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13 14:50:10
序论:在您撰写数字乡村现状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关键词:农村;美术课程;乡土资源;融合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的主导思想。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充分利用和依托乡土资源就是对这一思想的充分体现。近年来,许多从事美术教育的专家、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为构建农村乡土特色美术活动课程提供了较多的参考文献和理论依据,奠定了综合性美术课程开展的基础。因地制宜,为探索出一种更利于农村本地学生发展的美术课程。笔者以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为研究载体,调查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地方乡土资源融合的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策略。
一、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现状
乡土资源主要指师生和学校所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反映群众文化心理且带有积极意义、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主要体现在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包括自然景观、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从实践探究的大量教学案例中发现,学生接触到的美术教学中的乡土活动仅仅是乡土资源的一部分,涉及面较窄,取材往往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较多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取材,利用当地古建筑进行美术教学。在教学中将地方特色的建筑拍成图片,然后做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如利用校园景观、橱窗画展等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教学资源;又如利用家乡废弃的布角料组织学生用布角料进行布贴画的创作;利用家乡的特别活动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带领学生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如家乡的庙会、赛龙舟、端午节、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
二、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调查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乡土课程实施的整体意识缺乏。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小学,很多美术课是由兼职教师担任的,其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单一,教学形式更是单调乏味,不能达到美术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预期目标;乡土课程实施的活动形式单一。很多教师将多媒体教学视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形式,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单纯依靠多媒体并不是最有利的教学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亲自观察、调查、探访或在教师的组织下观摩、体验、学习;乡土课程实施的主题内容单一。很多教师仅把部分教学中涉及乡土活动的节日作为美术与乡土文化融合的主题,例如:春节、端午节等。然而过于单一的主题并不能让学生感受他所在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习惯等。其实,融合乡土文化的美术课不仅包括当地的各种风俗民情,还包括其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庆祝的方式以及自然风貌等。如春种、秋耕及历史故事等都可视为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如走出校园去参观手工作坊、走访民间艺人、组织野外远足、开展写生活动等。加大学习与社会及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农村美术课程融合乡土资源教学的有效举措
通过对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与乡土资源融合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乡土文化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进一步加强乡土文化课程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乡土文化对于美术教学中的巨大作用,要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乡土文化的调查和学习中,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生活的热爱之情。在上美术课之前,可以发动学生到自己的生活中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实践考察活动,启发学生原来平凡的农村生活中蕴藏着深厚的特色文化,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来上课,更令学生充满新鲜感和亲切感,也更能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同时,组织学生从身边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更容易使学生可亲可信,产生对家乡无限眷恋的情感。
2.用多元化的评价、多样的平台推进活动过程
(1)在开展美术活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时间对乡土作品进行一定的欣赏,通过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讨论学习,深入感受乡土文化,提升学习乡土文化的兴趣。(2)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等环节,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给予肯定鼓励。(3)搭建多样化的平台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如:橱窗、班级展示栏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3.加强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乡土美术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并发挥特色,教师要熟悉当地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及相关知识背景,在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资料收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要过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将乡土资源灵活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辅助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据库规范;地籍调查;质量保证;数据处理
引言
地籍调查的目的是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址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等工作做好技术上的准备。 开展本期村庄数字地籍调查工作,是为了查清我县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土地基础数据,为全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数据。
一、村庄地籍调查工作
(一)资料收集
需要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宅基地登记发证档案、建房审批、建房呈报表、地籍测量资料、数据库与建库资料、控制资料、图件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其中,其他资料包括民政局的行政界线、门牌号、规划部门的图件资料;公安部门的户主身份证复印件及家庭户口簿复印件或户籍证明。
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下列问题:
1、宅基地登记发证档案和建房审批和建房呈报表资料不全
桐庐县宅基地登记发证和建房审批及建房呈报表档案均存放在国土所或乡镇(街道)
相对分散,经历区划调整、村镇合并后,档案搬运、保管过程中,且有部分登记卡遗失,水浸、虫蛀等现象、甚至部分村一份资料都没有。
2、有部分资料所里堆放但没有归档(包括呈报表和发证不全资料)
①呈报表资料大概在1989年至2000年之间,一些资料后面那张村乡县盖章不全或者没有申请建房宗地图。
②发证不全资料大概在1989年至2005年之间,一些资料最后那张登记审批表没有、或者有盖章不全、还有资料全封面写着超面积不予发证、权利人不在家等等。
(二)技术路线
本项目技术路线为:按照一图多用原则开展调查工作,通过GPS一级控制点加密测量来完成控制测量工作;在完成控制测量工作后,按照地籍调查界址点测量精度要求进行1∶500全要素地形图测量,地形图主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5cm,建立地形图数据库;完成地形图检查后,以此现势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开展地籍权属核查、地类调查及行政界线核实工作;在权属核查基础上,对部分界址点及其他地籍要素进行解析法测量和调查,制作1∶500数字地籍图、地类图;最终建立地籍权属库、历史库及地类数据库。
(三)组织试点
试点区的调查工作应严格把关,边试点、边总结。在试点获得一定经验并通过验收后,方可铺开全面的工作。
在试点区的选择上还应遵循以下几点 1、试点区内地类应比较丰富,能反映当地的用地特点,即代表性要强。 2、村庄地籍调查时,选择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作为试点为宜。
(四)地籍要素外业调查、勘测
外业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其中权属调查包括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和界址调查,外业调查结果的记录须经土地登记申请人的认定。 1、调查单元 以宗地调查为单元。一个地块内由多个土地使用者共有而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的也成为一宗地。 2、调查权属 ①调查底图 包括已有地籍图、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复制图或正射影像图等。无调查底图的地区,应按街坊或小区现场绘制宗地关系位置图,避免重漏。 ②调查界址 实地调查时,应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使用者现场共同指界。单位使用的土地,应由法人代表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法人代表身份证明书;个人使用的土地,应由户主出席指界,并出具身份证明和户籍簿。若法人代表或户主不能亲自出席指界的时候,可由委托人指界,委托人必须并出具身份证明和委托书。土地使用者、宗地四至、地类等均要填写调查结果中,并在地籍调查表上进行现场记录,然后绘制宗地的草图。 3、测量地籍 ①测量界址点 对于分割点在原界址线上时,可分别测量界标距两界址点的距离,然后计算分割点坐标;或者按分段长度,在图上展绘分割点。 当分割点在宗地内部的时候,可以依分割界桩测量分割点的坐标,或者通过与相关地物的关系距离来确定分割点的位置。 ②地籍图和宗地图 各级行政界线、地籍平面控制点、地籍编号、界址点及界址线、街道名称、单位名称、河流、湖泊及其名称等都是地籍图的主要内容。 宗本宗地号、宗地面积、地类号,邻宗地号及宗地界址示意线,界址边长、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等是地宗图的主要内容。根据需要可适当调整宗地图比例尺的大小。 ③计算面积 以宗地为单位,计算面积。如果是共用宗内,可以先对各自使用的有明显范围的土地进行界线的划分,并且计算其面积,再分摊剩余部分按建筑物面积。
(五)内业工作
1、确定调查范围,怎么把民政局资料门牌号和名字放到相应的图上。 2、划分街道、街坊、宗地的记录。 3、填写权属调查确认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与土地登记申请书情况等。 4、保证界址的法律手续完整性、规范性、有效性。
5、查看界址点的实地位置,有无固定标志。 6、查看界址边的走向,界址点有无遗漏。 7、填写地籍调查表情况。
8、绘制宗地草图,分析和整合勘丈数据、宗地坐落、门牌号、宗地号、界址点号、相邻宗地界址点、四至、指北方向、作业日期等要素。 9、确定地类。
二、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制度
按照国家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全面推行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测绘质量体系,实行三级检查、逐级验收制度。
三级检查:一级检查为过程检查,外业小组实现全面自查;二级检查为互查,外业小组之间进行百分之百全面互查;三级检查由测绘单位质检人员进行百分之百检查。三级检查完成后应编写检查报告。成果检查合格,交给委托方验收,分为外业与内业两步分别验收。检查方法有机上检查、回放图件输出叠加检查等。
逐级验收:桐庐县局对其成果进行内业、外业抽查;委托浙江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控制测量验收和点位精度质检;由省市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最后预检和验收。
参考文献
[1] 《关于开展村庄数字地籍调查的实施意见》(杭土资发〔2010〕22号);
【关键词】实体书店;网络书店;生存之道;制胜之道
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阅读终端的多元化,人们的阅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电脑、手机、电子书成为大众阅读的载体。而物流业的崛起、网上银行业务的开通,改变了人们购书的方式,网上购书似乎成为一种时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店是城市中独特的风景线,温馨舒适、别具一格的书店是城市文明的标尺。实体书店是一个让人们放松的环境,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那么,实体书店如何避免在网络和电子书的冲击中走向末路?
一、青岛市实体书店的生存现状
众所周知,网络书店生机盎然的取胜法宝是低廉的价格。网络书店抛弃了传统书店所需的服务设施和多重环节,把节约下来的开支转化成优惠书价吸引读者。通常在实体书店最低只能打到八点五折的书,在网上购买却能打到七折以下,甚至以三、四折的价格购买。另外,便捷的检索和智能推荐等人性化的服务也是实体书店节节败退的原因。
受网上购书和电子阅读的冲击,房租、人力成本的上涨,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据调查,2000年前后是青岛市实体书店的鼎盛时期,大约有1300余家书店,此后10多年间,却逐年减少,2010年倒闭了300多家。新华书店作为政府出版管理部门指定的唯一发行渠道,几乎70%的利润来自于中小学教材。到2013年底,青岛市正常营业的书店至多300家。如何步出行业凋敝,投资者在以不同的方式探寻生存发展之道。
1.错位经营,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当当、卓越、亚马逊等几家网络书城采取的低价、现代的竞争手段或经营模式,致使实体书店盈利在逐年缩减,目前青岛市仍在经营的书店大多通过销售主题鲜明的社科人文、书法美术、文物鉴定、考研教材等特色书籍获得微薄的利润空间。为了继续经营下去,实体书店不得不错位经营:一是通过开设淘宝店,通过兼业经营获取利润空间,冲抵实体书店的亏损。二是在销售书籍的同时,经营者通过销售文具、体育用品、乐器、电子词典等商品。三是在扩大图书种类和重新布置上架图书的同时,经常举办签名售书活动,在提高书店客流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书籍的销售数量。
2.以文化创新书店经营模式。为吸引读者光临和消费,实体书店改变以往单一销售图书模式,转为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如营造人际聚会、思想和艺术分享的空间,或者拓展饮食、聚会、创意展销;或者主打电影艺术、历史人文等书目,会员在缴纳一定费用后,可享受免费咖啡、免费阅读、听讲座和观影,以及7折购书。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不仅保证书店的正常运行,而且为会员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很大的文艺空间和一个复合性概念商店,将书店、图书馆、咖啡馆、创意商店融为一体,为读者提供一个可静思、阅读、创作、谈话以及学习的文化空间。
二、数字化时代实体书店生存之道的国际经验借鉴
1.英国史密斯书店:连锁经营网络下实施特色、综合零售战略
W·H·史密斯书店集团是英国著名的连锁书店,目前依旧主要销售纸质书籍。旗下近二千家的分店分布于国内外。国内,史密斯书店经营重点是旅游书店和高街(注:英国许多城市最繁华的商业街都称为高街)书店。在英国,几乎所有的高街都能够见到W·H·史密斯门店。截至2011年8月底,史密斯书店集团近1200家门店中,共有612家高街书店。目前,91%的英国人在20分钟的车程内能够看到一家W·H·史密斯书店。在国外,史密斯书店集团业务主要是旅游书店,这些书店分布于英国本土、爱尔兰、丹麦、瑞典、印度以及澳大利亚等地,共有561家。这些主打“旅游牌”的书店大多布局于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游客聚集区,这些门店每年能够吸引近2.4亿旅游者。
值得一提的是,史密斯书店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同时经营文具、图书、报纸杂志等。这种综合零售的经营方式,使集团利润不仅没有受到网络书店的冲击,反而利润稳步上升。
2.美国巴诺书店:细致入微服务和强大经营战略基础上的适时创新
巴诺书店是美国最大的图书零售企业,其营销版图遍布全美。细致入微的服务和强大的经营战略是其核心经营理念。从书店环境来看,轻柔的音乐、明亮的色彩、整齐的货架、处处洋溢着温馨气氛。从书籍种类来看,文学、历史、宗教、科技、教育、美食、旅游,不一而足。从书店的意境来看,巴诺带给大家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种文化:一本心仪的书,一杯香醇的咖啡,一书美妙的文字……从经营的领域来看,除了音像制品、文具等,巴诺经营与书、文字有关的衍生产品,如制作精美、设计巧妙的马克杯、记事本、明信片、书签、手提袋、徽章等。经营过程中,巴诺书店还会不定期举办折扣、新书和签售活动,在不断给会员带来惊喜过程中,增加销售数量。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巴诺书店的传统经营面临严重的挑战。2007年,巴诺书店开始从单一的实体书店模式向“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发展。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相继推出Nook系列电子阅读器以及配套电子书,并与百思买、沃尔玛等合作销售,该公司在电子书市场的份额不断上升。巴诺书店将线上和线下业务相结合,利用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多种模式经营最大限度地吸引顾客,创造新的经营业绩。
三、数字化时代青岛市实体书店归去来兮的制胜之道
史密斯的规模经营、巴诺不断打破传统、自我超越的发展历程,为青岛市实体书店在网络冲击下实现突围甚至华丽转身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1.以多元经营模式塑造匠心独具的特色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应积极拓展业务领域,满足消费者全方位的购书需求与精神享受。实体书店可以从三方面拓展业务领域:一是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向书业的上游发展,参与系列、特色图书的出版策划;二是通过创意,实现书业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联姻,不断发现新的衍生产品;三是在文化和其它业态的关联营销上拓展业务范畴。
实体书店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不仅表现在书籍种类的多多益善,还可以将唱片、手稿、电影、海报、书法等与人们精神生活相关的东西摆上书架,给读者丰富的直观立体体验,调动视觉、听觉和嗅觉营造简单而舒适的读书氛围,以获得比传统经营更多的利润,并塑造良好书业品牌,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另外,注意从书店的布局设计、装饰点缀、书籍排列、互动方式等方方面面体现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吸引读者驻足并在其中进行消费。
2.开办网店,实现线上线下的混业经营
数字化时代,网络经营不可避免。经营者可以充分利用实体书店与网上书店的优点,取长补短。利用实体书店的场地优势,传播文化学术,为读者提供的优雅的公共文化空间。同时,实体书店可以尝试开拓网络空间,将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基于实体书店的网上书店。实践证明,这种举措为实体书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无限的潜能。
3.转变业态,建立新的阅读载体的体验中心
现代网络技术的纵深发展将不断弱化实体书店的销售功能。实体书店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将逐步由现在的书籍陈列与销售转化为新书、新阅读载体的体验中心。实体书店的功能将主要成为新书宣传、企业形象打造、品牌塑造、新阅读载体体验的场所,这对于实体书店在未来数字书业的地位乃至华丽转身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斌.把书店打造成文化生活空间从台湾诚品看实体书店的转型[N].湖北日报,2013-9-24
(第6版).
一、悉心种植,精选致富路。土长土生的我,没有其它手艺,只有凭着一双笨拙的手,捧着农家田庄是我真正想做的“面包”。回顾几年来的艰苦创业,其实也不简单,不简单在于我敢于做一个“大”农民。在市场经济浪潮中,随着农民市场化的主流,当地村民大多南下打工,土地无人耕种,“特色倒租”现象不断出现,更为严重的是不少耕地出现瘦脊、荒芜不良迹象,我很痛心。当时的我,抱着农民的心态,白天穿田间、走地头、跑市场,晚上窜亲戚、筹资金。于20__年筹资30万元,在恒湖农场承包水田1500亩,实现年纯收入18万余元,20__年、20__年连续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二、走出村门,寻求规模种粮。农村有句俗话:“种百亩田,穿着皮鞋走路;种千亩田,骑着摩托看田路。”正因如此,我把种粮的视线瞄准在邻乡的恒湖农场以及安义、永修等地。20__年在恒湖原有承包的基础上又增加了500余亩,到20__年承包的水田面积突破了2500余亩,达到2536亩,粮食总产量345万斤。今年种植优质水稻面积20__亩,总产量206万斤;早稻500亩,总产量42万斤;二晚面积536亩,总产量53万斤。除少部分用于自食和市场零售外,其余大量卖给了国家,仅今年销售给政府粮仓的稻谷达270万斤。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尽快富起来,通过采取“支部书记一带十、党员结对一帮一、公司 农户”的有效做法,造就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种粮大户。目前,全村已涌现出规模种粮大户30余户,种粮大户的承包领域发展到安义、永修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余元,从而规模种粮已构成了我村百姓创家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创新良法,知识开辟新天地。种粮面积确定后,最大限度追求产量是每一位种粮农户的心态。在种粮过程中,我清醒地认识到,市场时刻在变化,苦干不如巧干,为此,我不断学习新的良种良法,以此完善经营管理。在实践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主要靠的是:一是以管理出效益。每年投入5万余元聘请5锛渥ㄖ肮芾碓保泵磕晖度胍欢ㄗ式鹧胧∨甲仪鬃允诳沃傅迹绕涫墙衲甑痉墒〕婧Ρ⑹保谧业闹傅枷拢背姹:倘〉昧嗣飨孕Ч6且匝≈殖鲂б妗@昀矗ü蛳嘏┮稻旨际踉碧纸蹋∮玫乃酒分郑瞎矣胖拭妆曜嫉?ANlang=EN-Ugt;K优5号、K优047号、金优99、金优63等优质高产良种,并结合实际,大力推行抛秧等先进的农艺措施。大大提高了水稻单产,较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5,同时,所产出的大米质量在全县处于上乘,市场畅销,价格比常规水稻高出10以上。今年销售给政府粮库的270万斤稻谷,全部按高于市场的3的价格收购,赢得了各级领导好评和赞誉。三是以农艺措施出效益。为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我在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每年收获后留下的稻杆就地粉碎还田,这样既疏松了土壤,避免耕地板结,同时腐烂的稻杆可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增强土壤肥力,从而降低化肥的施用量。我的这一举措,也获得了全村农户的积极响应,对提高粮食产量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百姓所言“稻杆还田,重组肥源。”20__实现家庭纯收入34万元。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
关键词:数字城市;数字乡村;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5-03
一、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
云南省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根据三农工作新形势决定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云南省通过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采取以点先行、典型示范、积累经验、完善政策、先易后难、逐步推广的政策,对于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关于“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云南省农业厅在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中已经给出了简要的概括描述:“通过完善互联网、电脑、数码照相(摄像)机等农业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以自然村为基础的农村基础情况、乡风民俗、政策法规、政策补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农村财务管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标准、名优产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招商引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资源环境管理、农村规划建设、农村疫情检测防治、气象、扶贫开发、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社会信息数据库,建设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信息化,采用图、文、声、像和多媒体等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及时,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农村基层和新农村建设情况、实施科学决策提供依据。”[1]由此可知,“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实质就是三农的信息化建设。
二、从“数字城市”到“数字乡村”
1.用“数字城市”带动“数字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信息化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的运用已经融入到了城市经济、乡村经济及其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一般首先是在发达地区和城市建设发展,而后慢慢过渡到落后地区及乡村的一个动态过程,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如中国信息化发展,首先是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等发达城市率先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试点工作,而后才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推开。一般来说,城市以工业化为主,而工业化是工业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乡村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按照成熟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先实现工业化,后发展信息化,然后再把信息化延伸到农业,最终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矛盾的过程,在全球信息化浪潮中,人们不仅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推动工业化发展,建设“数字城市”,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反过来,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的发展又为信息化提供了建设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同样得到很大发展的同时,用“数字城市”经验来带动“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种相互依赖、互为促进的关系,两者也将共同推动信息化的进程。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将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理解为信息社会的重要内容。
2.“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能互动发展。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的战略思维,其核心在于:(1)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或乡村问题;(2)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3)为建设数字省份、数字国家、数字地球创造条件。具体地说,就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层次上,长远地规划区域数字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从系统论和一体化的角度来整合已有的或者正在发展的与数字城市和数字乡村相关的理论、技术、数据、应用和能力。数字城市与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定目标。目前,应当建立多应用层面的数字化地区、数字化城市或数字化乡村,能够更广泛、深入地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云南省自2007年提出“数字乡村”建设以来,“数字城市”建设同样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特别是2008年11月4日,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考察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时指出:“昆明将建成为‘无线数字城市’,以信息化带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毫无疑问,以信息化推进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是未来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方向,同时,城市数字化和乡村数字化也要将实现地区数字化、省份数字化、国家数字化、全球数字化作为其发展目标,因为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及成因分析
1.现状。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从2007年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据统计,到2008年10月27日,全省共制作上传乡村视频文件2 238个,其中乡镇视频351个,完成比例为26%;行政村视频1 887个,完成比例为14.1%;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行政村有6 547个,完成比例为48.6%;已完成报表数据更新的自然村有34 388个,完成比例为28.8%。另外,数据更新工作已完成近50%,其中德宏州、红河州、保山市完成了80%以上,普洱市完成17.2%、临沧市完成20.3%、迪庆州21.7%、昭通市25.1%。视频制作上传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昆明市已经完成了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的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楚雄州乡镇视频已经百分百的完成,大理州、保山市也完成得较好,分别完成了61%、44.4%。丽江市至今还未启动视频制作上传工作,普洱市只做了一个乡镇的视频,完成比例为0.09%、临沧市完成了3个乡镇和10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1.3%,昭通市完成2个乡镇和51个行政村的视频,完成比例3.9%,文山州也只完成了3.9%[2]。从上面的这一系列数据中可看出,云南省数字乡村项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仅仅在短短两年之内,就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其建设力度仍在不断加大,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增多。但同时也会发现,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部分地方领导不够重视,目前仍就没有开展数字乡村建设,信息化滞后等状况。
2.存在问题。总体来说,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离保障三农工作顺利开展还有一段距离。从科技上看,目前由于对“数字乡村”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难以对全省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从人员素质上看,部分信息采集人员、电脑设备、电脑操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影响了工作进度,在信息采集过程中,虽然对各村、寨进行了基础信息和照片采集,但照片采集数量不够,有的照片规格不附合要求,不能满足网页制作需要。其次视频采集制作要求要有较为专业的人员进行摄像、编辑、配音,编辑还要有相应设备和软件,而部分地州,特别是贫穷乡镇均不具备条件;从工作进度方面看,有的地市(如昆明、曲靖、玉溪)工作进度较快,已按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全部村民委、自然村的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并已完成电子版信息表录入和照片分类保存;而有的地市(如香格里拉、丽江、怒江)进度较慢,基础信息表、照片的采集还未完成过半,电子版信息表录入、照片分类保存工作进度缓慢;从建设规划角度看,云南省各地市在数字乡村建设上的条件、标准和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统一、规范的规划和技术标准难以确立,即使在着手统一规划之后,也很难尽快达到协调统一;从自身利益考虑,在统一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各地市对本地区的利益考虑得太多,不仅仍然各自为战,而且顾虑太多,拖拉被动,对总体建设规划不支持,具体到各村和个人则更不会积极响应,甚至还会抵触;从应急管理和服务体系角度看,旧的应急体系容易导致重复建设、浪费资源,表现在人、财、物等各方面的重复投入,各地市为了完善本地区的应急机制,往往重复购置一些设备,同时增加一些人员。另外,随着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现有应急管理与服务体系的问题也越发凸显出来,不仅变得反应迟钝和效果不佳,而且还常常发生相互之间的脱节和制约,造成本就非常有限的应急资源大量浪费,导致应急管理与服务成效急降。
3.原因分析。毫无疑问,“数字乡村”的建设其基础条件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程度的高低,如果某一地区信息化程度高,则该地区发展数字化也将相对容易。然而伴随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影响和制约信息化长远发展的因素也日益显现。对于在云南省数字乡村初始建设过程中,为何会出现上述一系列相关问题,本文认为这主要还是应归结为云南省的信息化水平,具体体现为六个方面:第一,云南省信息化应用总体上仍处于分散推进阶段,体制性、机制仍然存在,电子政务协同服务水平有待加强,社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第二,信息化基础设施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相对滞后,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第三,信息化发展水平尚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信息化水平差异明显,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较为明显;第四,信息化普遍服务的广泛性不够,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和配套的政策措施尚待完善,低收入社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能力较弱,信息不对称现象有加剧倾向;第五,信息化“双刃剑”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系统故障、计算机病毒、网络犯罪、黑客攻击、不良信息传播等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安全管理比较薄弱,信息安全的技术能级亟待提升。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问题威胁着重要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3]。
综上所述可知,在云南省“数字乡村”持续快速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只有立足现状,发现问题,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最后认真把这些问题解决掉,才能强化云南作为全国“数字乡村”的领头兵地位,才能为其他省市提供相关的参考标本,才具有其他省市借鉴的价值,才能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勾勒出“数字云南”的大致轮廓。
四、建设“数字乡村”的对策建议
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是一个创新,综观全国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把三农纳入信息化建设,云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省份。因此,对于云南省乡村数字化的发展就不可能从其他省市借鉴经验,但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的建设无疑都给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基于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数字乡村”。云南省电子政务工程自2002年开始实施,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也自此开始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电子政务骨干网已接入4 344个政务部门,省级各部门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网已建及在建全省性专网达44个,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得到充分应用。另外,2007年7月以来,云南省建立了以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为龙头,80个省级部门网站、1 300余个州市政府和部门网站、8 300余个县区政府和部门网站为支撑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群,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为下一步推行“一站式”服务和网上审批、交费、办证、求助等电子政务应用以及实施网上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4]。因此,如果云南省在建设“数字乡村”时能很好地应用其已经成形的电子政务平台,依托云南省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的成效,很好地利用云南省电子政务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相信定会为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基于数字城市经验发展“数字乡村”。云南省“数字乡村”建设在中国可谓独一无二,因此,要实现快速发展,就只有摸着石头过河。但这也并非毫无经验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100多个数字城市的建设经验就可作为参考。如“数字北京”、“数字上海”、“数字广州”、“数字深圳”、“数字杭州”的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其经验也可谓丰富。另外,2004年,云南省为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的需要和步骤,提出了建设“数字昆明”的设想,并开展了对“数字昆明”建设的前期摸底调研工作,2007年底,“数字昆明”建设启动了三期工程――昆明市地理空间信息资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扩容项目,并计划于2008年8月完成。从中可以看出,云南省通过对“数字昆明”的建设,已经总结了一套“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思路,相信对云南省数字乡村的信息化工作将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作用。所以可认为,在云南省建设数字乡村时,如能借鉴其他省数字城市建设经验,把在云南省打造数字昆明的技术、思路,通过修改完善后,直接转嫁到数字乡村建设上,进行去粗取精,优势互补,相信定能促进云南省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
3.基于云南省省情完善“数字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业,难点在农民。“十一五”时期,云南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目标。并认为,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进一步提高云南人民文化经济生活水平的急迫需要和重要选择。正是立足于这一战略选择,云南省的信息化发展从电子政务开始,接着打造数字城市而后迈向数字乡村,以建设“数字云南”为长远目标,最终构建面向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全数字化信息系统。云南省“数字乡村”工程规模庞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强调统筹协调,节约物力,即集中全省各业务部门现有设备和信息资源,与国家实施的“金农”、“金水”、“信福”和“三电合一”项目等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不搞重复建设。同时,还需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共同建设农业信息交互平台,尽最大努力争取做到使云南省数字乡村信息库内容基于省情,立足于三农,让农民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从而形成开放的现代化、信息化模式,为云南省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整体性地解决区域、全球所面临的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等问题,为解决全球范围内国家和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建设方案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通知内容[EB/OL].云南数字乡村网,ynszxc.省略/szxc/ProvincePage/newsview.aspx?id=2280016,2008-01-10.
[2]省农业厅“数字乡村”工程项目实施小组办公室,全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展顺利[N].数字乡村快讯,2008-10-28(2).