影响了其普及与推广,从而也就造成了研习群体小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少年儿童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社会流行、认同度高、普及范围广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这种原因,也就使得地方特色体育文化进校园出现了困难。

4.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这里所称的投入不仅仅是经费的投入,更包括设施、精力的投入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在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未在体育校本课程方面做出相关的明确规定,甚至连指导性的条文也没有。因此学校和相关教师缺乏主动意识,从未考试过要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本地体育文化纳入体育教学之中,从而为传承和光大地方体育文化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论及建议

1.结论:鼓励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地区和自身的具体特点开发校本体育课程,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纳入校本体育课程中来,不仅有助于较好解决地区及校际差异给体育课程实施带来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与社区沟通的加强,更为重要的是,这将有利于地方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还能促进类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但在这方面,学校的实践中还存在中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认识不足。根据调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均把奥运项目视为“正宗”,很少关注本地特色体育文化;(2)不重视课程资源开发;(3)地方特色体育文化推广普及投入不足。

2.建议:(1)开展竞赛活动以保障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发展的基础。首先是各地方教育、文体管理部门应在地方运动会上下功夫,增加本地特色体育项目,通过竞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熟悉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从而带动更多的人从事这类运动,建立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立足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是在学校的课外活动中举行涉及地方特色体育文化的体育竞赛活动,把这种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引入校园,让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建设一支能够将本地特色体育文化传承下去的后备力量。

(2)鼓励学校体育教师开发相关的校本体育课程。要保证地方特色传统体育文化走入校园,发挥其娱乐、育人的功能,首要任务是要将其开发、改造成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材料,这项工作无疑要由体育教师来完成。地方教育文体主管部门应通过相应的奖励机制,鼓励体育教师通过合作来实现地方体统体育文化的教材化,从而促进本地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繁荣。

第3篇

1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目前存在的问题

当今,城市导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交通体系的不断完善,导视系统担负着引导路人顺利到达目的地、向行人说明地形等责任,在环境布局中也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所以,在城市建设中,城市导视系统不可或缺。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存在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1)导视系统过于孤立混乱。这是我国诸多城市在设计导视系统时存在的最突出的共性问题。城市导视系统是一个城市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表达方式。从我国目前整个城市发展与设计行业的关系来看,城市的迅猛发展并没有带领设计领域的同步进步。例如,设计师很少从城市整体形象出发设计导视系统,导致导视牌显得突兀,缺乏与整体城市环境并的协调。同时,对导视系统的材质、大小、位置等也考虑不足,导致部分导视系统的设计相对随意性。有些设计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所以无法从风格上统一把握导视系统设计,使其处于一种孤立混乱的尴尬局面。

(2)信息质量有待提高。如今,城市中虽然有着大量的导视牌。例如,公共交通系统导视牌、商业广告导视牌、[(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旅游景点导视牌等,但是我们常常仍无法从这些密集的导视牌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尤其是在地下商场和车站等场所,配置大量的装饰物和公共家具等,这些繁杂的视觉元素会导致导向信息淹没在纷乱的环境中,失去视觉焦点。城市导视牌的数量并不等于内容充实,换言之,导视牌可能没有在必要的地方传达着必要的信息。单纯追求增加导视牌数量,不仅会增加城市空间的压力,还会造成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生态要求。

(3)导视系统破坏景观。在城市街道上,除了导视牌,还有其他许多设施。例如,广告牌、长椅、垃圾桶、公共宣传栏、路灯等,如果导视牌与这些设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就会破坏它们之间的协调性,直接降低导视牌信息传达的质量与效率,也会使空间景象繁杂,破坏城市景观。并且,城市街道本来有限的空间如果设置太多的设施,会导致居民生活空间的压缩,降低城市居民生活的质量。

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存在一些不足,改革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势在必行。将地域文化引入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使其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在遵循自然规则的前提下,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在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地域文化是人类“地域印象”的传承。库哈斯曾经指出:“不得不承认,我们对城市的记忆正在逐步消失,以后也许要靠图片来拼凑我们的记忆了……这种消失会导致没有中心、没有历史、没有特色的通俗城市大量涌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多民族文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崇儒尚道的汉文化,有浓郁伊斯兰特色的清真文化,有逐草而生的蒙古文化,还有隐含八旗遗风的满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相互渗透,逐渐融合,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人文精神。如今的城市建设中,绿地、广场、街道、建筑随处可寻,但已经落入“千城一面”之嫌。而一个地域的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将其引用进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不仅可以彰显城市魅力,同时也能传承“地域印象”,有利于城市建设的有序运行。

(2)地域文化是人类“地域认同感”的源泉。苏珊·朗格说过:“一件艺术品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人们去知觉或想象的。”这种供人知觉或想象的形式就是人类的情感归宿所在。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加入地域文化元素,不管其表现形式具有何种美感,地方文化情感的表达是难以割舍的,其本质就是地域性的自我认同感,可以弘扬优秀地域文化、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城市是文化的叠加,每所城市体现的地域文化正是这所城市的灵魂。将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促使生活在这所城市中的居民形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展现城市导视系统的独特的识别特性。

(3)地域文化是人类“生活存在感”的证明。一个地区的生活方式能够直接反映该地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基本需求,而这种价值与需求不仅是地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场所精神的载体,是该地区人们“生活存在感”的极好证明。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不可避免地要沾有地域文化的味道,其在传扬非物质文化方面有着不容取代的重要作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要传承地域文化,使其证明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首先要对地域文化有清晰的认识,还要注意不断提炼地域文化的精华,从现实出发,深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不断探索城市导视系统与地域文化的最佳契合点,引发人们的共鸣,认识到导视系统的功能与价值。

3 城市导视系统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的策略

导视系统不仅仅是路标路牌,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传承地域文化特色,需要综合考虑地域色彩、人文传统、乡土风情等多种元素,这样才能设计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导视系统,使之成为城市的另一道景观。

(1)确认地域色彩特征。由于非语言性特征,色彩具有强烈的识别效应,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与性格,体现地域文化的魅力,给观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今,色彩在城市导视系统设计中越来越被重视,有计划地采用具有地域个性特点和象征性诉求的优美色彩,能够在视觉传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设计师应主动确认、了解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了解该地域的主色,在设计中有的放矢地运用色彩。例如,有“江城”之称的湖北武汉,水是武汉地域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城市导视系统 中就可以运用蓝色作为典型的象征色,与武汉的主体文化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设计师还要考虑地域文化的辅色,使其点缀城市导视系统。例如,武汉有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作为背景,设计师就要考虑到楚文化浪漫兼粗犷的特色,在导视系统中运用红黑色、黄绿色作为辅色,使色彩成为传递传统文化的载体。

(2)运用合理的材料素材。人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各种地域文化充实、丰富着人们的情感,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各种各样的材料,它们是沟通消费者与设计者的重要桥梁。城市导视系统承载了对人们进行心灵慰藉和[(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情感陶冶的重任,还应依托各种体现地方特色的材料体现导视系统的个性和魅力。例如,在川西平原的西南部有一座有着一千七百多年历史的西来古镇,这座古镇有着平整的青砖街道、典雅古朴的木结构房屋,整座古镇的导视系统也透出特有的历史气息。古镇的导视系统采用的是自然的木材质与现代金属材质有机结合的设计,材料上各种信息使用的是最容易辨认的现代无衬线字体,这种材料设计法体现了现代人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态度,木材质体现的是一种禅意,金属材质体现的是现代性,这种设计手法值得设计师积极借鉴。

(3)提炼图形造型元素。作为城市导视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图形是空间信息最富直接性和形象化的视觉呈现,可以提供独特的信息方式,跨越国界的界限,成为比文字更通俗易懂的国际无障碍语言方式,使导视系统的导向功能更容易实现,同时也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师要提炼出符合地域文化的图形,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理念,使用的视觉造型元素应与城市的文化融洽结合。例如,位于美国中东部的肯塔基州的城市导视系统采用的是印第安神圣狩猎场、风向标、童子军营、内战军营、酿酒坊、水上生活剪影、二十世纪初的生活剪影、修建大桥和炼钢工厂这九个图形来记录这里的每一段历史。运用城市中最富有个性的图形向人们诉说这座城市的历史,使人们获得整体意象感知,了解城市发展文脉。

(4)完善城市整体导视系统。城市导视系统设计形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工程。导视设计不仅要融合造型、色彩、嵌入式文化等要素,还应协调城市整体与特质文化的传承,推进城市文化创新,完善城市整体文化导向系统。

要做到城市导视文化的合理构建和有效传播,设计要考察城市地域文化状况,在整体风格中突出个性化设计,将区域文化统一性与多向性的结合,并做出针对性地调整。古彭城徐州不仅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汉传佛教的传播源头,拥有大量文化遗存和名胜古迹,为城市整体导视形象系统设计多样性提出了创新的要求。不同位置的导视媒介标识,指示性的标牌、介绍性的文字都要在导视设计中进行合理优化,而且要根据文化脉络来进行个体的文案归纳与设计。此外,导视设计、导视材料不仅要适应服务城市的整体文化、气候条件、而且要融合至城市特色环境之中。例如,徐州在汉脉城市建设大环境下,重视山(云龙山)水(云龙湖)相宜的优秀自然环境,并不断优化生态和人文环境。在此基础上,导视设计上,设计师协调古韵新景各方面元素,深挖徐州文化底蕴,构建“刘备泉”、“苏公塔”等“云龙十八景”专题导视设计配套设施,大幅提升了城市区域景观的文化品格,促进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随着徐州城市导视系统的不断完善与规范,城市导视传媒设计形式、内容表达与文化点的准确结合展现出独特人文风情,城市文化的知名度、美誉度也随之增加。

城市导视系统具有历史性和公共性等特征,决定其必须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设计师要从色彩、材料和图形等角度综合入手,使导视系统成为城市的靓丽风景线,同时也积极弘扬文化,增强城市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大陆:华夏出版社,2001.

[2] 吕文强.城市形象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洪兴宇.标识导视系统设计[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

[5] 吴云鹏.论城市文脉的传承[J].现代城市研究,2007(09).

[6] 王磊.广州城市导视系统的优化研究[J].大众科技,2010

(1).

第4篇

[关键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产业集群;生成模式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8-0115-04

景德镇具有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和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陶瓷创意文化产业是景德镇经济发展中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风生水起,再加上政府的正确引导和科学规划,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迅速集聚并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指日可待。

一、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它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的总称,它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指在文化创意和产业领域中,由众多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创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包括研究机构),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指以陶瓷资源为载体,通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价值的增值等相关产业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体系。

二、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分析

(一)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提供文化基础

自古以来,景德镇以瓷为业,积淀了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一是独特的文化习俗和制瓷技艺。如中秋烧太平窑、拜祭风火仙师的传统,大量的民间故事、瓷坊歌谣,手工制瓷技艺和传统窑炉作坊建造技艺等。二是文物古迹众多且保存完好。景德镇现有地面陶瓷遗迹30多处,其中高岭古矿遗址、珠山御窑厂遗址、湖田民窑遗址和古窑遗址等,都属于精品级文化资源,这些陶瓷文化遗存展示了完整的古代瓷业文明体系,具有持久的传承陶瓷文明的社会价值,是千年瓷都深厚陶瓷文化底蕴的载体,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基础。

(二)多层次的陶瓷艺术人才提供创意源泉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陶瓷工业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和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还有无数的民间陶瓷艺术工作室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多层次的陶瓷艺术大军。目前,景德镇有包括王锡良、张松茂和秦锡麟等在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3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7位,还有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49人和景德镇市工艺美术大师26人,上千名具有高级职称的陶瓷艺术专业人才以及近万名陶瓷艺术专业工作者,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创意源泉(见图-1)。

(三)数个创意文化陶瓷基地提供框架雏形

景德镇近年来形成了数个陶瓷创意文化基地,为陶瓷创意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框架雏形。景德镇南郊三宝国际陶艺村,环境优雅,吸引着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们来这里创作、交流;在景德镇东郊明清园,景德镇雕塑瓷厂改制后,外来企业乐天陶社等大批创意实体入驻,国内外陶瓷艺术界人士也聚集到此,使这里成为创意陶瓷的大市场。2009年10月21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在这里正式揭牌成立,成为陶瓷雕塑与创意文化产业结合的成功范例。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于2010年6月在景德镇西郊龙塘村正式动工,该中心着意打造以吸引500位国内、国际大师工作室为主的全国乃至全球陶瓷艺术创意产业基地,形成陶瓷创作、设计、生产、装饰、包装、销售、旅游和服务等一条龙的创意产业园。这些陶瓷创意文化基地的形成,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节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一个稳固的框架雏形(见图-2)。

(四)现有的陶瓷创意项目提供发展思路启示

近年来,景德镇出现了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品,如景德镇的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这些新创意的产生及成功发展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思路启示。以瓷乐为例,它就可以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中的一种具体产业形态加以完善,做大做强,从生产、培训、演出多方面进行服务,既可以满足个人收藏爱好、业余表演,又可以进行专业演奏;创意陶瓷“哈哈尼”,颜色鲜艳、天然环保,更重要的是它使陶瓷艺术创作从此不再是陶瓷艺术大师的专利,而是人人都可以创作陶瓷作品,以它为中心可以发展陶吧、“哈哈尼”陶艺培训和作品会展等创意产业形态;创意陶瓷“法蓝瓷”产品精彩别致、绚丽多姿,是艺术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广受欢迎;陶瓷民俗风情游、陶瓷工业流程游、陶瓷古迹寻踪游和陶瓷珍品鉴赏游等旅游线路,使游客在旅游中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珠山官窑文化研究院”已成为富有特色的陶瓷文化展示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这些俨然已经成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五)日渐完善的产业促进政策提供良好环境

景德镇抓住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依托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把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规划为战略新兴产业,并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制定初步的政策导向,完善和优化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环境。市政府正逐步建设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如重新规划建设“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并完善了文化商贸配套工程;恢复建设“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建设“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用以展示景德镇历史及当代各大产瓷区的陶瓷;把具有欧洲建筑风格的老汽车站改建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等。景德镇市政府还将完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专项贷款,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适当向文化产业倾斜;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健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监督体系,这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政策,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三、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一般生成模式

(一)市场主导型

以英美国家为代表,特点为:文化企业是创意经济的主体,创意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也由企业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政府不对文化企业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而是为微观生产主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创造外部条件,即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以法律为依据,不存在行政性的直接干预,而是主要从整体设计、产业政策指导和强化财政、金融调控等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和公共服务;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限制文化产业垄断,保护竞争。

(二)政府主导型

以日韩国家为代表,特点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大力发挥市场机制配置文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干预的重要手段就是运用宏观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具体有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创意市场组织结构。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决策者,企业的职工有权对劳动条件、生产计划、新技术引进和公司住宅等福利措施具有与经营者进行协议、共同决策的权利;大中小企业和平共处,创意产业内亦是如此;中介机构活跃,充当文化和市场高度融合的桥梁。二是形成合理的市场动力机制,保证企业和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制定严密的宏观经济计划。四是运用产业政策调控。政府控制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全国文化产业链,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为了保障计划的落实,政府推行一系列干预产业的政策,并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来保证产业合理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生成模式

根据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笔者认为,集群的生成模式应属市场主导型。从目前来看,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基本从自发起步,依靠当地景德镇法蓝瓷实业有限公司、环球实业有限公司等一批精英带动,逐渐形成各种陶瓷文化产业雏形。随着这些产业发展壮大,新的创意文化产业被带动发展。由于受当前世界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在中央政府的宏观政策下,景德镇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给予适当扶持,不断培育和发展其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见图-3)。

(一)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自发产生并发展

瓷乐、法蓝瓷、哈哈尼、陶瓷文化旅游和陶瓷文化展览等陶瓷文化创意产品最初是在创意人才的苦心钻研下自发产生的,由于从业人员不断地创新,再加上旺盛市场需求的拉动,这些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他们不仅为本企业创造了可观的利润,还大大的提高了传统陶瓷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带动了其他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活跃了文化产业经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初步彰显出巨大的能量。

(二)政府重视宏观整体设计和产业政策指导

景德镇市政府目前正注重从政策上推动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具体措施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政府在组织管理、人才培养、资金支持和生产经营等有关方面加强机制建设,对创意文化产品,从研发、制作、销售到出口,实施全方位的系统性扶持。第二,规划创意产业蓝图,倡导创意产业的概念,培养市民创意生活与创意环境,发掘陶瓷文化对经济层面的影响力。第三,建议民间广泛合作,以伙伴关系解决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对创意产业提供补救对策,如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文化产品输出,提供从业者教育和训练等。第四,重点扶持陶瓷文化旅游、陶瓷文化影视、陶瓷艺术展览、陶瓷人才培训和陶瓷艺术设计等产业,在引导产业发展中重视建立创意市场竞争体系,强调产业链的形成和集聚效应的发挥,已经初步形成了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群。

(三)强化财政、金融调控,为创意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多为中小型企业,甚至是以个人工作室的方式存在。资金是中小型创意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关键。在面临国内创业环境中的金融及投资问题时,政府协同金融界合作帮助他们融资,并倡导有潜力的民间投资者为他们提供资助,逐步建立强大的创意工业财务支持系统。

(四)重视对创意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

这几年,景德镇市政府主导建设了景德镇御窑遗址博物馆、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和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及改建老汽车站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建立和扶持三宝国际陶艺村、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创意中心等一批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这些设施的建设和投入,旨在为各种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平台,当然也将促进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

(五)重视创意园区建设,创建陶瓷文化企业孵化基地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思想道德资源。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期,传统文化的发展更是地方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光大,就必须使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①。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相结合,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正如所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就是人类在经历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是经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科技工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②。而文化又受当地生活方式、地理环境、社会存在形态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会带上一些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文化是指在某个地方所特有的文化,是当地的文化,该文化在当地具有政治色彩极强,文化底蕴特别浓厚的特点。地方文化特色是最有吸引力、最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地方文化特色可以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比如,北京的胡同最能体现北京的文化特色,汉剧为湖北主要地方戏曲剧,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这些地方特色的文化都会增加地方旅游特色和旅游资源的丰度;会增加旅游活动的吸引力;会增加旅游地的形象特征;会影响旅游地的旅游发展方向等。

二、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创新和实现。

1.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③。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凝聚力与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是一个独立发展的体系,有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具有悠久历史而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空间上的统一性、时间上的连续性,能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它博大精深,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④。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在古代有很多书籍记载着自强不息、勤劳刻苦的例子。比如,孔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活到老学到老。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必须将各民族的文化统一起来,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2.地方特色文化的特点。第一,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地方特色文化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也不断地加快,我国地方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第二,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我国文化产业种类很多,其中包括文化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服务、广播电视、动漫产业等。近年来,地方特色文化吸纳劳动就业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和谐中国的建设。第三,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地方特色文化总体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新的支柱产业⑤。

三、怎样让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儒、道、佛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干⑥。我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很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总体看来,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看起来都没有活力,那么如何将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呢?

首先,要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转化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使各行各业的人都对本国文化了解透彻,并致力于向世界推广自己的文化,使人们生活在文化氛围之中、又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保护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的事情,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创新性发展,就要使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的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联系群众、融入社会,并使其平民化、通俗化、生活化。

其次,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是民族的基因,它们不能转基因。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文化遗产应当得到保护,使其能够进入地方官的考核的项目,才能真正地落实,让地方官重视这个事情。我国必须在继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不是以“消费文化”去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地区⑦。孩子从小吃麦当劳、双语教育,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面临着西方文化的严厉冲击。

第三,将文化融入旅游,传统文化焕发活力。在全国各旅游景点融入传统文化遗产,使传统文化焕发活力⑧。在各地方景区内展示有宋、元、明、清各代物品,通过与实际生产、生活、旅游结合的方式重新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在人们的合理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让文化遗存成长为亮丽名片,进一步激发景区活力⑨。

最后,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文化馆是县、市一级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主要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并给群众文娱活动提供场所。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已经被建设。文化馆是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真正“活”起来的摇篮。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要做足功课让文化馆“活”起来,文艺活动“动”起来。可以在文化馆举办各类展览、讲座、培训等,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开展社会教育,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比如,文艺调演、展览、比赛、评奖等大、中型文艺活动、对对子,猜谜、成语接龙、歌唱比赛,朗诵比赛等。让群众都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真正的体验到传统文化和当地特色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根,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活起来”,使它们进入人民群众的心灵 ,就必须让群众真正的“用起来”。只有群众都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都喜爱它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释:

①高波,张志鹏.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西部商学评论.2008(1)

②林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状、定位与发展取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9(5)

③柯尊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之路――读《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J].东方论坛.2000(1)

④农林.文化统战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1(4)

⑤文化产业有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人民日报.2010-09-27

⑥吴宏政.文化存在论的先验基础及其思辨逻辑[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4):18~20

⑦石仲泉.继承优秀历史文化,创造的民族形式,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化基本经验之三[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3):4~9

第6篇

露天边坡不仅对自然生态是一种破坏,也给驾乘人员带来了视觉上的污染。一般来说,移植植物对边坡进行全方位的覆盖,不仅可以防止两侧水土流失、塌陷而起到保护生态的目的,也可以美化道路两侧,给过往车辆带来视觉上的轻松。但是,由于土质及气候的不同,有些地方不能通过移植植物来改变被破坏的生态。这时,就可以在开挖出来的边坡上塑造出当地历史上知名的人物等来体现其特色的传统文化。如郑少高速临近少林寺路段的边坡上就刻画出少林武僧对打的画面,向过往车辆展现了其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形式决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种情况,更多的应用形式需要广大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者们去开发和创新。

2传统文化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应用的作用

2.1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然而,由于宣传保护力度不够,使我国很多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因此,需要对我国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宣传。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大力宣传我国的传统地方特色文化,使其得到保护和发扬,还能使广大司机朋友们在行车过程中欣赏到特色的异域风光。

2.2可以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

我国的高速公路,尤其是山区高速公路在建设中,由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复杂,选线走廊较为困难,桥隧结构物比重大,不可避免存在大量的高填深挖路基。所以,大量的高边坡就随之而出现,这些刺眼的高边坡相对于和谐美丽的山区自然风光就是一种污染。这时,在这些的高边坡上,移植植被并伴随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进行修饰,就可以减弱甚至消除由于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高边坡,使修饰后的高边坡景观与临近山区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保护山区自然环境消除建设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3可以对行车安全进行保护

由于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行驶路程一般比较远,舒适平稳的路况加上单调乏味的车窗风景很容易使司机感到疲劳,稍不留神就很容易出现行车事故,再加上高速公路上的车速是非常大的,所以一旦出现事故将是非常大的行车事故。如果在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过程中,加上前面我们所讲的集中传统文化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形式,情况就会有很大的改善。首先,在行车过程中,道路两旁形式不一的地域特色传统文化使司机朋友们耳目一新,心情顿时兴奋起来,避免出现疲劳驾驶,增大行车安全性。其次,在高速公路上长时间的驾驶后,司机朋友们可以到当地特色的服务区进行休息和调整,领略当地特色的传统文化、食物和服务等等。经过一番游玩和欣赏之后,司机朋友的疲劳早已消除。这时开车上路,行车安全性将会大大增加。

3结语

第7篇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国人对旅游越来越看好,国人有钱了对世界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有钱了以后的中国人开始提高自己的消费档次和品位,走出国门的中国人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世界各地,也把中国的经典的文化产品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一旦成为商品文化,其魅力是无穷的。很多的国人一直苦于找不到发展的机会,手里有了几个钱,就想要开发新的产品,搞高科技,或者是创新产品,总也没有提气的感觉,总也找不到自己。尤其是有文化底子的人,总想另类一些,有别于人一些,更加前卫一些,就是找不到出路在哪里。

旅游经济里面有大戏,这个大家都知道,很多人也在开发,更多的人是在期待。如何搞起来总也无从下手。传统文化产业都可以搞什么?怎么来搞?这里我给提几个建议供读者参考。

一、地方特色的文化饮食

食在中国,中国的饮食文化举世公认,无论是谁一日三餐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人们吃腻了山珍海味,无论到了何地首先要找的就是有什么特色的饭店去饱餐一顿。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如果开发得当,策划得法,管理有方,宣传到位就一定可以获得巨大的成功。

我有一个朋友,这些日子一直找我探讨长春的地方特色饮食,其实作为东北区域的中心文化城市,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所谓的传统的饮食店,随便哪个街道边都有那么三两家,可是,我们感觉那些虽然继承了传统,但是却与现代的文化差距很远,总觉得那不是我们想要的饮食文化。那些古老的东北饮食没有什么内涵,大都过于粗放,大碟大碗大咸菜大锅饭大碗喝酒大碗吃肉,这些东西对于以细腻著称的现代人喜欢用细腻的事物去品味生活是不合适的,比如,有的饭店一大盘菜看上去很实惠,足够四个人吃一顿快餐的。一般的情况下如果是四个人点六道菜,就是满满一桌,看上去很丰盛,吃起来是真腻啊,而且还很成。就连我们地道的东北人都感觉有心理压力。点少了觉得不够味,点多了你就吃不了,浪费了还很可惜。我的比喻为,这哪是给人吃的饭啊,有吃猪食的感觉。外地来的客人都是有钱阶级,见过市面的人士,什么大餐没吃过啊?他们不是因为吃不饱才来东北的,而是因为想要了解东北才来的。而且这样的吃法又很不科学,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和肥胖。这样的东北菜多少有了垃圾的味道。为什么不把东北菜搞得细腻和经典一些呢?让外来客人能有兴趣多点几道菜,更多地品尝东北菜,多给他们一些值得回味的味道。

探讨的结果是东北菜不改革就无法从真正的意义上走出东北,东北菜有很多的可爱之处没有发掘出来,被一些粗糙的制造给埋没了。在发扬传统文化的时候,也必须要考虑现代商业元素,要立住足和走得远,必须要借助现代商业文化进行更加细腻地发掘才使一些经典的地方特色饮食能够被更多的远方食客所接受。

地方特色餐饮店最适合走连锁营销的道路,就象现在的川菜和湘菜在国内大行其道的道理相同。地方特色的饮食也要符合现代大众的口味才可以走得远走得久。

二、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服饰

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感官事物就是服饰,民族服饰。在这个方面我们往往就忽视了,并不知道民族服饰能给旅游带来多大的效益与利益。很多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民族服装只有影视与演出的部门才用得上,而普通大众是没有兴趣使用的。这种忽视是对消费者热情的一种极大的漠视,漠视的结果是我们在民族服饰上的开发也没有了热情,没有了更大的想法。

有许多的消费者就在民间,许多的旅游者对民族服饰拥有极高的偏爱。有的人购买民族服饰回去收藏,有的是买回去做礼物送人,还有许多的社会团体购买回去用于业余的演出服饰。还有很多的海外的旅游者对民族服饰喜爱有加,购买回去收藏。一些学者甚至要从中把味出民族文化的味道。

民族服饰要形成产业化的发展出路,利用其作为开发旅游的一个经济链条是很有现实意义。现在我们正在推广的是民族特色旅游,革命圣地旅游,民族文化遗产旅游……

都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关系。在各地旅游区建立连锁的民族服饰营销网络,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将是一个不小的贡献。

三、地方的特色产品

有人参的地方卖人参,有宝石的地方开发宝石……可以这样说,我国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色产品。有的地方特色产品开发很好,形成了产业规模发展。有的地方开发就很不到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发展,你的我的,没有产业规模,没有自我的品牌,很好的东西搞成了杂牌,卖不上价也卖不上品位。

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开发成品牌,第一要素是要建立自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以知识产权的方式进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第二要素是要包装,包装并不是说要豪华的包装,而是要统一的有独特魅力的包装,设计风格要前卫,在不失去原汁原味的前提下进行包装,包装的主题思想是使其更具有民族的,地方的韵味,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继承、发扬光大并提升,是艺术的再造。

比如人参产业是吉林省极具地方特色魅力的一个产品,但是,我们很少能看到这样的连锁营销店,即使有也很杂,让消费者看不到其文化,只能看到产品的粗放式的经营。

四、地方艺术文化的发掘

比如说剪纸这个满族文化风情的艺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许多的地方还成立了民间剪纸协会。在长春双阳已经把剪纸发展成了产业,以订单的形式生产流水线式的剪纸。

单就一个剪纸就可以在各旅游区搞连锁式的经营店面,还可以在旅游区开民间剪纸博物馆,剪纸纪念品开发,剪纸出版物,剪纸各式收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