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农民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3-18 16:00:27

序论:在您撰写农民培训方案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农民培训方案

第1篇

一、工作目标

全年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3900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800人;农业专业技能培训500人;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2600人(其中农村转移劳动力稳定提升就业2080人)。

重点做好五个精品项目培训:农民大学生80名,农民中专生80名,农业领军人才200名,中高级特色技工500名,师傅50名。

二、工作措施

1、完善培训机制:一是继续实施第三方监管。加强与宏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严格规范培训管理和资金管理,抓好开班前、开班中、开班后三大重点环节的审核、监管和核查工作,从实结算、定期结算资金,跟踪资金落实到位。加大对定点培训机构动态管理力度,确保培训工作规范化、正常化运作。二是继续探索完善创新试点项目培训工作“一项目一策”制度。在去年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申报主体,规范申报和审批工作程序。年初由乡镇、部门结合我县社会发展实际,筛选符合“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和农民意愿”的培训项目,按照《省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的规定,向县农培主管部门提出培训办班申请。县农培主管部门根据申请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咨询小组按照公正、实效的原则,择优确定培训项目,明确培训任务和培训要求,经物价部门审核后确定资金补助标准,并进行公示,同时加强项目监管。

2、明确培训重点:一是突出农业领军人才培训。按照《市2013—2015年农业领军人才培训计划》要求,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纪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家乐经营户主”等七大新兴农业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创新“学历+技能”培养模式,对有愿望提升学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纳入农民大、中专学历培养计划。二是抓好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和农民转移就业技能提升培训。农业技能提升培训,重点结合农业特色产业“三化”示范村和农业“两区”创建,着重培训以优质安全高效生态为核心的农业先进适用生产技术,使受训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科技素质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要从过去“推动初次转移就业”转向“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实现“体力型”向“技能型”、“低技能”向“高技能”、“学徒型”向“师傅型”等“三大转型”,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对劳动技能提高的需求,培养具有技能专长的中高级技工,增强就业稳定性,提升就业竞争力。三是优化培训项目。深化“项目化、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基地化”等“五化”培训,全面推广“项目化”。结合我县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适度调整原定35个培训项目,保留高技能、高就业率的培训项目并增加培训计划数。继续将县妇联组织的“月嫂”培训项目列入“一项目一策”试点培训,择优确定楚门镇组织的“网络营销员”培训和沙门镇组织的“加工中心操作工”培训两个项目列入今年创新试点项目。

3、新建培训平台。鼓励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联合办学,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指导思想,联手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一是按照“省建农民大学、市建农民学院、县建农民学校”的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平台的规划建设新要求,整合我县优势资源,充分发挥集聚效应,积极筹建“县农民学校”。二是创建农业领军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对照市农业领军人才创业实训基地创建标准,择优挑选我县具有优秀创业实绩、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或农家乐特色村(点)进行培育,为我县农业领军人才搭建创业实训平台。

第2篇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农村工作会议和市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精神,坚持“培训提高,转移输出,回引创业”的工作思路,面向市场需求和农业产业化要求,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务工人员夜校培训,使农民掌握1至2门适用技术、市场竞争力和转移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用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际需要,因地制宜开展用得着、能赚钱的适用技能培训,确保农民素质稳步提高,增加群众收入。

2.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训的原则。根据农村劳动力的性别、文化、年龄、务工需求等分别进行摸底统计,因材施教,开展分类分层培训。

3.坚持形式多样,方便群众的原则。深入村组宣传发动,采取集中办班、发放学习资料、广播、板报等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培训,就地就近方便群众。

4.坚持适应市场,注重引导的原则。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订单培训,有针对性地做好就业指导、跟踪维权等服务。

(三)工作目标。

2017年,开展务工人员夜校培训试点,实现每户农户有1名劳动力参加培训,全乡201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以上。计划培训800人次,其中,务工技能培训260人次,;务工引导性培训400人次,经营能人、种养业能手培训140人次。

二、培训时间、内容与方式

(一)培训时间。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

(二)培训内容。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自愿择业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年满16周岁至50周岁的农村劳动力,开展种植,养殖等各种技能培训。同时,着力抓好经营能人、种养业带头人的适用技术培训。

(三)培训方式。按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市场需求,以提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为目的,增强夜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多种方式,就近组织农民集中在乡村夜校开展务工培训,培训后建立完善培训就业台帐。

(四)教材编写。培训教材由参与夜校培训项目实施的培训机构按农民所需的技能培训要求,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培训时做到培训人员人手1册。

(五)课程设置。根据培训内容确定培训课时,力争使每一位参学人员学懂、学会、能运用,其中,理论知识占1/3,实践操作占2/3;经营能手、种养业能人的培训,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2017年的务工人员夜校培训,是党委、政府承诺办理的惠民实事之一。各村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及时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各村专职老师不少于6人,建立教师使用库,不少于30人。师资力量由村干部、驻村干部、乡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各村致富带头人中产生。各夜校校长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各项措施,确保夜校培训的资金、师资、设备、人员到位,力求举办一期、成功一期,培训一批、转移一批,带动一片、致富一方,确保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乡、村两级要切实做好务工人员夜校培训的宣传发动工作,做好不同工种、不同专业学习人员的组织和转移输送等工作,确保务工人员夜校培训取得实效。

(二)明确工作责任。

各村负责整个夜校培训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包括培训方案的撰写、申报及师资的整合、引导性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设备的询价和购置、培训工作的检查验收等。负责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督,参与培训设备的询价和购置。负责夜校培训工作的宣传发动、组织务工人员参加培训,并做好培训场所的安排、布置;协助做好培训设备的询价、购置及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培训基地负责技能培训教材的编写、培训聘用教师的推荐、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等工作;并负责按要求完成培训及相关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等。

第3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要求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买单到村、培训落实到人、机构招标确定、过程规范管理”的工作机制,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以及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根据项目村主导产业发展实际和农民需求开展农业生产技能和相关知识培训,以村为基本实施单元实行整村推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产能力和经营水平。上半年我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重点:突出抓好灾后恢复生产技术和全面落实早稻增产集成技术的培训,力争达到春熟作物损失夏粮补,确保大灾之年粮食不减产农民不减收,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基本原则

1、服务产业原则。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根据各项目示范村主导产业的发展需求,针对主导产业主要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制定培训计划,设置培训课程,加强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

2、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的实际需求为本,在主导产业的确定、培训课程的设置、培训过程、培训方法等方面都要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脱离实际。

3、严格项目管理。严格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项目管理,重点加强项目公示、资金使用和检查验收等过程的管理。

4、注重培训实效。培训工作进村入户,培训教师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面对面地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培训的有效性。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周期,根据农户需求,灵活多样地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农民一学就懂,学了能用,用了能致富。

四、培训目标和任务

2008年度准备在全市15个乡(镇),50个具有“一村一品”发展潜力的村(场),培养2000名以上的新型农民(详见附表)。对2007年已列为培训示范村和基本学员的,原则上保持不变。通过培训项目的实施,使受训农民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要领,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并在每个项目村重点培养2-3名农村实用人才,使其成为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的骨干农民,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骨干带头作用,从而促进培训示范村“一村一品”不断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增加,主导产业和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五、实施时间

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时间为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

六、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及培训要求

培训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并以农业生产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的专业农民。每个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在实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确定40名以上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作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基本学员,登记注册,开展系统培训。

培训内容结合市情,体现贵溪的特色,主要是专业农民从事绿色大米生产、大棚蔬菜、西瓜、荸荠、柑桔、南方早熟梨、雷竹、土鸡、生猪养殖、特种水产养殖等村级主导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以及生态环境、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内容。

培训要求:㈠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围绕项目示范村的主导产业开展,按照生产周期进村办班指导,方便农民参加培训学习。㈡培训机构按照培训合同的要求,根据各示范村提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提出培训计划,编写一本适合农民技能培训的教材。㈢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集中培训由村里提供教室,组织农民参加。现场指导由培训教师在田间地头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技术指导。㈣培训机构年度内对项目示范村开展集中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15天,每天集中授课不得少于3个小时,根据农时季节进村开展现场指导不得少于15次。通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使项目示范村的基本学员能够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

七、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贵溪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副市长黄如象任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市财政局局长姚建中、市农业局局长张任水任副组长,市农业局副局长董秋华、市财政局副局长李卫华、市农财股桂田水、市农业局科教能源法规股彭本荣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由董秋华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日常管理工作。有关乡(镇)应成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领导小组,由乡(镇)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每个培训示范村明确村委会主任为具体负责人。

2、建章立制。一是建立管培分离制度。市农业局负责培训工程的组织实施和管理,根据项目示范村提出的培训要求,招标确定培训机构,落实项目资金,组织检查验收;市财政局负责落实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培训机构按照项目合同,组织教师、科技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二是建立培训卡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所有登记注册的学员发放培训卡,学员每次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培训卡上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授课老师姓名。三是建立培训台账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督促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台账。培训台账写明每次办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参加培训人数及培训老师。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培训台账一式两份,分别由培训机构和项目村保管。四是培训工作实行季报告制度。培训机构每季度必须向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以及教师进村次数等情况,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报省农业厅、省财政厅。五是实行公示制度。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项目公示平台,将项目村、培训机构、培训内容等予以公示,跟踪培训工作实施情况,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举报电话3771185。

3、按要求择优确定培训示范村。根据“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的培训需求,村里有基本的培训场地,能组织农民参加培训的要求”,结合产业优势和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由村提出培训内容和要求,在各自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由市农业局评审确定培训示范村(示范村名单详见附表)。

4、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市项目办公室根据省农业厅批复下达的培训任务和补助资金额度,结合示范村提出的培训内容和要求,按照培训的机构必须具备的五项条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确定培训机构,并报省农业厅批准。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培训机构签订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项目实施合同,明确培训任务和要求。

第4篇

2014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更是我镇加快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之年。扎实做好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和提高农民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镇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的,拓宽培训项目,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深化和创新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今年的农民培训工作,镇党委政府同意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要点

(一)制订计划,提高培训质量

1、制定切实可行的农培工作计划。各村(居、社区)要从“二个转变”的要求,即从适应性向战略性、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镇成校要根据镇农培计划方案的要求,切实抓好方案的指导和落实工作,并协助全镇各村(居、社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2、提高培训质量。坚持把获证率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求培训获证率达到80%以上。证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书、操作证书、合格证书等由镇及镇级以上鉴定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二)突出重点,增强培训成效

1、把创业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要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培训。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家庭工业发展灵活性的特点,做好现代家庭工业业主的培训,促进现代家庭工业健康发展、蓬勃发展。要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以项目发展为龙头,带动低收入农户、以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种养大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人员、农家乐经营者、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2、继续抓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坚持“符合实际、具有实效、可以实用”的原则,围绕我镇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稳定就业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追求,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农民工返乡的实际,重视下岗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农民转岗就业。

3、积极探索与新社区建设相对接的各类培训。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协作,突出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项目,把农民培训融合渗透到新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以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农村实用人才、村信息员和青年农民为重点,启动实用信息技术培训活动。

4、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探索利用电大、农广校、成校等途径,着重对村干部、青年农民培训开展“双证制”培训,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取得成人学历证书。引导参加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人员参加成人学历教育。

(三)深化服务,提升工作水平

1、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的政策意见和典型事例的宣传,扩大培训影响,促进学习技能热情。各村(居、社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

2、促进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对接。根据县农培办的统一部署,建设完善农民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网上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培训跟踪服务。围绕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促进培训转移对接。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3、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服务。各村(居、社区)要结合实际,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从服务方式、培训模式、管理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水平。

第5篇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我市农民素质,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根据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__〕35号)、《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5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等部门20__—20__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通知》(〔20__〕79号)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__〕25号)精神,制定本培训方案。

一、进一步提高对农民及农民工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大市。抓好新农民培育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失地农民培训转移,对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据统计,我市有农村劳动力173.6万,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65万人。但大多数未经过培训,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就业技能,就业空间较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城乡经济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用工单位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者的要求也逐步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急需一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新农民,特别是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园区蓬勃兴起,园区用工量不断扩大,一些园区招工难的问题逐步开始显现。作为与市场、与经济、与社会直接联系的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在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开展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把对新农民的培育,务工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失地农民的培训,纳入整个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协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方便灵活,综合运用财政扶持政策和市场手段,以整合培训资源,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有效解决工业园招工不足的难题,为建设新九江提供有效的技能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加强市场调查与预测,坚持按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坚持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化、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多方筹集培训资金;坚持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给合,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坚持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相结合,扩大培训覆盖面;坚持培训与转移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三、培训目标和任务

(一)构建一个网络,就是农村教育和培训网络。即以市农业类普通中专和省、市已经审定的培训基地为骨干,以县级职教中心(职业高中)为主阵地,以乡(镇)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辐射点,构建覆盖全市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网络体系。

(二)实施两项工程。一是职业教育强县富民工程。就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人才培训、技术服务、项目引进、生产示范和成果推广等方面的作用。为农村现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服务,围绕强县富民,20__—20__年每年培训新农民2万人,即每年对新进入农民队伍的2万名初中、高中毕业生进行1—2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农产品经纪人以及农业实用技术知识的培训,努力提高新农民的素质。达到培训一批人才,推广一项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二是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就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壮大农村经济为根本目的,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务工人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使其掌握1—2项实用技能。达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效果。20__—20__年培训35万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四、培训内容和方式

(一)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目的是帮助农民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引导性培训主要由各级政府、特别是劳动力输出地政府统筹组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和社会力量,通过集中办班、开办夜校、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

(二)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和工种学科,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当前培训的重点是家政服务、营销、酒店、纺织、服装、建筑、装璜、电子

、制造等行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在各级政府引导和支持下,由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特别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三)培训教材。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坚持统一规范、实际实用和先进创新的原则。引导性培训和技能性培训教材要求选择全国统一编写的规范专业教材,其他教材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选用或编写。

五、培训的组织与实施

(一)政府扶持,齐抓共管。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和健全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切实研究解决职业培训工作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发改部门要协调相关部门制定各类培训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教育部门要为培训提供场所、师资;农业部门负责新农民、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被征地农民培训的组织工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组织进城务工农民技能培训;扶贫开发部门负责组织农村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央、省、市年度培训计划和政策要求,结合财力情况,分年度提出必要的经费预算建议;科技部门要抓好星火科技培训;国土资源部门要为失地农民培训提供被征地农民个人档案;物价部门要制定培训收费标准。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各自的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农民工培训实行分级负责制。县级负责调查研究,建立本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以及就业基本情况档案,根据市场和群众的要求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市级负责制定规划、分解任务、督促检查、考核验收,并每年进行一次目标考评。

(三)统筹规划,统一部署。要将目前正在开展的金蓝领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科技计划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谋划、统一部署。可原则上由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生源,由各培训机构组织教学。

(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行业和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县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办好一所示范性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使其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鼓励支持职业技术院校和技工学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可开设职业教育课程。每一个乡镇都要建立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可以以乡镇中学或中心完小为依托,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培训基地。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办学,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五)校企合作,服务园区。承担培训工作的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大力实行“订单式”培养。要瞄准市场,以提高就业能力、就业率为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策应我市打造新型工业重镇战略,以解决我市工业园区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工业园区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技能人才输送协议,约定双方责任和权益,实现培训与用人单位的良性互动和有效对接。园区用人单位要预先向培训机构提出用人计划,当地培训机构要按照用人单位所要求的人才数量、质量、规格进行量身定做。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劳务培训基地。各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鼓励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

(六)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大力推行招生、培训和就业一条龙的服务模式,把技能培训、就业介绍和就业后服务管理融为一体。建立覆盖全市县、乡、村的农民培训体系和就业服务网络,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的乡镇要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管理、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机构健康发展;此外,还应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协会,以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指导及行业自律,不断完善培训的服务功能,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七)抓住源头,引导分流。全市每年有4万余名初、高中毕业生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培训直接流向社会,其中,农村学生约占90。要提高农村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普及率,必须严格控制初中毕业生和高考落榜生直接流向社会。为此,教育部门应采取措施,实行初中毕业生切块分流,引导更多的初中毕业生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为确保初、高中毕业生在成为新增劳动力之前掌握1—2门简单实用技术,由学校负责开设1-2门职业技术课程。

六、保障与激励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已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各县(市、区)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各方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的要求,切实履行好职责,制订实施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通过制订政策和制度创新,充分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泛开展并扎实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二)落实培训经费。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各级政府要加大培训投入,安排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投入机制。

(三)完善激励政策。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探索“培训券”等直接补贴做法,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所需经费在就业经费中列支;完善用人单位的农民工的岗位培训制度,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经费从职业培训经费中列支。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应由有关部门按时定额拨付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应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收费标准,对来自重点贫困村的学员应给予必要的减免。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做大做强农业经营主体为导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为核心,整合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加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态化、休闲化、艺术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训任务

1、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150名。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电商人才(以下简称“电商人才”)培训150人。

三、工作安排

(一)确定培训对象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结合我市实际,原则上以家庭农场主为主要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遴选条件:长期稳定从事农业、培训需求和愿望迫切、初中以上文化、年龄不超过60周岁,家庭人均纯收入为本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倍以上且产业达到一定规模(生产经营型生产规模见附件2)。培训对象遴选遵循立足产业、农民自愿的原则,由市农委按照个人申请、村委推荐、乡镇办事处初审、市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择优确定。2014、2015年已培训的职业农民今年不再培训。

2.电商人才培训。主要培训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中从事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军人等。培训对象遴选条件:已开展或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愿望、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周岁、有电脑和智能手机应用基础。电商人才与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当年不得重复。

(二)遴选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条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农民培训资质(办学许可或培训、推广职能),必要的培训场所、专业教师、现代教学设备和实践实训基地,具备跟踪服务培育对象三年的能力,以及三年以上农民培训工作经历等。按照省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机构的条件要求实行属地认定和管理,遵循整合优质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择优确定,并与市农委签订培训合同。

(三)规范培训内容

1、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按照“因人制宜、按需培训、分类指导”的思路,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目标,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科学设置教学培训内容,重点围绕农民创业能力、优良新品种、高效种养新技术、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进行知识培训,理论课和实践课时间按1:2安排,累计不少于15天。

2、电商人才培训。重点培训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网络店铺建设、产品包装、客户服务、网络店铺营销等内容。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7天,其中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5天、参观学习2天。

(四)创新培训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聘请具有农业中高级职称的技术骨干和外聘专家,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根据培训内容和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模式,分片、分班、分类、分期开展培训,通过理论讲座、实践操作、观摩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开展考试考核。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按照有关要求,运用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考试考核结果报市农委审定。对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培训机构颁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证书,作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的依据。

(六)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后续跟踪服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档案和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现有政策,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技人员跟踪联系服务制度,积极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四、进度安排

(一)准备阶段(2016年3-4月)。一是制定印发培训方案;二是确定培训机构;三是遴选培训对象。

(二)实施培训阶段(2016年5月-10月)。一是制定培训计划。培训机构制定培训工作方案和每期培训计划,做到“一班一案”、学员人手一份课程表。二是开展培训。严格按照培训计划开展培训,严把培训时间和质量关。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做到学员人手一套。三是抓好培训管理。每期培训班确定一名班主任,建立第一堂课制度、学员培训考勤制度,健全培训台账及培训培训过程影像资料等培训档案。建立学员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月报制度。

(三)验收总结阶段(2016年11月)。一是项目验收。市农委成立验收组对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出具验收报告。二是工作总结。培训任务完成后,认真做好总结上报工作。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市农委和市财政联合成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负责做好工作协调和组织推动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2、规范资金使用。补助资金严格按照省方案规定的比例要求用于培训、认定管理、信息化手段和后续跟踪服务等全过程,建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专账和经费使用管理制度,项目结束后进行项目审计,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

第7篇

*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6624平方公里,辖5镇6乡,179个行政村,880个自然屯。全市总人口4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67万人。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3.7℃,平均降水748.1毫米,无霜期为125—130天,总的气候条件基本适合各种早中熟和部分晚熟农作物生长,常年粮食总产量在90万吨以上。

近年来,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始终遵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重点”的发展思路,现已逐步形成了“甜粘玉米、黄牛育肥、中药材种植、食用菌栽培、林蛙养殖”为重点的五大优势主导产业,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5户,产业园区(基地)116个,创建省级龙头企业4个,吉林市龙头企业11个,省和吉林市级名牌农产品19个。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121.2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29.78亿元,二产增加值58.96亿元,三产增加值33.50亿元,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8.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01元。

全市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单位主要有市农广校、市农机校、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和市职业教育中心等。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以培育创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农民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为核心,按照“政府推动、部门监管、学校培训、地方扶持、农民创业”的思路,开展集中授课、生产实践和跟踪指导等农民创业培训,培育高素质专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基本原则

(一)农民自愿原则。农民自愿报名参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创业项目。在充分听取农民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农民意愿科学设计培训计划,安排培训内容,提供扶持和服务。

(二)分类办班原则。以我市优势主导产业为培训内容,采取按产业分类办班的形式开展培训。同时,以产业类型设置教学内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农民创业培训模式。

(三)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利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择培训机构。

(四)立足便民原则。充分利用市本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就地就近对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五)突出实效原则。创业培训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培训对象、培训机构、培训教材、培训形式和设计创业项目方面,突出实在、实际、实用,切实提高创业培训效果。

四、目标任务

全市培训创业农民200名。通过创业培训,使一般学员能够掌握最新前沿科技知识,提高生产经营水平;使有创业意向的学员能够掌握创业技巧,选准创业项目,提高创业能力;使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学员能够扩大再生产,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园区),领办合作组织、创办农业企业。

五、实施步骤

整个工作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9年5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召开相关工作会议,搞好调查摸底,落实培训任务;确定培训单位,制定并上报具体实施方案。

1、落实培训单位:按照承担培训单位的条件,确定市农广校和市农机校为我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培训机构。由培训单位落实主讲教师,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大户、农民企业家等农民创业成功者担任兼职教师,并实行目标管理。市农广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8名,市农机校确定骨干培训教师5名,同时,聘请魏清义、王金龙、姜思昆、钟海等创业成功人士、专业大户为兼职教师。

2、确定产业培训班:根据我市农业产业发展趋势及发展潜力,根据目前农民急切需求,确定开办黄牛高效快速育肥、食用菌高效栽培、林下参有机栽培、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和农机管理与服务五个培训班,每个班学员40名左右。

3、落实培训对象:采取自愿报名、村组推荐、择优选拔、张榜公示的民主形式进行学员选拔。培训对象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产业基础和创业愿望。年龄在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思想素质好。重点是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殖大户、农机大户和具有创业意愿、有与创业项目相适应的产业基础,并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民。凡符合条件的农民到所在村委会报名,经初审后,将名单报乡镇政府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分专业汇总后上报到市农业局审验后,将培训名单分配至培训机构。初步遴选创业培训对象200余名。

4、制定教学计划:培训工作主要集中于春耕结束后农民相对空闲的7—8月份进行。教学计划安排如下:

农机管理与服务培训班:2009年7月上旬

黄牛高效快速育肥培训班:2009年7月中旬

食用菌高效栽培培训班:2009年7月下旬

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养殖培训班:2009年8月中旬

林下参有机栽培培训班:2009年8月下旬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7月1日至9月30日)。实行集中学习、实践考察及跟踪指导服务相结合。

1、集中授课。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90学时以上)。以专题讲座为主,采取分段培训的方式进行。创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业理念等公共知识的培训采取大班式教学,将受训的学员集中到培训单位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为两天左右。技能培训班按照产业分类,采取小班式教学,由培训单位深入到重点乡镇按片集中学员进行授课。另外,针对不同的对象增加农产品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等培训内容。

2、生产实践。从8月中旬到9月末利用不少于10天的时间组织学员到我市桦郊乡解放村肉牛养殖园区、红石镇小红石村食用菌栽培园区、夹皮沟镇云峰村和苏密沟乡先锋村林蛙养殖园区、二道甸子镇荒沟庙林下参种植园区以及金沙乡农机服务队进行生产实践。在此基础上,组织部分优秀学员分别到我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参观考察黄牛育肥项目,到抚松县露水河镇参观考察人参种植项目,到蛟河市黄松甸镇考察食用菌栽培项目,到敦化市参观考察农机作业队。还要组织小部分优秀学员到省外进行产业和市场考察。其间,帮助学员有针对性的修改完善创业方案,创业方案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已有产业基础、创业目标和创业措施等。

3、跟踪指导。培训机构对学员进行不少于三年的技术、信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创业跟踪服务。由两个培训单位确定指导教师20名,平均每人负责指导学员10名,同时,聘请有关专家,对学员创办的企业或生产经营进行定期诊断。建立学员与创业辅导专家、指导教师长期互动关系,指导其健康发展。培训机构编制《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情况跟踪记录表》,记录跟踪服务情况和学员发展情况,归档备查。

第三阶段:组织验收(2009年12月1日至2009年12月15日)。分两个层次进行,先由培训机构进行自查自检,重点验收培训教师履行职责情况、受训学员生产经营状况及创业项目开展情况。然后再由市农民创业办公室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验收。采取入户走访和电话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对培训机构的实际培训效能、补助资金使用管理以及农民自主创业的基本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六、资金来源

(一)资金概算。拟对本市200名农民进行创业培训,需教材费7.5万元,讲课费10万元,场租费2.5万元,实习费2.5万元,考察学习费10万元,学员食宿费7.5万元,后续指导和管理服务费10万元。每名学员的创业培训费用为每人2500元,合计共需培训补助资金50万元。

(二)资金使用。培训经费由省财政厅直接划拨到培训单位,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规定使用培训经费,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培训单位为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负责。

七、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召开会议、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踊跃报名参加培训。于6月末举行全市农民创业培训班启动仪式,邀请相关人员、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营造氛围、扩大影响。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市农民创业培训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市长杨玉春担任,副组长由市政府副市长尹基成担任,成员由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牧业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市就业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社保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行、市农发行、市工商银行、市信用联社、市农电公司等20个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农业局局长梁锡江担任,副主任由市农业局副局长周彦担任,成员由农业局综合科科长迟明亮、市农广校校长庞淑梅和市农机校校长王凯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质量保障

1、加强教材建设。培训机构要认真搞好自编教材,自编教材力求做到符合产业特点,适合实际情况,做到形式新颖、通俗易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用相结合。同时,要按照产业培训内容,组织购买有关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培训教材和有关资料,做到参加培训人员人手一份。

2、强化考核发证。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课程考核和实践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学员对课程学习的掌握情况和学员创业计划书的准确性、完整性、可行性和创新性。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的学员统一颁发由农业部印制的《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结业证书》。

3、搞好基础工作。建立学员培训、实践工作记录,包括培训教师、学员、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实践效果跟踪等内容;建立学员培训、创业台帐,包括学员姓名、年龄、性别、身份证号、文化程度、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及创业项目等相关内容。建立学员档案信息系统,实行微机管理。

(三)管理保障

1、制度落实。建立学员管理、教学管理、班主任职责、资金使用管理和跟踪指导服务等五项制度。

2、督导检查。市农民创业培训办公室对培训机构组织实施农民培训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和半年、全年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完成培训任务情况以及培训成效。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对取得优秀成绩的培训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不合格的培训单位取消培训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