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优发表网

购物车(0)

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期刊投稿 出版社 公文范文 精品范文

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4-03-16 08:14:14

序论:在您撰写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对生物学科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

一、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稿“教学建议”内容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有效推进。为了及时纠正这些问题,更好地落实教学建议的精神实质,2011年版教学建议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明、科学,避免了歧义的出现。

1.落实教学目标

2011年版增加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内容。这种修订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重视“三维一体”的目标形式,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多而高”的目标制定倾向,忽视了一般目标与重点教学目标的区别。另一方面,似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是显性目标,教师比较熟悉和容易把握它的层次,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表现为隐性目标,教师的运用和理解程度不够,也不容易把握它的层次。此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与落实教学目标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与检查存在严重缺陷,以上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定要把教学建议落到实处。

2.重视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农村生物学教学不重视实验、实践等活动环节,增加了“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内容。这也再次提醒广大生物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纠正过去“以讲代做”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省时省力,缺少改革的动力;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不透,对于探究教学(学习)、活动课的认识不到位,加上一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等,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一般不鼓励、不提倡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因为他们主要考虑实践活动可能会影响到升学率、学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需要支出更多的教学经费、学生的家长是否会认可、是否会影响下一年度的招生等教学管理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3.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关于探究性学习活动,2011年版强调“学习报告的完成”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较差,很少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必须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入手。要求学生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态度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即促使学生将理性指向生物学的学习,在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发现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尊重过程与实证,批判性地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灵活的方法与手段来感知不断变化的生物界。

4.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

2011年版列举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三种探究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自从实验稿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理念确实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提高了教师从事探究性教学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是由于理解的偏差和指导思想的错误,生物学课堂上出现了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把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其他的公益活动等都说成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严重偏离了探究性学习的轨道。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为了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探究”或不足,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别例举了三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引导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探究教学活动,为更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具体的参考。

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进一步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前言部分增加了“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的再次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是强调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公正、公平的科学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版还明确指出,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加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有毒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物质,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的处理,直接进入下水道或以废物的形式放入垃圾箱,对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因此,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醒师生“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把保护环境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要。

3.突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

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部分,删除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关注上述问题”的内容,表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是针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同样有效,即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符合这一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有较大的出入,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删除上述内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普适性。

三、重视生物学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最显著变化是确立了50个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内涵的方式表述这些重要概念的。

1.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

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凸显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之所以增加重要概念的学习,是因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对重要概念的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接受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与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正确区分生物学的概念与定义

要实现重要概念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教师分不清概念与定义的差异。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的完整性,强调一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定义、例证,其他学科的概念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使用生物学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种”就是指“物种”,物种就是这个概念的生物学“名称”,它不是农业或林业生产中的品种,更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某种生物(它可能是指一个属或一个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物种的“属性”是指物种本身所固有的、实体本质,即个体之间能自由,能产生可育后代,如果不能自由或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就不属于同一物种。“定义”是对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物种的定义是指自然界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概念的“例证”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如斑马鱼(Danio rerio)、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就是指不同的物种,最好有拉丁文说明。

3.科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清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更加科学、简洁

“教学建议”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文本内容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可行性。综观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就“教学建议”部分而言,在“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部分,删除了“因此”和“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并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样的修订使表述更加清晰、简洁。把实验稿中“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修改成新版的“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以及其他内容的大幅度修订,使得内容的逻辑性更强,层次更分明,知识点更明确。把“报告的撰写”变成“报告的完成”,把“负面影响”变成“其他影响”,还有许多地方进行的修订,不再一一列举。无论是添加、删除还是修改,都是以提高文本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等为目标,使文本所要描述的内容更加明确,不会出现疑(异)义,易于教师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综合性学习”目标的表述没有大的变动,与实验稿对比只删去了“书籍”两个字。可见,新课标依然坚持原有目标的精神。但在新课标的实施建议中,综合性学习提出的具体建议内容有所增加。新课标增加的新建议,进一步明确了有效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要求。增加的4条建议如下:

1.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2.要加强教师在各环节中的指导作用。

3.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4.积极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拓宽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增加的第一条内容强调了开展综合性学习要贴近学生生活。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突出了综合性学习的途径,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际问题中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走出校门,走出课本,走进生活。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不等于教科书,广博的自然中、多彩的社会中,小到一座桥,大到一座城,都是我们探索语文的空间。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不等于死背课文、硬写作文、枯燥无味。语文学习的内容是鲜活的,跳跃在生活的每一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更广阔的天地。二是突出学习语文的目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不是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我们今后更好地生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探究自然的奥秘,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社会交际能力,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别人交流,怎样独立处理实际生活中的交际问题。让学生知道语文在生活中的妙用,一举手、一开口都与语文息息相关,综合性学习活动就是连接语文与生活的桥梁。

增加的第二条建议,是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都说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活动。自主不等于自由,教师参与指导,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有的教师直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或者完全按照教科书的活动方案执行,只是布置学生去做,至于学生怎么做并不关心。最后观看一下展示成果,活动就算结束。这样的放手效果一定不会太好。很多学生的方案不适合,很多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不认真或者遇到困难,面对这些情况教师都要及时指导。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于结果。教师要全程参与,才会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也是全程的,而不仅是展示一个环节。三维目标在综合性学习中体现得最好,教师在指导时,要关注学生所探索的知识,关注学生在探索知识中能力的形成,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方法、合作能力,关注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态度。所以从活动的方向调查、方案设计、小组分配,到方案实施、成果展示、总结评价,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增加的第三条,强调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问题。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放在本位,综合性学习活动也是从属于语文课程的,它的开展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树立大语文观,并不是让学生抛开语文去畅游,所设计的一切活动都要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在平时的活动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开放性,而忽略了它的本性。把综合性学习变成了政治课、音乐课、美术课等。如果把它比做一个圆,语文就是圆心。不管这个圆有多大,涵盖了多少领域的内容,他们都是连着语文这个圆心的。否则这个圆就不是圆,这个课也不是语文课标要求的综合性学习课。

增加的第四条,强调资源意识。新资源意识是新课标与修改稿在理念上的又一传承与发展。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学习方式,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全面养成语文素养。

第3篇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

一、概要的建设内涵

协同这一词语,惯常用在管控供应链的架构下。这一词语的本源含义,是为链条固有的节点企业,突破惯用的各类壁垒。建构好的这些壁垒,涵盖了互通流程内的预设边界,包括信息互通的隔断、财物互通的隔断。突破了惯常的壁垒,现有的企业节点,就能为预设的同样目标,创设出调和运作的总框架。经由互通及开发原初的资源,促动资源惯常的增值,以便创设出整体态势下的供应链。如上的做法,能有序限缩原初的供应成本,促动利润的升高。供应链衔接着的节点企业,就会接纳双赢这样的新局面。

产学研架构下的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我校这一范畴内,已经建构了十多家。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基地,经由优化及整合,接纳了医学院校、周边区段内的企业、特有的研究机构。吸纳了如上的中心要素,指引现有的研究路径,步入实质态势下的工作轨迹。创设出来的协同框架,可以分出三个层级:科研机构特有的合作架构、企业单位特有的协同架构、地方范畴内的事业单位协同。

院校现存的这些基地,接纳了产学研特有的内涵建设。在这样的根基之上,开展实质范畴内的研究生培养。研究生创设出来的学位论文,应衔接起实践层级内的真实状态,带有特有的应用意义。吸纳并评选如上的论文,可以促动示范效应的延展。产学研架构下的协同合作,整合起了优质态势下的教育资源。把高等院校,看成特有的协同主体;依循科目延展的要求、研究生惯常的培育要求,去吸纳校外架构下的多样资源。这样一来,就创设出了长效框架内的管理机制,促动长效体制的渐渐形成。

二、现有的培养背景

伴随经济的延展,创新型这样的新人才,也增添了原初的需求范围。在科技延展的总倾向下,要助推高等教育原初的质量提升,创设出人才培育的可用模式。在这样的态势下,应着力去提升原有的教育水准,更替惯用的培育路径。全面架构下的教育改革,应明晰人才培育的特有要求,增添原初的科研能力,助推文化层级内的创新。企业要接纳深度合作,创设出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战略联合。只有这样,才能促动互通及共享。要联合现有的科研机构,预设项目攻关的必备路径。积极去助推协同及创新,经由体制的更替、预设的政策指引,激励院校去协同院所,促动科技这一范畴的资源分享。如上的对策,带有指引的价值。

协同架构下的创新实践,在国内外特有的实验中,获取到了凸显成果。例如:硅谷在科研架构下的凸显成就,是协同区段内的企业、科研范畴内的机构、区段内的行业协会,创设了扁平框架内的创新网络。如上的创新路径,凸显出了自治的特性。上世纪时段内,日本预设了工矿业这一范畴内的组合法规,助推了行业架构下的创新及协同。这样的规则明晰:若某一特有组合,被看成技术架构下的研究组合,则带有非盈利的总倾向,被赋予偏多的税收优惠。电子通信这样的调研机构,整合起了区段内的电子企业、半导体这样的研制单位、区段内的大学,一起创设出了关涉这一领域的协同框架。带有关联特性的多样领域,也在如上的协同路径下,创设了领先的特有技术。带有攻关特性的侧重成果,都是经由协同及创新,产出的新颖成果。

在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背景下,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需要结合基地的实际运作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针对协同创新供应链结构进行研究,对于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研究框架,需要以协同基础为研究框架,通过优化和整合,加之以研究路线为指引,结合科研队伍建设情况的具体工作路径的真实情况,来合理建设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协同框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内涵的建设,开展实质性的科研队伍培养。同时要结合研究生培养基地的实践层面的真实状态,可以促进推广示范效应。在促动创新提升这一范畴内,国外固有的研究成果,凸显了递增的态势。创新出来的新颖团队、预设的新平台,都促动了理论层级的深入。我国固有的知名大学,为培育某一架构下的拔尖人才,进行了偏多的探究,累积得来珍贵经验。例如:首都某院校,接纳了特有的资助项目,对院校范畴内的研究生,预设了如下的培育路径:课程学习这样的时段,被设定在固有的院校以内;研究生创设论文的时段,被设定在接续的工作时段中。分出来的两个时段,预设了两种导师。这样一来,研究生就深入现有的企业以内,明晰了行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明晰了实践操作这一范畴内的多样途径。研究生经由协同创新路径,更替了惯用的选题方式。

三、建设中的协同思路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应该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入手,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合作系统,扩大科研队伍的培训范围,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共同培训提供政策保障,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加强先进的管理系统的基础平台的建设,科研队伍特有的建设路径,涵盖了协同思路。具体而言,就是促动整合及优化,让产学研衔接着的多方主体,都能接纳协同架构下的受益。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合作路径,是创新体系特有的新颖模式。这样的模式,延展了惯用的创新原理。协同成效的真实态势,关涉着认知递增的真实速率,以及选取出来的运转模式。高校固有的优势科目,应当协同省市这一范畴内的科研机构,促动互通及协作。创设科研架构下的新平台,把院校原有的博士生,当成调研必备的主体。一方面,让院校现存的那些研究生,能获取带有重大价值的、科研科目架构下的锻炼时机;另一方面,认真助推科研成果的递增,促动这样的成果延展,以便创设出双赢态势下的科研框架。

随着中国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地方高校毕业生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式,故而需要加强对科研队伍培养目标定位的训练,同时还需要以研究生培养质量改革发展合作教育基地为桥梁和纽带,并且需要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科研队伍的综合能力,体现出与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一致。我国对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越来越重视,加强合作教育的实施,建设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不仅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经济持续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够符合当前稳步增长的新形势,所以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基础的联合训练对于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便于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在这项研究中,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当地的需要,将为地方服务为基本出发点,并提出针对科研队伍的培养目标,必须适应高水平的不同类型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在培养目标上,应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加强对科研队伍的主体性培养,体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研究与当地企业积极合作,扩大地方高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科研队伍协同研究框架的建设,整合教育资源的质量状况,将高校作为培养载体,促进研究生共同培养,吸收各种资源,在这种方式中,创建科研队伍培养的长效管理机制,进而逐步形成长期的系统。教学质量是研究生科研队伍培养的关键所在。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需要加强对科研基地改革创新,探索新的模型和研究生培养的新途径。在现实的基地建设过程中,需要围绕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目标,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多样化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进一步推动联合训练基地的建设。基于合作办学的共同培养模式,依据知识产业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结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特点,对研究生基地建设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加强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研发科研团队的基础水平,促进协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高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合作,努力探索科学研究基地的稳定性和规范性,创新长期联合培养的新模式,通过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创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的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创新改革教学方法,进而提高科研队伍的整体实践能力和促进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学校和企业人员培训科学研究的发展。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有效、可靠的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方法之一。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建设对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学习,以及不断优化研究生教育和提高培训质量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要更替旧有的合作机制。这是因为,惯常的产学研互通,还缺失实质架构下的真正意义。原初的知识价值,在不断增添。为了促动原有的知识增值,就要在预设的合同以内,明晰知识产权应有的归属疑难、现有利益的协同配置疑难。经由认知的凝聚、产学研架构下的互通协同,来凝聚现有的研究主体。高效态势下的、可用的协同机制,以及互通范畴内的管理机制,就应当被创设出来。调动起主体潜藏着的协同热情,促动创新的延展。这样做,能预设应用架构下的高层级培育路径,助推人才的产生。

四、结语

院校与现有的企业协同,创设可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师范基地,培育出高素养架构下的研究人才。这样做,能助推科研水准的升高,培育出可用的创新人才。协同创新这一范畴内的新颖模式,带有稳固特性及长效特性,助推了原初的团队建设。更替旧有的教学框架,凸显出实践能力的促动和提升。这就增添了应有的创新思维,稳固了队伍建构的总框架。

参考文献:

[1]王家全,唐毅,吴辉琴.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研队伍建设与探索[J].大众科技,2013(05).

第4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 教学方法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85-02

随着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各地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积极的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但是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初中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也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生物相关知识提供基础,生物学科中一个很大组成部分是实验,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并且学校对生物学科实验器材的资金投入也大大不够。只有教育者高度重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才能更好的展开教育工作。

一、我国初中生物教学问题及现状

1.师生间交流过少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叛逆期,对教师的抵触心理非常严重。虽然教育单位对师生关系非常重视,重点强调教师多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 ,但是由于学生多教师少、学生抵触心理严重、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方面的原因,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往往只是随便交流几句,这样的交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的真正想法以及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这将导致师生不能融洽相处,在教学方法上不能达到共识,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由于教师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就不能做到应材施教,这样只能一味的按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来进行教学,这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使学生产生乏味感。

2.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模式单一

一个学校的灵魂在于师资力量,一支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道德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强、良好的动手能力等特点的优秀学生的保障。我国各地师资力量的分配严重不平衡,城乡师资力量差距过大,在学校,老一辈的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新一辈的教师虽然拥有最新的教学方法及理念,但缺乏了足够的教学经验,这一现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学生对生物学习存在畏惧感

由于生物学科需要结合实验进行学习,这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使得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畏惧感,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能学好这门学科,认为生物的学习非常的抽象难懂,在做实验时往往由于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认为结合实验来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非常难的。另外,由于初次接触这种学习方式,许多的学生在第一的测试中得不到想要的成绩产生挫败感,怀疑自己在生物学科中没有学好的天赋等问题。

二、改善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建议

1.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物学科的教学,生物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拥有应用性强、实践多于理论、结合实验学习等特点,这就必须运用符合初中生物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来进行该学科的教学,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势在必行。首先,教师必须拥有该学科扎实的知识体系,在课堂上充分的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走出教师占主体地位的误区, 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另外,在生物学科的实验阶段,学生应该主动认真的听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在做实验时,亲自动手认真的完成该实验的任务要求,遇到不懂的地方查阅课本或同学间相互交流解决问题,在课堂上避免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充分与教师交流,灵活的掌握知识。最后,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接触,使师生间的关系融洽,尽量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

2.加大资金投入,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生物学科需要做大量的实验辅助教学,那么实验的器材是必须具备硬件,没有足够的实验器材,学生就不能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学习、巩固相关的知识,教师也就无法真正的做到该学科的探究性培养,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充分重视这点,对该学科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来满足实验设备的需求,保证该学科的顺利进行;恳切希望教育部门能为农村中学配备生物实验员及生物园管理员,更好地协助师生进行生物实验探究。另外,在该学科的教学上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生物学科中的知识相较其他学科更加的抽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图片、录像、幻灯片等方式加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放映录像的方式讲述复杂危险的实验内容及相关知识,这不仅能保证师生的安全,又能达到教学的效果。

3.优化师资力量

良好的师资力量是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保障,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优化师资力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首先,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周期性的学习和考核,对优秀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其他教师;另外,将教师评优权部分交到学生和家长的手上,让他们投票选出认为在教学上存在不足的教师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的优秀教师,学校进行统计,对优秀的教师实行奖励,对存在不足的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合理指导;最后,通过高薪等措施大力引进高素质、高知识水平、高道德品质的教师来壮大师资队伍,并且让他们起到模范作用,从而使整个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三、总结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一方面证实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却加大了初中教育的难度,这需要初中教育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来使初中教育得到良性发展。总的来说,初中生物学科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学科的教学上,对于教师来说任重道远,只有通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生物学科教学的体系,正确引导学生将该学科学好,才能从根本上使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黄春华;对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成功(教育);2008(06)

第5篇

高中生物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1]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范畴更广,内涵更丰富,实施途径更多样。笔者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两个模块的德育目标为例,提出教学建议,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参考,旨在抛砖引玉。期望教师能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有机融合,创造性地使用和挖掘生物教科书中优良的德育素材,“润物细无声”地将德育渗透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点滴滴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本文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参考《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生物》,以《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专题》六个模块内容为载体渗透德育教育,有关高中生物学科教学的德育范畴如下。

(1)通过高中生物学科教学和实验、实践活动,理解生物学“结构和功能”、“进化与适应”的思想,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认同并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2)通过生命活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对生物学相关原理和学说的理解,体验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了解生物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乐于参与生物学探究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规划。

(3)通过“活动”和“探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今后参与社会活动和个人决策的过程中。

(4)通过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性成果的介绍和分析,养成乐于将生物学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的习惯,自觉地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用生物学技术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5)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学习,逐渐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科学发展规律和科学本质。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尊重科学,但不迷信科学,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高中生物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必修1《分子与细胞》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具有共同性的观点。

(2)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3)认同生物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

(4)认同生命运动的发展规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5)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认同科学发展中先进技术的作用,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激发学习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关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生物细胞的物质分子组成大体相同;通过“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和“活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和蛋白质”,[2]进一步验证生命的物质性,从而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的观点。

(2)通过“活动: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认同细胞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利用模型、模式图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模拟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并进行展示和交流;收集“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变形虫核质分割及重组实验”等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认同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明确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认同细胞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的观点。

(3)收集“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理解科学过程与本质,养成讲究证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科学探究观。

(4)通过“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等的比较学习,认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酶的发现过程”和“光合作用发现史”等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认同科学知识是不断修正和变化的观点,形成正确的知识观。

(6)通过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在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分析,探讨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认同科学对技术和社会的促进作用,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7)通过多媒体动画、视频、挂图、自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学习“细胞的增殖与分化”,并通过“活动: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活动: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2]认识到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与凋亡都是正常的生命现象,认同生命运动的连续性以及生命运动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

(8)通过“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的资料”“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的资料”[2]等活动,制作墙报或开展学术辩论等交流方式,关注生物知识对人类生活和健康的影响,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珍惜生命、关爱他人、关注健康的科学生命观,认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环保观念。

(二)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

1.德育目标

(1)关注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认同疫病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体会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关心生活的环境状况,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4)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

2.教学建议

对应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1)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结合实例(艾滋病、非典、H7N9禽流感等)讨论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2)通过“活动: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的生产和流通状况”,[3]认同绿色食品,关注食品生产的安全问题,关注健康,关爱生命。

(3)通过“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和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关注生物技术对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4]

(4)讨论“器官移植”“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问题,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认同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正、负面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5)结合“避孕的原理和方法”,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健康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6)结合日常生活现状,讨论生物净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讨污水处理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讨论生物资源的消费抉择等问题,逐步形成和发展生态文明观。

(7)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探讨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一种病虫害的优化防治措施”“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模拟对某个环境事件或资源利用计划作出决策”“探讨PM2.5的成因、危害和预防”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分享,丰富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感性认识,认同生物科学技术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体验科学、技术、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三、结语

本文中“德育范畴”和“德育目标”仅列出高中生物学科德育的要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中生物学具体学习内容渗透德育。

“教学建议”属建议性质,旨在抛砖引玉。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立德树人,入心为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智慧,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品质的实际,坚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逐渐渗透的原则,充分挖掘生物学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探索德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及当地的教育资源,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取得扎实有效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9.

[2]吴相钰,刘恩山.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 必修1・分子与细胞[M].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128-01

初中生物是一门关乎人类生存知识的学科,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初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涉及动物、植物、人类环境等方面,是一门融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学科,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对学生们以后的人生道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生物教学最终的是要带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当前,生物课堂教学可能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紧扣生物教学大V,将生物知识转化为一门富有趣味的学科,让自己的课堂形成特色。

1.注重知识点讲授

初中是生物学科的启蒙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会直接决定他们的成绩。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被提倡,也不再适应当前教学的大环境和学生的需求。因此,对于知识点的讲授,要求生物教师要以理解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们自主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知识,充分发散他们的思维能力,把课堂变为学生们自由发挥的舞台。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部分知识难点,教师应该根据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有重点地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们心中有侧重点,这样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其次,对于一般的理论性知识要及时地进行复习、总结,这也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回顾复习,比如,学习细胞的内容后,在再接触到与细胞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拿出3分钟的时间对植物细胞结构进行一个简单地回顾,让学生们有复习的意识,当然,还可以给同学们建议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比如制定一本错题本,知识点小册子等等,这些都是期末复习时的法宝,既有侧重点,又适合自己。通过初中生物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们的学习气氛也会越来越好。当然,教师还要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肯定,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和交流,通过互相学习,在班级中形成一种互相帮助,努力学习的氛围。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充满奥秘的学科,其本身的内容对学生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带领同学们走进一个熟悉却充满神秘感的世界。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大的老师。因此,只有学生对生物课堂感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教学辅助手段,比如充分运用课堂多媒体,将所学的知识生动地展现给学生,尽量选取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们观看,甚至可以给学生们安排一节课,播放学生们可能会比较喜欢的与生物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影片或纪录片,让孩子们快乐地学习。

3.积极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初中生物不仅理论知识点较多,而且其本身也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好与实验教学联系起来。对此,教师要根据具体学习安排,将知识点的讲授和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比如,学习显微镜的结构时,如果只让学生们自己掌握,死记硬背,肯定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显微镜结构复杂,教师们可以在实验的环境下进行讲授,在直观地教学中,有步骤地给学生们讲解显微镜的结构知识,每一个部分的作用,需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对于重点的掌握地方要重点讲,在学生们心中形成一个较深的印象。再比如学习洋葱细胞时,教师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实验,亲身体验观察植物细胞,体会到生物学科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4.积极开展课堂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生物教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活动的多样性。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教师都可以在一定的教学前提下,充分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选择合适的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生物的课堂教学效率。生物学科有很多课堂活动可以选择,如实验等。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集体探究能力,让孩子们进行小组讨论和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可他们的合作研究能力,培养他们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进行小组展示,在一定的教学目标下,能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7篇

[关键词]生物 课堂教学 改变 低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206-01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没有迈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对他来说,这是一堂无益的课。无效的劳动是每个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的最大的潜在危险”。

一、生物课堂教学中“低效性”现象产生的原因

出现课堂教学中的“低效性”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我以为主要还是由当前的生物学科的教学现状、老师的教授效果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所造成的。

(一)当前初中生物的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得不明显。究其原因我认为既有多年来生物学科地位低谷的沿袭,又有学生及家长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方面的因素,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生物学科处于边缘化:学校方面对生物学科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用于学习本科目的时间太少。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生物教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目前,各校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大多数学校在安排课时减少生物的课时数,个别学校甚至每周只开一课时,而且多数学校实验课都不上,这样把本该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堂变得照本宣科、死气沉沉。因此,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和国家教育部对初中生物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教师认真授课、学校按规定安排课时是当务之急,这样就能基本上满足学生本应获得的知识储备,是学生学好生物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基础和前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师的教授效果

当今的生物课堂,大多学校都不做探究实验,课堂都以讲授为主,班级有多媒体也都形同虚设,有人听课时用,无人听时闲置着,所以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很差,这些都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三)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家长的认知能力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学生生物基础的好坏,学生学习中的方式方法,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学生本身个性和接受能力及家长的配合力等,具体表现在:一些学生自学能力薄弱,抓不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家长不支持,有的家长甚至说“生物学科不参与中考,不必太在意”。

二、改变生物课堂低效性的对策

新课程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课堂探究、分组实验是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实验探究讨论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补充,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生物素养,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方式。

为此,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本人觉得要想改变生物课堂的低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恰当地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转变角色,甘当配角。一堂课的时间有限,一定要多给学生机会,放手让学生尽情发挥,充分给他们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学生回答问题之后,要给学生必要的评价、激励,让他们主动发展,提升能力。

(二)精讲多练,提升教学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指出重点和难点,上课时要把知识点讲准讲清,杜绝“满堂灌”,要精讲多练。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生物学科适合于当堂消化知识点,我一般采用让学生总结重难点到提问巩固到拓展题片(或幻灯片)的形式,多年来,学生受益匪浅,教学成绩显著。

(三)注重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教学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要求生物教师所有探究实验必须按规定完成。

教师除了讲清实验课的目的和步骤及演示操作外,还应多参加学习和研讨。比如,和本校同科教师研究实验材料是否可以更换,实验步骤是否可以改进,或哪些是实验课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或多外出学习校外的先进实验方法和手段,比如国培。近几年来,本人先后参加过东北师大和吉林师范学院组织的“生物教师实验技能”培训,每次培训我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并把教师授课课件拷回来,便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借鉴使用,有了一定的高度,学生的实验技能提升很快。

(四)实行多种教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